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3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欧洲航天局最新拍摄的太阳爆发如巨蛇狂舞、“猎鹰”升空及燃烧的火焰星云等壮观景象。
1.太阳爆发如巨蛇狂舞
12月6日,长长的环状等离子体如巨蛇般在爆发的太阳盘面周围飞舞,美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恰好捕捉到这一壮观场面。燃烧的环状物被称为“太阳暗条”,其实是温度相对较低的气云,在磁力的作用下悬浮于太阳表面。据美宇航局科学家介绍,照片中的太阳暗条变得越来越长,在被拍到以前,跨度接近于62.1万英里(约合100万公里)。
2.“猎鹰”升空
在被许多人誉为是商业太空飞行前奏的一个重大事件中,“猎鹰9号”火箭12月8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成功将“龙”号飞船送入地球轨道。“龙”号飞船按原计划绕地球轨道飞行了两圈,最终溅落于太平洋。“猎鹰9号”和“龙”号飞船均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建造,这次是根据与美宇航局签订的合同进行测试。
根据合同,在航天飞机全部退役以后,它们将肩负起将物资补给或将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的使命。据美联社报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埃罗·穆斯克(Elon Musk)表示,上周的发射任务没有任何瑕疵,并称这一壮举“令人兴奋不已,简直棒极了”。
3.燃烧的火焰星云
这是猎户座释放的火焰:根据美宇航局日前公布的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的新照片,火焰星云在我们熟悉的星座中燃烧着。火焰星云其实并没有在燃烧,只是因猎户座中三颗恒星中的一颗(参宿一)释放辐射物而发着炽热的光芒。在这张照片中,参宿一是位于猎户座中央区域右侧的蓝点,它引起火焰星云中的气体带了电荷,令其在可见光下发着光。但是,广域红外探测器的红外望远镜可以穿透带电气体,捕捉到火焰星云的尘埃物质,后者也正因参宿一的光而温度升高。
4.大雪覆盖的俄罗斯火山
在美宇航局12月6日公布的照片中,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摄到了大雪覆盖的几座火山矗立于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景象。照片中最突出的克罗诺基火山(中央位置),这是一座成层火山,1923年最后一次喷发。成层火山的突出特征是其陡峭的圆锥形,由黏性熔岩喷发形成的。相比之下,施密特火山(克罗诺基火山右侧)是一座盾状火山,开阔的坡面由液体玄武熔岩喷发形成的。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24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及其他国家航天机构最新捕捉到的太阳剧烈爆发、太阳帆在太空完全展开等壮观景象。
1.太阳爆发壮观场景
在这张由美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5月份拍摄的照片中,太阳爆发以后,明亮的等离子体弧笼罩在太阳表面。照片中的黑色区域表明,太阳爆发时, 那里的物质被席卷一空。这张于6月21日公布的照片是采用“大气成像组件”拍摄的,这台仪器以多种波长记录下太阳大气,帮助科学家将太阳表面变化与太阳内 部活动联系起来。
2.壮观的恒星形成过程
在太空,少许色彩都预示着大动作。在这张6月22日公布的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中,恒星形成过程中爆发的惊人能量令N11星云(亦称 “豆子星云”)披上了粉色与紫色外衣。N11星云是地球附近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之一,属于附近星系——大麦哲伦星云中一个由气云和星团构成的复杂网络。天 文学家观测到N11星云接连三次出现恒星形成高潮,每一次均发生在距离该星云中心更远的地方。
3.南极光如蛇般蜿蜒
