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挪威开发的前列腺癌治疗新药日前结束第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可以延长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存活时间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副作用并不明显。

  这种药物名为Alpharadin,共有900名前列腺癌晚期患者参加了第三期试验。结果显示,没有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1个月,而接受新药治疗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会延长到14个月。

  新药使用半衰期很短的镭223同位素发出的阿尔法射线杀死癌细胞,可以靶向作用于转移到骨骼组织中的癌细胞,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细胞的破坏。一个疗程需持续4到6个月,每月需注射一次药物。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邱鹭风

  由于近期频频曝出的非法收治“精神病人”的“被精神病”现象,《精神卫生法》(草案)一公布就引起极大关注。多年来,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邱鹭风一直在关注该法拟定的进展。昨天,邱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背景:保障过亿人群的权益

  邱教授先介绍此法出台的背景。据其介绍,根据卫生部等部门发布的数字,中国现在的精神障碍患者有1亿多,看见记者甚为惊讶,邱教授表示,这还是保守估计,在英国相关统计显示,精神障碍患者高达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然而,尽管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如此之多,但对于他们权益的法律保护却是极大欠缺,出台这么一部《精神卫生法》十分有必要。
亮点:非常赞同“两个自愿”

  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草案原文中如此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他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体格检查”;关于精神障碍的治疗,原文中也有这样的语言:“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由患者自主决定。只有精神障碍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且有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危险的,才能对患者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

  邱教授形象的将其总结为“两个自愿”原则,这个“非常赞”。她介绍,近年来,有关精神障碍诊断和治疗的案件频出,辽宁就有一例,妻子为了争得丈夫的财产,结果就把丈夫以患有精神病送治,而今后对于这样的行为依据草案公布的条款,便有法可依了。“草案的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以精神健康状况以外的原因为依据,这就意味着不管你是监护人、还是当事人的单位也好,你不能因或财产、政治等非精神健康状况以外的原因将其强行送治”。

  邱教授还认为非常“赞”的一点是,将破坏“两个自愿”的法律责任提高到刑责的高度,这将极大的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对近年来备受社会质疑的一些个人、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使人“被精神病”的丑恶现象,也将是一次重大打击。

  影响:部分病人可“艺术自疗”

  本报曾报道的南京艺术家郭海平在江心洲实施的一个“原生艺术”项目,主要是让有天分的精神障碍患者创作艺术作品,同时通过艺术手段康复治疗,然而这一项目至今难以进展,卡壳点就在于精神障碍的权益。郭海平介绍,他曾经接触了两位极具艺术天赋的精神障碍患者,患者本人完全具备辨识行为能力,然而按照医院规定,除非监护人签字同意,患者才能出院。这条规定使得郭海平的精神障碍者画室长期处于无人进驻的状态。

  邱教授对郭海平精神病人艺术项目多有关注,她表示,就应该鼓励一些精神障碍患者通过非药物手段的治疗,而按照草案的精神和一些条款,将来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难题,即具备一定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完全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出院,也即上述的“自愿”原则,这也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本报记者 谷岳飞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由于缺乏法律规范,近年来屡屡曝出“被精神病”事件,不该收治的个人由于种种精神病之外的原因,被送进精神病院进行隔离治疗,当事人遭遇投诉难、申诉难、出院难。

  昨天,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精神卫生法(草案)》,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草案首度对非自愿住院治疗内容做出全面规定。故意将非精神障碍患者送入精神病院治疗者,将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评估结果表示患者不需继续住院治疗的,患者或监护人可依法办理出院手续。

  ■焦点之诊断

  禁止强迫他人检查精神病

  【草案】针对社会普遍关注“被精神病”和强制收治问题,草案明确,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以精神健康状况以外的原因为依据,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强迫任何人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体格检查;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由患者自主决定。

  草案同时明确规定非自愿住院医疗措施的适用条件:只有精神障碍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且有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危险的,才能对患者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

  【解读】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收治,可能涉及到强制医疗、人身自由、名誉降低等各类问题,这些都和人的基本权利——自由和尊严密切相关。“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把亲属或他人强行送精神病院,而精神病院可能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随意诊断收治,这就加大了正常人被强制收治的风险。”北京观道律师事务所律师程斌说:“如果不经严格的程序就可以将人送进精神病院,这将成为公民人身自由丧失的一个医学理由。”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表示,非自愿住院被纳入此次草案,且成为其重点内容之一,确实与目前存在的精神科医院非法收治非急性期病人等事件有关,将之上升为法律层面,将有效减少或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案例】千万富翁被妻送进精神病院

