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小猩猩猎枪下幸存对镜“叛逆”吐舌招人爱(图)
小猩猩朝镜头吐舌头
小猩猩猎枪下幸存对镜“叛逆”吐舌招人爱(图)
小猩猩蜷缩在母亲身旁

  据外媒21日报道,在非洲喀麦隆的野生动物救援中心,摄影师拍到一只“叛逆”小猩猩吐舌头的照片。

  据报道,这只小猩猩名叫Atinbi,它在当地土话中是“代替”的意思。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给它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其他两只死于猎枪之下的小猩猩。工作人员介绍,Atinbi是幸运的,它和母亲都逃过偷猎者的捕杀。但或许是由于以前过着“逃亡式”的生活,它经常蜷缩在母亲身边,并对人“冷淡”。

  摄影师斯拉维克称,他经常到救援中心看望那里的动物,因而很幸运能和它们经常接触并拍下一些难得的照片。他还说,“Atinbi的幸存预示着喀麦隆的猩猩会有光明的未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百年泰坦尼克号百年泰坦尼克号

  一百多年前,竞争日趋激烈的远洋轮船业在船舶的设计、规模和速度上都有着很大的进步。作为业界领头人之一,白星航运公司决定把精力集中在规模和豪华程度上,而不仅仅是速度。

  1907年,白星航运的运营主管布鲁斯·伊斯梅与哈兰德·沃尔夫制船公司的合伙人詹姆斯·皮埃尔爵士计划建造3 艘豪华轮船,以此为业界设立一套关于舒适、豪华和安全方面的新标准。前两艘被分别命名为“奥林匹克”和“泰坦尼克”,伊斯梅选择“泰坦尼克”作为轮船的名字是为了表示它的无比巨大和无穷力量。泰坦尼克号全长约269.06米,宽28.19米,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4米,注册吨位46328吨(净重21831吨),排水量达到了规模空前的66000吨。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号开始建造于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船体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全部工程于次年的3月31日完成。

  “永不沉没”

  泰坦尼克号的内部设施是当时最豪华先进的:每个房间配备电灯和取暖设备,层次间的直达电梯,一个游泳池,一个土尔其浴室,健身房,大厅以及可以同最高档酒店客房相媲美的头等舱。为适应来自不同地区乘客的口味,泰坦尼克号还为他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餐厅和咖啡厅。除此之外,它还有由一流音乐家组成的两个(通常是一个)乐团,其中有很多是从其他航船中跳槽而来。在泰坦尼克号上有两个图书馆,分别为头等舱和二等舱服务。连三等舱的舱房都比某些小轮船头等舱的舱房豪华,舱内的一些设施对于泰坦尼克号的移民乘客更是闻所未闻。

  在当时,泰坦尼克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奢华就是其卓越的安全性。两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16个水密( 不进水的) 隔舱防止它沉没。其中任意两个隔舱灌满了水,它仍然能够行驶,甚至四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它有着一英寸钢板构成的双层船壁,一整套由16个防水舱构成的系统,该系统由多扇巨门隔离,并可以随时通过一个电钮或是水传感器触发。当时的人们再也设想不出有什么更糟糕的情况能击垮这样的安全设置,所以《造船专家》(The Shipbuilder)杂志认为其“根本不可能沉没”。

  在泰坦尼克号的建造过程中,白星航运公司常务董事布鲁斯·伊斯梅(Bruce Ismay)为设4月14日晚上,无线电操作员菲利普斯正忙着为一位饶舌的乘客发报到纽芬兰雷斯角的时候,他收到了当晚的第六次冰山警告。但由于没有意识到泰坦尼克号与警告地点有多近,他只是把报文随手放在了肘边的镇纸下。而史密斯船长或是船桥附近的其他船员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这张报文了。

  11点40分, 望台上的一位观测员发现一座冰山就在泰坦尼克不远的前方,他立刻把情况通知了舰桥,大副穆道克下令左满舵并通知引擎室全力倒车。然而,泰坦尼克号实在太巨大,航行的速度又太快,而冰山已经近在咫尺,泰坦尼克号只是微微地改变了方向,却没有改变相撞的厄运。37秒钟后,历史上最严重的海难发生了。在那一夜的英勇、恐慌和悲剧中,705人获救,1502人罹难,而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也由此诞生。

