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近年来,各地文物被毁、遗迹被拆事件屡见不鲜,近一段时间,一些名人故居被拆除,更引发各方关注。著名作家舒乙表示,他已建言北京市政府,呼吁保护和开放名人故居。

舒乙介绍说,北京市名人故居有800多座,数量很多,但开放比例却不到1%。

舒乙:“北京名人故居据初步调查有800多座,目前仅开放了7座,不到1%的比例,这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比例。像历史文化名城伦敦、巴黎,历史名人故居开放的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北京作为一个政治文化之都,古今名人数不胜数,名人故居数量很多。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标准以衡量界定究竟什么级别的人是“名人”。对此,舒乙建议:“第一,是他这个界别的公认的权威,第二,你对人类的福祉有贡献。第三你要有一定的知名度。第四,由你诞生到今天要超过100年。”

舒乙说,在英国伦敦,常常可以发现挂有蓝色牌子的房子,它们就是受法律保护的名人故居,谁也不准拆除。

舒乙:“2003年,他们为老舍先生挂了一块。这是唯一一个给中国人挂的。这些标准我们轻而易举就能拿来,不用去发明。”

舒乙表示,国外很多名人的故居虽历经沧桑,都修旧如旧,保存完好,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肯尼亚的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上演了一场勇猛羚羊挑战狮子的好戏 

肯尼亚的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上演了一场勇猛羚羊挑战狮子的好戏  

  据外电20日报道,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狮子可谓是“万兽之王”。然而,近日在肯尼亚的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却上演了一场勇猛羚羊挑战狮子的好戏,最终,遭受挫败的狮子只能落荒而逃。

  当时,一头外出觅食的狮子路过一条河流,忽然发现一只羚羊正在此处饮水,狮子首先端详了一会,发现该羚羊并没有逃跑的倾向。于是,狮子便摆出一副捕食的姿态,欲猛扑向这只羚羊,没想到,这只羚羊丝毫没有胆怯,反而扭过头来,用长长的角直接顶向这头狮子,摆出欲与狮子大干一场的架势。

  几个回合下来,最终,这头落败的狮子只能选择离开,另寻别处觅食。

  相关阅读

  组图-盘点最危险的工作 驯兽师冒死帮狮子拉架

  组图-盘点2011年人与动物 疯狂妇女带狮子逛街

  凶猛野兽竟成女孩宠物 狮子同主人难舍难分(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在沿海生存的中华白海豚居然迷路到佛山,被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救出。3月17日,了解到,这只白海豚已步入老年,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暂不能放回大海。

  获救的中华白海豚从佛山运抵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初次体检正常,只是白细胞偏高。3月15日,白海豚忽然发生一些异常状况。管理局从香港海洋公园请来7位国内外专家,对白海豚进行第二次体检,发现它因肺部感染导致白细胞达到每单位18000个。

  据悉,这只白海豚年龄大约为40岁,相当于人类的60多岁,而目前最高寿白海豚年龄是43岁。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万焕通介绍:“它的牙齿基本掉光,剩下的也已经磨平,所以它进食时,常常会出现小鱼从嘴里滑出,如果现在将白海豚放归大海,它必死无疑。”

  据香港专家介绍,这只白海豚不是第一次迷路,早在1996年,它就出现在香港海域,当时它的背部就受伤了。但它依然能活到现在,真的很顽强。

  中华白海豚的健康情况一直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这几天到保护区参观、看望白海豚的人逐渐增多,香港海洋公园的专家自告奋勇留下来照顾它。

  相关阅读

  海豚训练并非条件反射 研究证它们能懂人类语言 

  海豚一特性可媲美人类 众专家为其发出权利宣言 

  法设计师打造飞板"海豚人" 可自如潜水跃出水面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全新沃尔沃V40轿车

全新沃尔沃V40轿车

  科学网(kexue.com)讯 沃尔沃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安全系数最高的家用轿车,近日在日内瓦车展上,沃尔沃向人们展示了全新的轿车,且安全系数极高,甚至叫人惊叹。

  这款轿车是沃尔沃公司新研制的V40轿车,这上周日的日内瓦车展上首次亮相,虽然看起来与普通轿车相差无几,但它却有着很高的安全系数,和更加令人叫绝的安全气囊。与其它轿车不同,它的安全气囊在车身的外部,在遇到撞击时可以安全的保护前挡风玻璃不受撞击。


