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新京报讯 2月27日,被誉为“巴赫权威代言人”的英国钢琴家、柏林爱乐乐团的驻团艺术家安德拉斯·席夫将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演绎“巴赫”和“贝多芬”的经典曲目。据悉,这也是席夫首次踏上中国内地的舞台。

安德拉斯·席夫1953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后入籍英国,自幼接受音乐及钢琴教育。记者从大剧院获悉,此次演出,席夫将在上半场演奏他的拿手好戏———《巴赫平均律第二册》中的前十二首作品。据悉,席夫每天起床后弹的第一组作品就是“平均律”,他也凭借对巴赫的演奏蜚声世界,并在1990年荣获格莱美器乐独奏大奖。

据悉,除了巴赫,席夫此次还将弹奏他擅长的贝多芬最后两部奏鸣曲110号与111号。记者了解到,继席夫之后,基利·格拉夫曼、塔马斯·瓦萨里等国际乐坛的钢琴家,以及李云迪、陈萨等中国青年钢琴家也将先后亮相大剧院“2011国际钢琴系列”。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1日消息,成年鸟为了下一代能健康的生存,会修筑鸟巢来保护养育孩子。近日,英国一只乌鸦胆大包天,竟然跑到在马背上拔毛,修缮鸟巢,为让自己的孩子生活的更加舒适。这样的情景让不少人感到惊讶不已。


英国一只大胆乌鸦被抓拍到在马背上拔毛,修缮鸟巢

  据国外媒体报道,66岁的退休警察兼摄影家大卫(David Offord)在诺福克(Norfolk)附近的布斯通(Buston)休假时,巧合地捕捉到了这副画面。大卫在拍摄到这张照片后,花了三天时间在附近住家的烟囱顶找到了这个用马毛搭建的鸟巢。

  据大卫介绍,当他看到一只寒鸦站在马背上,以为它正在找虫子或者别的什么。然而,接着乌鸦竟从马背上拔了一撮毛。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当时大卫很好奇,于是便用了3天时间来寻找它到底拿马毛做什么,随后就发现了屋顶上的乌鸦巢穴。

  动物并毫无智慧,这只乌鸦用马毛做巢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宋华报道 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20日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在登广告招聘一名洗碗工,获得这一职位的人将成为女王随行人员,年薪达14200英镑(约15.2万元人民币)。

  报道说,这一职位的工作地点在白金汉宫,但也需要前往巴尔莫勒尔堡、桑德林汉姆别墅、温莎城堡等英国皇室私人住宅出差。

  职位的官方名称是普通助理(洗碗),获得这一职位的人每年需在伦敦以外的地方工作两个月时间。应聘这一职位的人必须守时、可靠、能够在团队内工作、态度灵活、肯干。

  白金汉宫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这是一个关系密切、人数很少的团队。当他们前往各地时,他们仍保留着小团队的气氛。当皇室前往巴尔莫勒尔堡或者其它地方时,团队也要前往那里。这是一个由王室年俸出资的正式职位。”

  对此,代表包括巴尔莫勒尔在内的东北苏格兰选区议员莫琳·瓦特调侃道:“他们是否还没有听说过洗碗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阿披实资料图 (图片来源:新华网) 阿披实资料图 (图片来源:新华网)

  据新华社电 泰国反独裁民主联盟支持者“红衫军”19日晚在曼谷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时指认总理阿披实·维乍集瓦“是英国人”,号称要以“反人类罪”将他告上海牙国际法院。

  认为国际法院应受理

  去年3月至5月间,“红衫军”在曼谷等地举行大规模示威集会活动,要求政府下台。集会活动在5月19日军警实施清场行动后结束。两个多月间,“红衫军”与军警共有90多人死亡,千余人受伤。