  冰冷数据

  在此后的百年中,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从未被人们遗忘。各种充满感染力的故事一直在银幕上演。到今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失事整100年。一个世纪以来,讲述这艘巨型游轮故事的书籍层出不穷,对这艘最著名的沉船,后人有着无尽的叙述热情与多样的解读视角。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我们看到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星光下绝别亲人的他泪流满面;一对贵族老夫妇在死神来临时紧紧相拥含笑而眠,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动人的场景很多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或是出于善意的艺术创造,以及对死亡本身的艺术化稀释。历史的真实远远没有那么感人,相反却令人感慨叹息,心生寒意。

  根据保留下来的乘客记录和一些学者计算,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最低票价30英镑,最高为870英镑) 有乘客319人,200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63% ;二等舱( 最低票价12英镑)有乘客269人,117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43% ;三等舱( 最低票价3英镑) 有乘客699人,172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25%。

  三类舱位的幸存率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两个原因。其一,泰坦尼克号和别的客轮一样,将存放救生艇的区域安排在了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产阶级乘客对航海风险的担心——当时所有的轮船都是这样设计的;其二,下水逃生的安排也保持了这个相同的逻辑,即头等舱、二等舱优先,而不是后来盛传的“妇女儿童优先”。就儿童而言,一、二等舱共有儿童32人,只有1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55人。毋庸讳言,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舱位成了生命的筹码。一、二等舱乘客中的遇难者有很多要么是盲目相信泰坦尼克号是“不沉之船”,要么是在等待家人时错过了逃生的机会,而幸存下来的三等舱乘客,大多数是在跳入水中之后才搭上救生艇。

  “作为泰坦尼克号所在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他在轮船失事的时候怯懦地躲上了救生船。”在最新出版的《如何拯救泰坦尼克》一书中,作者弗朗西斯·威尔逊这样概括J. 布鲁斯·伊斯梅一直以来身负的恶名。

  1912年4月14日晚,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这艘船的所有者,白星航运的运营主管布鲁斯·伊斯梅,在帮助妇女和小孩们登上救生船后,自己也跳进了位于右舷的倒数第三只救生船。这使他随后成为了“世上最受争议的人”。

  关于伊斯梅是如何从泰坦尼克号上逃脱的,流传着很多个版本。一些目击者认为他趁第一艘救生艇即将下水时偷偷溜了进去;一些则认为他从人群中挤到艇前,并以开枪相威胁,最终搭上了救生艇的末班车而离开。而伊斯梅自己则称,他坐上救生艇的时候,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已经空无一人了,他对于那上面还有1500人完全不知情。

  逃亡法则

  弗朗西斯·威尔逊通过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中的幸存者所进行的详细调查,得出了几条获救准则。

  首先,你得是个女人。因为在海上,面对生死的时候,妇女与儿童永远享受优先权。幸存的705 人中,有140人为一等舱的女性,80人为二等舱的女性,76人为三等舱的女性。23名女性船员中,有20人幸存。

  其次,你要是个儿童,船上共有109个儿童,52人遇难。遇难的均来自三等舱。

  第三,如果你不是女人,那就乔装成女人吧。爱德华·雷恩是一位三等舱乘客,他在跨进救生舱前,拿块毛巾在头上裹了一圈。丹尼尔·巴克利躲在舱里,为了不让人发觉,一位女士在他身上盖了块披肩。

  第四,当个逃票的乘客。逃票的人有很大的存活几率,因为他们本身就呆在救生艇里。伊斯梅坐的那艘救生艇里就有四个逃票的中国人,他们从开船后就一直躲在那里。

  第五,当个划救生艇的。很显然,救生艇需要有人来划桨。假如船员不够用,那么船上的男旅客就会担当起这个角色。

  然后,就是出行要坐头等舱,除了个别自愿和丈夫一起留在甲板上的女士们,所有乘坐头等舱的女人都幸存了下来。人们起初并没有注意到,除了女人,那些头等舱的56位男乘客也通通坐进了救生艇。

  还有就是,你要当个美国人。“当个英国人吧,伙计们,当个英国人。”泰坦尼克号的史密斯船长对船上熙熙攘攘的国际旅客说。最近的研究表明,英国人固然有“女士优先”和“耐心排队不推挤”的优良传统,但这同时也意味着甲板上的英国男人和美国男人相比,后者有8.5%的存活率,而前者还不到7%。

  威尔逊认为,在所有这些逃亡法则中,只有最后一条才是最天经地义的逃命方式,那就是随船一同消沉。如果你运气足够好,能像二副莱托勒那样,被救生艇在冰冷的海水中再次救起,那么你就赢了,没有人会谴责你的贪生怕死或者毫无绅士风度。

  获救的伊斯梅被认为是个懦弱的罪犯,后来还接受了纽约法院的审判。人们发现,偌大的泰坦尼克号上只装备了16 艘救生艇正是他的主意。而这艘巨轮上的吊柱本来完全可以承重三倍数量的救生艇。

