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10月3日电 (记者 德永健 张蔚然)10月3日,在美国政府关门第三天,国会山附近突然响起枪声,后被证实警方追捕击毙一名不明身份的驾车女子。 据国会山警局通报,华盛顿时间3日下午2点20分前后,这名女子驾车冲进位于白宫南边的警戒区,在撞伤一名警察后转而向国会山方向驶去。 其后,当局出动警车对她进行追捕。期间这名女子的车辆与一辆警车相撞,车内警察被撞伤,行至国会山附近,警方开枪将她击中。 3日傍晚,国会山警察局宣布,这名女子最终被警方击毙,并证实这起事件“看上去是孤立事件,目前与恐怖主义无关”。 警方证实,事发时涉案女子的车内还有一名婴儿,大约一岁左右。事后这名婴儿安然无恙,情况良好。 由于事发白宫至国会山一带,华盛顿一度弥漫恐慌情绪。有美媒指驾车女肇事者与警方驳火,信息源混乱。事件发生后,警方迅即封锁国会山核心区域,大批警车呼啸而过赶往支援。至华盛顿时间下午3时前后,国会山解除封锁。 据白宫官员通报,忙于应付政府关门的总统奥巴马听取了情况汇报,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也代表国会致电受伤警察表示慰问。 这是华盛顿半个月内第二次被枪声搅动。9月16日,距离白宫不远的美国海军海洋系统司令部总部大楼发生恶性枪击案,34岁的退伍士兵阿隆·亚力克西斯在楼内对人群扫射,最终造成12人死亡14人受伤,亚力克西斯被警方当场击毙。(完)
发现号完成最后的飞行
科学网(kexue.com)讯 去年美国的航天飞机正式退役,美航天局也在加快研制最新太空飞船的脚步,曾经带给他们无限荣耀的“发现号”号有了自己的新任务,它已经飞往了华盛顿,此后将安家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
飞往华盛顿
美国当地时间4月17日,一架波音747飞机搭载着“发现号”从佛罗里达的航空中心出发,在近2000名工作人员、嘉宾的欢呼声中,飞往首都华盛顿,今后它将展示在公众面前。
“发现号”1984年开始服役,共完成39次飞行任务,运行超过2亿公里,2011年3月9日,“发现号”成功着陆,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飞行,从此美国的航天飞机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发现号飞抵华盛顿
在飞往华盛顿的欢送仪式上,美航天局的指挥官史蒂夫表示:“很高兴可以再一次见到它,它是我们的英雄,未来发现者将在博物馆安居,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它的风采。”
在去年退役后,美国宇航局未来将来可以更好的展示对其进行了拆解,一些重要仪器与可能有毒的燃料都被舍去。美国时间2012年4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将正式展出“发现号”。
(科学网kexue.com 卡鲁)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纪念碑出现裂痕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东海岸的地震导致了一些历史悠久的估计遭到破坏。在首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价值数百万美金的高楼顶受到了严重损坏。位于国家大草坪具有154年历史的哥特式建筑史密森城堡也出现细微的裂痕。
最令人惋惜的当属华盛顿最高的建筑,169米的华盛顿纪念碑顶部也出现裂痕。国家公园的管理员透露说,上面现在列开了一道约1米长10厘米宽的裂缝,这相当危险。目前工程师正在分析纪念碑的损害程度,之后不久将找出一个修复的方案。华盛顿纪念碑始建于1848年,历史40年,到了1884年才正式完成。这座纪念碑不同之处就因为它有两种不同颜色,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建筑它的大理石是在两个不同地方开采的。
此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直到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但纪念碑仍然是最高的独立石结构。此前纪念碑也经历过几次地震1897年,1944年东海岸均遭受过地震的影响。原来的纪念碑被命名为男人,他不会轻易被摧毁。可是现在,它将会被无限期的关闭,直到彻底修复之后。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新华网华盛顿8月24日电 (记者 王丰丰 杜静)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24日说,23日的地震导致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顶端出现裂缝,纪念碑将无限期关闭。
