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阿根廷航天科技协会13日宣布,阿根廷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首次在阿根廷位于南极的基地试验为火星探测而设计的宇航服。

  此次试验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阿根廷国家航空医疗研究所和阿根廷空军联合进行,地点在阿根廷位于南极的基地——马兰比奥海军准将站。

  这套火星探测服由阿根廷科学家加夫列尔·德莱昂设计。现任美国北达科他大学载人航天飞行实验室主任的德莱昂说,这套宇航服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技术,并有针对火星独特环境和地貌的专门设计。火星服已在世界上许多模拟火星环境的地方进行了试验,并取得成功。南极地区是地球上受人类影响最小的大陆,而且温度、风力以及空气的干燥程度都和火星有类似之处,因此是试验火星服的最佳地点之一。

  德莱昂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根据试验结果对火星探测服进行修改和升级,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和舒适。(冯俊扬 宋洁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9日消息,也许是一直使用而养成的习惯吧!垃圾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近日,英国开始太阳能垃圾桶的首次试验,这种新式垃圾桶可以利用太阳能对垃圾进行压缩,其容量是普通垃圾桶的8倍,堪称垃圾桶中的"大胃王"。

  据国外媒体报道,太阳能垃圾桶被放置在剑桥市绿底路公园(Green End Road park)进行试验。这项试验一旦成功,将带来新一轮的环保技术革命。新型垃圾桶不仅能减少垃圾中的碳含量,并且还具有超大垃圾容量,这势必会减轻清洁工的负担。


这种新式垃圾桶可以利用太阳能对垃圾进行压缩


垃圾桶中有一个传感器,会在负重达到一定程度时,自动开启设备压缩垃圾

  剑桥市街道委员会(streets and open spaces at Cambridge City Council)主任鲍勃(Bob Carter)说:"这种新式垃圾桶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可实现对垃圾的压缩,在新式垃圾桶中有一个传感器,会在负重达到一定程度时,自动开启设备压缩垃圾。目前试验结果很令人满意,相信不久后,它便会成为英国的主流型垃圾桶。"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太阳能垃圾桶在使用压缩装置后,可以容纳800升(约0.8立方米)的垃圾。它的压缩装置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一个12伏特的太阳能电池。

  另外,据投资太阳能垃圾桶项目的议员克莱尔(Clare Blair)介绍,太阳能垃圾桶在美国已被广泛应用,由于它能压缩废弃物品的碳含量,这能有效的保护环境。另外当垃圾桶容量满时,它会自动发出E-mail通知清洁工们清理垃圾。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资料图:印度反导拦截导弹发射实验 资料图:印度反导拦截导弹发射实验

  新华网孟买3月6日电(记者聂云)印度6日上午在东部沿海地区成功进行了反导拦截试验。

  据印度亚洲通讯社等媒体报道,当地时间6日上午9时33分,印度从东部奥里萨邦沿海的钱迪普尔试验场试射了一枚地对地弹道模拟导弹。不到3分钟,一枚拦截导弹从距钱迪普尔试验场大约70公里远的惠勒斯岛导弹综合试验场发射升空,在距地面16000米空域成功拦截了模拟导弹。

  这是印度今年第一次进行反导拦截试验。之前,印度曾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四次反导拦截试验。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 露,2011年下半年,中国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之进行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神舟九号、十号飞船将择机发射,并全面完成 交会对接任务。
 

  交会对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个阶段即建立空间实验室所需关键技术之一。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天宫一号”重约8.5吨,寿命2年,在其运行的2年时间里,将先后有神八、神九、神十飞船与之交会对接,结束任务后飞船将返回地面。
 

  他说,“天宫一号”发射上天后的2个月时间里,将验证其性能。如果运行稳定、工作正常,无人飞船神舟八号就会随即上天,追着“天宫一号”,两者进行首次无人对接试验,对接之后共同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二者分离,神八返回。
 

