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陈振聪自称与龚如心有10多年的深厚亲密的关系,但一直保持低调。资料图 陈振聪自称与龚如心有10多年的深厚亲密的关系,但一直保持低调。资料图

  新华网香港2月14日电(记者 茆雷磊)就已故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的遗产认证案,香港特区高等法院上诉庭14日驳回了原审败诉方商人陈振聪的上诉。陈振聪的法律代表称,将申请上诉至特区终审法院。

  上诉庭3位法官14日一致裁决驳回陈振聪的上诉。上诉庭副庭长罗杰志在宣读裁决时表示,陈振聪在这起案件中完全不诚实,而且坚持进行上诉,滥用法庭程序,上诉庭因此驳回其上诉。上诉庭还裁决,陈振聪必须承担华懋一方在原审及上诉过程中的大部分诉讼费用。

  陈振聪的法律代表随后说,已接获指示,将就此案申请上诉至特区终审法院。陈振聪本人也通过公关公司表示,对裁决感到失望,但是尊重判决结果,并已决定继续上诉。

  华懋慈善基金主席龚仁心在随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对法院的裁决感到非常欣慰,这再次证明天地有正气,希望诉讼到此结束。

  龚如心在2007年4月病逝,留下近千亿港元财产。陈振聪同年10月入禀特区高等法院,指自己持有龚如心2006年签署的一份遗嘱,并称其为龚如心遗产的“唯一继承人”;而由龚如心胞弟龚仁心主持的华懋慈善基金则持有龚如心2002年签署的遗嘱,该遗嘱声明将绝大部分遗产拨入华懋慈善基金会。

  2009年5月11日,龚如心遗产争夺案在香港高等法院开审。2010年2月2日,香港高等法院裁定陈振聪败诉,有关遗产将拨归华懋慈善基金。高等法院法官当时裁定,陈振聪所持遗嘱上的龚如心签名为伪冒,陈振聪与龚如心之间的关系是风水师和客户的关系,同时裁定陈振聪并非可信证人。

  陈振聪在1992年经人介绍认识龚如心。当时是风水师的陈振聪声称能算出龚如心失踪多时的丈夫王德辉的下落,因而博得了龚如心的信任。争产案件审理期间,陈振聪公开披露自己与龚如心有长期的“浪漫和性的关系”,引起社会关注。

  龚如心在2007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全球排名第204位。这位亚洲女首富生活俭朴,并热心公益,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华懋慈善基金。

  诉庭驳回陈振聪要求检验龚如心遗嘱申请龚如心千亿争产案续:华懋向陈振聪追讨逾亿讼费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俄遭遣返女间谍查普曼。 俄遭遣返女间谍查普曼。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宋华报道 据俄罗斯《独立报》2月14日报道,俄罗斯著名美女间谍查普曼近日在访问伏尔加格勒市时宣布,她准备成立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帮助患有严重眼疾的儿童。评论家认为,她此举主要是为了修复个人形象,争取选民支持,以便代表“统一俄罗斯”党顺利当选国家杜马议员。

  查普曼访问伏尔加格勒市的筹备活动原本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初计划2月2日成行,参加庆祝苏联红军二战期间在斯大林格勒(现今改名为伏尔加格勒)摧毁德国法西斯部队的纪念活动。但是由于消息泄露,查普曼在俄总统办公厅官员安排下推迟行程,最终于2月10日晚才在新闻秘书和摄影师陪同下抵达伏尔加格勒市。一下机场她立即赶到伏尔加格勒州议会参加“统一俄罗斯”党青年近卫军组织地区分支的闭门会议。

  据与会人员透露,作为执政党青年组织领导委员会委员,查普曼在青年近卫军成员簇拥下感觉非常自信,尽管看起来她要比在网上照片或电视报道中显得低调得多。她不仅和同事们讨论了地区青年组织的前景,还发表了自己对政治领导及青年人的参与问题的观点。她表示,如果要想成功的长久的领导者,讲话必须真诚,发自肺腑。她认为,不能只靠行政措施来改变国家,领导者总是在尽可能地解决问题,而失败者只会寻找理由。作为领导者,必须找到并且解决问题。她的其他一些讲话似乎也是参加国家杜马近期选举的竞选口号,比如“振作起来,请来改变俄罗斯!”、“我想让身边的任何人都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

  查普曼正在认真考虑代表“统一俄罗斯”党参加国家杜马选举。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布罗夫科身边消息人士透露,查普曼入选伏尔加格勒州“统一俄罗斯”党竞选名单几乎已经板上钉钉,尽管该州的其他潜在候选人和官员们不太高兴,毕竟查普曼个人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她的参选费用将由执政党的赞助者负担。

