科学


图/Chris Jordan Kris Krug 

  信天翁是世界上最大的飞鸟,也是中途岛的主人;它们性格温和,忠于爱情和家庭,每年七八月里,它们都会回到中途岛,双双对对跳起“爱情之舞”。但第一次踏上中途岛,美国摄影师乔丹却看到一座信天翁墓地:在烈日下腐化的信天翁尸体,被成片垃圾包围着;而在无数死去幼鸟的肚子里,各种塑料碎片塞满了它们的胃。这些都是通过太平洋环流带来的城市垃圾。《中途岛——来自海洋环流的信息》,使乔丹获得了今年的Prix Pictet环保摄影大奖,他希望自己的照片能提醒人们关注大众消费引发的灾难:“站在那些死去的鸟身边,就像站在一面镜子前,能看到我们人类对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中途岛(Midway Atoll)位于太平洋“心脏地”,距离最近的大陆也有2000英里(约3219公里)。这个曾在二战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现在却罕有人至的小岛,现在是属于信天翁的。

  每年七八月,数以万计的成年信天翁在中途岛上空聚集,白色身影遮住了大半个蔚蓝的天空。一对对信天翁从远处的海洋觅食归来,滑翔至嗷嗷待哺的幼年信天翁身边,将消化了的或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出来,喂给自己的孩子。

  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飞鸟,拥有现有鸟类中最宽阔的翅膀——在飞行中,它们的翼展能达到3.5米。数百年来,它们与海龟、鹈鹕分享着这个面积不大,却拥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小岛。

  然而,这些悠然自得的“岛主”却在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威胁。2009年9月,当来自美国西雅图的46岁摄影师兼艺术家克里斯·乔丹(Chris Jordan)第一次踏上中途岛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地上随处可见烈日下腐化的信天翁尸体,被成片成片的塑料垃圾包围着。剖开一个个幼年信天翁尸体,乔丹发现,这些幼鸟肚子里全是未分解的彩色塑料垃圾:打火机、瓶盖子、梳子、牙刷柄、各种形状的塑料碎片......这些塑料,正是信天翁“父母”飞越千里为自己的孩子带回的“食物”。

  成千上万的幼鸟还未来得及等来成年后的第一次出海飞行,就以悲惨的方式相继死去。乔丹看到,一个出生几个月的信天翁幼仔腹内就包含七八种塑料垃圾,三分之一的胃全被塑料充斥。吞下的塑料制品导致它们无法吃下别的食物,有时塑料碎片甚至会割破它们的食管,导致窒息、饥饿和脱水而死。

  “它们本能找到鱿鱼和鱼虾。”乔丹告诉记者,“但由于近年来整个太平洋受到了愈发严重的塑料污染,海鸟们很容易把塑料垃圾误当作食物,使之成为导致信天翁幼仔死亡的致命毒药。”

  从2009年秋天起,乔丹和他的摄影、摄像团队三次前往中途岛,用镜头记录下这一令人痛心的生态悲剧。这组名为“中途岛——来自海洋环流的信息”(Midway——Message from the Gyre)的照片很快传遍互联网,引起很大震动。“这是我看到过最恐怖的照片。看着这些令人绝望的照片,谁能告诉我还能如何寻找希望?”很多网友给乔丹留言说道。

  “我们第一次从中途岛回来时,整个团队都很绝望。”乔丹回忆道,“站在那些死去的鸟身边,就像站在一面镜子前,能看到我们人类对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今年3月,克里斯·乔丹成为2011年Prix Pictet环保摄影大奖委任金的获得者。他将利用大奖委员会资助的10万美元资金前往非洲肯尼亚,以“发展”为主题进行拍摄。乔丹告诉记者,可能正因为自己对当下大众“消费灾难”的关注,吸引了Prix Pictet环保摄影大奖评委会的目光。“他的照片让人们切身体会到全球化大众消费主义骇人听闻的一面,提醒我们,当下毫无反思的发展导致的后果,已蔓延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Prix Pictet官方网页上写着对克里斯·乔丹的评价。

  乔丹告诉记者,明年3月前,他还将分四次前往中途岛完成最后拍摄,最后的纪录片将在明年年底问世。“这将是非常不同的一部纪录片,无关乎数据,而是以艺术和诗意的方式宁静地展现悲剧。”乔丹说。

  “站在中途岛,就像同时身处地狱和天堂”

  克里斯·乔丹第一次知道中途岛,是通过一个曾在岛上做过研究的女生物学家:“如果你想把海洋塑料污染形象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去中途岛看看那些信天翁幼鸟肚子里有些什么吧!”

