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在一段录像中再现了泰坦巨蟒的样子,该节目的目的是探索这种蛇为什么会长到48英尺(14.63米)长,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  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在一段录像中再现了泰坦巨蟒的样子,该节目的目的是探索这种蛇为什么会长到48英尺(14.63米)长,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
用来重塑这种可怕的食肉动物的泰坦巨蟒的颅骨用来重塑这种可怕的食肉动物的泰坦巨蟒的颅骨
泰坦巨蟒可能比曾出现过的任何大蟒都大泰坦巨蟒可能比曾出现过的任何大蟒都大
泰坦巨蟒长达48英尺(14.63米),体重与一辆小轿车相同,身体厚度超过1码(0.91米)。这种大蟒蛇的近亲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哥伦比亚北部地区  泰坦巨蟒长达48英尺(14.63米),体重与一辆小轿车相同,身体厚度超过1码(0.91米)。这种大蟒蛇的近亲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哥伦比亚北部地区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美国史密森学会已经令一种6000万年前在雨林里蜿蜒穿梭的长达48英尺(14.63米),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的泰坦巨蟒(Titanoboa)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继恐龙灭绝之后,其他食肉动物开始争夺统治地位。泰坦巨蟒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种比任何蟒蛇都大的史前巨蟒显然也是历史上最大的蟒。

  史密森学会在一个新电视节目中再现了这种可怕的史前巨兽,该节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蟒会长那么大。史密森频道的节目设计负责人大卫-罗亚勒说:“这是一个似乎非常奇幻的发现,它看起来可能像是一个幻想的主题。它是一种出现在斯皮尔伯格设想的过去的动物,它的名字会令人想起一种虚构的庞大怪兽。”史密森频道创作了一部有关发现这种生活在6000万年前,长达48英尺(14.63米),重2500磅(1133.98公斤)的史前巨蟒的影片,并塑造了该食肉动物可能的样子。

  该影片利用一个实物大小的巨蟒雕像进行宣传,并在纽约中央车站展出。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和古生物学家乔纳森-布洛赫博士是负责发掘泰坦巨蟒化石的科研组成员之一。发现这种巨蟒化石的地方,曾被认为古新世是一片原始雨林。蛇的颅骨几乎从未发现过,因为它们极其易碎,通常早已分解掉了。“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是这种蟒为什么会长那么大,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热带地区的温度更高。泰坦巨蟒是恐龙灭绝后的至少1000万年间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因此它是恐龙消失以后地球上新的统治者。”

  泰坦巨蟒的化石是在哥伦比亚瑟尔琼(Cerrejon)的一个露天煤矿发现的,与它一同发现的还有海龟和鳄鱼化石。这种庞然大物生活在古新世,即恐龙因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地球走向灭亡后的1000万年间,它帮助填补了进化史上缺失的一环。在获得这一发现以前,科学家手里没有6500万和55万万年前生活在热带南美洲的脊椎动物的化石。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詹森-海德博士说:“现在我们拥有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可以回溯到恐龙灭绝后的时代,看一看是怎样的动物取代了恐龙的统治地位。这种像大蟒蛇的庞然大物比一辆城市公交车更长,体重超过一辆小轿车的重量。它是有史以来已知的最大蛇类。”(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海莉勇敢地同病魔战争

  据国外媒体报道,14岁的英国东萨西克斯郡女孩海莉·奥金斯因患有儿童早衰症而过早地被医生判了“死刑”。有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13岁。不过,乐观的海莉在同病魔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她不仅在去年12月14日度过了自己的14岁生日,还出版了自传《未年轻便老去》。

  儿童早衰症是一种罕见病症,患此病的儿童比一般人的衰老速度快8到10倍。一般来说,早衰症患者会死于心脏病或中风,平均寿命只有13岁。如今,只有14岁的海莉看起来已经像年逾古稀的老人,她的身体年龄已达到105岁。在病魔的折磨下,海莉的皮肤像纸一样薄,骨头也容易折断。


海莉勇敢地同病魔战争

  在《未年轻便老去》这本自传中,海莉不仅描述了自己的追星之路和厌恶上学的心情,还讲述了自己同病魔抗争的感人经历。

  海莉的母亲凯莉也参与了这本书的撰写,其中有几个章节都出自她的手笔。凯莉表示,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女儿的病情,是发现海莉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成长,体重也增长缓慢。

