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一架客机3日在拉各斯机场附近坠毁,机上153人全部遇难,并造成地面至少40人死亡。据悉,这架载有超过153名乘客的客机在接近拉各斯机场的一片居民区坠毁,并撞上了一座两层的建筑物,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建筑物中至少有40人死亡。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客机上至少有6名中国乘客。
中新社北京6月4日电 (记者 刁海洋)尼日利亚一架客机当地时间3日下午在尼南部拉各斯机场附近着陆时坠毁,造成至少193人死亡。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和驻拉各斯总领事馆证实,机上6名中国乘客已全部遇难,他们均为中资公司员工。
中国驻拉各斯总领馆一位韩姓领事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事故发生后,总领馆迅速制定了营救方案,还联系了附近医院准备收治中方伤员。同时,总领馆派出的工作组于下午4点半出发赶往事发地点。遗憾的是,工作组抵达现场后发现,6名中方人员已经全部遇难。
韩领事表示,总领馆目前已与6名中方人员所在单位取得联系,为及时处理善后提供协助。她没有透露这6名中方人员的姓名和工作单位。
据尼日利亚当地媒体公布的一份机上人员名单显示,除6名中国公民外,机上还有多名尼日利亚政府官员和外籍乘客。
《尼日利亚论坛报》报道称,尼日利亚丹纳(DANA)航空公司的这架MD-83型客机准备着陆时先撞上了高压电线,随后冲进了一座两层的建筑物,机身粉碎并引发大火,被撞建筑物受损严重。机上人员包括147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并造成建筑物中至少40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尼日利亚政府已协调警力赴现场开展紧急救援工作,尼军方也已派出直升机参与救援。
目前,事故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失事客机的黑匣子已被找到。据拉各斯州交通部门官员表示,他们已将黑匣子以及一些飞机零部件交给当地警方,随后这些重要物证将被送往尼事故调查局。
美联社援引一名军方官员的话表示,飞机驾驶员失事前曾向塔台通报飞机发动机出现故障,随后便失去了联系。(完)
一百多年前,竞争日趋激烈的远洋轮船业在船舶的设计、规模和速度上都有着很大的进步。作为业界领头人之一,白星航运公司决定把精力集中在规模和豪华程度上,而不仅仅是速度。
1907年,白星航运的运营主管布鲁斯·伊斯梅与哈兰德·沃尔夫制船公司的合伙人詹姆斯·皮埃尔爵士计划建造3 艘豪华轮船,以此为业界设立一套关于舒适、豪华和安全方面的新标准。前两艘被分别命名为“奥林匹克”和“泰坦尼克”,伊斯梅选择“泰坦尼克”作为轮船的名字是为了表示它的无比巨大和无穷力量。泰坦尼克号全长约269.06米,宽28.19米,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4米,注册吨位46328吨(净重21831吨),排水量达到了规模空前的66000吨。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号开始建造于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船体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全部工程于次年的3月31日完成。
“永不沉没”
泰坦尼克号的内部设施是当时最豪华先进的:每个房间配备电灯和取暖设备,层次间的直达电梯,一个游泳池,一个土尔其浴室,健身房,大厅以及可以同最高档酒店客房相媲美的头等舱。为适应来自不同地区乘客的口味,泰坦尼克号还为他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餐厅和咖啡厅。除此之外,它还有由一流音乐家组成的两个(通常是一个)乐团,其中有很多是从其他航船中跳槽而来。在泰坦尼克号上有两个图书馆,分别为头等舱和二等舱服务。连三等舱的舱房都比某些小轮船头等舱的舱房豪华,舱内的一些设施对于泰坦尼克号的移民乘客更是闻所未闻。
在当时,泰坦尼克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奢华就是其卓越的安全性。两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16个水密( 不进水的) 隔舱防止它沉没。其中任意两个隔舱灌满了水,它仍然能够行驶,甚至四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它有着一英寸钢板构成的双层船壁,一整套由16个防水舱构成的系统,该系统由多扇巨门隔离,并可以随时通过一个电钮或是水传感器触发。当时的人们再也设想不出有什么更糟糕的情况能击垮这样的安全设置,所以《造船专家》(The Shipbuilder)杂志认为其“根本不可能沉没”。
