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近两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蜱虫叮咬所致的病例。中国疾控中心经研究,确定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这类“蜱咬病”的元凶。
3月1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一布尼亚科病毒。目前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全球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我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情况。针对这一可能的新发传染病,在卫生部的组织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探索研究工作。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的旅美学者、得克萨斯大学于学杰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多方探索,首先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开展了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从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6省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通过对病毒基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详细分析,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检测了600余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清,用大量病例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李德新介绍说,研究明确了新布尼亚病毒致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对于发现不同以往的传染病病例时,能否准确及时明确病因、鉴定病原体,是有效控制传染病、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李德新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首先得益于我国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其次得益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建设。
据了解,中国疾控中心已对全国疾控系统专业人员进行疾病检测和诊断培训,并制备了大量的实验室检测试剂分发到各省,使各省都能够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来源:新闻网 周婷玉 黄小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两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蜱虫叮咬所致的病例。中国疾控中心经研究,确定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这类“蜱咬病”的元凶。
3月1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一布尼亚科病毒。目前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全球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我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情况。针对这一可能的新发传染病,在卫生部的组织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探索研究工作。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的旅美学者、得克萨斯大学于学杰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多方探索,首先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开展了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从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6省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通过对病毒基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详细分析,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检测了600余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清,用大量病例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李德新介绍说,研究明确了新布尼亚病毒致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对于发现不同以往的传染病病例时,能否准确及时明确病因、鉴定病原体,是有效控制传染病、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李德新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首先得益于我国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其次得益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建设。
据了解,中国疾控中心已对全国疾控系统专业人员进行疾病检测和诊断培训,并制备了大量的实验室检测试剂分发到各省,使各省都能够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来源:新闻网 周婷玉 黄小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孟加拉国流行病学、疾病控制和研究协会会长拉赫曼14日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一名13个月大的女童经医学测试后确认感染禽流感病毒。

  拉赫曼说,这名女童来自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西部,她此前因为发高烧被送往当地的流感监控中心进行身体检查,医护人员抽取了她的唾液和鼻腔分泌物样本进行医学测试后确认她感染了禽流感病毒。这名女童的家人也接受了相关测试。

  拉赫曼还说,这名女童目前仍在接受相关治疗,并已脱离危险期,身体状况稳定。

  据孟加拉国流行病学、疾病控制和研究协会介绍,这是孟加拉国有记录以来发现的第二个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病例,第一个病例是在2008年发现的。(黄亚男)

发表在栏目: 科学

A,绿色荧光显示在正常培养的细胞中,石斑鱼hepcidin 均匀分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B,在病毒感染细胞后,hepcidin多肽凝聚于细胞边缘(箭头所示),形成屏障,发挥抗病毒作用。
石斑鱼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品种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石斑鱼年产量2007年已接近20万吨,经济价值巨大。然而,在大规模和高密度人工养殖条件下,石斑鱼的养殖成活率还不到40%,制约石斑鱼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病原耐药性、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从海洋生物中发现天然抗菌和抗病毒物质,发展可替代抗生素的免疫防控技术,已成为研究发展新趋势。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LMB)秦启伟研究员领导的团队,从病毒感染后的赤点石斑鱼脾组织差减文库中成功克隆出2个新的抗菌肽基因(EC-hepcidin1、EC-hepcidin2)。这两个基因分别由267和263个碱基组成,编码88和87个氨基酸,其中每个多肽分子含有4个半胱氨酸残基和2对二硫键,两个基因之间的相似度为79%。其基因组结构与哺乳动物的相似,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石斑鱼Hepcidin基因广泛表达分布于鱼体各组织,在病毒、细菌和真菌病原感染后,基因表达显著升高,其中,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人工合成包含有2对二硫键的多肽具有很强的杀菌和抗病毒活性,是首次报道成功合成的具有很强生物功能活性的Hepcidin多肽分子,在防治海水鱼类重大病毒病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成果“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novel hepcidins from orange-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已于近日发表在农林水产类国际著名期刊《鱼类与贝类免疫学》(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并被选为该杂志的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文章。论文发表后已在国际上引起了关注,韩国和罗马尼亚等国科学家致函通讯作者秦启伟表示出对该研究的浓厚兴趣。
该研究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计划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资助。(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二, 08 3月 2011 21:22

