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73秒钟后在空中解体,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宇航局由此停飞了所有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当时究竟遭遇了怎样的状况,一直被重重迷雾所包围。如今,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25周年之际,有关这起悲剧的五大谜团终于一一破解。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1986年1月28日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时,水汽笼罩在发射台周围。在这起悲剧中,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高中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也使得美宇航局载人航天探索项目暂时陷入停顿。

  围绕“挑战者”号失事的错误说法有许多,例如,一个被公众经常提及的说法是,“挑战者”号在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73秒以后爆炸。美国国家航空与太空博物馆航天飞机分馆馆长瓦莱莉·尼尔(Valerie Neal)说:“航天飞机本身并没有爆炸。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它看上去像爆炸,而媒体又称之为爆炸。”甚至连美宇航局官员也在悲剧发生后称这起事件为爆炸。例如,美宇航局公关部门主管史蒂夫·尼斯比特当时说,“我们收到飞行动力学官员的报告,称航天飞机已经爆炸。”

  尼尔说,事后调查发现,“挑战者”号当时发生的情况其实远比想象的复杂。航天飞机的外挂燃料箱受损,液态氢和液态氧推进剂全部释放出来,这两种化学物混在一起后开始燃烧,结果在距地面数千英尺的高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不过,“挑战者”号此时尚完好无损,仍在升空,但很快变得不稳定起来。

  尼尔说:“‘挑战者’号轨道飞行器竭力保持预定飞行路线,因为它感觉到下面发生了什么异常情况。最终,它与燃料箱脱离,速度立即升了上去,但是,没有了推进器和燃料箱,轨道飞行器无法承受空气动力的冲击。机尾和主发动机脱落,接着,两个机翼也跟着分离,乘员舱和机身前部与有效载荷舱分离,它们从天而降,坠入水中后加速分解。”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1986年1月27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七名宇航员在前往发射台时面带微笑面对镜头。

  另一个说法则是,“挑战者”号的七名宇航员在航天飞机“爆炸”后当场死亡。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被炸死的,也不是在航天飞机分解时当场死亡。虽然机组人员死亡的准确原因并不清楚,但许多专家如今认为,七名宇航员最初还活着,直到乘员舱以每小时超过200英里(约合每小时321公里)的速度坠入大西洋以后才丧命。

  尼尔说:“在遗体被发现时,他们仍绑在座位上。”宇航员们在生命最后时刻是否神志还清醒,目前还是一个谜。美宇航局的一份医学调查报告称,“由于乘员舱压力在飞行中丧失,宇航员可能失去了知觉,但我们对此不敢肯定。”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尼尔说,在灾难发生数小时乃至数天以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画面在全美各大电视网“不间断地反复播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那么多人“记得”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挑战者”号毁灭过程,而事实上,他们看到的可能只是重播。尼尔说:“大多数通过电视直播看到悲剧发生是一种误解。”

  首先,当时美国大多数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台并没有直播“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其次,“挑战者”号是在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发射的,当时全美大部分人还在工作中。而通过电视直播目睹那场悲剧的少数观众,是通过卫星天线在美宇航局电视频道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观看了这一幕,而当时,卫星天线的用户相对较少。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在这张照片中,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发射塔到处是冰柱。照片摄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当天早晨例行检修期间。据航天飞机历史学家尼尔介绍,“挑战者”号发射当天的气温只有零下30多华氏度,即在摄氏零度以下——这是有史以来航天飞机发射时记录下的最低温度。

  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低温是造成橡胶或O型环失效的原因。它们帮助密封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重要接头。但是,将O型环失灵归咎于低温过于简单化。尼尔说:“如果仅仅是因为温度,还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正式发射前几天,工程师在检修中就发现了部分O型环失效的证据,那时还没有发射当天冷。”

  事后调查认定,“挑战者”号失事的罪魁祸首是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泄漏,使得超热气体进入并烧坏了助推器和外挂燃料箱,造成结构分离。尼尔说:“事后分析表明,低温肯定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设计和美宇航局的决策过程同样是难辞其咎。这就像是因多方面条件理想而形成的一场完美风暴。”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1986年1月27日,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时,发射台到处是水汽,而受惊的飞鸟看似将“挑战者”号包围。尼尔经常听到的另一个有关“挑战者”号失事的说法是,在灾难发生后美宇航局下令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弹射座椅。事实上,弹射座椅不可能挽救“挑战者”号上所有的宇航员,它们的存在可能反而对宇航员构成了威胁。