在泰坦尼克号的建造过程中,白星航运公司常务董事布鲁斯·伊斯梅(Bruce Ismay)为设4月14日晚上,无线电操作员菲利普斯正忙着为一位饶舌的乘客发报到纽芬兰雷斯角的时候,他收到了当晚的第六次冰山警告。但由于没有意识到泰坦尼克号与警告地点有多近,他只是把报文随手放在了肘边的镇纸下。而史密斯船长或是船桥附近的其他船员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这张报文了。
11点40分, 望台上的一位观测员发现一座冰山就在泰坦尼克不远的前方,他立刻把情况通知了舰桥,大副穆道克下令左满舵并通知引擎室全力倒车。然而,泰坦尼克号实在太巨大,航行的速度又太快,而冰山已经近在咫尺,泰坦尼克号只是微微地改变了方向,却没有改变相撞的厄运。37秒钟后,历史上最严重的海难发生了。在那一夜的英勇、恐慌和悲剧中,705人获救,1502人罹难,而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也由此诞生。
冰冷数据
在此后的百年中,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从未被人们遗忘。各种充满感染力的故事一直在银幕上演。到今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失事整100年。一个世纪以来,讲述这艘巨型游轮故事的书籍层出不穷,对这艘最著名的沉船,后人有着无尽的叙述热情与多样的解读视角。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我们看到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星光下绝别亲人的他泪流满面;一对贵族老夫妇在死神来临时紧紧相拥含笑而眠,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动人的场景很多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或是出于善意的艺术创造,以及对死亡本身的艺术化稀释。历史的真实远远没有那么感人,相反却令人感慨叹息,心生寒意。
根据保留下来的乘客记录和一些学者计算,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最低票价30英镑,最高为870英镑) 有乘客319人,200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63% ;二等舱( 最低票价12英镑)有乘客269人,117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43% ;三等舱( 最低票价3英镑) 有乘客699人,172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25%。
三类舱位的幸存率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两个原因。其一,泰坦尼克号和别的客轮一样,将存放救生艇的区域安排在了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产阶级乘客对航海风险的担心——当时所有的轮船都是这样设计的;其二,下水逃生的安排也保持了这个相同的逻辑,即头等舱、二等舱优先,而不是后来盛传的“妇女儿童优先”。就儿童而言,一、二等舱共有儿童32人,只有1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55人。毋庸讳言,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舱位成了生命的筹码。一、二等舱乘客中的遇难者有很多要么是盲目相信泰坦尼克号是“不沉之船”,要么是在等待家人时错过了逃生的机会,而幸存下来的三等舱乘客,大多数是在跳入水中之后才搭上救生艇。
“作为泰坦尼克号所在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他在轮船失事的时候怯懦地躲上了救生船。”在最新出版的《如何拯救泰坦尼克》一书中,作者弗朗西斯·威尔逊这样概括J. 布鲁斯·伊斯梅一直以来身负的恶名。