即便对见识多广的宇航员而言,这都是极为罕见的一幕:南极光如蛇般蜿蜒,停留于南印度洋上空。极光是指因太阳带电粒子与地球高层大气碰撞,使得 氧原子和氮原子获得能量,接着以光的形式释放的奇特现象。极光通常只有在地球两极附近才能看到,在那里,磁力线将带电粒子导向地球。不过,今年5月由国际 空间站上宇航员拍到的南极光发生在地磁暴期间,这场地磁暴临时改变了地球磁场,使得极光更接近赤道。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13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和其他太空机构最新捕捉到的恒星“装配线”、炽热的速逃星及太阳爆发等壮观景象。
1.旋转的泄漏原油
根据最新公布的日本宇航员野口宗千从太空拍到的一张照片,泄漏的原油在距路易斯安那州海岸不远的墨西哥湾旋转,就像倒进咖啡的乳脂一样。在左下角,低云盘旋于墨西哥湾上空。美宇航局和其他太空机构的卫星一直在从太空追踪墨西哥湾泄漏原油的动向,野口宗千从国际空间站拍摄的这张照片提供了有关漏油状况的不同视角。照片是从侧面拍摄的,捕捉到细微的黑色原油带在阳光反射下,与浅色调的海水形成了鲜明对比。相比之下,卫星照片通常是以直线的视角拍摄的。
2.炽热的速逃星
在“加利福尼亚海岸”不远处是肉眼可以看见的温度最高的恒星之一。美宇航局“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器”(WISE)拍摄的最新照片展现了加利福尼亚星云的状况。加利福尼亚星云是一个由尘云和气体构成的恒星形成区,长度约为100光年。在加利福尼亚星云左上方的红色尘云顶端是Menkhib恒星。Menkhib恒星的表面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六倍。它是一颗速逃星,即从邻近的“恒星托儿所”被抛出的恒星,现正加速穿过加利福尼亚星云的尘埃和气体。红云属于正被这颗快速移动的恒星前方冲击波加热的加利福尼亚星云的一部分。
3.“猎户座”逃逸系统试验
5月6日,一群观众聚集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试验场,观看“猎户座”新型飞船的紧急逃逸系统试验。“猎户座”飞船是美宇航局新近取消的“星座”计划的“幸存者”。与以前的“阿波罗”飞船一样,“猎户座”可以通过大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如果在发射后发生意外情况,紧急逃逸系统可以使乘员舱与火箭分离,令乘员到达安全高度以准备着陆。
在此次试验中,紧急逃逸系统的火箭发动机将乘员舱发射到距地面仅1英里(约合1.6公里)的高度,然后降落伞打开,从而使乘员舱飘回地面。虽然按照美宇航局的当前计划,会继续建造“猎户座”飞船,但它现在只是充当了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的紧急“救生筏”。
4.太阳爆发
美宇航局STEREO卫星近日捕捉到太阳爆发的精彩瞬间。4月30日至5月2日,太阳三次爆发,而最大的一次爆发产生了环状等离子体,具有明显的扭转运动。这张照片公布于5月7日,展现了一种相当常见的太阳活动。
5.恒星“装配线”
在欧洲航天局“赫歇尔”天文望远镜拍摄的最新照片中,“狐狸座”内隐藏的原材料库藏结果却是恒星的“装配线”。银河系的扰动引起星系内云状气体和尘埃浓缩成细丝状,充当恒星的“孵化器”。随着整个网络越来越稠密,引力不断增加,细丝最终会分裂成互不相干的“胚胎”,这些“胚胎”随后会崩溃,形成恒星“婴儿”。(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查尔斯·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在1859年11月24日发表,系统阐述了进化论思想,其中谈到新物种可以通过自然选择由老物种进化而来。150年过去了,《物种起源》仍在遭遇诸多质疑和挑战。对进化论批评声音最大的是智能设计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植物和动物的许多构造都具有超自然智能设计的显而易见的标志。以下是进化论与智能设计论之争的六个焦点问题。
1.脊椎动物的眼睛
