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蛇夫座恒星“抛弃”伴星高速冲入宇宙尘埃中

(锋格/编译)近日,美国宇航局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到一颗巨大的恒星“抛弃”伴星,冲入宇宙尘埃。从而产生一个明亮的弓形冲波,看起来是一段黄色的弧。


 

    蛇夫座ζ星曾是双星体系中的一个,环绕另一颗质量更大的恒星轨道运行。但是当这颗巨大的恒星爆炸变成一颗超新星时,蛇夫座ζ星就如射出的子弹一样飞速离开。其速度是每小时54000英里(每秒24公里)。

    当它高速穿过宇宙空间时,所产生的巨大风力推动星际尘埃和气体形成所谓的弓形冲波,通过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可以观测到冲波中的物质受到超强压迫所产生的红外光。这种冲波效应类似船只高速冲入水中向前推出的波纹。

    这个弓形冲波完全被可见光埋没,但是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的红外摄像机可以穿过昏暗的星际尘埃拍摄到它。如果没有这些星际尘埃,蛇夫座ζ星将会是天空中最亮的恒星之一。因此利用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对该区域进行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张由美国宇航局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所拍摄的图片中呈现出其真实面目——超大质量、温度很高的亮蓝色恒星,被密集的星际尘埃和气体包裹着。这是一张处理过后的图片,其中已经将红外光转化成肉眼可以看到颜色,在弓形冲击波内的蓝色亮点就是这颗恒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 “戈达德”号上的熔炉

“戈达德”号上的熔炉
“戈达德”号上的熔炉

  该考古项目的负责人约翰-波拉克说,“戈达德”号上发现了一个金属制成的熔炉(2009年潜水拍摄发现),通过烧煤或者木炭来制作工具和其他器具。约翰-波拉克认为,这表明了“戈达德”号船员非常自给自足。

  “他们1901年在育空河上航行,处于荒无人烟的荒原之中,如果有什么东西坏了,他们必须自己修理。”

  此外,在船只上的厨具中波拉克发现了巨大的动物腿骨,很可能是属于驼鹿,在育空地区这是很常见的食物来源。“如果你要在河上待一个星期,你就得自带食物。”

  6. 艰难跋涉

艰难跋涉
艰难跋涉

  当“戈达德”号的组件在旧金山做好以后,就会通过航运运输到阿拉斯加史凯威(Skagway),从那里再用马匹运送,穿过海岸山脉的科尤库克山谷运到目的地。

  波拉克说人们依靠马匹将船只的部件从陡峭的山峰运上运下,许多马匹在运输途中丧命,因此运输戈达德号的山路又被成为“死马关口”。

  7. 育空河风浪打翻许多船只

育空河风浪打翻许多船只
育空河风浪打翻许多船只

  育空河上巨大的风浪打翻了许多船只,许多人的淘金梦也随之破灭。其中包括这艘大约建造于1898年的小型哨艇,它于1917年秋季在沉入育空河水下。波拉克说,至少有25艘蒸气动力划桨船在北方淘金热期间沉入水下,每年都会有好几艘。

  育空河是北美洲西北部大河,北美第三长河。源出加拿大境内落基山脉西麓,向西北流经阿拉斯加,横贯育空高原,在高原西侧注入白令海。

  8. 航海考古学家道格-大卫基

航海考古学家道格-大卫基
航海考古学家道格-大卫基

  航海考古学家道格-大卫基在育空河搜寻“戈达德”号长达20年,最终在2008年7月发现了它的踪迹。波拉克说他们在2008年6月首先通过声纳设备在那一水域发现了一艘沉船,但是当时科学家们没有时间进一步探索。大卫基一个月后又返回那一水域,很快就发现了沉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戈达德”号。波拉克回忆说,“他打电话给我说,约翰,我们找到它了。”(唐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去年夏天,美国研究人员捕捉到一次罕见的“反向闪电”奇观。据他们介绍,反向闪电与击向地面的强度最大的闪电威力一样大。

  这些罕见的反向闪电被称为“巨大喷流”(gigantic jet),以前有人曾看到它们进入距雷雨云端56英里(约合90公里)的大气最高层。不过,研究人员仅数次看到巨大喷流,因此对这种不同寻常的闪电的威力和电活动知之甚少。2008年7月21日,美国杜克大学电气工程师史蒂文·库摩尔(Steven Cummer)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

  他们在杜克大学校园内架设了一台自动摄像机,研究从校园周围经过的暴风雨释放的磁活动。库摩尔说:“我的研究小组确实对研究高层大气中独特的闪电现象很感兴趣。”这个研究项目进行到六个月的时候,热带风暴“克里斯托瓦尔”(Cristobal)恰巧从杜克大学上空经过,摄像机幸运地捕捉到这次暴风雨释放的巨大喷流。

