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重庆3月29日电 记者徐伟 重庆政法讲坛启动仪式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专题报告会今天在市委小礼堂举行,600余名政法干警聆听了“红岩魂——信仰的力量”专题讲座。
当前,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全市政法系统正在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第一阶段主题为“学红岩精神、做忠诚卫士”。根据活动要求,重庆市委政法委决定举办重庆政法讲坛,不定期邀请专家或领导举办专题讲座,以提高广大政法干警的人文素质、精神境界和业务水平。
据悉,首场讲座由重庆市文广局党委委员、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厉华作“红岩魂——信仰的力量”专题讲座。厉华用翔实的史料,生动地讲述了何功伟等共产党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感人故事,再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信念顽强斗争的崇高气节。
一位聆听讲座的政法干警表示,革命先烈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了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忠诚,可歌可泣。如今,广大党员尤其是政法干警,更需要学习和传承红岩精神,需要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坚定正确的政法方向,确保政治忠诚。
重庆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何挺,市检察院检察长余敏,以及市委政法委、市级政法部门班子成员、主城九区区委政法委书记、政法干警代表600余人到场聆听讲座。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几个月来,由于遭遇罕见的干旱少雨天气,美国和巴西等美洲国家燃起了山火,一旦火点刮起龙卷风,便会形成罕见的火旋风景观。龙卷风夹起的火焰高达数米,像一条火龙旋转前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1.夏威夷火旋风
2010年8月29日,夏威夷莫纳克亚山南坡形成“火旋风”,将尘埃和烟雾掀到半空中,消防员则在远处观望。因区域性干旱诱发1400英亩(约合566公顷)的地方发生山火,形成了罕见的火旋风景观。据美国林务局密苏拉火焰科学实验室机械工程师杰森-福托菲尔(Jason Forthofer)介绍,火旋风亦称“火焰龙卷风”、“火魔”,这些火焰旋风其实并不罕见,只是鲜有记载。
例如,最近有报道称巴西圣保罗州出现了火旋风奇观,圣保罗州的干旱持续三个月之久,结果在龙卷风经过一处燃烧的田野时,形成了巨大的燃烧的“火龙”。福托菲尔研究火旋风目的是保护消防员。他说:“如果我们可以确认导致火旋风的条件,对于消防员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总有些人会被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烧伤。”
2.房屋陷入火海
根据这张资料照片,火旋风在一处燃烧屋顶的烟囱附近打旋。据福托菲尔介绍,火旋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剧热和湍流风的共同作用下,会形成飞快移动的空气漩涡,这些漩涡可以收紧变成龙卷风一样的结构,吸入正在燃烧的残骸和可燃气体。火焰龙旋风一般由核心部分(其实就是着火部分)和看不见的袋状旋转空气构成,袋状旋转空气不断将新鲜氧气输送给核心部分。
常见火旋风的核心部分通常直径约为1至3英尺(约合0.3至0.9米),高50至100英尺(约合15至30米)。在适当条件下,还能形成像直径达数十英尺、高度达1000英尺(约合300米)的超大火旋风。福托菲尔说:“这些超大火旋风至少每年在美国形成一次。”
3.2002年5月美国加州圣玛格丽塔大牧场火旋风
2002年5月,美国加州圣玛格丽塔大牧场,由山火引发的火旋风席卷一处山脊顶部。据福托菲尔介绍,火旋风核心部分温度可达2000华氏度(1093摄氏度),足以将从地面吸入里面的灰烬重新点燃。他说:“我们尚不完全确信这一点,它只是一项理论。这就仿佛是某个人尝试点燃某种东西:如果你令其在空中膨胀的足够大,你确实可以让其燃烧,但如果它始终紧缩地像团状,它就不会燃烧。”
4.2008年英国泥煤中升起的火旋风
2008年,火旋风从英国班格尔某农场燃烧的泥煤中升起。福托菲尔说,地面植被燃烧后释放的富含碳的可燃气体是大多数火旋风的燃料。他说:“地面植被的热量到了一定程度后会释放气体,有些气体不能燃烧,因为它的周围没有足够多的氧气。”
一旦被快速移动的气体吸收,这些没有燃烧的气体会在火旋风核心周围运行,直至到达拥有足够新鲜、被加热氧气的区域,令气体燃烧。据福托菲尔介绍,这是火旋风核心部分的火舌看上去如此高、如此“瘦小”的原因:“这些气体在遇到足够多的氧气以前不会燃烧,可能只有升到半空中才会燃烧。”
将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获取的X射线波段数据(蓝色),和微波波段数据(橘色)
左侧:巨椭圆星系NGC 5128即是射电源半人马座A。其产生的射电瓣结构延伸达100万光年。右侧:这是TANAMI项目提供的射电波段图像,是有关半人马座的A喷流结构迄今获取的最精细图像
这是可见光波段观察到的NGC 5128,它同时也是射电源半人马座A的宿主星系。这一星系距离地球约1200万光年,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拥有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核心的星系之一
近日,地面射电望远镜对半人马座A的超强喷流进行了迄今最细致的观测。
从数据生成的图像中可以看到,这里一个具有5500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喷射出一条剧烈的物质流,其速度高达光速的三分之一。当大量物质以极高的速度落向黑洞时,大部分会被困住,但仍有一部分物质会被反弹回去,以大约三分之一倍光速喷射出去,形成壮观的物质喷流。在这里,这个超大质量黑洞正隐匿于半人马座A星系的核心地带。
科内拉·穆勒(Cornelia Mueller)是这项观测研究的第一作者,同时也是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博士生。他说:“这种喷流结构是下落的物质被黑洞吸积时形成的产物,但我们对于其究竟如何形成并维持的细节尚未完全清楚。”
喷流中的物质在半人马座A两侧形成了一对巨大的射电瓣,延伸超过100万光年。这样的规模使半人马座A尽管距离地球差不多有1200万光年远,在射电波段看来仍然几乎有满月的20倍大。
