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近日公布本月最新濒临灭绝物种列表(红色名录)。数据显示,卡奎塔红须伶猴、王摄蜜鸟、缅甸金丝猴等名列极度濒危物种榜单。
1. 卡奎塔红须伶猴
哥伦比亚卡奎塔红须伶猴种群于2010年被科学家发现,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本月最新更新的濒临灭绝的物种列表数据(又称红色名录)显示,它们是货真价实的极度濒危种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表示,红色名录是衡量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指标。该名录将全世界濒临灭绝的物种按照8个种类进行分类,并且从“尚未评估”到“几乎灭绝”的程度来对其濒危性进行衡量。
根据科学家在2012年的首次评估,这种脸上长满胡子的卡奎塔红须伶猴已经被列入极度濒危、面临灭绝的物种行列中。它们面临灭绝的原因是因为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人类活动所毁坏。哥伦比亚东部农村,以砍伐森林为生的人们偶尔也猎杀一些野生动物来获取食物。
在2012年更新的红色名录里评估的63837种物种中,有19817个物种现在面临灭绝,包括其中41%已知的两栖动物和25%已知的哺乳动物。2012红色名录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的前夕发布出来。离开了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世界就是空谈。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与它们的后代,不论是对于这些生物,还是对于全球几十亿人民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新发布的红色名录是对参与里约热内卢会议的所有领导人的一次发自肺腑的号召。
2. 王摄蜜鸟
从这幅拍摄于悉尼塔瑞噶野生动物园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王摄蜜鸟的外表看起来十分冷酷。这种罕见的鸟类在2012年的红色名录上刚刚从“濒危”等级“荣升”为“极度濒危”等级。王摄蜜鸟是东南澳大利亚的本土生物,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物种以极快的速度走向消亡,这种生存于原始森林的鸟类慢慢因为干旱与当地逐渐渗入原始森林的农业活动而变得越来越孤立无援,并且在与其它物种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数量一天天地减少。
3. 缅甸金丝猴
刚刚在几年前被正式确认的物种--缅甸金丝猴,如今已经作为“极度濒危”物种出现在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中。科学家们第一次知道它们的名字是2010年在缅甸边区从当地的猎人口中得知它们“翘鼻子”的外号的。与此同时,被官方确认的物种标本也被杀掉了。到目前为止,唯一的野生缅甸金丝猴在丛林中的照片便是上面所示的这张。它们濒临灭绝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为了其骨头、皮毛与用于医药用途的头盖骨而大肆捕杀它们。而且,它们自己也经常误闯进为猎取野猪和鹿而设的陷阱中遇难。
4. 北巴西蚁鸟
北巴西蚁鸟优美的嗓音现在已经很难再被听见了。这个亚马逊地区的原住民已经成了2012年红色名录中“极度濒危”的物种之一了。这种鸟类只居住于巴西北部和圭亚那西部的沿河地区。但是因为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它们已经面临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方声明称,“为了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鸟类,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5. 纹头斑刺尾雨燕
在2008年从“脆弱群体”跳跃至“濒危”物种之后,纹头斑刺尾雨燕现在已经成了“极度濒危”的物种。这种鸟类现在仅仅存在于巴西和圭亚那的一小块区域,而且那块仅存的区域也面临着牧场与大豆种植园的强烈威胁。一个模拟亚马逊区域森林砍伐的模型数据显示,纹头斑刺尾雨燕将在2023年失去它们80%的栖息地。
6. 胡拉油彩蛙
胡拉油彩蛙栖息于以色列的胡拉山谷,不过,它们也许住不了多久了。自从1955年绝迹于世之后,2011年科学家终于又在一次大规模全球性针对十种可能灭绝的两栖动物的调查中发现了它们的踪迹。这种蛙类现在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作为“极度濒危”物种列入了红色名录。为了消灭传播疟疾的行动是这个物种减少的原因之一。1964年成立的胡拉自然保护区现在只能保护这个蛙类不到5%的原居住地。然而,附近居民饲养的鸟类会捕食这罕见的蛙类。(彬彬)