  之前,海莉曾出演过一部描述早衰症儿童生活的纪录片《特殊人群:比母亲年长的女孩,世界最老少年》,正是这部纪录片使海莉为公众所知。

  得知海莉的病情之后,她的家人都悲痛欲绝。但乐观的小海莉却称:“我对未来有所规划。我觉得,也许我长大之后,我会结婚成家。妈妈说,会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人,无视我的病情(同我在一起)。”在生活中,海莉也像一个普通小女孩一样,喜欢上网,喜欢流行歌手,喜欢和朋友们一起逛街玩耍。

  然而,海莉也越来越了解自己病情的严重性。海莉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从来不会谈论这个问题。但她有朋友去世,她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希望最新的药物能够起到作用,希望海莉能够一直健康地生活下去。”

  相关阅读

  英花季少女不幸患卵巢癌 医生误诊竟称身怀六甲

  越南女吃海鲜染怪病 几月由美丽少女变白发老太

  加拿大妙龄少女染怪异病症 喝汽油上瘾每日多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2011年4月15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日本大地震后,一名女子悲伤地坐在废墟上。
  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2011年4月15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日本大地震后,一名女子悲伤地坐在废墟上。
地震后第5天,回公司拿行李的王薇妹拍下的公司被海啸侵袭后的场景。
地震后第5天,回公司拿行李的王薇妹拍下的公司被海啸侵袭后的场景。

  日本“3·11”灾难周年祭 亲历者讲述一年间

  伤痕依然清晰,生活在继续

  一年前,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史无前例的三重灾难:地震、海啸、核泄漏,造成19139 人死亡或失踪,30多万人流离失所。灾难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

  一年后,地震留下的废墟依然触目,失去亲人的痛苦萦绕不去。

  在重灾区福岛、宫城、岩手三县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被海啸冲上陆地、冲到屋顶的车和船,灾难仿佛停留在昨天。日本环境省说,三县废墟总量约2490万吨,完成大面积清理需3年。

  核辐射还需防范。据测量,一年后福岛的辐射量依然高出东京数倍。核电站禁区范围内离家避难者仍有8.7 万人。人们等待重返家园。一些人失去亲人,看不到未来,精神受重创。最新报道说日本海啸灾区四成以上民众睡眠有障碍;福岛灾区服务迟缓,灾区去留难定。

  伤痕依然清晰,然而更多的灾民已从伤痛中出发。

  重灾区南相马市7.1 万人口中近6 万人离家避难。现在大部分人已返回重建家园。福岛核电站20公里控制区外已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街上又能看到上学、放学的学生了。一些重建的房屋快要完工,正等待他们的主人归来。暂时还不能返家的人们住在政府搭建的临时应急板房内,他们很可能要长久驻扎。阴冷的白色板房上的鲜艳的图案告诉人们,生活在继续。

  地震后,总计有上百万的志愿者赶往灾区,这在没有志愿服务传统的日本来说可谓盛况空前。

  日本这个岛国一直以来多灾多难。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频繁。最新消息称东京4年内或发生7级以上地震,日本可能考虑迁都。

  多灾多难造就了日本人的韧性、承受力以及对自然的认知。那种认知,当面临巨大的灾难时,就是一种福祉。采访灾民时发现,他们中许多人不会太多地抱怨环境,相反,他们更倾向于沉默并高效地解决问题。日本专栏作家加藤嘉一曾说过,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地震是朋友”,这句话的意义是: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同样是值得敬畏、必须相处的,因为大自然养育了我们。

  相信这一年,每一个经历了灾难的日本人,都有一个与命运共生的故事。

  特此,我们在3·11周年之际,采访组织了一组亲历者的故事,他们有获奖3·11摄影报道中的主人公、有惊险逃生的中国研修生、有亲历采访3·11的本报记者、有本报特约重访灾区日本媒体记者……通过他们的眼睛与感触,再述灾难的恐怖与重拾家园的奋起进程,从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承受变故与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

  本报记者 徐晓红

  本报特约记者、日本Media株式会社记者再访灾区,劫后余生的灾民说——

  日子还要过,今年是“复兴元年”

  宫古市田老町,这个曾经经历过1896年明治三陆地震和1933年昭和三陆地震并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小镇,这次的地震和海啸摧毁了田老町70%的房屋,造成256人死亡或失踪。