1912年4月14日晚,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这艘船的所有者,白星航运的运营主管布鲁斯·伊斯梅,在帮助妇女和小孩们登上救生船后,自己也跳进了位于右舷的倒数第三只救生船。这使他随后成为了“世上最受争议的人”。
关于伊斯梅是如何从泰坦尼克号上逃脱的,流传着很多个版本。一些目击者认为他趁第一艘救生艇即将下水时偷偷溜了进去;一些则认为他从人群中挤到艇前,并以开枪相威胁,最终搭上了救生艇的末班车而离开。而伊斯梅自己则称,他坐上救生艇的时候,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已经空无一人了,他对于那上面还有1500人完全不知情。
逃亡法则
弗朗西斯·威尔逊通过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中的幸存者所进行的详细调查,得出了几条获救准则。
首先,你得是个女人。因为在海上,面对生死的时候,妇女与儿童永远享受优先权。幸存的705 人中,有140人为一等舱的女性,80人为二等舱的女性,76人为三等舱的女性。23名女性船员中,有20人幸存。
其次,你要是个儿童,船上共有109个儿童,52人遇难。遇难的均来自三等舱。
第三,如果你不是女人,那就乔装成女人吧。爱德华·雷恩是一位三等舱乘客,他在跨进救生舱前,拿块毛巾在头上裹了一圈。丹尼尔·巴克利躲在舱里,为了不让人发觉,一位女士在他身上盖了块披肩。
第四,当个逃票的乘客。逃票的人有很大的存活几率,因为他们本身就呆在救生艇里。伊斯梅坐的那艘救生艇里就有四个逃票的中国人,他们从开船后就一直躲在那里。
第五,当个划救生艇的。很显然,救生艇需要有人来划桨。假如船员不够用,那么船上的男旅客就会担当起这个角色。
然后,就是出行要坐头等舱,除了个别自愿和丈夫一起留在甲板上的女士们,所有乘坐头等舱的女人都幸存了下来。人们起初并没有注意到,除了女人,那些头等舱的56位男乘客也通通坐进了救生艇。
还有就是,你要当个美国人。“当个英国人吧,伙计们,当个英国人。”泰坦尼克号的史密斯船长对船上熙熙攘攘的国际旅客说。最近的研究表明,英国人固然有“女士优先”和“耐心排队不推挤”的优良传统,但这同时也意味着甲板上的英国男人和美国男人相比,后者有8.5%的存活率,而前者还不到7%。
威尔逊认为,在所有这些逃亡法则中,只有最后一条才是最天经地义的逃命方式,那就是随船一同消沉。如果你运气足够好,能像二副莱托勒那样,被救生艇在冰冷的海水中再次救起,那么你就赢了,没有人会谴责你的贪生怕死或者毫无绅士风度。
获救的伊斯梅被认为是个懦弱的罪犯,后来还接受了纽约法院的审判。人们发现,偌大的泰坦尼克号上只装备了16 艘救生艇正是他的主意。而这艘巨轮上的吊柱本来完全可以承重三倍数量的救生艇。
不过,当时所有船的救生艇数量都远远低于需要的数量,救生艇的目的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的,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时,国际通用的海事安全规则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载人数是船上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然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地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新制定的海上安全法规对救生艇的要求很简单:必须能容纳下船上的所有人员。各大海运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来进行改造工作。
劫后余生
这场惨绝人寰的沉船事故,对于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来说,是一生中难以去除的心灵阴霾。许多泰坦尼克号幸存者,都出现了在当下被称为“PTSD”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很多人都出现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其中一些人甚至此后终身都未曾离开过精神病院。
布鲁斯·伊斯梅是白星的负责人,也是他的原因,减少了船上救生艇的数量,导致1500名乘客因此葬身海底。而他自己对“妇女儿童优先”的海上准则毫不介意,逃进了一艘救生艇,从沉船事故中逃生。在前来救援的卡帕西亚号上,当其他获救者在地板上或者桌面上休息的时候,他则在一间单独的船舱内,黯然神伤,浑身颤抖。在这之后,他的夫人在他面前再也不能提到有关“泰坦尼克”的字眼,他变得郁郁寡欢,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有人曾看见他租了一整节车厢去旅行,也有人看到他在公园的长椅上与那些流浪汉聊天。