全新沃尔沃V40轿车

  沃尔沃的发言人表示:“当车辆受到碰撞的时候,前保险杠便会做出反应,车身前部的安全气囊将会开启,从而保护前挡风玻璃不受到损毁,有效的防治意外的发生。而这样的气囊不仅仅能够保护驾驶员的安全,更可以保护被撞行人的安全,外部的安全气囊可以有效的保证被侵害者减小巨大的撞击力。”

  有数据表示,在整个欧洲的交通事故中,有14%的行人最终死亡,美国行人死亡率占了12%,而在中国行人的死亡率超过了25%。发言人补充道:“安全是沃尔沃的核心观念之一,我们拥有了全世界第一个外置的安全气囊,它现在的理念不仅仅是保护驾驶员或者乘客。我们将交通事故的风险降到最低,要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根据介绍,这款V40轿车将于今年5月正式批量生产,在9月份就可以交付使用。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组图-奔驰全新环保车 全身隐形如哈利波特魔法

  立陶宛工程师设计安乐死过山车 兴奋中结束生命

  大众建世界最大汽车存放塔 高六十米存八百辆车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秋季,相机陷阱在阿富汗拍到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波斯豹。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表示,相机陷阱拍摄的照片是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仍生活在这一地区。

  1.波斯豹

波斯豹波斯豹

  相机陷阱9月在阿富汗中部高地拍到的一只成年波斯豹。这种大型猫科动物一度被认为已经在当地灭绝。相机陷阱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帮助布置,保护学会表示这些新公布的照片是秋季拍摄的,包括这幅9月拍摄的照片。波斯豹的尖牙似乎对相机构成威胁。这些照片是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仍生活在这一地区。

  除了波斯豹外,相机陷阱还拍到数十幅展现其他野生动物的照片,包括猞猁、野猫、狼、赤狐以及石貂。阿富汗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莫斯塔哈-扎赫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长时间的冲突之后再次发现各种野生动物让我们对阿富汗的未来充满希望。未被触及的生态系统是我们国家重建和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的自然资源,我们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为阿富汗的下一代保护环境和土地。”

  2.赤狐

赤狐赤狐

  9月在阿富汗拍摄的照片,一只赤狐在相机陷阱前方走过。这种动物在北美洲非常常见。阿富汗农业、灌溉与牲畜部副部长格哈尼-格胡里亚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拍到豹子和狐狸等处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无疑是在告诉环保人士,当地捕食者能够找到足够的猎物,生存下来。他说:“这也意味着牧场仍能养活巨角塔尔羊、东方盘羊以及其他动物。无论是对这一地区的野生动物还是居民来说,这都是一个积极的现象。当地居民为了维持生计在草地上放养牲畜。”

  3.好奇的野猫

好奇的野猫好奇的野猫

  8月,一只野猫好奇地盯着相机陷阱。这种动物是家猫的远亲。最近几年,阿富汗采取了几次行动,保护野生动物,包括2009年建立阿富汗的第一家国家公园班达拉米亚。班达拉米亚同时也是阿富汗的唯一一家国家公园。这家国家公园由当地村民和政府共同管理,夏季的公园旅创造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当地社区带来收入。

  4.石貂

石貂石貂

  相机陷阱在9月拍到的一只石貂。这种动物是鼬鼠家族成员。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表示,对于偏远地区来说,相机陷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研究工具。它们可以提供重要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将数据拼接在一起,评估难以发现的动物的数量。

  5.偷猎者

偷猎者偷猎者

  相机陷阱10月拍摄的一幅照片,两名偷猎者正在追赶一只巨角塔尔羊。不久前,相机陷阱拍到了这只巨角塔尔羊。野生动物保护学会亚洲保护计划负责人彼得-扎赫勒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非法偷猎仍旧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威胁”。他说:“这些照片让我们感到兴奋,让我们看到了保护当地野生动物的希望,但我们同时也感到担忧,因为相机陷阱同样拍到了当地扛着枪的偷猎者。”(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1月10日公布了最新一份“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最新清单在以前的基础上扩大了所评估的物种的种类和数目,共评估了6万1900多种生物,同时提高了信息质量,因此对当前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解读。