  在灾后一年的现在,虽然宫古市所有的灾民都搬离了避难所,住上了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房,但是所有的幸存下来的当地居民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在自己生活多年,却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伤害的海边上重建自己的家园,还是搬到距离海边比较远高台上重新开始生活。一位当地80多岁的老人说:我一辈子都是靠海活过来的,到了我这个年纪,实在是不想离开已经习惯了的家乡。

  而与宫古市同样受灾严重的南三陆町,在本次地震中共有565人死亡,在地震发生以后,有一名在当地政府防灾部门年仅24岁的姑娘远藤未希,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尽快避难,在当地政府的办公楼三楼里不停的通过广播喊话通知町民避难,直到海啸摧毁了她所在的办公楼。笔者近日在仅剩残骸的办公楼旁,看到了当地居民为了纪念在这次海啸中牺牲的英灵而供奉的灵台。

  在南三陆町笔者还走访了当地的一家叫做观洋的临海宾馆。当时在海啸过后,临海的这家宾馆的1楼二楼温泉的部分当时遭到海啸破坏,但是为了给大家打气,他们打出了“不让南三陆的灯火消失”的口号,虽然没有水,但是他们坚持营业,接待当地的灾民和志愿者。那天,宾馆里正在举行宴会,气氛很热烈。宾馆的人说,其实大家心里还是很难受,还没有从灾难的打击中站起来。但是活下来的人日子还是要过,所以我们索性就故意要热闹起来。也是借此赶走悲伤。马上就要春天了,只要外面的雪一化,我们就要真正开始重建我们的家园了。我们都称今年为“复兴元年”。同时她也很感谢来自中国朋友们的援助,她说正是大家的支援,才是我们有了重建家园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和日本的静冈县早在30年前成为了友好省县,浙江是去年首批中国地方政府向日本的地震赈灾捐款的省份。静冈县对浙江省方面的好意表示感谢,并立即通过日本红十字会静冈县支部转交到了受灾地区。今年双方还会就庆祝中日恢复邦交40周年和结成友好省县30周年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加深双方的友好交流。相信日本的灾民在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界的帮助下,一定会重新站起来,勇敢的迎接美好的未来。

  一张照片被世界媒体纷纷转载

  本报特约记者一年后专访主人公

  我抱膝痛哭,是为了那些狗狗

  去年的3月14日,在日本《朝日新闻》头版上刊登了一张照片,一位日本女性坐在震后的废墟中,抱膝痛哭。后来,这幅照片被美国的纽约时报等世界媒体纷纷转载,成为记录日本东北311大地震的一张历史性的写照。上月在荷兰举行的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上,这幅照片获得了三等奖!

  3·11一周年之际, 记者终于见到了照片上的主人公——伊藤茜小姐,听取了这位曾经“抱膝痛哭”女性讲述了那段故事。

  去年的3月11日那天,伊藤茜和往常一样,与她喂养的13只爱犬一起,在日本的宫城县名取市过着平静而又温馨的生活。

  “地震过后,还是和往常一样,只是这一次震感大了一点。我简单收拾了一下屋子,开车去附近的超市,想买一些手电电池和食品备用。就在我开车返回家的路上,在我前面的一辆小货车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我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就看到眼前突然树起一道黑色的高墙!当我开车疯狂地躲开那面黑色的高墙后,我才意识到,这是海啸……”

  一瞬间,整个世界变了,道路没有了,房屋建筑没有了,只有无边无际,看起来都是一样景观的废墟和散乱的尸体。

  “当时我最担心的就是那些小狗们。穿着在避难所借的一双不合脚的水靴,和周围人一样,我在瓦砾中寻找自己的家的位置。找了两天都没有觉得一点疲备,但是当我看到已经被冲垮,特别是家里和心爱的小狗们一起生活的2层已经不存在的时候,突然才感到脚被磨破的剧痛,我再也站不住了……”伊藤茜脱下那双红色的水靴,瘫坐在地上的时候,一位记者拍下了这张后来在世界获奖的照片。伊藤茜说,“我那时坐地而哭是想起了那些失踪的狗狗。”

  现在伊藤茜已经搬离了灾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当记者看到她的时候,她身边除了两只躲过惊涛骇浪的大型犬外,又增加了2个小伙伴—一只腊肠犬和一只小西施狗。

