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一篇原创科技论文——《G蛋白通过Gβγ双聚体关闭视网膜的TRPM1通道》。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发表,意味着中国眼科学界对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探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该成果是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沈吟副教授与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合作完成。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眼科学界首次在著名综合性国际刊物上发表原创性论文。沈吟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是一种由于遗传因素等引起的先天性眼病,患者白天视力正常,但在夜晚或暗环境下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因此对于黑暗极度恐惧。此外患者的视野、眼底都会有异常改变,并具有高度遗传性。该疾病一直是困扰国际眼科学界的重大难题,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对该疾病的治疗也颇为棘手。
沈吟副教授所开展的此项研究,利用视网膜薄片膜片钳技术结合转基因动物和钙成像技术,阐明了视网膜视杆细胞在黑暗中通过释放谷氨酸激活下游双极细胞树突上的谷氨酸受体,导致G蛋白βγ亚基关闭TRPM1通道。在光照情况下βγ抑制作用解除,导致TRPM1通道开放,产生对光反应。这一研究结果不仅阐明了一项悬而未决的视网膜双极细胞对光信号传递机制,同时也为未来采用基因手段治疗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9年,沈吟就在世界上首次提出,视网膜上蛋白质离子通道TRPM1的缺陷是导致的原因,相关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IF=7.4)。这一原创性成果轰动了全球眼科学界,被同行专家广泛引用高达64次。此次发表的论文研究成果则进一步找到了这一通道的传递机制。
孩子刚升初中,回家路上说,学校里又播《弟子规》了。她学校较开明,视频只在星期一播出,意思爱看不看,且不考评。班上同学对此几无兴趣,遂至于又一个形式主义的诞生。
似乎不几年间,“新国学”运动已得大成,“三百千”及《弟子规》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推广吟诵。有些教育部门还制订强制形式,把这种吟诵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个别学校过分认真,则要求学生背诵并测验这“孝悌谨信爱仁”。
清及之前的一些私塾蒙学册子,依托教育部门的行政推广,如今已经风行开来。“三百千”等书,遂成热门,各新立私学以此为由招生涨价,奇门迭出,湖北某私学全寄宿,年费六万,有钱父母据说趋鹜至极。校长四十出头,似有百科全书式博学,从《四书五经》讲到《资治通鉴》,而诲人以阴谋计策,于历史人物的事例中,向那些懵懂学生强烈灌输不计成本的成功学。教育中以“国学”为噱头,“成功学”为底版,是很多“私学”教育捞钱的杀手锏,竟颇得一些急功近利的父母热烈拥护。
公立学校也不后于人,努力成果之一之二,是湖南某校组织学生给教师磕头,及广东某地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据报道可见,被拜者喜笑,受洗者颜开。似乎“磕头”和“洗脚”已是“新国学”的光辉成果了——说穿了,无非是从小培养屈膝低头折腰摧眉事权贵。成果虽“辉煌”,但“新国学”就此有走入邪道,而成“伪学”的危险。
“新文化运动”众家学术大师拼命整理鼓吹“国学”,本意光大古代各家学术精华,反思“独尊儒术”对中国两千年文化的封闭和钳制,他们于“孔孟”外,大力发掘诸子各家的学术价值,图于世界文化重压下,找出一个独特价值和新道路来。
“国学”这个词似乎是新文化运动后生造的。钱穆于《国学概论》“弁言”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之名词。”由此可见是非常时期的仓促提法——“国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钱穆的“国学”筐子装的是“六经”和“诸子”,一路而下,紧扣儒学,略涉各家。出于对中国文化没落的忧虑,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之等学者纷纷著书撰述,分析传统典籍精要,以图于严格训诂考证外,更新义理,不特囿于儒学独尊孔孟。孔孟以外,墨、庄、荀、韩兴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论及清儒整理古籍的贡献:“……夫校其文,必寻其义,则新理解出矣。”但清儒“长于训诂名物,而短于义理”,故胡适之于《论墨子》里强调读书要“贯通”:“把每一部书的内容要旨,融会贯串,寻出一个脉络条理,演成一家有头绪有条理的学说。”
