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美女作家刘闻雯

近日,在某卫视节目中,微博中贴有“作家,湖北作协会员,足球宝贝,体育娱乐主持人,广告模特,自由撰稿人,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武汉市委会会员”等认证信息的刘闻雯,回答问题:“请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下一句是什么?”时,竟然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答案让人大出意外,主持人提示这两句不是同一首诗词时,20秒的限时内刘闻雯还是无法回答出正确答案。

此事立刻引起网友们的众议纷纭。歌戈鱼虞说:“现在凭一张脸就能进作协了?还是现在的作家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用有了?”这条微博评论迅速被转发上千次!更有微博网友调侃:“看来真是一江‘作家’向东流啦!”

刘闻雯也不予示弱,以“不读书论”为自己开脱,宣称“向那些生活在条框中的封建残余思想继承者们宣战”,甚至在微博上爆粗口。有网友因此质疑:“现在凭一张脸就能进作协了?”

“美女作家”爆粗口是一个偶发事件?或暴露了一种普遍的倾向?甚至是一次炒作?

佘宗明:

答错名句 无可厚责

这场对垒,极易失焦:舆论的聚焦点,动辄脱离“答错名句”本身,转向对作家群像的概全式评判,抑或作家门槛上来。这般虚蹈宏大的阐释,本就不大靠谱。到头来,或许又是一场“无聊的不虞之毁”。

平心而论,答错名句,无可厚责。你的“文学常识”,未必是我的专攻。不能熟记名句,也不意味肚子里没墨水。作家能“坐在浴缸里横渡大西洋”,也可“把死记硬背的统统格式化”。强求作家都“博闻强识”,牢记名句,是固守“完人逻辑”不放;在知识积累上“以己度人”,也难逃“学识绑架”之嫌。

再者,聚光灯下,临场发挥好坏,与心理素质攸关。紧张之下,知识储存再多,也难免“暂时性遗忘”。就像我们应试时,容易“头脑突然一片空白”一样。咱又不是复读机,摁下“记忆按钮”,就能一字不落地背诵。

在此情情境下,炮轰刘闻雯“犯常识性错误”,有些苛刻。丫又不是“百度”,凭啥要把名句当爱情密语,铭刻于心?作家的身份符号,固然该承接起“高智识”的期许,可他们的履历层次,总不能任由他者设计。更何况,在头衔通胀的当下,我们把“作家含量几何”编入“十万个为什么”,也颇为不宜。

质疑归质疑,在解构通行的年代,这是公众人物避不开的“路障”。刘闻雯的多面身份———模特、主持、作家等,难免跟潜规则搅在一起,衍生出“凭一张脸通吃”的负面想象。而背不出名句的“低级失误”,引发学识不厚的猜疑,也难以避免。此时,没有颗“大心脏”,显然没法在江湖漂。

很可惜,刘同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连串脏口,将网民诟病“火上浇油”,也坐实“素质欠奉”的论调。不恭之辞,跟某滑稽演员的“骂人秀”有得拼。这下可好,口诛笔伐升级。骂战还祸及作家群体,刘闻雯的“无知”,仿佛升级成“文学式微”的注脚。

滨兵:

“爆粗口”可能

是一种炒作

作家在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心目中是神圣的,能够成为作家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不仅其作品让人敬仰,而且其人品和学问更让人高看,不过,那只是以前的“作家”,也仅限于大作家。现在只要能够加入到作家协会,也就能够自称为“作家”了,更可以自诩为“著名作家”了。

刘闻雯长得很漂亮,但在学问方面却实在不敢恭维,连小学生都答得出来的名句,她竟然不知道,这显然不能用“紧张”两个字来解释,真的答不出来,当然也没有什么,但却用“爆粗口”来回应网友的质疑,却有失作家身份,也有失文明人的身份。很难想象,一个美女“爆粗口”的猥琐情态。

是否作家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你能够写出一部让读得赞不绝口的作品,哪怕你一生只写了这一部,也是公认的作家,如《飘》的作者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她惟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你能说她不是作家吗?可刘闻雯据说出版了两部作品,但似乎并不出名,显然与我们心目中的作家差距很大。

不必计较于刘闻雯的作家身份,无妨看看其作品是否够格。或许刘闻雯故意答不出名句或是“爆粗口”都是一种炒作,可能我们都上当了。

作家速成也必速朽

关东客:

作家速成也必速朽

如果单凭对不上一句唐诗就完全否定刘闻雯,将其一棒子打死,当然有失公允。但我却不得不说,如今的作家无论是阅历还是知识储备上都无法与老一辈的作家们相提并论。过去要想成为一名作家,可能需要写上10年、20年,需要有自己风格的代表作品才能成功。可现在呢,只要你会码字,阿猫阿狗都可以称为作家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公众质疑的不只是刘闻雯一人,而是整个中国作家群体的素质和水平。

刘闻雯称,最好的作家其实不爱看书,全靠天赋。相信持有这样心态的作家并非还有刘闻雯一人。然而纵观古今中外的大作家,又有几个仅凭天赋就能成功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虽然现在作家的地位大不如从前,但是作家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做人的底线。你虽然不能学富五车,可总要比普通人多一些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吧。

人人称作家,可真正的作家又有几个?作家要想赢得公众的认可和尊重,就应该表现出其“文绉绉”的一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作家却没有“酸”起来的资本。孔乙己尚且知道“茴香”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我们的作家为何连一句唐诗名句都记不住呢?作家速成的时代,必定也是一个作家速朽的时代。

姜伯静:

作协竟成“保护伞”

刘闻雯14日做客某网站回答网友提问,宣称自己就是货真价实的作家,绝不是大家想象的“刘美美”。她说:“我觉得自己称得上作家,不因为别的,因为作品。另外我的作协身份是通过作协审批正规程序而来的。”

看来这位前“足球宝贝”、现任“作家”对自己的“作家”实力还是蛮自信的,想必是她也知道了路金波的力挺———“这个姑娘曾经给我们投过稿,后来还寄了本书到办公室。我翻了几页,倒是比想象的好很多。书里有些句子有才气。足球宝贝出身,这么爱写作,值得嘉奖。而且,这书的广告,得是多有使人取阅的欲望啊。”

虽然之前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刘闻雯究竟是个什么水准的作家,但经过这番折腾,估计记住这个名字的人肯定要翻上不知多少倍。虽然我不敢确定这是否是一种炒作,可路金波等职业出版人的介入和对刘闻雯的认可却让我始终怀疑这场闹剧的“纯洁性”,这多像一场炒作啊!不过我还是很佩服刘闻雯的,在这个“作家”身份越来越贬值的今天,她还敢大张旗鼓地捍卫自己的“作家”身份,真是难能可贵!

作家,在几十年前是何等荣耀的称呼;而作协,曾经又是何等高贵的殿堂。但如今,作协几乎成了衙门,作协里的作家和官僚一样分成了等级森严的三五九等,作协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层出不穷,官员写作、官员获奖、官员出书、作家抄袭以及《大伦书法作品集》、《岁月如诗》这样的权力腐败畸形产物频生等等怪现状让作家和作协的分量大打折扣。一时之间,很多东西寄居到作家的名头上了,作协俨然成了一只寄居蟹。在这样的作协里,这些个作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在为人民写作、在为正义写作、在为读者写作?我很是怀疑。

而刘闻雯竟然把作协当作自己的“保护伞”,把作协当成自己与网友论战的“力量源泉”,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有句经典台词,“其实,我是个演员”,大概刘闻雯也想演出这样的效果。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新网北京5月19日电(刘欢)文化学者于丹最新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近日出版。在19日的新书签售会上,于丹表示,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重温最美古诗词,可以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

《丹韵词音》曾掀央视收视热潮于丹经常讲得热泪盈眶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脱胎自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丹韵词音》。2012年农历初一至初八,由于丹录制的诗词讲座《丹韵词音》在央视三套播出,引起热烈反响。许多观众在观看节目后,自发手录节目书稿,在网络上传阅。更有小学老师将观看《丹韵词音》布置为寒假作业,要求学生写观后感。

忆起录制节目的经历,于丹坦言,“提纲讲着讲着就打乱了,想讲的东西实在太多了,50分钟的节目每次都得在现场讲两个多小时,经常讲得热泪盈眶。”于丹从小热爱诗歌,一说诗歌的东西就有喷薄欲出的感觉,这得益于她从小长大的家庭环境。

“诗歌一直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小就跟着姥姥坐在床头背《滕王阁序》,父亲、舅舅也教我很多诗歌”,于丹说。然而到出书的时候,于丹的姥姥、父亲、舅舅都已过世。“所以,这本书饱含了太多的感情回忆,也是我对所有亲人的一个交代。”