  2005年12月20日,广州千万富翁何锦荣因家庭矛盾与妻子发生冲突,其后被妻子强行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出院后,何锦荣以医院胡乱收治侵害名誉权为由将广州脑科医院告上了法院,索赔100万元。中国法医学会司法鉴定中心对何锦荣作出精神状态正常的鉴定。

  ■焦点之纠错

  当事人有异议可要求鉴定

  【草案】严格规范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的适用程序,包括诊断时间、诊断医生人数等特殊要求,并强调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

  同时,为当事人及其监护人提供充分的异议程序。当事人或者其监护人对非自愿住院医疗结论有异议的,可以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复诊;对复诊结论有异议、要求鉴定的,可自主委托依法取得资质的精神障碍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规定入院后的纠错机制。对非自愿住院患者,医疗机构应当组织精神科执业医师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进行检查。

  【解读】《中国精神病收治制度法律分析报告》执笔人黄雪涛表示,对诊断结论提出异议并要求鉴定,这个自由选择是非常进步的。但实际是把非自愿治疗的人身自由权交给医生,医生并不具备法律判断、社会伦理的判断,而强行收治应是司法判断,把司法判断交给医学专家是他们承担不了的。一定要经过司法程序,法官应享有裁决住院与否、治疗与否的决定权,精神病医生的诊断可作为法官裁决的重要参考。

  【案例】徐武“飞越疯人院”

  2006年,武钢集团职工徐武被送到武钢二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2011年4月19日,徐武逃出医院,前往广州为自己“讨清白”。民警与厂方人员将徐武从广州带回武钢二医院继续住院。后徐武出院。人民日报日前就此发表评论指出,人们对“徐武事件”的诸多质疑,一方面说明有关部门的工作需要改进,同时也再次反映出我国精神卫生立法存在的空白。

  ■焦点之问责

  “被精神病”责任人要追刑责

  【草案】明确侵权责任。草案规定,违背他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体格检查以及故意将非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精神障碍患者送入医疗机构的,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医疗机构以精神健康状况以外的原因为依据将就诊者诊断为精神障碍患者,以及因故意或者疏忽将非精神障碍患者诊断为精神障碍患者的,相关责任人将受到暂停执业活动、开除、吊销执业证书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出具虚假鉴定报告的,将受到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因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到刑事处罚以及被司法行政部门撤销登记的司法鉴定人,将终身不得从事司法鉴定工作。

  【解读】有专家表示,近年来,利用精神病诊断无明确量化标准、医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大、精神病院的特殊性等原因,非法收治非急性期的精神病人入院、因家庭矛盾、经济纠纷、与当地政府有冲突等被送入精神病院等的案例和报道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被精神病”往往是剥夺人身自由,对责任人追究刑责与刑法衔接,强化对违法者的威慑力,避免造成严重恶果。

  【案例】徐林东被关6年多

  2003年10月,河南漯河人徐林东在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后被漯河市郾城县大刘乡党委、政府有关工作人员送进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10年4月25日,徐林东被亲戚从漯河市精神病医院接回家。随后,4名“徐林东事件”相关责任人被免职。据查,其中3人涉嫌滥用职权、弄虚作假,伪造徐林东入住精神病院所需的有关证明。

  ■对话·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

  国家立法规范“精神卫生”

  京华时报:精神卫生法起草多年,社会各界为何一直高度关注?

  王锡锌:精神病人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群体。大家希望,一方面要让那些真正需要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但另外一方面,特别要防止某些人基于其他的目的,而强行地去诊断和收治所谓的精神病人,也就是我们说的“被精神病”。因此,大家一直在呼吁国家层面的法律出台。

  京华时报:地方性法规无法解决问题吗?

  王锡锌:一些地方有法规,但这种法治化的努力有时会碰到一个尴尬现实,凡是精神病的诊断治疗里面,都会涉及强制收治问题,就是你不愿意,我可能要强行治疗你,这种强行收治就是一种强制措施。强制措施的这种立法设定权,从立法法的规定来看,只能由法律来规定,也就是说地方性规定严格意义上来讲都可能存在违法,所以这也就是我们在这里遭遇的尴尬。

  京华时报:精神卫生法的迟迟不能出台,关键在什么地方?