  戚发轫介绍说,神舟系列飞船从神舟八号开始有了许多技术改进,首次转入批量生产,成为一种崭新的天地往返飞行器。其中,交会对接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特色,航天员还可以根据电视图像操纵飞船,使其紧跟目标飞行器。此外,飞船上也将搭载一些试验项目。
 

  在经历两次无人对接后,神十飞船将载人上天与“天宫一号”进行有人交会对接。“当然,这个任务也可能直接由神九进行,如果神八进行的第一次无人对接顺利的话。”戚发轫说。
 

  成功的有人对接试验是怎样的呢?戚发轫生动地解释说,要让“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完全对接契合,航天员能从飞船直接步入“天宫一号”,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组合体能完美联合飞行,最后航天员还能到回到飞船。交会对接试验结束后,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分离,还能安全返回地面。
 

  在具备出舱、交会对接、补加、再生式生保四项关键技术后,中国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就全面完成,并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者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
 

  2020年以前,中国将有自己的空间站。“届时,飞船可以挂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宇航员想回来,就坐着飞船回来。”戚发轫说。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他不仅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工作,也主持了实践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1992年起,他开始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记者任沁沁 罗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外媒报道,德国一个脑科学家小组研发出一种完全依靠大脑驾驶的汽车,司机佩戴上特制的耳机,通过“想”向左、向右或者加速,汽车就能够做出相应反应。
科学家将这辆原型车投入试验,以研究将来它能否被用于日常驾驶。
这种“头脑驾驶”(BrainDriver)技术通过装备摄影机,雷达和激光传感器,为汽车提供三维的环境照片。
驾驶员带上特制的头盔,这种头盔带有16个传感器,能够感知大脑的电磁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一台专门电脑进行解读,能够分清向左和向右的不同模式。
在一次试验中,驾驶员成功操纵汽车向右转,尽管在给出指令和汽车启动之间略有延迟。
在另二次试验中,汽车被训练识别4种模式,使得驾驶员能够加速或者减速。
执行这一项目的AutoNOMOS小组是柏林自由大学的人工智能组的一部分。
研究者称,他们的试验汽车只是一种“概念证明”,距离使用大脑控制机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上海2月20电(记者贾远琨)从枣庄西至上海虹桥的645公里京沪高铁上海段20日起开始进行联调联试,调试项目将包括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试验和时速400公里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系统试验等。调试工作将于5月份完成,确保6月份具备试运行条件。

  京沪高铁上海段从枣庄西至上海虹桥,线路全长64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及以上,其中枣庄西至蚌埠先导段联调联试已全面完成。

  京沪高铁上海段联调联试与综合试验包括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试验、时速400公里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系统试验、新型高速弓网及供变电系统试验、无砟轨道结构试验等。

  2010年11月15日,京沪高铁全线铺通,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以试运行486.1公里的时速创造了新纪录,这些都为2011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京沪高铁贯穿中国7省市共设24个车站,计划将于2011年6月底建成通车,届时,京沪间可实现4小时的快速通达。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京沪高铁试通车时间或提前 上海段今日开始调试 北京段3月中旬启动联调联试比原计划提前5天

  京沪高铁上海段今天已经开始段联调联试。

  今天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和时速400公里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将在京沪高铁上海段(枣庄西—南京—上海虹桥)“飞驰”。

  法晚记者上午从相关铁路部门获悉,京沪高铁北京段3月中旬启动联调联试,京沪高铁或提前开通。目前,票价尚未最终确定。

  京沪高铁上海段今日通电试跑

  按照安排,上海段将于5月10日全面完成联调联试,5月中旬至6月中旬进入试运营,6月中下旬正式通车。5月25日前完成安全预评估、初步验收。

  今年春节前,京沪高铁电气化接触网工程全线贯通,同时全线变电和电力工程具备受电启动条件。

  昨天记者从铁路部门了解到,京沪高铁上海段电气化接触网今天正式通电。铁路部门提醒沿线居民、车辆,注意警示标志,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文/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整理/记者郭媛丹

