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国防部发言人金珉奭13日表示,朝鲜当天上午发射的火箭在发射数分钟后可能变成碎块并坠落。

  他说,韩美情报当局目前判断,朝鲜的火箭发射以失败告终。

  经核实,朝鲜13日上午已发射搭载“‘光明星3’号人造卫星”的远程火箭“银河3”号。

  他说,韩美情报当局目前在核实发射是否成功。

  另一位情报当局有关人士也表示,朝鲜已经发射远程火箭,目前韩国在跟踪火箭轨道。

  虽然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主张,这枚火箭是将气象观测用卫星发射升空的助推器,但韩国、美国和日本等一直将此视为远程火箭运载核弹头的试验,并敦促朝鲜放弃发射计划。

  韩国政府在掌握朝鲜发射火箭的消息后,向白翎岛居民紧急发出了避难令。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8月25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25日宣布,因发现H2A火箭机身出现故障,推迟原定28日发射情报收集卫星“光学4号”的计划。新的发射日期尚未确定。

  据日本内阁官房内阁卫星信息中心透露,H2A火箭自毁系统的信号接收器出现了故障。

  情报收集卫星被认为用于警戒朝鲜的导弹及灾害时的信息收集。发射地位于鹿儿岛县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种子岛宇宙中心。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德黑兰6月10日电(记者 杜源江 何光海)伊朗情报部长海达尔·穆斯利希10日说,伊朗又逮捕了一名与美国有联系的间谍,但未提及逮捕这名间谍的具体时间。

  伊朗迈赫尔通讯社援引穆斯利希的话说,这名间谍来自伊朗周边国家,准备从美国接受大量资金,创建一个交际网络,目的是在伊朗议会选举前制造混乱。

  过去几年,伊朗一直指责美国和以色列情报机构窃取伊朗军方以及核计划方面的情报。

  伊朗情报部5月21日发表声明,宣布破获一个涉嫌为美国窃取情报的间谍网络,逮捕了至少30人。

  2009年7月,美国人莎拉·舒尔德、沙恩·鲍尔和乔希·法塔勒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进入伊朗后遭逮捕。伊朗指控他们非法入境从事间谍活动。美方否认伊朗的说法,一直要求伊朗放人。去年9月14日,莎拉·舒尔德在缴纳50万美元保释金后获释返回美国,与她同时被扣押的另外两名美国人仍然在押。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在Facebook中,辛苦维系关系、不断更新资料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充当了美国国家安全局、FBI安放在全球范围内的间谍。这个在全球拥有超过5亿人数的巨大“社交机器”,无形中也扮演着另一个惊人的身份———史上最大间谍机器。而受益者,则无疑是美国政府!

  实际上,iPhone手机中泄露行踪的“漏洞”并不算可怕,因为其无法记录你的真实身份和朋友关系。但这到Facebook上,就完全不同了。Facebook不仅可能记录你每次登录的所在地IP,更保存了你随时更新的各种真实身份信息,包括住址、相片,甚至提供你周围朋友的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这些丰富的信息,多得可怕,它能让一个陌生人,对你从一无所知到“了解全部”。

  更可怕的是,“Facebook还内置了供美国情报机关获取数据的界面”!由于“逐次向美国情报机关提供资料的成本太高”,因此这些公司干脆自动化相关程序———制作了这套直接供美国情报机关访问的界面。

  维基解密创建者阿桑格,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Facebook是美国情报部门“最全面的数据库”,它能提供世界至少5亿人的各种隐私资料,包括他们的名字、地址、位置、个人及家庭关系。统统这些数据,都将可能进入美国情报局的监控。

  实际上,阿桑格的话,并非夸张,在其评论Facebook之前,美国司法部曾向另一个社交性网站———Twitter发出一份法庭命令,要求Twitter提供与维基解密关系密切的几名激进分子的账户信息。

  要知道,司法部发出的并非传统的法庭传票,而是直接的“命令”。这种法庭命令允许警方从某网站或网络服务供应商处强制提取与正在进行的刑事调查有关的特定记录。借助这条法律,美国的情报部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来自Facebook的信息。当美国情报局需要从Facebook中获取信息时,只需略微对其网站施加“法律和政治压力”,便可以任意搜索这分布在全球5亿人的各种隐私信息。