和伊斯梅不一样,17岁的杰克·赛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在他的帮助下,许多人顺利地逃上了救生艇。而他自己则拒绝登艇,以把机会让给妇孺们。
当泰坦尼克号下沉的时候,杰克纵身跃入了冰冷的海水之中。当时的水温不足2 摄氏度,很多人最后都不是溺水而亡,反倒是被海水生生冻死的。
杰克幸运地攀上了一艘折返而回的救生艇。在岸上,他如英雄般被人们称颂。可那之后,他并未能成功逃脱厄运的诅咒。他的父亲在沉船事故中死去,而她的母亲则在沉船周年纪念日当天离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克的儿子牺牲,而他自己则在极度抑郁中用刀割破了自己的手腕,成为泰坦尼克幸存者中又一个自杀的人。
也有一些幸存者,在获救的那一刻,自己的一生就被毁了。比如卡西莫·达夫爵士和他的妻子露西尔,发明“奇克”一词的时尚设计师。当时,他们乘坐的65座救生艇上面,仅仅只搭乘了12个人。虽然达夫救了自己和爱妻,但是他也同样遭受了最严厉的批评。人们发现,他为了尽早逃生远离沉船,付给每个划艇的船员5英镑。
卡西莫爵士的懦弱让他在获救后的第一天就得到了报应。他的妻子露西尔在纽约庆祝他们重生的晚宴上,狠狠训斥了这个懦夫,随后与他一刀两断。在离开卡西莫之后,毫不知耻的露西尔自己的时尚生意反倒是蒸蒸日上,直到她因为盲目投资而失败破产。
贫富与阶级的差距非但体现在船舱的等级、获救的几率上,即使在身后事的处理上,也显得是如此不公。在泰坦尼克号出事之后,白星公司曾经迅速派出其他船只搜寻遇难者遗体,但是他们仅仅带回了那些一等舱乘客的遗体,其他人则均被就地海葬。
当约翰·雅各布·阿斯特这个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被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口袋里还揣着价值2500美元的钞票、金表、袖扣以及钻戒,现在差不多价值5.7万美元。
在临死的时候,这个年仅48岁的百万富翁,表现出了十足的英雄姿态,拒绝登上救生艇逃生,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其他人。可是,他的死却造成了他妻子一生的痛苦。因为在他的遗嘱上曾经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他妻子玛德琳娜在他死后改嫁他人,则她将不会继承到他的任何遗产。可是约翰·雅各布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死了,留下当时19岁怀有身孕的玛德琳娜一个人。后来,玛德琳娜还是改嫁了,但是第二次的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在随后的第三次婚姻中,她又成了家暴的受害者,成为一名意大利拳击手的家用沙包。在1940年孤独死去之前,她曾经对人们说,“泰坦尼克之殇已经深入我的骨髓。”她最终自杀离世。
2009年5月31日,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最后一位幸存者米尔维娜·迪安在英国汉普郡一家养老院去世,享年97岁。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海难发生时,米尔维娜只有两个月大,是船上年龄最小的乘客。当时,她正在随同父母移民美国的堪萨斯。
泰坦尼克撞击冰山后,她被装在一条麻袋里随同母亲和哥哥获救,父亲却和其他1500 多名乘客一同遇难。2008年10月,由于支付不起养老院的费用,米尔维娜被迫拍卖一些珍贵的沉船纪念品。其中包括一个装满旧衣物的箱子以及一些“泰坦尼克号”的罕见照片。曾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扮演男女主角的著名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在得知消息后慷慨捐助,帮助米尔维娜安度晚年。
虽然对那次航程没有任何记忆,但是米尔维娜一直坚持认为,“泰坦尼克”的命运决定了她的一生。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米尔维娜曾经许愿说,“我非常期待能活到4年后——2012年泰坦尼克号悲剧100周年纪念日,到那时我也将满100岁。因为我的名字已经成为这场灾难的一部分”。
游船与冰山咫尺之遥
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冰山倒塌溅起浪花及浮冰
冰山倒塌溅起浪花及浮冰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因为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色招来众多参观者。而多数参观者也是为了欣赏这里美丽的冰山。