  不过,当时所有船的救生艇数量都远远低于需要的数量,救生艇的目的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的,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时,国际通用的海事安全规则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载人数是船上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然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地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新制定的海上安全法规对救生艇的要求很简单:必须能容纳下船上的所有人员。各大海运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来进行改造工作。

  劫后余生

  这场惨绝人寰的沉船事故,对于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来说,是一生中难以去除的心灵阴霾。许多泰坦尼克号幸存者,都出现了在当下被称为“PTSD”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很多人都出现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其中一些人甚至此后终身都未曾离开过精神病院。

  布鲁斯·伊斯梅是白星的负责人,也是他的原因,减少了船上救生艇的数量,导致1500名乘客因此葬身海底。而他自己对“妇女儿童优先”的海上准则毫不介意,逃进了一艘救生艇,从沉船事故中逃生。在前来救援的卡帕西亚号上,当其他获救者在地板上或者桌面上休息的时候,他则在一间单独的船舱内,黯然神伤,浑身颤抖。在这之后,他的夫人在他面前再也不能提到有关“泰坦尼克”的字眼,他变得郁郁寡欢,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有人曾看见他租了一整节车厢去旅行,也有人看到他在公园的长椅上与那些流浪汉聊天。

  和伊斯梅不一样,17岁的杰克·赛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在他的帮助下,许多人顺利地逃上了救生艇。而他自己则拒绝登艇,以把机会让给妇孺们。

  当泰坦尼克号下沉的时候,杰克纵身跃入了冰冷的海水之中。当时的水温不足2 摄氏度,很多人最后都不是溺水而亡,反倒是被海水生生冻死的。

  杰克幸运地攀上了一艘折返而回的救生艇。在岸上,他如英雄般被人们称颂。可那之后,他并未能成功逃脱厄运的诅咒。他的父亲在沉船事故中死去,而她的母亲则在沉船周年纪念日当天离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克的儿子牺牲,而他自己则在极度抑郁中用刀割破了自己的手腕,成为泰坦尼克幸存者中又一个自杀的人。

  也有一些幸存者,在获救的那一刻,自己的一生就被毁了。比如卡西莫·达夫爵士和他的妻子露西尔,发明“奇克”一词的时尚设计师。当时,他们乘坐的65座救生艇上面,仅仅只搭乘了12个人。虽然达夫救了自己和爱妻,但是他也同样遭受了最严厉的批评。人们发现,他为了尽早逃生远离沉船,付给每个划艇的船员5英镑。

  卡西莫爵士的懦弱让他在获救后的第一天就得到了报应。他的妻子露西尔在纽约庆祝他们重生的晚宴上,狠狠训斥了这个懦夫,随后与他一刀两断。在离开卡西莫之后,毫不知耻的露西尔自己的时尚生意反倒是蒸蒸日上,直到她因为盲目投资而失败破产。

  贫富与阶级的差距非但体现在船舱的等级、获救的几率上,即使在身后事的处理上,也显得是如此不公。在泰坦尼克号出事之后,白星公司曾经迅速派出其他船只搜寻遇难者遗体,但是他们仅仅带回了那些一等舱乘客的遗体,其他人则均被就地海葬。

  当约翰·雅各布·阿斯特这个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被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口袋里还揣着价值2500美元的钞票、金表、袖扣以及钻戒,现在差不多价值5.7万美元。

  在临死的时候,这个年仅48岁的百万富翁,表现出了十足的英雄姿态,拒绝登上救生艇逃生,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其他人。可是,他的死却造成了他妻子一生的痛苦。因为在他的遗嘱上曾经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他妻子玛德琳娜在他死后改嫁他人,则她将不会继承到他的任何遗产。可是约翰·雅各布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死了,留下当时19岁怀有身孕的玛德琳娜一个人。后来,玛德琳娜还是改嫁了,但是第二次的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在随后的第三次婚姻中,她又成了家暴的受害者,成为一名意大利拳击手的家用沙包。在1940年孤独死去之前,她曾经对人们说,“泰坦尼克之殇已经深入我的骨髓。”她最终自杀离世。

  2009年5月31日,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最后一位幸存者米尔维娜·迪安在英国汉普郡一家养老院去世,享年97岁。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海难发生时,米尔维娜只有两个月大,是船上年龄最小的乘客。当时,她正在随同父母移民美国的堪萨斯。