  海啸之后,伊藤茜的人生也发生了变化,“我现在在学习做狗的美容师,每周学习工作4天。地震后我才感到她们太需要关爱了。”  谈起现在的生活,伊藤茜的脸上又显出了不安的表情。“现在生活很艰苦。本来还想再养几头小狗,但是经济上不容许。现在政府有给灾民的各种补贴,可以自己找到适合养狗的房子,但是这些补贴只有2年的期限,而这两年和今后需要做的事情还太多。”

  相关阅读

  英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学家 预测地震人类无能为力

  日地震周年祭专家再警告 4年内东京将爆7级大震

  东京存七级以上大地震威胁 板块边界深度成主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夜晚的屋顶花园

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

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

  科学网(kexue.com)讯 如今,在喧嚣的都市中想找到一片安静绿色的环境很不容易,人们生活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的世界。这样的环境是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与痛苦。

  不过这样的环境目前也在一点点的改善,许多人们认识到了当今环境的问题,在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纷纷兴起了建设环保建筑的理念,也能由此看出人类想解决当今缺少绿色环境的局面。众多大厦开始建设屋顶花园,这也给喧闹的都是增加了一些绿色。


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

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

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

  目前,这些屋顶花园在美国、欧洲甚至日本大力发展。你可以发挥想象,在这个日常喧嚣忙碌的城市,可在屋顶享受另一个世界,躺在草地上,或坐在花丛中,远离人群的喧闹、车辆的拥堵,在这么一个悠然的空间享受城市的生活。

  这些镜头就是几个当今著名的屋顶花园,他们都是一对情侣戴安和雷拍摄的,两人目前在周游世界,他们喜欢寻找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目前已经持续了25年,这些美丽的镜头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冲击。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英男子自家花园堆积巨大垃圾山 从太空竟可看到

  "麻瓜花园"竟有现实版 英马铃薯酷似伏地魔(图)

  建筑师设计楼梯式高楼 人人拥有"私人花园"(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比一角硬币还小的新蛙种Paedophryne amauensis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雨林里比一角硬币还小的新蛙种Paedophryne amauensis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雨林里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小脊椎动物是一只像家蝇那么大的蛙。最新发现的这种名叫Paedophryne amauensis的蛙,平均体长只有7.7毫米,比以前的最小脊椎动物世界纪录保持者——东南亚的印尼露比精灵灯(Paedocypris progenetica)鱼种稍微更小一些,后者雌性的体长大约只有7.9毫米。

  最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期间,科学家发现P. amauensis和另一种新种蛙Paedophryne swiftorum,它的体长大约是8.6毫米。保护国际的两栖动物专家罗宾-摩尔并未参与这项研究,他说:“他们继续找到越来越小的蛙类,这令我感到非常吃惊。”它们显然“已经适应了一个其他动物无法适应的小生境”。论文联合作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克里斯多佛-奥斯汀称,事实上这些蛙进化出小个头,是为了吃小型无脊椎动物,例如螨类,这些害虫均被更大的食肉动物忽略了。

  这种蛙类是在2010年发现的,但是直到今年1月11日才公布结果,所有种类的Paedophyrne genus都是小个儿,它们生活在新几内亚雨林地上的落叶里。科学家通过倾听它们的叫声,然后努力锁定声音来源,最终查找到这些微型动物。找到它们并不容易,因为它们的叫声音调很高,因此人类凭借听觉很难锁定声音来源。奥斯汀和研究生埃里克-里特梅耶闻声赶忙去抓地上的落叶,并把它们放入一个塑料袋,这样尝试了4次,他们才发现这些蛙。奥斯汀表示,科学家仔细查找袋子里的落叶,直到“最终我们看到这个小东西正在一片树叶上跳跃”。

  这些蛙很小,而且拥有与地面颜色一样的皮肤,因此利用裸眼很难看到它们,因此奥斯汀只得不断利用数码相机拍照,然后把照片放大。但是给这些两栖动物拍照像寻找它们一样困难。奥斯汀把相机放在眼前准备拍照时,他的目标物往往已经跑掉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11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奥斯汀表示,这些新蛙“非常擅长跳跃,它们的跳跃高度比它们的体长长30倍”。作为这项研究的一部分,奥斯汀及其同事还给这些小蛙做了全球基因比较。该科研组发现,全球的小蛙单独进化了11次,几乎只生活在热带雨林里,因为那里的空气潮湿,蛙的皮肤不会变干,而且食物充足。(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调查:谁动了鄱阳湖的水?——鄱阳湖陷入枯水境地调查