相关阅读
艺术家描述火星概念图
北京时间6月26日消息,在死一般的火星的冬季,雪云笼罩着这颗“红色星球”荒凉的两极。但和地球上以水分子为主要成分的雪不同的是,火星上的这些雪粒是二氧化碳的冰冻晶体,而且只有血细胞一般大。
火星大气的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冬季,两级异常寒冷,足以让酒精结冰。这个时候,气体冷凝,就形成很小的雪粒。如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轨道飞行器收集的数据计算出火星两极云中的雪粒大小。
这个研究小组经过计算发现,火星南极雪粒稍小于北极雪粒。但不管怎样,两极的雪粒都很小,和一个红血球一般大。麻省理工学院航空与航天学副教授、波音客机职业培训负责人凯莉-卡霍伊表示:“这是一些很小的颗粒,不是大雪花。你可能会认为这是雾,因为它们实在太小了。”
卡霍伊和研究生胡伦宇以及玛利亚-祖柏分析了美国“火星全球勘测者”(MGS)卫星和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科学仪器收集的大量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他们用火星两极雪面最大厚度的测量值确定了云中二氧化碳雪粒的大小。火星南极的雪花厚度比北极厚大约50%。
历时火星一年的时间,研究人员观测到由于从秋天到冬天天气逐渐变冷,天逐渐变黑,雪云慢慢从这颗红色星球的两极向赤道扩展。数据显示,火星一年高达687天,与之相比,地球只有365天。就像地球上一样,随着天气从冬季进入春季,这些雪云在向赤道扩展的途中开始收缩,渐渐回到两极。
这些研究人员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详细说明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论文第一作者胡伦宇表示:“我们首次用航天器数据展示了火星上的这种现象。在过去10年里,我们用航天器在火星上或周边进行了科学勘测,才有了今天这些重要数据。要是你把这些不同数据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就能获得新发现。”在火星北极,浓缩的二氧化碳颗粒大小从8到22微米不等。南极雪粒较小,只有4到13微米。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行星学博士后保罗-海恩表示,因为二氧化碳构成了大多数火星气候,所以了解这种气体在这颗红色星球上的表现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火星的整个气候情况。并未参与这项研究的海恩说:“主要问题是季节性冰帽在火星是怎样形成的。冰帽可能在火星表面被直接冻结,或形成于大气中的雪粒落向地面时。这项研究似乎显示,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冰帽来自降雪,而不是直接的冰块沉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这样怀疑,但这项研究可能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了解火星上二氧化碳雪云颗粒的大小可能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这颗红色星球大气中灰尘的特性和行为。”
从雪的形成来看,二氧化碳浓缩需要某种成分,例如小硅酸盐或尘埃颗粒等。胡伦宇表示:“需要什么样的尘埃完成这类浓缩?是很小的尘埃颗粒?还是需要外面包着有助于云形成的灰尘的水分?就像地球上的雪影响热分布一样,火星上的雪粒或许有类似效果,以不同方式反射阳光,当然这取决于每个雪粒的大小。”
为准确了解火星上二氧化碳的冷凝过程,胡伦宇分析了大量数据,其中包括历时5个火星年(相当于地球上9年多)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每隔30秒获得的温度和压力分布图等。这些研究人员仔细检查了这些数据,以便了解使二氧化碳云粒形成的条件的地点和时间。
这个研究小组还仔细查看了美国火星全球勘测者号卫星激光测高仪的测量值。通过向火星表面发射激光脉冲,然后确定这些光束的弹回时间,该卫星测量了这颗红色星球的地形。有时,这些光束从火星表面一个异常高的点弹回时速度就比预期的快。与此同时,激光测高仪会收到一种奇怪信号。科学家认为,这些激光束在大气中遇到了云。
胡伦宇分析了这些云,寻找了证实二氧化碳冷凝的其他证据。他分析了观测到云的所有情况,然后设法将激光测高仪数据和同时得到的温度和压力数据进行了匹配。在11个实例中,温度和压力为二氧化碳提供浓缩条件时,激光测高仪就检测到云。然后,胡伦宇分析了每块云的透明度,也就是发射的光量,接着通过计算,确定了每块云中的二氧化碳密度。
