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小鸡目前并没有什么异常

  科学网(kexue.com)讯 鸡都是从蛋里面孵出来的,而近日国外媒体报道斯里兰卡的一个农场里,一只小鸡竟直接从妈妈的肚子里生了出来。

  目前这只小鸡幸存了,而且很健康,但是它的妈妈因为内部伤口感染已经去世了。这位农场主立刻通知了当地的兽医,对母鸡进行了尸检。

  一位兽医告诉记者,他只是听说过这种异变,却从未亲眼见过。母鸡体内的撕裂伤以及生殖道撕裂导致了她的死亡。小鸡安然无恙。

  许多人在推特上开玩笑,说这件事情完美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光总是使人愉快的,即便那些守候星空的人,也是为了寻找另一种光。在山东沂蒙山区,得益于天时地利,摄影师拍下了璀璨的星空(2号封面):天空似纯净的蓝色幕布,幕布四周缀满了疏密有致、明暗相间的繁星,中央最为夺目的,是众星拱卫的木星——它曾频繁出现在东西方的神话里,古罗马人以众神之王朱庇特为它命名。时值4月,地面上树木的“羽翼”尚未丰满,黑色的剪影显得遒劲而轮廓分明,这是公园的一角,这里常年都能观赏到繁星,浪漫的当地人于是为公园取名“星光湖”。公园的地底下还有一个喀斯特湖泊,因为萤火虫常聚集于此而有“萤光湖”的美称,似乎是对天上这幅胜景的回应。但这张暗含了东方哲学意味的照片,终究因为画面构图的不够大气而被淘汰。

  地处四川省荥经县的新添古镇(3号封面)始建于清代,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站点。画面中央的坝子便是当年的驿站,镇上的百来户人家以驿站为中心,在四周井然有序地铺展开来,并将古镇的范围推向更远处的河流和青山。中国最好的传统就是建筑和自然完美融合,这在新添古镇有最好的体现。乡民对自然有直接的了解,向自然取材,尊重自然功法。可惜,关于古镇的话题有些陈旧。

  4号封面呈现了海蜇惊人的美。它的顶端像是完美的华盖,下端则似发达的根须妆扮成的粉色地窖,藏在这两者之间最娇嫩、最精贵的部分,像是半遮半掩的寝宫。但它的极度漂亮,削弱了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光。

  只有1号封面恰当地道出了我们想说的话。一位天文爱好者在珠三角的罗浮山顶拍下了这张因为地球自转而划下的星星流动弧线。它们看似密集,其实不多,因为地面的灯火太过辉煌,快把远处的地平线烧起来了。灯火勾勒了城市的形状,和星辰一样使人心醉神迷。但是毕竟,电灯发明的历史不过100多年,而星空,早在此前几十亿年便已伫立此地。作为后来的客人,人间的灯火还是客气一点比较好,地面上再伟大的景观终将灰飞烟灭,唯有天上的银河才是永恒。

  相关阅读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02期封面筛选故事(图)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01期封面筛选故事(图)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12期封面筛选故事(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朱尔斯"


"完美娇妻"


R2A


"洛克茜"


机器人

  英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第一款极为人性化的机器人“朱尔斯”,他可以像人类一样表达面部表情、蠕动嘴唇,看起来十分逼真自然。

  她完全屈服于你、顺从于你,你是她生命中的主宰,是上帝、神,除了你,她的脑海中再也无法容纳其他事情……她就是每一个男人梦寐以求的“机器人完美娇妻”。

  2011年2月24日,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 NASA的机器宇航员R2A向同伴R2B挥手告别,此时此刻,R2A正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踏上太空旅程。

  “洛克茜”机器人的原型是一位高加索女学生,她的身高为1.7米,体重约54公斤,顾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头发、眼睛颜色以及其他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的英国首个人形机器人在发明者车库存放了45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

  今年79岁的英国皇家空军军官托尼-塞尔当年仅花费15英镑,利用一架坠毁的惠灵顿轰炸机的废铁料制成了这个机器人。

  图片来源:互动百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如果你想喝些奶,但又是一位即不爱喝牛奶,也对豆奶也不感兴趣的人,那何不试试驴奶呢?据说历史上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就常用驴奶洗浴,来保持自己细腻柔嫩堪称完美的动人肌肤。