  先前,“红衫军”试图以“反人类罪”将阿披实告上国际法院,但由于泰国先前表示不承认国际法院司法管辖权和对泰国公民的司法裁决权,因此国际法院拒绝受理以泰国公民为被告的诉讼案。但“红衫军”的美国律师罗伯特·阿姆斯特丹说,由于阿披实出生于英国,理应具有英国公民权利,因此,国际法院应当受理以阿披实为被告的案件。

  “红衫军”领导人乍都蓬·蓬潘在19日集会上说:“阿姆斯特丹已经在英国获得一份阿披实的出生证明,可以证明他是英国公民……我们正在准备起诉事宜。”

  现年47岁的阿披实在英国出生,接受英国教育。不过,由于他的父母都是旅英工作的泰国人,因此,阿披实先前明确表示,自己出生后在泰国驻英国大使馆登记注册,加入泰国国籍。

  万余“红衫军”再集会

  去年5月19日清场行动后,“红衫军”领导层中19名领导人遭拘禁,至今没有获释。泰国一家法庭定于21日开庭,决定是否准许其中7人获得保释。在19日集会中,乍都蓬说,“红衫军”将争取在今年5月19日前保释全部19名“红衫军”领导人,继续集会活动。

  19日“红衫军”集会地点位于曼谷民主纪念碑和商业区拉差巴颂路口,按美联社说法,参加集会的“红衫军”至少1万人,至多3万人。拉差巴颂路口是去年“红衫军”集会的中心地带,也是清场行动的“场所”。

  ■ 新闻链接

  泰歌厅遇袭两女子受伤

  歌厅附近一按摩店门前发生爆炸15人伤

  据新华社电 泰国反政府武装人员19日夜制造榴弹袭击和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致使17人受伤,一些车辆和建筑物损毁。

  袭击和爆炸发生在泰国南部那拉提瓦府首府那拉提瓦市。警方20日说,武装人员19日夜向当地一家歌厅发射军用M79榴弹,致使两名女子受伤。军警赶赴现场搜查。

  榴弹袭击大约25分钟后,距歌厅100米开外一家按摩店门前汽车炸弹爆炸,15人受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按警方的说法,伤员包括3名年龄大约9岁的儿童。德新社报道,爆炸致使12辆车损毁,没有军警受伤。