管理处在声明中说,华盛顿纪念碑结构复杂,管理处将继续进行内部检查,以确定重新开放的时间。检查期间,纪念碑将关闭。
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23日下午发生里氏5.8级地震,首都华盛顿及纽约等地均有明显震感。地震发生后,管理处疏散了华盛顿多处景点的游人,并检查这些景点的建筑,以确定其安全性。林肯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等著名景点随后开放。
华盛顿纪念碑为纪念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而建,位于白宫正南、国家广场中心。纪念碑于1884年落成,高约169米,是美国最著名的纪念碑和地标建筑之一。游人可从内部登上纪念碑顶部,鸟瞰华盛顿。
新华网华盛顿8月23日电(记者冉维)美国东部时间23日13时51分(北京时间24日1时51分),美国东部地区发生里氏5.8级地震,首都华盛顿及纽约有明显震感。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弗吉尼亚州米纳勒尔,距离华盛顿约135公里,震源深度为6公里。这是弗吉尼亚州100多年来发生的震级最强的地震。
地震发生时,记者正在与华盛顿一河之隔的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公寓中,突然感到地板开始微微震动,紧接着听到天花板发出响声,很快阳台上的塑料百叶窗帘也开始“啪啪”作响,整个地面开始明显晃动。
摇晃在延续了大约15秒之后逐渐平息。记者打开门,正好碰见一位美国女士也从家里慌慌张张地跑出,手里还拿着两瓶水。她惊慌地问道:“发生什么事了?把我吓坏了。”
走出公寓楼,记者看到很多人聚集在马路和停车场,要么打电话,要么和朋友讨论刚才发生地震的情景。
虽然地震并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华盛顿地区的秩序还是马上受到了影响。
记者本来约好下午在位于华盛顿市中心马萨诸塞街的布鲁金斯学会进行采访,但这时华盛顿市区的交通已极其拥堵,平时10多分钟的路程走了1个多小时还没到。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半路打道回府。
华盛顿的地铁交通也受到很大影响。地震后1个多小时,地铁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地铁仍然在运营,但是只能以每小时29公里的速度运行。一名从地铁站出来的乘客说,现在发车间隔大概为20分钟左右。另一名乘客告诉记者,当天下午地震后,地铁里极其拥挤。还有乘客惊慌地说:“华盛顿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地震呀!”
可能正是因为很少发生地震让人们放松了警惕。据当地媒体报道,地震发生后,白宫、国会以及五角大楼都进行了人员疏散,可以说华盛顿这个政治中心在一、两个小时里短暂停摆。后来有媒体批评说,美国政府显然对这场并不算非常有破坏性的地震猝不及防。
地震对美国民众的心理也带来了冲击。地震发生后,记者看见很多美国人都显露出紧张的神情。究其原因,首先是意外,美国东海岸历史上很少发生地震。其次是因为时机敏感。“9·11”恐怖袭击10周年马上就要到来,在华盛顿这个集中了白宫、国会、五角大楼的敏感地带,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人紧张。难怪一名美国参议员在地震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他知道是发生地震后反而松了一口气。显然,大家最担心的是再次遭到恐怖袭击。
中新社华盛顿8月23日电(记者 德永健)华盛顿时间23日下午(北京时间24日凌晨),美国弗吉尼亚地区发生里氏5.9级地震,目前尚未传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地震发生时,弗吉尼亚周边的首都华盛顿、纽约等地均有明显震感。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华盛顿时间23日下午1时51分(北京时间24日凌晨1时51分),弗吉尼亚州米纳勒尔(Mineral)镇附近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中地区距州府里士满有66公里,距首都华盛顿有134公里。
