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印度被称为“世界婴儿工厂”,代孕客户群涉及全球。如今迫于客户的不同需求以及竞争压力,“混血儿”业务大热,通过引入不同国家的精、卵子,生产出基因优良的“混血宝宝”。他们使用西方富豪的精子,搭配东欧美女的卵子,并于美国受精后,将胚胎送往印度植入母体,产下混血婴儿。

  按客户需要“设计”混血儿

  《每日邮报》记者戴维琼斯在印度呆了三个星期,卧底调查印度蓬勃发展的代孕产业,代孕产业每年为印度带来120亿美元产值。这次,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现在的代孕产业已不是之前的简单代孕,甚至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设计“混血儿”。

  据报道,在印度德里市北部的一条街道上,一家廉价手机店的二楼有一个肮脏的公寓,外墙贴满母亲用心照顾婴儿的宣传照片。在公寓里面坐着五个印度妇女,其中四个都已经怀孕。她们来自印度的边远乡村,都没有受过教育,赤着脚,衣服上满是污垢。她们将在这儿生活9个月待产。

  事实上,这个荒凉的地方是如今在印度最火的怀扎斯代孕顾问公司的“基地”。据了解,怀扎斯堪称印度首家代孕安排公司,提供一条龙式“婴儿工厂”服务,从挑选精子和卵子,到寻找代孕母亲和生产,所有服务一条龙。不过,它跟普通的“婴儿工厂”不一样,它可以按照不同客户需要设计“混血儿”。

  该公司的客户主要是家财万贯的夫妇,多来自西方国家如英国。公司负责人说,他们为客人提供“设计”婴儿服务,将来自不同地方的卵子精子结合,一般需支付4000至20000英镑。

  捐一次卵子可得750英镑

  迫于客户的不同需求以及竞争压力,怀扎斯代孕顾问公司的“混血儿”业务大热,通过引入不同国家的精、卵子,生产出基因优良的“混血宝宝”。对于这些按需设计的“混血儿”,卵子大多来自东欧美女,精子出自西方富豪,精子和卵子在美国受精后,胚胎最后被运到印度,植入代孕者体内。

  怀扎斯代孕顾问公司的两位老板科里和辛格表示,不能生育的家庭对婴儿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而不是简单地挑选合适的精子和卵子。他们对基因和性别有很大要求,甚至有的还要求必须是金头发和蓝眼睛,希望婴儿聪明、长得好看、热爱运动。

  于是,科里和辛格发明了一种“协议”:经过遗传疾病和智商测试后,他们会将乌克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的年轻貌美女性的照片放在网络上,让准父母从中精心筛选卵子捐赠者。由于卵子不宜冷冻和运输,东欧国家的代孕公司也很少。因此被选中的东欧美女需搭乘长途飞机到美国加州或波士顿,再注射麻醉药做手术拿取卵子,捐一次卵子可得750英镑。

  但来自于西方富豪的精子是可以冷冻和运输的,还可以进行无限期存储。精子和卵子在美国完成受精,美国部分州的实验室可选择婴儿性别,而选择婴儿性别在重男轻女的印度则是违法的。

  胚胎被运到印度完成植入

  精子和卵子在美国完成受精后,胚胎被冷冻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化氮中,然后从美国运到印度德里和孟买,在那里胚胎被植入代孕母亲体内。

  为什么要把胚胎运到印度植入呢?因为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代孕是非法的,美国女性大多也不愿做代孕母亲,即使愿意,收费也不便宜。在印度,贫困的印度妇女会在代孕诊所排队等着当代孕母亲。

  印度的代孕母亲大多要养家和供孩子读书,因此她们愿意冒着被自己的丈夫休掉的风险来代孕,代孕一次能拿到4000英镑。如果是做家庭用人等传统职业,她们十年也赚不了这些钱。她们大多没有受过教育,她们甚至觉得这是一个“美差”。整天躺在床上看电视,吃她们平常绝对负担不起的营养食品,还可以注射维生素,最后还能得到一大笔钱。

  当然,她们也必须要付出些代价。她们通常只能匆匆看一眼婴儿,婴儿便被抱走。同时,为了避免生产时有并发症,通常她们会被安排在预产期前进行剖腹产。不过,代孕公司的经营手法备受争议,如公司可“人道毁灭”多出的胚胎,在印度,这被委婉地称之为“减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四条腿的鸡刚刚出现,六条腿的猪又来了。宁乡县金洲镇坪石村11组的何建国家的母猪4月初生了一窝猪仔,奇怪的是其中一头小猪长着六条腿。 