  泰坦尼克撞击冰山后,她被装在一条麻袋里随同母亲和哥哥获救,父亲却和其他1500 多名乘客一同遇难。2008年10月,由于支付不起养老院的费用,米尔维娜被迫拍卖一些珍贵的沉船纪念品。其中包括一个装满旧衣物的箱子以及一些“泰坦尼克号”的罕见照片。曾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扮演男女主角的著名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在得知消息后慷慨捐助,帮助米尔维娜安度晚年。

  虽然对那次航程没有任何记忆,但是米尔维娜一直坚持认为,“泰坦尼克”的命运决定了她的一生。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米尔维娜曾经许愿说,“我非常期待能活到4年后——2012年泰坦尼克号悲剧100周年纪念日,到那时我也将满100岁。因为我的名字已经成为这场灾难的一部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南京4月4日电 (记者 蔡玉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幸存者)口述史分会4日在中国南京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启动新一轮抢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的活动。

  在当日的成立仪式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调查首批项目课题小组”与首批受访人员代表夏淑琴、常志强、张秀红等签署了《采访协议书》。84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表示,她一定全力配合采访人员,做好证言,“我要将我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永远留在世上。”老人说。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口述史是当年历史最好的证言,也是对那些企图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的最有力反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博)馆长朱成山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人数越来越少,按照国际标准抢救证言格外重要。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近75年,当年的幸存者中最小的也有75周岁了,很多幸存者已经离开了人世。据朱成山介绍,根据纪念馆掌握的信息,目前存活于世的幸存者仅剩200人左右,平均年龄超过80岁。

  朱成山表示,多年来,虽然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调查和采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照国际口述史的相关学术规范和标准,差距仍很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为此,在与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相关专家多次商议后,决定成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幸存者)口述史分会。

  在当天的成立仪式上,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扬州大学教授周新国受聘为分会的名誉会长。他说:“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将按照国际标准,深度抢救幸存者证言。”

  记者获悉,成立口述史分会后,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调查工作将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过去只注重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短线调查,向长线调查转变,展现大历史变革中的个人生活史,展现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幸存者的全部人生历程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反思。它将告诉人们,战争带给世人的不只是一时的伤痛,而是会影响到受害者、经历者的整个人生,从而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侵略战争的罪恶。”朱成山说。

  二是从过去注重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证言的量的收集,转向质的提高,集中精力,对重点受访对象深入挖掘。

  三是按照国际口述史的模式,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确保高质量完成此次口述史调查工作。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南京城内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日军残杀,并发生强奸事件两万多起,三分之一以上的建筑被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南京遭到一场空前浩劫。

  多年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忍受着侵略战争给他们带来的伤痛,向世人讲述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与那些企图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不断进行斗争。

  李秀英和夏淑琴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代表人物。其中,李秀英在被日军连刺37刀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在62年之后对当年的战争罪犯提起诉讼,最终取得了胜利。虽然老人已经故去,但老人留下了“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的告诫让人刻骨铭心。

  据了解,针对幸存者越来越少的现实,南京市从去年12月起便尝试抢救幸存者证言。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援助协会、南京市党史协会和南京日报社,共同发起了“我的亲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征文活动,面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后人,征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

  征文活动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响应。87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表示,她要通过请人整理口述实录的办法参加征文活动,向人们讲述当年侵华日军屠杀她父亲、弟弟和舅舅等亲人的悲惨经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中新网8月24日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马尼拉人质事件23日一周年,家属和幸存者23日重回现场举行悼念仪式之际,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再次亲口拒绝道歉,并指事件是一名“失常枪手”造成,菲律宾无可能要为事件负责;他又将人质事件比喻上月的挪威枪击案,都是难以阻止。家属和生还者狠批阿基诺三世“在家属伤口上洒盐”。

  特首曾荫权则在社交网站“香港特首办”专页发表文章,他指尽管事发至今已有一年,但香港人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忘记事件,他祝愿伤者尽快康复,家属和幸存者早日走出阴霾。

  阿基诺三世23日没有出席家属在黎剎公园举行的悼念仪式,但就在几百米外的马尼拉湾,出席海军新舰抵岸典礼。家属当时还听到当地庆祝鸣炮的声音,阿基诺三世称,人质事件是由一个“失常枪手”一手造成,“道歉意味这国家(菲律宾)对他们(生还者和家属)构成极难受的伤害”,他本人并不同意。他又质疑若有菲律宾人在其它地方遇害,菲律宾人“亦不会怪罪这个国家的全部人民”。