截至华盛顿时间23日下午2时50分,震区尚未传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但地震发生时,邻近弗吉尼亚的首都华盛顿、纽约乃至北卡罗来纳等州均有明显震感。
在华盛顿,地震发生后上班人员纷纷从写字楼里撤出,五角大楼也一度将办公人员疏散,更有办公人员误以为当时五角大楼遭到了袭击。
在华盛顿近郊隶属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县,有居民报告地震发生时,所住公寓一度晃动了十多秒时间。此外当地手机通讯也曾暂时中断。
除华盛顿和弗吉尼亚地区,纽约、北卡罗来纳州、宾尼法尼亚州乃至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在度假的马萨诸塞州等地均报告有震感传出,不过迄今各地均未传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完)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20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30年前的1980年5月18日,华盛顿州的圣海伦斯火山猛烈喷发,造成了重大破坏。不过在当今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危险评级上,圣海伦斯火山只能屈居第二,以下是美国地质调查局评估列出的美国10大危险火山。
1. 夏威夷几劳亚活火山
夏威夷的几劳亚活火山从1983年开始,一直比较活跃。如图所示一名摄影师在该火山的一个火山口拍照。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约翰-艾切尔博格说:“很多时候,岩浆直接流入大海,人们甚至可以走到这座火山跟前。”
几劳亚活火山的危险在于它或许会爆炸性喷发。约翰-艾切尔博格解释说:“岩浆以火山颗粒或者块状物的形式猛烈喷射到空中,就是发生了爆炸性喷发,而不是以岩浆的形式涌出来。”
2. 华盛顿州圣海伦斯火山
如图所示,这是30年前的1980年5月18日圣海利斯火山喷发时的场景。此次喷发是美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大、研究最深的一次火山喷发。这次爆发造成57人死亡,喷出5.2亿吨火山灰。火山灰使得华盛顿州斯波坎昼如黑夜,该城市位于火山400公里之外。
在过去1万年间,圣海伦斯火山比喀斯喀特山脉的其他火山喷发都更为频繁,在最近几年一直在喷发,只不过规模较小。
约翰-艾切尔博格说:“很显然它不会重演1980年那样的喷发,因为当时的火山已经崩塌不复存在了。不过无法确定这座火山下没有酝酿着包含大量气体的熔岩,而且它可能会开启新的一轮喷发。”
3. 华盛顿州雷尼尔火山
华盛顿州雷尼尔火山的危险在于,这座火山覆盖的冰雪比喀斯喀特山脉其他火山覆盖冰雪的总和还多,因此该火山喷发就会有很大的火山泥流风险。喀斯喀特山脉火山观测站的斯科特说:“火山泥流就好像是混凝土搅拌机倾泻而下的混凝土。”
在过去,雷尼尔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泥流沿河谷倾泻到100公里之外的地方。斯科特说:“那里有大量的城市设施,因此这是雷尼尔火山的最大威胁。”
雷尼尔火山每隔500到1000年就会进入明显的火山活跃期,斯科特说。雷尼尔火山上次猛烈喷发是在500年前,斯科特说:“不过现在我们知道它处于休眠中。”
4. 俄勒冈州胡德山
如图,登山者正在跨越俄勒冈州最危险的火山胡德火山。斯科特说:“胡德山最令人关注的是,胡德山两侧有居民居住,还有州际高速公路。”在最后一个冰川世纪,胡德山非常活跃,而在过去1500年中,胡德山发生过两次大规模喷发。
对于胡德山趋于活跃的一种解释是,胡德山最近结束了一段长时间的休眠期,斯科特说“在未来或许每隔数百年就会喷发一次”。
5. 加利福利亚州沙士达山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沙士达火山因为威胁到上千户人家,因此被美国地质调查局列为“极高危险”。如果该火山喷发,火山碎屑流和火山泥流会使周边的城镇和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继2000年的《天使和魔鬼》和2003年的《达·芬奇密码》之后,全世界读者等待六年之久的丹·布朗新书《失落的符号》(The Lost Symbol)9月15日在多个国家同步发售。尽管作为《达·芬奇密码》的续篇,《失落的符号》也充满奇幻色彩,但其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一开始便向读者呈现了大量历史科学事实和各种符号,地点则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共济会教堂。