  新华网南昌1月13日电(记者郭强、周科、刘彬)新年伊始,鄱阳湖再次传来干旱的消息:鄱阳湖水体面积目前已萎缩至不足200平方公里,不到丰水期的二十分之一。星子站水位更是在新年后不久跌破8米关口,鄱阳湖正式进入极枯水位期。

  缺水、枯水、湖盆变草场——曾经烟波浩渺、长期稳坐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到底怎么了?到底谁“动”了鄱阳湖的水?记者近日沿湖进行了采访调查。

  低枯水位背后:自然与人为因素交叉作用

  鄱阳湖水位缘何持续偏低?记者调查发现,低枯水位的背后,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

  首先,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导致入湖水量在一个时期内严重不足。气象专家介绍,鄱阳湖湖水主要是依靠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但2011年以来,江西省降水量整体偏少,且在时间分布上十分不均。

  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江西全年降水量仅为1305毫米,较往年约减少了22%,排有记录以来倒数第五位。其中,1月至5月降水异常偏少,出现了近60年来同期最严重干旱,6月初又发生旱涝急转,降水量为近50年同期最多。

  其次,长江上游大批库坝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造成了非自然因素的持续低枯水位。江西省水文局1月2日8时的监测统计显示,江西境内五大河流的入鄱阳湖流量只有732立方米每秒,而鄱阳湖的出水流量则达到了1280立方米每秒。鄱阳湖湖水被急剧“拉空”,水位快速下降。

  其三,鄱阳湖区出现的大规模采砂活动造成湖区河道下切,水位下降严重。据了解,一艘功率几千马力、两三层高的大型采砂船“吸砂王”,一次作业就可将水深30米、半径60米范围内的砂石吸个精光,形成近百米宽的大坑。

  记者在湖区采访时也看到,一艘艘巨大的采砂船在湖区作业,一堆堆高高的砂石堆放在湖畔河边,一个个深深的砂坑遍布鄱阳湖周边河道、湖床上,滞留宝贵的水资源,无法形成有效水面和水位。

  低枯水位下的鄱阳湖之悲

  鄱阳湖边的星子县南康镇有两个专业渔民村,生活着渔民1000多人。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靠打鱼为生。对于他们来说,鄱阳湖就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他们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可刚刚过去的2011年,鄱阳湖却并没有像往年一样眷顾他们。从上半年的春夏连旱到下半年的水位持续走低,他们度过了干旱缺水和无鱼可打的一年。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状况还将延续。

  在星子水文站监测点附近的码头,记者碰到了刚刚出湖捕鱼回来的张金云夫妇,桶里的几斤小鱼就是他们老两口这天的全部收获。

  “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张金云告诉记者,自从水位退下去之后,每次出湖都捕不到什么鱼。而按照往年的行情,眼下年关将近,正是卖鱼的好时候,“原本可以趁这个时间好好挣上一笔的,可照现在的情况,每次捕的鱼还不够耗费的油钱。”

  日子艰难的不仅是这些靠打鱼为生的渔民,生活在这里的候鸟、江豚等野生动物也同样面临着生计难题。

  作为世界著名的候鸟栖息地和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鄱阳湖栖息着310多种湿地鸟类。每年10月,都有上百万的候鸟从北方迁徙至鄱阳湖越冬。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超过50万只的候鸟来此越冬。

  面对因干旱而导致的候鸟生存环境恶化和食物短缺等问题,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说,他们已对辖区内候鸟比较集中的几大湖泊采取用水泵从修河抽水补给的应急措施。同时,为了保证候鸟食物,他们还专门向核心湖区投放大量鱼苗。

  此外,随着水位的进一步下降,周边部分地区的生活用水也开始受到影响。在都昌县,当地自来水公司的取水口已经出现干枯,县城12万居民生活用水面临困难。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都昌水位站的水位观测井和水尺等设施全部裸露在干枯的湖床上,在水厂取水口,当地已经增设了5台临时水泵到更远的湖底二级提水补给。

  鄱阳湖低枯水位已常态化 需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自2003以来,鄱阳湖已经连续近十年出现低枯水位,其中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历史同期最枯水位。