为了估算火星两极堆积的二氧化碳雪的总质量,胡伦宇使用了早些时候祖柏的研究小组对火星重力场季节性变化所做的测量值。因为每年冬天火星两极的雪都会堆积起来,所以这颗红色星球的重力场会发生微小变化。通过分析一年四季的重力差异,这些研究人员确定了火星南北两极的雪的总质量。胡伦宇用这个总质量计算出给定体积的积雪中的雪粒数量,最后确定了这些颗粒的大小。(孝文)
相关阅读
日出前的格内尔山峰。
日出的一瞬间整座山峰被照成橘红色。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14日消息,美国摄影师哈利-里奇曼(Harry Lichtman)近日在蒙大拿州的冰川国家公园的格内尔山峰前捕捉到了这座山峰变成橘红色的绝美自然瞬间。他说,日出的微弱光线照在岩面发红的格内尔山峰上,造就了这一令人叫绝的精彩瞬间。
耕地里一栋上下两层、独门独院的“红顶别墅”已经主体封顶,只剩装潢装修了,显得鹤立鸡群、分外扎眼。
紧挨着临沂市费县费城镇洪河村的普通民居,在耕地里一栋上下两层、独门独院的“红顶别墅”已经主体封顶,只剩装潢装修了,显得鹤立鸡群、分外扎眼。
4月12日下午,蒙蒙细雨之中,小楼紧张施工,一名女工在室外和泥,更多男工在屋内抹墙,有的蹲在地面上,有的站在脚手架上。一名建筑工人悄声告诉记者:这是县领导王某某的楼,他几乎天天来查看。
王某某曾任费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此次建楼颇有荣归故里的味道。只是,记者从各方面获悉,这片建楼之地是东南峪村的耕地。
记者走进“红顶别墅”
每层约有6个房间
4月12日,记者冒着细雨走进这座红顶别墅。这栋别墅位于半山腰上,后门边上堆着几片红色的石棉瓦,衬有厚厚的白色泡沫层。这种东西是屋顶的主要材料,不仅重量轻能隔热,而且样式好,外观漂亮。
王某某几乎天天到现场查看,不巧的是,记者没有和他邂逅。一名工人说,王某某上午刚刚来过,因为有事又离开了。记者从别墅的后门进去,又从前门出来,简单地看了看,每层约有6个房间。
第一层的楼房结构如下:两个朝阳卧室分别位于东西两侧,中间是一个阔大的客厅,大小超过两间卧室的面积之和;背阴的一排房间,面积都不大,有储藏室,小卧室,卫生间,厨房;通往二楼的楼梯口,设在了最东侧的一个角落。
有一双警惕的眼睛,一直跟随着记者的脚步,所以记者没有走到二楼上。不过,站在一楼向上望,可以看到钢结构的屋顶,形成一个倒V字型的漂亮造型。记者知道,正是由于这个漂亮的造型,让这栋别墅从附近的民房中突出出来。再加上大红色的屋顶,整栋建筑真是一点儿也不土气,反而洋气十足。
一名建筑工人说,盖这个楼怎么也得二三十万元。他说的这个数字,仅指一部分费用,包括工人工资等。据说,很多建筑材料都是王某某自己购买的。这些往墙上抹灰的工人,每天的工钱是80多块。
除了别墅主楼,王家还建有一大门,两间小配房。从红顶别墅离开后,记者发现自己双脚上沾满了又粘又重的红色泥土。
别墅所占是耕地
红色泥土曾种地瓜
别墅虽然毗邻洪河村,地界却属东南峪村,两村是近邻。王某某家乡是东南峪村,在家乡建楼,颇有些解甲归田、衣锦还乡的味道。
然而,即使是他的乡亲,也对他大兴土木建造别墅颇有微词。
在村民帮助下,记者暗访了对别墅占地情况比较知情的东南峪村部分群众。一名群众说,王某某以10000元现金、10条香烟的价格买了“十几杆子地”(在口语中,“24杆子”是“一分地”,“十几杆子”也就是“半分多地”)。
其实,这片地的主要“供应者”,是东南峪村一名做生意失败了的村民。他从王某某手中借款,却无力偿还。4月12日晚上,在费县县城的马路边上,记者见到了这名村民的妻子。她身旁停着一辆三轮车,上面摆着煎饼、花生米,她目前就靠摆摊为生。她说,他们的地都给了王某某了,相当于顶账了。
当记者问起土地的性质时,她说:那都是“责任田”。据村民透露,那块山腰上盖别墅的土地,一样也是村民从村集体承包的耕地,过去种过地瓜、棉花。这户欠账人家还把自己的果园给了王某某;身为农民,他们现在已经基本无地可种了。
村民透露,这片别墅用地虽然过去是耕地,但是现在已经获得了宅基证,证书上的名字是王某某的弟弟。毕竟,他弟弟是东南峪村集体一员,而王某某不是。但是,作为一名50岁的单身汉,王某某的弟弟没有经济能力去盖这么一栋别墅。而且,他已经享受过一次宅基地待遇,他把那个宅基地卖给了自己同村的表哥。按照规定,出售了宅基地的村民,不应该再次获得宅基地。
两次执法铩羽而归
在东南峪村村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足可以见到王某某之威。一次是执法人员来到山下马路上,但只是对着山坡上的别墅望了望,停留片刻就自行离开了。一次是执法人员来到别墅跟前,王某某的弟弟赶紧从包里往外掏相关的证件和手续,却被他的嫂子、王某某的妻子给喝止了。
村民们看到,执法部门的这两次执法,都在红顶别墅面前铩羽而归。由此,他们得出结论:王某某的位置是高的,能量是大的,执法部门也不能怎么着他。
一村民说,王某某曾经是费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却知法犯法,令人气愤。首先,他的弟弟曾经出售过宅基地,没有资格再得宅基地,却再次获得了宅基地。第二,这块土地原系村民耕地,受《农村土地承包法》保护,却被改变了土地用途。第三,王某某大兴土木,惹起议论。很多村民都在嘀咕: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4月13日上午,东南峪村一名村民来到费城镇土地管理所,向所长王法秩咨询那栋“红顶别墅”的手续问题。4月16日,费城镇土地管理所一位姓郭的副所长致电这名村民,说:这是王立圣的楼。王立圣是东南峪村一名70多岁的老人,系王某某的父亲。(记者 薛广乾)