  此前,乔丹想去的地方是“太平洋垃圾带”。这个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提出。1997年,一个叫查尔斯·摩尔(Charles J.Moore)的海洋学家实地“探访”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间海域的垃圾带。科学家估算那里漂浮着上百万吨海洋垃圾,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被许多媒体称为“第八大陆”。

  但乔丹与一些海洋学家和科学家交流后发现,所谓的“太平洋垃圾带”不存在“陆地”一说,因为许多垃圾并不是漂浮在海面上,而是潜伏在海洋表层之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这只可爱的太平洋乌龟。

  “相亲啦,相亲啦,它是只龟公子,很通人性的,我想为它找个配偶。”昨天上午,家住南京华侨路附近的市民顾先生告诉记者,他有一只养了20年的乌龟,很通人性,跟自己朝夕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想给它找一个伴。

  顾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一只太平洋乌龟,他养了20年,从一点点大养起,如今,养成了一只大龟。在日常的喂养与交流中,这只乌龟已有点通人性了。比如,顾先生要是出门上班,它会追着一直送到门口,好像是送他上班;而下班到家时,只要在门口的脚步重一点,打开门就会发现,它已爬到门口等候,好像迎接他下班似的。

  “而且它能辨别出我的脚步声,不会出差错,真的很神奇。”顾先生说,这只乌龟小的时候,带着它坐车,居然还晕车。而且见到生人也害怕,吓得躲了起来。而现在不仅不晕车,也不怕人了,对着不喜欢的人,它还会追着咬。而它喜欢的人,也会用嘴咬,但不会让你觉得疼,而是觉得痒。

  此外,这只乌龟还特别爱干净,如果顾先生两天没有给它洗澡,它会以绝食的方式抗议,直到洗完澡,这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顾先生说,和这只龟相处久了,越看越喜欢。顾先生告诉记者,这只龟还喜欢在夏天趴在他的脚背上,和他一起,抬头有滋有味地看电视。有时,它还会用小脚乱蹬,好像是在手舞足蹈,像是看懂电视一样。

  “正因为它懂事,我就想给它找个伴,让它多下点蛋,好孵出更聪明的下代来。”顾先生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莫斯科4月26日电(记者耿锐斌)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26日说,俄“进步M-09M”货运飞船已完成所有使命,其碎片已坠入太平洋南部海域。

  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说,莫斯科时间26日16时36分(北京时间20时36分),飞船发动机根据舱内电脑发出的指令成功启动,随后开始脱离轨道。约50分钟后,在大气层中未被烧尽的飞船碎片坠入新西兰以东几千公里处的太平洋海域。

  进步M-09M”货运飞船22日与国际空间站脱离,并在较低的轨道进行了4昼夜的惯性飞行。期间,科研人员通过地面仪器在飞船舱内进行了一系列用于研究等离子体的科学试验。

  进步M-09M”货运飞船是今年1月30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它是俄罗斯今年发射的第一艘货运飞船,装载着2.6吨食品、仪器等各种物资。在脱离国际空间站前,宇航员向飞船运送了逾一吨重的生活垃圾和废弃仪器。科学家解释说,这种处理空间站废弃物的做法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当飞船进入大气层后会因摩擦而起火燃烧,高温可使大部分废弃物和飞船化为乌有,最终只会有少量碎片坠入海中。

  按照计划,下一艘俄货运飞船“进步M-10M”将于本月29日与国际空间站“码头”号对接舱对接。该飞船将为宇航员们运送重逾2.5吨的各类物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文部科学省7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对日本历史上大地震的研究,日本东海、东南海、南海和宫崎县近海有可能发生连锁地震,一旦发生连锁地震最大震级有可能达到里氏9级,并将形成长达700公里的断层。

  日本研究人员此前预测,本州岛中部至四国岛的太平洋一侧的东海、东南海和南海可能连锁发生大地震,造成巨大灾害。然而,从2008年开始,研究人员在对1707年日本历史上最严重地震之一的“宝永地震”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后发现,当时东海、东南海和南海海域发生连锁地震时,宫崎县近海的日向滩一带也很可能发生了地震,这说明当时可能发生了四大海域的连锁地震。

  模拟显示,如果今后四大地震连锁发生,四国岛西部沿岸和九州太平洋沿岸的晃动程度将达到原先预测的1.5倍,海啸高度将达到5至10米,是设想的1.5至2倍,西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将受到海啸袭击。