  他又指当日事发很突然,枪手门多萨的立场亦变得很快,公众不能完全怪责菲律宾政府,但重申菲律宾已加强警察应变危机的能力。

  生还者﹕公义未彰

  对于阿基诺三世再次公开拒绝道歉,家属都表示愤怒,生还者李奕彪批评他“连最基本的道歉要求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赔偿问题”。他指人质事件至今新闻不断,就是因为“公义未彰”,认为“一句道歉只是最低限度要做的事”。

  死者谢廷骏的家人及生还者李滢铨等,亦对菲总统再拒绝道歉表示愤怒,谢廷骏的哥哥谢志坚直指过分。家属和幸存者之后会见了4名人权律师,了解在当地可循哪种民事或刑事程序追究责任,23日下午则跟菲律宾一名国会议员会面。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离温前,“小伊伊”向关爱她的人道别 离温前,“小伊伊”向关爱她的人道别

  核心提示:8月22日上午6时30分,“7•23”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获救的女孩“小伊伊”(微博)转到上海新华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温州网•原创报道】8月22日上午6时30分,“7•23”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获救的女孩“小伊伊”转到上海新华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上午8时20分,记者连线了附二医院办,获知“小伊伊”在叔叔项余遇及亲人的陪伴下前往上海。据悉,在路途上,附二医也派出一名骨科医生前往,沿途照顾“小伊伊”,而铁道部及卫生部委派的医护人员也随行。

  附二医院办主任徐辉表示,经卫生主管部门安排,上午11时,在附二医儿童医院学术报告厅将召开“7•23”动车事故伤员小伊伊”转院康复治疗新闻发布会,届时,本网将第一时间发布“小伊伊”动态信息。(记者 王科特)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暗物质帮助早期星系在“大屠杀”中幸存
暗物质帮助早期星系在“大屠杀”中幸存

  大爆炸后5亿年出现的第一批恒星的剧烈燃烧导致了一场宇宙“大屠杀”。在这场大屠杀中,只有千分之一的星系得以幸免于难。一个新的超级计算机模型显示,幸运星系应该向大量被称之为“暗物质”的神秘物质说声“谢谢”。

  在暗物质云内部,正常物质融入年轻恒星。这些恒星产生具有破坏性的辐射。更大的暗物质云能够吸引更多正常可视物质,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在遭受邻居辐射轰击后,体积更大的星系也因为拥有足够物质得以幸存。

  相比之下,体积较小的星系则因为内部所有恒星以及恒星形成物质的蒸发,只遗留下贫瘠的暗物质团。英国达勒姆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小组成员卡洛斯·弗伦克表示:“这是一个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时刻。能够形成‘油炸’早期宇宙的恒星的星系就是那些以最快速度积聚暗物质的星系,”

  根据弗伦克与日本筑波大学的冈本隆史进行的此次新模拟研究,在此次星系大屠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新星系形成。与此同时,暗物质继续合并而后发展为体积更大的结构。大约100至120亿年前,一些暗物质团已拥有足够的质量,可以抵消幸运星系发出的辐射。在这种情况下,暗物质再次为正常物质撑起一把保护伞,更大的星系最终形成。

  这个模型在英国皇家学会于伦敦举行的2009年夏季科技展上展出。加州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安德鲁·本森表示,这个模型能够解释银河系“遗失的卫星星系”问题。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只在银河系发现大约20个卫星星系,但根据一项星系形成理论,真实的数量应该在数千个。

  银河系内的大型星系据信是由很多较小星系剧烈合并后形成的。任何被抛弃的并未形成更大结构的残余物最终成为卫星星系。本森并没有参与此项新研究,他表示,如果这个新模型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说明银河系“遗失”的卫星星系从未在第一时间形成。“弗伦克教授的研究显示,如果能够阻止星系在早期宇宙形成,你就可以将预计能够在银河系内发现的星系数量减少至与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更为接近的水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核心提示: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30位幸存者的画像跃然墙上,每张画像右边是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20行小诗,再现了每位幸存者的血泪经历。

 4月5日,参观者观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素描画像。

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看自己的画像。宋峤 摄

幸存者画像是南京艺术学院画家张玉彪教授创作的。此前,他曾经根据幸存者记忆的特征,参照亲人们的基本脸型,创作出33幅遇难者遗像,后来被纪念馆收藏。去年下半年,受纪念馆的委托,张玉彪为幸存者作画,为了更加形象逼真,还原幸存者历经磨难展现的心境,他历时8个月,收集资料,走访幸存者,终于在清明节前完成了这些作品。

李秀英、夏淑琴、程云、吴秀兰、常志强、穆喜福和李世珍夫妇……参观者们从30幅画作前慢慢走过,默念着这些世人熟悉的名字,表情凝重。朱成山为每一张幸存者画像配了20行散文诗,描述了幸存者的受害经历,把参观者的思绪拉回那个时空。  

