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照片以巨大的太阳为背景,浅褐色的太阳表面同时出现了国际空间站和“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身影。当时,“发现”号航天飞机已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
北京时间3月10日消息,美国著名天体摄影师阿兰-弗里德曼近日在恰当的时刻以绝佳的角度拍摄到了一幅难以置信的国际空间站照片。照片以巨大的太阳为背景,浅褐色的太阳表面同时出现了国际空间站和“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身影。由于“发现”号航天飞机即将完成最后一次太空之旅,因此这张照片中的场景将永远不会重现。
弗里德曼介绍说,前段时间他离开位于布法罗的家驱车1800英里(约合2880公里)前往佛罗里达基岛参加每年一度的“冬季天文观测及摄影大会”。“当听说国际空间站将飞越太阳时,我决定尝试捕捉这一罕见的奇观。”据了解,在“冬季天文观测及摄影大会”举办地北方大约20英里(约合32公里)处,从3月1日下午2点39分起,人们可以观测到国际空间站飞越太阳的过程。整个飞越过程持续时间仅为0.2秒。

在佛罗里达,弗里德曼还拍摄到太阳边缘喷发出一股等离子体。
根据计划,弗里德曼在当日12点30分到下午1点30分间要参加一个关于天体摄影的研讨会。研讨会一结束,弗里德曼立即跳上汽车去“追赶”这一事件,与他一起合作的还包括布莱恩-谢尔顿和马克-比勒两位天体摄影师。弗里德曼介绍说,“为了捕捉这一奇观,我们争分夺秒。我清醒地知道,这一事件持续时间很短。否则,我们将错过整个过程。这真是幸运的一天。”
弗里德曼利用一个3.5英寸(约合8.9厘米)的望远镜和一个滤光器拍摄了一组惊人的照片。事后,他又将这些照片进行处理,将亮点变暗、暗点变亮,从而使得刺目的太阳表面呈现出旋涡状的纹理外观。
在大多数时间里,弗里德曼都是在自家后院中拍摄太阳。他表示,“我对我的作品非常迷恋。有许多卫星和航天飞行任务在太空中拍摄太阳系各天体的特写镜头,但是你也可以自己来拍摄天体,甚至也有可能拍摄到某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佛罗里达,弗里德曼还拍摄到太阳边缘喷发出一股等离子体。尽管这股等离子体看起来很平静,其实此类等离子体云可能重达数百亿吨。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照片以巨大的太阳为背景,浅褐色的太阳表面同时出现了国际空间站和“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身影。当时,“发现”号航天飞机已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
照片以巨大的太阳为背景,浅褐色的太阳表面同时出现了国际空间站和“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身影。当时,“发现”号航天飞机已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
在佛罗里达,弗里德曼还拍摄到太阳边缘喷发出一股等离子体。
在佛罗里达,弗里德曼还拍摄到太阳边缘喷发出一股等离子体。

  照片以巨大的太阳为背 景,浅褐色的太阳表面同时出现了国际空间站和“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身影。由于“发现”号航天飞机即将完成最后一次太空之旅,因此这张照片中的场景将永远不 会重现。
 

  弗里德曼介绍说,前段时间他离开位于布法罗的家驱车1800英里(约合2880公里)前往佛罗里达基岛参加每年一度的“冬季天文观测及摄影大 会”。“当听说国际空间站将飞越太阳时,我决定尝试捕捉这一罕见的奇观。”据了解,在“冬季天文观测及摄影大会”举办地北方大约20英里(约合32公里) 处,从3月1日下午2点39分起,人们可以观测到国际空间站飞越太阳的过程。整个飞越过程持续时间仅为0.2秒。
 

  根据计划,弗里德曼在当日12点30分到下午1点30分间要参加一个关于天体摄影的研讨会。研讨会一结束,弗里德曼立即跳上汽车去“追赶”这一 事件,与他一起合作的还包括布莱恩-谢尔顿和马克-比勒两位天体摄影师。弗里德曼介绍说,“为了捕捉这一奇观,我们争分夺秒。我清醒地知道,这一事件持续 时间很短。否则,我们将错过整个过程。这真是幸运的一天。”
 

  弗里德曼利用一个3.5英寸(约合8.9厘米)的望远镜和一个滤光器拍摄了一组惊人的照片。事后,他又将这些照片进行处理,将亮点变暗、暗点变亮,从而使得刺目的太阳表面呈现出旋涡状的纹理外观。
 