智能设计论支持者表示,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的眼睛无法以楼梯式的递进方式进化。这是因为眼睛由多个相互影响的部分构成,除掉任何一个部分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瘫痪。他们由此认为,眼睛定是以一蹴而就的方式形成的。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的“发现研究所”(Discovery Institute)就宣扬所谓的智能设计论。该研究所发言人凯西·鲁斯金(Casey Luskin)说:“如果看一看这些进化进程,你会发现它们常常突然多了一个水晶体或角膜。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进化论上,按照这一理论,你必须按部就班地使东西进化。”
美国加利福尼亚西方学院古生物学家唐·普罗特罗(Don Prothero)说,脊椎动物眼睛的进化过程存在于化石记录中。普罗特罗是《进化:化石记录的证据及其原因》一书的作者。他说:“有多篇证据确凿的研究论文表明,像眼睛这样复杂的结构能从只有一个受光器的单眼逐步进化而来,直至像人眼这样复杂的结构。”普罗特罗认为,智能设计论的支持者显然忽略了这一证据。
2.寒武纪大爆发
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是指距今5.3亿年前,地球上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突然出现了像捕食生物这样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的新物种。现存几乎所有的生物体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按照发现研究所发言人鲁斯金的说法,寒武纪大爆发代表着“大批生物多样性突然爆发,这便需要大量信息被迅速注入生物圈。按照我的观点,只有智能主体才能解释信息如此快速涌现的来源。我不认为一步步的进化过程胜任这项工作。”
西方学院古生物学家普罗特罗认为,寒武纪大爆发其实根本就不是“爆发”。他说:“它是具有30亿年历史的‘缓燃引信’,我们有化石记录证明这一点。此外,我们现在还有各种各样来自寒武纪大爆发前软体生物化石和只能在显微镜下看见的生物化石。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结构复杂的生物体是如何从结构简单的生物体进化而来。”
3.DNA
作为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形式的蓝图,智能设计论支持者认为,DNA分子具有高度复杂而具体的信息(CSI)。仅仅将4个化学基作为信息,DNA就能在螺旋结构内解码出供生物体生存所需所有蛋白质的指令。高度CSI是指既复杂又高度具体的物体或现象,就像语言和机器这样的人工智能的产物。鲁斯金说:“具有高度CSI的系统只能来自于智能。”
进化论者认为,一旦DNA分子部分结合,自然选择便会占得上风,形成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体的适于遗传密码使用的分子。普罗特罗说,虽然没有超自然现象引导DNA的进化过程,“但自然选择便是那种无机会的成分。”
4.细菌的“腿”
有些细菌利用名为鞭毛的鞭子似结构活动,每个鞭毛由数十个复杂、相互连接的蛋白部分构成。智能设计论支持者认为,同脊椎动物眼睛一样,细菌鞭毛“具有不能简化的复杂性,”因为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整个系统停止工作。这意味着循序渐进式的进化是不可能的事情。
普罗特罗表示,同脊椎动物的眼睛一样,科学家发现了导致细菌鞭毛形成的中间环节:“大自然存在一些半鞭毛,它们没有细菌鞭毛那么复杂。这一切都得到了详细记录,智能设计论支持者再次忽略了这方面的证据。”
5.鲸鱼
达尔文因提出小型陆栖动物可以进化为现代鲸鱼(如上图中在多米尼加某加勒比海岛屿附近水域游弋的小鲸鱼)而在当时遭人奚落。鲁斯金说:“鲸鱼具有漫长的进化历史,数量不多。即便是按照最坏的假设,鲸鱼也会竭力快速进化。要想在1000万年内改变使小型陆栖哺乳动物变成功能齐全的鲸鱼的基因突变,从数学上讲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然而,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达尔文的这一理论距离事实真相并不遥远。20世纪70年代末期,科学家陆续挖掘出“古时”鲸鱼的化石,这些鲸鱼一开始多是陆栖动物,随时间推移慢慢转向海洋生活。普罗特罗说:“我们拥有鲸鱼从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化石证据。任何忽视这一点的人都是在对着化石记录说瞎话。”