  据尼尔介绍,弹射座椅“相当笨重,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它们里面有易燃材料。”她说,即便“挑战者”号安装了弹射座椅,“也只会为机长和副驾驶员所准备,即真正驾驶航天飞机的人。”“挑战者”号失事以后,美宇航局确实要求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逃生系统,这套系统由一个10英尺(约合3米)长的“逃生杆”组成,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打开。

  尼尔解释说,宇航员可以“用钩子钩在逃生杆上,滑落到末端,然后从航天飞机机翼下面出去,最终展开降落伞飞行到安全地点。”但是,这种逃生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有在非常具体的紧急状况下才能起作用。尼尔说:“轨道飞行器必须保持水平飞行,而且必须是在某种速度和高度下稳定飞行。在‘挑战者’号失事时,这套逃生系统不会有任何价值,因为事故发生时,航天飞机正笔直地向上加速飞行。”(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在这张照片中,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发射塔到处是冰柱。照片摄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当天早晨例行检修期间。据航天飞机历史学家尼尔介绍,“挑战者”号发射当天的气温只有零下30多华氏度,即在摄氏零度以下——这是有史以来航天飞机发射时记录下的最低温度。

  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低温是造成橡胶或O型环失效的原因。它们帮助密封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重要接头。但是,将O型环失灵归咎于低温过于简单化。尼尔说:“如果仅仅是因为温度,还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正式发射前几天,工程师在检修中就发现了部分O型环失效的证据,那时还没有发射当天冷。”

  事后调查认定,“挑战者”号失事的罪魁祸首是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泄漏,使得超热气体进入并烧坏了助推器和外挂燃料箱,造成结构分离。尼尔说:“事后分析表明,低温肯定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设计和美宇航局的决策过程同样是难辞其咎。这就像是因多方面条件理想而形成的一场完美风暴。”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1986年1月27日,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时,发射台到处是水汽,而受惊的飞鸟看似将“挑战者”号包围。尼尔经常听到的另一个有关“挑战者”号失事的说法是,在灾难发生后美宇航局下令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弹射座椅。事实上,弹射座椅不可能挽救“挑战者”号上所有的宇航员,它们的存在可能反而对宇航员构成了威胁。

  据尼尔介绍,弹射座椅“相当笨重,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它们里面有易燃材料。”她说,即便“挑战者”号安装了弹射座椅,“也只会为机长和副驾驶员所准备,即真正驾驶航天飞机的人。”“挑战者”号失事以后,美宇航局确实要求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逃生系统,这套系统由一个10英尺(约合3米)长的“逃生杆”组成,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打开。

  尼尔解释说,宇航员可以“用钩子钩在逃生杆上,滑落到末端,然后从航天飞机机翼下面出去,最终展开降落伞飞行到安全地点。”但是,这种逃生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有在非常具体的紧急状况下才能起作用。尼尔说:“轨道飞行器必须保持水平飞行,而且必须是在某种速度和高度下稳定飞行。在‘挑战者’号失事时,这套逃生系统不会有任何价值,因为事故发生时,航天飞机正笔直地向上加速飞行。”(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引力波

引力波(图片来源:MODIS/NASA)引力波(图片来源:MODIS/NASA)

  如果认为照片呈现的是新西兰南岛沿岸海域,那就大错特错了,照片中看似冲向陆地的“波浪”并非出现在海洋,而是太空,也就是所谓的大气引力波现象。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卫星于12月21日拍摄。

  这种引力波在浮力推动空气上升,引力拖拽空气下沉时产生,在空气中形成振动。在引力波的低点,更多空气接触到海洋表面,让平滑的水面泛起波澜。当阳光以与卫星同样的角度照射水面,平滑的区域会像镜面一样反射阳光,粗糙的区域则对光线进行散射,看上去较为暗淡。这也就意味着当大气引力波出现时,水面上看到看到引力波的波型。