湖南现六条腿两肛门小猪 专家称因胚胎变异

 湖南现六条腿两肛门小猪

  昨日下午两点,来到何建国家,小猪被捉出来放到了院子里。这头猪跟正常的猪差不多,只是两条后腿中间还长了两条腿,长约15厘米,粗约4厘米。多出来的两条腿比正常的腿稍微细一点。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只猪还有两个肛门。

  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学教授邓学建说,这应该是胚胎发育中出现了变异现象,但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异,邓教授说,原因有很多,但如果要知道具体原因可能需要对这只猪进行解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四条腿的鸡刚刚出现,六条腿的猪又来了。宁乡县金洲镇坪石村11组的何建国家的母猪4月初生了一窝猪仔,奇怪的是其中一头小猪长着六条腿。 

湖南现六条腿两肛门小猪 专家称因胚胎变异

 湖南现六条腿两肛门小猪

  昨日下午两点,来到何建国家,小猪被捉出来放到了院子里。这头猪跟正常的猪差不多,只是两条后腿中间还长了两条腿,长约15厘米,粗约4厘米。多出来的两条腿比正常的腿稍微细一点。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只猪还有两个肛门。

  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学教授邓学建说,这应该是胚胎发育中出现了变异现象,但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异,邓教授说,原因有很多,但如果要知道具体原因可能需要对这只猪进行解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推广,近年来试管婴儿逐年增多,而进行试管婴儿时产生的“备选胚胎”绝大多数被冷冻起来。但因为各种原因,部分冷冻胚胎渐被父母“遗忘”。因为缺乏相关处理法规,医院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继续保存,就不得不自掏腰包;如果丢弃,出于伦理、人情等方面的考虑,院方又舍不得。

  试管双胎相隔5年出生

  已近临产,40岁的张婷(化名)挺着大肚子,脸上洋溢着幸福。几年前,年过三十的她因为输卵管不通,结婚多年一直没怀孕,她决定在(湖北)省生殖保健中心做试管婴儿。除了植入体内的胚胎外,她还在医院留了4个健康胚胎。幸运的是,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一年后女儿呱呱坠地。医院留存的那几个“小生命”,张婷一直续费保管。

  去年,女儿已经4岁,张婷萌生了再生一个孩子的念头。她来到生殖中心,将“冰封”在医院的胚胎解冻,植入体内。幸运之神再次眷顾,她受孕成功。

  近九成不孕者保存胚胎

  据了解,省生殖中心去年共为1200多名不孕不育的女性进行了试管婴儿手术,其中400例是解冻胚胎。

  “保存剩余胚胎的作用在于,万一患者首次怀孕失败,可以将冷冻胚胎解冻后再次进行胚胎移植,避免其反复接受促排卵治疗,也节省了医疗费用。”该中心主任郑洁说,也有个别患者因为小孩夭折或生二胎等原因,使用保存下来的胚胎再次生育。在该中心已经成功生育的患者中,近九成不孕者选择继续保留剩余胚胎。

  近3万“生命种子”在冬眠

  “冷冻胚胎”存放在哪里?昨日,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安康楼九楼的“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换上防护服,记者走进实验室看到,房间里陈列着一排半米多高的大罐子,这就是“生命的种子”休眠的“冰箱”。这些白色罐里装的是液氮,温度可达零下196摄氏度。“在这个温度下冻存胚胎和卵子,理论上能保存十年。”该院生殖中心教授龙文说,这个温度是生殖领域摸索了好多年才总结出来的。为了保持低温,技师们隔天就会向罐子里补充液氮。记者在液氮罐上看到,每个罐上都有相关记录,上面标注着里面有多少胚胎及胚胎产生的时间和编号。

  这种方法降温速度快,冷冻后的胚胎像玻璃一样透明清澈,即“玻璃化”冷冻。传统的慢速冷冻胚胎的复苏率只有70%,而玻璃化冷冻复苏概率达到了90%以上。为维持恒温,实验室配备了应急不间断电源,是一座永不断电的“生命工厂”。