  上午追访

  京沪高铁试通车时间或提前

  上午记者从相关铁路部门了解到,京沪高铁北京段3月中旬启动联调联试,京沪高铁或提前开通。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已经确定京沪高铁将提前到2011年6月中旬开通运营。按计划,京沪高铁北京段3月20日将启动联调联试,5月20日到6月20日进行全线试运行。6月20日京沪高铁全线通车。

  根据介绍,目前京沪高铁北京段正在进行精密整修,将于3月15日前完成精调检测报告。

  根据进度,北京段联调联试时间相应作出调整,计划提前5天启动,试运行时间也相应作出调整。从技术保障方面而言,京沪高铁全线开通时间也会提前5天。但目前铁道部还没有召开协调会,对开通时间没有作出部署。

  联调联试与综合试验包括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试验、时速400公里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系统试验、新型高速弓网及供变电系统试验、无砟轨道结构试验等。

  联调联试的目的就是对各项数据进行精密检测,然后进行修正。

  文/记者郭媛丹

  背景新闻

  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开工,从北京南站出发终止于上海虹桥站,总长度1318公里,总投资约2209亿元。2010年11月15日铺轨完成,将于2011年6月通车。

  它的建成将使北京和上海之间的往来时间,缩短到5小时以内。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环球网记者朱盈库报道,据韩联社2月20日报道,韩国政府一名消息人士20日表示,韩美情报当局掌握了朝鲜在咸镜北道吉州郡丰溪里核试验场挖掘多条地下坑道的信息。据分析,这是朝鲜正在准备第三次核试验的确凿证据。

  该人士表示,朝鲜至少在挖掘两三条坑道。他还说,进行过核试验的坑道一般难以再使用。朝鲜再挖掘新坑道被认为可能要用于核试验。他们为了选择最适合的核试验坑道,正在挖掘多条坑道。

  该消息人士还表示,在现阶段难以预料朝鲜会选择钚弹还是铀弹,但鉴于朝鲜已经对外公开了用于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且在意中国的立场,因此很可能用钚弹进行核试验。

  韩国军方认为,朝鲜今年可能会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和发射远程导弹,因此正在密切关注朝方的动静。

  韩国军方的一位消息人士表示,韩国联合参谋本部对可能来自朝鲜的多种威胁,如第三次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气垫艇袭击,正在琢磨应对方案。同时,韩军方正在密切关注平安北道东仓里导弹基地和丰溪里核试验场的动静。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今天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和时速400公里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将在京沪高铁上海段(枣庄西-南京-上海虹桥)上“飞驰”。据介绍,近日上海铁路局在徐州部署了京沪高铁联调联试与综合试验工作,上海段5月中旬至6月中旬将进入试运营。铁道部之前曾表示,京沪高铁将在6月份开通运营。目前,票价尚未最终确定。

  昨天记者从铁路部门了解到,京沪高铁上海段电气化接触网今天正式通电。铁路部门提醒沿线居民、车辆,注意警示标志,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11月15日,京沪高铁全线铺通。今年春节前,京沪高铁电气化接触网工程全线贯通,同时全线变电和电力工程具备受电启动条件。为了迎接今天高速动车的“试跑”,今天凌晨该段正式通电。

  据介绍,通电后,京沪高铁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及其相关部件,都将带有2.75万伏高压电。为保证沿线居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京沪高铁上海段沿线各指挥部已张贴通告,任何人不得进入铁路电气化设施旁5米以内的危险区域,在电气化铁路300米区域内不得放气球风筝,高度超过4.5米的车辆也不得从京沪铁路高架桥下方通行。