  从此次访问伏尔加格勒市的日程来看,查普曼将在未来的竞选活动中专门负责社会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儿童健康问题。前美女间谍会见了负责卫生事务的副州长切尔尼亚耶夫,前往当地的眼外科医院,自掏腰包资助一名小女孩患者的手术费,与伏尔加格勒市第2医学院的大学生们会谈,并且捐款为大学生们购买音响设备,最后宣布准备成立以自己姓名命名的的慈善基金会,专门负责向患有严重眼疾的儿童提供援助。当地眼外科医院的主任医生福金已经宣布准备和查普曼基金会开展合作。伏尔加格勒州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查普曼儿童慈善基金会的组织工作和资金来源问题目前正在解决之中,基金会最初将只在当地运行,今后可能会扩展到全国各地。

  俄政治评论家阿里科夫认为,查普曼基金会将帮助美女间谍顺利展开国家杜马竞选活动,赢得声望。评论家米罗诺夫认为,成立儿童慈善基金会有助于查普曼有效争取选民支持,修复个人形象,成功参与议会选举。如果安排得当,该基金会将不仅会在伏尔加格勒州,还会在其他地区为“统一俄罗斯”党争取到更多选民的支持。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王红艳: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即使是做到了博士生导师、教授,工资也不过五六千元,在上海生活压力很大;相当多精力用在争取课题合作和科研基金上
去年6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高影响因子文章,同时获得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今年1月当选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一年之内接二连三的收获和荣誉,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红艳教授的学术能力作了注脚。
王红艳从事的科研与新生儿缺陷疾病的及时发现、干预相关。“现在学习生物、医学专业的女生很多,不过真正能够坚持下来做研究的不多,做得好的少之又少。”坐在不到8平方米的办公间,王红艳说。
她自觉运气不错,学术进展较顺:1966年出生的她,从本科、硕士一路读到博士,留美8年,有机会进入一个优秀学术机构工作,并取得成果;2007年接受复旦大学聘任回国后,选择基因研究课题,有一定偶然性,且仅3年即取得重要突破,发掘到一块生命科学研究的“富矿”。
即使是像王红艳这样做到博士生导师、教授,工资也不过五六千元。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如果一对年轻夫妇都在高校做教师,想要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必定会压力重重。
为此她很感激自己的丈夫。丈夫率先回国从商,赶在上海房价飞涨之前买了房有了车。王红艳2007年回国任教,已不必像许多同龄科研人员那样,再为了购房安家、支付两个孩子教育金等高昂支出以及维持一定水准的生活而担忧,得以更安心专注于科研。复旦大学所在的杨浦区五角场周边,如今房产均价都已在每平方米两万元以上。至于多数年轻教师,若无外力资助,要贷款购房,经济和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王红艳感到阻碍女性科研人员成为学术界佼佼者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照顾家庭的角色分工和女性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念。
她说,除非是极有天分的科学“牛人”,否则做科研不可能早九晚五,必须勤奋、多投入,才能有所成就。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很多女性并非没有学术悟性和专业能力,只是往往经历婚姻生育,面对生活压力和诱惑后,难以专注和坚持。
王红艳36岁才生女儿,40岁生儿子。现在如果不出差,她总是每天早上8点钟送女儿上学,8点15以前进实验室,虽然家与学校相距很近,中午也并不回家。通常,王红艳会在下午6点30左右回家,吃晚饭,陪陪孩子。到晚上8点,再重返实验室,工作到深夜。
这样算,王红艳每天的工作时间总有12小时以上。她相信一个对某学科有所了解的人,至少需要在该领域花费1万个小时以上。
3年前刚回国时,她虽是教授,学校能够提供的只是一间实验室和40万元启动经费。实验室简陋拥挤,设备不齐,做基因组检测又很“烧钱”,王红艳一直提醒学生不要攀比,先做出成果,一切自然会有。不过,升格做了“老板”,最重要的是保持实验室的高效运转,她自己有相当多精力用在了对外争取各种课题合作和科研基金、联系样本上。
做基金报告,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做学术交流,加上新添的学院行政事务,王红艳忙得不亦乐乎。(姜泓冰
何少龙:归属在心灵上
 