  王锡锌:第一个问题就是诊断问题。什么叫精神病,用哪些标准来诊断,从医学上来说,现在主要是一些描述性的主观的标准。

  另一个问题是对精神病人强行收治的问题,到底哪些主体有权送人去强行治疗,现行的法律很多都不明确,有的是公安机关,也有监护人,但是这涉及到《民法》问题,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被诊断是精神病人,他就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就是说他不能做出决定,那么这时谁帮他做决定,就是他的监护人。可有的监护人不是为了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有的可能是打击报复,这个程序该如何设定也是精神卫生法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草案来看,对这些问题都有了相应的回应,具体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在征求意见期间大家再讨论和研究。

  京华时报:这是否反映了精神卫生可能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王锡锌:是的,因此这部法律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公民基本权利进行保障。从法律上来讲又有两个核心。首先是送诊条件,草案有一定进步,明确规定非自愿住院医疗措施的适用条件,如果没有明显现实的暴力危害,不一定强行收治。

  但是,这个条件仍需明确,比如我们担心这个人有后果,这当然不能构成一种理由,如果说这可以成为理由的话,每一个人都可以说可能会发生危害后果,那这个标准就主观化了,所以要回到法治轨道。那么必须要明确哪些人、哪些主体可以来强行收治根据什么样的标准,也就是必须要有现实的危害后果。

  其次,是精神病诊断的程序设计,程序怎样做到非常合理。因为在实践中,专家的权利基本上很难通过程序来进行约束,因此防止权利的滥用是重点。

  ■草案提要

  《精神卫生法(草案)》共七章七十五条,分为总则、精神障碍的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康复、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草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保障,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制度,以及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进行了规定。

  草案明确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等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享有的受教育、劳动、医疗、隐私、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草案规定了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遵循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尊严的原则,保障患者在现有条件下获得最有利的精神卫生服务;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以精神健康状况以外的原因为依据;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强迫任何人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体格检查等。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草案对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作了全面规定,并对违法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措施的行为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

  ■专家观点

  公共秩序定义模糊

  黄雪涛:在非自愿住院医疗措施的适用条件方面,实体标准中表述的“扰乱公共秩序的危险”有漏洞。“公共秩序”这个定义非常广泛和模糊,像诬告领导算不算扰乱秩序,是不是被强行收治?把公共秩序写在上面,其实给这样一些强行收治提供合法性。

  强行收治需有细则

  黄雪涛:草案规定“有违反刑法行为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理;需要政府实施强制医疗的,由公安机关执行。”这一点没有进步。对于违反刑法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没有异议权,需完善异议程序。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权力很容易被滥用,精神病鉴定司法专家就掌握了这个生死权力,当事人无异议机会,到最后按照一个医学的标准就剥夺当事人接受审判的权利。可能对此具体的办法没有写出来,会由公安部会同卫生部制定,但是里面存在着大量的漏洞,如果不加完善,很多人就可以不经过司法程序就被公安送去强行收治。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李秋萌 孙乾 商西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挪威开发的前列腺癌治疗新药日前结束第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可以延长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存活时间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副作用并不明显。
这种药物名为Alpharadin,共有900名前列腺癌晚期患者参加了第三期试验。结果显示,没有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1个月,而接受新药治疗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会延长到14个月。
新药使用半衰期很短的镭223同位素发出的阿尔法射线杀死癌细胞,可以靶向作用于转移到骨骼组织中的癌细胞,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细胞的破坏。一个疗程需持续4到6个月,每月需注射一次药物。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晚期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喝咖啡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学术期刊《胃肠病学》上报告说,该小组在小范围临床试验中发现,在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治疗的丙肝患者当中,每天喝3杯或更多咖啡者,其治疗有效程度要比不喝咖啡者高1倍。
研究人员指出,以往的研究显示,喝咖啡与肝酶水平较低、慢性肝病进展减慢和肝细胞癌变率下降有关,这一效果不受种族、丙肝病毒含量、是否合并肝硬化和转氨酶水平等其他因素影响。但研究人员指出,喝咖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丙型肝炎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抗肝硬化试验中的数据,对咖啡摄入量与病毒治疗应答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研究小组没有具体透露被研究者的人数,但指出上述发现还需得到更多科研数据的佐证。
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慢性病,由丙肝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输血、血液透析、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丙型肝炎容易导致肝硬化,一些患者甚至会患肝癌。(来源:新华网 高原)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韩群凤受审。痛定思痛,我们期盼国家能在体制上进行更多的探索。

核心提示:东莞母亲溺毙脑瘫儿案出现如此一边倒求情的局面,更加凸显出其悲剧性。悲剧之为悲剧,就在于其吊诡性:当事人并非恶人,他们善良、慈爱,勇于担当,却得到最残酷的回报,因为爱,因为善良,所以走向毁灭。生活难道如此荒谬?或者,面对荒谬生活,人类如何找寻意义?