  这项新研究意味着情况可能比预想的更为严重,日本政府制定的针对三大地震连锁发生的对策也将被重新研究。(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很多科学家预测称,日本里氏9级大地震的余威将持续数年,并在未来几年内触发一系列太平洋地震。这种前景令人感到十分恐惧,但对于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来说,这也是一个深入了解环太平洋地震带以便于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灾难的机会。

  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控制中心估计,这场大地震导致地轴移动了10厘米。美国地质调查局也称,日本本州岛海岸线移动了2.5米。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埃里克·菲尔丁说,威力如此巨大的地震会改变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洲板块交界处的压力点,这很可能导致余震持续很长时间。

  发生的地震越多,地震学家对地质活动了解的就越多,使他们能够研究更好的地震预测方法。利物浦大学地球内部动力学教授安德里亚·雷特布洛克说:“日本地震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高质量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能更细致地了解板块在地震发生时及震前震后的运动情况。”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岩手县大槌町,自卫队士兵正在废墟中努力搜寻幸存者
日本岩手县大槌町,自卫队士兵正在废墟中努力搜寻幸存者
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此次发生的日本强震震中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此次发生的日本强震震中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尽管周五的日本地震是该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引发了强烈破坏和大规模海啸,并导致核电站事 故,给日本造成了严重损失。但是专家表示,这次的强震可能还并非人们预料将可能发生的“超强地震”。这并不是说9.0级的地震还不够大,还是因为这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和理论不符。
 

  长期以来,地震学家们一直认为日本正酝酿着一次强震,这一强震的震中位置则将是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翻版,即其发生地是位于一条非常靠近东京的断裂带上。那次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造成大约14.2万人遇难。
 

  日本地质情况复杂,这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这三个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日本地震活动频繁发生。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震级估计为7.9级至8.4级之间,其原因是菲律宾板块向日本大陆发生碰撞挤压,地震的震中位于东京附近的一条断裂带:相模海槽(相模トラフ,)。
 

  而上周的地震发生地相比之下更加偏北,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活动版块和海床制图实验室主任克里斯·歌德费因格(Chris Goldfinger)说:“大部分专家都没有料到在那个地方会发生那么强烈的地震。”这是因为日本海槽附近在过去的数千年内一直不断在发生着较大的地 震,但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超级强震。
 

  对于这一观点,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伊万斯顿分校(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Evanston)的地球物理学家赛斯·斯特恩(Seth Stein)表示赞同。他说:“长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在为一场大地震做准备,但是他们预计地震的发生地应当更偏南,基本上位于东京湾附近。”而根据美国地 质调查局的数据,此次的地震还造成了整个日本平移了约2.4米。

  地震预测是伪科学?

  但专家们同时也指出,这并不是说日本海槽在地震学上是不活跃的。罗伯特·耶茨(Robert Yeats)教授指出:“日本北部历史上不断发生着地震。”他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科瓦利斯分校的地质学专家。
 

  而西北大学的斯特恩教授指出:“问题就在于,我们缺乏足够长期的历史资料来判断一处地点可能发生的最强地震的震级是多少。”
 

  即便对于日本也是一样。要知道,尽管不是如现代地震学资料那样精确,但是日本保存有1100年来该国发生的地震的记录。
 

  按照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地震风险评估项目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大卫·安普盖特(David Applegate)的说法:“近期的历史记录无法帮助我们预测会发生什么。”
 

  因此,专家们认为,目前仍然存在着在更加偏南的相模海槽再次发生一次超强地震的风险。
 

  大地震前已有预测

  但历史地震记录并非科学家们进行地震预测的唯一手段。
 

  举个例子,根据俄勒冈州立大学耶茨的说法,东京大学有一位地震学家池田康隆(Yasutaka Ikeda)曾使用GPS技术对日本海槽沿线的板块挤压应力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之后,池田教授将测得的地质应力积累的数据于已经发生的地震中所释放出的能量进行对比。
 

  他得出的结论是:就积累的地质应力释放而言,本世纪内这里发生的地震还不够多。因此他得出结论,应当还会出现一些强震——比如这一次发生的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发生时,池田教授正在中国访问。但即使是他,得到消息之后也是大吃一惊。他在一份发给国家地理的电子邮件中说:“我可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在我的有生之年会发生这样的强震。”
 

