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6.粉红色向日葵星系

粉红色向日葵星系(图片来源:Caltech/NASA)粉红色向日葵星系(图片来源:Caltech/NASA)

  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红外照,3月3日对外公布,呈现了粉红色的向日葵星系。向日葵星系也被称之为“M63”,是一个螺旋星系,距地球大约3700万光年。斯皮策望远镜的红外眼睛允许天文学家跟踪向日葵星系螺旋臂内的尘埃结构,观察新形成的恒星。

  7.“发现”号靠近空间站

“发现”号靠近空间站(图片来源:Rob Bullen)“发现”号靠近空间站(图片来源:Rob Bullen)

  26日,在“发现”号航天飞机逐渐靠近国际空间站过程中,英国格洛斯特郡的“后院天文学家”罗布·布伦拍下了这幅照片。准备拍摄时,格洛斯特郡正值多云天气,布伦幸运等来了转晴的那一刻。他指出,这种拍摄经历一生当中可能只能一次。美国宇航局表示布伦借助安装在8.5英寸(约合21厘米)口径望远镜上的数码相机拍摄了这幅照片。

  8.猎户座分子云团

猎户座分子云团(图片来源:NAOJ)猎户座分子云团(图片来源:NAOJ)

  左图为红外条件下拍摄的猎户座分子云团,看上去非常平静。右图是在无线电观测时拍摄的照片,由日本国家天文台2月25日公布。这幅照片显示猎户座分子云团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恒星“繁殖地”。云团内的大质量恒星放射出大量强大的紫外辐射。当紫外线照射到密集的物质团时,形成新恒星的气体便土崩瓦解。

  9.黑洞辐射

黑洞辐射(图片来源:Lynette Cook, Gemini Observatory, and AURA)黑洞辐射(图片来源:Lynette Cook, Gemini Observatory, and AURA)

  星系中央的一些超大质量黑洞都是“贪婪成性”,快速吞噬物质。其中一些物质以辐射喷流的方式逃离。但包括银河系心脏地带的黑洞在内的其他黑洞却处于一种怪异的睡眠状态。根据《天体物理学》杂志2010年3月10刊登的一篇新研究论文,饥饿的黑洞同样产生强大的辐射,驱动气体强风。强风将物质往外推,直至黑洞附近没有任何能够被其吞噬的物质。由于没有“食物”,黑洞自然处于睡眠状态。

  10.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

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图片来源:ESA/NASA )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图片来源:ESA/NASA )

  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一幅新照片,M43星云水彩画般的旋涡内分布了众多明亮的恒星。这个由星际气体和尘埃构成的星云与大名鼎鼎的猎户座大星云距离很近,有时也被称之为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两个星云都是大型恒星托儿所——猎户座分子云团的组成部分。这个云团就像是一条腰带,几乎穿过整个猎户座。(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7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北极光、太阳海啸、向日葵星系、猎户座分子云团以及“发现”号对接空间站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发现”号对接空间站

“发现”号对接空间站(图片来源:NASA)“发现”号对接空间站(图片来源:NASA)

  2月26日,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拍摄了这幅照片。“发现”号航天飞机正与空间站进行对接。在“发现”号逐渐靠近空间站过程中,俄罗斯的“进步”号飞船似乎在瞄准这艘航天飞机。26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14分,“发现”号与空间战完成对接。“发现”号宇航员将在空间站逗留11天,运送补给并帮助安装新太空舱。

  2.平衡之美

平衡之美(图片来源:SSI/NASA)平衡之美(图片来源:SSI/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表面坑坑洼洼的土卫五“利亚”悬在纤细的土卫四“狄俄涅”上方,呈现出一种平衡之美。拍摄时,星环与“卡西尼”号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比土卫四更近。自2004年以来,“卡西尼”号便对土星系统进行观测,研究这颗巨大的行星、星环及其卫星。这艘长寿飞船已经第二次延长观测任务,观测任务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9月。

  3.太阳海啸

太阳海啸(图片来源:SDO/NASA)太阳海啸(图片来源:SDO/NASA)