  同期的胚胎,冷冻后会影响质量吗?龙文说,在零下196℃的情况下,胚胎的代谢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只要解冻后胚胎质量合格,就能移植进母体。解冻越早,胚胎质量越好。目前,武汉市有5家存有冷冻胚胎的医院,即: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记者统计得知,这些机构累积的冷冻胚胎已有近3万个。

  相关阅读

  显微镜现试管婴儿当红娘 "偷窥"精子与卵子邂逅

  干细胞培植肌肉 荷兰试管肉汉堡或明年面世(图)

  美国科学家制造出"试管肉" 宣称五到十年后量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大量的挖掘工作

大量的挖掘工作大量的挖掘工作

  这一窝埋在地下泥泞土壤中的卵对于研究小组来说真是一个得来不易的宝藏。他们已经花费5年时间在印度各地超过250个地点挖掘搜寻蚓螈类生物。

  比鸠解释说,搜寻这种隐匿的生物需要大量进行挖掘工作。比鸠的科学小组中包括有来自德里大学,英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比利时自由大学的研究人员。他说:“由于它们掘土的天性以及不起眼的外表,人们很难在地表看到它们的身影。”比鸠表示,他的小组花费总计超过2000小时在热带的泥泞土壤中进行挖掘作业,一共找到6种疑似新物种,其中的3种已经得到确认。

  透明的胚胎

透明的胚胎透明的胚胎

  这是此次新发现的蚓螈物种“Chikila fulleri”的胚胎,图像是透过其透明的外壳使用显微镜拍摄的。在图像中透过透明的外壳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内部的卵白,这是用来供应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直到它们成长为幼年个体的。大多数蚓螈类生物在其幼年都会经历一段类似蝌蚪的水生游泳阶段。

  有一些种类的年轻蚓螈类生物会在孵化后以它们母亲的皮肤为食。但要确定这种行为是否同样存在于此次发现的新物种身上还需进一步观察。

  生存面临威胁

生存面临威胁生存面临威胁

  根据此次发现新物种的研究小组的说法,生活在印度境内的这些蚓螈类动物,就如同这张照片中正在孵化的这些小家伙们,它们正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

  就拿这次新发现的这一蚓螈物种来说,它们生活的区域局限在印度东北部一片人口密集的区域。由于这里农业的发展扩大,人们砍伐焚烧土地,这些生物赖以生活的栖息地正不断变得支离破碎。比鸠说:“我们正肆无忌惮地摧毁它们的栖息地,毫无怜悯之心。”他说:“我希望在未来,这一物种将在本地区得到保护。”(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人兽杂交”新生物

  科学网(kexue.com)讯 相信看过《人兽杂交》这部电影的朋友对半人半兽的生物产品并不会陌生,电影被定义为科幻片,然而仅仅是一年后,它却更像是一部纪实片。

  英国《每日邮报》最近曝光了一则关于英国已秘密进行了3年“人兽杂交”胚胎实验的新闻,英国多家实验室在过去3年中,一直都在秘密进行人兽杂交胚胎的实验,并且已经制造了150多个同时包含人类和动物基因的杂交胚胎。这一新闻直接把“人兽杂交”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支持的声音很多,同时反对者也不少。

  支持者:时代的进步

  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有利于人类基因学质的飞跃。做这些实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早期的发展,并研究治疗严重疾病的方法。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罗宾·洛威尔·巴奇教授说:“作为一名科学家,我觉得有道义和责任进行这样的研究,只要我们像一直所做的那样控制好就行。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不过,他也呼吁对英国法律允许的前两种人兽胚胎实验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反对者:自我毁灭行为

  此举无疑有违人伦道德,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毁灭行为。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有不断创造价值和无穷智慧的能力,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是地球上的最高等生物;动物只是为了生存而觅食与繁衍,是地球生灵中的低等生物。当人类与动物进行交合繁衍,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人类向低等动物退化的过程,而动物却向高等物种快速进化的过程。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其实人类首例公认的“人兽杂交”成功实现是来自中国,早在200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盛慧珍教授和北京的陈大元研究员就成功地把人的体细胞核转移到已经去掉细胞核的新西兰兔子卵细胞里,创造出了人兔混合胚胎,并提取了胚胎干细胞,这才是人类历史上获公开承认的首例成功培育的人与动物混合胚胎。(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该国科学家在过去3年间,在一些实验室里制造出150多例人类和动物的杂交胚胎。至此,是否会出现人兽杂交怪物的讨论又出现在一些媒体上。据悉,虽然人与动物混合胚胎遭到了很多英国人的反对,但在英国,这种实验有法可依。