  7.等待发射的航天飞机

等待发射的航天飞机(图片来源:Frank Michaux, NASA)等待发射的航天飞机(图片来源:Frank Michaux, NASA)

  12月23日,美国宇航局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飞行器装配大楼,“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外部油箱接受检查。油箱问题导致“发现”号2010年初的两次发射尝试最终流产。宇航局官员表示,“发现”号下一次国际空间站之旅的发射时间将不早于2011年1月3日。

  8.火星车的激光器

火星车的激光器(图片来源:LANL/NASA)火星车的激光器(图片来源:LANL/NASA)

  美国宇航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火星车将带着一个激光器——安装在头部——奔赴红色星球,听到这个消息,邪恶博士一定会很高兴。照片于最近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拍摄,“ChemCam”仪器携带的激光器在这里进行试射。测试中,激光器会发射一道脉冲激光束,让一个针头大小的材料蒸发掉。所产生的闪光可用于分析确定材料的化学元素。“火星科学实验室”火星车将于2011年发射,新型激光技术将允许火星车直接对较轻的元素进行鉴定,例如碳、氧和氢,这是早期的火星车任务无法做到的。

  9.彩虹色月球

彩虹色月球(图片来源:NASA/MIT/SVS)彩虹色月球(图片来源:NASA/MIT/SVS)

  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绘制的新月球地形图,12月17日对外公布,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通过将1道激光脉冲分割成5道激光束,月球勘测轨道器得以绘制出迄今最精确的月球地形图。图片呈现的是月球南半球,红色区域海拔更高,蓝色区域海拔更低。

  10.小鸡快跑星云

小鸡快跑星云(图片来源:WISE/NASA)小鸡快跑星云(图片来源:WISE/NASA)

  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半人马座λ星云,温和的尘云发出红光和绿光,与背景的蓝星相互映衬。红色区域为温度较低的尘埃颗粒,绿色区域由温度较高的雾状物质构成。半人马座λ星云距地球大约5800光年,星云内坐落着很多较为年轻的恒星,诞生于大约800万年前。恒星的强辐射对周围的尘埃产生影响,形成图片中部类似环的结构。在可见光波长下,大部分尘埃并不可见。半人马座λ星云内的氢气因恒星的辐射带电并发光,整个星云的外形类似一个快跑的小鸡,也被形象地称之为“小鸡快跑星云”。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1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其他国家航天局最新拍摄的星系合并、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及等离子体尘暴等壮观景象。

  1.星系合并

星系合并(图片提供: ESO)星系合并(图片提供: ESO)

  这是距地球2.2亿光年外的一次宇宙的大规模融合:这张照片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细节看到了统称为“原子能为和平服务”(Atoms-for-Peace)的星系合并。 这个天体的正式编号为NGC 7252,其绰号源于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发起的“原子能为和平服务”运动,旨在宣传和平利用核能。

  这张照片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设在智利的拉息拉天文台拍摄的,显示了气体和恒星被从碰撞在一起的星系剥离,笼罩在其共同核心周围,形成环状物质的画面。环状物质令星系的外形看上去十分奇特,让人不禁想起电子绕原子旋转的教科书插图。

  2.“滴血的心”

“滴血的心”(图片提供:ESA)“滴血的心”(图片提供:ESA)

  在这张由欧洲航天局(ESA)与美国宇航局(NASA)联合发射的陆地卫星5号拍摄的照片中,湖水从中亚的咸海北面一个心形区域内流出。咸海曾经是世界上第四大内陆水体,然而,在过去50年,由于湖水不断被用于农业灌溉,面积变得越来越小。咸海周围的白色区域是辽阔的盐沼平原,现称为阿拉尔库姆沙漠(Aralkum Desert),是由湖水蒸发形成的。

  3.等离子体尘暴

等离子体尘暴(图片提供:SDO/NASA)等离子体尘暴(图片提供:SDO/NASA)

  今年十月晚些时候,带电气体流像尘暴一样席卷太阳表面。这张照片由美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拍摄。等离子体在太阳表面“狂舞”超过两天时间,在此期间,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用远紫外相机捕捉到整个过程。而就在不远处,一场规模更小、持续时间更短的太阳爆发也在上演。

