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英国星际协会与Tau Zero基金会发起的,伊卡洛斯星际公司具体管理的伊卡洛斯星际航行工程是人类目前执行的一个向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发射无人宇宙飞船的计划,而除了漫长的宇宙航行考验着飞船的各系统工作的连续性以及超远距离的星际通讯等等难题外,在飞船的材料,特别是超导材料的广泛运用上还需要较大的突破,而科学家依据三千年前中国风筝的设计思路,将使得伊卡洛斯飞船最终在结构上会更轻,强度上更大。

  伊卡洛斯星际航行项目的科学家亚当(Adam Crowl)负责设计飞船的燃料以及燃料储存模块,并结合过去40年来,人类在航空航天运用材料上的进步,尝试着将最新的材料使用在宇航飞行上,并讨论如何建造这个能进行恒星际航行的宇宙飞船,其侧重点则放在制造技术以及材料工艺的考究上。

  我们知道,早在三千多年前,古时代的中国就发明了风筝,当时古人使用的材料仅仅是竹子和细绸,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风筝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结合现代科技塑料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风筝脱胎换骨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模样和结构。同样,在将近四十年前发起的“代达罗斯”航行研究就使用了当时所能提供的最先进的材料以及技术运用,比如高密度的耐高温金属合金、使用低温超导体创建磁场和涡轮电力系统对飞船的供应等等。

  而从那时起,几乎所有人类涉及领域的新材料都被纳入视线,例如,碳的同素异形体、高温超导材料和热点性能材料,这些应用于建筑、电力以及发电站的新型材料都被用于飞船的设计,将这些新材料用于解决星际航行的问题,将推动我们在材料领域的发展。当然,代达罗斯计划更多的是侧重于起步研究,而伊卡洛斯计划可凭借着21世纪的宇航技术提升该计划的可操作性,星际航行与每个国家发射各自的卫星的航天活动不同,其代表的是全人类的意志,与每个人的利益相关。

  风筝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飞行器,利用的就是空气动力的原理,而当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在蒸汽机、内燃机等动力设备上的突飞猛进,使得飞艇成为了显赫一时的飞行器,在此之前,具有古老历史的风筝在相当长的文明岁月里保持着人类发明的比空气重的飞行器。科学家通过研究风筝的的设计原理,将其运用到星际航行上。而风筝则是通过巧妙的布局,以最低的质量来匹配其所产生的升力。星际航行也存在着这样的定律,虽然宇宙空间不存在空气阻力,但是从材料上入手,从而降低飞船质量并提供足够的推重比,以产生更大的加速度。

  由于飞船需要进行百年的星际航行,燃料对于飞船而言是有限的,如何充分使用这些燃料,在何时进行合理的加速,以及飞船发动机周围产生的余热能否被结构所吸收利用都将涉及到飞船材料设计上的难题。

  我们目前使用的火箭都是以化学燃料为主,包括固体、液体、固液混合燃料发动机都是使用化学反应产生能量推动火箭,比较壮观的像刚刚退役的航天飞机,除了有固体发动机,还驼着一个巨大的液氢液氧燃料罐,也就是外部燃料箱。这些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动力系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热辐射以及随着发动机喷射出去的余热,这都是在损失能量,而星际航行则要尽可能地避免大量的能量随着热辐射而损失,小部分热能还要被外层壳体结构吸收利用。

  而其中还有一个问题:飞船上使用的设备在大几十年的星际飞行中,还需要保持一个较适合的工作温度,所以还得配上巨大的散热器进行散热。我们不仅要回收损失的热量,还要想办法为设备降温,这似乎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科学家尝试使用液体或者气体通过这些需要降温仪器的周围,将辐射出来的热能进行回收,同时也达到了降温冷却的目的。

  但是,即使这一切都做到位了,还要确保这个热循环系统能在几千度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将近一百年。而这个还仅是被应用于飞船建造的材料所必须忍受的极端条件之一。另一种极端的环境则是低温,比如飞船上发动机磁场则就要使用超导态的电缆所产生。在1986年的材料研究上,温度必须冷却在零下273摄氏度,逼近绝对零度时可产生这类超导现象。而材料研究的进步,仍然需要达到零下243摄氏度,最高温度值也必须有零下238摄氏度。

  而目前的材料学上的能维持超导的温度在零下138摄氏度。从几千摄氏度的温度到维持超导态的工作温度,都对材料研究产生不小的难题。此外,在飞船上使用的核聚变发动机中,还要使用质量更轻、强度更大的的绝缘导线,用以抵抗强大的磁力引爆产生的电离辐射,所以,从上述角度可以看出,用于飞船发动机制造的材料,不仅要承受住几千度的高温,也要具有优异的超导态性能,同时还必须更轻更强,使得飞船得以实现借鉴风筝的设计思路。

  科学家估计,一旦飞船进行完长距离的航行加速后,主发动机需要被关闭,并且进行减速,这时候飞船就需要有另一套的电力供应体系,这可能是某种结构紧凑而且非常先进的核反应堆。

  从20世纪70年代起,用于核电站核能转换成电能的一个相对有效的方式是使用涡轮发电机,由核能产生热量带动涡轮的转动,并产生电力。科学家从那之后,也再讨论如何使用热点材料,将热量转换成电能,并提高这种能量转换的效率。而涡轮电机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虽然起到了相关的作用,但是涡轮电机转动组件间的摩擦明显会造成能量的损失,所以在伊卡洛斯飞船上,需要没有转动部件的能量交换系统,也就是说,科学家希望使用一个固态材料,作为核能与电能之间转换的媒介。