“画得很像,你看,就是我现在的样子。”91岁的幸存者,抗战老兵程云凝望着画像说。昨天,有10多位幸存者来到纪念馆,端详着画像,追索着记忆。令人唏嘘的是,也有12位画像上的幸存者已经故去,包括当年奋力反抗日军暴行的李秀英老人,以及本文开头中的陈德贵老人,《拉贝日记》中提到的、曾住在拉贝家躲过灾难的穆喜福老人。

朱成山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年龄不断增大,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截至目前,已知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00多人。这些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当年战争的受害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举办幸存者画像展览,旨在通过创新一种历史证人的表达方式,向世人传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供世人纪念。”朱成山说,他们还将选取70位幸存者进行画像,以使幸存者的画像达到100幅。据悉,这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4日结束。  

幸存者程云老人站在自己的画像前。

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为幸存者陈德贵配的诗

“您的名字叫大屠杀幸存者陈德贵

1937年冬日军侵占古城南京

大批难民

跑到下关‘和记洋行’避难

您当年只有十五岁呀

被日军搜捕出来

押到江边的煤炭港

关在一间挤满了人的大仓库内

次日分批赶出屠杀在河汊旁

您站在水里灵机一动

在鬼子枪响之时扎入水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华网广州2月20日电(记者 叶前)据广东省佛山市警方通报,19日零时许,广佛高速谢边出口附近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致5死1伤。

  据警方披露,事发地位于广佛高速K46+700M路段,一辆开往广州方向小车撞毁中间护栏,冲入对向车道,撞上一辆大客车,小车内3男2女当场死亡,一名小女孩受伤送院。大客车无人伤亡。

  佛山市中医院120出车记录显示:19日1时左右,该院接报,广佛高速有车祸,死伤严重,该院先后出动两辆急救车,第一辆车接回一名小女孩,第二辆车空车而回。

  死者家属别女士告诉记者,幸存的小女孩是自己的侄女,还不满5岁。车祸发生时,由于被大人躬身压下,才得以幸存。

  佛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称,经现场勘查分析,现初步认定,这起事故是由于余某驾驶小轿车碰撞前方中央分隔带开启口防护栏后冲到对向车行道与大客车发生碰撞造成交通事故。目前,该事故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暗物质帮助早期星系在“大屠杀”中幸存
暗物质帮助早期星系在“大屠杀”中幸存

  大爆炸后5亿年出现的第一批恒星的剧烈燃烧导致了一场宇宙“大屠杀”。在这场大屠杀中,只有千分之一的星系得以幸免于难。一个新的超级计算机模型显示,幸运星系应该向大量被称之为“暗物质”的神秘物质说声“谢谢”。

  在暗物质云内部,正常物质融入年轻恒星。这些恒星产生具有破坏性的辐射。更大的暗物质云能够吸引更多正常可视物质,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在遭受邻居辐射轰击后,体积更大的星系也因为拥有足够物质得以幸存。

  相比之下,体积较小的星系则因为内部所有恒星以及恒星形成物质的蒸发,只遗留下贫瘠的暗物质团。英国达勒姆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小组成员卡洛斯·弗伦克表示:“这是一个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时刻。能够形成‘油炸’早期宇宙的恒星的星系就是那些以最快速度积聚暗物质的星系,”

  根据弗伦克与日本筑波大学的冈本隆史进行的此次新模拟研究,在此次星系大屠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新星系形成。与此同时,暗物质继续合并而后发展为体积更大的结构。大约100至120亿年前,一些暗物质团已拥有足够的质量,可以抵消幸运星系发出的辐射。在这种情况下,暗物质再次为正常物质撑起一把保护伞,更大的星系最终形成。

  这个模型在英国皇家学会于伦敦举行的2009年夏季科技展上展出。加州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安德鲁·本森表示,这个模型能够解释银河系“遗失的卫星星系”问题。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只在银河系发现大约20个卫星星系,但根据一项星系形成理论,真实的数量应该在数千个。

  银河系内的大型星系据信是由很多较小星系剧烈合并后形成的。任何被抛弃的并未形成更大结构的残余物最终成为卫星星系。本森并没有参与此项新研究,他表示,如果这个新模型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说明银河系“遗失”的卫星星系从未在第一时间形成。“弗伦克教授的研究显示,如果能够阻止星系在早期宇宙形成,你就可以将预计能够在银河系内发现的星系数量减少至与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更为接近的水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电视剧《lost》中有飞机失事后多位幸存者的情节。

  (据12月6日《京华时报》)

  在为此次空难事故惋惜的同时,很多网友对于如此低的空难伤亡率也感到很惊讶——客机搭载163名乘客,包括7名儿童,另有9名机组人员,断成三节后仅有3人死亡,是运气还是几率?

