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4.对比鲜明的土星卫星

对比鲜明的土星卫星
对比鲜明的土星卫星

  在这张由“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照片中,土星的两颗卫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最显眼的位置,土卫四的清晰图象显示了这颗卫星上“小束状”地形—— 其实是交错纵横、外壁鲜亮的山谷。在土卫四的后面,则是土卫六模糊的身影,其北极地区弥漫着大气薄雾。土卫六也是唯一一颗已知大气“发育完全”的卫星。这 张照片于6月21日公布。

  5.太阳帆完全展开

太阳帆完全展开
太阳帆完全展开

  在这张非同寻常的“自拍照”中,日本“IKAROS”飞船机载摄像机6月15日与主体分离,捕捉到这艘飞船上的太阳帆完全展开的首张照片。 “IKAROS”飞船于5月21日发射,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混合动力太阳帆的空间探测器——动力一部分来自于光压(solar pressure),一部分来自于传统太阳能。“IKAROS”飞船的薄膜展开后的宽度虽只有46英尺(约合14米),但任务经理估计它会驱使 “IKAROS”飞船以最高每秒328英尺(约合每秒100米)的速度飞行。

  6.工人组装“猎户座”飞船

工人组装“猎户座”飞船
工人组装“猎户座”飞船

  新奥尔良的美宇航局米丘德装配车间,工人师傅采用一种名为“搅拌摩擦焊接”的技术,安装“猎户座”飞船的舱壁和前锥体。在确认焊接完好后,“猎户座”飞船将在非常逼真的环境下开始地面测试。“猎户座”飞船原计划用作“星座”计划的乘员舱,但在2010年初“星座”计划被取消以后,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要求仅将“猎户座”飞船作为救援宇航员撤离国际空间站的工具。“星座”是美宇航局在布什政府任内提出的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重返月球,最终建立一个月球基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太空中看到的地出景象

太空中看到的地出景象
太空中看到的地出景象(图片提供:Lunar Orbiter Image Recovery Project)

  地出图片是1966年8月23日由美国宇航局无人“月球轨道器1”号拍摄的。这张图片是在“阿波罗11”号登月前进行的绘制月球表面地图这项努力的组成部分。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顺利完成登月任务。

  月球轨道器的照片利用远程遥控进行拍摄,在轨道显影并使用模拟技术进行扫描。扫描后的静态图像用无线电传回地球并在电视上播放,播放过程中,工作人员对着电视屏幕进行拍摄。照片随后被打印成一个个小条,拼接之后再次进行拍摄。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导致照片质量下降,整个过程就像是对一个复印件再次进行复印。40年前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月球图片相当模糊并且缺少细节。庆幸的是,宇航局的科学家很有远见卓识,中途制作了有关无线电波传播的磁带记录。

  在获得已经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磁带记录并修复老化的磁带机之后,一组志愿者已开始对上世纪60年代月球轨道器任务拍摄的最为著名的图片进行数字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图片的清晰度和细节。

  2.月球哥白尼陨坑

月球哥白尼陨坑
月球哥白尼陨坑(图片提供:Lunar Orbiter Image Recovery Project)

  1966年公布的月球哥白尼陨坑图片,一经公布就震惊了全世界。

  这张快照是由无人“月球轨道器2”号拍摄的,几年后,美国执行了第一次载人登月任务。轨道器拍摄的月球图片帮助宇航局为阿波罗计划选择着陆点。哥白尼陨坑图片采用斜角拍摄,为的是让人们相信这是月球上真实存在的结构。

  在1966年12月发表于《时代》杂志的文章中,宇航局科学家马丁·斯韦特尼克将其称之为“世纪照片”。丹尼斯·温格是一项旨在恢复月球轨道器所拍图片计划的领导人,他表示:“看着这张哥白尼陨坑照片,你能感觉到自己似乎正站在一座山上欣赏这令人吃惊的景象。这张照片的视觉冲击力真的是不同凡响。”

  3.月球哥白尼陨坑周围山脉

月球哥白尼陨坑周围山脉
月球哥白尼陨坑周围山脉(图片提供:Lunar Orbiter Image Recovery Project)