  江西省水文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星子站最高水位只有两个汛期年份超过20米,而且低于10米的枯水期时间在不断延长。即使是2010年那样的丰水年,进入10月后枯水期仍然达到165天。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作的专题调查分析认为,今后鄱阳湖低枯水位将成为常态,并将导致鄱阳湖生态与经济两方面承载能力的大幅降低。为此,相关部门和沿湖地区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长期应对鄱阳湖低枯水位的准备。

  据了解,目前江西省有关部门也正在就鄱阳湖低枯水位对城市供水的影响进行调研,并准备通过采取上游水库调节、沿湖取水管线延伸和加强采砂管理等应对措施,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而针对低枯水位下渔民生活困难的问题,基层干部、渔民和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等都呼吁,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渔民转产转业。

  江西省鄱阳湖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陈芙说,近年来受持续低枯水位影响,鄱阳湖的渔业资源已日趋匮乏,渔民面临着生计难题,转产转业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国家尽快出台扶持政策,通过高位来推动。”

  相关阅读

  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有古沉船 发现大量古青花瓷片

  鄱阳湖惊现"老虎"踪迹 专家称或是成年云豹(图)

  鄱阳湖首批越冬候鸟开始北迁 似"军团"集结前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8.驯鹿妈妈与幼仔

驯鹿妈妈与幼仔驯鹿妈妈与幼仔

  相机陷阱拍摄的驯鹿妈妈与幼仔。相机陷阱原本对准它们脚下的鸟巢,没想到将它们定格在镜头中。科学家对普拉德霍湾基础设施对北极中部驯鹿的生存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裂冰季节,这种动物可能避免到公路或者其他不稳定的基础设施附近活动,最终所能获取的营养物和繁育成功率受到影响。在这一季节,它们迁徙到南部,远离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区,目前的数量估计超过6.5万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它们的数量一度降至5000只。

  克罗宁表示:“如果关注这个数据,你会感受困惑。驯鹿的生存受到影响,例如活动受限,但它们的数量却呈戏剧性增长趋势。”其他地区的驯鹿种群同样呈这种趋势,例如生活在特雪布克湖附近的驯鹿。特雪布克湖位于沿岸平原东部大约150英里(约合240公里)。这一地区拥有类似的环境,但没有油田和气田。

  9.正准备进食的大乌鸦

正准备进食的大乌鸦正准备进食的大乌鸦

  一只大乌鸦,正准备享用铁爪鹀的蛋。它用喙从铁爪鹀的巢穴将蛋偷走。大乌鸦是受益于阿拉斯加州能源基础设施的动物之一。利伯泽特说:“大乌鸦生活在北坡地区,它们需要一些垂直结构筑巢,但北极沿岸平原地区并没有树,因此可供它们筑巢的地方并不多。不过,它们能够利用人造结构,在高塔、建筑的屋檐或者其他结构上筑巢。在油田,它们的数量不断增多。毫不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它们同样以在油田筑巢的鸟的鸟蛋为食。”现在,大乌鸦一年四季在油田度过,但在过去,我们却极少在冬季时看到它们的身影。

  10.打猎归来的北极狐

打猎归来的北极狐打猎归来的北极狐

  一只北极狐,嘴里叼着刚刚捕获的鸟,准备美餐一顿。在长期存在的捕食者与猎物构成的生物链中,北极狐扮演了重要角色。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希德勒表示,生活在普拉德霍湾油田附近的北极狐生活习性已经发生改变。他说:“夏季,它们通常以旅鼠、鸟类、鸟蛋或者尸体为食。冬季,它们通常来到海岸地区,在海冰上尾随北极熊,吃它们剩下的食物。在油田,北极狐的生活习性发生改变。冬季,它们会留在这里,因为它们能够找到死于交通事故的动物的尸体或者以垃圾为食。”(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是2007年拍摄到的一条雌性深海鱿鱼,它的身上可以看到附着的精袋(照片中细小的白点)这是2007年拍摄到的一条雌性深海鱿鱼,它的身上可以看到附着的精袋(照片中细小的白点)
生活在加勒比海的鱿鱼生活在加勒比海的鱿鱼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说到交配,雄性鱿鱼可真可以算是来者不拒的典范了: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它们和其它雄性同类交配的次数几乎与它们和雌性交配的次数一样多。这种生活在深海中的鱿鱼学名为“Octopoteuthis deletron”,它们的栖息地位于东太平洋漆黑的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它们之间很难辨别自己所遇到同类的性别。