北京时间5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肯尼亚的博格里亚湖,52岁的苏格兰摄影师史蒂文-加维捕捉下百万火烈鸟集结在一起的壮观景象。每年的这个季节,数量惊人的火烈鸟都会飞到博格里亚湖,形成罕见的自然奇观。亲眼目睹到这壮观的景象时,加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博格里亚湖国家公园的火烈鸟数量排在全球前列,也因此获得“火烈鸟城”的称号。每年的这个时候,有多达200万只火烈鸟飞到这里繁殖,形成世界上最令人惊异的自然奇观之一。博格里亚湖比较浅同时阳光明媚,孕育出大量藻类,成为最吸引火烈鸟的一个所在。它们的到来将博格里亚湖变成一片美丽的粉色海洋。
加维家住苏格兰丹弗姆林。他说:“我与妻子和女儿到肯尼亚度假。我们已经决定了,下一次还来博格里亚湖。在此之前,我们就来过这里,但并没有看到如此惊人的景象。这一次,我们终于如愿以偿。抵达博格里亚湖时,我们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博格里亚湖的湖水呈生动的绿色,数量惊人的粉红色火烈鸟在湖中聚集,那种景象让人永生难忘。”
加维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火烈鸟的数量在150万到200万之间,博格里亚湖的环境很好,因此吸引了如此多的火烈鸟。虽然博格里亚湖中并没有鱼,但我还是问到一股淡淡的好像鱼一样的气味。由于数量惊人,耳朵来传来的火烈鸟叫声非常吵杂,但那也是一种非同一般的体验。不过,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叫声,而是火烈鸟的粉红色与湖水的绿色勾勒出的视觉奇观。在此之前,我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完全被惊呆了。架好相机拍摄时,我才意识到我们的周边聚集着200万只火烈鸟。能够目睹这种自然奇观是我们此次非洲之行的最大收获。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我永远不会忘记。”(秋凌)
北京时间3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家缅甸动物园28日展出了两只粉色大象,结果引起轰动。
这对粉红色的大象母子显然非常喜欢泡在水中嬉戏。动物园管理员用水管往它们身上浇水时,它们高兴得发出嘟嘟声。它们的皮肤通常情况下是红褐色,但被水浸湿后就变成淡粉红色。
这两只罕见的庞然大物虽然拥有与众不同的外貌,但相比灰象来说并非一个特殊物种,也不是白色变种。它们正式的名字应是白象。佛教国家视这些动物为珍宝。据说,它们的外貌能带来好运。(秋凌)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明亮的涡流气体星云环绕在一颗著名超巨恒星周围呈现出彩虹般的色彩,该图像显示壮观的气体星云在红外线下呈现出的详细状况。
明亮的涡流气体星云环绕在一颗著名超巨恒星周围呈现出彩虹般的色彩
天文学家使用智利帕拉纳尔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来研究环绕参宿四(猎户星座中的一等星)的星云,这颗红色超巨恒星位于猎户星座,距离地球600光年。甚大望远镜是欧洲南方天文台运营的望远镜之一,部署在智利地势较高的阿塔卡马沙漠。
如图所示,这张最新拍摄的甚大望远镜图像是于6月23日发布的,显示环绕的美丽气体星云比这颗超巨恒星更大,在恒星表面延伸至600亿公里。该束状纤细结构类似于从恒星释放的火焰苗,是该恒星向外喷射大量物质形成的。
参宿四位于猎户星座的右肩侧位置,该恒星非常巨大,大约是太阳体积的600倍,太阳质量的20倍,也是天空中最明亮的恒星之一。事实上,该恒星的直径相当于木星轨道直径,也是地球轨道直径的4.5倍。
参宿四周围的“火焰”
像参宿四这样的红色超巨恒星是超大质量恒星生命最后阶段,在这短暂的生命阶段,该恒星体积进行膨胀,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太空喷射大量物质,在仅仅1万年里脱落的恒星物质就相当于太阳的质量。
此前甚大望远镜上敏锐的NACO自适应光学仪器也探测到类似参宿四恒星喷射的宇宙物质形成从恒星表面至太空壮观的巨型羽状气体现象,参宿四喷射宇宙物质也是由于该恒星大气层中巨型气泡上下移动所导致的,它就像在茶壶中循环的沸水,该过程加速了羽状气体喷射。
这张最新甚大望远镜照片是由该望远镜上中红外VISIR仪器拍摄的,显示近距离接近恒星的羽状气体很可能连接至星云外部的结构。这个超大质量的恒星育儿所不能通过可见光线观测到。
喷射物质的无规律非对称性外形表明参宿四并未以对称性形式释放物质,所产生的恒星物质气泡和巨型羽状气体形成多块状星云结构。
满是灰尘的星云