  一伙武装人员2004年武装抢劫那拉提瓦府一座军火库后,那拉提瓦等泰国最南端4府不断遭遇袭击事件,致使至少4400人丧生、数万人受伤。

  2005年后,泰国政府持续在南部地区实施紧急状态法。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当今,“大科学”已成为科学技术制度化发展的主流趋势。科学技术的国家化是“大科学”的一个基本层面,世界各国皆不遗余力地对本国的科学研发活动注入巨资。在“国家科学”大力发展的同时,超国家层面或跨国层面的科学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欧洲层面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正是这种超国家或跨国层面科学形式的典型代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后简称CERN)作为欧洲层面的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之始端,体现了这一开放的、制度化的、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进程。
作者在以前的论文中,已经对CERN创建初期核心成员进行了群体志分析,借以了解这一群体的特征、理念、结构以及CERN在当时的运行方式,并据此解析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质,认为CERN容纳了不同的科学研究传统且极大地促进了它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它的产生、存续和发展,为欧盟乃至世界科学在未来的制度化揭示了方向、提供了范例 [高洁、袁江洋2009]。本文则主要关注CERN运行之初二十年(1954-1974年)科研运作模式的转变——CERN的管理层为了制衡各国国家科研活动与欧洲层面科研活动、解决CERN内外科学家融合进行的机构改革。作者希望通过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CERN的论文合著情况,进而通过个案分析,描述机构改革中形成的大型科学联合体的组织特点,判断CERN科研运作模式的转变是否发挥了实质作用,是否实现了欧洲各国科学联合的宗旨。
一 实验室运作初始:两种层面的科学之间的博弈
自第一个大型仪器——600MeV同步回旋加速器(后简称SC)建成后,CERN的实验步入正轨。SC并不是当时同类型仪器中最先进的设备,所以利用这台加速器的CERN内部科学家较多,来自欧洲其他科研机构及大学科学家组成的实验小组(Truck Teams)[①]较少,各个小组不存在如何分配实验时间的冲突。但随着28Gev质子同步加速器(后简称PS)建成,各国科学家趋之若鹜,这对CERN以前的实验安排提出了巨大挑战。根据CERN以往的规定,允许各国科学家自己携带相关设备在规定时间内做实验。现在如果要在新的PS上做实验,必须安装泡室(Bubble Chamber)。这种泡室体积庞大,安装和日常维护都需要很大的人力和财力。CERN在PS建成后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制作泡室,于是英国和法国科学家决定先利用本国的科研经费建成泡室并运往CERN所在地安装使用,而在两国泡室如何安装、运输和使用的问题上,CERN各参与国产生了很大分歧。
1. 英国泡室的安装和使用
1957年4月,英国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DSIR)第一次商讨在CERN做实验要用的大型泡室,并于1958年12月拿出了可行性方案。1959年1月,CERN根据英国提交的可行性方案,表达了CERN对于泡室使用的基本原则:鉴于泡室占地面积大、日常维护复杂且耗资多的特点,它不能仅作为一国的实验设备,而应是各参与国共享的仪器。CERN管理层的构想是:泡室的日常运转由英国工程师来负责,实验计划则由CERN来决定,实验小组中也应该包含CERN成员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经过反复协商,戴金(S. A. ff. Dakin)[②]起草了下列协议 [Hermann et al. 1987, p. 438]:
1.应由专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负责泡室日常维护以及与泡室相关的研究工作;
2.凡经泡室的粒子束实验计划都必须以CERN和成员国科学家联合小组的名义提交,其中应该包含英国科学家;
3.原则上,英国科学家享有一项特殊待遇:在分配该泡室中所拍摄的照片时,他们获得其总数的25%。
但是,英国并不觉得这些协议使本国科学家享受到了优待。英方认为,协议中所提到的特殊待遇没有任何诱惑力,英国对CERN的投资比例是25%,得到的照片总数也是25%。因此,CERN应该承担把该设备运往日内瓦的费用。经过长达数月的磋商,英国科学家尽快利用PS的渴望占据了上风,英国政府最终出资把该设备运往日内瓦。
2. 法国泡室的安装和使用
1959年3月,CERN与法国关于泡室的谈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国有两个泡室,一个是(Louis Leprince-Ringuet)带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物理学实验室制作的丙烷泡室(propane chamber),兰盖打算先把丙烷泡室连在国内的同步质子加速器(3GeV proton synchrotron)上,待日内瓦的加速器建成后再将该泡室运往CERN。另一个是在萨克雷(Saclay)制作的氢气泡室(hydrogen chamber),将于1960年完工。
与CERN实验室主任贝克(Cornelis Jan Bakker)商讨法国的泡室使用问题时,兰盖以为会遵循惯例:本国科学家负责实验设备的携带、安装和维护,并自行决定实验内容与方法,只需要与CERN确认实验时间即可。但CERN却重申了他们与英国科学家协商使用泡室的基本原则:泡室应让所有CERN参与国科学家共同使用,即使法国出资修建了泡室也不能独享。事实上,当时CERN本身也打算建造一个丙烷泡室,并与法国建造丙烷泡室的专家们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此时,CERN和法国丙烷泡室的建造者共同商讨了一个可行性方案:无论哪个丙烷泡室先建好,在泡室里进行的第一批实验都由法国和CERN共同组成的丙烷泡室实验小组来完成。这个方案得到了法国和CERN管理层的一致同意。
当这个可行性方案提交给科学政策委员会(Scientific Policy Committee)审议时,却遭遇到强大阻力。科学政策委员会成员中代表意大利、德国科学家的阿玛尔迪(Edoardo Amaldi)、贝尔纳蒂尼(GilbertoBernardini)和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首先,它完全忽略了CERN的基本原则——所有的大型设备都由各国科学家共享;其次,这一方案无视CERN在选择科学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是能够进行实验的唯一标准。经过几番激烈讨论,CERN最终与法国相互妥协[Hermann et al. 1987, p. 441]:
1.泡室的实验计划必须经过实验室主任、法国科学家和其他对泡室实验感兴趣的科学家共同批准。在泡室进行的第一批实验应由法国科学家领导,并由法国科学家负责泡室的运行工作;
2.以后各成员国科学家共同参与到在泡室运行的实验计划中,其中应该包括法国、CERN和其他国家的成员。
与英国不同的是,法国享有可以在泡室进行第一批实验的特权。虽然在后来的讨论中,其他国家的代表都认为既然给予法国一定的优待,英国的泡室使用应该同法国一样,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英国科学家也没有深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月15日报道,为进一步削减燃料开支,降低成本,近日欧洲第二大折扣航空公司易捷航空公司(EasyJet Airline Company Limited)宣布将在其部分飞机上对一种新型纳米涂层进行实验,以确定这种涂层在降低油耗方面的作用。据称该公司是英国首家采用这种高科技机身涂层的 商业航空公司。
 