  4.外形奇异星系

外形奇异星系(图片提供:ESA/NASA)外形奇异星系(图片提供:ESA/NASA)

  这难道是一款超薄电脑?不是,“哈勃”太空望远镜不会给超薄笔记本电脑做广告。照片中的物体其实是一个细长星系的侧面像。这个星系编号为NGC 4452,1784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最早发现,他指出了它的形状是细长形。美宇航局在11月8日公布了这张“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最新照片,它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揭示了这个星系,包括星系核心的亮点。

  5.燃料泄漏

燃料泄漏(图片提供:NASA)燃料泄漏(图片提供:NASA)

  11月9日,一名工程师从美宇航局“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外挂燃料箱拆下通风管,此时,“发现”号正矗立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上。由于地面脐带传送盘(GUCP,通风管在此与外挂燃料箱相连)区域被检测出氢气泄漏,美宇航局取消了原定于11月5日的发射。美宇航局官员上周宣布,“发现”号航天飞机在11月30日以前不会再尝试发射。

  6.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图片提供:Sun Zifa, Imaginechina/)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图片提供:Sun Zifa, Imaginechina/)

  11月5日,中国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搭载一颗新的气象卫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颗卫星是中国“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的第二颗。一旦完成在轨测试,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将利用“风云三号”02星提升本国的中期气象预测能力。(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大型空间模拟器

大型空间模拟器
大型空间模拟器

  欧洲航天局8月3日宣布,名为MetOp-B的新型气象卫星已经通过了关键测试,证明它可以承受太空寒冷真空状态。上图是MetOp-B卫星的有效载荷舱从荷兰的大型空间模拟器(LSS)中被吊出来的情景。MetOp-B卫星将持续提供有关地球温度、湿度、云量和大气气体的数据,欧洲一共会发射三颗这样的卫星。MetOp-A已于2006年发射,MetOp-B定于2012年发射,最后是MetOp-C,将在2016年发射。

  5.土卫二虎纹状裂缝

土卫二虎纹状裂缝
土卫二虎纹状裂缝

  在美宇航局“卡西尼”号飞船8月13日飞越期间,土星卫星土卫二的“虎纹”裂缝夹在光明与黑暗之间,以颇具立体感的浮雕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土卫二南极附近的虎纹状裂缝其实是这颗卫星间歇泉的源泉,这些间歇泉不断将水蒸汽和有机颗粒喷射到太空。这条狭长裂缝被称为“大马士革沟”(Damascus Sulcus),是“卡西尼”号飞船前一次飞越土卫二期间用热成像仪扫描的多条虎纹状裂缝之一,那次飞越旨在查明土卫二间歇泉是否是由地下液态水库形成的。

  6.流星从天文台上空划过

流星从天文台上空划过
流星从天文台上空划过

  根据这张摄于8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的长曝光照片,英仙座流星雨从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帕拉纳尔观测台上空划过,而帕拉纳尔观测台看上去正沐浴在月落之后的淡红色余辉中。英仙座流星雨每年都会光临地球,在北半球看得最为清楚,因为流星似乎从北方天空的英仙座四散而开。不过,由于帕拉纳尔观测台当天晚上夜空漆黑一片,令摄影师斯蒂芬妮-奎萨德捕捉到从甚大望远镜的平台附近一闪而过的流星。

  7.北极冰川崩裂

北极冰川崩裂
北极冰川崩裂

  一个面积相当于四个曼哈顿的冰山8月5日沿着格陵兰岛西北部海岸与彼得曼冰川分裂。8月12日,美宇航局Terra卫星发现了这个新生的冰山。在这张照片中,薄云部分笼罩于冰山之上。虽然冰山从彼得曼冰川分裂并无任何不寻常之处,但科学家正在密切注视这个冰山的动向,以了解它是否会在巴芬湾形成如山海冰,或对北极地区航道构成威胁。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发现”号航天飞机