天文学家调集南半球的9台大型射电望远镜联动观测,获取了这一喷流结构迄今最精细的观测结果。研究小组的这一工作是“南半球毫角秒干涉仪活动星系核追踪计划”(TANAMI)的组成部分。此次获取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让天文学家们之别出其中直径仅15光年左右的射电结构。
卢佩斯·奥吉哈(Roopesh Ojha)来自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他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允许我们将各地独立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并联起来,形成一台相当于地球直径的超大型望远镜。”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让科学家们加深对于这一外向喷流的理解,这一喷流冲击周遭星际气体,从而改变星系中的恒星新生速率。天文学家们将努力据此弄加深对于这一喷流结构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作用的理解。
但射电波段并不能反映这一黑洞结构的全部特征。半人马座A的核心区域同样是美国宇航局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的重要观测对象。
来自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马瑟压斯·坎得勒(Matthias Kadler)说:“这种辐射的能级比射电波段高出数十亿倍,而其确切的产生位置,目前仍然不清楚。现在,有了TANAMI项目的帮助,我们希望能在这一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晨风)
中新网4月25日电 据外媒报道,近日,哈勃望远镜拍摄下了一颗遥远恒星逐步毁灭的壮观图像。
猫眼星云或距地球3000光年,而现在的它可能就是太阳未来命运的写照--尽管这可能会在50亿年后才发生。
这颗处于巨红星阶段末期的濒死星球,其外层向外扩散,形成外部同轴圈。图像上显示其扩展范围达数百万英里。爆炸使星球的脉冲核心曝露在外。因为过程源于该星球内部核反应,蓝色气云的构成仍是未知。
恒星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气转化成氦气,从而发光。当恒星逐渐耗尽氢气,内部的核聚变逐步不稳,而恒星开始进入红巨星阶段。恒星变得愈加不稳定,接踵而来的是,恒星中心地区的核聚变反应开始延迟,导致一系列逐渐增强的能量脉动。最后的脉动使星球的外壳冲射入外太空,核心随之袒露在外。裸露的恒星核心电离了周边大气层,引发星云内部炽热的云。
但是科学家还不能完全弄清这个反应。
猫眼星云处在星云期已达10万年左右。行星状星云在宇宙间物质分配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太空主要由氦和氢组成,恒星的核聚变反应,在外壳产生碳、氮、氧原子,并被喷进外层空间。
科学家认为蓝色“瞳孔”是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超强X射线引发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3月16日消息,NGC4151是所有正孕育黑洞的星系之中距离地球最近的目标之一。天文学家们把它称作“索伦之眼”(Eyeof Sauron),源自于《指环王》中的一个人物,其名字的意思是“令人憎恶的”。而这个距地球4300万光年的星系核心区域,确实会给人这种恐怖的感觉。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认为该星系核心部位诡异的蓝色“瞳孔”是其中隐藏的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X射线引发的,而“瞳孔”四周的红色环晕则是氢原子。这张图像由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及西班牙加纳利群岛上的1米口径雅各布-卡普坦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合成的。
NGC 4151星系的核心被为“索伦之眼”
黑洞是物质的极高密度状态,引力强大到任何物质都无法逃脱。当物质以吸积盘的形式落入黑洞时,由于剧烈的摩擦和超高速运动,引发剧烈的X射线释放。科学家们认为NGC4151星系的核心便正是这种情况。
由于相对其他含有黑洞的星系,NGC4151相对较近,这为天文学家研究超大质量黑洞与其所在星系之间的作用提供了机会,有关对该星系及其内部黑洞的研究论文将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
(蒙斯)
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政策与产业发展中心的博士Josef Oehmen撰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电站”的文章,以相对通俗的话语解释了核安全问题,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不过,因为其主业为“供应链危机管理”(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研究,因此文章的一些观点也引起了部分读者的质疑。
我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让大家对在日本发生的事情——核反应堆的安全问题,感到放心。事态确实严重,但是已经在控制范围内。这篇东西很长!但是你读完之后,你会比世界上任何记者都明白核反应堆究竟是怎么回事。
核泄漏确实已经发生,但是在将来不会有任何显著的泄漏。
“显著泄漏”大概会是个什么程度?打个比方说,可能比你乘坐一趟长途飞行,或是喝下一杯产自本身具有高程度自然辐射地区的啤酒,所受到的辐射要多一些。
我读了自从地震发生以来的所有新闻报道。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篇是准确或是无误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地震发生之后在日本的通讯问题)。关于“没有一篇是无误的”,我并不是指那些带有反核立场的采访,毕竟这在现在也挺常见的。我指的是其中大量的关于物理和自然规律的错误,及大量对于事实的错误解读——可能是因为写稿子的人本身并不了解核反应堆是如何建造和运营的。我读过一篇来自CNN的3页长度的报道,每一个段落都至少包含一个错误。
接下来我们会告诉大家一些关于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然后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是什么。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缩写BWR。沸水反应堆和我们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到液态,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蒸汽压力锅内的温度通常大约是250摄氏度。