  Facebook拥有史上最多的用户量———5亿,而其分布在全球数十个国家之中,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据相关国外媒体报道,除了直接登录以外,即使是用户通过Facebook授权按钮,登录网站后的行踪,也会被跟踪记录。

  据一份来自可视化公司Tableau的数据分析师制作的表格,全球Facebook使用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为香港、加拿大和英国,然后是美国,南美智利人对Facebook最着迷。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王元丰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形成一纸不具法律效应的协议,令人失望地结束;随着2010年墨西哥坎昆大会仅取得小幅进展,对于未来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减排资金和技术的落实,世界主要国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越来越多地无法满怀信心。
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工作重心放在振兴经济、增加就业上,气候变化已经远不像2009年以前两年那样是世界舆论的关注点和国际外交的热点,人们的重视程度逐渐淡化。
看看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也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四成以上国家的情况。
尽管奥巴马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提出的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方案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认为减排力度和承担的责任远远不够;尽管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以控制排放总量和交易为核心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但是,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已过去,经多次波折参议院也没有通过这一法案,而且随着中期选举后的新国会的产生,按美国媒体的预测这一法案可能几年内都无法通过。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对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可度正在降低:根据盖洛普公司调查,2010年48%的中间立场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被夸大了,而在两年前的2008年这个数据是35%。在2011年初,拉斯姆森能源升级机构的调查显示:尽管58%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要问题,但只有33%的美国人认为是严重的问题,38%的美国人并不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包括17%的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严重问题。此外,44%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是行星长期运行趋势导致,只有44%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造成的。
中国的情况也不能让人乐观。社会上,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则像“知识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词汇一样,时髦过后,热情大减。美国皮尤(Pew)调查机构调查显示,中国比美国更不关心全球变暖问题,只有24%的中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然而,气候变化却不随着人们对其淡化和漠视而有所减缓,其所导致的灾害日益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了42%,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占自然灾害的比重已经从50%上升到82%。
美国媒体盘点2010年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时指出,2010年是名副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其中气候灾害就导致近17000人丧生,比全世界过去15年来死于坠机事故的人数总和还要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指出:2010年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2010年中国气候极为异常,极端高温和强降水等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因灾死亡4800多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也异于常。
刚刚进入2011年,就不断遭遇气候灾害。美国大部分地区受到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大风雪吹袭,积雪厚达76厘米,陆空交通陷于瘫痪。在我国,南方大范围刚刚经历让多个省份的人民饱受影响的冻雨,而北方则在经历大范围的干旱。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实现2020年我们的节能减排的承诺,我们要真正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要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范围,推动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转变,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国际上,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将在今年年底召开。然而,如果世界各国之间不减少猜忌和不信任,各国不是将经济增长置于可持续发展之上,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够切实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在减排目标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上采取令发展中国家信服的行动,德班会议大概将同样难以取得重大进展。
难道已经频发的气候灾难还不足以提出警示,必须要经历更加重大、损失更加惨痛的气候灾难,世界各国才能真正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4-28 A2 观察 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历史上真实的谍战

俊男美女不适合情报斗争

从《暗算》播出开始,谍战剧成为了电视荧屏上的大热题材。近几年,不少受人关注的热播影视,都是以谍战作为背景的,包括《潜伏》、《风语》、《敌营十八年》、《黎明之前》等等,可谓是“谍谍不休”。近期各大卫视又在不约而同地播出一部谍战剧《借枪》。让谍战这个已经不太新鲜的题材继续保持着高曝光度。一部部谍战剧捧红了演员,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电视荧屏上到处充斥着“潜伏”、“地下党”、“假夫妻”、“暗杀”等戏码。而真实历史并非如此,记者专程电话采访了曾经著有《中国秘密站》一书的作家郝在今,请他解密历史上真实的谍战。 记者吴萍

地下党活动不等于“谍战”