  库摩尔说:“我们之前基本上对巨大喷流的电子属性一无所知,所以风暴过后,我们立即开始分析数据,了解刚才发生的情况。”研究人员发现,反向闪电携带了144库仑的电荷。库摩尔说:“这个巨大喷流射向高层大气的能量同强度最大的闪电的能量一样多,也就是说,反向闪电的威力是普通闪电的100至1000倍。”

  这一发现令库摩尔研究小组十分震惊,因为这是第一份有关电荷可以从对流层向电离层直接移动的确凿证据。库摩尔说,在此之前,“我们不清楚巨大喷流是否同高层大气发生电接触,向暴风雨放电。暴风雨同高层大气存在电联系,驱使放电过程,这着实令我们倍感惊讶。”(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26 8月 2009 20:17

海象:用牙齿走路的海马(图)

雄海象和雌海象都长有象牙,巨大的象牙可帮助它们“爬”上岸。
雄海象和雌海象都长有象牙,巨大的象牙可帮助它们“爬”上岸。

  概况

  长有胡须和长牙的海象经常在北极圈附近被发现,它们会成群结队的躺在冰面上,数量可达到数百只。这种海洋哺乳动物非常喜欢群居生活,它们会朝着同伴吼叫并发出呼哧声。在交配季节,它们变得非常具有进攻性。海象皮肤呈褐色和粉红色,上面布满皱纹,其最大特征就是长长的白牙、浅灰色胡须、扁平的鳍状肢以及富含鲸脂的身体。

  海象的长牙拥有多种功能,每一项功能都能让它们在北极的生活变得更为容易。它们会利用长牙将庞大的身躯拉出冰冷的海水(海象的拉丁文学名意为“用牙齿走路的海马”)。在冰面下活动时,它们也会用长牙开出通气孔。值得一提的是,雄海象和雌海象都生有长牙,长度可达到3英尺(约合1米)左右。长牙实际上是一种犬齿,终生处于生长状态。雄海象将长牙用作捍卫领地的有力武器,交配季节,它们会用长牙保护“妻妾”。

  海象的其它体征同样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功能。当在漆黑的海床附近发现它们最喜欢的食物,尤其是贝类的时候,海象会将灵敏度极高的胡须用作探测设备。多鲸脂身体则允许它们在寒冷的北极地区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为了经受住周围海水的低温考验,海象会减少它们的心跳次数。

  目前,只有土著美国人才被允许猎杀海象,由于过去的过度捕杀,海象家族的生存受到威胁。在18和19世纪之后,海象的象牙、象油、象皮以及象肉成为人们疯抢的对象,圣劳伦斯湾和新斯科舍沿海塞布尔岛周围地区的海象被大量捕杀,直至走向灭绝。

  基本信息

  类型:哺乳动物

  饮食结构:食肉动物

  野外平均寿命:最长可达到40年

  身长:7.25至11.5英尺(约合2.2至3.5米)

  体重:最高可达到1.5吨(约合1.4公吨)

  群名:Herd

  学名:Odobenus rosmarus,在拉丁文中意为“用牙齿行走的海马”

  保护现状:被列为濒危物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26 8月 2009 20:15

帝王黄昏鸟

  概况

  黄昏鸟是一种体型巨大并且不具有飞行能力的鸟。它们在海中活动,利用布满牙齿的喙捕食鱼类。它们的翅膀很小并保持闭合状态紧贴身体,除了在水中移动时可能帮助“掌舵”之外,翅膀基本上就是一对摆设。在白垩纪时期的海洋,黄昏鸟利用强有力的后腿和长有蹼的脚追逐猎物和躲避捕食者。扁平的尾巴可能帮助它们改变水下深度及方向。

  实际上,黄昏鸟非常适应潜水和游泳这种生活方式,如果到陆地上生活,它们反而会变得十分笨拙。据推测,这种古鸟冒险登陆只是为了交配和产卵。对黄昏鸟而言,无论水中还是陆上都不是安全之所:恐龙是陆地上的巨大威胁,水生大型沧龙——海王龙则将它们视为可口的美味。看到黄昏鸟细长的脖子,人们会不免联想到现代䴙䴘。而从觅食和繁殖方式来看,它们又与企鹅非常类似。

  基本信息

  类型:史前动物

  食物:肉食动物

  身体:身长最高达到5英尺(约合1.5米)