1.共济会教堂
共济会教堂建于1915年左右,由两尊17吨重的狮身人面像在门口守卫,用于向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摩索拉斯陵墓——表示敬意。从《失落的符号》小说一开始,在共济会教堂100英尺(约合30米)高的殿堂内,肌肉发达、刺有纹身的“Mal'akh”(希伯来语“天使”的意思)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倒满葡萄酒的骷髅,此时他混入共济会多年,已成为这里职衔最高的会员之一。共济会教堂发言人杰森·范戴克(Jason VanDyke)说,布朗对共济会教堂的描写“是对的”,其他的描写“则很大部分是虚构”。范戴克说:“我们不用骷髅头喝酒。我们根本不会在殿堂内从事各种活动。”
2.史密森博物馆支援中心
史密森博物馆支持中心(Smithsonian Museum Support Center)占地面积为50万平方英尺,位于华盛顿特区郊外马里兰州的银山小城(Silver Hill),图中所示是支持中心的5号厅,像这样大的房间内放满了架子,架子上有数百万个保存完好的生物标本,其中一些是由查尔斯·达尔文本人采集的。支持中心包括储物间、实验室和保护设施,用以存放史密森学会博物馆的艺术品、文物和标本。
在《失落的符号》一书中,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凯瑟琳·所罗门(Katherine Solomon)身边找到了一个新伙伴。凯瑟琳·所罗门是史密森博物馆支持中心从事纯理性论研究的科学家,所谓纯理性论研究聚焦于精神与人体的交流。据说,所罗门在支持中心的一个“邻居”(保存在此的海怪)在《失落的符号》发挥了关键作用。
3.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
在位于华盛顿特区市郊、弗吉尼亚州东北部城市亚历山德里亚的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George Washington Masonic National Memorial),矗立着一尊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的铜像。华盛顿也是一位共济会会员。在纪念馆外面,作为共济会的重要象征,一座小型金字塔让这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纪念馆相形见绌,里面放着华盛顿在共济会生活的文物,在一个白色窗纱后面是约柜的“复制品”,是根据《圣经》中的描述打造的。
传说,在中世纪一个名为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的基督教军事组织将这个柜子从耶路撒冷带了回来。尽管有一些说法与此截然相反,但一些阴谋论者坚持认为,圣殿骑士团和共济会存在某种联系。尽管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已被证实是《失落的符号》中故事发生的地方,但该纪念馆管理收藏品的负责人马克·塔波特(Mark Tabbert)说,他不清楚究竟有什么与纪念馆有关的谜团会吸引丹·布朗的注意力。塔波特说:“我们的纪念馆每周七天都向公众开放。如果丹·布朗希望从中找到一个谜团,我们也不能阻止。但是,我们不会给这里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4.“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
4664平方英尺(约合433平方米)的“天堂中的华盛顿”巨幅壁画出自意大利画家布卢米狄之手,绘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国会大厦穹顶内侧。画面上,华盛顿在自由女神和胜利女神的陪伴下升入天堂。在丹·布朗的《失落的符号》中,小说一开始,有人在“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下面以及被认为是华盛顿墓室上面两层处发现了一只严重受损的手,上面刺有共济会会员的标志,这是丹·布朗小说结合历史、宗教、神学、强权政治和密码破译的惯用手法。
5.美国国家植物园