  据介绍,京沪高铁上海段联调联试的时间节点是:2月10日完成静态验收,15日完成专家组评审;2月18日具备列车上线条件,20日开始联调联试。5月10日全面完成联调联试,5月中旬至6月中旬进入试运营,6月中下旬正式通车。5月25日前完成安全预评估、初步验收,主要内容是包括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试验、时速400公里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系统试验、新型高速弓网及供变电系统试验、无砟轨道结构试验等。

  京沪高铁上海段从枣庄西至上海虹桥,线路全长64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及以上,其中枣庄西至蚌埠先导段联调联试已于日前全面完成,试跑速度达到了486.1公里,相当于喷气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

  京沪高速铁路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7省市,全长1318公里,其中在江苏境内长357.5公里,约占全程27%。而全线24个站点中江苏占了8个,分别是徐州东站、南京南站、镇江西站、丹阳北站、常州北站、无锡东站、苏州北站、昆山南站。据悉,江苏是沿线四省三市中线路最长的省份,也是平均站间距最小、站点数最多的省份。

  另外,京沪高铁全线共设北京南站、天津西站、济南高速站、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5个始发终点站。这也意味着,南京市民今后不仅是去北京,从江苏沿线的站点去天津、济南都会大大提速。快报记者 毛丽萍

  相关新闻

  南京南站今天封顶

  屋顶有13个足球场大

  南京南站今天封顶

  今天,南京南站将正式封顶。据介绍,在40多米的高空,一次平移1万多平方米的屋顶网架,这还是国内高空滑移跨度最大的网架项目。

  高铁南京南站为便于旅客候乘车,要建成一个“悬空”的火车站——一楼为换乘和商业设施,二层是站台层,三层为候车厅,整个车站是悬在空中的。站房大面积采用钢结构,用钢量8万多吨,超过“鸟巢”的6万吨用钢量。站房屋顶南北最长451米,东西最大宽度211米,面积近10万平方米,有13个标准足球场大,重量0.8万吨。设计师把屋盖设计为网架结构,分为11块。每一块屋架预先拼装焊接好,支于南段的斗拱上,再由南向北通过轨道平移。记者获悉,11块屋盖网架中有9块屋盖网架采用先进的数字液压同步爬行机器人作为推进装置。记者 毛丽萍(现代快报)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模拟登陆训练场景。 模拟登陆训练场景。

房间内贴着杨利伟画像。 房间内贴着杨利伟画像。

伙食以罐头和脱水食物为主。 伙食以罐头和脱水食物为主。

舱内还有健身室。 舱内还有健身室。

  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18日发布消息说,参加“火星-500”项目的中国志愿者王跃当天在俄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开始模拟“登陆火星”。 

  据悉,王跃同俄罗斯志愿者亚历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于莫斯科时间18日12时55分(北京时间17时55分)打开“登陆舱”舱门并“登上火星”。按计划,此次出舱历时1小时左右,控制中心对两名志愿者的出舱活动进行了电视直播。 

  身着“奥兰-E”型密闭宇航服的王跃与斯莫列耶夫斯基将完成一系列勘察任务,包括使用磁强仪寻找“火星”正负磁场、采集土壤岩石样本等。新华社

  王跃简历

  参加“火星―500”计划唯一的中国志愿者。江苏南京人,1982年7月出生,南京医科大学毕业,2008年获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硕士学位,现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任航天员助理教员。2009年11月参加“火星―500”试验志愿者选拔。

  “火星漫步”示意图

  仓库、温室

  和健身房

  火星着陆舱

  主调节舱

  心理医学

  实验室

  模拟火星表面

  登陆 

  穿着重达32公斤的火星服 王跃昨“火星漫步”一小时

  北京时间昨晚17时55分,在举世瞩目的“火星-500”试验现场,经历了260天的密闭“飞行”后,来自中国南京的志愿者王跃走出登陆舱,成功踏上模拟火星表面,在“火星”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昨天晚上,“火星-500”试验中方项目负责人白延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其中模拟登陆火星试验在位于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的密闭试验舱中进行。模拟火星表面的是1200立方米模拟舱,里面用灯光模拟星光,表面铺满沙粒,还有供志愿者休息的特制椅子。昨天晚上6点,王跃与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身穿白色火星服一同出舱。他们在模拟火星表面开展勘察等科学研究工作,人工采集土壤样本,并用专门容器将其带回“返回舱”等等。按计划,此次出舱历时1小时左右,控制中心对两名志愿者的出舱活动进行了电视直播。 