上文提到的核燃料就是氧化铀。氧化铀是一种熔点在3000摄氏度的陶瓷体。燃料被制作成小圆柱(想像一下就像乐高积木尺寸的小圆柱)。这些小圆柱被放入一个用锆锡合金(熔点2200摄氏度)制成的长桶,然后密封起来。这就是一个燃料棒(fuelrod)。然后这些燃料棒被放到一起组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接着这些燃料单元被放入反应堆内。所有的这些,就是一个核反应堆核心(core)的内容。
锆锡合金外壳是第一层护罩,用来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燃料与世隔绝。
然后,核心被放入“压力容器”中,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蒸汽压力锅的比喻。压力容器是第二层护罩。这是一个坚固结实的大锅,设计用于容纳一个温度可能达到数百摄氏度的核心。在核心降温措施恢复前,压力容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个核反应堆的所有的这些“硬件”——压力容器,各种管道,泵,冷却水,被封装到第三层护罩中。第三层护罩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用最坚固的钢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球体。第三层护罩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当核心完全熔融时,将其包裹在其中。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的下方,铸造了一个非常巨大厚实的混凝土大碗,这一切都在第三层护罩的内部。这样的设计就像是为了“抓住核心”。如果核心熔融,压力容器爆裂(并且也最终融化的话),这个大碗就可以装下融化了的燃料及其他一切。这个大碗设计成让融化的燃料能够向四周铺开,从而实现散热。
在第三层护罩的周围包裹的是反应堆厂房。反应堆厂房是一个将各种风吹雨打挡住的外壳(这也是在爆炸中被毁坏的部分,我们稍后再说)。
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确实是通用电气的MarkI型沸水堆。新闻里露出钢筋的部分是最外部的厂房,里面的安全壳应该没事。
核反应的一些基本原理
铀燃料通过核分裂产生热量。大的铀原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这样就产生热量及中子(构成原子的一种粒子)。当中子撞击另外一个铀原子时,就触发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并一直继续下去。这就是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而现在的情况是,当一堆燃料棒凑在一起时就会很快导致过热,然后在45分钟后就会导致燃料棒融化。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核反应堆内的燃料棒是绝对不可能导致像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的。制造一颗原子弹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不信你们可以去问问伊朗)。当年切尔诺贝利的情况是,爆炸是由于大量的压力积攒,氢气爆炸然后摧毁了所有的护罩,接着将大量的融化的核心挥洒到了外界(就像一颗“脏弹”)。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在日本没有发生,及为什么不会发生,请继续看下面。
为了控制链式反应的发生,反应堆操作员会用到“控制棒”。控制棒可以吸收中子,从而瞬间停止链式反应。一个核反应堆是这样设计的:当一切正常运转时,所有的控制棒是不会用到的。冷却水会在核心产生热量的同时带走热量(并转化为蒸汽和电力),并且在常规的250摄氏度的运转温度下还有许多余地。
而挑战在于将控制棒插入并停止链式反应后,核心依然在产生热量。虽然铀元素的链式反应已经停止,但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和碘同位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会最终衰变为更小的原子,然后失去放射性。在这些元素的衰变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因为它们不会再从铀元素中产生(在控制棒插入之后铀元素就停止衰变了),所以它们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然后在衰变结束的过程中,大约几天时间内,核心就会最终冷却下来。
目前让人头痛的就是这些余热。实如此,所以操作员们只能退到“纵深防御”中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我们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从日常运营到控制一个要融化的核心。
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核心熔融。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就一定会融化(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内),然后最后一层防线——第三层护罩及护罩内的大碗,就将经受考验。
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核心持续升温时控制住,并且确保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能够保持完整并尽可能多工作一段时间,从而让工程师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修好冷却系统。
既然让核心冷却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水冷系统,及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
所以想像一下,一个在炉子上的压力锅,持续地,慢慢地在进行加热。操作员在采取各种手段去消除其中的热量,但是锅内的压力在持续上升。于是当务之急是保住第一层护罩(熔点为2200摄氏度的锆锡合金),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而为了保住第二层护罩,其中的压力就需要时不时进行释放。因为在紧急时刻进行压力释放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反应堆共有11个用于释放压力的阀门。操作员开始通过时不时地旋松阀门来释放压力容器内的压力。此时压力容器内的温度是550摄氏度。