  此前所拍图片的放大版,展现了月球哥白尼陨坑周围的山脉。

  拍摄这张图片的轨道器当时大约位于月表上空28英里(约合45公里),距离拍摄对象大约100英里(约合161公里)。恢复计划负责人温格说:“你可以在陨坑另一侧大约50公里(约合31英里)处看到一些山脉。”

  根据月球轨道器传回图像制成的录像带包含这张图片以及数千张月球图片。在美国宇航局的档案室,这些录像带几乎遭受损毁命运。温格说:“20年后,这种做法便会让录像带毁于一旦。”幸运的是,宇航局“行星数据系统”联合创始人南希·埃文斯一直确保录像带能够得到安全保存。

  4.风暴洋最东端

风暴洋最东端
风暴洋最东端(图片提供:Lunar Orbiter Image Recovery Project)

  “月球轨道器图片恢复计划”负责人温格说:“有时候,我们只挑选一些真正吸引人的图片。”这张新恢复的图片是“月球轨道器3”号于1967年拍摄的,展示了风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最东端的景象。

  总体上说,恢复计划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恢复图片那么简单,而是为未来探月任务提供帮助。上世纪60年代5个“月球轨道器”拍摄的月表图片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通过将1966至1967年拍摄的图片与当前月球侦察轨道器所拍图片进行比较,科学家能够探测过去40年来形成的每一个撞击陨坑。

  温格表示,通过计算发生撞击的平均时间间隔,“你可以确定未来载人月球任务中将在月表工作的宇航员可能遭受陨石撞击的风险”。此外,科学家也能够探测到慢慢改变月球的一些过程,例如除气过程。

  5.月球轨道器图片恢复计划

月球轨道器图片恢复计划
月球轨道器图片恢复计划(图片提供:Lunar Orbiter Image Recovery Project)

  在这张未标注日期的照片中,温格正在月球轨道器图片恢复计划的McMoon实验室埋头工作。

  温格说,他们实施恢复计划的地方曾经是一家麦当劳餐馆,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此处有现成的水池、通风装置以及空调。多年来,月球轨道器录像带一直保存在加利福尼亚州喷气推进实验室拥有温湿控制设备的储藏室。

  温格等人利用磁带机读取录像带中的图像数据。恢复计划使用的4个磁带机是同类型中最后的机器,它们已在行星数据系统联合创始人埃文斯的仓库内闲置了30多年。为了顺利恢复40年前拍摄的图片,温格等人必须修复这些磁带机,修复机器涉及的工作包括利用液态氮将金属零件分离开来。其它很多类似的磁带机现都在海洋中沉睡,充当了人工珊瑚礁。

  6.月球轨道器录像带

月球轨道器录像带
月球轨道器录像带(图片提供:Lunar Orbiter Image Recovery Project)

  图片展现的是大约一半已知的月球轨道器录像带,总重量大约在4.8万磅左右(约合2.2万公斤)。

  重新找回上世纪60年代月球轨道器拍摄的一张图片大约需要一天左右时间,其中包括一小时的磁带读取过程。温格的小组希望加快速度,能够在2010年初完成所有1000多张图片恢复工作。

  7.月球南极图片

月球南极图片
月球南极图片(图片提供:Lunar Orbiter Image Recovery Project)

  “月球轨道器4”号拍摄的月球南极图片。

  美国宇航局的新飞船——月球陨坑观测与传感卫星(以下简称LCROSS)将于2009年秋季撞击月球南极。这张成功恢复的1967年图片可帮助LCROSS项目科学家选择撞击地点。在月球侦察轨道器于6月进入轨道前,1966年至1967年的月球轨道器任务拍摄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月球图片。这些图片以磁带的方式保存,经常被用于月球研究以及任务规划。

  重新找回的原始录像带中包含月球轨道器拍摄的1000多张图片。在上世纪60年代的磁带机以及现代计算机的帮助下,温格等人已经恢复了5张图片。由于当前面临现状带来的紧迫感,恢复计划必须加快脚步。温格说:“世界上最后一个能够修复这些磁带机的人将于2010年退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0年11月21日,巴塔哥尼亚阿亚森地区,一名游客正在享受贝克河的美景