科学带来文明也助长狂妄风花雪月被边缘化

今天,人们对诗歌颇有偏见,认为只有闲人才写诗,风花雪月被边缘化。于丹认为,科学在带给我们文明的同时,也助长了我们的狂妄。“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现代社会越发展,越需要一种悠扬的心灵力量。”

于丹提到一个重要概念“意象”。她说,现代社会太多人抱怨,不满足,丢失了意象。“现代科学让我们都知道月球的真相,于是我们就忽略了嫦娥,忽略了它的碧海晴天夜夜新,也不再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什么是意象?于丹举例,意象就是李白的天真和奇思妙想,没有了买酒的钱,就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在洞庭湖畔跟月亮商量先赊点月光,拿这点月光上白云边买酒喝,这是他在天地之间快乐无极的心情。

在于丹看来,理想的生活就是,一方面笃信科学,秉持理性让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不放弃对诗意的信任,让这些意象还活在心里。

于丹还透露,自己也会经常和女儿讨论诗词,会背《春江花月夜》哄她入睡。“我们就是在这些我们父母背过、我们自己在背、我们孩子还在背的意象中,完成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新书带读者重温最美古诗词唤醒现代人的诗意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分为八个章节。从体例上看,既不是按诗词历史断代设置,也不是按照诗人分类,而是按照中国的意象。

书中“春风飞扬”一章,写古人对春天的描述,表现春草、春水、春柳,“秋思浩荡”一章,则写秋天的蝉鸣、落叶,秋风满照。另有“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江湖”“诗酒流连”等章,篇篇读来唇齿留香。

于丹对此表示,我不做理论的梳理,也不给出任何结论和答案,只是让大家一起用心去接触,去感受中国的这些最美的古诗词,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言者无二三,我们都需要内心有一种平衡的力量。诗歌可以修复这一切。当你郁闷时,回家读几首诗、念几阙词,你再试试你的感觉。”她为读者支招。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家发现巨型乌龟化石曾以捕食鳄鱼为生(图)
美国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发现了一种巨型乌龟化石,据推测,这种乌龟生活在6000万年前。

  据外媒17日报道,美国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一座矿坑中发现了一种巨型乌龟化石。据推测,这种巨型乌龟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体型庞大,甚至可能以捕食鳄鱼为生。

  据悉,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一座煤炭矿坑中,发现了这种巨龟化石。据推测,这种巨龟是在恐龙灭绝500万年后出现的,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时代。

  古生物学者表示,这种巨龟体型庞大,大小如同一辆汽车一般。它的头骨就有一只足球大小,下颚骨相当有力,可能以软体动物、小型乌龟,甚至是鳄鱼为食。

  相关阅读:

  环尾狐猴遭遇拦路乌龟 "开会"商议对策轻巧过桥

  合肥发现罕见双头乌龟 身材迷你仅硬币大小(图)

  英一乌龟上演"伟大逃亡" 历时22个月穿越足球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出前的格内尔山峰。

日出的一瞬间整座山峰被照成橘红色。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14日消息,美国摄影师哈利-里奇曼(Harry Lichtman)近日在蒙大拿州的冰川国家公园的格内尔山峰前捕捉到了这座山峰变成橘红色的绝美自然瞬间。他说,日出的微弱光线照在岩面发红的格内尔山峰上,造就了这一令人叫绝的精彩瞬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近日,湖北作协的美女作家刘闻雯在参加节目录制时,将李白诗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下句接成“一江春水向东流”,引发网友质疑,“现在凭一张脸就能进作协了?”不料,刘闻雯粗口回应网友:“放你全家的屁”,让人大跌眼镜。昨日,记者致电刘闻雯,她表示永远不会对接不上李白诗词道歉,“十年不用的诗词,我没有必要记住。”不过对于粗口骂网友,她表达了歉意,称是委屈之下的一时冲动。

美女作家粗口回击网友质疑

本月10日,号称中国第一足球宝贝的刘闻雯以美女作家身份参加了一期益智类电视答题节目,在回答题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下一句时,刘闻雯却给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答案,在主持人的提示下,刘闻雯还是无法说出正确答案,只好离场。

