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4日电 综合报道,今年第12号台风“塔拉斯”3日带着强降雨与强风横穿西日本,到当地时间3日夜10时止,至少有2人被压在塌方的土石下死亡,13人失踪,67人受伤。由于担心河水泛滥造成危险,各地发出了建议疏散指令。其中,冈山市约18万人、兵库县姬路市约10万人,全国共计约46万人需避难。停电与交通混乱的情况也接连发生。
据报道,日本部分地区的累计降雨量超过1300毫米,创历史新高。由于此次台风移动速度缓慢,加之势力减弱后仍有可能带来持续强降雨,因此预计日本西部到北部的广大地区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强降雨。
当地时间3日上午6点20分左右,松山市的1名女临时工(45岁)被河水冲走后死亡。上午11点05分左右,奈良县十津川村发生塌方导致民房被毁,1名无业男性(73岁)被压死亡。
日本新闻网的消息说,据日本消防厅统计,全国至少有67人在这一场台风中受伤。同时由于河水泛滥,全国有46万人避难,其中冈山市有23万人避难。有12万户人家停电。
稍早时日本共同社的消息说,日本2府13县至少有52人不同程度受伤。全国共计约42万人被建议疏散。
报道指,奈良县上北山村72小时的累计降雨量超过了1300毫米,创下当地有观测史以来的新高。该村往年9月份的月评价降雨量为408.4毫米。德岛、高知、鸟取、和歌山等地的降雨量也达800~1000毫米左右,部分地区创历史新高。
预计西日本与东日本到4日将会出现每小时50~60毫米的超强降雨,部分地区可能超过80毫米。截至4日傍晚的24小时预计降雨量为:近畿地区最多可达500毫米,东海地区可达400毫米,中国地区与关东甲信地区可达300毫米。
据悉,和歌山县的南纪白滨机场观测到的最大瞬间风速为35.0米,滋贺县彦根市为34.0米。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正如专家所预测,一旦大地震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引发大海啸,美国一座滨海城市会做好准备。据悉,俄勒冈州小城坎农比奇(Cannon Beach)的居民正准备建设美国第一个可以抵御海啸冲击的避难所。
专家日前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举行的美国地质学会会议上表示,坎农比奇市政厅的最新设计反映出太平洋西北地区防灾准备的新动向。这一设计使得市政厅的建设成本增加一倍,从200万美元增至400万美元。太平洋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震海啸多发带之一:一旦该地区发生9级地震,那么几分钟以后,海浪高度就能达到50英尺(约合15.2米)。
下一次大地震也许会在明天到来,也许会在数百年以后发生——没人知道确切时间。引发大地震的“罪魁祸首”会是卡斯卡迪亚地层潜没带(Cascadia subduction zone),地质学家表示,这个潜没带几乎就是引发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的断裂带的“双胞胎”。据俄勒冈州地质与矿业部土工技术工程师王玉梅(音译)介绍,增大逃生机会的一个办法就是在最危险的地带修建可抵御海啸冲击的避难所。
这种建筑要用坚实的桩子建造,还要建起岸堤或海堤以抵御海浪。还要有一个斜坡,以便让居民迅速跑进避难所。王玉梅说,建筑物通常都是根据让居民迅速离开而设计,“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让人们快速进入建筑物中。”日本现在设有海啸避难所,而总人口约为1700人的坎农比奇是美国第一个采取措施建造此类场所的城镇。据王玉梅介绍,坎农比奇的海啸避难所将在三年内竣工,届时,避难所屋顶会有一个平台,可供1000至2000人躲避。
俄勒冈州立大学俄勒冈海上援助计划灾害预防专家帕特里克·科科伦(Patrick Corcoran)对建设海啸避难所的方案表示支持。他说:“我认为,这将以正确的方向推动技术发展。”科科伦指出,应急培训同样至关重要。他说,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总体防灾准备落后于对地质灾害认识日趋加深的坎农比奇:“我们必须要对物理现象产生兴趣,将这方面的知识应用于我们的日常行为。”
美国国家地质勘测局西部地质研究中心地理学家内森·伍德(Nathan Wood)同意科科伦的观点。伍德说,将潜在危险区域画出来,告诉人们向高处跑,这些措施仍显不足。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果这是一场橄榄球比赛,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四分卫的位置上加大投资,增强在这个位置上的实力,才有资本与强敌一拼。”(孝文)
由于许多灾区的地方政府办公楼也遭海啸摧毁,所有的城市资料丢失,因此真实的失踪人数直到现在还无法掌握。
目前,在全国18个地区共设置了2377个避难所,有15万3932人在避难所里生活。
警察厅说,因地震和海啸遭到全部损坏的房屋为48608间。
新华网日本秋田3月18日电(记者马杰 刘华)连日的恶劣天气让日本东北部地震海啸灾区雪上加霜,持续多日的停电、断水、少油等问题让已经在避难所生活一个星期的人们面临更大挑战。
根据日本广播协会的统计,截至18日上午,仍有28万余人生活在避难所,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不少人已经开始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症状,急需治疗。在福岛县,已有21名灾民从医院转移到避难所后死亡;岩手县陆前高田市也有一名80多岁的老人在避难所死亡。
16日和17日连降两天大雪,仙台市内最低气温已经降到零下4摄氏度,北边的岩手县气温更低。几天来,避难所里唯一的取暖装置是一种烧煤油的取暖器,由于气温下降导致“油荒”,许多避难所的取暖装置无法供暖。