6.宇宙完善
根据我们对宇宙运转方式的了解,人类看上去生活在一个具有变数的宇宙环境中,而这些变数非常适于生命存在。例如,引力常数(定义两个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吸引力的方程式)的值就适于创造绕类日恒星旋转的行星,它们的“寿命”足够长,可以维持生命的进化。智能设计论支持者由此认为,这必定意味着宇宙是由心里想着生命的超自然东西“设计”出来的。
普罗特罗说,一个“不断趋于完善”的宇宙展现出有限的想象力:“你可以想象一个不是为我们而可能为别的东西改变的宇宙,这样想的途径有很多。”例如,部分物理学家提出,我们的宇宙只是一个大“多元宇宙”的一部分,这个“多元宇宙”中可能有多个宇宙。倘若人类只是生活在一个很适合他们居住的宇宙内,那应该就没有什么令人吃惊的地方了。(孝文)
据新华社深圳6月5日电 (记者 王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5日公布最新研究结果表示,引起欧洲疫情爆发的病原菌或起源于2001年在德国分离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该院研究小组通过多位点测序分型,发现引起此次爆发的菌株与2001年德国分离株01-09591及2002年的中非分离株55989有高度相似性。这三株菌具有7个完全相同的“看家基因”,(“看家基因”是维持细胞最低限度功能所不可少的基因,被广泛用于细菌分类),从而得出结论该三类大肠杆菌为同一类型(ST678)。
根据这个发现,研究小组对这三株菌展开进一步调查,以追溯此次爆发的源头。通过对大肠杆菌的12个毒力基因/适应基因分析发现,2001年德国分离株与今年的爆发菌株完全吻合,而中非菌株与两株德国菌株相比,缺少了志贺毒素基因和抗亚碲酸盐基因。
研究人员据此推断,德国2001年分离株很有可能是这次爆发菌株的直接祖先。抗生素抗性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0年的进化,2011年的菌株可能获得了一些新的基因,从而具有耐更多种抗生素的能力。
研究小组表示,通过对2001年与今年爆发菌株的基因组比较分析,将极大地助于进一步阐明为什么导致这次疫情的菌株致病能力如此之强;并将为疾病的起源、传播和来源提供线索。这将为一线医护人员应对和控制全球疫情扩散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研究小组表示,研究人员目前仍在联系寻找2001年德国菌株的样品及相关信息,并继续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排序和研究中心。5月22日以来,该研究院和其他中国研究单位一起,联手德国医学研究机构共同对欧洲大肠杆菌疫情进行研究并不断取得进展。
人民网北京6月6日电(高轶军)德国农业部门5日表示,该国自产的“豆芽”可能是造成22人死亡,2200人住院治疗的大肠杆菌疫情爆发罪魁。据悉,德国北部下萨克森州农业部确定,该州农场生产的豆芽引发了本次疫情,并要求人们停止食用带有生豆芽的沙拉凉菜。
此前,德国卫生部门已经警告消费者不要生食西红柿、黄瓜和生菜,以免感染致命的大肠杆菌。截至目前,德国境内已经有22人因感染“毒性极大的耐药型大肠杆菌”而丧生,另有一名瑞典人因此死亡。还有627人因感染大肠杆菌而出现肾衰竭症状。
在本次疫情爆发后,德国媒体对当地医院的应急能力、急诊室恶劣的卫生状况和床位不足等问题颇有微词。不过,德国卫生部长表示,当地医院在应对本次危机时“尽心尽力”。
除了德国外,还有其他10个欧盟国家和美国也出现了90例感染上述大肠杆菌的患者。
疫情爆发后,很多国家宣布禁止从德国和西班牙进口黄瓜和西红柿等农产品。★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3日消息,冰岛最活泼的火山之一格里姆(Grimsvotn)火山22日夜间晚些时候开始喷发,大量气体和尘埃被抛入12英里(19.31公里)高空,该国的主要国际机场被迫关闭,23日,火山附近区域陷入一片黑暗。据专家说,格里姆火山爆发产生的大量灰尘,可能会在24日抵达苏格兰北部地区,26日波及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