  超轻超薄“纳米衣”


  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涂层可谓是既轻又薄,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飞机自重的增加。它在重量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处理完一架中型客机后机身所增加的重量只有4盎司(约113克),而其厚度比人类头发的平均直径还要薄100倍。
 

  研究人员称,这种超微薄膜技术将使机身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要求,更光滑表面能大幅降低飞机飞行时机身与空气的摩擦力,从而起到减少燃油费用的目的,并为航空公司提供了更大的机票折扣空间。
 

  其作用就如同用涂料将凹凸不平的水泥墙壁涂平一样,这种涂层能将机身上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细微凹陷和突起弄平。经过这种技术处理的机身表面将比先前更光滑,气动性能更好,从而起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整个飞机涂装过程的原理有些类似于化妆。首先要对机身表面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以清除位于机身表面甚至肉眼不可见的凹陷中的污垢,然后再向机身 施加正电荷,这样带有负电荷的超薄纳米涂层就能与机身紧密结合在一起,像粉底一样使整个机身表面光洁、平整、毫无瑕疵。此外,由于涂层中含有强度高、耐久 性强的丙烯酸元素,这种涂层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强度,能够在机身表面形成一道屏障,防止污垢和杂物渗入。
 

  据了解,除英国易捷航空公司外,该技术早先已在美国空军的飞机上进行了试用,而在英国商业航空公司中的应用这还是第一次。
 

  节油降耗省机票

  研究人员称,这种新涂层能有效将每次飞行的燃油消耗减少1%—2%,因而每年将至少为航空公司减少2000万英镑的成本。去年,英国易捷航空公司在燃料费用上的开支将近7.5亿英镑,而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今年有可能达到10亿英镑。
 

  据了解,目前易捷航空公司共有194架客机,每年运载乘客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首批将有8架飞机涂装这种涂层,并以12个月的时间为限,通 过与其他未喷涂该涂层的飞机进行对比来验证这种技术的作用。如果其节能效果获得确认,该公司则会将这种涂层应用到其所有的飞机上。
 

  易捷航空公司总裁卡罗琳·麦考尔说,这种技术不但会降低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也会使人们买到更便宜的机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乘飞机出行所带来的碳足迹。
 

  英国易捷航空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欧洲第二大折扣航空公司,仅次于瑞安航空,主打中短途运输,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卢顿机场,以机身上醒目的橙 色为主要标志。该公司倡导低价、简洁,不提供不必要服务,采取直接销售而不通过代理的方式售票,并在飞机上不提供免费餐饮。截至2010年9月30日之前 的12个月,公司税后盈利达1.213亿英镑(约合1.887亿美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月15日报道,为进一步削减燃料开支,降低成本,近日欧洲第二大折扣航空公司易捷航空公司(EasyJet Airline Company Limited)宣布将在其部分飞机上对一种新型纳米涂层进行实验,以确定这种涂层在降低油耗方面的作用。据称该公司是英国首家采用这种高科技机身涂层的 商业航空公司。
 