“如果长时间住在避难所,人们的免疫力会下降。一旦遇到降温,容易患上疾病,加之每个场所居住人数众多,甚至可能有暴发大规模传染病的危险。”在避难所工作的医生西泽匡文对媒体说。
在受灾严重的陆前高田,有的避难所门口贴出了招募有医护经验志愿者的通知,以应对排着长队等待看病和开药的灾民。
18日的天气预报显示,东北地区周末将有短暂的升温和晴天,青森、岩手等地21日开始将迎来新一轮降水,22日以后东北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将再次降到冰点以下,煤油的补给仍然刻不容缓。
汽油在灾区同样稀缺。宫城、岩手等县仍在营业的加油站无不排着近千米的长队,加一次20升的油往往需要等6、7个小时。由于没有油,不少人骑车或徒步到灾区寻找亲人,而更多人由于路途遥远,只好暂时放弃寻找。
日本政府17日要求各石油公司进一步向灾区投放300辆油罐车,向东北地区每天输送约2万千升的汽油和轻油。对于灾区因天气寒冷而尤其紧缺的煤油,将装入大桶后通过陆路大量运送至灾区。
由于宫城、岩手县的许多避难所依然处于断水断电状态,生活十分不便,受灾较轻的山形、秋田、茨城等地也开始接收从重灾区转移来的灾民。秋田县18日宣布将3.1亿日元(约合378万美元)的政府财政资金用于接收2.4万名灾民。
给害虫留条生路,为了更好地对付害虫
按我们一般人的常识,对害虫是要赶尽杀绝、绝不能手软的。不过在美国的许多农田里,人们却特意为害虫们留了一些“避难所”。“避难所”里虽然食物不多,却不至于让害虫全部饿死、绝种。难道是美国人心慈手软,要对害虫实施“虫道主义”救助?
不!人们并没有那么高尚。他们之所以给害虫留条生路,完全是出于自私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更好地对付害虫。
原来,在这些大面积的农田里,人们栽种的是转基因作物。经过基因改造后的作物,抗病虫能力就大大增强了,原先的那些害虫们面临着绝种的威胁。
但事实上,根据进化的观点,害虫是不会真正绝种的。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它们中的某些个体很快会进化出对付转基因作物的能力,并在种群中迅速传播。这样一来,遭殃的又该是作物了,而人们当初栽种转基因作物的目的也将完全落空。
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这种局面呢?有。那就是在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同时,在农田中有意加入小片农田,种植一些非转基因的作物。这一小片“避难所”可以为害虫提供有限的食物,以降低害虫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于是,通过给一部分害虫留一条生路的办法,人们避免了使作物和害虫的冲突不断升级、害虫越战越强的局面,从而更有效地防治了害虫。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正如专家所预测,一旦大地震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引发大海啸,美国一座滨海城市会做好准备。据悉,俄勒冈州小城坎农比奇(Cannon Beach)的居民正准备建设美国第一个可以抵御海啸冲击的避难所。
专家日前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举行的美国地质学会会议上表示,坎农比奇市政厅的最新设计反映出太平洋西北地区防灾准备的新动向。这一设计使得市政厅的建设成本增加一倍,从200万美元增至400万美元。太平洋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震海啸多发带之一:一旦该地区发生9级地震,那么几分钟以后,海浪高度就能达到50英尺(约合15.2米)。
下一次大地震也许会在明天到来,也许会在数百年以后发生——没人知道确切时间。引发大地震的“罪魁祸首”会是卡斯卡迪亚地层潜没带(Cascadia subduction zone),地质学家表示,这个潜没带几乎就是引发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的断裂带的“双胞胎”。据俄勒冈州地质与矿业部土工技术工程师王玉梅(音译)介绍,增大逃生机会的一个办法就是在最危险的地带修建可抵御海啸冲击的避难所。
这种建筑要用坚实的桩子建造,还要建起岸堤或海堤以抵御海浪。还要有一个斜坡,以便让居民迅速跑进避难所。王玉梅说,建筑物通常都是根据让居民迅速离开而设计,“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让人们快速进入建筑物中。”日本现在设有海啸避难所,而总人口约为1700人的坎农比奇是美国第一个采取措施建造此类场所的城镇。据王玉梅介绍,坎农比奇的海啸避难所将在三年内竣工,届时,避难所屋顶会有一个平台,可供1000至2000人躲避。
俄勒冈州立大学俄勒冈海上援助计划灾害预防专家帕特里克·科科伦(Patrick Corcoran)对建设海啸避难所的方案表示支持。他说:“我认为,这将以正确的方向推动技术发展。”科科伦指出,应急培训同样至关重要。他说,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总体防灾准备落后于对地质灾害认识日趋加深的坎农比奇:“我们必须要对物理现象产生兴趣,将这方面的知识应用于我们的日常行为。”
美国国家地质勘测局西部地质研究中心地理学家内森·伍德(Nathan Wood)同意科科伦的观点。伍德说,将潜在危险区域画出来,告诉人们向高处跑,这些措施仍显不足。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果这是一场橄榄球比赛,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四分卫的位置上加大投资,增强在这个位置上的实力,才有资本与强敌一拼。”(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