8月2日,本报记者就该话题电话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

“兽”是过时的概念

邱仁宗首先纠正了媒体在报道中使用的“人兽胚胎”提法:“兽”是过时的概念,更准确的提法应该是“人与非人混合胚胎”或“人与动物混合胚胎”。

另外,2003年8月中国《细胞研究》发表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盛慧珍等人撰写的一篇论文,报告他们成功地将人类皮肤细胞核转移入新西兰兔子的去核卵内,创造了400个人/动物胚胎,即杂合体胚胎,其中100个存活若干天。而这次英国媒体报道该国科学家在3年仅制造出150例杂交胚胎,邱仁宗认为,这本身就是“小题大做”,有炒作的意味。

在谈到是否应该允许或禁止杂合体和嵌合体研究之前,邱仁宗首先明确了杂合体和嵌合体的概念。

杂合体是由不同物种的配子结合成的机体,其每一个细胞核内都有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在农业上很早就实现了物种的跨越。而骡子是驴与马的杂合体,是公驴的精子和母马的卵子相结合的产物。

如果将人的配子与动物(这里所说的“动物”指与人相对的“非人动物”)的配子交配产生的胚胎或机体,就是人—动物杂合体,这种杂合体的每一个细胞的核内都有人和动物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所以又称真正的杂合体。

邱仁宗介绍说,盛慧珍所做的工作是将人的体细胞核转移到去核的动物卵内形成的胚胎,这种胚胎也是每个细胞含有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但其细胞核内是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而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内是另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在盛教授所创造的杂合体胚胎内,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人的,而细胞质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兔子的。这种杂合体称为细胞质杂合体。也有可能将动物的体细胞核转移到人的去核卵内形成另一种细胞质杂合体,目前未见有人做报道。

嵌合体是由两个同种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或两个不同物种的细胞组成的机体,也就是说,在嵌合体内,有两类细胞或组织,一类细胞和组织来自某一受精卵或某一物种,另一类细胞和组织则来自另一个受精卵或另一物种。在人和动物中可产生自然的嵌合体。在早期胚胎阶段,两个受精卵有可能融合,融合后的胚胎是由两个受精卵的遗传物质组成,即由两个卵和两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生出的嵌合体可能肝有一组染色体,肾有另一组染色体,可有两群红细胞,来源于不同的受精卵,形成“马赛克”机体。这两个融合的受精卵往往是异性,既有卵巢又有精囊,形成真性雌雄同体性。

邱仁宗指出,近几年来,研究中创造的嵌合体多有报道:1984年,美国科学家用一个山羊和一个绵羊胚胎结合在一起产生嵌合体。200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造了具有人类神经元的小鼠。人类神经元在这只小鼠脑中占1%。2007年,美国内华达大学创造了一只有15%人细胞的绵羊。

依据嵌合体概念,移植了猪心瓣膜的人也应该是嵌合体,这是治疗的产物。如果将来异种移植获得成功,例如器官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猪的器官,移植后病人也应该是嵌合体。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胚胎干细胞实验虽然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但也由于伦理问题而饱受争议。英国《每日邮报》7月23日报道,有关英国多家实验室正在进行人兽杂交胚胎干细胞实验的新闻于近日曝光,在政界和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根据《每日邮报》目前掌握的数字,英国多家实验室在过去三年中一直秘密进行人兽杂交胚胎的实验,并且已经制造了150多个同时包含人类和动物基因的杂交胚胎。这些实验都是在《人类受精与胚胎学法案》颁布之后实施的,目的据称是为了通过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为多种疾病寻找有效的疗法。

  这一消息曝光后立即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英国议会质询会上了解到这一事件的议员阿尔顿勋爵表示,胚胎干细胞实验无论是从伦理上还是科学上都无法成功,而人兽杂交的干细胞胚胎实验更是无法容忍。“科学家对这一实验唯一能给出的解释是:如果你们让我们做下去的话,我们就会向你们证明它的疗效。但我认为这完全是感情上的敲诈。毕竟到目前为止,所有80种干细胞治疗方法全部来自成年人的干细胞,而不是胚胎干细胞。”

