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苏门答腊猩猩为卧薪尝胆强壮自己再去挑战雄性霸主。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3日消息,科学家们近日发现居住在印尼群岛的苏门答腊猩猩成功锻炼出一种奇怪的进化能力——延长青春期的时间以等到他们强壮的足以挑战主导的雄性为止。

  科学家们一直尝试着去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进化,有的年轻的猩猩甚至会延迟长达10年之久直到30岁(一般寿命也就45岁)才开始进入性成熟,而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其他灵长类物种的有类似的甚至是连婆罗洲猩猩也不具有这样的特性.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雄性的猩猩在大约15岁的时候就开始具有繁殖能力了,不过只有发育雄性第二性特征诸如明显的面颊轮廓,肌肉数量与体积变大等等才有机会获得雌性的青睐。

  南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员Gauri Pradha以及她的研究团队发现有的苏门答腊猩猩会延迟发育出第二性特征长达十多年,而苏门答腊猩猩也不同于婆罗洲猩猩它们会霸占雌性猩猩长达数周。研究者们还发现其他的一些第二性特征好包括手臂和背部的毛发变长,喉结变大等等。

  科学家们通过数年来该领域收集到的数据中构建了一个猩猩的数学模型发现只有少数主要雄控制所有的雌性,而更多红毛猩猩推迟了他们的发育,忍气吞声卧薪尝胆,直到他们有足够的力量推翻占统治地位的雄性时次才开始发育,发育出雄性第二性特征以吸引雌性,享受霸王的地位。(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美国动物园大猩猩迷上iPad 画画玩游戏样样精通

  喀麦隆拍到最稀有猩猩 世界仅存不到250头(图)

  印尼人类乱伐猩猩受罪 家园被毁绝望中死去(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园艺师都知道,树木只有定期修剪,去掉某些枝条,剩下的才能长得更好。这一规则同样也适合大脑。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位于意大利蒙特罗通多的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BL)科学家发现,大脑中也有一种园艺师叫做小神经胶质细胞,它们能修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特定的网络连接。该发现有助于研究神经发育紊乱方面的疾病,如孤独症。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网站上。

  “根据实验显示,大脑要形成正确的网络连接,小神经胶质细胞非常关键。”领导该研究的柯尼利斯·克洛斯说,“它们会‘吃掉’神经元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留出空间给那些最有效的连接,让它们变得更强健。”

  小神经胶质细胞跟白细胞很像。白细胞能吞掉病原体和细胞残骸,而小神经胶质细胞会在脑受伤时起到同样的作用,吞掉那些已死的和快要死的神经元。克洛斯和同事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小鼠的大脑,结果在小神经胶质细胞中发现突触蛋白,这表明小神经胶质细胞吞掉了它们。为了进一步探索小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他们引入了一种变异体,能降低小鼠脑发育过程中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

  “我们在这些小鼠脑中看到的情况跟某些人类孤独症患者很相似: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连接。”克洛斯说,“小神经胶质细胞所造成的变化是神经发育紊乱的主要因素,这些变化改变了大脑网络线路。”

  实验所用的小神经胶质细胞限制型变异体只在短期内有效,所以小神经胶质细胞最终还会增加,此后小鼠大脑会建立起正确的连接,但要比正常发育的小鼠建立连接延后。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他们正在研究这种延迟是否会长期存在,是否会影响小鼠的行为以及会影响它们的哪些行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寄生黄蜂和巫毒瓢虫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有很多瓢虫都会沦为寄生蜂——瓢虫茧蜂的受害者。目前已经发现瓢虫茧蜂为什么会把瓢虫当作孵卵器,巫毒瓢虫(zombie ladybugs)会对黄蜂易受攻击的幼虫起到保护作用,令食肉动物远离它们,增加它们幸存下来的可能性。

  该研究成果6月21日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这一研究发现,这种保护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仍活着的瓢虫(而非死瓢虫或者没有瓢虫的情况下)身上结茧的黄蜂幼虫在蜕变成成年黄蜂后,它们产的卵会更少。这表明黄蜂卵用来发育的相同资源,也被用来控制巫毒瓢虫。

  瓢虫的悲剧

  黄蜂的寄生方式早就受到科学家关注,它们并不是昆虫界唯一一种采用这种方式的昆虫。例如,寄生蜂Hymenoepimecis argyraphaga会在Plesiometa argyra蜘蛛的体内产卵。然后幼虫会咬破寄主的身体钻出来。寄主的心智也会被寄生虫牢牢控制住。被感染的P.argyra蜘蛛在死亡前,会在合适地点为黄蜂幼虫织出一张蛛网。被特定菌类感染的巫毒蚂蚁会在森林里四处游荡,直到正午它们才会停下来,用嘴死死咬住叶脉,把自己固定住。

  日落时蚂蚁会死去,菌柄会从蚂蚁的脑袋上长出来。但是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生范妮-穆勒及其同事注意到,即使瓢虫茧蜂(D.coccinellae)幼虫从瓢虫的腹部钻出来,它的寄主仍不会死,这时瓢虫处于半瘫痪状态,偶尔会抽搐一下。这些科学家猜测,活瓢虫或许能保护黄蜂幼虫不被食肉动物侵扰。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是否正确,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养了4000多只瓢虫,并让黄蜂在不幸的瓢虫体内产卵。然后他们耐心等待黄蜂幼虫从寄主腹部钻出来,开始结茧。