火山灰把天空“染成”黑色,附近区域的建筑物、汽车和旷野均被一层厚厚的灰色火山灰覆盖。民事保护工作者帮助农场主把他们的牲畜赶进庇护所,他们呼吁当地居民佩戴防毒面罩,并尽量呆在室内。不过冰岛首都并未受到从天而降的火山灰影响。23日早些时候的报道指出,不断翻腾的火山灰云正在奔向格陵兰,不过现在科学家表示,火山烟云目前已经改变行进路线,正向欧洲方向前进。这次火山爆发的强度比去年距此80英里(128.75公里)的埃亚菲亚德拉火山(Eyjafjallajokullvolcano)的爆发强度更大,不过据科学家说,去年的火山爆发导致世界各地的1000万名乘客滞留机场,格里姆火山不会产生相同规模的全球影响。
美国宇航局提供的这张图片显示,23日格里姆火山冒出滚滚浓烟。
这是位于冰岛东南地区的格里姆火山的爆发现场俯瞰图,此次爆发导致冰岛最大的一个国际机场关闭。
格里姆火山产生的羽状烟柱在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东部大约120英里(193.12公里)的地方形成壮观画面。
一名司机站在格里姆火山附近的马路上,显得很无助,火山附近区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火山灰。
格里姆火山开始喷发时,火山灰升至12英里(19.31公里)高空。
格里姆火山爆发后,冰岛最大机场之一凯夫拉维克机场于23日早上8时30分关闭。
格里姆火山爆发开始不到1小时,火山灰形成的羽状物就升至11公里高空,导致这一地区被雾霭笼罩。
一辆汽车正在Kirkjubaejarklaustur小镇的一条马路上缓慢行驶,火山灰迫使司机放慢了速度。
当局准备应对火山爆发产生的影响,这是正在Kirkjubaejarklaustur指挥中心等待进行研究的火山灰样本。
专家表示,火山灰不会飘向欧洲,但是正被吹向格陵兰,不过与去年的火山爆发相比,它不会引起相同规模的混乱局面。
去年4月,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 (Eyjafjallajokull)火山爆发,大量烟尘升入高空,导致欧洲停飞。
科学网(kexue.com)讯 冰岛最活跃的火山之一——格里姆(Grimsvotn)火山当地时间21日开始喷发,让人担心一年前火山爆发瘫痪欧洲航空业的旧事可能重演。不过,专家表示,这样的事情应该不会重演。
据报道,冰岛气象局通报称,格里姆火山21日开始冒烟。冰岛当局已经把火山方圆220公里的范围划分为禁航区。
格里姆火山位于冰岛东南方向一座冰河下方,它上一次爆发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
据报道,这次火山活动是预料中的事,地质学家说,喷发的规模不大。去年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爆发,导致欧洲大部分地区航空交通大乱的状况,应该不至于重演。
一批冰岛专家22日将搭乘海岸巡逻队的飞机升空,到火山上方勘查,届时应该会有更准确的判断。
报道介绍说,人烟稀少的冰岛是全世界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火山爆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冰河融化,引发水灾,不过很少导致人员伤亡。(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第谷超新星遗迹中铁元素的分布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曾在1572年时发现一次超新星爆发,当时他发现天空中突然出现一颗从没看到过的“新星”。但其实是一颗非常暗弱的星球突然爆发,亮度瞬间增加数千万倍。这颗“新星”被命名为“第谷超新星”。后来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观测到了当年爆发留下的痕迹。而最近,科学家们相信找到了第谷超新星形成的原因,这张图像可能为科学家们提供关键证据。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相信该案例证明在双星系统中,其中一颗星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另一颗星可以不至于同时摧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尔·王(Daniel Wang)是该课题的研究人员,他称:“看起来这颗成员星距那次爆发很近,但却相对完好的保存下来。不过当伴星爆炸时,它还是受到了严重冲击,加上它原先具有的轨道初速度,导致这颗恒星正高速穿行于空间之中。”