韩群凤1973年生于东莞寮步,曾是当地某银行的职员。夫妻恩爱,买了房买了车。1998年,韩群凤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孩子出生后几个月,两个儿子即被诊断出脑瘫,日后生活将不能自理。从此,噩梦降临,韩群凤夫妇走上了漫漫求医路,一步步沦为“医奴”。12年后,2010年11月20日,韩群凤写下遗书,趁丈夫外出之时,在浴缸溺死两个儿子,随后服下“乐果”等农药自杀,被发现后送往医院抢救,几天后醒来。

因为爱,所以毁灭

今年6月2日,此案在东莞第一人民法院开庭一审,社会各界予以广泛关注。韩的丈夫向法院递交了求情书,寮步镇西溪村上千名村民签名、按手印支持。一些公益团体也组织了相当数量的各界人士签名,吁请法院从轻判决。据东莞一家网络媒体的调查显示,有98%的网友希望轻判韩群凤。

韩群凤的爱心,韩群凤的坚强,超逾常人。多少年来,奔波治疗,虽然屡屡无效,甚至多次受骗,亲友们劝她放弃,韩群凤总是那句话:“全世界都可以看轻我的儿子,可我还是坚信,总有一天,我可以让我的儿子走路出现在大家面前!”据韩的姐姐介绍,她对小孩的照顾达到了十分夸张的程度:不让小孩喝白开水,都是用上好的芝麻熬成糊喂给孩子喝,帮孩子煲汤,也不用店面上包装好的药材,而是自己到中药店里抓原材料,自己蒸熟晒干,再用来煲汤。韩群凤只有1.5米多,而且很瘦,可每次都非要亲自抱起两个儿子,帮儿子洗澡、喂饭,而后还得整晚整晚地陪着两儿子睡觉,担心他们在睡觉的时候不小心摔着。

可是,十余年的艰辛付出,奇迹并没有出现,反而每况愈下。到2010年,两个病儿都出现了肌肉萎缩症状,生命机能愈发衰竭。“工作没了,钱也没了,儿子也没了,我没希望了。”韩群凤最终崩溃。

我老了,谁来照顾他们?

对韩群凤,人们固然可以说她心胸不够广阔,缺乏乐观主义精神,没有看到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等,但是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社会的心理辅导工作不到位。据说,在国外,人们看心理医生就像看感冒发烧一样。在2010年11月的那几天,很可能,韩群凤的精神确实出现了一些异常。所以,如果心理辅导、政治思想工作到位的话,可能在当时确实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有关部门也顺应民意,确认她当时处于抑郁症状态,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因而轻判理由充分。有律师也已作出预测,说韩群凤可能会被判10年左右有期徒刑。

然而,一个让文明人惊异、而让我们麻木的事实就是,韩群凤十余年来,含辛茹苦,花费上百万之巨,靠的都是自己的力量、家庭的力量,我们这个公有制的社会几乎没有给予他们什么资助。是他们不缺钱吗?当然不是。在小孩刚发病的那几年,他们夫妇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两千多元。后来,她辞工专职照料两个孩子,经济状况更差。

韩群凤长期不去给儿子办理残疾人证,以便领取救济金,固然是因为她始终心怀希望,不愿接受儿子是残疾人的事实,但更重要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就是那点救济金相对于庞大的医疗费用,不过是杯水车薪,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据当地民政部门介绍,韩群凤家的情况月均能享受200元补助,节日还能收到200-500元的慰问金。

事件曝光后,有很多脑瘫儿妈妈对韩群凤表示同情、理解。有位妈妈说:“出现人伦悲剧的根源,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治疗费用的高昂。我给孩子上了多种保险,但是因为这个病治疗时间长、花费大,所有保险都不给报销,基本上是全由个人负担。”