该段视频被传到网络,随即引来热议,不少网友对刘闻雯的作协成员身份表示怀疑:“一个作协会员连李白流传千古的诗句都答不上来。现在作协的门槛如此之低了么?”“长得好看就能进作协?”“干爹是谁?”刘闻雯在其微博彪悍回击:“放你全家的屁,你丫把唐诗三百首全背出来听听,SX。”“说我是睡出来的?我接受全国网民的人肉搜索。”

马未都圆场:

错字连篇的作家多着呢

背不出李白的诗,还粗口骂人,此事引起极大关注。李白37代直系后人、歌手李雨儿怒骂道:“当个美女就可以了,何必挂个作家的名头?如《将进酒》般千古名篇都能弄错,老祖先李白怕是气得要爬起来喝闷酒了!”不过,也有网友看得比较淡:“作家就非得会背古诗词吗?何况还在那样一个紧张的场合?”

据京华时报报道,“不幸”卷入此事的湖北省作家协会也出面对此事说明,确认刘闻雯于2011年12月经过湖北省两位省级会员推荐后,严格按照相关程序申请入会,成为该协会成员。对于网友质疑其会员身份,要求开除其会员的说法,工作人员称不会因此事而开除刘闻雯。

13日深夜,收藏专家、作家马未都也诙谐地对此事发表了看法:“我替各方圆个场,足球宝贝不必愤怒,中国诗歌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每句皆知,尤其在众目睽睽的压力下,名句可以不知,只是不要不知还说粗话;湖北作协不必解释,作家说不出子丑寅卯的大有人在,错别字连篇的大作家多着呢,我当编辑时就遇见过……”

刘闻雯拒道歉:

十年不用的诗词没必要记住

昨日下午,记者拨通了刘闻雯的电话。对于接错李白诗句一事,刘闻雯依旧称“我觉得我没错”,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都不会道歉。当记者问:“有网友质疑,高中生都会的诗句,一个作家竟然答不上来?”刘闻雯满不在乎地说道:“是啊,我高中的时候会啊,高中的时候考我,我答得出来啊!可是我十年不用,我没有必要记住啊!”不过,对于粗口骂人一事,刘闻雯表达了歉意,称这是委屈之下冲动的反应:“明明我是正规渠道进入作协,他们却说我靠脸。”不过,经过几轮和网友的骂战,刘闻雯觉得网友的质疑“有利有弊”,也带给自己思考和反思。昨日,她也通过微博表示:“只有争论才能让我思考并反省,所以感谢所有网友。”有意思的是,当记者问“以后遇到这类事件,会不会更理性,不会爆粗口了吧?”刘闻雯回答:“我不敢保障,只能尽量努力。”昨日,记者也致电刘闻雯的经纪人柳先生,他称刘闻雯是个自我、耿直、豪爽的作家,刘闻雯曾对他解释,自己又不是研究古诗词的,犯错很正常,谁都可能犯错,刘闻雯不道歉,他表示认可和理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12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做客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方都市报举办的“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讲述文学启蒙和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王彬彬表示,对官场文学的评价并不高,有时候官场文学成为了腐败教科书。

“怀念‘文革’很可怕”

在当天的论坛上,王彬彬畅谈己见,现场掌声连连。“启蒙是一个老话题,在今天虽然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但是我始终认为它是远没有过时的话题,其实也是很新的话题。”王彬彬说,他随即以文革为例阐述。

90年代以来有一些对“文革”歌颂赞美的文章,王彬彬说,80后的年轻人看这些人对“文革”的歌颂和美化,就会觉得“文革”真好。如果在“文革”当中怎么可能找不到工作呢,如果在“文革”中可能就是香车宝马,住豪宅了,“你看网上的言论,无限怀念‘文革’,这是很可怕的”。

“今天对‘文革’越来越无知的同时,是对‘文革’越来越美化。在电视网络上这种潮流表现得非常明显,说‘文革’是有真正民主、“文革”是有真正人权的,特别荒谬的是说文革时没有腐败、‘文革’时官员都是清廉的、都是一身正气的。”

官场文学成为腐败教科书

有观众询问官场文学对反腐败文学启蒙作用?王彬彬表示,我对官场文学的评价并不高。为了市场,官场文学和商业结合非常紧,官场文学写反腐败,里面各种权谋、各种阴谋诡计极尽渲染,有时候成为腐败的教科书。