感受比较突出的,是用在科研上的时间少了些;能在北京五环外买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但自己的归属感不在房子上面
36岁的何少龙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研究员,个子不算高,面庞清瘦,着装简单,笑容里带着些许腼腆。
2005年3月获浙江大学物理系理学博士学位,到2008年8月,何少龙先后在日本广岛大学同步辐射中心和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9月回国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
“2005年我出去的时候,感觉国内的仪器太落后。回来后发现物理所的发展非常快,实验室的设备甚至超过日本。”何少龙也喜欢所里的研究氛围:他感觉日本的等级制度有些严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如国内开放。
感受比较突出的,是用在科研上的时间少了些。“日本科研人员在时间上更专注一点,80%到90%的时间都花在做实验上,而且经费支持比较连贯。”何少龙说,例如一个项目的支持资金一般是5年连续的,不需要反复申请。回国后就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申请科研资金。2009年,已是副研究员的他申请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研究课题,经费是42万,时间是3年。
“如果不买大的仪器,经费的支持力度还可以,就是申请基金花的时间稍多了一些。”他说,一般每年的3月中旬申报课题截止,准备工作1月份就开始了。“如果把每天的时间完全用在写研究计划上,需要10到15天的时间;但由于中间还要做实验等,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般需要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
不过,最重要的是,何少龙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他一般早上八点半到单位,下午6点多下班,在单位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每天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不够用。”何少龙说,他没有加班的概念,因为时间比较自由,做的事情又是自己感兴趣的,忙的时候就晚一点回家,或者吃完晚饭再回实验室。
何少龙说:“这么好的科研条件,出成果靠努力就行。当然,要出好的成果,还看你有没有能力抓住机遇。”
他对收入还算满意,每月在1万元左右,儿子上幼儿园,暂时感觉不到太大的压力。他一家三口住两室一厅的房子,是单位租的,月租金1500元;房子就在物理所大院,上下班很方便。
何少龙也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依照目前家庭收入来看,也能在北京五环外买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首付应该没太大问题,但需要每月还四五千元的房贷,压力也不小。
“我爱人对买房子很着急,但我自己这方面的愿望不是很强烈。”何少龙说,自己的归属感不在房子上面,而是在心灵上。(王志达 赵永新)
张博士:“育种人”日子不易
作物育种研究人员最能代表农业科研人员的现状。在许多单位,出现育种人员老化,没有30岁以下年青骨干的尴尬情况;青年科技人员在职称、收入等方面同其他科研领域同龄人相比,差距在拉大
张博士是某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43岁。他认为,作物育种研究人员最能代表农业科研人员的现状。农业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在职称、收入等方面同其他科研领域同龄人相比,差距在拉大。
近年来,许多农业院校出现这样的现象: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的老师很难招到研究生,即使招到研究生也不认真做育种研究,毕业后更是想远离这个领域。在许多单位,出现育种人员老化,没有30岁以下年青骨干的尴尬情况。张博士分析,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育种研究是一项高强度体力和脑力集成的劳动。在作物生长季节,常常天不亮就赶到试验田,观察、记载,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晴天烈日当空,热气扑面;雨天,浑身上下都是泥水。从每年的作物播种、杂交、培育、选种到收获、晾晒,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整个试验的报废,数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二是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作物育种。作物育种工作周期长,出成果、出论文慢,在单位职称评定中,从事育种研究的人员职称晋升在同龄人中最慢,这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待遇。
三是作物育种的课题申请难,生存艰难。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潜规则”:谈作物育种必谈分子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如果不涉及这些内容,就会被评价为课题没有水平,很难获得资助。事实是,调查表明:未来5—10年内杂交育种仍然是第一增产技术。
四是“育种人”待遇低。作物育种工作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工作积累,短期内很难有大品种、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成果和论文少导致研究人员待遇差,许多人改行从事其他工作或放弃育种研究,直接影响到育种工作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
五是出国进修和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因为经费限制等原因,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出国进修机会少,青年研究人员机会更少。
张博士建议,传统育种研究的资助力度应加大,属于公益性研究部分由国家财政直接承担下来,每年有正常经费渠道来源;培育作物品种成果市场交易体系,实现科研单位、作物品种培育人和企业各得其所,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作物品种选育人的待遇;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例如只看发表了多少文章而不注重文章本身的质量和科学意义,这是一种误导。作物育种工作很难进行直接简单的量化评价,一个品种有时需要经过几代育种的努力工作,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国家应该确立重点的作物育种单位,对其进行长期的资助。作物育种中许多新的发现看似偶然,实际上是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准备。
此外,国家应设立青年农业科研专项基金,吸引和鼓励青年农业科研人员投身“三农”事业,在国家科技奖评奖、出国进修、职称和住房待遇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蒋建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 恒河豚

恒河豚
恒河豚

  一只恒河豚正在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的水面上呼吸空气。每隔一分钟左右,它都会浮出水面透气。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在由恒河、雅鲁藏布江、梅克纳河和卡尔纳里河等河流组成的水系中,这种濒危的河豚物种数量不超过2000只。2009年,印度宣布将恒河豚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6. 伊河豚

伊河豚
伊河豚

  一只伊河豚浮出柬埔寨湄公河的水面。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报告称,缅甸伊洛瓦底江上的渔民通常会和伊河豚合作捕鱼,伊河豚则围在渔船的周围捕食。伊河豚的栖息地仅限于湄公河上大约190公里长的河段以及伊洛瓦底江和马哈坎河的小部分河段。每条河中的伊河豚都处于濒临灭绝状态,数量已下滑至不超过75只。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报告称,2003年到2009年间,共有92只伊河豚死于湄公河上的渔网中。