“发现”号航天飞
“发现”号航天飞

  美国宇航局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可以重复使用的飞船,它发射时像枚火箭,在轨道运行像飞船,降落时像飞机。目前尚在使用的航天飞机有3架,它们分别是“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

  2.波音747背航天飞机回家

航天飞机母机
波音747背航天飞机回家

  如果天气情况允许,返航的航天飞机会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然而佛罗里达州的风暴经常迫使航天飞机转往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空军基地降落。然后航天飞机再搭乘一架经过改造的波音747客机返回佛罗里达。这种飞机的正式名称是航天飞机母机(shuttle carrier aircraft),上面装支架、稳定器和电子监控器。

  3.“亚特兰蒂斯”号

“亚特兰蒂斯”号
“亚特兰蒂斯”号

  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升空,把国际空间站的一个桁架送上该站,人们正在周围观看这一重大时刻。在当前运行的所有火箭中,航天飞机拥有最可靠的发射纪录。自1981年以来,它已经把超过300万磅(约合136万公斤)的货物送入轨道。

  4.“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升空

“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升空
“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升空

  1988年12月2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只需要8.5分钟,它的时速便达到17000英里(27000公里)以上。航天飞机只有达到这一速度,才能克服地球重力, 保持在发射窗口内。所谓发射窗口,指的是在某个确定的日子适合航天飞机发射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发射可以实现任务目标,确保安全。

  5.“挑战者”号发生爆炸

“挑战者”号发生爆炸
“挑战者”号发生爆炸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大约76秒发生爆炸,从这张图片的背景可以看到火光、浓烟和“蒸发”的推进剂。左侧的固态燃料推进器仍在飞行。后来的调查发现,O型密封圈存在缺陷,导致事故发生。事故中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航天史上首次发生此类悲剧。

  6.“亚特兰蒂斯”号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

“亚特兰蒂斯”号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
“亚特兰蒂斯”号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

  1995年6月29日,“亚特兰蒂斯”号成为第一架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的航天飞机。这是俄罗斯执行“和平19”任务的一名宇航员搭乘“联盟”号飞船进行短暂的科学旅行后拍摄的照片。STS-71任务创造了多个历史性的第一:这是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实施的第一百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它包括有史以来在轨道里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太空行走任务,而且这是第一次在轨替换航天飞机机组成员。

  7. 大型运输车

大型运输车
大型运输车

  载着“发现”号美国宇航局的大型运输车,每小时前进1英里(约合1.6公里)。从该航天飞机的装配大楼到发射台大约需要行驶5个小时。这个庞然大物行驶1英里(约合1.6公里)大约消耗150加仑(约合570升)柴油。

  8.“发现”号降落

“发现”号降落
“发现”号降落

  航天飞机“发现”号在佛罗里达州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专用降落跑道降落。这条跑道全长15000英尺(约合4600米),宽300英尺(约合90米),大约是商用飞机跑道的两倍。该跑道是用16英寸(约合41厘米)厚的高摩擦系数混凝土制成,上面有排水槽,这进一步增加了它的摩擦系数。不过刚开始时,摩擦系数有些偏高,在执行了几次复杂的降落任务后,跑道又被磨平了一些。

  9.“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这是1993年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场景,它在发生灾难性事故前,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2月1日,该机执行完一项微重力研究任务,准备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时发生故障,在德克萨斯州东部上空发生爆炸。“哥伦比亚”号是航天飞机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是第一架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航天飞机。它也是最重的航天飞机,重量高达178,000磅(约合80,800公斤)。

  10.“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2008年3月11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照片中的它被滚滚烟雾包围。在超过2周的旅行期间,宇航员执行了太空行走,并开始安装一个实验舱。STS-123是美国宇航局的第122次航天飞机任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一, 03 1月 2011 12:14

2011年中俄将合作探测火星

   “萤火一号”因故推迟到2011年10月发射

   据新华社电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介绍,2011年,我国将与俄罗斯合作共同探测火星。与此同时,我国航天工业部门还先期启动了基于探月一二期技术的自主火星探测器研究和方案设计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目标是瞄准2013年的发射“窗口”,利用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据悉,我国自主火星探测器的科学载荷重量达100公斤以上,科学探测能力将大大提高。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原计划于2009年10月和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卫星一起,搭乘“天顶”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后因故推迟到2011年10月。