他解释道,如果不能站在很高的角度,以评判、审视的角度,让老百姓知道怎样反腐败,那么就有可能成为腐败的教科书。也不能说完全一点用也没有,因为很多人看了之后才明白原来是这样腐败、腐败到了这样的程度。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梦工场动画音乐剧《马达加斯加的生活》里的四位演员,穿上企鹅装在纽约街头,模仿披头士经典专辑《Abbey Road》封面照摆造型。东方梦工场进驻上海之后,不光会拍摄中国题材的动画片,还会建造很多娱乐设施和两三个剧场。“功夫熊猫”的主题秀正在筹备中。

梦工场动画和迪士尼的恩怨在美国本土已持续近20年,2012年它们又把战场延伸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上海滩。

2009年11月,上海迪士尼获中国核准;2012年2月,梦工场动画在上海成立东方梦工场。不同的是,前者经过了近10年的漫长谈判,后者不到一年就火线签约。

在中美电影新政之下,这两个老牌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醉翁之意”,并非仅仅34部进口大片那么简单。

美国梦工场动画CEO杰弗瑞·卡森伯格2011年第一次到中国和时任上海东方传媒有限公司(SMG)总裁黎瑞刚会面时,带了一个CFO和一个助手,共三人,动用了两架私人飞机,还有5辆奔驰轿车。黎瑞刚和同事们跟美国伙伴开玩笑:“你们这样花钱难道没有罪恶感吗?”

卡森伯格如今更多拥有的是成就感。2012年2月,梦工场动画终于如愿以偿,成功进入中国——在上海核心区徐汇滨江地带拿下近200亩土地,与世博园区隔江相望,拥有一千五百多米的滨江岸线。

梦工场动画的“中国门户”被命名为东方梦工场(Oriental DreamWorks),未来规划有两到三个剧场,众多娱乐设施,以“功夫熊猫”为主题的剧场秀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

东方梦工场并不是惟一落户上海的好莱坞豪门,2012年4月27日,抢滩中国已近三年的上海迪士尼乐园主体工程正式动工,并宣布将于2015年年底正式开园。

迪士尼与中方的马拉松式谈判长达近10年,终于在2009年11月收获了幸福,这令垂涎中国市场已久的国际传媒大鳄艳羡不已,包括屡屡碰壁的默多克。当然,其中故事也不乏缺憾——梦寐以求的中文电视落地频道,终局是镜花水月一场,而由此与迪士尼连袂携手甚至珠胎暗结的传闻,一度让中国的文化资本市场对黎瑞刚和他曾主持的SMG充满了各种猜测。

与远离市区的迪士尼大型主题乐园模式不同,梦工场动画定位于城市中心的娱乐聚集区,这种模式还将复制到国内其他城市乃至海外。未来,东方梦工场还将在上海建立技术研发及服务基地、动画工业园区,以及动画产业标准技术平台,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家庭娱乐产业的各个层面。

中美电影新政下,东方梦工场首部动画电影基本确定在上海迪士尼正式开园后问世,究竟取材于哪个中国故事,黎瑞刚(东方梦工场CEO)和卡森伯格都视其为核心机密,三缄其口。

2012年3月19日,卡森伯格第三次飞赴上海时,20年来头一次坐上了民航班机。他正在逐步适应陌生的“中国逻辑”。

发表在栏目: 文化

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Eric Klinenberg著

在今天的中国,最热门的事情大约是电视相亲,而在美国,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可能是独居。纽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艾里克·克兰纳伯格(Eric Klinenberg)在他的新书《单飞:独居的极大上升与惊人吸引力》(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一书中探讨的就是这一问题。这本书今年二月份上市以来立即吸引了无数媒体的关注,并大受好评。

美国的独居人士究竟有多少?《单飞》一书中给出的数据是惊人的。在1950年,美国有四百万独居人士,而六十年间这个数字上涨了近七倍,如今有3100万人选择独自生活。美国男性首次结婚时的年龄推迟到了二十八岁,有一半的现代婚姻以离婚收场。在今天的美国,有一半人是单身人士,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只有一名住户,而有五百万三十五岁以下的人选择独自生活。