在《失落的符号》一书中,主人公罗伯特·兰登会造访美国国家植物园内一棵扇形大棕榈树。美国国家植物园坐落于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脚下。植物园发言人萨利·博雷(Sally Bourrie)说:“这颗棕榈树名为‘行者’,名称源于一个典故。据说,一些口渴难耐的旅行者在棕榈树的叶子中找到了水,而且每个叶子可能储存有一升的水。”“行者”棕榈树又会同兰登的使命有何关联呢?据博雷介绍,传说,如果有人直接站在棕榈树前极为虔诚地许愿,那么他们的愿望就会实现。(孝文)
据4月28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意大利人100年前谋杀了我祖父,如今西方人又伺机杀害我父亲,真主会谴责他们!”本月15日,当卡扎菲唯一的女儿阿伊莎高喊这些口号,向数百名支持者宣告她愿意“为父而死”,美国《华盛顿邮报》不禁感慨,这个有着超模般迷人外表的利比亚“公主”怎会如此强硬。利比亚战争爆发前,阿伊莎是联合国委任的亲善大使,与兄长赛义夫一样,被西方视为可能给利比亚带来变化的人,但如今,她的“大使”头衔被剥夺,她和她家族的命运都变得扑朔迷离。2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对阿伊莎的独家专访,她所说的每句话,都被当做窥探“当下最血腥竞技场”的一扇窗。
1976出生的阿伊莎在国际舞台成名已久,2000年,她就作为卡扎菲特使,打破空中封锁飞往伊拉克与萨达姆密谈。2004年,身为法学博士的她加入萨达姆的辩护律师团,并因此声名大噪。鲜为人知的是,阿伊莎其实算得上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童星”,据《华盛顿邮报》披露,1985年4月15日,美军对利比亚发动空袭后不久,一张阿伊莎的照片就成了利比亚人反抗西方军事打击的象征,照片上9岁的阿伊莎向天高举着她那虽小但却紧握的拳头。
“迷人”与“强硬”,这两个含义并不贴近的形容词常被西方媒体同时用来形容阿伊莎。美国媒体说,这个一头金发的女人是“利比亚的克劳蒂亚(德国超模)”。但在利比亚战争爆发后,更多出自这个美丽女人之口的是谴责西方的硬话。《华盛顿邮报》说,在15日宣示愿为父而死的讲话中,善于演讲的阿伊莎还说了这样一段煽情的话:“9岁那年,雨点般的导弹和炸弹从天而降,他们(西方人)试图杀死我。时隔25年,同样的导弹,同样的炸弹又一次落在我们孩子的头上”。
引言:《路感》(Street Sense)是一份华盛顿的小报纸,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份为无家可归者创办的报纸。一些华盛顿的流浪者,或者曾经的流浪者在这里交流思想,为报纸撰写文章,还负责沿街叫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金融危机的一片阴霾中,《路感》却成为2009年华盛顿地区唯一一家发行量有所增加的报纸。这是一份怎样的报纸?报道什么内容,如何真正运作?
图为《路感》的卖报员。
当你走过华盛顿特区的地铁口时,如果这天是周三,或许会听到叫卖声:“《路感》有售!每份1美元。”这些卖报人多是流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路感》正是专为他们办的报纸。
与贫困作战的报纸
《路感》是一份名副其实的小报纸,只有16页,每两周出版一次,周三上摊。
这份报纸有一半内容由街头流浪者或曾经的流浪者提供,其余的则由专职记者和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撰写。报纸为流浪者提供信息,为他们发声,讲述他们的故事,不仅包括社论、专题、诗歌,甚至还有餐饮指南。
《路感》的社区项目经理艾米·沃克斯告诉记者,这是一份与贫困作战的报纸,一方面让社会各界关注最底层的人,同时为流浪者和穷人代言,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路感》创刊于2003年。当时,两位干新闻出身的志愿者劳拉·奥斯利和特德·亨森受美国其他城市街头报纸的启发,希望在华盛顿开办一份类似的报纸。曾在无家可归者收容所工作过的亨森说:“不论他们的经历有多悲惨,这些无家可归者身上仍有人性的闪光点,从他们的人生故事、音乐或诗歌中得以体现。”
两人找到美国无家可归者联盟。在这个民间组织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的帮助下,2003年11月第一期《路感》出版,用大篇幅关注了华盛顿特区的艾滋病毒携带者生存状况,印刷了5000份。如今报纸已经扩大到1.6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