  奔腾的河水、冰蚀的山峰、肥美的鲑鱼....智利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仍是地球上最为蛮荒的地带之一,是冒险家的天堂,但这种闭塞也许很快就将成为过去式。4年前,智利政府提出在这里建造5个新水坝和2400公里输电线的宏伟计划,建成后将是该国最大的水电站。现代文明和封闭的自然“对对碰”,换来了长达1000天的激烈环保论证,各方互不相让。5月9日,大坝修建通过了环保评估,距离开工一步之遥。

  千百年来,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的贝克河和帕斯夸河静静地奔腾,周遭荒无人烟,透着一股苍凉的美。突然之间,两条河的命运受到万人关注———政府提出了“阿亚森水电站”项目,要在两条河上面建造5个水坝,并且铺设2400公里的输电线!支持者和反对者为此打了4年“嘴仗”,近日,事情的胶着状态似乎开始瓦解了。

  1000天环保评估

  阿亚森水电站总投资32亿美元,由分布于贝克河与帕斯夸河的5个水利枢纽构成,占地大约6000公顷,是智利自建国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项目。建成后的发电量相当于目前智利发电总量的1/3。

  另外,该项目还包括长达2400公里的输电线。这个输电线工程要经过国家森林公园和生态保护区,从巴塔哥尼亚地区一直连通到首都圣地亚哥,之后北上,贯通大半个智利国土。

  4年前,政府提出建造这座宏伟水电站的计划。一年后,该计划进入了长达1000天的环保论证期。

  期间,反对声总是大于支持者的声音。反对的一方主要是水电站选址地巴塔哥尼亚的民众和环保主义者,支持建造水电站的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各大能源公司。

  今年5月9日,12名由政府和各界专家组成的环境评估委员会举行了投票,11人支持,一人弃权———阿亚森水电站项目通过了环保评估,即将进入正式建设期。

  与此同时,不少情绪激动的巴塔哥尼亚民众打算驾车北上,到首都圣地亚哥找总统皮涅拉讨个说法。

  建水电站抗议者众

  争论并没有因为环评通过而终止。

  环评通过之后的第5天,首都圣地亚哥出现了多达3万人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者和警方发生了冲突,警方动用了高压水枪和催泪弹。

  5月22日智利总统皮涅拉发表国情咨文,当提到建造阿亚森水电站时,遭到国会众多议员离席抗议,还有人鼓掌嘲笑,现场甚至出现了反对建造水电站的议员大声打断皮涅拉讲话的罕见情况。

  国会外也聚集了大批示威者,他们高呼反对建造水电站的口号,要求皮涅拉政府收回成命。

  据智利第一大日报《时代评判者报》最近的民调显示,反对建造水电站的人高达74%。即使是政府公布的民调数据,也有61%的民众持抵制态度。

  “争端才刚刚开始”

  国际河流组织在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前任协调员桑格尔认为“争端才刚刚开始”。据他的说法,目前2000多公里长的输电线工程还在论证,未来的走向和建设规模还有可能会被改变。

  此外,由于智利国内反对阿亚森水电站的声音很强烈,抗议者已经将反对的意见提交给了该国环境部的一个专门审议委员会。

  “这是阿亚森水电站能否修建的最后一个关卡,如果意见被采纳,水电站建设计划有可能被修改,甚至中止;但如果意见被驳回,智利政府就会按计划修建。”

  发展与环境的恒久矛盾

  在很多人眼中,水电站将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保护自然环境要比建造一座水电站重要得多。可是在智利政府看来,建造水电站,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能源支持,这和保护环境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智利《时代评判者报》报道,智利的几届政府之所以推动阿亚森水电站工程,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智利官方已经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即到2025年人均国民年收入要达到3.5万美元的水平,成为拉美地区第一个发达国家。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能源工业。

  有分析人士认为,智利政府对民众的意见考虑不多,但是对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意见言听计从。分析人士特别提到了一旦建造水电站,除了对环境的危害之外,还需要巨大的建设费用。这笔钱最终还是要落到纳税人的头上。(张乐)

  谁能决定这块地方的归属?是那些2000公里以外的商人吗,还是这里的居民?电力公司甚至没有征询我们的意见。他们丢给我们一个搬迁的计划,就好像他们可以在没有定论之前就能把我们赶出去一样。

  ——39岁的巴塔哥尼亚居民丽丽·施德勒

  现在我们靠烧煤和汽油发电,这也污染环境。我们需要这些大坝,我们依靠大坝发电。我只是希望这个计划能给当地人带来工作。

  ——建筑工人卡洛斯·赫纳德兹

  ■链接

  不要水电,智利靠什么?