  瓢虫保镖

  黄蜂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来以后,研究人员把这些巫毒瓢虫和黄蜂幼虫分成三组。他们把第一组的瓢虫从茧上取下来,只留下正在发育的幼虫。他们让第二组的幼虫继续与瓢虫呆在一起,不过他们会把瓢虫的脑袋碾碎,杀死它。第三组一切照旧,让黄蜂幼虫的茧继续留在活着的瓢虫身上。然后他们把这三个组合放到草蛉(一种食肉昆虫,喜欢吃黄蜂幼虫)周围。每只草蛉可以单独与一个茧呆15分钟,研究人员记下它们成功偷取黄蜂幼虫的次数。他们发现,由活瓢虫保护的茧被吃掉的可能性仅为大约35%。当黄蜂幼虫茧没有外物保护,或者与死瓢虫呆在一起时,它们被吃掉的可能性在85%到100%之间。

  该研究还发现,与茧缚在一起的瓢虫活得时间越久,新生黄蜂的生育能力可能就越弱,这表明正在发育的黄蜂与它的寄主共享资源。有意思的是,幼虫从瓢虫腹部孵化出来前,瓢虫的储备越丰富,它存活和保护幼虫的时间就越长。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才能确定黄蜂稍后是否会形成更多卵,以便弥补它们与巫毒寄主分享的资源。不过该研究还发现巫毒瓢虫存在的另一项令人感到好奇的事情:大约有25%的瓢虫会在寄生过程中存活下来,等到黄蜂幼虫离开后,它们会重新开始新生活。(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名德国妇女去年底怀孕21周又5天,就产下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女婴成了全球妊娠期最短而存活的婴儿,她的双胞胎兄弟在出世几天后就夭折。

  德国《图片报》报道,这名早产女婴弗里达是在去年11月7日,在德国西部富尔达的一家医院诞生。她出世时身长28厘米,体重只有460克。5个半月后,她已长大到50厘米长和3.5公斤重,据说几天后就能出院。

  在医学上,胎儿未满8个月就出世便算早产,如果怀胎少于32星期,婴儿可能面对严重的发育问题,如果少于22星期,存活率便等于零,因为他们的心肺和脑都还没发育完全。因此,弗里达能够存活可说是个奇迹。

  据该儿童医院的一名值勤医生透露:“目前还看不出弗里达有什么发育方面的危险,她应该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以前,克隆胚胎成功发育为新个体的效率一直很低。4月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发表了沪上一项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家确证了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进而通过修复其中缺陷,使克隆动物出生率提高了6倍。
 

  以克隆小鼠实验为例,有50%到70%的“核移植重构胚胎”能在小鼠的体外发育成囊胚,但将这些囊胚移入小鼠子宫内,却仅有3%左右的囊胚能发育成克隆鼠。为何绝大部分克隆囊胚不能发育成个体,国际上有一种假说认为,这是由于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里,存在一类“重编程异常细胞”。然而,这一假说始终未被直接证实。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对假说进行了直接验证,证实了那些异常细胞的确是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研究组成员林江维等人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四倍体胚胎补偿”的辅助生殖技术(该技术通常用于挽救胎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胎儿发育失败),将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细胞全部替换成四倍体细胞,结果发现克隆动物的出生率由此可提高6倍之多。
 

  李劲松研究员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生命科学的核移植研究领域具有启示意义,也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以及核移植技术用于人口健康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徐瑞哲 王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以前,克隆胚胎成功发育为新个体的效率一直很低。4月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发表了沪上一项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家确证了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进而通过修复其中缺陷,使克隆动物出生率提高了6倍。

  以克隆小鼠实验为例,有50%到70%的“核移植重构胚胎”能在小鼠的体外发育成囊胚,但将这些囊胚移入小鼠子宫内,却仅有3%左右的囊胚能发育成克隆鼠。为何绝大部分克隆囊胚不能发育成个体,国际上有一种假说认为,这是由于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里,存在一类“重编程异常细胞”。然而,这一假说始终未被直接证实。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对假说进行了直接验证,证实了那些异常细胞的确是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研究组成员林江维等人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四倍体胚胎补偿”的辅助生殖技术(该技术通常用于挽救胎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胎儿发育失败),将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细胞全部替换成四倍体细胞,结果发现克隆动物的出生率由此可提高6倍之多。

  李劲松研究员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生命科学的核移植研究领域具有启示意义,也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以及核移植技术用于人口健康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徐瑞哲 王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科学家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小核糖核酸miR-96发生变异,可导致渐进性失聪。该分子机制的发现为改善听力损失和失聪的治疗手段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剑桥桑格研究院等几所研究机构科学家共同完成。通过对小白鼠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miR-96与哺乳动物耳蜗发育密切相关,miR-96突变会导致人和小鼠渐进性失聪。  