沉重的治疗费用令人崩溃,还有更让人绝望的。6月2日的审判中,陪审员问:“杀死小孩是对于前景担忧,还是家庭负担?”韩的回答:“担心两个小孩前途,他们越来越重,走路都成问题,但是我年纪越来越大。”

呜呼痛哉!我老了,谁来照顾他们的下半辈子?儿童福利院?湖南祁东县、贵州镇远县、湖南隆回县…… 福利院与有关部门,与人贩子勾结的贩婴案件,让人心寒齿冷。

来自广州的脑瘫儿妈妈沈女士已48岁,她向记者表达了愿望:如果有完善的收养机构,“我们这些父母就会有盼头了。至少我们知道,在我们扛不动的时候,会有人把我们的孩子接过去”。

当韩群凤为孩子的前途担忧的时候,相信她也想到了这一点。可是,最终带领儿子走上了绝路。搜索新闻,韩群凤这样的父母竟然不在少数:2007年,江苏一位母亲捂死了自己20岁的脑瘫女儿;2009年,深圳一位母亲携脑瘫儿跳湖自杀;2010年,贵州一位父亲杀死长期患病的女儿后自尽……难怪,据权威数据,我国脑瘫患者总数已达600余万,且每年新增4万余例。

这些带领儿女走上绝路的父母,不是冷血杀手,不是偏执狂,不是避害趋利,恰恰相反,他们是因为爱太重。

帕斯卡尔说,人就是一根芦苇,但至少,韩群凤不是芦苇,她是一根坚强的树枝。但是,再坚强的树枝,没有母体给予的有力支持,也会枯败,轻易就被风吹雨打去。

发表在栏目: 文化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首次向全世界报告加州洛杉矶市5名曾经健康的年轻人罹患了间质性浆细胞肺炎;几周后,科学家们注意到,美国旧金山也集中出现了罕见的特发性出血性肉瘤病例。这些病例后来都被证实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艾滋病)有关。艾滋病自此闯入人们的视野,并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

  2011年是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例30年。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6月7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对抗艾滋病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治疗和预防双管齐下才有望让人类最终获胜。

  30年来抗艾成效显著

  1981年至今,全球大约有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约有34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30年来,无数有识之士加入到对抗艾滋病的大军中,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伟大成果。全球各地艾滋病的致死率显著下降,2005年,艾滋病夺去了210万人的生命,而2009年艾滋病死亡人数下降到180万。药物治疗挽救了约500万人的生命,艾滋病最严重的33个国家中,新增感染病例下降了25%以上。

  最近的研究成果显示,用来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也能阻止其传播。如果该研究获得证实,这样的药物将获得与疫苗一样的效果。

  科学是抗艾大功臣

  如果人类真的能够打败艾滋病,那么,科学、社会运动和慈善将是三大功臣。科学突破提供了治疗药物,1996年,很多药物同时出现,它们都能抑制艾滋病病毒内一种关键酶的活动,其疗效非常神奇,不过价格不菲,这些药品刚上市时,每年的药费约为1.5万美元。

  许多社会活动家因此站出来敦促制药公司研发新药,从而拉低了药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意识到,艾滋病不只是发达国家人士才会罹患的“富贵病”,很多不发达国家的人们也开始饱受艾滋病的折磨。此时,慈善活动兴起,很多无力负担药费的人开始有机会接受治疗。

  不过,结果还不太令人满意,最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的1600万艾滋病患者(他们显示出了罹患艾滋病的症状,其免疫系统也日益脆弱)中,仅600万人获得了药物。而且,药物也无法治愈艾滋病。但是,如果停止服用药物,病毒又会卷土重来。但不论如何,与10年前相比,现在的情况要好很多。

  预防和治疗应双管齐下

  现在科学能做什么呢?有些人的免疫系统天生就能控制这种疾病——科学家可以据此制造出疫苗;科学家们也发现了能中和病毒的抗体——这或许可以成为清除艾滋病的基础。但是,要想治愈艾滋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时此刻,预防可能是适合的选择。应采取多种方法来阻止人们罹患艾滋病,比如使用安全套等。而要真正解决艾滋病问题,应将着力点放在治疗与预防相结合上。