在很多谍战剧中,主人公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地下党”。他们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而潜伏在敌人中间,获取情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实际上,“地下党”参与情报工作本身就是个错误的说法。

著有《中国秘密站》的作家郝在今曾经采访过上百位在抗战和解放战争当中从事过中共情报工作的人物,也有机会查阅到第一手的资料文件,对于地下党参与谍战这件事,郝在今介绍说,谍战剧确实给观众带来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所谓的地下党,跟情报工作是两个概念。“从事情报工作的,当时叫做隐蔽战线,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从敌人那里获取情报,另外,还要防止敌人窃取我方的情报,也就是保卫工作。 ”

而地下党,则是另外一个概念,“地下党主要从事一些地下工作,例如一些群众工作,组织一些秘密的学生集会学习,或者是工人罢工活动等等。当然,地下党并不是不做情报工作,但是很少参与,这并不是他们工作中的重点。 ”

对地下秘密工作的任务,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曾这样总结说:“公开工作之外,还要有秘密工作与之相配合,这就是党的秘密组织工作,群众的秘密组织工作,党派的秘密联合行动,秘密的情报工作,公开组织与公开斗争的事先秘密准备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秘密情报工作只是地下工作的一部分。

郝在今介绍说,按照规定,情报系统和当地党组织是不发生横向联系的,他们不允许搞公开活动,在这方面有非常严格的纪律规定。他们被称为是“隐蔽战线”,从事情报工作。

情报人员最好长相普通

在很多人看来,激烈的情报斗争,也就像电视里演的一样,情报人员都是俊男美女,活跃在上流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无所不能。但是实际上,参与情报工作的人员都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选拔。“太漂亮或者太丑都不行,因为不能引起别人注意,太漂亮的话老是被人看肯定不行,如果太丑了,人家都不愿意跟他交朋友也不行。 ”

郝在今把情报人员的选拔总结为三点,像战士一样勇敢,像学者一样智慧,像演员一样表演。既要有非常坚定的革命信仰,明确的历史背景,也要有广泛的社会关系,更要求情报人员有极高的文化素养,社会活动能力强。

另外,在从事隐蔽战线工作之前,要经过系统的培训。郝在今介绍说,训练班的课程同正规学校不同,没有教材,也没有系统的理论,但是,授课人都有丰富的隐蔽斗争经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授课,比如,中社部副部长潘汉年会给学员介绍日本情报机构,介绍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的活动能力。临时从国民党统治区回延安的李克农,会介绍如何利用不同身份,从事隐蔽战线工作。而刘鼎则向大家演示如何化装,如何利用不同的道具伪装自己的身份。他举的例子很生动,军统派往河南新乡的一个情报组,就是因为抽的香烟太高级被日本特务识破了身份。

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人员需要经过半年的训练,一个月的实习。根据不同时期的条件要求,会对学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如果学员毕业之后派往日军敌占区,培训一开始,学员就要学习一个月的日语。郝在今介绍说,训练班里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实习,两组人员一组是情报,一组是侦查,情报人员打扮成一个卖菜的小贩,横在路中间叫卖,而侦查人员出来巡查,看到小贩挡着路做生意,于是就以为他是特务,因为两组人员互相都不认识,所以搞出了笑话,出现了自己人抓到自己人的情况。

隐蔽战线工作不允许暗杀

在很多谍战剧里,主人公除了要获取情报,有时候还要从事暗杀任务,暗杀的对象有的是内部叛徒,有的是敌方的要员。对于这种情节,郝在今也进行了解释说明,“严格的说,共产党不搞暗杀,或者说禁止暗杀。在早期,中共中央特科有红队,专门铲除党内的叛徒,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就连铲除叛徒也不允许了。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盲目去暗杀敌人,肯定会暴露自己,而且,共产国际也认为暗杀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不提倡。 ”

暗杀行为并不是没有,在中共中央特科当中,就有专门负责铲除叛徒的红队。红队最早开展的锄奸工作,是在1928年,当时的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罗亦农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被捕遇害案。而叛徒则是担任中央秘书和接待的何家兴、贺芝华夫妇。为了惩治叛徒,也为了避免组织有更大规模的暴露,红队以放鞭炮作掩护,冲进了叛徒的住所,将何家兴击毙。