  2月24日出现的巨大太阳耀斑,向外喷射的等离子体形成旋涡,好似在太阳表面跳舞,整个过程持续了90分钟。在远紫外条件下,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了太阳耀斑的高清晰照片,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壮观的太阳耀斑细节。这颗卫星每24分钟拍摄一幅新照片,包括文中刊登的这幅照片。所有这些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段有关此次太阳喷发的视频。

  4.北极光

北极光(图片来源:James Spann, NASA)北极光(图片来源:James Spann, NASA)

  在阿拉斯加珀克·弗拉特岛出席极光大会时,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斯帕恩目睹了地磁暴的发生以及由此形成的美丽北极光。这幅照片拍摄于3月1日,展示了斯帕恩当时看到的北极光。随着地磁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北爱尔兰、拉脱维亚、挪威和瑞典地区均出现绚丽的北极光。

  5.飞机机翼剪影

飞机机翼剪影飞机机翼剪影(图片来源:Howard Eskildsen)

  2月27日,美国佛罗里达奥卡拉,一架飞机在摄影师拍摄太阳照片中无意间闯入镜头,形成这种堪称完美的巧合。飞机机翼剪影在布满太阳黑子的太阳表面上空穿过。太阳黑子周围颜色较浅的区域被称之为“谱斑”。这一区域拥有更高的温度和密度,由太阳深处的磁活动形成。太阳盘之所以呈紫色是因为摄影师霍华德·伊斯金德森使用Ca-K滤光器拍摄了这幅照片,只有特定波长的光线才能被相机捕获。Ca-K滤光器能够帮助摄影师捕捉到微小的太阳表面细节,例如谱斑,常见的白光则在这种滤光器的过滤下失去踪影。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为航天飞机安装隔热板

为航天飞机安装隔热板为航天飞机安装隔热板(图片来源:Jack Pfaller, NASA)

  2月1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一名技师正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下腹部安装隔热板。上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发射上。与此同时,宇航局员工也正紧锣密鼓地做好最后两次航天飞机发射的准备工作,2011年末,美国的航天飞机便要退出历史舞台。继“发现”号之后,“奋进”号航天飞机也将发射,预计于4月升空。虽然仍在等待国会对经费做出最终批准,但宇航局已在推进STS-135任务。6月,“亚特兰蒂斯”号将发射升空,上演最后一次国际空间站之旅。

  5.好似钻石的太阳

好似钻石的太阳(图片来源:SDO/SOHO/NASA)好似钻石的太阳(图片来源:SDO/SOHO/NASA)

  太阳躁动表面和上层大气(日冕)的合成图片,展示了2月15日发生的大规模太阳耀斑,此时的太阳好似一颗巧克力色钻石,装饰着红色“缎带”。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借助日冕观测仪遮住太阳主体,以便让科学家观察到微弱的日冕。与此同时,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在多个波长条件下对太阳活动进行观测。将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的照片放入日冕观测仪所拍照片的“洞”中,科学家能够了解太阳的这两个部分如何发生相互作用。

  6.海冰漩涡

海冰漩涡(图片来源:EO-1/NASA)海冰漩涡(图片来源:EO-1/NASA)

  被白雪覆盖的色丹岛周围,银色的海冰形成旋涡。色丹岛是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延伸到日本北部的千岛岛链一部分,座落于覆盖北半球的冬季海冰最南端边界一带。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1号卫星拍摄,照片中的海冰可能在几天之内形成,形状受这个小火山岛周围的逆风影响。

  7.细细的灰线

细细的灰线(图片来源:NASA)细细的灰线(图片来源: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在1月拍摄,上周对外公布,土星环在这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前方变成一条细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灰线。根据“卡西尼”号拍摄的这幅照片,土星环内宽大的冰粒带在土星南半球投下巨大的阴影。在2009年土星处在昼夜平分点上时,太阳侧向照射在环面上,土星环并没有投下这种阴影,在侧向观察时似乎消失。(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好似羊毛的螺旋星系NGC 2841、色丹岛周围的海冰漩涡、大规模太阳耀斑等精彩太空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羊毛状螺旋星系