  能源开发与保护自然,这始终是个矛盾。目前智利的现实是,能源严重制约了未来15年的经济发展计划。

  该国矿藏、森林和水产资源丰富,但石油等主要能源匮乏,97%的石油和天然气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该国主要靠煤电和水电实现能源供应,其中水电大概占国内发电量的37%左右。

  由于煤炭等化石燃料过于污染环境,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危险,所以发展煤电早已经被智利各界政府从日程上剔除。此外由于智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诸如核电等清洁能源不符合国情;国内也没有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的技术条件,因此发展水电就成了智利政府推动能源大发展的不二法门。

  皮涅拉曾公开表示,智利经济未来15年对能源需求的预计是每年增长7%左右,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其中的潜台词就是水电。他本人也十分了解智利经济发展遇到的这种能源瓶颈,也清楚阿亚森水电站遇到的强大抗议,所以他将这个决定称为“艰难的抉择”。(张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让月球为地球供电: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将采用机器人协助进行项目的建设
让月球为地球供电: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将采用机器人协助进行项目的建设

重返月球:根据计划,宇航员们将再次重返月球进行计划的实施。这张图像是1972年,美国宇航员在月面行走考察
重返月球:根据计划,宇航员们将再次重返月球进行计划的实施。这张图像是1972年,美国宇航员在月面行走考察

人类能源的未来?如果该计划得以实施,人们将沿着月球赤道建设一个绕月一周,宽达400公里的巨大太阳能发电设施,称为“月球环”。
人类能源的未来?如果该计划得以实施,人们将沿着月球赤道建设一个绕月一周,宽达400公里的巨大太阳能发电设施,称为“月球环”。

本科学家欲修建月球环太阳能基地:可供全球使用
本科学家欲修建月球环太阳能基地:可供全球使用

  这听起来会不会让你感觉有点科幻的味道?将月亮用太阳能板包裹起来,并将它获取的能量传回地球,这些能量可以供应全世界所需。

  但最近日本科学家们公布的一个计划让这一梦想朝着实现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们计划将月亮真正变成一个“水晶球”,遍布太阳能板,并且由机器人进行管理运作。

  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如果得以实现,它将能产生1.3万万亿瓦特太阳能,并且连续不断。随后将这些能源通过激光或微波的方式传回地球上的接收站即可。

  公布这项计划的是日本建筑业巨头:清水建筑株式会社的研究部,根据他们的设想,这项计划中将沿着月球的赤道修建长达6800英里(约合10900公里)的采光带。

  这一采光带宽度约为248英里(约400公里),并将安装12英里(约合19.3公里)口径的巨型天线来向地球回传获取的能量。

  经历东北大地震的创痛,以及随后发生的福岛核事故已经让日本不堪重负,他们急切地开始希望找到一种安全的替代能源。

  但目前这一计划尚没有任何确定的实施时间表,而一旦实施,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基建工程。

  但清水建筑在其网站上宣称:“实现从对有限资源的节约利用,向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的无限制利用,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在网站上,他们还写道:“我们提出的太阳能利用计划称为“月亮环”,籍着这种创新性的设计,加上先进的太空技术,将让人类向着这一梦想迈出一大步。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将是获取绿色能源的终极选择,这将带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改善我们的生活。”

  公司表示:“清水建筑提出月亮环计划,是为了全人类和地球的共同未来。”

  他们还表示,这样的月球基地设计将克服地球上坏天气对发电量的影响,并能一并供应全世界的能源需求。

  计划还呼吁宇航员们尽快安排重返月球,以便可以和机器人宇航员们协同工作,使计划的实施成为可能。

  日本的科学家们还提出,月面上的土壤可以被用来提炼水,制造水泥、氧气和陶瓷,从而支持工程的进展。同时,还必须沿着月球赤道修建一条环球铁路,以便进行项目的日常维护。

  日本政界目前已经开始认真考虑在全国每一栋公共建筑上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在即将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首相菅直人将向各国领导人通报这一计划,即日本将继续使用核能,但是将不断加速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研制中的一种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材料。