  著名的帝王黄昏鸟化石出土于加拿大,说明这种古鸟偏爱北纬地区冷水域。

  受保护级别:已灭绝

  与一名身高6英尺(约合2米)的男子体型类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概况  

  在白垩纪晚期,刺甲鲨是海洋中体积最大的鲸类,也是最令对手生畏的捕食者之一。它的昵称为“金苏鲨”,能用象厨房刀具一样的满嘴利齿,将猎物切成薄片或小块。另有证据表明,刺甲鲨还可猎食沧龙、蛇颈龙,甚至本身也属凶狠食肉鱼的剑射鱼。

  由于鲨鱼是由软骨构成,并不能完全陈腐成为化石,目前人类所知大都来源于其茂密坚硬的牙齿。刺甲鲨的牙齿光滑且呈弧状,长度超过2英寸(5厘米),撕咬痕迹和齿内猎物骨残留表明它吞噬猎物时非常野蛮凶残。从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金苏鱼软骨组织来看,它们的身长可达24英尺(7米),与现代的大白鲨相近。尽管本身凶猛,刺甲鲨仍沦为更巨大的沧龙的猎物,残留的腐肉则是当时小型鲨鱼角鲨的美味。

  基本信息

  类型:史前动物

  食物:食肉

  身体:高达24英尺(7米)

  另:齿化石显示,刺甲鲨和角鲨喜欢同样的食物,不光经常一齐猎食,还互相偷抢对方的食物。

  受保护级别:已灭绝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5亿年前地球和一颗类火星星体碰撞形成月球

  月球遭受一颗类似水星大小的星体碰撞,在太阳系行星形成的最后阶段普通存在猛烈的星体碰撞现象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约45亿年前,地球、月球和火星曾遭受巨大星体碰撞,在这一梦魇时期,却为这些处于形成过程中的星体带来了珍贵的黄金、铂等贵重金属资源。

  研究人员称,45亿年前,正值太阳系行星形成的最后阶段,体积有冥王星大小的星体碰撞地球,之后地球又遭受一颗火星大小星体的碰撞。碰撞月球和火星的星体则略小一些,却仍对它们构成毁灭性打击。在这个猛烈碰撞时期,很可能导致地球的轴心偏离10度,但同时向地球表面送递了大量的黄金和其它贵重金属,同时很可能对月球带来了大量的水资源。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学会的比尔·博特科说:“我们可以使用这些信息揭示地球、月球和火星的最大发育期。”

  大量黄金、铂等贵重金属之谜

  研究人员称,黄金、铂、钯等金属元素被称为“嗜铁体(siderophile)”,它们非常倾向于铁,因此它们应当伴随铁进入地球内核,月球和火星在形成过程中,在地幔和地壳层中留下接近空虚的结构。然而,嗜铁体在这些星体表面却大量存在着。

  博特科说:“这些贵重金属的大量存在的确非常令人惊奇!人们曾对此置疑,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争论持续了近十年。”一种可能性是嗜铁体在星体内核形成之后通过星子假说的碰撞过程实现快速补充,它们促进了星体的完全形成。博特科和同事们更倾向于这一解释,他们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梳理出多种证据进行支持,他们还计算出关于这一星体碰撞时期的数据。

  星球创伤模型

  研究人员称,为了计算黄金、铂和其它嗜铁体的广泛存在性,星体碰撞需要向地球地幔带来0.5%的地球质量,向火星带来近5%的火星质量,向月球带来近600%的月球质量。使用数字模型,研究小组可以确定是否此次碰撞是由一系列较小的巨大太空岩石造成的。博特科说:“碰撞地球、月球和火星的星体,都富含贵重金属元素,并且这些星体的质量都非常大。”

  研究结果显示,碰撞地球的最大星体直径可达到2414-3219公里,碰撞火星和月球的最大岩石星体直径分别为1609公里和322公里。在月球碰撞中,碰撞星体为月球带来了大量的嗜铁体元素和水资源。这一碰撞时期大约在45亿年前太阳系行星形成的最后阶段,在地球遭受最猛烈碰撞的数千万年中,一颗类似火星大小的星体碰撞地球,可能形成现今的月球。博特科和同事们将这项研究发表在12月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其它证据

  研究人员称,这项研究结果源自该数字模型和其它支持性证据。例如:一些理论模型描述星体碰撞的形成和演变,暗示着较大的星体有效地吞噬了较小的星体,并残留了贵重金属元素。类似的这些贵重金属元素存在于小行星带,最后存在的碰撞星体消失在太阳系内部。博特科说:“这些体积的星体分布明显在我们的数字模型预计范围之内。”一些科学家认为,假设火星巨大的伯勒里斯盆地(Borealis Basin)的确是一个碰撞陨坑,一颗1600公里直径的碰撞星体正好符合。

  依据研究人员称,这一系列星体碰撞连续在一起,将进一步促进地球、月球和火星的形成。博特科说:“我们有大量不同线索的证据表明这一过程是真实发生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