羊毛状螺旋星系(图片来源:ESA/NASA)羊毛状螺旋星系(图片来源:ESA/NASA)

  羊毛状螺旋星系NGC 2841,气体尘埃臂较短,同样犹如羊毛一般。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上周对外公布。NGC 2841距地球大约4600光年,座落于大熊星座。这个星系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原因在于:相对于其他螺旋星系而言,弯曲臂内的恒星形成速度较慢。

  2.仙后座A

仙后座A(图片来源: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Center/NASA)仙后座A(图片来源: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Center/NASA)

  这幅图片来自于一项新研究,利用X射线和光学数据绘制,图片中的超新星残余仙后座A色彩斑斓,好似一个万花筒。仙后座A的心脏是一颗中子星,即一颗发生爆炸的大质量恒星的超密集核心。此项新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进行,发现了中子星内部存在怪异物质——超流体的证据。

  3.月球上黑色物质流动

月球上黑色物质流动(图片来源:ASU/NASA)月球上黑色物质流动(图片来源:ASU/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器拍摄,暗淡物质沿月球迪奥芬塔斯陨坑北翼向下流动,形成山崩。照片顶部颜色更为暗淡的区域是环绕陨坑的平地。由于陨坑壁向下倾斜,直接将光线反射到月球勘测轨道器上,月表亮度相对较高。在亮度较高的区域,漆黑的物质似乎从陨坑壁上任意的点渗出。不同的矿物质以不同的方式反射光线,宇航局科学家怀疑这些怪异的沉积物可能是古代爆裂喷发留下的火山碎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彩色霍尔登陨坑

彩色霍尔登陨坑(图片来源:U-Arizona/NASA)彩色霍尔登陨坑(图片来源:U-Arizona/NASA)

  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的一幅新照片,霍尔登陨坑的浅色岩面与深色的沙子形成鲜明对比。“好奇”号火星车共有4个可能的登陆点,霍尔登陨坑便是其中之一。这辆火星车预计于秋季发射。科学家之所以对霍尔登陨坑感兴趣的原因在于:颜色较浅的物质可能是古老湖泊的沉积层。

  5.火星菜单

火星菜单(图片来源:DLR)火星菜单(图片来源:DLR)

  谷类食品、炸肉排和什锦水果,它们是“火星500”火星模拟任务的6位志愿者每天饭食的一部分。此项任务由俄罗斯生物医学研究所和欧洲航天局合作进行。“火星500”用于研究长达一年半的火星之旅将对宇航员的心理产生何种影响。作为此项模拟任务的一部分,德国宇航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新陈代谢研究,确定摄入体内的盐在与世隔绝和面临巨大压力情况下将对宇航员血压产生何种影响。

  6.土卫二肖像

土卫二肖像(图片来源:NASA)土卫二肖像(图片来源: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像一个乒乓球一样悬在土星环前方。由于一直披着新冰粒“外衣”,土卫二成为太阳系内反射性最高的天体之一。这颗卫星南极周围地区著名的间歇泉会向外喷射冰粒。

  7.WISE的最后一夜

WISE的最后一夜(图片来源:NASA/Caltech/UCLA)WISE的最后一夜(图片来源:NASA/Caltech/UCLA)

  2月1日,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了它服役期内的最后一幅星空照片。这颗探测器于2009年12月发射升空,拥有空前的灵敏性。服役期间,它用了13个月进行红外观测,对小行星、褐矮星和星系等天体进行编目。2010年10月,广域红外探测器耗尽冷却液,但仍能在几个月内继续拍摄太空照片。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3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心形埃崩环礁、天蓝色的M78星云、土卫二以及环绕超大质量黑洞的物质盘在内的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埃崩环礁

埃崩环礁( 图片来源:Paolo Nespoli, ESA)埃崩环礁(图片来源:Paolo Nespoli, ESA)

  从太空中看,构成埃崩环礁的珊瑚礁在太平洋上形成一个白色的心形。这幅生动的照片由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12日拍摄,也算是为迎接情人节到来献上的一份礼物。埃崩环礁是马歇尔群岛的一部分,这个群岛由一系列小环礁构成,一度为美国所有,1986年获得独立。环礁由细长的珊瑚岛构成,或者以弧形列岛的形态存在,或者是完全封闭的环礁湖。