  自然保护联盟的“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是一份具有权威性的评估动植物种多样性及其状况的清单,素有“生物温度计”之称,对于各国通过划定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该联盟的最新一份清单再次勾勒了一幅不容乐观的“生物图谱”。

  对哺乳动物的评估发现,尽管各国采取了一些保护项目,但仍有25%的哺乳类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例如,非洲的西部黑犀牛已经灭绝,非洲中部和北部的两个白犀牛品种濒临灭绝,已被列入“可能在自然界灭绝”的类别。亚洲的爪哇犀牛由于栖息地受破坏、有组织国际犯罪捕猎活动以及对犀牛角的非法需求等原因,除在爪哇岛上有数量及其有限的种群外,人们在亚洲其他地方最后一次见到这种犀牛是2010年在越南的一次偷猎中。

  这次的“危急清单”还加强了对干地和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爬行类动物的评估。对马达加斯加爬行动物的评估显示,该岛40%的爬行类动物都面临灭绝的危险,其中22种独有品种被确认为“高度濒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往的清单缺乏对植物状况的评估,新清单则做了很大的改进,包括对所有的松杉类植物进行了评估,并揭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例如,一度在中国和越南广泛分布的中国水杉已经从“濒危”降至“严重濒危”。由于农业耕作导致生长地缩减,中国几乎已经没有野生水杉,新近发现的最大面积的位于老挝的水杉林却由于一个水电项目而被淹死。目前仅越南有为数不多的水杉能够产生种子,这意味着水杉有可能在自然界灭绝。红豆杉则由于能够产生抗癌药物紫杉醇以及被用做柴火和动物饲料而被过度采集,已经从“脆弱”类别降至“濒危”。塞舌尔群岛拥有79种独特的野花,其中77%面临灭绝。该岛的海耶树由于能够产生具有提升性欲作用的果实而遭到非法采集,其地位也已由“脆弱”降至“濒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清单还审视了水生动物。有两种蝠鲼现在被列入“脆弱”类别。蝠鲼的腮耙可入中药而成为捕鱼的目标,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高价值。报告评估了所有的鲭科鱼和喙鱼,在八种金枪鱼中有五种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况。此外,报告还评估了红鲑三文鱼,尽管其全球地位仍然保持“最不必担忧”状态,其在北美洲的栖息地正不断遭受威胁。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灭绝物种清单”是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为确认保护需求以及保护政策与立法提供了指导。在清单的警示下,对非洲南部白犀牛的保护使其种群数量从上世纪末的不到100头增加到了现在的2万头。原产于蒙古国和中国新疆的普氏野马也从1996年的“在野生环境中灭绝”,已经恢复到目前的300多匹。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晾晒鲨鱼鳍

晾晒鲨鱼鳍晾晒鲨鱼鳍

  台湾的一家加工厂,一名工人正在晾晒鲨鱼鳍。台湾的鲨鱼鳍割取禁令将从2012年开始实施。按照这条禁令,渔民需要将整头鲨鱼带回渔港,不能割掉鱼鳍。TRAFFIC的桑特指出这项禁令能够限制最后被装上货船的鲨鱼数量。“作为五大捕捞鲨鱼的地区之一,台湾的禁令无疑是一项受欢迎的举措。”但皮尤环境组织的兰德表示:“鲨鱼鳍割取禁令并没有限制捕杀鲨鱼的数量,捕杀活动还将继续。”

  6.鲨鱼鳍海洋

鲨鱼鳍海洋鲨鱼鳍海洋

  3500多个鲨鱼鳍在阳光下晾晒,汇聚成一个海洋。皮尤环境组织的兰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照片揭示出鲨鱼捕捞的可怕规模。目前,皮尤政呼吁更多政府效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一些国家,将自己的海域划为鲨鱼保护区。这家组织同样希望保护最濒危的鲨鱼种群,避免将鲨鱼作为副渔获物进行捕捞,同时避免在捕捞其他动物中误捕鲨鱼。