基因化石揭示人类进化史

    文章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上。

蓝色成对率位点估计小于2.5亿年,红色则大于2.5亿年
图: 蓝色成对率位点估计小于2.5亿年,红色则大于2.5亿年


    “跳跃基因”(jumping genes)一词指的是基因编码的物理交换过程中基因信息在物种间的交换。人类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疾病基因编码的侵袭,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始终伴随着某些疾病所带来的危害,比如癌症。


    逆转录病毒感染在动物的进化历史长河中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在有些情况下,寄生的基因会融入到宿主的种系中,这就是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你可以把其理解为保存在基因中的“化石”,人类基因中高达8%是由这些“化石”所组成。

 

    在经过数百万年的基因变化,大部分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保持休眠状态;但有些仍然会发挥其基因编码的作用,它们的作用有好有坏,有些能调节宿主的免疫 反应,有些则会促使疾病的发生,如多发性硬化和某些类型的癌症。但在目前,年代超过2.5亿年前的逆转录病毒序列不能在今天的基因组中被发现。


    文章作者比较了两种计算方法:基本的系统发育方法(basic phylogenetic method)和需要密集计算的蒙特卡罗马尔科夫链(Monte Carlo Markov Chain,MCMC)方法,研究者发现这两种方法对于小于4000万年的内源性逆转录基因的预测都比较相近。而大于4000万年的结果则出现了明显分 歧,年代久远,分歧越大。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当数据量大的时候MCMC方法的计算会非常耗时。对于全基因组研究来说,在保证计算可行性和准确性的时候,简单的系统发育方法则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导致女性患宫颈癌的罪魁祸首。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男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人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属,能引起人类皮肤和黏膜的多种良性乳头状瘤或疣,某些型别感染还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为了解男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几率,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莫菲特·李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对1100名18岁至70岁的男性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美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国。结果发现,男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几率高达50%,与女性感染率十分接近。此外,每年约有6%的男性会新感染人乳头瘤病毒16型,该型病毒是引发女性宫颈癌的最常见病毒,它可以导致男性患其他类型癌症。
领导研究的安娜·朱利亚诺说,研究表明,男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生理机制与女性类似;所不同的是,部分女性可通过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将感染病毒清除,但男性不具备这种能力。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柳叶刀》医学杂志上。
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女性已开始接种能够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疫苗。专家建议,由于男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几率也比较高,他们也应该接种这种疫苗。(来源:新华网 高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和新加坡研究人员1日报告说,他们制造出能够观测50纳米大小物体的光学显微镜,这是迄今观测能力最强的光学显微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在普通白光照明下直接观测纳米级物体的光学显微镜。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和新加坡同行当天在新一期《自然·通信》杂志上报告了这项成果。由于光的衍射特性的限制,光学显微镜的观测极限通常约 为1微米。研究人员通过为光学显微镜添加一种特殊的“透明微米球透镜”,克服了上述障碍,使这一极限达到50纳米,观测能力提高了20倍。
 

  论文第一作者王增波博士告诉新华社记者:“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在普通白光照明下直接观测纳米级物体的光学显微镜,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据介绍,目前一般使用电子显微镜观测极其微小的物体,但它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在观测细胞时,电子显微镜只能显示出细胞表面的状况,而不能用于观 测细胞内部结构。之前还有研究人员先为细胞染色,然后利用特制光学显微镜观测染色后的细胞内部结构,但这种方法对病毒无效,因为染料无法进入病毒内部。而 这种新型光学显微镜首次提供了在普通条件下观测细胞内部结构和病毒活动机理的手段。
 