研究者称应当鼓励人们更多的消费驴奶制品

  据国外媒体报道,之前曾有过相关研究显示,对于那些对牛奶有着过敏反应的人群来讲,驴奶可能是一种比较好作为替代的高蛋白饮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驴奶就会成为那些关注健康人群绝不会放过的奶制品之一。

  在最新的研究中,意大利科学家给实验用的老鼠们分别喂食牛奶和驴奶作为日常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结果发现那些饮用牛奶的老鼠体重要比正常值偏重,而那些喝驴奶的老鼠重量则较正常。此外饮用驴奶老鼠血液中的脂肪水平也较低。

  研究者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国际肥胖学术讨论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besity)中表示,综合研究结果来看应当鼓励人们更多的消费驴奶制品。之前意大利也曾有研究表明,驴奶是牛奶的一个很好替代品,因为一些孩子对牛奶有着过敏反应。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3月末,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教授Dermot O’Hare来北京作了一场学术报告。尽管早已习惯了满世界飞的生活,但这次中国之行,还是让O’Hare感到很新奇。
原来,这次研讨会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学术交流活动。O’Hare刚刚获得由英国皇家化学会(RSC)颁发的2010年Ludwig Mond奖,以表彰他利用合成和物理的方法研究固相和分子无机化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研究水热反应动力学过程中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除了对个人科研成就的认可和奖励外,Ludwig Mond奖同RSC其他众多奖项一样,还会资助获奖人到各地演讲,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只不过这次是RSC第一次资助获奖人到英国本土之外的地方演讲。第一站,他们就选择了中国。
 
一位驻华代表的“私心”
把O’Hare拉来中国作报告,RSC驻中国首席代表郑春晓其实有一点“私心”。除了介绍O’Hare的学术成果外,她还想向中国化学界推介RSC的各种奖励和基金。
RSC设有大大小小的奖励60余种,涵盖了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业及化学企业在内几乎所有与化学相关的领域。而几乎全部的奖项都面向全球,对申请者没有国籍限制,甚至有些还特别规定英国公民不允许申请。
除了奖励,RSC还有各种形式的基金。“RSC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会员专业技能的发展。”郑春晓说。
例如,RSC有专门支持会员创新的基金,数额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有支持学生会员参加国际交流会议的,甚至还有专门用于帮助会员渡过生活难关的慈善基金。
有些基金申请的成功率相当高。比如有一项旅行基金,只要过去5年中在RSC出版的期刊上发表3篇或以上的论文,就有资格申请。“这项基金的数额最高可达2.5万元人民币,而且成功率在90%以上。”郑春晓希望这样的“内部消息”能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郑春晓的这番“别有用心”,是因为中国化学家的“不明真相”。2008年,郑春晓去RSC英国总部培训的时候,碰到了基金和奖励部的同事。郑春晓问他有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获奖者,那名同事很快地回答:No。
“我当时特别失落,也感到很不好意思。”郑春晓对《科学时报》记者说,“那个同事看我这个样子,就笑着告诉我,中国大陆没有人获奖,不代表没有人有资格获奖,而是因为根本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人。”
这样的现状,让RSC北京分会主席David Evans也感到分外遗憾:“我盼望今后会有来自中国的化学工作者申请这些奖项,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中国获奖人站上领奖台。”
 