而红队最为出名的一次锄奸行动,是在历史上有名的“霞飞路上的枪声”,1929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湃、军委负责人杨殷等五人在上海沪西区开会时被逮捕,随后被杀害,告密者是军委秘书白鑫,11月11日晚上,中央特科在法租界的霞飞路附近设下埋伏,连开了90多枪,击毙了叛徒白鑫以及特务保镖共5人。这件事当时轰动上海滩,也被传为佳话。

经费不足要自己想办法

最近电视荧屏上有一部热播的谍战大戏《借枪》,比起其他的谍战剧,这里的主人公显得很“另类”,不但要为了生计发愁,还要为了暗杀行动而到处去借枪。这种情节在一般的谍战剧中,确实显得很另类,不过,郝在今说,这在当时确实是非常普遍的状况。

“当时国民党是靠钱的,拿钱来收买人,或者是买情报什么的,相比起来,共产党就比较缺钱了,共产国际开始会给一部分费用,但是太少。 ”郝在今举了个例子,“当时中共特科管钱的负责人,他的女儿得了肺结核,要打一针十块钱的盘尼西林,连这钱筹得都很困难。可见他们的生活状况确实不好。 ”

因为经费不足,往往都要情报人员自己想办法,后来,在周恩来的提倡下,他们也开始在重庆做生意,一边负责筹集行动经费。所以,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人,平时一般不允许出入非常豪华的场合,也避免奢侈的生活。当时的叛徒何家兴、贺芝华夫妇,就是因为沉迷于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生活逐渐腐化,所以才被国民党收买,成了叛徒。

不但是经费有限,就连武器也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平时是不携带武器的,因为如果遇上检查,有武器,很容易暴露身份。”他们的武器,大多都是后方从敌方截获的,因为历经重重关卡盘查,只有当中极少数才能送到敌占区。“当时在上海营救彭湃没能成功,就是因为没能及时把武器送到,枪送到的时候黄油都没擦掉,根本不能用。 ”

敌方也有中共情报人员

在《借枪》中这样一个情节,为了获取日军的情报,熊阔海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策反日本特务机关里一个名叫鬼井的人。在实际的抗日斗争中,隐蔽战线确实也曾经有过这样策反日本情报人员的经历。

1905年,日本在上海开了一家东亚同文书院,实际上这里是一家间谍学校,当时的日本驻上海副总领事岩井英一就是这里的毕业生。他专门负责收集中国的战略情报。当时负责共产党上海情报工作的人是潘汉年。有一天,他的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这个人曾经是中央特科的成员,但是后来打入国民党的特务机构,又经常给岩井英一搞情报,这个人叫袁殊。后来,袁殊与中央特科失去联系,转为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后来由日本关系营救出狱。

当时,为取得日本方面的情报,各方都在拉拢袁殊,尤其是戴笠、汪精卫方面,都亲自发来邀请,但是,袁殊还是选择了与共产党合作。潘汉年对于袁殊的主动示好表示了接纳,在袁殊的引荐下,潘汉年化名为胡越明,与岩井英一会面,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就这样,潘汉年利用岩井英一的关系,用一些假情报骗取了对方的信任,并且,将情报机关的一些工作人员安排进了日本情报机关工作。其中有一个进步学生叫刘人寿,潘汉年假借为岩井工作,让刘人寿进入岩井公馆,还专门掌管了一部电台。刘人寿每天负责抄收延安发出的新华社电讯,选择部分内容交给日本人。他的隔壁房间就是个日本特务翻译组,遇到难字对方也来向刘人寿请教,刘人寿也可以借机获得相关情报。