  2.M78星云

M78星云(图片来源:ESO)M78星云(图片来源:ESO)

  一幅新公布的合成图片,来自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尘埃反射的星光赋予M78星云天蓝色的色彩。星云内两颗明亮的恒星——HD 38563A和HD 38563B是M78的主要“照明装置”,所放射出的紫外光在微小尘粒的作用下散射成可见光。

  3.黑洞物质盘

黑洞物质盘(图片来源:Dana Berry/NASA and SkyWorks Digital)黑洞物质盘(图片来源:Dana Berry/NASA and SkyWorks Digital)

  美国宇航局有关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及其周围物质盘的图解,炙热的物质团(一个呈粉红色,一个呈黄色)每一个的体积都与太阳相当,环绕距离黑洞较近的轨道运行。科学家认为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黑洞一直在吞噬被称之为“活跃星系核”的物质。由于被明亮并且温度极高的下落物质盘环绕,黑洞的质量很难确定。根据上周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新研究论文,基于对绕黑洞运行物质旋转速度的计算结果,37个已知星系中心黑洞的质量实际上低于此前的预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5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北美星云、日冕洞、月坑和火星沙丘在内的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北美星云

北美星云(图片来源:L. Rebull, Caltech/SSC/NASA)北美星云(图片来源:L. Rebull, Caltech/SSC/NASA)

  左上照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拍摄,天鹅座内的一个尘埃气体云好似北美洲地图。左下和右下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红外条件下拍摄,展现了北美星云内发生的恒星诞生过程。

  这些新拍摄的照片揭示了北美星云内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恒星,其中包括包裹在新生尘埃中的恒星“胚胎”以及拥有萌芽状态的行星系统的年轻恒星“母亲”。科学家对这些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2000多个光点,可能是此前从未被观测到的恒星。

  2.新生恒星环

新生恒星环(图片来源:S. Rappaport, CXC/MIT/NASA)新生恒星环(图片来源:S. Rappaport, CXC/MIT/NASA)

  当两个“相爱”的星系决定合并在一起时,经常会出现图片中展示的闪闪发光的环,合并的星系Arp 147也是如此。这幅新合成的图片来自于美国宇航局的两架望远镜,展现了一个由新形成的恒星构成的环,上面装点着粉红色的黑洞。黑洞在其中一个星系的周围地区形成。

  螺旋星系(右)与椭圆星系相撞掀起了一股恒星形成潮。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可见光照片中,蓝色区域便是新形成的恒星。一些大质量恒星寿命较短,年轻时便夭折,死亡后形成黑洞。黑洞在吞噬周围物质时会释放出X射线,也就是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所拍照片的粉红色区域。

  3.太阳黑洞

太阳黑洞(图片来源:SDO/NASA)太阳黑洞(图片来源:SDO/NASA)

  2月初,太阳表面似乎出现一个秃斑,即一个指向地球的巨大日冕洞。在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进行的远紫外观测中,这个黑洞于2月1日在太阳顶端穿过。日冕洞是太阳表面一个带有磁性的空旷区域,向外放射出高速带电粒子。正如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所观测到的那样,日冕洞旋转并朝向地球,提高了观察到极光的可能性。

  4.月坑

月坑(图片来源:ASU/NASA)月坑(图片来源:ASU/NASA)

  这幅新拍摄的月坑卫星照片证明,这个敞开的洞将最终形成一个地下空洞,为未来登陆月球的宇航员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栖息地,他们可以在月球深洞内寻找到合适的居住地。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器(以下简称LRO)于2010年3月发现了马利厄斯丘陵坑洞。科学家怀疑这个漆黑的圆环是熔岩管上的天窗。熔岩管是月表下方的一条地道,由流动的岩浆形成。LRO以一定角度拍摄了这幅照片,科学家得以观察到阳光照射到伸出月坑“咽喉”处的地道底部。