  超轻超薄“纳米衣”


  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涂层可谓是既轻又薄,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飞机自重的增加。它在重量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处理完一架中型客机后机身所增加的重量只有4盎司(约113克),而其厚度比人类头发的平均直径还要薄100倍。
 

  研究人员称,这种超微薄膜技术将使机身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要求,更光滑表面能大幅降低飞机飞行时机身与空气的摩擦力,从而起到减少燃油费用的目的,并为航空公司提供了更大的机票折扣空间。
 

  其作用就如同用涂料将凹凸不平的水泥墙壁涂平一样,这种涂层能将机身上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细微凹陷和突起弄平。经过这种技术处理的机身表面将比先前更光滑,气动性能更好,从而起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整个飞机涂装过程的原理有些类似于化妆。首先要对机身表面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以清除位于机身表面甚至肉眼不可见的凹陷中的污垢,然后再向机身 施加正电荷,这样带有负电荷的超薄纳米涂层就能与机身紧密结合在一起,像粉底一样使整个机身表面光洁、平整、毫无瑕疵。此外,由于涂层中含有强度高、耐久 性强的丙烯酸元素,这种涂层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强度,能够在机身表面形成一道屏障,防止污垢和杂物渗入。
 

  据了解,除英国易捷航空公司外,该技术早先已在美国空军的飞机上进行了试用,而在英国商业航空公司中的应用这还是第一次。
 

  节油降耗省机票

  研究人员称,这种新涂层能有效将每次飞行的燃油消耗减少1%—2%,因而每年将至少为航空公司减少2000万英镑的成本。去年,英国易捷航空公司在燃料费用上的开支将近7.5亿英镑,而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今年有可能达到10亿英镑。
 

  据了解,目前易捷航空公司共有194架客机,每年运载乘客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首批将有8架飞机涂装这种涂层,并以12个月的时间为限,通 过与其他未喷涂该涂层的飞机进行对比来验证这种技术的作用。如果其节能效果获得确认,该公司则会将这种涂层应用到其所有的飞机上。
 

  易捷航空公司总裁卡罗琳·麦考尔说,这种技术不但会降低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也会使人们买到更便宜的机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乘飞机出行所带来的碳足迹。
 