  7.鲨鱼尸体

鲨鱼尸体鲨鱼尸体

  一堆鲨鱼尸体被卸到台湾的一个仓库。业内的人将鲨鱼尸体称之为“圆木”。TRAFFIC的乔伊斯-吴在邮件中表示,除了国际市场对鱼翅的需求外,台湾还存在一个大规模鲨鱼肉市场。一些鲨鱼尸体被运回来,而后加工成各种食品,但对于在遥远海域捕获的鲨鱼,由于缺少冷藏设施,鲨鱼鳍被割下来,身体则被抛到海里。这种做法令人担忧。乔伊斯指出,割掉鱼鳍后,台湾的大部分鲨鱼肉被加工成鱼酱和其他食品。

  8.分拣鲨鱼鳍

分拣鲨鱼鳍分拣鲨鱼鳍

  一堆被切成小块的鲨鱼鳍,等待清洗和加工。根据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供的统计数据,由于滥捕滥杀,30%的鲨鱼种群成为濒危或者近危物种。TRAFFIC的桑特说:“令我们感到忧虑的是,很难证明被捕杀的鲨鱼来源是否受到完善的管理或者具有可持续性。在这个问题解决后,我们才能确定是否允许继续进行和鲨鱼有关的贸易。”(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玻利维亚马迪迪国家公园的相机陷阱共拍到19头美洲豹,就此创造一项纪录。相机陷阱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以下简称WCS)的研究人员布置。拍到照片后,他们利用软件分析美洲豹身上独特的斑点图案,而后判断其身份。

  1.美洲豹现身

美洲豹现身美洲豹现身

  玻利维亚雨林,一头美洲豹在相机陷阱前走过。在玻利维亚,一次相机陷井调查能够拍到19头美洲豹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WCS拉美和加勒比海研究计划负责人茱莉-库纳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考察的初步结果证明了马迪迪国家公园对美洲豹以及其他雨林动物的重要性。玻利维亚的地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了解美洲豹的分布密度以及活动规律是制定有效管理计划的重要一步。”

  2.好奇的“大猫”

好奇的“大猫”好奇的“大猫”

  玻利维亚,一头美洲豹盯着WCS研究人员布置的相机陷井。他们在马迪迪和希斯河的源头附近布置陷阱,主要选在林间小道一带、河岸以及溪岸。与其他很多猫科动物不同,美洲豹是游泳健将,经常到河里捕猎鱼类、龟或者凯门鳄。在最近于玻利维亚进行的考察中,美洲豹共被拍到975次,创历史纪录。

  3.明亮的眼睛

明亮的眼睛明亮的眼睛

  玻利维亚雨林,一头美洲豹被相机陷井“捕获”,两眼放光,看上去令人恐惧。美洲豹是美洲最大的本土猫科动物,被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合会列为近危物种,面临着较高的野外灭绝风险。WCS将此次如此高的成功率归功于改用数码相机,而不是传统胶卷相机。数码相机让研究人员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获取照片,如果使用胶卷相机,冲洗照片则需等待几天时间。此外,数码相机能够存储大量照片,这也是胶卷相机无法做到的。

  4.羞于拍照?

羞于拍照?羞于拍照?

  马迪迪国家公园相机陷井“捕获”的一头美洲豹。研究人员根据斑点图案确定美洲豹的身份。在美洲豹穿过红外光束时,相机陷井便被触发,拍摄下它们的影像。WCS的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罗伯特-华莱士在一份声明中说:“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照片进一步了解这种难以捉摸的猫科动物以及它们在生态方面的需要。这些照片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美洲豹的生活,评估当地的美洲豹分布密度。”

  5.遭遇偷拍

遭遇偷拍遭遇偷拍

  相机陷井拍到的一头玻利维亚美洲豹。马迪迪国家公园是玻利维亚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同时也是玻利维亚西北部和秘鲁东南部一个由6个国家保护区构成的保护链的组成部分。除了研究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外,WCS也帮助马迪迪国家公园制定保护计划,保护地貌免遭一系列威胁侵袭,例如糟糕的开发规划。在建造公路、水力发电项目、森林采伐和发展农业过程中,玻利维亚缺乏合理的规划。(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新疆精河9月20日电(记者 孙亭文)和蒙古族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同样也承载着蒙古族文化和历史的蒙古族长调,现在却面临着传唱者不多,而且传唱者多以老年人居多的局面。近年来,新疆多个蒙古族聚集生活的州、县投入人力、财力等保护这一文化瑰宝,民间老艺人也开始招徒授课,自发地传承和创新,以冀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长调繁衍生息。