  7. 亚马逊河豚

亚马逊河豚
亚马逊河豚

  在巴西托坎汀斯州,一名男子正在给一只亚马逊河豚喂食。在亚马逊河流域,关于河豚的传说很多。亚马逊河豚被认为是法力无边,可以在夜间变成英俊的男子。

  亚马逊河豚也被称为粉红河豚,广泛分布于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流域。与其他两种南美河豚一样,亚马逊河豚也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比如亚马逊河及支流上的大坝建设对亚马逊河豚的生存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8. 长江白鳍豚

长江白鳍豚
长江白鳍豚

  本图拍摄于1988年,地点位于中国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这只雄性长江白鳍豚也许是最后一只长江白鳍豚。2007年,这个物种已被正式宣布灭绝。(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水周”国际会议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最新报告称,作为人类需要重点保护的物种,各种河豚已成为了当地水源水质好坏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指示剂。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推出一个关于河豚的专题图片展,介绍了世界上仅存的七种珍稀河豚物种和已灭绝的长江白鳍豚,旨在提醒人们关注全球水资源问题和河豚生存状况问题。

  1. 印河豚

七种珍稀河豚:长江江豚正处于濒危状态(图)

  如本图所示,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当地人正在抢救一只印河豚。曾经濒临灭绝的印河豚是近年来唯一的一种数量呈上升趋势的河豚。据估计,印河豚数量已由2001年的1200只上升到2006年的大约1700只。

  近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水周(World Water Week)国际会议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印河豚数量在呈上升趋势,但世界上其他的河豚物种数量却在不断下滑,甚至已接近灭绝。它们已成为了全球各地水质恶化和水资源退化的指示剂,当然也能够同时反映出当地人的健康状况。

  其中一种河豚长江白鳍豚已经被宣布处于灭绝状态。非赢利性国际环境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认为,已知现存的7种河豚物种正在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这些威胁包括水污染、渔业影响以及大坝和其他水利设施对河豚栖息地的破坏。

  2.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是往来于中国长江中的两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之一,它们比已经被宣布灭绝的长江白鳍豚生命力更强一些。长江江豚虽然也处于濒危状态,但它们仍然幸存着,而在2007年人们已是最后一次看到白鳍豚。2006年,生活于长江流域的长江江豚数量仅为1600到1800只。长江的一个牛轭湖已被列为长江江豚的保护区,人们时刻关注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每年会有3到4只小长江江豚出生。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淡水资源项目负责人李利锋(音)介绍说,为了帮助这些动物,当地政府在长江沿岸的40个湖泊大开水闸,以保证长江江豚能够返回它们最初的栖息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认为,河豚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指示剂,它们所面临的威胁,同样也是人类所面临的威胁。“非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不仅仅危害河豚的生存,而且也会慢慢危及渔民的生存和生计。农业和采矿业中所使用的有毒化学物质,同样会影响河豚和人类的健康。自然河流的干枯、栖息地的消失以及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这同样会影响人类社会和河豚生存。”

  3. 玻利维亚河豚

玻利维亚河豚
玻利维亚河豚

  这是一只小玻利维亚河豚。2010年夏天,这只小玻利维亚河豚在派拉斯河中被营救上岸。干旱导致派拉斯河水位严重低于正常水位,这只小玻利维亚河豚即将失去生存环境。玻利维亚河豚拥有非常柔韧的身体,因此它们可以在泛滥平原林中轻松穿过树根。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报告称,南美洲的三种河豚全都在与渔民争夺栖息地,当地渔民有时还会利用河豚作为诱饵。不过,新报告接着表示,玻利维亚河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当地小规模金矿开采所引起的汞污染。

  4. 白海豚

白海豚
白海豚

  一只白海豚在秘鲁的雅瓦里河中游泳,露出背部的背鳍。白海豚看起来很像宽吻海豚,但鼻子更长,鳍更宽。这种河豚在整个亚马逊流域(除了玻利维亚)都可发现。

  白海豚和伊河豚与其他五种河豚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海豚家族成员,而海豚家族成员大多是生活于海洋之中。白海豚和伊河豚两个物种,既有在海洋中生活的,也有在淡水中生活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官方12月10日宣布该国东海岸沿线45个社区为灾区。近几周,澳大利亚东部连降暴雨,致使民宅被淹、农作物被毁、数千人被迫撤离家园,另有4人因此丧生。

南澳大利亚州紧急情况部门负责人马修·迈瓦尔德将其称为”该州多年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澳大利亚首席检察官罗伯特·麦克莱兰宣布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45个社区为自然灾区,允许其获得政府的联邦赈灾基金。 (来源:中国日报网 谌融 编辑:任奇)

发表在栏目: 澳洲新闻
第 3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