  日本大地震前曾发生前震

  直到事后,人们才猛然意识到,这次的地震其实是有前震的:3月9日,也就是大地震到来前两天,同一地区曾发生过一次里氏7.2级地震。
 

  但一般而言,在这样规模的地震之后,应当是更多更小的余震,而不会出现再次这样巨大规模的强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普盖特教授说:“许多7级左右的地震之后都会出现逐渐减弱的余震。而这一次,直到事后,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那一次的7.2级地震其实只是一次前震。”。对此,他表示,发生这样的事件的概率仅有大约1/20,非常罕见。
 

  而在地震后的3月11日,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召开的一场吹风会上,署长克莱格·福格特(Craig Fugate)表示:“这一切的底线是一点,那就是地震到来时可能是没有警报的。”
 

  他说:不论我们修建多么坚固的抗震设施,地震引发的海啸和强烈的地面晃动还是会多多少少造成损失。(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京报网消息 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出警告称,日本东北海岸周五下午发生的7.9级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

(编辑:SN020)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网3月11日电 综合外电报道,据日本气象厅透露,当地时间11日下午2点46分左右,日本东北宫城县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9级特大地震。

  日本气象厅对岩手等县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发布大海啸警报,预计海浪高度可达6米。

  太平洋预警中心也已向俄罗斯及马里亚纳群岛发布海啸警报。

(编辑:SN012)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惠灵顿2月13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南太平洋岛国汤加格林尼治时间12日17时57分(北京时间13日1时57分)发生里氏6.1级地震,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报告。

  地震震中位于汤加首都努库阿洛发西北55公里处,震源深度为81公里。

  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未发布海啸警报。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海水颜色能够让飓风改变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海水变色,飓风也会变向。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已经让海水变色,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根据海水的“脸色”判断哪些地区将被飓风袭击,哪些地区又会幸免于难。

  此项研究由美国海洋学家阿南德·加纳纳德斯坎领导。研究人员利用电脑模拟,寻找海洋颜色与强热带气旋之间的联系。在北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地区,强热带气旋被称之为“飓风”,在太平洋西北地区则被称之为“台风”。

  加纳纳德斯坎就职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地球物理学流体动力学实验室。他表示:“我们的小组创建了气候模型。我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让这些模型变得更接近现实情况。”一种让模型更接近现实的方式就是密切关注很少被人研究的变量,例如海水颜色。

  在北太平洋,海水的主要颜色为绿色,这要归功于大量含有叶绿素的微小植物,也就是浮游植物。通过吸收阳光,这些漂浮的植物可让海面相对保持温暖。浮游植物的数量越少,来自太阳的热量就越集中在更深的海洋区域。

  在他们的气候模型中,研究人员减少了北太平洋环流的浮游植物数量。北太平洋环流是巨大的螺旋水流,可遍布整个海洋。加纳纳德斯坎说:“这些环流本身就非常清澈,我们使其完全清澈。”研究发现刊登在即将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通过澄清环流中的海水,研究小组剥离了环流最浅水域的热量,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因为温暖的表面海水是强热带气旋的动力来源。

  热带气旋往往在赤道一带,也就是热带暖水上方形成,而后向北或者向南移动,进入亚热带。举例来说,在太平洋西北部地区,热带气旋通常向北移动,袭击日本和中国。但在电脑模型中——北太平洋环流被去除了颜色和热量——离开热带并向北移动的飓风数量与正常情况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二。在没有温暖表面海水的支持下,风暴变得难以维系。由于北部更清澈的海水,热带气旋往往紧靠赤道地区并袭击菲律宾、越南和泰国。加纳纳德斯坎说:“消除环流颜色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结果令我非常吃惊。”

  生物地球化学家曼弗雷德·马尼扎表示,由于生产力——也就是孕育浮游植物等生物的能力较低,环流被誉为“海洋中的沙漠”。马尼扎就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他说:“环流生产力较低可能由气候变暖所致。”

  根据最近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海洋“失色”的现象可能已经发生。根据这项研究,由于海洋表面变暖,所混合的较冷较深海水更少,后者含有大量海洋营养物质;生活在浅水域的浮游植物因此被饿死。

  但加纳纳德斯坎指出,其他研究发现浮游植物数量在最近几十年呈增长趋势。他说:“在估计(海洋中)的叶绿素变化时,一个大问题就是来自卫星的优秀记录只有一个,也就是美国宇航局已经工作了12年的海洋观测全视场传感器。”在未来,加纳纳德斯坎及其研究小组将利用卫星数据跟踪海洋颜色变化,用以确定海洋颜色是否与真实世界中的热带气旋路径存在联系。(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