  5.火星沙丘

火星沙丘(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Arizona/Caltech/NASA)火星沙丘(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Arizona/Caltech/NASA)

  科学家对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两年内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火星上的沙丘拥有惊人的不稳定性。火星北极冰帽边缘周围形成一个面积相当于德克萨斯州的沙丘带。科学家一度认为这些沙丘已经冻结,很久以前因更为更烈的强风形成,当时的风力超过当地目前遭遇的风。但有关这些沙丘的3幅新照片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沙丘曾发生崩塌,波纹图案也出现显著变化。科学家认为这些变化并非由风所致,而是季节性冰帽蒸发和重新形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 交相辉映的星光和极光

交相辉映的星光和极光(图片提供: P-M Heden, TWAN)交相辉映的星光和极光(图片提供: P-M Heden, TWAN)

  这是一张最近公开的在瑞典西部拍摄的长时间曝光照片,旋转的星星穿越天空,像切入了燃烧的极光一般。大气中气体不同,极光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形成太阳的高能粒子与大气分子相互作用并让大气分子带有额外的电荷时,极光就会出现。然后,这些“兴奋的”分子会发光。比如,氧可以让极光呈黄绿色、红色,而氮可以发出蓝色光和紫色光。

  5. 从飞船尾部看地球

 从飞船尾部看地球(图片提供:NASA) 从飞船尾部看地球(图片提供:NASA)

  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在空间站“进步40”补给飞船上拍摄的空间站尾部和地球照。当时,这艘搭载着空间站垃圾的无人驾驶飞船刚刚与空间站分离。这艘飞船将被用于科学实验,直到进入地球大气后被燃成灰烬。

  6. 雪后的柏林

雪后的柏林(图片提供:JAXA/ESA)雪后的柏林(图片提供:JAXA/ESA)

  这是最近公开的一张卫星照片,明亮的白雪与阴暗的植物形成了柏林水晶拼图般的都市风景。柏林常驻人口340万,是欧盟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伦敦。这张照片由日本ALOS卫星拍摄,由欧洲太空署处理后公开。

  7. WISE拍摄的彗星

WISE拍摄的彗星(图片提供:WISE/NASA)WISE拍摄的彗星(图片提供:WISE/NASA)

  经过一年的红外线绘图,美国宇航局的宽视野红外调查探测器(WISE)发现了20颗彗星,背景显得有些模糊,这是因为WISE还捕捉到了我们太阳系中尘埃微弱的热迹象。除了这些彗星,WISE还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要地带发现了33000颗以上的小行星和134个近地天体(距离地球绕行太阳的轨道不足4500万公里的小行星和彗星)(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9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一组包括美国宇航局在内的太空探索机构最近发布的精彩太空照片,其中既包括从飞船尾部看到的地球,也包括火星南极的“小丑脸”。

  1. 小丑的脸

小丑的脸(图片提供:NASA/University of Arizona)小丑的脸(图片提供:NASA/University of Arizona)

  那些患有小丑恐惧症的人可能不愿意看到火星南极的样子:季节性的二氧化碳霜让一个火星陨坑的四周隆起,形成一张恐怖的小丑的脸。科学家把这张最新公开的火星勘测轨道器拍摄的照片与2007年拍摄的另一张照片进行对照,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团队发现这张“快乐的脸”里面有生长的迹象,他们认为这是由坑壁上的霜升华(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接着又在表面凝结的造成的。

  2. 双重麻烦

双重麻烦(图片提供:SDO/NASA)双重麻烦(图片提供:SDO/NASA)

  这是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望远镜”飞船于1月28日拍摄的录像定格画面,显示的是被称为“太阳暗条”的呈弧状的等离子体从太阳喷出的情景。这艘飞船一次性拍到两个太阳活动:在太阳暗条喷发的同时,日面的另一侧出现日冕物质抛射现象(不在画面上),向太空喷射出大量粒子。

  3. 日出幻境

 日出幻境(图片提供: David Kaplan) 日出幻境(图片提供: David Kaplan)