然而近日在阿拉斯加湾,一座冰山瞬间断裂坍塌,发生这一切的时候一艘满载游客的游轮刚好经过,刚开始以为自己看到激动人心时刻的游客们后来发现这将是一场灾难,好在船长并未慌乱,迅速躲避了冰山的威胁,使得船上乘客安全返航,仅有一名女性乘客因冰块飞到了船上而伤到腿部。
虽说事发突然,但是船上不少惊魂未定的乘客还是记录下了这一奇观。
此次事故的发生,也给大家很好的警示,走近冰川是十分危险的,它们有随时倒塌融化的危险。(乔尔)
这款未来版机场审查系统可让乘客们走过通道,接受先进的X射线扫描、足部扫描、全身体成像、液体探测和电子嗅探。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展示了该实物模型,它是具有三个检查通道的审查系统
依据危险等级,该审查系统可在飞行前审查乘客,将乘客分成三类:“增强型”(意指高危险等级人群)、“正常型”和“熟知乘客”(最低危险等级的人群)。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公布了一项未来机场高科技扫描系统,可依据危险等级对乘客进行过滤扫描,乘客们不需要排长队等待安全检查,只需走过过道旁的嗅探系统便能验证是否携带危险违禁物品。
海关和移民署也可以安装这一系统,这对于飞行前检查或者进入免税商店购物赢得了时间。据悉,这种未来版机场审查系统是在6月7日新加坡召开的航空领导人年会会议上公布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展示了该实物模型,它是具有三个检查通道的审查系统。
依据危险等级,该审查系统可在飞行前审查乘客,将乘客分成三类:“增强型”(意指高危险等级人群)、“正常型”和“熟知乘客”(最低危险等级的人群)。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安全和旅行简易化全球主管肯恩-杜恩拉普(Ken Dunlap)说:“我们预想在未来5-7年,这种机场安全审查系统便能推广应用。我们正在积极寻求一种有效的安检方法,保证不将携带指甲刀的乘客当作潜在的恐怖分子,也能解决安全检查排长队的缺点。同时,我们的目的是寻找潜在的危险分子和危险物品。”
近年来,多层安全检查增加了登机的时间,致使乘客排起长队等候。目前,这款未来版机场审查系统可让乘客们走过通道,接受先进的X射线扫描、足部扫描、全身体成像、液体探测和电子嗅探。
杜恩拉普说:“乘客进入该审查系统时不需要排队,甚至他们大步地疾走过去即可。”他强调称,今年预测全球乘客航班的人数将达到28亿,到2050年将达到160亿,这意味着当前的安全检查系统和程序必须进行改变。对于乘客而言,在机场排队接受安全检查是最令人头痛的事情。
目前仍有一些技术需要进一步研发升级,比如:寻找爆炸物的高科技嗅探技术。同时,需要改善提高探测乘客携带危险化学物质的能力。(叶孤城)
据希腊媒体4月14日报道,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的一架载有239名乘客的飞机当天因假火警在雅典国际机场实施紧急迫降。
这架波音777飞机自美国华盛顿起飞,原定计划飞往沙特首都利雅得,中途由于电子设备显示行李区发生小型火灾,因此向希腊当局提出了要求降落的请求。
截至目前,所有乘客已安全疏散,没有人员伤亡。雅典国际机场的专家对飞机进行初步检查后,发现该火警系虚假警报。
(来源:中国日报网 杨洁)
中新网3月11日电 综合媒体报道,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特大地震,目前共同社所报震级为里氏8.4级,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称此次地震震级最高或达到里氏8.9级。
据报道,该次地震发生后,日本股市大幅下跌,目前已知有数人受伤,至少2人被埋压。当地电视画面显示,由于地震引发强烈海啸,日本岩手港出现4.2米高浪,水中漂浮着数十辆汽车,距离震中最近的日本宫成县已宣布出现“严重伤亡”。
此次地震发生后,多处燃气泄漏,引发火灾,东京高楼冒出浓烟,民众纷纷从楼中跑出躲避。多处核电站和核反应堆在此次特大地震发生后已自动停止运转。
日本共同社最新消息称,当地时间11日下午3点25分,停靠在日本横须贺海港基地的所有海自舰艇已受命驶往宫城县附近海域,驰援震区。此外,宫城县知事村井嘉浩下午3时许向陆上自卫队提出派遣赈灾人员的要求。
常文森说,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抵消地球引力,通过自动控制手段使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为1厘米的间隙。磁力集中在这1厘米的空间里,一旦离开这个空间,磁力就恢复到与地磁场差不多的水平,不会对乘客、更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损害。