  在大多数时间里,弗里德曼都是在自家后院中拍摄太阳。他表示,“我对我的作品非常迷恋。有许多卫星和航天飞行任务在太空中拍摄太阳系各天体的特 写镜头,但是你也可以自己来拍摄天体,甚至也有可能拍摄到某些不可思议的现象。”  在佛罗里达,弗里德曼还拍摄到太阳边缘喷发出一股等离子体。尽管这股等离子体看起来很平静,其实此类等离子体云可能重达数百亿吨。(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张3月7日拍摄的视频截图显示的是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日脱离国际空间站。由于“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退役,此次分离也成二者的永别。 新华社/法新
这张3月7日拍摄的视频截图显示的是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日脱离国际空间站。由于“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退役,此次分离也成二者的永别。 新华社/法新
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新华社/法新
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新华社/法新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日脱离国际空间站。由于“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退役,此次分离也成二者的永别。 新华社/法新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日脱离国际空间站。由于“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退役,此次分离也成二者的永别。 新华社/法新
2011年2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14分,《发现号》航天飞机正在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
2011年2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14分,《发现号》航天飞机正在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阿尔文 德鲁与他的同事宇航员史蒂夫 鲍文正准备走出舱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2月28日,德鲁和鲍恩成功完成了STS-133对接任务。这次太空行走是德鲁的第一次,史蒂夫 鲍文的第六次,然而却是人类太空行走的第200次。本次任务是国际空间站为装配和维修而执行的第154次太空行走,也是美国宇航员进行的第234次远征。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阿尔文 德鲁与他的同事宇航员史蒂夫 鲍文正准备走出舱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2月28日,德鲁和鲍恩成功完成了STS-133对接任务。这次太空行走是德鲁的第一次,史蒂夫 鲍文的第六次,然而却是人类太空行走的第200次。本次任务是国际空间站为装配和维修而执行的第154次太空行走,也是美国宇航员进行的第234次远征。
 处于对接状态中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及其灵巧机械臂,后者由加拿大制造,可用于特殊用途,该照片由执行STS- 133任务的机组人员在空间站上拍摄。背景处是黑暗的太空与地球的地平线。
处于对接状态中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及其灵巧机械臂,后者由加拿大制造,可用于特殊用途,该照片由执行STS- 133任务的机组人员在空间站上拍摄。背景处是黑暗的太空与地球的地平线。
2011年2月26日,这是日本为国际空间站制造的希望号太空实验舱,此照片摄于《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处于对接状态中。
2011年2月26日,这是日本为国际空间站制造的希望号太空实验舱,此照片摄于《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处于对接状态中。
这是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拍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尾部。
这是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拍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尾部。

 

  美国航天局提供的信息显示,此次分离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7时(北京时间20时),当时二者正运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上空。随后,“发现”号飞行员埃里克·博操作“发现”号绕空间站一周,以便宇航员对其拍照。
 

  “发现”号2月24日升空,26日与空间站对接,这是“发现”号最后一次造访空间站。对接期间,宇航员们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完成了一系列任 务:为空间站移动机械臂新配了一对额外轨道,并清洗了空间站外的一部摄像机;利用软管排出一个破裂液氨泵中残存的液氨;为空间站外加拿大双臂机器人 Dextre安装了照相机及保护性镜头盖,移走了“哥伦布”实验舱的设备平台及一些绝缘材料。
 

  此外,他们还利用一个金属罐进行了太空“收集”。这一名为“瓶中信息”的活动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策划,旨在提高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兴趣。金属罐随“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被运往日本,供博物馆游人参观。
 

  “发现”号还为空间站运来“机器人宇航员2号”,后者是首个进入太空的类人机器人,并将成为空间站永久居民。“机器人宇航员2号”由美国航天局 与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开发设计,其全身装备多种感应器,并有一双灵活的手,美国航天局希望将来它可以协助或代替宇航员完成太空行走等危险作业。
 

  “发现”号预计于9日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此次任务完成后,“发现”号将成为美国今年首架退役的航天飞机。今后,人们可在博物馆中一睹其芳容。
 

  美国迄今共建造了6架航天飞机,其中“企业”号为样机,另外有5架工作机,分别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 和“奋进”号。“挑战者”号及“哥伦比亚”号分别于1986年和2003年因爆炸而解体,“奋进”号和“阿特兰蒂斯”号今年各飞行一次后也将退役。
 

  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公布的计划,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将至少延长至2020年。在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美国宇航员将依靠俄罗斯飞船前往空间站。(记者任海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日前发表声明,计划2013年向国际空间站长期“派驻”一名类人机器人,以帮助宇航员“解闷”。

  声明说,这名机器人“身材不高”,大约50厘米。它将协助宇航员接受地面指令,陪他们说话,为他们拍照,识别和分析他们面部表情传达的信息,甚至能在“推特”网站上发布“状态”、传照片等。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专家说,机器人的表情和语言将舒缓宇航员的压力。此外,在宇航员睡着时,机器人还可以监控任务,监测宇航员的健康状况及压力水平。