  领导该项研究的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李琳说,这可能会为观测细胞和病毒的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有助于研发新的药物和疾病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还表示,利用类似方法可以进一步制造出观测能力更强的光学显微镜。从理论上说,这种基于“透明微米球透镜”的光学显微镜不存在观测极限。(记者 黄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人民网3月1日电 负责承担伊朗布舍尔核电站建设任务的俄罗斯原子能机构2月28日披露,因电站内的金属微粒可能被燃料棒泄露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俄技术人员做出了从布舍尔电站反应堆内卸载核燃料棒的决定。这是外界首次了解伊朗第一座核电站“熄火”的确切原因。

  据悉,俄罗斯技术人员在电站内的冷却泵中发现了一些受放射性污染的粒子,并担心它们已经同燃料棒“有了亲密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移除核电站燃料棒才能进行彻底检修,以便排除隐患。现在还不清楚布舍尔核电站将于何时重新装载燃料棒,并且再度开始“点火”准备。

  此前,伊朗政府高级官员宣布,出于“安全考虑”,该国首座核电站内的核燃料已经开始“被迫卸载”。西方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含糊不清的声明暗示,伊朗核计划遭遇的最大挫折,很可能在核电站控制系统遭遇了“震网”电脑病毒袭击后产生的连锁反应。

  外界普遍认为,所谓的“震网”病毒是美国和以色列专门针对伊朗开发的第一种“网络武器”。这种软件据称能通过向监视电脑屏幕的控制员提供错误信息,结果导致伊朗离心机失控,甚至让运行中的核电站发生严重泄露事故。

  伊朗方面表示,“震网”病毒没有对布舍尔核电站控制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少量工程师的手提电脑遭感染。伊朗承认,该国的浓缩铀提炼设备因“震网”病毒袭击而暂时罢工。此外,这座核电站所使用的燃料都来自俄罗斯,发电后产生的废料也将送回俄罗斯处理,因此不会被用来制造核武器所需材料。

  在布舍尔核电站的控制系统遭“震网”电脑病毒袭击后,西方国家情报机构担心,这座核电站正式运营后,可能发生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造成大规模放射性物质泄露。据称,一旦布舍尔核电站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整个核反应堆爆炸的威力将相当于一颗“小型核弹”。

  关注伊朗核计划的西方官员称,在大型核电站启动前,反复装载和卸载燃料属于正常流程。美国则认为,伊朗正在利用布舍尔电站做幌子,秘密研发核武器,这种说法遭到了伊朗的断然否定,但西方国家仍不放心,并对德黑兰采取了一系列制裁禁运措施。

  采用轻水反应堆的布舍尔核电站在俄罗斯援助下建设完工,并从四个月前开始加载核燃料。伊朗原计划让这座装机容量1000兆瓦的电站在今年内投入运行,但因去年曾发生“小泄露事故”。这座造价超过10亿美元、已经推迟10多年投产的核电站,只能再度“休息”。

  西方国家担心,伊朗现在拥有的浓缩铀在经过继续提纯后,可加工成一到两颗原子弹。伊朗境内目前共有4000部用来加工浓缩铀的离心机。截至目前,这些离心机“工作正常”。据悉,这些设备能够在一年内加工出足以制造原子弹的浓缩铀材料。

  目前,伊朗已经掌握了自行生产浓度为20%铀材料的技术。熟悉核技术的专家指出,将20%浓度的铀浓缩材料加工成制造核武器的材料,所需时间将大大少于从铀矿加工浓缩至20%浓度的时间,这是最让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安之处。(高轶军)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布什尔核电站内部。资料图 布什尔核电站内部。资料图

  伊朗26日突然宣布,将暂时卸载其首座核电站———布什尔核电站的核燃料。此言一出,西方媒体和一些分析人士猜测,核电站再次遭到电脑蠕虫病毒的袭击,这意味着伊朗核计划遭遇挫折。

  “典范”核项目遇挫

  伊朗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苏丹尼耶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俄罗斯方面提出了要求,布什尔核电站的核燃料将从核反应堆中暂时卸载,以便可以进行更多的技术试验。等试验结束,核燃料将被重新装入核反应堆。”