北京中低速磁浮S1线论证过程中,相关科学机构和人大代表等对磁悬浮列车的电磁辐射进行了六批、十几轮的第三方测试。中科院电工所的检测报告表明,直流磁场强度小于正常看电视时对人体的影响,交流磁场强度小于使用电剃须刀时对人体的影响。
常文森还透露说,S1线建成运行后,车厢里将安装可视化的电磁辐射测量设备,乘客可以直观地“看到”磁场强度。这项设计既能让人们对磁悬浮列车的安全性放心,也有利于磁浮技术知识的科普推广。
昨晚7点32分,随着最后一班载客的索道,由江北嘴驶向沧白路,29岁零两个月的嘉陵江索道,和我们的城市告别。
昨天,1.2万人带着对嘉陵江索道的记忆、怀念、体验……各种心情,来到江北嘴和沧白路,买上一张票,从此岸驶向彼岸,用这种方式和这位老朋友说再见。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 王渝凤 实习记者 吴娟 文 记者 钱波 张质 冉文 摄
坐索道
排队一个半小时
“这景象黄花园大桥通车前才有过”
昨下午3时20分,记者来到沧白路63号的嘉陵江索道。
买票坐索道的人不少。索道购票处,人们排成长队,原本就不宽敞的大门被挤得水泄不通,人流一直延伸到了大门外的公路旁。
买完票后等待登索道,仍需排队。索道始发点位于4楼,等候的乘客从4楼蜿蜒而下,一直到底楼入口的坝子。粗略统计,足有200多人。交巡警和协勤也来维持秩序。入口周围的建筑物,不少已涂上红色的“拆”字。
由于索道轿厢一趟只能装28人,人流只能缓慢前进。记者排队买票,花了一个半小时,才终于站到了盼望已久的索道轿厢里。
曾经家住九尺坎的市民王国民说,他记得,这样繁华的场景,还是在黄花园大桥通车以前才有过,索道刚运行时,排队才会这么长。
开索道
收班再延一小时
“不会让乘客留下任何遗憾”
按照正常工作时间,嘉陵江索道每天上午10点开班,晚6点收班。上周末,由于很多市民通过微博得知索道要拆的消息,索道公司将收班时间延迟到了6点半。
昨天,由于乘客增多,索道公司直到晚7点32分,才把最后一厢乘客送走。“我们不会让乘客留下任何遗憾,一定要让他们坐上。”索道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晚7点32分,当最后一班乘客送走后,索道公司工作人员唐师傅,把人行通道锁了起来。7点37分,索道公司工作人员坐最后一班索道离开。之后,唐师傅将嘉陵江索道的大门紧紧地锁了起来。
爱索道
留下一面怀念墙
“江边长大,怎能对索道没感情”
据索道公司统计,昨天,嘉陵江索道共迎客1.2万人次,这个数量虽不及索道刚开通时的高峰值,却是最近十多年来的历史新高。
坐索道的乘客,多数都是带着对索道的特殊感情来的。在嘉陵江索道沧白路站台三楼的一面墙上,很多乘客用贴纸写上自己对索道的怀念,然后一张一张地贴上墙。
“我和老罗曾经要留下你,无奈今天你要走了。”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无奈。”
“你拆,或者不拆,都在那里,在重庆人的心里。”
……
家住谢家湾文化七村24栋5单元的市民龙小玉说,她和很多朋友一样,都是请假出来坐嘉陵江索道,“生在江边,长在江边的人,怎么能对索道没有感情呢?”
用这样特殊的方式,与嘉陵江索道说再见,虽然伤感,却值得留恋。
市客运索道公司介绍,嘉陵江索道今起停运,将着手准备拆除。
建议
修交通历史博物馆
对于嘉陵江索道是否异地重建,市索道公司表态,目前正在制定相关方案,是否复建尚无定论。
昨天,作为一直呼吁保留嘉陵江索道的市民代表,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建议,在嘉陵江索道拆除后,保留部分设备并修建博物馆进行妥善保存。
蒲教授表示,可以建一个博物馆,把老重庆的东西、影像、照片等资料收集起来,让更多人可以看到这些曾经的记忆。
还有市民建议,修建交通历史博物馆,把告别城市舞台的电车、缆车、车渡等都纳入其中,供大家追寻山城的回忆。
留纪念 不坐索道也买票
30多岁的市民陈可雄先生,自小就是在江北城的上横街长大。
陈先生说,索道开通前,江北到解放碑,只能坐过河船,但过河船有很多问题,那时重庆多雾,一到雾天,轮船就不能过河,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对岸。
索道开通后,改变了天气对交通的阻碍,“那个时候,每个周末都要去解放碑,虽然当时的船票价格才4分钱,而索道票价就要1角,但是,当时的人们都愿意选择乘坐索道,几分钟一过去,就到了解放碑,不用再爬坡上坎那么辛苦。”
昨天,陈先生虽然没有坐索道,但还是花5元买了张票,留作纪念。
才接触 没想到就说再见
在西南政法大学刑侦系读大三的新疆学生罗荞,来重庆6年了。虽然看过电影《疯狂的石头》,对经典的索道场景记忆犹新,他却一次都没有坐过索道。