这就是关于“辐射泄漏”的报道开始的时刻。我在上文中解释了为什么释放压力的同时实际上会释放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主要是N-16和氩),及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毫无危险。放射性氮元素和氩对于人类健康没有威胁。
就在旋松阀门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爆炸发生在第三层护罩外部,反应堆厂房内。反应堆厂房不具有隔绝放射性物质的功能。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场景:操作员决定让压力容器内的蒸汽释放到厂房内,而不是直接到厂房外部(这样可以让放射性元素有更长的时间用于衰变)。而问题在于,由于核心内的高温,水分子会分解为氧和氢——一种易爆混合气体,于是也确实在第三层护罩外爆炸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爆炸,不过是在压力容器内(因为压力容器没有设计好并且操作失误),进而导致了切尔诺贝利事件。而福岛核电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氢氧混合气体是在设计核电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反应堆在建造时就考虑到了不能让这样的爆炸发生在护罩内部。如果在护罩外部爆炸了,虽然也不是设想中的状况但是可以接受,因为即使爆炸了也不会对护罩产生影响。
因此,在阀门被旋松时,压力得以控制。而现在的问题时,如果水一直沸腾的话,那么水位就会持续下降。核心大概被几米深的水覆盖,使得其能够在空气中暴露前坚持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一旦没有水覆盖,那么暴露的燃料棒就会在45分钟后达到其2200摄氏度的熔点。而这样就会导致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融化。
而这样的事情正在开始发生。冷却系统无法在燃料棒开始融化前恢复运转,不过燃料棒中的核燃料此时依然是完好的,包裹燃料的锆锡合金外壳已经开始融化。而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一些铯和碘同位素开始随着释放出来的蒸汽,泄漏到反应堆外。最严重的问题——铀燃料,目前依然是受控的,因为氧化铀的熔点在3000摄氏度。目前已经确认的是,检测到有一部分铯和碘同位素随着蒸汽泄漏到了大气中。
这似乎是一个启动“B计划”的信号。通过在大气中检测到的铯和碘同位素,操作员可以确认某一根燃料棒的外壳(第一层护罩)已经存在破损。“A计划”在于恢复某个常规冷却系统。为什么这个计划失败目前并不清楚,而一种可能性是海啸冲走或是污染了所有用于冷却系统的纯净水。
用于冷却系统的给水是非常纯净的,去除了所有矿物质的水。使用纯净水的原因在于:纯净水很大程度上不会被激活,因此可以保持相对无辐射。而如果是脏水,那么更容易捕获中子,进而变得更加具有放射性。这不会影响到核心——因为核心不会被冷却水影响。但是会使得操作员更难处理这些具有轻度放射性的活化水。
但是“A计划”失败了——系统无法冷却,并且也没有额外的纯净水。因此“B计划”被启动。而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为了避免核心融化,操作员开始使用海水来冷却核心。我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是用海水浸泡住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还是淹住反应堆外壳(第三层护罩)。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
要点在于核燃料现在确实已经冷却下来了。因为链式反应早就已经停止,所以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余热在产生。已经使用了的大量冷却水可以带走这些余热。因为是注入了大量的水,所以目前核心已经无法再产生足够的热量去大幅度提升压力。并且,海水中加入了硼酸。硼酸是一种“液体控制棒”。无论发生什么样的衰变,硼都可以捕获产生的中子并进一步加速核心的冷却。
福岛核电站曾经十分接近核心融化。但是,目前最坏的情况已被避免:如果没有将海水注入,那么操作员就只能继续旋松阀门以释放压力。第三层护罩必须完全密封,以避免其中发生的核心融化泄漏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质,然后会经过一段等待期,等待护罩内的裂变副产品完成衰变,所有的放射性粒子会附着在护罩内壁。冷却系统最终会被恢复,融化的核心也会冷却至一个可控的温度。护罩内部会被清理。然后需要做一项棘手肮脏的事情——将融化了核心移出,将凝固了的燃料棒及燃料一块一块地装入运输装置,运送到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根据损坏状况,核电站的这块区域需要进行修理或是彻底拆除。
核反应堆内的第一类放射性物质就是燃料棒中的铀元素,及放射性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这些物质都在燃料棒内部。
而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产生于燃料棒外部。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外部的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都非常短,这意味着它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没有放射性的物质。“很短”的意思就是几秒。所以即使这类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它们也是毫无危害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约就在你读完“R-A-D-I-O-N-U-C-L-I-D-E”的这几秒内,这类物质就衰变到完全不具有放射性了。这类放射性物质就是氮-16(N-16),也就是氮气(构成大气的气体之一)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另外就是一些稀有气体比如氩。但是这些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呢?当铀原子裂变时,会产生一个中子。大部分的这些中子都会撞击到其他的铀原子,由此链式反应就一直持续发生。但是其中的一些会离开燃料棒并撞击到水分子,或是冷却水中的空气。然后,一个不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就会“捕获”这个中子,并变得有放射性。而就如前文所述,在数秒内它就会衰变到它本来的面目。
上面所描述第二类的放射性物质在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核泄漏中非常重要。