最近,一组科学家在对钱德拉望远镜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第谷超新星遗迹中存在一个X射线弓形激波。有证据显示,这种弓形激波是当一颗白矮星发生剧烈爆发,强大的冲击力剥离其附近伴星表面的物质进入太空而形成的。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卢方军表示:“有关Ia型超新星爆发的起因一直是一个疑问。但我们必须搞清楚触发这样爆发现象的机制。”
科学家们相信图中左下方的蓝色弓形激波是证明超新星爆发中伴星可幸存的证据
目前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Ia超新星的爆发源于两颗白矮星的合并。不过根据这种理论,那么不应有任何伴星或由于爆发而剥离伴星表面物质的现象发生。
还有一种流行理论认为,Ia超新星的爆发是由于在双星系统中一颗成员星是白矮星,它的强大引力从伴星上夺取物质,导致自身质量上升直至点燃自己,引发失控热核反应,将自己炸毁。其实这两种状况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都可能发生,但这一次钱德拉的观测似乎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另外此次对第谷超新星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恒星似乎非常“顽强”,如此近距离的爆发竟然只剥离了这颗伴星的一小部分物质。此前天文学家们也曾在超新星遗迹中观测到一颗极高速运行的单个恒星,这样看起来其很可能属于某个已毁灭的双星系统。
根据观测到的X射线弓形激波形态及幸存伴星的性质,研究小组计算出那次可怕的超新星爆发之前,该双星系统中两颗成员星的绕转周期及轨道距离。计算显示,这两颗恒星绕转周期约5天,距离约1/100万光年,这大致相当于太阳到地球距离的十分之一不到。
这是一张艺术想象图,描绘了根据此次的研究,第谷超新星遗迹中X射线弓形激波的形成过程
这个弓形激波的特征显示它是由伴星表面剥离的物质形成的。如这一遗迹的X射线辐射观测显示在弓形激波区附近存在一个“阴影区”,这里激波被阻挡。这很显然是当物质从伴星表面被剥离时,由于其星体阻挡而形成的屏障区。
卢方军说:“这是一个关键证据,证明第谷超新星是由一颗正常的伴星表面物质被炸离形成的,我们现在似乎找到了这个证据。”
这个弓形激波的形态很特殊,和遗迹中其它的结构不一样。在其它部分先前也发现了一些纤维状结构,但形状非常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受到宇宙射线加速导致的。有关研究的详细论文奖发表在5月份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报》中。
“有木有”、“尼玛”、“伤不起”频繁出现,句尾再加上大量感叹号,这就是基本的咆哮体。从上周开始,诞生两年多的咆哮体突然集中爆发,各行各业的咆哮体迅速在网络走红,以夸张的手法描述自身行业的特征以及工作学习中的体会,甚至王菲、王力宏等明星也加入了咆哮大军。
咆哮体大爆发的导火索源于“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一帖,该帖由“沪江法语”首先转发到微博上,帖中作者用连篇累牍的感叹号和语气词“啊”,抱怨法语的难学。咆哮体的最大集中地是成立于2008年的 “景涛同好小组”,小组以台湾知名演员马景涛命名,因为他主演的很多角色都表情夸张、以咆哮姿态喊出大量夸张的反问句和感叹句。目前该小组已分成多个小组,总成员有8万多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马景涛,每个人都是一个“咆哮帝”,各行各业各色人群都有无数说不出的“伤不起”“有木有”,各行各业的网友“吐槽”着自己这一行有何等的“悲催”。
网友为什么爱咆哮?专家表示,从心理学上讲,年轻人通过在网络上自创各种语体,对于宣泄压力、获取群体认同感,是非常有好处的。对于网友来说,当他们用一连串的感叹号时,未必有那么多需要咆哮的内容,只是模仿咆哮来玩。而看咆哮体的人,最大的乐趣当然也不是在感叹号,有趣的内容仍然是吸引网友的硬指标。
尽管咆哮体的文字在视觉和听觉上非常可怕,但这种宣泄总的来说非常温和,很少出现攻击性言语,更多是一种自嘲,更和现实生活的咆哮行为没有关系。在凡客体、知音体、红楼体、新浪体、梨花体、纺纱体浮云飘过后,借助微博,网友自娱自乐的网络语言创意将会出现得更为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