  这是1月30日拍摄的照片:云像河水一样在瑞士村庄的灯光之上流动,初升的太阳给阿尔卑斯山戴上了金冠。在照片的右侧,一弯娥眉月和金星斜挂天际。和地球相比,金星距离太阳更近,所以,就像赛车一样,跑“内圈”的金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超越地球。这就意味着金星有可能傍晚出现,日落后肉眼可以看见;也有可能是晨星,日出之前可以看见。循环周期为584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3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公布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蛇夫座捷塔星、撞击前后的木星以及火星圣玛丽亚陨坑在内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圣玛丽亚陨坑

圣玛丽亚陨坑(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Cornell/ASU)圣玛丽亚陨坑(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Cornell/ASU)

  “机遇”号火星车拍摄的伪色照片,蓝沙在圣玛丽亚陨坑底部移动,好似波浪一般。照片呈现的色彩立基于“机遇”号的照相机捕获的近红外和可见光波长,帮助显示陨坑周围土壤和岩石成分之间的差异。

  拍摄这幅照片旨在纪念“机遇”号探索火星表面7周年。这辆火星车于2004年1月24日登陆火星,执行原定为期3个月的探测任务。“机遇”号将利用几周时间,获取圣玛丽亚陨坑的数据,而后朝着更大的“奋进”陨坑进发。

  2.蛇夫座捷塔星

蛇夫座捷塔星(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UCLA)蛇夫座捷塔星(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UCLA)

  在可见光条件下,蛇夫座捷塔星呈暗红色,四周漆黑一片。但在红外条件下,这颗恒星却变成一个亮蓝色的火球,顶部闪闪发光的星际尘埃好似一根“胡须”。这幅红外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

  天文学家认为蛇夫座捷塔星曾经是一个双星系统成员,伴星爆炸后,蛇夫座捷塔星被迫“单飞”,在太空中快速穿行。这颗恒星目前正以每秒15英里(约合每秒24公里)的速度穿过一个尘埃和气体云。在此过程中,蛇夫座捷塔星强大的辐射挤压沿途气体和尘埃,形成我们在红外照片中看到的弓形波。

  3.火卫一

火卫一( 图片来源:G. Neukum,Freie Universit?t Berlin/ESA/DLR)火卫一( 图片来源:G. Neukum,Freie Universit?t Berlin/ESA/DLR)

  这幅高清晰照片由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探测卫星拍摄,展现了表面坑坑洼洼的苍白色火卫一。最近,“火星快车”飞跃火卫一南半球,拍摄了一系列照片,拍摄时与火卫一的距离大约在62英里(约合100公里)左右。

  借助于这些由立体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得以绘制这颗小卫星的3D图像。对表面陨坑进行的研究将帮助科学家制定未来的“火卫一步兵”任务。这项任务将由俄罗斯实施,旨在向火卫一派遣登陆器,研究这颗卫星并将收集的样本带回地球。

  4.白雪覆盖的群山

白雪覆盖的群山(图片来源:NASA)白雪覆盖的群山(图片来源:NASA)

  这是国际空间站的透窗观察研究设施(WORF)正式拍摄的第一幅照片,展现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岸被白雪覆盖的群山。拍摄这幅照片旨在测试EarthKAM系统。EarthKAM是一项教育拓展计划,允许中学生使用WORF对地球进行远程拍摄。2010年4月,“发现”号航天飞机将WORF送上空间站。

  5.撞击前后的木星

撞击前后的木星(图片来源:NASA/IRTF/JPL-Caltech/University of Oxford)撞击前后的木星(图片来源:NASA/IRTF/JPL-Caltech/University of Oxford)

  最近发表的两篇研究论文指出,木星在2009年7月与一颗体积相当于“泰塔尼克”号的小行星相撞。可惜的是,没有人观测到这颗小行星。当时,一名业余天文学家率先在可见光条件下观察到木星上出现的一个黑斑。撞击产生大量热量和碎片,并在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南半球形成一道明亮的伤疤。对撞击产生的碎片进行的分析发现了大量硅石。科学家表示硅石只有在一颗坚固的多岩天体在爆炸前穿过木星大气层并刺入地表深处的情况下才会形成。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