所谓之“国学”,是要新一国之思想,振一国之人民,图摆脱旧礼教桎梏,从民族的躯体里除掉让我们体弱多病的磕头虫,迎接新世界新时代的挑战。如果打着“新国学”的旗号,而迫使我们的下一代学会下跪和磕头,这样的“伪国学”,不要也罢。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一名来自匈牙利的本科生近日解决“隐形衣”研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研究人员在所谓“隐形衣”上增加了一种光学设备,这种光学设备不仅仅本身可以实现隐形,而且还能够令光线减速。
据介绍,这种光学设备被称为“隐形球”,它可以令所有接近隐形衣的光线变缓。这就意味着,被隐形物体周围的光线不一定要被加速。通常,有限隐形的隐形衣必须要让周围的光线加速才能够实现在可见光谱的特定区域内隐形。新发明将可能保证隐形衣穿戴者在颜色不断变换的背景中到处走动而不现身。
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物理学会物理研究所《新物理学杂志》之上,该研究成果作者为参加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夏季学校的一名来自匈牙利的本科生简诺斯-佩泽尔,他是在乌尔夫-莱昂哈特教授指导下完成这项研究的。佩泽尔认为,这种隐形球未来应用潜力巨大。
设计隐形衣的通常做法是在希望被隐形的物体周围使用某些特殊材料来实现令光线弯曲的目的。光线被弯曲后,就无法抵达该物体,在观测者眼睛看来该物体就不存在。然而,光线必须要加速到一定速度才能够有效,这也就限制了隐形衣必须在有限的光谱范围内才能够工作。如果一个人只准备站着静止不动,这种隐形衣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当他开始移动时,场景开始变形,隐形衣下的人就被暴露出来。如果利用一种所谓的隐形球能够让所有光线减速,而不必要将光线加速到如此高的速度,那么隐形衣就可以在光谱的所有范围内工作。
佩泽尔介绍说,“我在莱昂哈特教授指导下,开始对超光速传播问题进行研究。有了想法后,我努力钻研了8个月,终于克服了其中的技术障碍,并验证了可行性。”
德国物理学会物理研究所一位发言人表示,“这一最新成果将让未来研制出实用的隐形衣成为一种可能,它解决了其他先进正努力克服的光速难题。更令人难忘的是,这一重要研究成果竟然是由一名年仅22岁的本科生完成的。”(彬彬)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近日公布了上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从夜空中的极光到美丽的地球仙境,一一收入。
1、极光水晶球:360度极光全景照
这是本周公布的一张极光照片,拍摄于加拿大北部小镇耶勒奈夫(Yellowknife)。
摄影师将所拍摄的照片进行数字合成处理,得到了这张360度的全景图像,整个天空宛如一颗水晶球。
2、太空拍中国天山山脉
这是中国天山山脉。这张照片发布于3月16日,其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从国际空间站上拍摄的,可以看到白雪覆盖的山顶烟雾缭绕,有如人间仙境。
这张照片的拍摄区域位于天山中段,靠近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边界。图中一条冰川像高速公路般穿过山脉中央。
3、魅力尤卡坦
在这张卫星图片上,墨西哥东北部尤卡坦半岛外,豪尔博斯岛(Holbox Islan)和亚拉胡泻湖(Yalahau Lagoon)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
这张图像由韩国多功能卫星(Kompsat-2)拍摄,采用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数据合成,揭示地表的细微地理特征。
4、星系探戈
这是一张由夏威夷双子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两个相互作用的星系仿佛正沉浸于一场星系探戈。
这其实是一次学生竞赛的成果之一,主办方要求学生们来为双子望远镜选择观测目标,要求是这些目标必须“非常美丽并具有科学价值”。
而此次比赛的获胜者是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女子高中的天文俱乐部,她们建议双子望远镜观测相互作用的星系NGC 6872和IC 4970,因为这样的观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来银河系和附近的仙女座大星系相撞时可能出现的情形。
5、开普勒的成果
截止2011年2月份,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开普勒望远镜已经锁定了1235颗系外行星。采用的方法都是“凌星法”,即用极高的精度对恒星的亮度进行测量,找到由于行星从其面前经过而导致的轻微光变,从而反推出行星的存在。为了更好的向公众展示这些成果,开普勒小组合成了这张图像,所有的母恒星按照大小排成队列,而这些发现的行星则是恒星背景上的小黑点。
为了显示比例,太阳也被标注了出来,图上位于第一行右下方,其上的小黑点是木星和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