“我是早上看晚报,才知道索道要拆了,不知怎么地,心里很难受。”看完报纸,罗荞从学校打车来到沧白路,他的同学也陆续赶来,“一直以为索道随时可以坐,谁知才第一次接触,没想到就要说再见了。”
拿着票,同学们彼此举起相机,相互留下纪念。
亮“宝贝” 首名乘客签名卡
家住大渡口区翠柏路99号秋实景苑小区的艾远兴老人,是一位重庆城市记忆的收集者和守护者。昨天,76岁高龄的艾老也最后一次乘坐嘉陵江索道。
他在沧白路索道站台上久久站立,手里攥着一叠资料。不少市民停下脚步翻看资料,和他一起追寻回忆。艾老说,他家里收藏了各年代的重庆纪念品,年代最久的是清朝同治元年。和嘉陵江索道有关的资料,一是几张老报纸,二是两张集邮卡。
“从施工开始就天天盼,可惜通车那天我在上班,没坐成。”艾老说,在索道正式载人前,他从邮政公司买到两张集邮卡,一张有面值1分的索道邮票,还有纪念邮戳,另一张有手绘索道图。他四处打听到索道的施工单位地址,把两张卡片寄过去,得到了3位施工负责人的亲笔签名。艾老说,其中一位是索道的首名乘客———当时的技术主管、如今国内索道建设专家龙通全。卡片上还写下了开工和竣工日期,十分珍贵。记者 谈露洁
纪念牌 如此告别有新意
“最大牵引速度6.5米/秒”、“1980年12月15日动工、1982年1月1日通车”……这些参数是嘉陵江索道的“档案”,昨天,它被做成18块红色纪念牌,被市民们带到现场与索道做最后的告别。
组织这次活动的是重庆一家网站的工作人员。昨天上午,看到报纸的新闻后,专门把嘉陵江索道的相关信息搜索出来,做成纪念牌。他们带着牌子,从渝中区乘坐索道,一路带到江北,沿途看到这些纪念牌的市民,纷纷上前询问,主动合影。
这一幕,被许多市民誉为告别的最好形式。
嘉陵江索道29年沧桑历史
1980年12月15日,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以及我国第一条自行研制的大型双线往复式过江载人索道———嘉陵江索道开工建设。
建设难度最大的是横跨嘉陵江铺架索道。1981年秋天,嘉陵江索道放钢绳时,成百上千名民警现场维持秩序,两个站点附近的居民临时疏散,嘉陵江断航12小时。为避免钢绳掉在水中无法拖起,工程方安排了七只驳壳船,每隔一段距离一只,一字形排在江面承托钢绳。钢绳自重15吨,加上张力,共重75吨。江北站需要两个分别重43吨的重锤,用来调节钢绳的松紧和高度。
1982年1月1日,嘉陵江客运索道建成试通车。全长740米,车厢最大容量46人,最大牵引速度6.5米/秒,总投资378万元。当年,乘坐索道票价1角,从渝中区到江北城区只要两分半钟。
1989年7月1日后,嘉陵江索道从重庆市轮渡公司转交由重庆市客运索道公司管理,保持了29年安全通行纪录。据统计,29年来,嘉陵江索道载客量已突破1亿人次,最高峰每天运载量达到2.54万人次。
【新民网 独家报道】2月21日,有网友曝料称,地铁一号线早高峰时突发故障,列车在人民广场站停留近十分钟。新民网记者随后从地铁运营方了解到,故障系由乘客擅拉紧急制动造成,影响运营时间约9分钟,目前已逐步恢复。
网友称,8点35分左右,一列1号线突然在行驶过程中停下,同时以广播告知乘客前方列车故障,请耐心等候,“最后还加一句,不要动用紧急设备。”约十分钟后恢复运营。
新民网记者随后证实,早晨8点35分时,一列由人民广场驶往徐家汇方向的1号线列车,在人民广场站因乘客擅自拉下紧急拉手,造成延误近10分钟;运营方表示,8点44分,运营开始逐步恢复。对故障给乘客带来的不便,运营方表示歉意并已发放致歉信。
此外,地铁新浪官方微博上海地铁shmetro继续解释了故障发生的原因,称是今早该乘客因衣服被门夹住,因此拉下紧急拉手。地铁部门特别提醒遇到类似问题切勿采取此类极端手法,可将被夹衣物垂直方向往下拉出来,或拨打服务热线64370000求助,擅自拉下紧急拉手会耽误很多其他乘客的出行,熟重熟轻很明显。(新民网记者 李欣)
安全专家怀疑电子干扰与某些航空事故有关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22日消息,安全专家怀疑电子干扰与某些航空事故有关,虽然该推测很难得到证明。由于不确定性,航空公司陷入两难境地,他们要在满足乘客使用电子设备需求的同时确保飞行安全。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专家表示市场上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而乘客对电子设备可能对客机仪器构成潜在威胁却漠不关心。乘坐飞机时很多乘客会携带各种电子设备,如笔记本和阅读器。在起飞前他们可能忘记关闭这些设备。绝大多数私人设备在传输信号时都会发出电磁波,从理论上说这些电磁波会对飞机的电子仪器产生干扰。此外旧型号飞机可能并未获得理想的保护免遭干扰。