“由于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再加上我们自发地在全县招收徒弟,现在精河县的蒙古族长调传唱者开始增多了,有点‘复兴’了。”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蒙古族长调传唱者塔·曲尔东20日如此告诉记者。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生活着蒙古族察哈尔部和土尔扈特部,长调也在这里的草原上代代相传。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其特点是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更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塔·曲尔东曾经从政,退休后致力于蒙古族长调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组织会唱长调的蒙古族民众收徒授课。“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传下去不行的。”他从2002年开始和当地作家、诗人等收集整理蒙古族长调550余首。

据悉,精河县为保护长调文化,出资30余万元人民币将收集的长调翻译成汉语,首部全面反映精河蒙古族长调的民歌集《十三种毛色骏马》得以付梓印刷,一同出版的还有《马背长歌的记忆》一书。

塔·曲尔东说,现在他组织50余名会唱长调的蒙古族人,在全县16个教学点进行招徒授课,进行长调民歌的传承。“都是自发的,将自己周围的人召集起来,进行教课。小孩子也有、中年人也有,都喜欢学。”

造成长调面临危机的原因是何?精河县文联秘书长陈晓波认为,城市化进程是最大的因素。他认为,现在水泥城市中,很少有人再有闲暇时间来学习和交流长调。他告诉记者,蒙古族长调很多是唱给父母、兄弟姐妹等,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放牧,唱长调也就成了一种亲情纽带。

塔·曲尔东对此表示认同。他还认为,长调的传承也需要创新,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不能死守着老祖先流传下来的那些长调,还需要新的长调出现,创作长调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据悉,他已经创作了17首长调。

其实不仅仅是在精河县蒙古族长调面临危机,在新疆博湖县、和硕县等蒙古族聚集地,记者见到长调的传唱者大多在50岁以上,年轻人很少。但好在各地政府开始行动进行保护。近年来,博湖县文化馆在全县范围内共收集“蒙古族长调”共200多首,录制民间艺人演唱的“蒙古族长调”磁带4盘;和硕县举办着蒙古族长调等蒙古族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

塔·曲尔东说,现在精河县的蒙古族长调越来越受到关注,传唱的人也开始增多了,希望长调还能代代传唱下去。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在妯娌村附近的一座封土堆上,透过盗洞,可以看到一口现代棺材位于墓中。实习生 梅轶竹摄 在妯娌村附近的一座封土堆上,透过盗洞,可以看到一口现代棺材位于墓中。实习生 梅轶竹摄

  本报记者 王帝 实习生 梅轶竹

  北邙,即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境内,因背山面河,地势开阔,被帝王将相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因此历朝才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一说,也才有了邙山周围古陵墓多如牛毛的景象。

  资料显示,邙山陵墓群面积约756平方公里,大型封土墓堆970余座,古墓葬数有十万之多,包括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陵墓及陪葬陵墓。

  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洛阳市区、孟津、偃师等地。

  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以《洛阳,古墓劫》为题报道了当地盗墓乱象后,近日,记者再次赴洛阳实地调查,却发现了更令人震惊的事实:被当地人称为“大冢”的历代皇族陵,有些竟变成了现代人的坟墓。

  盗墓者称,在这“鸠占鹊巢”情景的背后,却隐藏着“洛阳铲”(盗墓贼使用的一种工具——记者注)走出洛阳、伸向全国的故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百姓冢

  在邙山陵墓群范围内的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妯娌村,数个大冢散落在田间地头。

  据当地人介绍,这种大冢,正式称呼应为封土堆,高达10米以上,周长百米,远看如一座座小山。当地人告诉记者,“封土堆里埋葬的一般都是历朝皇亲、贵族等有钱人家。”

  在上一次探访中,记者曾发现这些大冢“身上”多留有盗洞痕迹。而这一次,中国青年报记者却发现,这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冢中的某些封土堆,却变成了现代平民墓。