  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美国加州蒙特利尔湾水族馆的亨德里克·豪文(Hendrik Hoving)介绍说:“它们能看到对方的存在,但是在它们通常做出‘我想和它交配’或‘我不想和它交配’决定的距离点上,它们实际上没有办法很好的确认出对方的性别。”他说:“因此,雄性鱿鱼决定碰碰运气——它会和它看到的每一个同类交配。”

  鱿鱼的性别从外观上确实难以辨认,雌性和雄性唯一的差别大约就是它们皮肤上的少许褶皱。这样的结果便是研究人员所说的“夜里放枪”——为了不错过任何机会,雄性鱿鱼才不愿意去花心思搞清楚对方是什么性别。

  自然界中罕见的同性交配现象

  为了研究这些生物,豪文和同事们借助自动深潜器抵达了东太平洋下1300~2600英尺(约合400~800米)深的水下。整个过程中生物学家们对超过100条雌性或雄性个体进行了观察,他们惊奇的发现雄性身上也和雌性一样,都附着着精囊。这说明雄性鱿鱼不管对方的性别,只要是同类就会向对方射出精囊。

  当雄性鱿鱼遭遇到一个同类,它会用它长长的阴茎将精囊射向对方。这个较大的精囊会碎裂称许多较小的精袋,并附着在对方的身上:头上或是触手上。但是它们的浪漫史也就此终结了:鱿鱼,这种孤独的独居生物,在完成这样的交配之后很快就会死去。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南希·贝利(Nathan Bailey)评价说:“研究小组的工作相当出色的证明了他们有关深海雄性鱿鱼缺乏性选择的发现。”

  自然界中,像鱿鱼表现出的这种被生物学家们称为“同性性行为”的现象非常罕见。贝利在一份电子邮件中写道:“一些灵长类动物以及海豚也有同性性行为现象发生,但是根据此项研究,鱿鱼显然在这一点上程度更甚。”

  豪文承认,他的这项研究成果或许会变成人们茶余饭后开玩笑的谈资。不过他说:“我才不在乎呢,我感兴趣的是深海动物以及它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现在我们知道它们在生活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找到异性!”(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陈丹青,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祖籍广东台山,1953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恢复高考时,以同等学历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1980年,陈丹青以油画《西藏组画》一举成名,1982年赴纽约定居,1983年6月,陈丹青个人画展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首个个展,之后,他在美国取得了属于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几乎所有成就。

陈丹青,这位中国目前最受关注的艺术家、学者,在中国艺术界、文化界均有很高名气,然而,他却因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线和发表大胆言论而引发讨论与关注。近日,陈丹青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专访时表示,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打乱,陷入人情沼泽难以自拔。

初到美国被震撼两三年

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美国,在那呆了18年,刚到美国时,他很纠结。陈丹青说,那时出国的目的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要成为世界艺术家,而是想去看原作,但他出去以后才知道,原来要面临那么多的问题,根本不只是原作的问题。陈丹青意识到,西方太庞大了。

后来,陈丹青看到了很多去美国的中国人,他们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办绿卡要买房子等,这些让陈丹青震撼了两三年。但是,陈丹青说他是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农村生活我都能受得了,纽约没有我受不了的事儿。 ”

归国之后生活被打乱

2000年,陈丹青回国,后来的日子,陈丹青常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有人质疑他被过度“消费”。但在王安忆的眼中,陈丹青却是一个生活很封闭的人,很难介入社会生活。陈丹青说,外界对他的评价刚好与王安忆的说法相反。“至少,我上媒体上太多了,这是我回国之后就一直被指责的地方,我不知道王安忆说我生活很封闭是什么意思。 ”陈丹青说,他的生活很简单,但最近十年有点被打乱,就是杂稿太多,以及接受各种采访,我一旦写了点东西,所有老朋友、新朋友都要我帮忙。“你知道,有朋友开个画展、出个书啊都要我来写,即使推掉十件或七件,还有三件要做,这是人情的沼泽地,陷进去就很难逃脱出来。 ”

大胆言论

我们最好的艺术作品在西方很普通

很多人都说陈丹青当年是在最牛的时候选择出国,但出去之后,他却发现,原来自己的作品是那么普通,早就过时了。陈丹青说,在美国,他最先学会接受自己的位置。他发现自己在前半段生命里做的事情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里,根本不算什么,所以不该夸大。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数亿年前,恐龙才是地球上真正的主人,人们对于充满神秘色彩的恐龙物种向往已久,更希望深入地了解探究它们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便于对地球远古物种有全面的认识。日前,Msnbc新闻网站列举了7种最致命的恐龙物种,其中包括嗜杀成性的霸王龙、嗜食同族的玛君龙,还有包括长着数百颗牙齿的两种素食性恐龙.