电子工程师和航空安全调查员道格-休斯表示:“无线装置和便携式电子设备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但飞机技术的进步却需要20年。”电子设备虽然会干扰飞机仪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乘客将电子设备带上飞机便会威胁飞行安全。波音工程师大卫-卡尔森表示:“这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问题,电子设备并不会在所有情况下带来威胁,这是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一些人认为电子设备永远不会构成威胁。”
私人设备技术快速进步的同时,飞机的电子仪器却逐渐老化
对于乘客无视禁用电子设备规定的普遍程度,最近并未进行任何调查,7年前,当时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生比尔-施特劳斯曾对飞行途中手机发出的信号进行监测,结果发现信号非常频繁。施特劳斯表示飞机的老化及电子设备的进步或老化是不可测因素,从没有得到乘客的重视。他说:“飞机在设计上符合特定规格,但没有人审视一下飞机设计是否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
此外手机遗忘在飞机上或者滥用及电池输出功率超出预计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由于密封垫圈失灵,航空电子设备更易受干扰影响。施特劳斯说:“电子设备的干扰将引发‘完美风暴’导致飞行事故。”
安全专家怀疑电子干扰与某些航空事故有关,虽然该推测很难得到证明。2003年一架航班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失事,手机干扰被视为导致悲剧的一个可能因素。当时这架航班坠毁,共造成8人死亡。据调查在飞机失事前3分钟,飞行员曾用手机给家里打电话。新西兰交通事故调查委员会在最终调查报告中指出:“飞行员的手机可能向导航设备发出错误指示。”
很多乘客并不认为自己的设备会对飞机造成影响
自2000年以来,美国飞行员至少向美国宇航局掌管的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递交了10份报告。2007年一名飞行员报告称自己驾驶的波音737客机的导航设备在起飞后失灵。在乘务员要求一名乘客关闭便携式GPS设备后,导航设备随即恢复正常。此外飞行高度也是一个因素,当时所在高度易受电磁干扰。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禁止乘客在1万英尺(约3048米)以下高度使用电子设备,因为飞行高度越低,留给飞行员处理问题的时间越少。是否禁止乘客在更高飞行高度使用电子设备,完全由航空公司自行决定。联邦航空管理局发言人莱斯-多尔说:“没有足够证据促使我们做出改变。”
很多航空公司进行实验以决定是否允许乘客在起飞前使用手机,同时确定手机是否对系统产生干扰。美国航空公司让参与者在停靠在几家机场的客机上使用手机。美国航空发言人蒂姆-史密斯表示:“并未发现任何型号的飞机仪器受到干扰。”与其他绝大多数航空公司一样,美国航空允许乘客在客机起飞前或者降落后在舱门处使用手机。随着相关设备数量不断增多,乘客对航空公司越发信任,得以在满足乘客需求和确保安全之间实现一种平衡。
对停在跑道的飞机实验并未发现电子设备干扰仪器
洛杉矶乘客尼柯尔-罗德里古斯承认,自己曾在禁用手机的时间段听手机上的音乐。她说:“我认为这么做没什么,飞机上到处都是电子设备并且一直处于打开状态,我的手机怎么会产生很大影响?”
实际上身为禁用规定执行者的乘务人员也是“明知故犯”,但他们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无知,而不是憎恨这一规定。美国乘务员协会安全专家迪卡尔-莫卡达姆表示:“我并不认为使用iPod会潜在影响飞机,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即使在乘务人员和飞行员中也是如此。”
航空公司贸易组织——航空运输协会安全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汤姆-亨德里克斯说:“我们需要满足乘客需求,他们希望在飞机上使用自己的设备。”安全顾问和前航空公司主管约翰-达尔伯表示,航空公司无法强制乘客禁用电子设备或阻止将电子设备带上飞机。“你们希望这么做吗?这么做显然有些荒谬。我们需要的是告知乘客电子设备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得到他们的合作,并且强化飞机的防护措施。”达尔伯是航空运输协会成员,曾帮助联邦航空局制定相关规定。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