  由于飞船要飞行将近百年的时间,零件磨损不仅会造成能量累计效应的损失,也使得转动零件寿命下降。而采用固态能量交换机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相比较而言,在过去的40年里,制造业的发展进程显得有些缓慢,而在材料添加剂制造上的却有着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再自动化加工设备上显得日益强大。各个部件间的可以做到一层层的吻合,而仅仅是简单地将不同结构进行连接并不能使整体变得更轻更强,这就需要从材料上入手,由于传统材料制造工艺上的限制,使得用于宇宙飞船建造的材料在短期内达到最优化的水平还有一定的难度。

  当然,目前开发的这些技术已经被应用航空领域,特别是下一代的宽体客机,使它们更轻、更有强度,比以往任何时候由人类制造的飞机更加坚固。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其中就有一个先进的自动化焊接系统被成功研制,其被应用于组装体积超级巨大的土星五号重型火箭,由于焊接的可靠性以及高效性,使得土星五号这个级别的重型火箭在结构重量上得以减轻,这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提升材料制造业能力使航天活动得以进步的先例之一。

  因此,在三千年前风筝的设计思路的影响下,伊卡洛斯星际航行计划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启发,使得未来的宇宙飞船结构更轻,推力更大,成为名副其实的“星际风筝”,而其中大量应用的超导态材料,不仅保证了飞船各系统的正常运转,也能促使材料领域的进步。(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黄叶村曹雪芹故居墙上的遗诗

曹雪芹所创作的《红楼梦》是举世闻名的,而曹雪芹还有一部珍贵著作却较少人知,那就是曹公的佚著《废艺斋集稿》。

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分为八册。第一册题为《蔽芾馆鉴印章金石集》,讲述的是如何治印刻章。第二册题为《南鹞北鸢考工志》讲述的是我国南北方风筝的制作工艺,第三册讲述的是编制工艺。第四册讲述的是泥塑脱胎手艺,第五册讲述的是丝缎织补,第六册讲述的是布匹印染,第七册讲述的是竹器调刻及扇股制作,第八册讲述的是菜肴烹调。从《废艺斋集稿》的内容看,曹雪芹的知识是非常的渊博。曹公的这部著作,一些红学家们认为是专门为残疾人谋生而学艺写的书,所以叫《废艺斋集稿》。可见曹雪芹对残疾人的同情。

在曹雪芹所编写的《废艺斋集稿》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对各种风筝的扎制、彩绘均附图说明,并附有风筝扎法绘画的歌诀,是我国,尤其是北京考证风筝源流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专著性工具书。

《废艺斋集稿》是曹雪芹的佚著。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流入日本,后就杳无音信。在1990年,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大辞典》中就专有《废艺斋集稿》的条目:“据吴恩裕撰文介绍《废艺斋集稿》是曹雪芹的一部佚著……”。而《红楼梦大辞典》中吴恩裕先生关于曹雪芹的佚著《废艺斋集稿》的资料,是来自北京风筝协会的孔祥泽老先生。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在1971年四月,在香山脚下的正白旗村39号老屋发现题壁诗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孔祥泽老先生看了题壁诗的字体后,不由得想起了往事。那是在1943年,年轻的孔先生正在北京(北平)的“北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塑。当时有个日本籍教师名叫高见嘉十,他对中国的风筝很感兴趣,想编著一部中国民间的风筝谱。就主动请孔祥泽帮忙。于是孔先生一边寻找资料,一边请教风筝高手。高见嘉十也从一位日本商人金田氏那里借到一套手稿书,有锦套,上书《废艺斋集稿》。书共八册。在其中的一篇自序文后落款“时丁丑清明前三日,芹圃曹霑”。因当时他们主要是研究风筝,所以对其作者并没有太注意。他们对《南鹞北鸢考工志》抄录后,过一个月,金田氏收回书。到1954年日本投降后,金田氏就没有了消息。后高见嘉十并没有完成风筝谱也回国。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而就在人们把这部著作逐渐忘却的时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曹公的这部《废艺斋集稿》又轰动红学界,成了红学家们的热门话题。因在1971年4月4日,在香山脚下卧佛寺前东南的正白旗村39号老屋发现了题壁诗而轰动了社会。孔老先生把手抄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拿出来供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吴恩裕、胡德平研究,并口述了《废艺斋集稿》的一些内容。吴恩裕先生还写有《曹雪芹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吴恩裕、胡德平先生以及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北京曹雪芹纪念馆馆长李明新女士和研究员李强先生等,都认为这是珍贵的资料。

为研究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费了很大心血的孔祥泽老先生,在2004年八十岁高龄时,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出版了《曹雪芹与风筝》一书。书中介绍了曹氏风筝的制作工艺,详细描摹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43种风筝的图样。同时又把《废艺斋集稿》的发现经过重述一遍。孔老先生对曹雪芹的佚著《废艺斋集稿》的钟情,对我国风筝艺术的文化传播的贡献是值得红学爱好者和风筝艺术爱好者敬佩的。特别是先生对曹公笔体的肯定,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现在的曹雪芹纪念馆就是曹公故居。

发表在栏目: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