  在世界各国未来探测规划中,较为关注的探测目标是月球、火星、金星和小行星。我国的深空探测活动起步于月球,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实施了两次月球探测。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任务的圆满完成,使我国突破了地球外天体环绕探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探测器、深空测控网、运载火箭等一系列功能单元,同时建立了基本配套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为后续任务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二, 28 12月 2010 10:53

印度发射卫星当空爆炸

25日,印度“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传来坏消息,当天,搭载着该国航天史上最大的通讯卫星的火箭在升空后不久便猛烈爆炸,星箭全毁。

 发射两分钟后飞偏

 25日下午4点04分,在印度“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搭载GSAT-5P卫星的GSLV-F06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但是,在发射大约两分钟后,火箭便突然偏离了轨道。再约19分钟后,火箭在空中猛烈爆炸,卫星也随之成碎片。

 印度媒体报道称,火箭爆炸后形成一个大火球,白色、黄色和黑色的浓烟如蘑菇云般在天空中四处弥散,在蓝色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异常醒目。

 当地媒体画面显示,火箭爆炸后在高空毫无头绪地穿梭了一段时间,随后急速下坠,可能落入了印度东部的孟加拉湾,一个扭曲的橙白色尾迹停留在空中很久。

 火箭第一级出纰漏

 印度媒体随后报道,初步调查显示,爆炸原因是火箭第一级出现严重技术故障。据悉,GSLV-F06是三级火箭。第一级包括固体火箭发动机及围绕在其周围的4个捆绑式液体燃料助推器。

 GSAT-5P卫星重约2310公斤,是印度研制的重量最大通讯卫星。也因为它重量太大,科学家还专门将运载火箭做了一定的修改,以便能适应卫星的体重。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本来计划在本月20日发射通讯卫星,但是由于俄罗斯研制的低温发动机出现了泄漏事故,最后发射被迫推迟到25日。

 这枚卫星在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开发,预计寿命为12年,携带24个普通的C波段转发器和12个扩展型C波段转发器。这颗卫星的主要功能是提高电视转播清晰度,并为远程医疗、教育等提供支持。如果成功发射,将进一步增强印度现有的通信服务功能。(张乐)

 ■ 反应

 “令全印度郁闷的圣诞节”

 “这是一个让整个印度郁闷的圣诞节。”火箭发射失败后,印度媒体叹道。

 25日的火箭发射失败,是印度2010年4月以来第二次运载火箭事故。4月15日,该国首枚国产低温发动机运载火箭GSLV-D3发射失败,火箭在发射后不久与地面失去联系,技术人员推测,可能是第三级液体动力不足,导致火箭偏离轨道。

 GSLV系列运载火箭是印度目前主要发展的运载火箭,印度空间组织称,在该型火箭过去的7次发射中,4次发射都可以称为成功,但也有印度观察员认为,实际上只有两次能够称为完全成功。大力发展航天工业是印度实现大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国计划2016年实施载人航天飞行。25日的发射失败,给印度不小打击。

 《印度时报》报道称,“无论对印度空间组织,还是印度全国而言,25日都是一个令人郁闷的圣诞节。”

 (张乐)

 ■ 影响

 印度航天国产梦遇挫

 在GSLV系列运载火箭技术上,印度始终希望能够做到国产,但此次发射失败,对印度的国产梦打击不小。

 由于4月15日的发射失败是因为印度使用了国产低温发动机,因此在圣诞节的发射前,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决定,在今后发射的GSLV系列运载火箭中,使用印度目前现存的最后两个俄制火箭第三级,但未想此次问题出现在第一级上。

 液体燃料运载火箭的燃料有常温的液体,也有低温的液体。低温的液体,主要使用液氧和液氢的结合,干净环保,是目前的主流,但低温运载火箭技术要求高,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和日本拥有低温发动机运载火箭技术。

 目前,印度正在研制和测试国产的火箭第一、第二级。印度本计划在2011年进行本国研制的火箭第三级测试工作,而这次发射事故可能会让该计划生变。(张乐)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9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