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莫斯科4月29日电(新华社记者魏良磊 明金维 人民日报记者吕鸿)莫斯科河畔的列宁山上,树木葱翠,生机盎然。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群——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在这里卓然矗立,气势不凡。
莫斯科大学,举世闻名,也为中国人民所熟知。
1755年1月25日,俄罗斯伊丽莎白女皇签署建立莫斯科大学的命令。随后沙皇俄国时代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在莫斯科市中心诞生了。跨越历史变迁,如今莫斯科大学已成为全俄的最高学府和世界一流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心之一。不少世界名人、各国政要曾在这里发表过重要演讲。
4月28日下午,这座有着257年悠久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迎来了一位远方的贵宾——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女学生向李克强献上面包和盐,以这种迎接贵宾的传统礼节表达对中国领导人的敬意。
可容纳1200多人的莫斯科大学大礼堂座无虚席,连走廊都占满了学生。下午3时许,李克强在俄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俄副外长莫尔古洛夫、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等的陪同下走进礼堂,全体师生自发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欢迎。
萨多夫尼奇在致欢迎辞时说,李克强访问莫斯科大学并举行演讲,是对莫大为中俄友好与合作事业所作贡献的积极认可。
随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李克强走上讲台,面带微笑,开始演讲。
“20多年前我曾访问过莫斯科大学,此时此刻有故地重来之感。”李克强真切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宾主间的距离,如同故人相遇,沟通深入心灵,台下的师生们聚精会神聆听他的讲话。
李克强说,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文明古国和世界大国,两国人民和两国青年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肩负重任。“我们用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深入认识国际关系中的中俄关系。”
大国之交全球注目,中俄关系影响世界。李克强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消除,全球性挑战也日益增多,但这其中有两个趋势日益突出:一是全球化与多极化并行发展;二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相伴而生。
“这是一个开放、多元、共生的世界,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既应相互借鉴又应彼此包容。这个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合作,使人们在共同发展中追求幸福生活。这个世界需要尊重、需要平等,在保障各国自身应有权利的同时,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李克强说。
大道之行,同声相应。李克强指出,“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顺应世界大势,发展中俄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正如李克强访俄前夕在俄媒体上撰文指出的一样,“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的讲话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俄罗斯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真诚愿望。李克强说,目前中俄关系处于最好的时期,两国人民的友谊就像俄罗斯谚语所形容的一样,我们是“胳膊肘般的感情”。回顾和展望两国关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过去的基础深厚,现在的机遇难得,未来的潜力巨大。
台上言者有意,台下听者会心。平易诙谐、铿锵有力的讲话充满感染力,演讲会高潮迭起,阵阵响起的掌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赞许与认同。
这是大开放的时代,这是大合作的时代。
李克强特别指出,中俄关系发展的广阔空间来自于相互开放的大格局。中俄同属亚太地区,也都是亚欧大陆国家,地缘上相近,互为最大的邻国,而且都愿意看到对方的发展、繁荣和强大,我们的合作大有可为,两国在广袤的亚欧大陆开放合作,必将对周边地区和亚欧国家产生联动效应,为两国的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
李克强的讲话为中俄两国扩大开放合作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始终专注倾听的萨多夫尼奇校长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展望未来,中俄友好合作应重点关注哪些领域?李克强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人们心中的期待:中俄合作大局不是权宜之计,必须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应用务实合作、大项目合作来充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协同创新,提升两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继续促进人文相融;在世界和平问题上携手担当……
“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宣布,邀请300名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今年暑期到中国去研修、游学,并为此提供所有条件。”
当李克强发出这一邀请后,台下的俄罗斯学生发出长时间的掌声,脸上露出兴奋与期待的表情。
“我们在中国等待你们”,李克强接着一句话,引发台下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与会意的欢笑。
历史风云变幻,中俄友谊长存。守望俄罗斯文明的莫斯科大学,又一次领略了中国领导人的睿智与风采。
演讲结束后,萨多夫尼奇校长满怀真诚地表示,感谢李副总理精彩的演讲、就俄中关系及其前景进行的坦诚发言和邀请莫斯科大学学生前往中国。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手捧鲜花走上台前,诚挚表达她对李副总理的真切敬意与美好祝愿。
就在此时,现场的莫大古典合唱团唱起赞歌,优美动听的俄语歌曲令人沉醉,而接下来一首中文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则把气氛推向新的高潮。李克强一边听,一边颔首微笑。舞台上下,人们都沉浸在轻松与喜悦的情绪中。
离别之际,现场学生久久不愿离去,李克强特别走到台下,来到学生中间,寄语两国青年加强交流,为中俄友谊作出贡献。
在现场师生的掌声与微笑欢送之下,李克强与大家挥手作别。他的脚步声渐远,但他深植友谊与希望、深化交流与合作的谆谆之言却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久久的回响。
莫斯科大学国际政治系一年级女学生叶夫根尼娅对记者说,李副总理的演讲非常精彩生动,充满吸引力。中俄两国有诸多利益契合点,作为年轻一代,要努力推动中俄关系继续向前发展。
中新社莫斯科4月26日电 题:“两国相交,贵在民相亲”——李克强与中俄友好人士的温情会面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贾靖峰
“今天是老友相会,新友相识,友好的基石会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得更好。”
26日下午5点整,总统饭店白厅。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抵达莫斯科后的第一场活动在这里拉开温情的序幕。