  白延强说,王跃出舱前的身体状态非常好。他所穿的火星服有自动调节的压力装置、通风装置和通信设备等,重达32公斤。按照人体负荷,穿着这套火星服作业的时间强度为2小时。志愿者完成出舱活动后,科学家还要对他们的立位耐力等情况进行研究。

  记者了解到,在登陆舱停留“火星”期间,志愿者除了出舱作业,还要在舱内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登陆舱里设置了操作作业平台,有头盔显示系统、操纵杆、监视器等。志愿者通过这些设备进行虚拟仿真操作,能模拟在火星表面搜寻水源、为受伤的志愿者提供远程医疗救助,以及火星发生沙尘暴等情形。此外,志愿者还将使用虚拟技术软件,驾驶载人火星车在“火星”表面作业,模拟发生流星雨时志愿者从“火星”表面紧急撤离的情况等。

  据悉,模拟登陆火星于14日、18日和22日分三次进行。在14日俄意志愿者首次模拟登陆火星中,王跃作为支持岗人员协助他们出舱。他们在模拟火星表面插置了中国、俄罗斯国旗和欧空局旗帜,调试火星站,安装了磁力仪以及试验所需的箱体器械等,并用抓钩采集岩石,处理散土。根据试验安排,三次出舱活动结束后,登陆舱将于23日脱离“火星”表面,与主舱对接,返回地球家园,预计今年11月初“抵达”地球。 

  本报记者 张磊

  释疑 

  什么是“火星-500”项目?

  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模拟登陆火星全程

  火星-500(MARS 500)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将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登陆火星到返回地球全过程。探索人类模拟登陆火星过程中所能够耐受的一切。设计时间520天,前250天模拟飞往火星、中间30天登陆火星、最后240天返回地球,志愿者模拟飞往火星、环绕火星、登陆火星和返回地球等全过程。参加试验的志愿者共有6人,来自不同国家。进入模拟试验舱后,所有生活用品、人员将彻底与外界隔绝。

  “火星-500”中国项目责任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说,“火星-500”试验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了解长期密闭环境下乘组健康状态及工作能力状况,特别是获取超长飞行时间、完全自主控制、资源有限、无法实施身体及心理特殊治疗、完成火星表面出舱活动等条件下的相关数据。

  王跃如何通过选拔脱颖而出? 

  他医学检查近乎完美,智商测试成绩最高

  40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志愿者参与竞争,经过基本条件选拔、医学选拔、心理选拔、严格面试和集中训练等多轮筛选,王跃最终脱颖而出,他是如何做到的?

  选拔志愿者之初,没有人会猜想到这个普通的科技人员会入选;宣布王跃为乘组成员时,却也无人感到意外。论职业背景,王跃是航天员教员,对载人航天工程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身体素质,他是单位的篮球骨干,常年的运动使他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论心理性格,他开朗豁达,和周围的人都能和谐共处。这些恰恰是“火星-500”试验对志愿者所期待的。

  “火星-500”试验对志愿者选拔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不能有器质性疾病,就连脚气这样的小毛病都不算合格。20多项医学检查一项不漏,连睡眠监测也加入其中。比如脊椎,每个脊椎骨不能有骨质增生、偏移,需要一节一节X光检查。很多志愿者候选人对这样苛刻的条件望而却步,而王跃却奇迹般一路绿灯走下来。像CT、核磁共振等检查,别人或多或少有些小问题,但王跃很完美。

  参与选拔工作的教员杨月虹记得,王跃的智商测试成绩是最高的,而且提前20分钟交卷。“我问他为什么急着交卷,他说要上厕所”。

  尽管先天聪颖,但王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踏实苦干。组织航天员训练时,很多设备说明书都是英文的,王跃不放心,主动加班翻译成中文。

  人类探测火星意义何在?