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我会试着去总结目前的主要事实。冲击核电站的地震的威力是核电站设计时所能承受的威力的五倍(里氏震级之间的放大倍数是对数关系,所以8.9级地震的威力是8.2级,即核电站的设计抗震威力的5倍,而不是0.7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为日本的工程技术水平喝彩,至少一切目前是保下来了。
当8.9级地震冲击核电站时,所有的反应堆就自动关闭了。在地震开始后的数秒内,控制棒就插入到了核心内,链式反应即刻中止。而此时,冷却系统就开始带走余热。这些余热相当于反应堆正常运转时产生的3%的热量。
地震摧毁了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而这是核反应堆能够遇到的最严重的故障之一,因此,在设计核反应堆的备用系统时,“电站停电”是一种被高度关注的可能性。因为核反应堆的冷却泵需要电力以维持运转。而反应堆关闭后,核电站本身就不能产生任何电力。
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小时内一切情况是平稳的。为紧急情况而准备的多组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组启动,为冷却泵提供了所需的电力。然后海啸来了,比核电站设计时所预料的规模要更巨大的海啸,摧毁了所有的柴油发电机组。
在设计核电站时,工程师们所遵循的一个哲学就是“纵深防御”。这意味着你首先需要为了你能够想象到最灾难的情况设计防卫措施,然后为了你觉得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子系统故障设计方案,以确保即使这样的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故障发生后,核电站依然可以安全。而一场巨大的摧毁所有柴油发电机组的海啸就是这样的一种极端情况。而所有的防卫的底线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第三层护罩,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控制棒插入或者未插入,核心融化或者未融化——容纳于其中。
当柴油发电机组被冲走后,反应堆操作员将反应堆切换到使用紧急电池。这些电池被设计为备用方案的备用方案,用于提供给冷却系统8个小时所需的电力,并且也确实完成了任务。
而在这八个小时内,需要为反应堆找到另外一种供电措施。当地的输电网络已经被地震摧毁。柴油发电机组也已经被海啸冲走。所以最后通过卡车运来了移动式柴油发电机。
整个事件从这一刻起开始变得糟糕。运来的柴油发电机无法连接到电站(因为接口不兼容)。所以当电池耗尽后,余热就无法再被带走。
在这个点上反应堆操作员开始按照“冷却失灵”的紧急预案进行处理。这是“纵深防御”中的更进一层。理论上供电系统不至于彻底失效,但是现实如此,所以操作员们只能退到“纵深防御”中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我们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从日常运营到控制一个要融化的核心。
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核心熔融。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就一定会融化(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内),然后最后一层防线——第三层护罩及护罩内的大碗,就将经受考验。
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核心持续升温时控制住,并且确保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能够保持完整并尽可能多工作一段时间,从而让工程师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修好冷却系统。
既然让核心冷却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水冷系统,及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
所以想像一下,一个在炉子上的压力锅,持续地,慢慢地在进行加热。操作员在采取各种手段去消除其中的热量,但是锅内的压力在持续上升。于是当务之急是保住第一层护罩(熔点为2200摄氏度的锆锡合金),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而为了保住第二层护罩,其中的压力就需要时不时进行释放。因为在紧急时刻进行压力释放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反应堆共有11个用于释放压力的阀门。操作员开始通过时不时地旋松阀门来释放压力容器内的压力。此时压力容器内的温度是550摄氏度。
这就是关于“辐射泄漏”的报道开始的时刻。我在上文中解释了为什么释放压力的同时实际上会释放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主要是N-16和氩),及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毫无危险。放射性氮元素和氩对于人类健康没有威胁。
就在旋松阀门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爆炸发生在第三层护罩外部,反应堆厂房内。反应堆厂房不具有隔绝放射性物质的功能。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场景:操作员决定让压力容器内的蒸汽释放到厂房内,而不是直接到厂房外部(这样可以让放射性元素有更长的时间用于衰变)。而问题在于,由于核心内的高温,水分子会分解为氧和氢——一种易爆混合气体,于是也确实在第三层护罩外爆炸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爆炸,不过是在压力容器内(因为压力容器没有设计好并且操作失误),进而导致了切尔诺贝利事件。而福岛核电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氢氧混合气体是在设计核电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反应堆在建造时就考虑到了不能让这样的爆炸发生在护罩内部。如果在护罩外部爆炸了,虽然也不是设想中的状况但是可以接受,因为即使爆炸了也不会对护罩产生影响。
因此,在阀门被旋松时,压力得以控制。而现在的问题时,如果水一直沸腾的话,那么水位就会持续下降。核心大概被几米深的水覆盖,使得其能够在空气中暴露前坚持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一旦没有水覆盖,那么暴露的燃料棒就会在45分钟后达到其2200摄氏度的熔点。而这样就会导致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融化。