现代文化与科技为独居提供便利

为了写作此书,克兰纳伯格用了七年的时间调研和搜集资料,此书出自他在七个城市的田野调查,包括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芝加哥、洛杉矶、纽约、三藩市、华盛顿D.C.及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克兰纳伯格发现,独居并非一种社会异常现象,而是主流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带来的必然结果。妇女解放,大规模的城市化,新的社交技术以及寿命的延长是引导我们时代文化地形的四个主要因素,而每一项都导致了单身生活的流行。现代女性更少为带孩子和家务活儿所累,因此可以更自由地去追求她们的事业,她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结婚和生孩子,如果婚姻生活不开心,她们可以随时选择离婚。始于电话、为Facebook等社交媒体所深化的“社交革命”则让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了。都市文化给自主性更强的单身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仅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多样性,同时为单身人士提供了周全而完备的服务,从健身房、咖啡店到外卖餐厅、洗衣房等不一而足。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那些原来不太可能选择独居的人在年老时更愿意选择独自生活。到2000年时,有62%的丧偶老人独自生活,而这个数字在可见的未来应会只升不降。

独居:自我实现还是退缩?

克兰纳伯格的书探讨的不仅是一个人口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对幸福的追求”这一因素——人们选择独自生活是因为他们想这么做还是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在书中,克兰纳伯格提出独自生活可以培养一种“滋养性孤独”,这或许“正是我们为了重新和他人建立联系所需要的”。但是他在书里写到的大多数人看起来既没有被滋养也没有很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是不安全的,对自己的自由十分自豪却极度渴望联系,他们焦虑、外向、自大、有时很恐惧,简单来说,他们所经历的这一系列混杂的感情,与非独居人士并没有多大区别。

近几年,剩女这个概念在中国流行起来。如果你过了二十五岁还没有固定的男朋友,你就会被称为“剩女”,即便在北京和上海这样观念开放的城市。“剩女”这个概念固然是被强加的,单身女性根本无需理会,但是不可否认,强大的社会偏见很难不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焦虑。在美国,单身女性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焦虑。克兰纳伯格的书中写到一个在纽约从事电影行业的女生金伯莉,在她三十岁发现自己仍然单身时她经历了一场精神危机。白天她投身于工作,晚上就用一季又一季的电视剧来麻醉自己。她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事情再也不会像大学时一样了——人们再也不会来上门了。”这种情况在她决定买房子时有了转机,她想自己承担一个未来。她装修了房子,开始举办派对,当起了自由职业者,尝试网上交友,并和一个叫“自愿单身妈妈”的组织建立了联系。金伯莉的选择是一种自我实现还是一种退缩?她坦承道:“我不想自己一个人挂窗帘,我一直以为我会和一个伴侣或爱人一起做这件事。”但是另一方面,自主是她的理想,给她带来快乐,部分原因是她不必为自己无法实现自己或他人的预期而感到羞愧。

“个人主义教派”是独居的基础

在美国,过去半个世纪里成长起来的这些人从小就被教育按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建立一个他们自己想要的世界。这种信念被克兰纳伯格称为“个人主义教派”,这可能最接近美国文化的共同理想,而这正是独居这种生活方式得以建立的基础。如果你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在劳动力市场这么不景气的年代,单身可能是你度过成年生活的最好方式。那些单身人士脚步轻捷,时间灵活。他们的财务也可能更加灵活,因为没有人依靠他们的收入生活。他们拥有向上爬的自由。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单身生活。事实上,独居人士会联系朋友,逛书店,在咖啡馆工作,建OKCupid账户(一个类似百合网的交友网站,在美国很流行),或者去跳舞狂欢。他们做着和金伯莉同样的事,将他人引入他们的生活。克兰纳伯格的研究显示,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单身生活可能是一种常态。而他的研究说明,我们可以如此从容自在地过一种单身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社会成就。或许这其中最大的安慰,就是知道有那么多人和你一样生活,或许你们从来就不孤单。

编译:乔苏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太阳附近出现UFO视频截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UFO的消息近日屡屡出现,日前又曝出重磅新闻,某网友在视频中发现了UFO的身影,但之后画面被做了手脚。有位网友表示自己曾在美国宇航局的卫星监控录像中发现不明飞行物,不过之后很快遭到美国宇航局中断信息传送的处理,网友称这说明他们是试图掩盖外星人存在的证据。

  根据介绍,这名名网友把视频记录上传到网络,视频中显示有一个酷似金字塔形状的不明物体环绕太阳表面飞行。叫人产生疑问的事情在第二天发生,,美国宇航局关闭了探测器的视频信息传输,并称卫星进入了“重新获取数据的紧急模式。”