  日前,力诺光伏集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同开发的“兆瓦级SPA器件结构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已正式通过国家“863计划”专家评审,并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该技术旨在研发一种高效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与普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相比,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用硅量将大幅减少,且柔性强,可像纸卷一样运输和安装、应用,可以附着于带有弧度的各类物体表面。研发成功后,该产品将颠覆光伏行业的传统应用范围,为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动汽车等民用产品辅助充电。

  有关方面表示,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实现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的批量生产,推动太阳能产业进入全新时代。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资料图:俄罗斯发射飞船

  俄航天署载人航天计划主任阿列克谢·克拉斯诺夫向记者透露,如果航天署的美国伙伴--美国Space Adventures公司无法在2011年8月份提交必需数量的有支付能力的候选人,那么在“能源”火箭航天集团建造额外的“联盟”号航天飞船、用于太空游客的项目就可能从2013年推迟至2014年。

  据报道,此前预计,俄罗斯将在2013年恢复生产用于太空旅游的“联盟”号飞船。

  据介绍,“能源”火箭航天集团目前在保障国际空间站考察组轮班的联邦航天计划框架内,负责建造4艘“联盟”号飞船。为启动包括实施太空旅游在内的商业计划,俄罗斯每年需要额外的第5艘航天飞船。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五, 13 5月 2011 13:50

北约称计划长期驻扎阿富汗

  新华网阿拉木图5月12日电(记者赵宇)北约秘书长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特别代表詹姆斯·阿帕苏莱伊12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说,北约将在2014年年底之前完成向阿富汗政府移交防务工作,但随后将继续在阿富汗保持军事存在。

  阿帕苏莱伊在同哈副外长日加洛夫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双方就广泛议题进行了磋商,但主要讨论了阿富汗局势。他说,北约部队将长期驻扎阿富汗,直到这个国家能独立保障自身安全为止。

  另外,阿帕苏莱伊说,北约和哈萨克斯坦刚刚完成为期两年的合作规划,目前正准备推进下一个两年合作规划。哈萨克斯坦2006年同北约签署了“单独伙伴行动计划”有关协议,成为中亚地区第一个加入北约该行动计划的国家。

  2003年8月,北约正式接管驻阿富汗国际安全部队的指挥权。目前,共有48个国家参与北约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总兵力超过13万。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在地球轨道上进行组装的飞船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由Tau Zero基金会和英国星际学会牵头的伊卡洛斯星际航行工程,最终目标是建造一艘具备恒星间航行能力无人飞船,前往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进行勘察,理论上星际航行将耗时100年。该计划目前正在进行之中,以下通过一些片段对该计划进行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

  在目的地的定位上,一直是伊卡洛斯计划的意义所在,科学家将通过天文观测,对太阳系周围15光年距离内的恒星系统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整个范围内确定目的地,还将对目标恒星系统内的行星做充分的研究,这是为飞船达到目的地前得减速做准备工作。减速过程主要使用飞船动力系统的反推作用和太阳帆等减速方法,以及利用各行星间的引力作用减速。这就必须对目标恒星系统内部各种轨道参数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由于路途遥远,无人飞船体积可能较为庞大,这就需要在地球轨道上进行组装,飞船的组装可以在一个环形结构中完成(图),就像国际空间站一样。动力方面,飞船使用大量的氦同位素作为动力,氦-3在地球上很少,但是在月球以及气态行星(木星)上蕴藏量丰富。科学家认为采集木星氦-3的方式可以用一根“空心绳”,在轨道上将木星大气中的氦-3吸取上来,由于这根“空心绳”还切割木星磁感线,所以还可以用来发电。

  在星际航行过程中,姿态控制和导航相当重要,科学家设计了出发的方法:操纵飞船向太阳移动,然后快速全功率背向太阳运行,即“轨道弹弓”,利用太阳引力进行加速。由于靠太阳近,还可以使用太阳帆进行推动。另外,航行途中抛弃的燃料箱将作为中继通信站,科学家倾向于使用同位素发电机(已在旅行者探测器上使用)。针对航行途中发生的故障,研究小组决定在飞船上设计自主式机器人和机械臂,后者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经过漫长的星际航行和减速后,需要进行哪些科学探测,还要根据空间望远镜对目标恒星系统进行观测研究后的结果决定。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飞船抵达目的地后,将释放探测器对相关行星进行着陆探测,目前在太阳系内行星上着陆,主要使用降落伞和气囊,还有反冲发动机,这些都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储备。但是要保持飞船上各系统在100年后还能正常工作,这需要在设计、制造和测试上有着严格的控制标准。