而这样的事情正在开始发生。冷却系统无法在燃料棒开始融化前恢复运转,不过燃料棒中的核燃料此时依然是完好的,包裹燃料的锆锡合金外壳已经开始融化。而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一些铯和碘同位素开始随着释放出来的蒸汽,泄漏到反应堆外。最严重的问题——铀燃料,目前依然是受控的,因为氧化铀的熔点在3000摄氏度。目前已经确认的是,检测到有一部分铯和碘同位素随着蒸汽泄漏到了大气中。
这似乎是一个启动“B计划”的信号。通过在大气中检测到的铯和碘同位素,操作员可以确认某一根燃料棒的外壳(第一层护罩)已经存在破损。“A计划”在于恢复某个常规冷却系统。为什么这个计划失败目前并不清楚,而一种可能性是海啸冲走或是污染了所有用于冷却系统的纯净水。
用于冷却系统的给水是非常纯净的,去除了所有矿物质的水。使用纯净水的原因在于:纯净水很大程度上不会被激活,因此可以保持相对无辐射。而如果是脏水,那么更容易捕获中子,进而变得更加具有放射性。这不会影响到核心——因为核心不会被冷却水影响。但是会使得操作员更难处理这些具有轻度放射性的活化水。
但是“A计划”失败了——系统无法冷却,并且也没有额外的纯净水。因此“B计划”被启动。而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为了避免核心融化,操作员开始使用海水来冷却核心。我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是用海水浸泡住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还是淹住反应堆外壳(第三层护罩)。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
要点在于核燃料现在确实已经冷却下来了。因为链式反应早就已经停止,所以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余热在产生。已经使用了的大量冷却水可以带走这些余热。因为是注入了大量的水,所以目前核心已经无法再产生足够的热量去大幅度提升压力。并且,海水中加入了硼酸。硼酸是一种“液体控制棒”。无论发生什么样的衰变,硼都可以捕获产生的中子并进一步加速核心的冷却。
福岛核电站曾经十分接近核心融化。但是,目前最坏的情况已被避免:如果没有将海水注入,那么操作员就只能继续旋松阀门以释放压力。第三层护罩必须完全密封,以避免其中发生的核心融化泄漏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质,然后会经过一段等待期,等待护罩内的裂变副产品完成衰变,所有的放射性粒子会附着在护罩内壁。冷却系统最终会被恢复,融化的核心也会冷却至一个可控的温度。护罩内部会被清理。然后需要做一项棘手肮脏的事情——将融化了核心移出,将凝固了的燃料棒及燃料一块一块地装入运输装置,运送到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根据损坏状况,核电站的这块区域需要进行修理或是彻底拆除。
◆核电站会回到安全状态并始终安全。
◆日本处于第4级别INES核紧急状态:核电站内事故。这对于拥有电站的公司是件糟糕事情,对其他人来说没什么影响。
◆在释放压力时释放了一些放射性物质。包括非常小剂量的铯和碘同位素。如果在释放时你正好坐在出口上,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戒烟使得你的期望寿命值回归从前。这些铯和碘同位素会被带入海水,然后就不会再检测得到。
◆第一层护罩出现了一些损坏,意味着一定数量的铯和碘同位素也被释放到了冷却水中,但是不会有铀或是其他什么脏东西(因为氧化铀不溶于水)。在第三层护罩内有用于净化水的装置,这些具有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会在那里被去除并且存储为核废料。
◆用于冷却的海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活化。但是因为控制棒已经完全插入,所以链式反应是不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主要的”核反应没有发生,因此也就不会加剧海水的活化。链式反应过程的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在这个阶段也基本上消失殆尽。这进一步减轻了海水的活化。因此最坏情况就是:用于冷却的海水中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但是这些海水也同样会经由内部净化装置进行处理。
◆最终会用正常的冷却水取代海水。
◆反应堆核心会需要进行拆除并运到处理厂,就像通常的燃料更换一样。
◆燃料棒和整个核电站需要进行彻底安全检查,以避免潜在的危险。这通常需要4到5年。
◆全日本的核电站的安全防护会进行升级,以确保它们可以抵抗住9级地震及随之而来的海啸(甚至更糟糕的情况)。
◆我认为更显著的问题是随后的全国供电。日本的55座反应堆中的11座已经全部关闭并等待进行检查,这直接减少全国20%的核电电力,而全国30%的电力靠核电供应。我目前还没有去考虑日本国内其他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短缺的电力需要依靠天然气发电站供应,而这些电站通常只是在供电高峰时用于应急。我不是十分清楚日本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矿的能源供应链,及港口、炼油厂、存储及运输网络在此次地震中遭受了怎样的损失。这些都会导致电费增加,及用电高峰和重建时的电力短缺。
◆而这一切只是更大的问题的一部分。灾后应急需要解决避难所,饮用水、食物、医疗、运输、通讯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包括电力供应。在一个供应链倾斜的时代,所有的这些领域中我们都会遇到挑战。(Livid)
马卡良231星系核区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环境的示意图
人们一般认为大质量星系的核心部位往往隐藏着超大质量的黑洞,而根据一项最新研究,这种超大质量黑洞似乎像是儿童剧“芝麻街”里面的甜怪饼,甜怪饼会不断的说:“我要吃饼干!”而黑洞则会对身边的物质来者不拒,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来不及“吞吃”而引发物质的大规模抛射。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观察到一个遥远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喷射巨量的气体和尘埃物质。这种物质流太过强大,甚至将物质都带离了黑洞附近空间,导致它无法继续积聚更多物质而保持生长,同时也让星系本身无法进行新生恒星的孕育,因为新生恒星的诞生需要大量的星际尘埃气体。
“这可真是这个星系的最后一口气,”塞尔万·维莱克斯(Sylvain Veilleux)说。他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是这一研究的参与者。“看起来这个黑洞正把自己下一顿要吃的大餐往外扔呢!”