研究人员称,这张最新照片中的可见物质很可能是由硅酸盐和氧化铝灰尘构成。这是形成地球和其它岩石行星地壳的主要物质,在远古时期,地球的硅酸盐来源于一颗类似参宿四的超巨恒星。
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的这张合成图像重现了NACO自适应光学仪器早期观测的中心盘的羽状喷射物,在图像中心的较小红色圆形区域跨越大约4.5倍地球轨道,呈现出参宿四可见表面的所在位置。
黑色环状结构是该图像中非常明亮的一部分,它使相当光线昏暗的星云清晰可见。这张VISIR图像是通过红外过滤镜拍摄的,对不同波长的放射线均十分敏感,图中蓝色部分是波长较短的喷射物质,红色部分是波长较长的喷射物质。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水母。这种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会攻击其他水母,制造同根相煎的惨剧。
1.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
照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拍摄,展现了一只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的水母,数百根带刺的触须在水中摇摆。“粉红色吝啬鬼”是一种新发现的水母种群,它们会攻击其他水母,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
2000年,研究人员在墨西哥湾首次发现大量“粉红色吝啬鬼”,当时将它们列为Drymonema dalmatinum家族成员。这个水母家族自19世纪末期便被科学界所知,通常可以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南美大西洋海域发现它们的踪影。
最近,科学家借助基因技术和表观检查揭示了这种水母的真实身份。根据他们的发现,“粉红色吝啬鬼”是一个全新的水母种群——学名“Drymonema larsoni”,以科学家罗恩·拉尔森的名字命名。在加勒比海,正是拉尔森首次对这种水母进行了研究。
“粉红色吝啬鬼”与其他已知钵水母存在较大差异,促使科学家创建一个全新的水母家族。这个新钵水母家族——自1921年以来的第一个——被称之为“Drymonematidae”,囊括所有Drymonema种群。阿拉巴马州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家基斯·拜哈表示:“在从遗传和形态学角度对Drymonema进行研究时,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它们不同于其他水母,是一个独立的水母家族。”在最新一期《生物学通报》杂志上,拜哈和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海洋生物进化史专家迈克尔·道森详述了Drymonema水母种群。
2.捕杀同类
一只在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捕获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捕获后被放入实验室的水箱。根据新分析得出的发现,这种生活在墨西哥湾的水母在遗传上与地中海近亲D. dalmatinum截然不同。无论生活在什么地区,Drymonema水母都会捕杀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
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的拜哈表示:“它们会向外伸出触须,一旦碰到月亮水母,便会用更多触须缠绕猎物,最后将它们捕杀。”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
3.海湾战争
墨西哥湾,一只体型较小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攻击一只体型远超过自己的月亮水母。Drymonema的体型差异较大,有些只有几英寸宽,例如图片中的水母,有些则可达到几英尺。拜哈说:“它们的体型一直在增长,但绝大多数水母的寿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繁育下一代之后,它们便不再进食,身体逐渐衰老,枯萎并最终走向死亡。”
5. 航天飞机整装待飞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被移往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本图是从发射控制中心的楼顶拍摄的。