  对于“飞机后排座更安全”的网络流行说法,似乎这次空难也给出佐证:身处客机尾部的乘客受伤最轻;达吉斯坦共和国总统的兄弟当时在头等舱,“严重受伤,死在医院”。

  空难的低伤亡率是科学还是运气。空难事故鲜为人知的四个事实或可回答——

也门空难幸存少女

  一、摔飞机很容易死人,但是全部遇难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常见

  美航空安全专家表示:全球近一年来4起重大航空事故中,机上乘客与机组人员全部生还。

  专家分析说,这除了得益于近年来客机设计与制造融入更多高新技术,也离不开机组人员职业素养和应变能力日益提高。

  ●2008年1月,英国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77客机紧急降落伦敦希思罗机场,机翼大面积受损,发动机也受到破坏。机上人员从紧急出口安全逃离。

  ●2008年7月,澳大利亚澳洲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机舱内氧气罐爆炸,将机舱炸出一个直径大约3米的大洞,机舱严重失压,飞机紧急迫降成功。

  ●2008年12月,美国大陆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型客机在美国丹佛滑出跑道后起火,飞机严重受损,但机上人员全部得到疏散,30多人受轻伤。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15日出现引擎故障后紧急“着陆”美国纽约哈得孙河面,机上155人悉数获救。

二、飞机上坐得越靠后 空难事故生还几率越高

  对现代人来说,空难是一个很难抹去的阴影。在去年法航巴西空难后,美国《大众机械师》杂志的编辑研究了36年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报告和座位图表。得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结论,在空难中幸存的最好办法是坐到后排。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相信:无论你坐在哪个位置上,一旦灾难来袭,你都无法逃脱。不过,对真实空难的统计发现,坐得越靠后,生还的几率越高。坐在飞机尾部附近的乘客比最前面几排的高出了大约40%。

  《大众机械师》的这项独家研究,涵盖了从1971年以来发生在美国的每一起有幸存者的商业航班空难。这20起事故的原始数据都来自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档案。该刊的工作人员根据座位图表统计了每个乘客的生还情况。然后,他们计算了从机头到机尾的座位的平均生还率。此外他们还将机舱座位分成了四个部分,比较了各自的生还率。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明确地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后排的座位更安全。

  在这20起空难中有11起后排乘客的幸存率明显更高。只有5起幸存者大多坐在前排。有3起生还者的座位看不出显著的差异。另有1起的座位位置无法确定。在后排乘客的幸存率明显更高的11起空难中,又有7起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在1982年美国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空难以及1975年美国东方航空公司的波音727空难中,少数的几个幸存者都坐在最后几排。1978年,美联航DC-8客机在波特兰附近燃油耗尽而坠毁。在这起事故中丧生的7名乘客都坐在前4排。

  奇怪的是,所有20起空难中,有5起显示前排乘客更容易生还。这5起空难都发生在1988年到1992年之间,例如1989年美联航DC-10空难中,175名幸存者中大多坐在机翼的前面。

  在所有这20起事故中只有1起显示坐在前排的乘客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在1989年美国航空发生在拉瓜迪亚机场跑道的事故中,仅有的2名死者都坐在共有25排座位的波音737-400飞机的第21排。

  对于有详细座位图可查的案例,《大众机械师》还计算了机舱中不同部位的存活率。结论同样明显:位于机翼后方的座位以平均69%的存活率高居榜首。机翼段和二等舱段座位的生还率同为56%。而头等舱/商务舱部分的平均存活率只有49%。

  当然,你也要明白,每次空难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里所得出的概率并不适 用于某个特定情况,只对用于分析的20个案例具有统计上的意义。美国纽约巴鲁学院教授阿伦·莱文斯坦曾说,统计就像比基尼,暴露出来的部分固然重要,但没有暴露出来的那部分才最要命。

飞机失事后正在被抢救的唯一幸存者荷兰籍8岁男童

  三、空难生还奇迹:儿童占半数

  空难儿童生还占半数

  肢体短小更易抗创伤

  天津北方网讯:美国航空安全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1970年以来共发生13起只有1人生还的空难,其中6人是未成年人。而英国民航局数据显示,儿童仅占航空乘客的4.3%。儿童在空难中生还率高原因何在?