对超大质量黑洞的研究
这个星系名为马卡良231(简写成Mrk 231)。这是一个距离地球6亿光年的遥远星系,位于大熊座方向。天文学家们使用位于夏威夷的双子望远镜对其进行了详细观测。
研究人员表示,一些计算结果显示马卡良231质量约为银河系的三倍。它拥有一个中央黑洞,其质量约为1000万倍太阳质量。这大约相当于我们银河系核心黑洞质量的三倍。
马卡良231星系目前正处于和另一个星系完成合并的最后阶段,这导致其中央黑洞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星际尘埃和气体。黑洞开始“贪婪的”吞噬这些物质。但由于太过剧烈和拥挤,高速落入黑洞视界的物质终于爆发,形成一个类星体。类星体是从黑洞周围发出超强辐射的天体,事实上它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之一。
此次的最新观测揭示了这个黑洞的胃口有多么惊人。研究人员吃惊的发现从其星系核心区域向外发出的气体和尘埃喷流至少延伸到了8000光年开外的地方,并且各个方向都有。这些物质喷流的运动时速超过220万英里(350万公里)。而实现这样惊人的加速,所依靠的正是中央的类星体,以及驱动这个类星体的超大质量黑洞。
研究小组将把有关此次观测的论文发表在3月10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
红色的死亡星系
这样超大规模的物质丢失正让马卡良231星系的核区物质迅速耗尽,而这将对星系的演化产生严重影响。
“关键的问题在于,由于这样的物质流失,新生恒星的形成以及黑洞的继续生长将被终结。”论文合作者大卫·普克(David Rupke)说,他来自田纳西州罗兹学院。(Rhodes College)
由于星际尘埃和气体的迅速减少,类星体将逐渐暗淡,而新生恒星的诞生进程也将逐渐放慢直至停止。最后,马卡良231星系将成为一个仅有老年恒星组成的“红色的死亡星系”。因为恒星演化后期表面温度会降低,其颜色也会相应变得偏红。
尽管你可能会认为马卡良231星系的“饮食习惯”太过极端,不过天文学家们表示这可能并非特例,而星系的命运也是一样。
维莱克斯说:“我们透过大型望远镜看到越来越远的宇宙深处,这就相当于看到越来越久远的过去。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观察到大量的这种类星体,而几乎所有这些类星体似乎都经历过这样的大规模物质抛射事件。”(晨风)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几个月来,由于遭遇罕见的干旱少雨天气,美国和巴西等美洲国家燃起了山火,一旦火点刮起龙卷风,便会形成罕见的火旋风景观。龙卷风夹起的火焰高达数米,像一条火龙旋转前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1.夏威夷火旋风
2010年8月29日,夏威夷莫纳克亚山南坡形成“火旋风”,将尘埃和烟雾掀到半空中,消防员则在远处观望。因区域性干旱诱发1400英亩(约合566公顷)的地方发生山火,形成了罕见的火旋风景观。据美国林务局密苏拉火焰科学实验室机械工程师杰森-福托菲尔(Jason Forthofer)介绍,火旋风亦称“火焰龙卷风”、“火魔”,这些火焰旋风其实并不罕见,只是鲜有记载。
例如,最近有报道称巴西圣保罗州出现了火旋风奇观,圣保罗州的干旱持续三个月之久,结果在龙卷风经过一处燃烧的田野时,形成了巨大的燃烧的“火龙”。福托菲尔研究火旋风目的是保护消防员。他说:“如果我们可以确认导致火旋风的条件,对于消防员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总有些人会被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烧伤。”
2.房屋陷入火海
根据这张资料照片,火旋风在一处燃烧屋顶的烟囱附近打旋。据福托菲尔介绍,火旋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剧热和湍流风的共同作用下,会形成飞快移动的空气漩涡,这些漩涡可以收紧变成龙卷风一样的结构,吸入正在燃烧的残骸和可燃气体。火焰龙旋风一般由核心部分(其实就是着火部分)和看不见的袋状旋转空气构成,袋状旋转空气不断将新鲜氧气输送给核心部分。
常见火旋风的核心部分通常直径约为1至3英尺(约合0.3至0.9米),高50至100英尺(约合15至30米)。在适当条件下,还能形成像直径达数十英尺、高度达1000英尺(约合300米)的超大火旋风。福托菲尔说:“这些超大火旋风至少每年在美国形成一次。”
3.2002年5月美国加州圣玛格丽塔大牧场火旋风
2002年5月,美国加州圣玛格丽塔大牧场,由山火引发的火旋风席卷一处山脊顶部。据福托菲尔介绍,火旋风核心部分温度可达2000华氏度(1093摄氏度),足以将从地面吸入里面的灰烬重新点燃。他说:“我们尚不完全确信这一点,它只是一项理论。这就仿佛是某个人尝试点燃某种东西:如果你令其在空中膨胀的足够大,你确实可以让其燃烧,但如果它始终紧缩地像团状,它就不会燃烧。”
4.2008年英国泥煤中升起的火旋风
2008年,火旋风从英国班格尔某农场燃烧的泥煤中升起。福托菲尔说,地面植被燃烧后释放的富含碳的可燃气体是大多数火旋风的燃料。他说:“地面植被的热量到了一定程度后会释放气体,有些气体不能燃烧,因为它的周围没有足够多的氧气。”
一旦被快速移动的气体吸收,这些没有燃烧的气体会在火旋风核心周围运行,直至到达拥有足够新鲜、被加热氧气的区域,令气体燃烧。据福托菲尔介绍,这是火旋风核心部分的火舌看上去如此高、如此“瘦小”的原因:“这些气体在遇到足够多的氧气以前不会燃烧,可能只有升到半空中才会燃烧。”
1936年7月的一天,一位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骑着一匹被称为“瘦狗”的老马,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西的保安。这位洋人就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因为是第一位访问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西方记者,从此闻名于世,他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中国广为流传。