  据当地媒体报道,美国航天局定于本月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向国际空间站输送昵称为R2的“太空机器人2号”。日本也要研制太空机器人的想法正源于美国的“太空机器人2号”。目前,东京大学和日本电通公司研发人员正探讨一些技术细节,预计机器人研发需要一年时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资料图片/来源:中新网)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2月17日宣布,现年47岁的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将成为首位担任国际空间站站长的日本人。若田光一将从2013年年底开始在国际空间站逗留6个月,并在最后两个月时间里担任站长。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说,这将是若田光一第四次前往太空,也是他第二次在国际空间站长期逗留。届时,他将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的最初4个月,若田光一将作为工程师,利用包括日本“希望”号实验舱在内的设施开展科学实验;在最后两个月,他将担任站长。
国际空间站站长负责确保空间站内全体人员安全以及切实完成太空实验等各项任务。为此,若田光一将从今年3月正式开始相关训练。他表示:“我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取得最大成果,我将竭尽全力为太空飞行做好准备和训练。”
2009年3月,若田光一乘坐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抵达国际空间站,并成为第一个在国际空间站长期逗留的日本人。此后,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也实现了在国际空间站的长期逗留。自今年5月开始的6个月时间里,另一名日本宇航员古川聪将乘坐“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长期逗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资料图片/来源:中新网)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2月17日宣布,现年47岁的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将成为首位担任国际空间站站长的日本人。若田光一将从2013年年底开始在国际空间站逗留6个月,并在最后两个月时间里担任站长。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说,这将是若田光一第四次前往太空,也是他第二次在国际空间站长期逗留。届时,他将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的最初4个月,若田光一将作为工程师,利用包括日本“希望”号实验舱在内的设施开展科学实验;在最后两个月,他将担任站长。
国际空间站站长负责确保空间站内全体人员安全以及切实完成太空实验等各项任务。为此,若田光一将从今年3月正式开始相关训练。他表示:“我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取得最大成果,我将竭尽全力为太空飞行做好准备和训练。”
2009年3月,若田光一乘坐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抵达国际空间站,并成为第一个在国际空间站长期逗留的日本人。此后,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也实现了在国际空间站的长期逗留。自今年5月开始的6个月时间里,另一名日本宇航员古川聪将乘坐“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长期逗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资料图片/来源:中新网) 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资料图片/来源:中新网)

  新华网东京2月17日电(记者 蓝建中)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7日宣布,现年47岁的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将成为首位担任国际空间站站长的日本人。若田光一将从2013年年底开始在国际空间站逗留6个月,并在最后两个月时间里担任站长。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说,这将是若田光一第四次前往太空,也是他第二次在国际空间站长期逗留。届时,他将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的最初4个月,若田光一将作为工程师,利用包括日本“希望”号实验舱在内的设施开展科学实验;在最后两个月,他将担任站长。

  国际空间站站长负责确保空间站内全体人员安全以及切实完成太空实验等各项任务。为此,若田光一将从今年3月正式开始相关训练。他表示:“我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取得最大成果,我将竭尽全力为太空飞行做好准备和训练。”

  2009年3月,若田光一乘坐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抵达国际空间站,并成为第一个在国际空间站长期逗留的日本人。此后,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也实现了在国际空间站的长期逗留。自今年5月开始的6个月时间里,另一名日本宇航员古川聪将乘坐“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长期逗留。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宇航员保罗拍摄的似压扁球体的月亮


53岁的保罗,这是他首次作为工程师完成6个月的空间站部署

 

  1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玛雅文明预测世界会在2012年毁灭,不久前发生的各国群鸟死亡事件和世界性的灾难性气候,让许多人相信世界末日或许会 降临。如果连月亮的形状也改变的话,你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与2012世界末日的临近有关。事实情况并非如此,近日,国际空间站拍摄的奇特月亮升起照 片,被证明仅仅是由一个大气现象造成的,而不是末日征兆。
 

  国际空间站在日前环绕全球运行时,遇到了一次非比寻常的月亮升起。意大利宇航员保罗(Paolo Nespoli)拍摄到了这一画面,照片发布出来后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因为人们无法用常识来解释这种现象,于是2012末日论又与之联系到了一起。
 

  其实这个似压扁球体的月亮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这与铅笔放置在水里会弯曲的道理是类似的。一家天文网站的管理者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说:"保罗拍摄的照片捕捉到的是一种普通的"大气效应"。这种现象的原理是真空中的光线经过大气时会变得扭曲,扭曲程度取决于光线中有多少空 气,空气越浓厚,扭曲程度也就越明显。"
 