  体型小体液多造血快

  医生认为,儿童屡创生存奇迹,可能与他们“小”有关。从高空坠下时,体型小、体重轻的儿童较可能被树木等物体拦截。此外儿童身体也比成人圆胖,水分较多,较能承受伤害。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儿科专家萨克利夫博士解释说:“儿童的肢体长度较短,而身体中却具有更多的体液来抵抗创伤。”他说:“身体恢复的速度和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同时,儿童的骨骼还具有较大的弹性。骨折的几率也就小很多。”

  萨克利夫说,由于儿童的造血速度高于成人,儿童承受血液流失的能力也更强。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安全专家艾德?加利亚教授指出,儿童一般较矮小,坐下时头部不会超出座位,相对坚硬的座位因此可充当防护层,减少受伤几率。“成人头部突出来,双脚着地,被碎片砸到头与双腿甩动而受伤的可能性较高。”但飞行对被父母抱在怀中的婴儿可能更危险。加利亚说,婴儿可能在冲击下被抛离,而且父母在坠机时往往身体前倾,压住孩子。

  他补充说,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没有理由说坠机时儿童的生存几率高于成人,因为从高空坠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存活。但是,如果在起飞后不久或接近降落时坠机,儿童存活的几率可能更大些。

  盘点奇迹

  2009年6月,1名12岁的女孩儿在也门空难中幸免于难。

  2003年的苏丹航空公司空难中,116名乘员丧生,仅1名3岁男孩生还。

  1998年,中国台湾发生的空难造成了196人丧生,仅1名10岁男孩生还,但不久后死去。

  1997年,一架越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坠毁,除了1名泰国男孩幸存外,机上其余65人全部遇难。

  1995年,在哥伦比亚,一架飞机在半空中发生爆炸,1名9岁的女孩是唯一的幸存者。

  1987年8月16日,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客机起飞不久引擎瘫痪坠毁,154人死亡,4岁女童生还。

四、全球十大空难“幸运儿”离奇生还经历

  美国媒体列举了全球十大空难唯一生还者,描述了这些幸运儿的离奇生还经历。

  2009年6月30日,也门航空公司空客A310客机在印度洋上科摩罗群岛坠毁,机上有142名乘客和11名工作人员共153人,只有一名14岁法国少女在失事海域获救,其余人员全部遇难。

  报道说,这名家住法国南部城市马赛的少女29日和母亲一起从巴黎戴高乐机场乘飞机前往印度洋岛国科摩罗。获救后,她已被送往科摩罗首都莫罗尼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据科摩罗一名政府发言人说,这名少女是也门空难迄今为止被官方确认的唯一幸存者。

  2006年8月27日,美国一架载有50人的飞机坠毁。该机大副詹姆士·波尔欣克是唯一的幸存者,他大脑损伤,他对空难的记忆完全丧失。

  2006年1月19日,斯洛伐克一架载有43人的飞机在森林地带坠毁。唯一幸存者马丁的妻子说,“丈夫用手机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乘坐的飞机在森林中坠毁,并让我寻求救援。”

  2003年7月8日,苏丹波音737撞向山坡,年仅3岁的奥斯曼幸存,其余115人全部遇难。

  1995年1月13日,哥伦比亚一架载有52人的飞机坠湖。9岁小女孩埃里卡·德尔加多是唯一幸存者。埃里卡说飞机突然起火的时候妈妈将她推出了飞机,她掉在海藻堆上活了下来。

  1987年8月16日,美国一架载有155人的飞机坠毁,小女孩西钱是唯一的幸存者。目前,西钱已结婚,并取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1月21日,美国17岁学生乔治·拉姆森与其他70人搭乘的飞机坠毁,当飞机坠落在高速公路中央时,拉姆森仍然被安全带绑在座位上,在飞机即将爆炸的那一刻他迅速地解开安全带逃离飞机。

  1972年1月26日,载28人的前南斯拉夫客机在30000英尺高空遭恐怖袭击,除威斯娜·乌罗威克外全部遇难。威斯娜在未系降落伞的状态下从30000英尺的高空中坠落从而创造了“坠落距离最长生还”的世界纪录,威斯娜也因此被前南斯拉夫列为国家女英雄。

  1971年12月24日,一架秘鲁客机坠毁,机上共有92人,只有17岁的德国游客朱莉安·帕克幸免,她坠落在地面上时竟仍系在座位上。目前,她是德国一位非常成功的生物学家。

  1943年6月14日,一架载有41名美军的飞机坠毁在树林中,只有弗耶·罗伯茨生还。罗伯茨丧失了语言能力,多年不能开口讲话,回忆不起空难任何细节。

发表在栏目: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