  英国易捷航空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欧洲第二大折扣航空公司,仅次于瑞安航空,主打中短途运输,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卢顿机场,以机身上醒目的橙 色为主要标志。该公司倡导低价、简洁,不提供不必要服务,采取直接销售而不通过代理的方式售票,并在飞机上不提供免费餐饮。截至2010年9月30日之前 的12个月,公司税后盈利达1.213亿英镑(约合1.887亿美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当今,“大科学”已成为科学技术制度化发展的主流趋势。科学技术的国家化是“大科学”的一个基本层面,世界各国皆不遗余力地对本国的科学研发活动注入巨资。在“国家科学”大力发展的同时,超国家层面或跨国层面的科学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欧洲层面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正是这种超国家或跨国层面科学形式的典型代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后简称CERN)作为欧洲层面的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之始端,体现了这一开放的、制度化的、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进程。
作者在以前的论文中,已经对CERN创建初期核心成员进行了群体志分析,借以了解这一群体的特征、理念、结构以及CERN在当时的运行方式,并据此解析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质,认为CERN容纳了不同的科学研究传统且极大地促进了它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它的产生、存续和发展,为欧盟乃至世界科学在未来的制度化揭示了方向、提供了范例 [高洁、袁江洋2009]。本文则主要关注CERN运行之初二十年(1954-1974年)科研运作模式的转变——CERN的管理层为了制衡各国国家科研活动与欧洲层面科研活动、解决CERN内外科学家融合进行的机构改革。作者希望通过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CERN的论文合著情况,进而通过个案分析,描述机构改革中形成的大型科学联合体的组织特点,判断CERN科研运作模式的转变是否发挥了实质作用,是否实现了欧洲各国科学联合的宗旨。
一 实验室运作初始:两种层面的科学之间的博弈
自第一个大型仪器——600MeV同步回旋加速器(后简称SC)建成后,CERN的实验步入正轨。SC并不是当时同类型仪器中最先进的设备,所以利用这台加速器的CERN内部科学家较多,来自欧洲其他科研机构及大学科学家组成的实验小组(Truck Teams)[①]较少,各个小组不存在如何分配实验时间的冲突。但随着28Gev质子同步加速器(后简称PS)建成,各国科学家趋之若鹜,这对CERN以前的实验安排提出了巨大挑战。根据CERN以往的规定,允许各国科学家自己携带相关设备在规定时间内做实验。现在如果要在新的PS上做实验,必须安装泡室(Bubble Chamber)。这种泡室体积庞大,安装和日常维护都需要很大的人力和财力。CERN在PS建成后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制作泡室,于是英国和法国科学家决定先利用本国的科研经费建成泡室并运往CERN所在地安装使用,而在两国泡室如何安装、运输和使用的问题上,CERN各参与国产生了很大分歧。
1. 英国泡室的安装和使用
1957年4月,英国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DSIR)第一次商讨在CERN做实验要用的大型泡室,并于1958年12月拿出了可行性方案。1959年1月,CERN根据英国提交的可行性方案,表达了CERN对于泡室使用的基本原则:鉴于泡室占地面积大、日常维护复杂且耗资多的特点,它不能仅作为一国的实验设备,而应是各参与国共享的仪器。CERN管理层的构想是:泡室的日常运转由英国工程师来负责,实验计划则由CERN来决定,实验小组中也应该包含CERN成员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经过反复协商,戴金(S. A. ff. Dakin)[②]起草了下列协议 [Hermann et al. 1987, p. 438]:
1.应由专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负责泡室日常维护以及与泡室相关的研究工作;
2.凡经泡室的粒子束实验计划都必须以CERN和成员国科学家联合小组的名义提交,其中应该包含英国科学家;
3.原则上,英国科学家享有一项特殊待遇:在分配该泡室中所拍摄的照片时,他们获得其总数的25%。
但是,英国并不觉得这些协议使本国科学家享受到了优待。英方认为,协议中所提到的特殊待遇没有任何诱惑力,英国对CERN的投资比例是25%,得到的照片总数也是25%。因此,CERN应该承担把该设备运往日内瓦的费用。经过长达数月的磋商,英国科学家尽快利用PS的渴望占据了上风,英国政府最终出资把该设备运往日内瓦。
2. 法国泡室的安装和使用
1959年3月,CERN与法国关于泡室的谈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国有两个泡室,一个是(Louis Leprince-Ringuet)带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物理学实验室制作的丙烷泡室(propane chamber),兰盖打算先把丙烷泡室连在国内的同步质子加速器(3GeV proton synchrotron)上,待日内瓦的加速器建成后再将该泡室运往CERN。另一个是在萨克雷(Saclay)制作的氢气泡室(hydrogen chamber),将于1960年完工。
与CERN实验室主任贝克(Cornelis Jan Bakker)商讨法国的泡室使用问题时,兰盖以为会遵循惯例:本国科学家负责实验设备的携带、安装和维护,并自行决定实验内容与方法,只需要与CERN确认实验时间即可。但CERN却重申了他们与英国科学家协商使用泡室的基本原则:泡室应让所有CERN参与国科学家共同使用,即使法国出资修建了泡室也不能独享。事实上,当时CERN本身也打算建造一个丙烷泡室,并与法国建造丙烷泡室的专家们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此时,CERN和法国丙烷泡室的建造者共同商讨了一个可行性方案:无论哪个丙烷泡室先建好,在泡室里进行的第一批实验都由法国和CERN共同组成的丙烷泡室实验小组来完成。这个方案得到了法国和CERN管理层的一致同意。
当这个可行性方案提交给科学政策委员会(Scientific Policy Committee)审议时,却遭遇到强大阻力。科学政策委员会成员中代表意大利、德国科学家的阿玛尔迪(Edoardo Amaldi)、贝尔纳蒂尼(GilbertoBernardini)和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首先,它完全忽略了CERN的基本原则——所有的大型设备都由各国科学家共享;其次,这一方案无视CERN在选择科学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是能够进行实验的唯一标准。经过几番激烈讨论,CERN最终与法国相互妥协[Hermann et al. 1987, p. 441]:
1.泡室的实验计划必须经过实验室主任、法国科学家和其他对泡室实验感兴趣的科学家共同批准。在泡室进行的第一批实验应由法国科学家领导,并由法国科学家负责泡室的运行工作;
2.以后各成员国科学家共同参与到在泡室运行的实验计划中,其中应该包括法国、CERN和其他国家的成员。
与英国不同的是,法国享有可以在泡室进行第一批实验的特权。虽然在后来的讨论中,其他国家的代表都认为既然给予法国一定的优待,英国的泡室使用应该同法国一样,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英国科学家也没有深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伦敦2月17日电(记者康逸)据英国媒体17日报道,英国议会经过激烈讨论,最终通过了议会投票体系和选区法案,并同意于今年5月5日就改革议会选举制度进行全民公投。