  据专家介绍,国际空间站经过时,月亮正在升起,这时月亮顶部在移动中穿过的光线要小于底部,造成了光线暗淡和扭曲,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压扁效果。宇航员保罗所拍摄的照片并不仅仅是这些月亮图片,他还拍摄了太空站橱窗的日落、爱尔兰西海岸、鸟瞰慕尼黑等图片。
 

  保罗来自意大利米兰,今年已经54岁,这是他首次作为工程师完成6个月的空间站部署。在拍摄这些难以置信的照片之前,他就已经加入了一个重大的科研实验。另外,他还参加了一个名为"misson x"的宇航员培训计划,该计划允许孩子体验空间站生活。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宇航员保罗拍摄的似压扁球体的月亮


53岁的保罗,这是他首次作为工程师完成6个月的空间站部署

  科学网(kexue.com)讯 1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玛雅文明预测世界会在2012年毁灭,不久前发生的各国群鸟死亡事件和世界性的灾难性气候,让许多人相信世界末日或许会降临。如果连月亮的形状也改变的话,你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与2012世界末日的临近有关。事实情况并非如此,近日,国际空间站拍摄的奇特月亮升起照片,被证明仅仅是由一个大气现象造成的,而不是末日征兆。

  国际空间站在日前环绕全球运行时,遇到了一次非比寻常的月亮升起。意大利宇航员保罗(Paolo Nespoli)拍摄到了这一画面,照片发布出来后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因为人们无法用常识来解释这种现象,于是2012末日论又与之联系到了一起。

  其实这个似压扁球体的月亮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这与铅笔放置在水里会弯曲的道理是类似的。一家天文网站的管理者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说:"保罗拍摄的照片捕捉到的是一种普通的"大气效应"。这种现象的原理是真空中的光线经过大气时会变得扭曲,扭曲程度取决于光线中有多少空气,空气越浓厚,扭曲程度也就越明显。"

  据专家介绍,国际空间站经过时,月亮正在升起,这时月亮顶部在移动中穿过的光线要小于底部,造成了光线暗淡和扭曲,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压扁效果。宇航员保罗所拍摄的照片并不仅仅是这些月亮图片,他还拍摄了太空站橱窗的日落、爱尔兰西海岸、鸟瞰慕尼黑等图片。

  保罗来自意大利米兰,今年已经54岁,这是他首次作为工程师完成6个月的空间站部署。在拍摄这些难以置信的照片之前,他就已经加入了一个重大的科研实验。另外,他还参加了一个名为"misson x"的宇航员培训计划,该计划允许孩子体验空间站生活。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这张摄于2009年的长曝光照片中,国际空间站从加拿大上空如流星般划过
在这张摄于2009年的长曝光照片中,国际空间站从加拿大上空如流星般划过(图片来源:Andrew S. Fazekas)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国际空间站已进入“暮色地带”,令世界某些地方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在7月1日晚可以前所未有地多次观测到这个轨道实验室。

  国际空间站在距地面280英里(约合480公里)的高空飞行,每90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每到夜晚,国际空间站从头顶飞过的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能看到,因为在大约30%的时间里,它被地球阴影所笼罩。不过,国际空间站的轨道每年会有一次与所谓的“昼夜明暗界限”(地球昼侧与夜侧边界的永久暮色区域)接近于平行。

  一旦进入这个区域,当国际空间站每次从头顶经过时,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我们的肉眼都能看到。美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威廉姆-库克表示:“这是观测天空的绝佳机会,因为国际空间站的飞行轨道始终保持那种方位,直至7月2日,它将处于阳光照射之下。这意味着,你拥有特别的观测机会,可以一晚看到三到五次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接近于完成,目前相当于一个美国标准橄榄球场大小。国际空间站表面被发光金属和大量高反射性太阳能电池板覆盖,这样,肉眼也能相对容易地看到它,即便是从城市中心。偶尔,国际空间站会是夜空中仅次于月球的第二亮点。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1.7万英里(约合27350公里)的速度绕地球轨道飞行,看上去就像一颗迅速从天际划过的流星,会在约两到四分钟内在天空画一道圆弧。

  库克指出,我们很容易辨别出国际空间站和飞机的不同,因为前者始终会发出白光。近年来,业余天文爱好者可以通过安设在院子里的望远镜,跟踪和拍摄国际空间站的照片。库克说,人们现在可以“清楚看到结构性细节,比如空间站太空舱、太阳能电池板,甚至有的时候,还能看到空间站与航天飞机对接后的画面。”

  与许多气象和通信卫星不同,国际空间站的飞行路线并不是处于地球静止轨道——这一轨道令卫星始终保持在地球某个点的上空,相反,它总是不断变换其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所以,某些地区的观测者并不一定能看到。为查明世界上某个重要城市何时、何地能看到国际空间站,空间气候网站专门有一套在线卫星跟踪工具,可以确定未来飞越的日期、具体时间和亮度。(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