  布什尔核电站是伊朗在俄罗斯帮助下建立的首座核电站,被视为是伊朗核计划的标志之一,一度被媒体宣传为伊朗突破西方封锁的典范。

  这座核电站位于伊朗南部港口城市布什尔附近,设计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伊朗和俄罗斯共同投资10亿多美元。不久前伊朗称,希望今年2月实现核电站正式发电。但由于这起突来的变故,核电站并网发电的计划实际上已经推迟。

  官方否认病毒来袭

  苏丹尼耶并没有说明暂时卸载核燃料的原因,只是说发展核电站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再次引发了关于核电站受到蠕虫病毒袭击的猜测。

  英国和美国媒体报道说,去年袭击过伊朗的电脑蠕虫病毒再次来袭。去年7月,伊朗核设施和一些工业设施的多台电脑感染了一种名为“震网”的蠕虫病毒,导致核设施运转出现问题。今年1月,西方媒体报道称,“震网”蠕虫病毒侵入布什尔核电站的计算机系统,对该核电站反应堆造成严重影响,不过伊朗官方予以否认。

  可能有重大安全问题

  伊朗原子能组织发言人哈米德·哈德姆称,一座核电站启用前,卸载和重新加装核燃料并不稀奇。但美国科学和国际安全研究所主任大卫·奥尔布赖特认为,此事让人们对伊朗核技术产生质疑,“这是一次实质性的挫折。”

  分析人士指出,伊朗在布什尔核电站并网发电前夕这一节骨眼上卸载核燃料,一定是遇到了重大安全问题,否则,一直急于推进该核电站项目的伊朗不可能采取这样的“倒退”措施。

  (张乐)

  ■ 猜测

  美以制造网络攻击?

  计算机专家认定,“震网”蠕虫病毒是专门为袭击离心机而设计的。病毒能突然更改离心机中的发动机转速,这种突然的改变足以摧毁离心机运转能力且无法修复。

  有媒体称,病毒的目标正是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美国和以色列是进行网络攻击的幕后主使。受震网病毒攻击后,如果伊朗坚持启动核电站,就会酿成重大核灾难。

  (新华社专电)

  ■ 分析

  伊朗核成果远大于挫折

  中东问题专家朱兆一博士分析,伊朗的核计划尽管不一帆风顺,但其发展核项目的能力和成果依然不可小觑。

  朱博士说,西方始终认为,伊朗为了对外显示技术实力强大,通常也会夸大该国的核能力,比如宣称纳坦兹核设施的离心机有8000多台。由于伊朗将核问题视作一张重量级的外交牌,才会让西方更看重该国核计划的成败,一有风吹草动,就做出诸般猜测。不过,伊朗在受制裁下依然大力发展核技术,其成绩远大于遭遇的挫折。(张乐)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社电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2月22日报告说,该所研究人员日前从一名使用过抗流感药物帕拉米韦的儿童体内,检测出了对这种药物具有抗药性的新型流感病毒。

  帕拉米韦是一种较新的抗流感药物,去年1月开始在日本上市销售。这是日本国内首次检测出对帕拉米韦具有抗药性的流感病毒。研究人员说,由于目前只发现了一例抗药病例,没必要为此担忧,不过今后有必要密切关注这类抗药病毒出现的频率。

  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介绍,上述抗药病毒源自一名5岁儿童体内。这名儿童此前未接种过抗流感疫苗,今年1月因发高烧和肺炎住院,被确诊患有流感之后用帕拉米韦进行输液治疗,症状改善后出院。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这名儿童体内采集的病毒样本,发现了对帕拉米韦抗药的流感病毒变异基因,另一种抗流感药物达菲也难以对付这种病毒。不过,其他两种抗流感药物——瑞乐沙和日本新研发的INAVIR等药对这种抗药病毒有效。流感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后,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体内产生抗药病毒。通常来说这些病毒的感染性和传播能力很弱,不过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对达菲抗药的个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并未减弱,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