不过,这样的工作确实是险象环生的,刘人寿在帮日本翻译解答问题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岩井英一,刘人寿刚走,岩井英一就询问:这人常来吗?幸亏这个日本翻译说,这人不叫不来,这才没有引起岩井英一的怀疑。除了刘人寿,岩井英一身边还有很多的中共情报人员,而且,这些人都是爱好和平,希望战争早点结束的日本人。这些日本情报人员搞到了日本御前会议记录、大本营扫荡作战计划等重要情报,及时报到延安。这些情报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很多关键的作用。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环球网记者汤恩浩报道,据美国媒体2月25日消息,伊朗情报部门日前宣布,他们已经逮捕了一名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服务的间谍。他被指控收集伊朗反对派抗议活动相关信息,并提供给CIA。

  美联社2月25日报道称,伊朗情报部长海达尔•穆斯利希(音译)24日在国家电视台节目中表示,当局逮捕了一名为美国情报部门工作的伊朗人。他和几名助手组成了一个间谍网,负责收集伊朗反对派抗议活动的有关情报。

  穆斯利希没有透露这名美国中情局间谍的身份,但表示伊朗情报部门是在对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后,于2月14日对他实施逮捕的。

  另据伊朗“PressTV”英文电视台报道,穆斯利希在当天的讲话中指出,被捕的间谍不但与美国中情局有关,还是一个恐怖组织的成员。他被捕已向伊朗情报部门交待了情况。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竞争,说到底,就是势的比较和变化。势,决定了事物所处的状态。优势劣势比较是竞争产生的依据。中文的“势”字很有学问:“执力”为“势”;不执力,则无势。“势”不是力本身,但是营造了一种“场”。研究天下势,其实是研究各方执掌力量状况。实力增强者,势变强,影响力增大;相反,势小,则影响力弱。天下势从来不会一成不变,而根据各方力量的改变而变化。
只要存在竞争,就会有为了解“势”和促使“势”的变化而进行的努力,获取情报便是这努力的一部分。当然,“势”变化的根本还是自己实力的增加,然而,情报会使决策者制定增加实力的计划时更有目标和针对性。比如,为竞赛进行的体育训练,目的是为增强自己的实力,然而竞赛是为了战胜对手,因此较充分了解对手会使训练因为有目标而更有效。再如,各国军备是为增强军事实力,但军备从不是盲目的,而是以势的比较为基础的,军备的目标是为使己方能处于优势或至少达到与对方势均力敌,因此军事情报对于如何决策格外重要。
今天,中国“势”渐强,在很多领域与其他国家产生竞争,因此针对中国的各种情报研究升温并愈来愈热门,如军事情报、经济情报、技术情报、战略情报等。究其根本,“势”还是源于“力”。
纵观世界情报界产生、发展的历史,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到今天兴起的竞争情报,世界上的情报根据其使用目的其实只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保障安全的情报;第二类是用于战争(或军事)的情报;第三类则是竞争情报。
实际上,情报这个词源于战争。而战争其实是对抗的极端形式,是政治斗争在军事上的延续,因而对抗才是常态。但不管是怎样的对抗状态(平常的军事对抗,还是战争对抗),各方首要做到的都是尽量避免处于劣势,保持“势均力敌”;其次便是想方设法获得优势,取得主动。达到这个“避免劣势并获得优势”的目的,首先必须知己知彼。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地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情况,至少可以保证不会输;如果同时运用好军事力量,则可能会赢。
“知”自己容易,可怎样“知”对方?军事情报应运而生。军事情报就是以军事对抗为目的所获取的有关对方情况的信息。获取情报是为了“知彼”。有关对方的蛛丝马迹都可以帮助了解对方情况,按说都是情报,都应是有价值的。但情报价值有大有小,为什么?因为有的情报可能涉及全局,会直接帮助了解敌我所处相对状态,或敌人的弱点,从而影响战略决策,使己方获得优势地位或及早避免劣势出现;而有的情报只涉及局部或细部,对势或双方地位不会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则其价值就相对较小。
在除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如果存在“避免劣势并获得优势”的活动,则称为“竞争”。例如,在体育领域,赛场上的竞争不是为了你死我活,而是获得优势胜利;在市场和贸易领域,相同产品在面向相同客户群体时必然存在竞争。市场竞争的各方捕捉相互间市场形势、技术形势的变化,获取能使自己获得优势或不落劣势的情报,这样的情报可能是关于对手的,也可能是有关行业技术发展的,有时候谁得先机谁就会取得优势。
综上所述,情报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势”——避免劣势,获得优势,而不管其获得的是军事情报,还是企业技术情报。因此,从本质上说,情报的产生是竞争的需要。
“情报的产生是竞争的需要”这个命题蕴含了另外一个命题,即:如果不存在竞争或对抗,就不会产生情报。比如,一家制鞋企业,如果它不考虑扩张或改行,就不可能与一家家电企业产生竞争关系,也就几乎不太可能去获取一家家电企业的情报。尽管有时制鞋企业也会去了解有关家电行业的情况,但目的并不是为了与家电企业竞争,而是可能为了判断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或者可能企业要更新家电设备等。因此,它获取的情况就只能称为普通信息而已,而不是情报。就是说,信息,即使是有用的信息,也不都是情报;情报只产生在有竞争关系的相关方。中国的“势”让某些国家觉得对自己造成了威胁,它们在很多领域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所以竞争展开了,自然开始看中对你的情报研究。可以说,势是情报服务的目标。情报产生是竞争的需要,势是情报产生之源。
通过以上两个命题——“情报产生是竞争的需要”及“竞争是势的比较和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势的比较和变化是情报产生之源。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1-2-18 A3 周末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14日电(记者冯俊扬 宋洁云)阿根廷外交部14日发表声明,指责美国政府试图将情报和监听设备偷运进阿根廷境内。