2个多小时前,首次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的李克强刚刚抵达莫斯科,他的第一场活动就是会见中俄友好人士代表。他们当中既有86岁高龄的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沃斯克列先斯基,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中俄友协会长陈昊苏,又有中国人唱俄语歌大赛获奖者、中国姑娘许璐,“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获奖者、年仅19岁的俄罗斯大学生马尔科夫斯卡娅。
将此访的第一场活动安排为与中俄友好人士见面,李克强首先谈起自己的初衷,“两国相交,贵在民相亲,民相亲,国相交才有基础,这是从一般意义说起。如果从特殊意义上说,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邦,我们之间有着传统的深厚友谊。”
在座的“老字辈”友好人士都是中俄传统友谊的见证者——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作家和画家高莽与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相识已逾50年,从前苏联到俄罗斯,两人经历了各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其中的欢乐和苦难,高莽认为“有一点没有变,即深埋在两国人民心中的友好感情。”库利科娃更直言,自己一辈子都在做俄中友好的工作。
“从你们的经历当中就可以反映出中俄友谊交往之深厚、之久远。无论是中苏关系出现过困难和曲折的时期,还是今天中俄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座的各位以及你们所代表的中俄友好人士都在倾力呵护、推进和发展中俄友谊。”李克强说。
目前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都视对方的发展为重要机遇,都将发展相互关系作为本国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之一。李克强指出,中俄关系已经提升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它的基石就是两国人民的友谊。
“我对你们,对所有为中俄友谊贡献力量,为中俄友谊的大厦添砖加瓦的人士,特别是长期以来矢志不渝维护中俄友好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在座的人并不多,但你们所代表的人成千上万,成万上亿。”李克强说。
在这成万上亿的人中间,有不少是致力于中俄友好的新一代人。在场的莫斯科大学创新商务高校教研室副主任福尔特金娜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已故俄著名桥梁专家、武汉长江大桥苏联援华专家组组长西林的外孙女。甚至80后、90后“新一代人”也不乏其人。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大一学生马尔科夫斯卡娅中学时曾到过中国,被中华文化与建筑深深吸引,自此喜欢上这个国度,在校期间也在努力学习中文,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交流当中,马尔科夫斯卡娅用中文清唱一首周华健的《朋友》,许璐用俄语演唱了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博得满场喝彩,她们的中文和俄语水平更得到李克强的肯定,“这说明中俄友好的确在世代相传,而且是一代胜过一代。学生一定会胜过老师。”
事实上,在俄罗斯,了解中国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汉学家沃斯克列先斯基介绍,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中文的学生对当下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对于王蒙、铁凝等中国现代作家,他们非常熟悉。在沟通两国人民感情方面,新的一代会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全面。
今天的这场老友相会、新友相识,让两国民间友谊拓展出新的形式、新的空间。李克强最后寄语中俄年轻一代人共同努力,后浪推前浪,让中俄友谊不仅代代相传,而且世代友好,好上更好。
“спасибо!(谢谢)”李克强用纯正的俄语感谢现场所有致力于中俄友好的人们。
这场充满温情的会面给现场人士留下难忘记忆。全俄费德洛夫地质矿产研究院副院长别乔金告诉记者,他觉得李克强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导人,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人,他了解人民交给他的事业,致力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他拥有很强的意志力,有能力把握这一事业的方向。马尔科夫斯卡娅认为李克强与她的交流非常“亲切、热情”,让人印象深刻。俄外交部外交学院院长巴扎诺夫说,李克强副总理知识渊博,反应敏捷,展现了大国领导人的自信与开放。(完)
新京报讯 (记者 邢世伟)昨日,我国航母平台再次出海进行试航,这是该航母平台的第五次“海试”。
4月18日,辽宁海事局发布的航行警告称,从4月19日8时至4月29日18时,在渤海北部相关水域内将有军事任务。根据以往航母平台海试的航行警告,当地的军迷们预测航母平台即将再次出海。
4月20日,在大连的军迷们看到,航母平台已经驶离港口。大连军迷王涛告诉记者,20日中午他准备远距离拍摄航母平台时发现,航母平台已经从港口离开。
2011年8月10日,我国航母平台进行首航试验,随后,该航母平台分别于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月进行了3次海试,此次海试是航母平台的第五次海试。
对于航母海试的具体科目和最新进展,在近期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发言人并未正面回应,只是对外宣称航母平台正在按计划进行试验和训练。
■ 相关新闻
中俄海军舰艇未共同穿越对马海峡
新京报讯 (记者邢世伟)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中俄海上联合演习中,中俄海军舰队将穿越日本海及其诸岛到达中国黄海的经济专属区,在此过程中三次穿越对马海峡。
对此,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昨日表示,中国海军舰艇将于21日在青岛附近海域迎接来华参加联合演习的俄罗斯海军舰艇编队。有关中俄海军舰艇编队共同穿越对马海峡的报道不符合事实。
对马海峡位于北太平洋西缘,日本群岛西南端,是大韩海峡(或朝鲜海峡)的一部分。对马海峡是日本海通往中国东海、黄海和进出太平洋的要冲,交通战略位置重要。
“萤火一号”因故推迟到2011年10月发射
据新华社电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介绍,2011年,我国将与俄罗斯合作共同探测火星。与此同时,我国航天工业部门还先期启动了基于探月一二期技术的自主火星探测器研究和方案设计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目标是瞄准2013年的发射“窗口”,利用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据悉,我国自主火星探测器的科学载荷重量达100公斤以上,科学探测能力将大大提高。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原计划于2009年10月和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卫星一起,搭乘“天顶”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后因故推迟到2011年10月。
在世界各国未来探测规划中,较为关注的探测目标是月球、火星、金星和小行星。我国的深空探测活动起步于月球,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实施了两次月球探测。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任务的圆满完成,使我国突破了地球外天体环绕探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探测器、深空测控网、运载火箭等一系列功能单元,同时建立了基本配套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为后续任务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