  法案还包括将议员人数从现在的650人减少至600人,并将按照更加平均的投票人数来重新划定选区。

  此前,上议院一直坚持,如果投票率不足40%,则公投结果无效。但英国议会最终以221票支持、153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驳回这一要求。

  全民公投将决定是否采取“选择投票”议会选举制替代现行的“相对多数”选举制度。按照目前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每个选区得票最多的议员候选人即使得票未过半数亦可当选。而“选择投票”选举制度则要求,若没有候选人取得半数以上选票,得票最少者的选票将被重新分配,直至有候选人得票超过半数。

  “相对多数”制一直被认为不利于小党参政,无法客观反映各政党的实力,新选举制度将更加公平。改革选举制度是去年自由民主党同意与保守党组建联合政府时提出的主要诉求,但保守党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不利于政府的稳定。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东北新闻网讯 本网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网站获悉,校方已就王圣淇任职情况作出如下说明:

  近日,一些媒体和网站对王圣淇同志任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一事较为关注,为回答媒体和网民的疑虑,现就其任职的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2010年7月,学校党委决定,将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合属办公的国际教育学院分离出来,组建国际教育学院。在认真履行干部选任程序的基础上,聘任王圣淇为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

  1.关于王圣淇文凭的真实性问题。经我校组织部和人事处认真审核,确定王圣淇的文凭是真实可信的。王圣淇于2007年6月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荣誉文学学士学位,并于2009年2月1日得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2008年9月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并于2009年9月l7日得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由于中外学制的差异,王圣淇比国内读书的同龄人提前3年获得了硕士学位。

  2.关于提任王圣淇为副处级的政策依据。王圣淇的任职,依据了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8]25号)文件第三条的规定:“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商业金融机构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吸纳到能够发挥其专业和特长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担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的领导职务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王圣淇具有在国外四年留学的经历,期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联外联部副部长,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学生会福利社社长,有一定的留学生管理工作经验。

  3.关于提任王圣淇为副院长的初衷。学校着眼于未来科学发展的深层次考虑,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和外向发展战略,加大高学历和海归人才的使用力度,因此注重把优化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我校留学生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规模现已达到了140余人,因此配备好干部、带好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该学院班子配备了四名干部,其中主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同志应了解和熟悉外国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王圣淇的个人经历和工作经验比较适合此项工作。

  4.关于王圣淇的任命程序问题。我校党委严格按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政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始终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的原则,按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程序提任使用干部。在王圣淇被提拔使用过程中,认真履行了民主测评、组织考核,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和票决、公示等组织程序。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15 页,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