  研究表明,通常miR-96会在特定阶段影响许多与发育相关的不同基因表达,进而调节毛细胞的生长过程。一旦小鼠体内miR-96基因中某一区域的单个碱基对突变,就会导致小鼠众多的基因表达的改变。研究论文指出,miR-96发生突变,使得小鼠在出生后,其内耳和外耳毛细胞出现生物物理变异之前,感觉毛细胞的生理发育即已受到影响。此外,miR-96突变后,毛细胞静纤毛束的发育和耳蜗内听觉神经联系的构建都会受到影响,这不仅会影响毛细胞的敏锐程度,还会影响感觉神经的电信号传递。据此,研究人员认为,miR-96会调节耳蜗毛细胞生理发育进程,也会影响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对哺乳动物的听觉系统至关重要。

  该项目的领导者、谢菲尔德大学沃尔特·马科蒂博士指出,有很多人包括一些新生儿和小孩会受到渐进性失聪的影响,而科学家对于渐进性失聪的遗传因素了解甚少。新发现在增进科学家对此了解的同时,也为未来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标靶。(刘海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四, 30 12月 2010 21:56

真相:你真的误会方便面了!

[导读]说起方便面,真是名副其实,三分钟就能泡好一晚味道香香的面,但是泡面便利的同时也不能解决它本身营养缺失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对于方便面还有哪些认识上的误区呢?一起来看看吧。

真相:你真的误会方便面了!

谁误会了方便面

近来,有关方便面的争论不绝于耳,使原本对方便面不甚了解的消费者更加产生了一些疑虑。为此,记者采访了农业大学沈再春教授。他认为,目前消费者对方便面的认识存在三大误区。

真相:你真的误会方便面了!

谁误会了方便面

误区之一:方便面的营养不完全,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事实上,除了婴儿可以只吃一种食品——母乳外,没有任何一种食品可以提供全面营养,也没有任何人只吃一种食品就可以完全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营养需求。一个人最好每天吃10~30种以上的食物,才能满足人体营养和饮食多样化的需求。

据沈教授介绍,方便面被日本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2003年全球方便面的消费量约为652.5亿份,其中大约1/3是被中国内地消费掉的,年人均21份。方便面作为一种主食方便食品,其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口味好、价格便宜、保存期较长。要求每包售价1~2元左右、80克~120克的中低档方便面做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是价格和定位问题。

应该承认,油炸方便面也和面包及米饭等主食一样,其本身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完全的。为了弥补方便面中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不足,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方便面生产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营养强化面粉生产方便面面块,在调味包中尽量多地添加诸如鸡蛋、肉块、肉丁、豆腐干、水产品和脱水蔬菜等佐料,但是这样势必加大生产成本。二是国内外通行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消费者因地制宜,适当补充所需营养。除了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外,可以就地取材,在泡、煮、烩、炒方便面时加入一些富含蛋白质(如鸡蛋、香肠、大豆蛋白、肉丸、鱼丸、肉块等)及新鲜蔬菜等食物,以弥补方便面中营养素的不足。

真相:你真的误会方便面了!

谁误会了方便面

误区之二:含油量和含盐量高,不利于健康。

我国驰名品牌的油炸方便面面块的含油率为18%~20%,含盐率为1.6%~2%,与国际上基本相同。事实上,油炸方便面的含油率比油条、油炸薯条、薯片低得多。

营养和口味往往存在着矛盾,但消费者的天平往往偏重于口味。品牌好的方便面,汤料也一定香浓味鲜,不会太咸太油腻,也不会太淡,缺乏油性,而是恰到好处。

国内外常用棕榈油作为煎炸油,这是因为棕榈油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只要油炸工艺操作正常,是不会发生酸败变质的。油炸时的油温在145℃~165℃之间,油炸时间只有几十秒钟,低于200℃的食品加热“临界温度”。由于油炸温度低、时间短,面块中的维生素等微量成分损失较少。

真相:你真的误会方便面了!

谁误会了方便面

误区之三:加入添加剂的食品,不是好食品。

所谓食品添加剂,指的是能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形,以及为满足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其中,为增强营养价值而添加的营养强化剂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目前,大中型方便面生产企业都拥有自己生产专用面粉的小麦种植基地和专供面粉厂,所生产的面条中添加有天然有机物,如鸡蛋、小麦蛋白、大豆蛋白以及天然无机物,如盐、碱、磷酸盐等。油炸方便面的面块采用高温油炸,微生物已全部消灭。为了提高油脂的抗氧化性,添加微量TBHQ抗氧化剂,这是一种国际上公认安全的优质抗氧化剂。

汤料的灭菌已广泛采用钴60辐照,安全可靠,而且调料包中不加防腐剂。事实上,在一般家庭食用的酱油、醋中,常允许加入微量的焦糖色素着色剂和微量防腐剂(如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以抑制霉菌生长繁殖。绝大多数方便面生产企业对这些液体调味品自己不生产,常是外购的。如同家庭购买的酱油和醋一样,都含有微量防腐剂,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就可以放心食用。

 

发表在栏目: 生活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