  早些时候,社会活动家们会猛烈抨击科学家们更专注于预防艾滋病的扩散而不是治疗艾滋病,而现在看来,治疗和预防双管齐下才是王道。如果能阻止病毒在一个人的人体内复制,这不仅可以挽救他的生命,也会减少其传播的病毒的数量。让更多人服药就像给人们注射疫苗,会切断艾滋病的传染链条。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不仅仅是让1600万应该服药的人尽快服药。为了预防艾滋病的扩散,从理论上来讲,需要对所有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3400万人进行治疗,那就意味着需要更有效的筛查手段,而且,也需要没有症状的人愿意接受治疗。

  这样的一个项目要想执行到位可能需要多年时间而且耗资巨大。每年,中低收入国家在艾滋病上花费的金额约为160亿美元,一半由本国政府提供,一半来自于外国的捐助。本周,英国《柳叶刀》杂志刊登的一篇报告指出,各种治疗手段产生的费用支出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为220亿美元,随后会下降。

  此刻的问题是,应想方设法阻止发达国家减少捐赠,荷兰和西班牙削减了其对致力于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的全球基金的捐助,而意大利已经停止向该基金捐助。

  联合国近日将讨论抗艾行动的下一步计划。对抗艾滋病是一场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战争,但人类确实有机会打败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晚期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喝咖啡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学术期刊《肠胃病学》上报告说,该小组在小范围临床试验中发现,在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治疗的丙肝患者当中,每天喝3杯或更多咖啡者,其治疗有效程度要比不喝咖啡者高1倍。

  研究人员指出,以往的研究显示,喝咖啡与肝酶水平较低、慢性肝病进展减慢和肝细胞癌变率下降有关,这一效果不受种族、丙肝病毒含量、是否合并肝硬化和转氨酶水平等其他因素影响。但研究人员指出,喝咖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丙型肝炎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抗肝硬化试验中的数据,对咖啡摄入量与病毒治疗应答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研究小组没有具体透露被研究者的人数,但指出上述发现还需得到更多科研数据的佐证。

  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慢性病,由丙肝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输血、血液透析、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丙型肝炎容易导致肝硬化,一些患者甚至会患肝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热源探测:温度仅变化0.5度,便能导致该种纤维颜色产生变化

  中新网6月7日电 据外媒报道,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能通过颜色变化显示伤口愈合程度的智能绷带。据悉,这种由液态结晶体制成的纤维,能根据创口温度变化,产生颜色上的变化——由红到蓝。

  发明团队领导人露易斯•范•德•维尔福表示,用这种纤维绷带包扎伤口,能大幅提升对反复感染和早期炎症的创口治疗效果。她说:“如果感染,伤口通常会升温。而如果供血正常,则创面温度会下降。”范德维尔福女士表示,她参与发明的这种纤维非常敏感,不到半度的温度变化就能引起颜色变化。她称,这款绷带能有效节省医生治疗外伤的时间和金钱。“我们主要针对慢性创面治疗——那些伤口愈合极慢的老年人、肥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

  英国约有20万名慢性创面患者。仅2008年,治疗这些患者的花销估计约31亿英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易普利姆玛

  “怕死吗,香山?”“怕,像走夜路,敲黑门。”这是电影《非诚勿扰2》男主角李香山在恶性黑色素瘤晚期生命垂危之际与别人的对话。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6日报道,英国每年也有1.17万人被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每年死亡2000人,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5%。而现在,两种新药物的上市有望为这些患者带来福音。

  其中一种药物被称为“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由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研制。临床试验表明,在502名恶性黑色素瘤晚期患者中,使用该药物加上标准化疗药物与只使用化疗药物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47%和36%;2年生存率分别为28.5%和18%;3年生存率为21%和12%。在超过5年以后,很多采用混合疗法患者的生存状态仍然良好。

  另一种新药是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研制的vemurafenib,服用该药物患者的半年生存率要远远高于使用“达卡巴嗪”(另一种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的患者。vemurafenib的作用机理是攻击在50%黑色素瘤中都会存在的BRAF基因,阻止它的活力,从而导致癌细胞死亡,使得肿瘤迅速萎缩。p>

  英国癌症研究所的理查德•马雷教授表示,这两种药物是30多年以来黑色素瘤治疗中的最大突破,它们将改变治疗这种疾病的方式。

  据悉,易普利姆玛预计最快于7月在英国上市,vemurafenib的预期上市时间为今年年底或2012年年初。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 编辑:婧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