  火星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地球”

  “近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因为相对于太阳系其它行星,火星的‘先天优势’更明显。比如说金星,其表面温度高达400℃,大气压更达到90个,被称为‘炼狱’,机器设备上去都会被压扁了,人类很难登临。”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告诉记者,火星虽然比我国的新疆地区更干旱和寒冷,但最高温度可达到零度以上,还有少量的水,这对于人类梦想将其改造为“第二个地球”,作为外太空生活的“驿站”,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科学界都普遍认为,无论火星是否能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对它的探索都将对保护地球起到积极的意义。如果火星上曾经有过生命,其灭绝或仍旧存在对地球都有借鉴作用;如果它从未有过生命,那将证明火星一定缺少了某些适合生命的独特元素,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地球的环境和资源。因此,人类频频向火星发射若干探测器,主要目的是采集火星表面上的土壤、大气和岩石样本,以期证明科学家关于火星有生命的设想。同时,了解火星生命可以深化人类对于太阳系和宇宙中其它星系的认识——了解星系的诞生。本报综合

  揭秘

  舱内能种菜,能用电脑但不能上网

  听“火星-500”试验中方项目负责人揭秘王跃密闭舱内生活

  北京时间18日晚6时,在经历了260天的飞行之后,来自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志愿者王跃,身穿俄罗斯“海鹰”航天服,终于踏上“火星”表面。尽管“火星500”试验是一次没有翅膀的飞翔,但作为人类首次模拟火星飞行试验,它意味着人类已经站在了载人登陆火星的新起点上。昨天,记者采访了“火星-500”试验中方项目负责人白延强,听他讲述了刚刚过去的260天里,王跃在这段神奇旅程中的酸甜苦辣……

  最幸福 坐在电脑前弹吉他

  衣:据悉,王跃和他的外国同伴们在实验舱内除了内衣和规定的实验服装外,还可以穿着一些便服。由于舱内水源有限,志愿者们每10天洗一次热水澡,每3天换一次内衣,脏衣服和其他生活垃圾通过特定通道传出舱外,不用自己手洗。

  记者了解到,为了节约用水,很多时候志愿者们在工作或运动大汗淋漓之后,只能用毛巾和纸巾擦擦身。而在个人卫生方面,理发是志愿者们一大难题,只能大家笨手笨脚相互理一理。据介绍有一次,意大利志愿者迭戈把王跃的头发理秃了一块,最后索性剪成了大光头。王跃笑道,“这对于头上戴电极、抹硅胶倒是方便。”

  食:王跃他们在舱内吃饭像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样,有严格的规定。俄罗斯试验主办方定好了食谱,值班的志愿者去存贮舱里取第二天要吃的食物。除了面包、奶酪、土豆、苹果汁和舱内温室内由志愿者们自己打理的少量蔬菜之外等,王跃每天的食物大都以罐头食品和脱水食品为主,很难吃上新鲜食品。王跃曾多次在“天地连线”时表示,他很怀念舱外的食物,想起了北京某饭馆里的拉条子。记者还了解到,在模拟舱内,有一个舱可以种西红柿之类的新鲜蔬菜。种出来的蔬菜可以吃,既是食物调剂,也是生活调剂。不过考虑到花粉过敏之类的问题,种什么植物要经过严格选择并全程设计,一般都是像生菜和小西红柿这些蔬菜。

  住:550立方米的实验舱内,属于王跃个人空间的只有3.4平方米的卧室,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加上床下的储物空间。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张杨利伟的画像,王跃说,“杨利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代表人物,就像俄罗斯的加加林一样。照片不光对我是一种激励,我也借此告诉欧洲乃至世界宇航界的朋友们:中国人来了!”