有关他的富有传奇色彩的采访经历和他的精彩报道,曾经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致这些在中国都已经成为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课题。斯诺对世人给予他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准确地按到了时代的脉搏,并从此站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前沿。
在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受到国民党的严密包围和封锁,中共与国际社会的直接接触被完全切断了。国民党利用它控制的宣传工具,将中国共产党人说成是基本上被消灭的、剩下的只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群“流寇”。国际社会无从知晓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情况,只是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上,间或看到一些诸如“所谓共产党匪帮”、“土匪与共产党骚动”一类的报道。于是,中国共产党人被想象成“留着长胡子”、“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等等的江洋大盗。面对这种现实,中国共产党人要与国际社会建立联系,首先就必须使国际社会了解中共的真实情况,了解中共政治主张和各项政策,特别是由此树立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形象。斯诺恰恰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外政策正经历重大转折的历史时刻,实现了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步骤。
斯诺经过直接采访和观察后所作的栩栩如生的报道,第一次打破了国民党长达十年的新闻封锁,使国际社会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那些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核心的真实面貌,了解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除了蒋介石和一群腐败的达官显宦外,还存在着一支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政治力量,而且它很可能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不仅如此,斯诺的报道和著作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广为流传,使许多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从斯诺的著作中了解到中共的情况及其纲领和政策。
斯诺的西北之行得到国际舆论的极高赞誉,被称为是“西方对中国了解的一个新纪元”的标志,是与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样“震撼世界的成就”,“起了具有重要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因为他推动美国以至世界舆论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盟友参加反对国际侵略的斗争”。(杰克贝尔登著,邱应党译:《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序言第9页。)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斯诺的西北之行在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其影响之大之深远,或许是当时中共领导人所难以想象的。
实际上,斯诺在表明希望访问陕北根据地后,他的行动受到中共的欢迎,并得到中共北方局的介绍与安排。当时斯诺从北平地下党得到的见毛泽东的介绍信,是由柯庆施起草,并得到刘少奇的直接批准的。如果没有斯诺的西北之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至少将被推迟。继斯诺之后,又有十几位西方国家的记者陆续访问了各抗日根据地,他们掀起了一股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权和军队的热潮。他们的介绍为国际社会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形象——“那个时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肯尼斯休梅克著,郑志宁、黄际英、高二音、简明译:《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在直接影响和改变各有关国家的对华政策方面,包括斯诺在内的西方记者很难说起了多少直接的作用。但是坚冰毕竟已经打破,大门终于敞开,中国共产党人终于由此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牛军)内容摘自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从延安走向世界》一书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