  伊卡洛斯星际航行工程的实施,显然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且该计划在时间跨度上较长。但是其是人类真正将星际航行作为一项计划付诸实施,是人类真正踏出太阳系,探索恒星际空间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其意义所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造访月亮?登月之后,我们下一个遨游太空的目标又在哪里?曾两度担任新民科学咖啡馆主讲嘉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教授,昨晚在世界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开幕式上披露,探月之后中国人有望飞向火星。

  探月卫星“绕”月成功

  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以《中国探月工程现状与未来》为演讲主题,对我国的探月工程如数家珍。他说,嫦娥项目分为“绕”、“落”和“回”三个步骤,最终于2020年完成战略计划。据悉,目前“绕”的阶段已经完成,即完成了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突破了绕月探测的关键技术,并对月球地形地幔、部分元素及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等进行了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2013年前后将进入“落”的阶段,即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主要任务是对着陆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等进行探测。到2020年前将结束“回”的阶段,即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主要任务是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只有在“绕”、“落”、“回”三个阶段均成功实现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登上月球的计划。

  月球车将登月探测

  “中国嫦娥计划的第一阶段,是2007年到2010年能够进入月亮轨道,2010年到2013年实现在月球软着陆,并测得月球表面的各种矿物质以及月球的温度。截至2011年2月28日,嫦娥二号已经测得2.84TB的月球原始数据,并将在不久后公之于众。”欧阳自远说,至于将来嫦娥二号究竟是回归地球还是撞击月球,目前还没有最终决定。到了2013年时,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月球车,将乘坐嫦娥三号去亲近月球,并完成月球软着陆的过程,进行无人登月探测。月球车是一种能够在月球表面移动的机器人,它将完成探测、采集和分析样品等复杂任务。届时,跟随嫦娥三号飞往月球的探测机器人,将拥有极高的智能水平。

  在此前的不同场合,欧阳自远已经多次描绘过心中的蓝图——人类一直在寻找地球以外的“第二栖息地”,在地球周围,火星是最适合改造的星球。昨晚,他在演讲中再次满怀信心地说,中国目前已完全具备独立自主探测火星的能力,“在造访月球之后,我们的下一站目的地,将很可能会锁定在火星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马尔代夫计划建造“漂浮”高尔夫球场
马尔代夫计划建造“漂浮”高尔夫球场

这座18洞漂浮高尔夫球场听起来与迪拜沿岸的超级耗能项目类似,但实际上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这座18洞漂浮高尔夫球场听起来与迪拜沿岸的超级耗能项目类似,但实际上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马尔代夫由一系列珊瑚礁构成,整个岛链的最高处也不过高出海平面2.3米。
马尔代夫由一系列珊瑚礁构成,整个岛链的最高处也不过高出海平面2.3米。

  Troon Golf公司、Waterstudio.NL(一家从事水上工作和游乐建筑设计公司)和荷兰Docklands公司宣布在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建造一座漂浮高尔夫球场的计划,球洞将于水下地道相连。

  这座18洞漂浮高尔夫球场听起来与迪拜沿岸的超级耗能项目类似,但实际上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马尔代夫位于赤道北部,日照充足。高尔夫球场将采用太阳能设计以及具有可持续性的脱盐和水冷却技术。这座球场将由一系列漂浮的平台构成,每个平台有两三个球洞,通过水下地道彼此相连,同时也与周围的球洞相连。球场由专门从事漂浮结构建造的Docklands公司雇请的Waterstudio.NL负责设计。Troon Golf则将在球场设计过程中提供专业建议。

  马尔代夫由一系列珊瑚礁构成,整个岛链的最高处也不过高出海平面2.3米。由于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这个国家将遭受重大影响。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已宣布,计划在其他国家购买土地,安置马尔代夫淹没后产生的难民。为了获得资金,马尔代夫政府正寻找各种方式,提高旅游业的收入,旅游业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

  18洞漂浮高尔夫球场将建在马累国际机场附近,距离机场仅5分钟车程,游客可在等待航班期间到球场打球。整个项目将投资5亿美元,预计于2015年完工。(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