  在送庄镇附近一处远离村路的大冢的坡上,记者发现一块大半截埋在土里的墓碑,墓碑的样式很新,从残留在外面的文字上可以看出,这里埋葬了一位上世纪90年代末去世的人。

  “文物局不查吗?”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查”,村民答道,“查到也罚,所以都把墓碑埋进去许多,这样文物局看到了不知道是谁家的,也不好再挖出来。”

  记者发现,这种在封土堆范围内动手脚的做法并非个别现象,在孟津县送庄镇,甚至有一家工厂直接把封土堆当做了“后墙”。

  但随后的发现,更令中国青年报记者震惊。

  在平乐镇某村的一个大冢上,记者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发现了三个盗洞。盗洞呈半圆形,足以容纳一人进出。有的盗洞口被零碎的酸枣枝遮挡,十分隐蔽,但有的则直接袒露着。

  透过一个垒着红砖的洞口,记者发现,盗墓洞里安放着一口棺材,“这棺材并非是‘原装’,而是最近放进去的。邙山附近的大冢大多都是汉唐时期的,那会儿的棺材见着风就烂透了。”这位当地人说。记者随即询问了在附近劳作的村民,得知,这很可能是村里的人,死了以后放这儿的。

  古代皇族的陵墓何以成了现代村民的墓穴?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村民表示,这没有什么好吃惊的。“你看那边那座,里面一个洞里好几口呢。”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另一座位于妯娌村东侧的封土堆,在其坡上,有一个可容一人进出的通道。记者进入后没多久,就发现墓道里摆放着八口成色较新的棺材。这些棺材形状细窄且长,当地人称,装的可能是骨骸或骨灰。

  墓道右侧通向一间小墓室,半圆形的墓门内有五六平方米的空间,小墓室被重新“装修过”,墓壁上有石砖。据当地人推测,这是现代人砌上去的。整个封土堆,除了八口后人的棺材外,竟是空无一物。

  记者随即调查了附近的封土堆,发现至少四座大冢都存在此类情况,其他一些当地人称情况类似的大冢,因入口被混凝土等封死,无法一一验证。当地人反映,平乐镇三十里铺村、新庄村、张盘村及送庄镇的护庄村、后营村、东三头村等村的皇陵,同样存在这些情况。

  新盗墓经:有组织的异地盗墓

  皇族陵何以成为百姓冢?

  有村民说,“皇族陵,风水好。”

  也有村民说,“为了省下点农田,而且也方便。”

  干了10多年盗墓的盗墓贼老张(化名)却给了记者一个不同的答案,“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安全,盗墓贼不会光顾,文保局更不会来。”老张告诉记者。

  “我看过你们媒体的报道,你们说了洛阳本地的盗墓现象,却不知,在洛阳地里挖平民墓的只是‘业余的’,‘职业的’有很大一部分‘业务’是去异地挖墓,这些你们都没说。”老张说,“像大冢,‘业余的’不敢动,他们缺设备,也没这胆子。而专业的现在也不会去挖已经变成‘百姓墓’的大冢;大家都知道,虽然邙山皇族墓多的是,可经过历朝历代,基本都被挖空了,现在本地挖大冢的,都是基本确认能有东西后才动手。”

  老张告诉记者,但本地的“优质墓源”有限,很多年轻的,跟着“支锅的”(组织盗墓者——记者注)出去干。“这样,把棺材放大冢里就更安全了。也可以说,大冢无物,以致村民放棺材的现象是让人去异地挖墓的原因;异地挖墓的现象又让老百姓能放心地把大冢当做自家坟。”尽管老张的解释颇为勉强,但他口中“异地盗墓”的话题,却吸引了记者。

  “什么是异地盗墓?”记者问。

  打开了话匣子的老张对记者说,“就是一些‘支锅的’提前联系好买家,提前到外地踩点、梳理好关系,打好招呼,再回来找人。有人掏钱,年轻的就乐意跟着他们出去干。”老张说,“管吃喝,管住宿,还给配车来回接送,铲子啥的也是他们给,人去了直接挖就行。”老张告诉记者,这样有组织地外出盗墓,对他来说都是平常事,“一般一走就是一个月,多的走两三个月,大部分是去山西、陕西、山东那些墓多的地儿。”