  英国公益组织“生殖伦理学评论”的约瑟芬•昆塔瓦莱告诉记者:“这样的实验竟然可以一直秘密地进行令我十分震惊。为什么他们要躲避公众的视线呢?如果他们所做的是正大光明的事情,我们也就根本不需要通过议会问询的方式才能了解真相了。”约瑟芬认为,很多科学家都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这根本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科学界对此事的反应略有不同。罗宾•洛威尔-巴奇教授来自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下属的国家医学研究院。此前,以他为首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刚刚发出了禁止所谓“人猿星球”实验的呼吁。巴奇教授认为,近期披露的人兽杂交胚胎实验并不足虑,因为根据相关法律,这些胚胎必须在创造后14天内销毁;相反,更值得人们警惕的是那种将人类基因植入动物胚胎体内的实验。

  2008年颁布的《人类受精与胚胎学法案》使多种杂交物种合法化,并赋予伦敦国王学院、纽卡斯尔大学和华威大学等三所研究机构进行相关实验的权利。所有实验目前均因为经费不足而终止,但科学家相信这一领域具有光明的未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最新出版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iPS创建人之一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联合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George Q.Daley,德国波恩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Nomenclature System Should Be Sustainable, but Also Practical”的文章,探讨了干细胞系命名系统的问题,指出命名系统不仅需要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还要有可操作性。
所谓干细胞,就是在生命的成长和发育中起“主干”作用的细胞,就如同建筑中钢筋泥沙这样的基本材料。干细胞为什么神奇呢?主要在于它能够分化,正是由于其这种特征,干细胞一经发现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追捧。
胚胎干细胞系最早建立于1981年,是由美国和英国研究人员成功分离和体外培养的小鼠ESC,此后,相继从早期胚胎建立了猪、牛、兔、灵长类动物的ESC系。之后2007年,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宣布独立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得到的干细胞称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随着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各处建立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和iPS细胞系也飞速增长,目前已经积累了上千个细胞系,但是目前这些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仍未有一个统一的鉴定胚胎干细胞特征的标准,包括iPS细胞系在内的细胞系并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这不利于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相关领域的发展。
这篇评论性文章从Cell Stem Cell杂志上的“A Call for Standardized Naming and Reporting of Human ESC and iPSC Lines”出发,后者是由麻省大学医学院Mai X. Luong教授等人发起的,包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曾凡一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处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建议,建议建立统一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以及iPS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命名方法,从而能完善标准化的细胞系数据库。
山中伸弥等人认为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以及iPS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命名体系需要注意到两点,第一是新系统要能代表原来的IDs,尤其是那些在全球干细胞研究机构中被广泛应用的细胞系。其次新命名体系应该能容纳下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量iPSC系,由于iPSCs是通过多个不同方法,从多个原始细胞中获得的,一个实验就能获得上百个iPSC系,而且现有的克隆系中,许多都有亚系,因此命名起来并不容易。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A Call for Standardized Naming and Reporting of Human ESC and iPSC Lines”这一文中的一些命名方法是可取的,他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有关这一方面的探讨,尤其是人类胚胎干细胞方面,由于iPSC技术其实还很新,因此目前的IDs系统暂时还是可以满足要求的。(来源:生物通 万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以前,克隆胚胎成功发育为新个体的效率一直很低。4月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发表了沪上一项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家确证了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进而通过修复其中缺陷,使克隆动物出生率提高了6倍。
 

  以克隆小鼠实验为例,有50%到70%的“核移植重构胚胎”能在小鼠的体外发育成囊胚,但将这些囊胚移入小鼠子宫内,却仅有3%左右的囊胚能发育成克隆鼠。为何绝大部分克隆囊胚不能发育成个体,国际上有一种假说认为,这是由于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里,存在一类“重编程异常细胞”。然而,这一假说始终未被直接证实。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对假说进行了直接验证,证实了那些异常细胞的确是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研究组成员林江维等人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四倍体胚胎补偿”的辅助生殖技术(该技术通常用于挽救胎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胎儿发育失败),将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细胞全部替换成四倍体细胞,结果发现克隆动物的出生率由此可提高6倍之多。
 

  李劲松研究员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生命科学的核移植研究领域具有启示意义,也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以及核移植技术用于人口健康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徐瑞哲 王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