  声明说,阿安全部门上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埃塞萨机场对美国空军一架飞机进行检查时,发现飞机上装载的部分准备入境的设备事先并未向阿当局申报,而且一些设备是用于情报和监听活动的,于是将这批设备扣留。

  声明强调,这不是美国政府第一次试图将“敏感设备”偷运进阿根廷境内。去年8月,美国政府就曾以在阿举行安全培训活动为由,试图将一批军用设备运入阿根廷。

  美国国务院负责西半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阿图罗·巴伦苏埃拉14日称,阿安全部门无理查扣美方设备。他指责阿方此举严重损害了美阿关系,要求阿政府立即向美方归还设备,并向美国政府道歉。

  阿根廷外交部长黑克托尔·齐默尔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断然拒绝了美方的要求,并表示被查扣的设备不会归还美方,而将转交阿司法部门进行调查。他强调,阿根廷法律必须得到尊重,任何武器和情报设备不能随意进入阿境内。

  近年来,美国和阿根廷关系几经起伏。据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今年3月对巴西和智利进行访问,这将是他就任总统后对南美地区进行的首次访问。由于他的行程略过了阿根廷,引起阿政府强烈不满。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周二, 28 12月 2010 09:14

孟买全城搜索4恐怖嫌疑人

警方发布警告称4人可能在圣诞节发动袭击,设热线收集线索
 

 综合新华社电 印度金融中心孟买警方23日晚发布警告,4名恐怖嫌疑人已潜入孟买,可能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发动“暴力袭击”,提醒居民保持警惕。

 警方公布4人姓名

 孟买警方24日对全城展开搜索,封锁泰姬玛哈酒店周边道路,监控酒店周边广场、酒吧和餐厅的情况。武装警察在包括外国使领馆在内的一些场所外警戒。

 孟买警方负责人希曼舒·罗伊2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眼下不清楚4名嫌疑人国籍,但他公布了4人的姓名和其中一人的照片。

 另一名警方负责人桑吉夫·达雅尔21日说,情报显示,“恐怖组织正策划在(圣诞和新年)两个节日针对外国人采取行动”。

 挨家挨户搜寻可疑人员

 警方当天开设热线电话,供民众向当局提供相关线索。

 据报道,印度西部的商业城市艾哈迈达巴德近日也出现反恐动向。当地安全部队连日来对艾哈迈达巴德实施“地毯式”搜查,挨家挨户搜寻可疑人员。

 巴基斯坦极端组织“虔诚军”涉嫌策划、实施2008年孟买连环恐怖袭击,致使至少195人死亡,大约300人受伤。泰姬玛哈酒店是武装人员重点袭击目标之一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