  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是一种非常致命的凶残恐龙,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其硕大颚骨和锋利牙齿能够将猎物撒裂成牙签大小。这种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体长40英尺,身高20英尺,体重近1.6万磅。

  霸王龙是两足行走,在0.65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广阔地域。目前,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生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

  玛君龙(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时常在血淋淋的猎杀事件中将自己的同类作为嗜食对象,将同类作为一顿美味大餐。相关的证据来自于玛君龙的牙齿,科学家在这种恐龙的牙齿化石中发现的残留物与该物种骨骼十分符合。

  玛君龙体长20英尺,0.7亿年前漫步在马达加斯达平原上,那个时期食物数量不多。相关的考古资料显示玛君龙时常以风化的“恐龙干尸”为食,他们的猎食对象还包括食草性恐龙和自己的同胞物种。很可能嗜食同类在恐龙物种之间很常见,它们会以活着的同类为食。但目前相关的证据资料并不完全。

  Eocarcharia dinops的眉骨是一块膨胀厚重的骨骼,在对同类竞争时会用厚重的眉骨像攻城槌一样撞击对方,从而赢得异性注意力和好感。它还长着像刀片一样的牙齿,能够将猎物活生生地咬死,并肢解身体的任意部位。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曾发现一具1.1亿年前的Eocarcharia dinops骨骼,其中包括像猪嘴一样的鼻子、内脏和尸体。Eocarcharia dinops体长约25英尺,身高7英尺,它们时常以两只一组出现猎杀另一只食肉动物或对长颈食草性Nigersaururs下毒手。

  多齿的诺弗勒恶龙(Masiakasaurus knopfleri)用像长矛一样的前齿刺中猎物,然后用像刀片的后齿将猎物撕碎咀嚼,这种类型的牙齿排列在掠食性恐龙中并不常见。

  诺弗勒恶龙与德国牧羊犬大小相近,在距今0.65亿-0.7亿年前白垩纪末期,它们生活在冈瓦那超大陆南部。科学家们认为它们主要以鱼类、蜥蜴和其他动物为主。

  这种恐龙英文学名的第一部分意思是“邪恶的蜥蜴”,第二部分的命名来源于一位歌手德勒-斯特雷特斯(Dire Straits)和吉他手马克-诺珀弗利(Mark Knopfler),当时一位考古学家在马达加斯达挖掘工作中受益于他们的音乐灵感时才发现诺弗勒恶龙的部分身体组织化石。

  玫瑰马普龙(Mapusaurus roseae)体长40英尺,体重大约6吨,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龙物种。由于考古学家在遗址处同时发现几具玫瑰马普龙骨骼残骸,认为可能数只玫瑰马普龙围攻捕杀了一只体型最大的食草性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其体长100英尺,当玫瑰马普龙一起向阿根廷龙进攻时,庞大的阿根廷龙倒下还未断气时肢体就被这些残忍的掠食者撒碎。

  玫瑰马普龙生活在1亿年前,它比霸王龙要大,甚至体型还超过了其较年长的同胞物种——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它们的牙齿窄而锋利像刀片一样,有利于撕咬猎物。其骨骼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

  犹他镰龙(Falcarius utahensis)真实地实现了从食肉型向素食型的转变,目前科学家也不知道是否这种外形像鸟的恐龙完全拒绝了食肉习性,但是他们发现犹他镰龙适合咀嚼肉的牙齿变成切叶型牙齿,同时它的肠胃变得膨胀适合充分发酵植物。

  犹他镰龙是两足行走,它的身高为4.5英尺,从头部到尾部体长有13英尺,时常挥动着4英寸长的锋利弯曲爪子。在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它们生活在现今的美国犹他州地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 页,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