  “离开熟悉的地方去盗墓,有什么危险吗?”中国青年报记者追问。

  “有一次去陕西长安县,半夜挖到一半,突然塌方,最后所幸把人挖出来,没死。还有一次,去山东,村民不让挖,就打了一架,最后我们被打跑了。”老张回忆道,“要说困难,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去外地次数多了,当地人也懂了怎么挖,可能以后外地就不好干了。”

  “警方和文物保护部门查处吗?”记者问。

  “有啊,在山西长治,有一次我们被人举报,说我们鬼鬼祟祟,警察就到了我们住的地方,他们看到了‘洛阳铲’,不过他们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最后就没事了。”老张回答,“其他我经历的,一般都是挖完了把东西带回洛阳,一路上也没被查过。”

  老张最后说,“所以,你想啊,这么多年了,我还能在你面前,你说的那些部门都管不到我们,那现在棺材放进大冢里,就更没人管了。”

  文保研究者:文保政策执行不力

  对此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健民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痛心,“我国的文物法确实规定了很多内容,各方面虽然都有所涉及,但规定是规定,执行起来力度差、漏洞多。”

  记者发现,将邙山古墓群古墓“改装”成现代百姓墓以及盗墓的行为,确与我国《文物保护法》内容相悖,现实中却依旧存在。李建民研究员表示,很多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只做表面文章,不把文保工作当回事。“曾经有些地方的村民发现有盗墓现象,打电话给文物局,根本没人理。实在没办法,就打电话给我们考古队,但我们束手无策,因为我们管不了。”

  对此,李建民研究员还表示,盗墓猖獗到这个地步,还与一些地方警匪勾结有关。“你看凡是一个地方盗墓盗得很凶,肯定是有当地公安给他撑腰。公安成了盗墓贼的保护伞了,甚至参与其中,这更反映出我们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执行不力。”

  对于打击文物犯罪的困境,河南一位从事刑侦工作多年的刑警老邓(化名)告诉记者,现在河南已经没有警察愿意接手跟文物相关的案子了。他说,主要原因是“办盗墓案件有几大障碍一直挡在前面”。

  “首要原因是盗墓是个暴利行业”,他说,“盗墓成本很低,一个人支锅,花费的主要是劳务费,但挖得文物的话,经济利润却十分可观,这就让许多人难以抵挡诱惑”。

  老邓认为许多民众报案也不及时,“以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看盗墓”,公安机关就很难及时获悉盗墓案件。老邓告诉记者,警力用在保护登记在册的陵墓上还忙不过来,对于河南地下千千万万未经勘测、登记的陵墓,几乎没有保护措施和手段。

  “另一大原因就是盗墓案件不同于其他刑事案件,没有明确的受害人,并且调查取证周期长,往往在刑法规定的刑拘时间内完不成取证工作,就不得不把犯罪嫌疑人放了。”老邓说,“这样警察投入大,但收效少,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盗墓的案子”。

  百姓冢何时能还原皇族陵

  面对文物保护的困局,洛阳市有关部门也作了努力。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洛阳盗墓乱象后,5月16日,洛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在洛阳市政府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公布〈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保护条例》称,“市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邙山陵墓群重要墓葬、重要遗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界桩等保护设施并予以公示”,“在邙山陵墓群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符合邙山陵墓群保护规划,不得破坏邙山陵墓群的环境风貌”。

  洛阳市法制局法规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条例已送交洛阳市人大。但洛阳市文物局文物科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邙山陵墓群范围比较广,要将每一处陵墓都做标示,不太可能,“目前是仅一部分有”。

  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皇族陵变百姓墓一事致电洛阳市文物局文物科及负责邙山陵墓群日常保护的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相关工作人员拒绝回应记者的问题,称需经洛阳市委宣传部通知后,才能接受采访。

  随后,记者向第二文物工作队严主任反映了所见情况,严主任表示“知道了”,但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在可能出台的《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之外,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资深文保专家李晓东还指出,仅严格执行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是不够的,关键还是靠政府的支持。动员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模式更有利于开展工作,该模式在这几年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但在有些地方坚持不下去”。李晓东说,“农村的文物保护员应该得到一定的补贴,这些都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将文保员补贴列入预算,使其工作有了保障。有的地方还给文保员购置了一些设备,这有利于发挥文保员的工作积极性。”他认为,这样就能有效遏制文物破坏的状况。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4)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3 页,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