  玩:飞行100天时,王跃和同伴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视频“礼物”。三个白胡子老爷爷,手捧三束花,在视频中对六位志愿者说了一段鼓劲的话。原来他们是长期密闭试验的先驱、以乌里比谢夫为首的三位研究员,在1967年3月进入50平方米不到的舱内呆了整整一年。比起40多年前,没有电脑、没有电子书、没有MP3,每天娱乐只能是看书和下棋的三个前辈,王跃他们的生活还算幸福。

  据介绍,王跃爱好广泛,他带了大量的电子书、音乐、电影和戏剧光盘进入舱内,在工作之余以及每周两天的假期里,他可以在电脑前悠哉地坐上半天,还可以弹上几曲吉他打发时间。不过舱内看不到电视,也无法上互联网。虽然中方试验队定期给王跃传入电子新闻等,但由于通讯的关系,难以保证及时收看到当天新闻。特别在南非足球杯期间,足球迷王跃也只能苦等试验队传入赛事结果。

  最难忘 密闭舱内过春节

  生日:去年7月25日,王跃在“飞行”途中迎来了28岁生日。中方试验队成员和俄方项目负责人分别与王跃通话,送上生日祝福。据悉为了这次通话,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专门将原定关闭通话的时间由24日延长了一天。王跃说,虽然受到舱内条件限制,庆祝形式比较简单,但他依然感受到浓浓的温情。早晨一醒来,五位外国同伴就分别以本国语言向他问候“生日快乐”。由于试验要求物资一次装船完毕,因此生日礼物也是预先存放在舱内,志愿者事先并不知情。王跃说,他从俄罗斯指令长手中接过中俄双方准备的礼物时,非常意外和感动。中方参试队为王跃准备了变形金刚做礼物,暗含“适应环境,善于变化”之意。项目组织方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为王跃准备了小蛋糕、克里姆林宫中文版画册、中俄参试专家签名贺卡以及一双舒适的拖鞋。

  春节:兔年春节,王跃在火星舱里度过。这是王跃平生第一次没有陪父母过春节。他和5名同伴一起挂灯笼、贴春联,用汉语向中国人民问好。活泼的王跃还拉着同伴对着镜头摆出中国功夫的POSE,将照片传到舱外,看上去没有太多思乡之苦。事实上,王跃也没有时间寂寞,大年三十前一天,他已进入登陆舱,为“登陆”火星表面作最后准备。对王跃来说,这个春节过得简单但意义很特别。

  万圣节:西方万圣节那天,王跃也加入外国志愿者的化装“狂欢”中。他们各自发挥创意,寻找道具,设计自己的造型,力求搞怪离奇。有的志愿者扮成剧院幽灵,有的扮成终结者,有的扮成小丑。王跃突发奇想,找了两根绷带,又剪了一个枕头套,想扮成木乃伊。但最后的作品比较失败,他自嘲“越看越像重症病房的监护病人”。

  最难熬 每晚睡觉戴电极帽

  戴电极帽睡觉:据悉,此次“火星-500计划”,全世界多个国家共105个项目参试,都要依靠志愿者完成。6名志愿者日复一日地抽取血液、尿液、唾液等,单调的工作难免让人感到乏味,而身上佩戴的一些仪器设备有时也让他们“叫苦不迭”。脑电极试验就是一例。志愿者晚上要戴上电极帽,监测夜间睡眠期间动态脑电图。由于头皮上布满了电极贴和导线,志愿者睡觉时感到不适。试验高峰时,王跃和同伴每月要戴上7个晚上。志愿者原本白天就很辛苦,晚上当然希望能睡个舒服觉。但为了完成试验任务,也只好咬牙坚持。