视频截图,太阳上方出现UFO

  不过这样的说法立即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很多人认为美国宇航员这是在销毁证据,从而掩饰存在外星人的事实。


“超级飞船”出现在太阳周围

  近来太阳附近连续发生目击UFO的时间,此前NASA的太阳探测器SOHO就在太阳附近拍到奇观,而许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一艘外星人的太空飞船。在图片的左下方可以清楚的看出有一个不明物体在接近太阳表面,而它与科幻片中的太空飞船十分相似,并反射出光芒。图片与视频在网络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UFO迷认为这是存有外星人的最有利证据。

  有网友表示:“它与电影中的太空船太像了,而且这可能只是它的一部分,它肯定很庞大。这是很好的外星人的证据。”视频的真伪并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有网友则认为这是SOHO出错导致。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巴基斯坦空难疑问重重 坠毁现场惊现三角形UFO

  美宇航局转播画面中现UFO 机组成员认为是个迷

  英小镇上空再现三角形UFO 今年7大飞碟现英伦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老男孩》可谓是近一年多来最成功的微电影作品。

刘烨、黄渤参加“7电影”项目发布会,演员当导演拍微电影已成趋势。《指甲刀人魔》(右上)是植入广告较为成功的微电影,而《再一次心跳》(右下)则植入广告生硬。

“微电影”三个字诞生至今,不过短短一年多。然而,这个充满中国特色的概念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在国内掀起了一阵“人尽可微”的风暴,优酷、爱奇艺等网站纷纷推出微电影“大动作”,从导演姜文、顾长卫、贾樟柯到演员黄渤、郝蕾等纷纷“下海”拍起了微电影。某协会还宣布推出“中国微电影发展蓝皮书”。日前,改版后的重庆卫视把在新媒体播放的微电影搬到了电视台播放,这一举措也引起关注———微电影火了,而由于概念过度滥用且被困在“广告长片”的局限里,微电影质量不高,佳作缺失。当过度消费后它是否还能继续保持生机?

■ 什么是微电影

2011年,随着《老男孩》《66号公路》《指甲刀人魔》等一批口碑之作问世,微电影概念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影视制作者、视频网站和广告商眼中的“当红炸子鸡”。不过,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视频内容都打着“微电影”的名义行走江湖,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微电影”到底是什么?

记者走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表示,通常而言,微电影指作品时长在3-30分钟,有完整故事情节,适合在新媒体上观看的视频内容。还有人把2005年胡戈炮制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作国内微电影的“鼻祖”。不久前参与“十二星座”微电影计划的导演陆川便直言,他认为微电影就是由以前的短片演变而来,只不过微博诞生后,短片也赶时髦换了个“微电影”的新名称。

《广告导报》总编辑、资深制作人凌平认为,既然美其名曰“微电影”,那就意味着品质比当年的网络短片更为高级、精良,在拍摄手法、要求、水准上与电影趋近,“简言之,微电影就是微型电影”。

■ 行业现象

尽管业内人士普遍把“电影化”当成微电影的重要指标,但对于许多“趁热打铁”一头扎进市场的试水者而言,“微电影”不过是一块“看上去很美”的金字招牌。例如不久前某牛奶品牌推出网络短片《不会说话的女孩》,片中用一大堆碎片式的“小清新”生活花絮来描述一对年轻情侣的恋爱故事,整部短片缺乏足够的故事性和完整的结构,看上去更像一支MTV或者加长电视广告片,冠之以“微电影”未免不适合。

无独有偶,女星王珞丹主演的4分钟短片《超极本来了》虽然力求营造“碟中谍”的气质,但全片仅仅搬弄了几个场景和小桥段,同时,广告商英特尔的“超极本”产品充斥画面,引来不少网友炮轰:这不是微电影,这只是彻头彻尾的英特尔长篇广告!

不仅如此,市面上还涌现出了名目繁多的财经微电影、环保微电影、星座微电影……其中混迹着诸多不符合技术标准,却生搬硬套“微电影”概念的玩意儿,不仅让网友产生审美疲劳,也透支了微电影的概念和价值。“所谓微电影,起码要用电影语言来制作,拥有完整的故事脉络和情节。如果什么都能叫微电影,那就乱套了”,凌平表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8 页,共 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