“发现”号航天飞机计划将于11月初发射升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供给物资。这项任务被命名为“STS-133”飞行任务,也拉开了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家族最后演出的序幕,因为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任务可能将于明年初完成他们最后的使命。
6. 澳大利亚红色中心
这幅最新公布的照片由欧洲航天局“Envisat”卫星于7月份所拍摄。图片显示,一片白云好像一层薄纱盘旋于澳大利亚埃尔湖盆地深红色的土地上空。
埃尔湖盆地也被称为“红色中心”,因为当地土壤呈深红色,而且草木稀少。这个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排涝区之一,占地大约120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的总和。
7. 土卫六的春天
这两张伪色照片公布于9月21日,由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太空飞船所拍摄。照片显示,黄色的乙烷云在土卫六红紫色的大气层中聚集。
这两张照片(右侧的图片是倒置图片)同时还显示,在土卫六的北极,随着季节的缓慢变化,一个巨大的云层系统正在逐渐消失。土卫六北半球的冬天持续时间长达7个地球年。从2009年8月的土星春分时起,冬天正式让位于春天。(彬彬)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等机构近日公布了近期精彩太空图片。这些图片所涉及的太空事件包括:甚大望远镜阵列的激光束剑指苍穹、“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超新星附近耀眼的粉红色光环、月球上发现首个天然桥、补给太空船离开国际空间站以及“卡西尼”号太空船捕捉到土卫四表面波浪起伏的峡谷冰壁等。
1. 月亮桥
月球勘测轨道器相机在月球的表面发现了首个已知的天然桥。在9月7日公布的一幅月球图片中,这个天然桥右侧的光线可以从“桥拱”之中穿过,从而在左侧的那个深坑中照射出一个新月形的图案。本图公布于9月7日。
在地球上,天然桥通常是由于岩石受到风力和水长期侵蚀作用而形成。但是在月球上,这种地质特征通常是由于熔岩管道崩塌所形成的。这些熔岩管道可 能在很久之前就已在月球上形成。不过,在本图中的这个天然桥并不是由熔岩管道崩塌所形成。据月球勘测轨道器官网介绍,这个天然桥是由一次陨石撞击事件所形 成。这次陨石撞击事件形成了“国王”陨石坑,也导致附近的岩石熔化,从而形成了这个天然桥。
2. 剑指苍穹
8月份,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阵列中,雅普望远镜所射出的一束激光有如一道利剑直指苍穹,似乎已将银河系刺穿。
雅普望远镜的激光束在地球大气层之上约90公里的太空中制造了一颗假星。这种所谓的“激光导星”可以帮助天文学家修正望远镜所拍摄的太空图片因大气层干扰所产生的模糊效应。据欧洲南方天文台网站介绍,利用激光对准银河系的中心,天文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监测星系的内核。在银河系内核区域,那里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正在不断地吞噬周围的气体和尘埃。
3. 粉红色光环
在9月2日公布的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一张太空图片中,在超新星“1987A”的附近,出现一个耀眼的粉红色光环。这个耀眼的粉红色光环实际上是一股星系冲击波的残留物。
恒星爆炸所释放的大量物质猛烈撞击光环周围区域。在撞击过程中,物质急剧升温,从而导致这种耀眼光芒的出现。据“哈勃”太空望远镜官网介绍,这个光环直径大约为1光年。其实早在这颗超新星爆炸的2万年之前,光环物质就已经开始自行脱离该恒星。
4. 星系垃圾车
满载着各种垃圾,无人驾驶的“国际空间站进步-38”号补给太空船于8月31日离开国际空间站。
“进步-38”号很快就会脱离轨道,并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开始燃烧。不过,在此之前,俄罗斯飞行控制中心已获得该太空船的工程数据,并进行各种测试。“进步-38”号的继任者“进步-39”号已于近日发射升空,该飞船为国际空间站送去2.5吨的食品、水和燃料等各种补给品。
5. 脆弱的地形
近日,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太空船飞越土卫四上空,以最佳的视角拍摄了这颗遍布陨石坑的小卫星北极地区的画面。本图公布于9月7日。
据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官网介绍,这张满眼尽是“荒凉景象”的图片显示了土卫四表面有如波浪起伏的峡谷冰壁。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冰壁最初被天文学家们形容为“脆弱的地形”。这些冰壁越过各种陨石坑,沿着土卫四的表面漫延。(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