  弹吉他度过“险情”:去年12月初,实验舱电力系统突发故障,发出火灾警报。舱内顿时一片漆黑,空调停止运转,微波炉无法加热食品,冰箱食品开始解冻,只有应急照明和应急通信还在工作。原来这是一次紧急情况演练。王跃和他的同伴按照行动指南沉着处置。他们远离火源,等待撤离。数小时后,启动了一个冰柜,把速冻食品转移到供电的冰柜中。一切处置完毕,王跃在黑暗中弹起了心爱的吉他,内心无比安宁。

  教老外同伴们“把脉”:在众多实验中,最让外国志愿者感兴趣的就是中医辨证研究,这是“火星-500”试验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利用“望、闻、问、切”的基本诊法,搜集志愿者的身体信息,获取长期密闭环境中人体功能状态的中医辨证结果。外国志愿者对中医的热情很高,在王跃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使用数字化四诊仪,更时常像模像样地互相看面象、舌象、脉象等。

  咬牙迎接生理心理考验:在6名志愿者中,王跃是最瘦小的一个,曾经在训练时有好几次摔倒在雪地里爬不起来了,可当时王跃咬着牙念道:不能丢人!中国男人不能丢人!进舱后,王跃更是凭着过硬的心理身体素质经受一次又一次考验。但毕竟,520天密闭试验对人的生理心理极限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切都难以预料。王跃多次跟同伴表示,“万一我出现严重不适,请在我意识清醒的时候把我抬出来。”他说,自己清醒地进舱,也要清醒地出舱。据悉,王跃在进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展示带入的五星红旗。他要用自己的表现告诉世人,中国航天人好样的!通讯员 张传荣 孙海荣 本报记者 张磊

  反响

  俄方负责人

  赞王跃非常优异

  据欧洲知名的太空科技网媒《火星日报》近日报道,“火星500”计划中的中国南京籍志愿者王跃在训练中表现出高度的团队精神、克服语言等困难,获得了“火星-500”项目俄方负责人、俄罗斯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鲍里斯·莫鲁科夫的首肯。莫鲁科夫坦言“起初我们是对王跃有担忧,但他在实验中一直表现的坚毅让人钦佩,”莫鲁科夫称赞中国这名志愿者表现非常优异。

  对王跃来说,语言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轮换着用英语和俄语进行交流,此外他还开始教身边的同事汉语了。

  实习记者 陈婧

  母校南医大

  向王跃发出贺信

  北京时间昨天下午6时,“火星-500”项目唯一的中国志愿者、南京小伙王跃成功离开“太空舱”,踏上了模拟“火星”表面。此时的他或许还不知道,在家乡南京,一封来自母校南京医科大学的贺信已“飞”到莫斯科。

  昨天,南京医科大学宣传部陈部长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王跃是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4届毕业生。在王跃老师的印象中,他是一个精通文史、喜欢写诗的大男孩,特别沉得住气,耐得下性子。2010年5月18日,俄罗斯航天局正式宣布王跃入选“火星500”国际大型联合实验乘组,这一消息立刻在南医大引起轰动。从项目启动到现在进入登陆阶段,学校师生一直密切关注着王跃和他参与的“火星-500”计划。

  王跃是南京人,作为家乡的媒体,记者曾试图通过多方渠道联系其家人,但二老很低调,对媒体采访的要求一概婉拒。昨天陈部长告诉记者,前不久学校曾邀请王跃父母来校座谈。据他父母说:“家里对王跃一向要求严格,虽然是独生子,但从不娇惯他。孩子也很懂得孝敬父母。”他们认为儿子是凭实力争取到这样的机会,希望儿子珍惜此行,把握机会,为国、为校争光,并盼望他平安归来。

  昨天,南京医科大学在给王跃的贺信中,向他表达了新年和元宵佳节的祝福,并写道: “母校师生深深地为你能够参与如此壮举而感到自豪。真诚地祝福你能够圆满完成此次登陆任务!学弟学妹们都盼望着你试验成功归来后回母校讲述你的神奇之旅。”  张 磊

  舱内生活照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除署名外)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3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