奖励遇冷为哪般?
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产出的专利和论文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俨然已跻身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
在众多学科门类里,化学的表现十分抢眼。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1月~2010年6月,中国化学家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居世界第2位。
拥有30多种享誉全球的化学类期刊,RSC满以为自己在中国的工作会很顺利。可眼看3年过去了,中国化学家RSC奖励基金“零申请”的怪现象,让这个“洋”NGO困惑不已。
郑春晓坦承,这件事情和RSC的宣传渠道有关。RSC实行会员制,因此对于这些奖金的宣传也主要是在全球46000余名会员内部口口相传。
RSC的会员认证制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初级会员、普通会员和会士。在欧洲和美国,化学家对RSC会员的称号十分重视。许多大学的化学系都会拿自己拥有多少RSC会士说事儿;而对那些化学系教授来说,除了荣誉以外,成为会员的实惠还会反映在他们的工资条上。
中国香港也不例外。由于历史的潜移默化,香港化学家也以加入RSC为荣。这块弹丸之地上共有300多名RSC会员,也有一些人获得过RSC的奖励和基金,许多人更是乐于将这份荣耀写进自己的简历中。
可在国际上受人追捧的RSC会员称号,到了中国大陆却没什么人“买账”。在另一套评价体制的影响下,整个中国大陆只有寥寥100多名RSC会员。
这样悬殊的比例不免有些令人尴尬,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渠道的缺失。郑春晓说,中国大陆的RSC会员大多是两院院士,他们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很熟悉,但对RSC的基金,却“因为没有先例,不清楚要什么水平才有资格申请,担心白费力气”。
然而,传播空间的有限恐怕还不是最主要原因。这60多种奖项和基金明明白白地挂在RSC的官网上,英国人看得到,美国人看得到,怎么会偏偏没有被中国人注意到呢?
“中国化学家太注重发表文章了,注意力都在发论文上。”郑春晓说,“一想到RSC,就会想到它的出版社;一登陆RSC网站,就会轻车熟路地去点击‘publish’,其他内容都不看,对RSC的公益事业也不关心。”
长期以来,“论文本位”的思想培养出了这种类似条件反射的行为,而国人的习惯思维也让这个英国老牌非营利机构有些水土不服。“我们在国内不太愿意大力宣传,因为怕人说我们作广告、拉收入。”郑春晓坦言。显然,RSC每年100英镑的会费对中国化学家来说,还有些不适应。
“我们没有年底分红”
RSC成立于184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欧洲最大的化学学会,拥有国际化的出版社、30多种比较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严格的会员认证制度。作为专业的学术组织,RSC的工作还涉及到支持、参与政府制定与化学相关的政策,支持教育,组织学术交流等活动。
不过最让郑春晓感到骄傲的,还并不是这些傲人的成绩,而是160年来RSC倾其所有推动化学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郑春晓逢人就说:“我们是个非营利的慈善团体,我们的员工年底没有分红,所有的收入都要通过基金、奖励等公益形式回馈给社会,以促进化学事业的发展。”
别说分红,Evans连工资都没有。这个大个子英国人的全职工作是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对一个老外来说,在中国生活并不容易。不过2008年RSC进驻中国后,他还是心甘情愿地将大把精力花在了RSC的工作上。
RSC在中国开展的工作也围绕着“公益”这一主题展开。比如,RSC会组织英国化学家到中国比较偏远的高校进行中短期访问,为这些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并探讨中英之间未来可能的合作。
另外,由于中国是出产化学论文的大国,郑春晓等人还要为RSC的期刊做部分调研工作,并为英国总部推荐来自中国的作者、审稿人以及期刊编委等。
不过,这些工作还不能让郑春晓满意,她一直思考着,能不能为国人再做点什么。
“中国科学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郑春晓最后说。看来,RSC和中国还需要磨合一段时间,摸透彼此的脾气。而摆在中国化学家面前的机会,或许能带来一场耐人寻味的变革。
《科学时报》 (2011-04-28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松鼠以其敏捷的身手和可爱的外表深受人们喜爱
 

  这一系列照片就显示了一只聪明的松鼠,以其高超的平衡感蹲在了树上长出的一片大真菌上享用美食的情景。
 


松鼠把这片真菌当做了"瞭望哨所"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松鼠灵巧的把这大片真菌当做了自己的“瞭望哨所”,野生动物摄影师,48岁的马克-汉考克斯(Mark Hancox)在苏格兰抓拍到了这一令人倍感奇特的瞬间。当时他正在离这只松鼠20米开外的树上进行隐蔽拍摄,无意中发现了这只机灵的小家伙。
 


在自己的"宝座"上享受坚果美味
 

  马克说:“我非常喜欢去苏格兰的凯恩戈姆(Cairngorms)国家公园进行拍摄,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野生动物出现在眼前。我 当时其实正在寻找一种罕见的鸟类进行拍摄,偶然发现这片大型真菌,离地大约有4英尺(约合1.2米)高,1英寸(约合2.54厘米)厚。突然间这只松鼠灵 巧的从树上爬到了真菌上面,把那里当做了一块歇脚的台子,开始享用美味的坚果。从跳上那里到吃完美食离开,它展现出的灵巧动作简直堪称令人吃惊的完美。”
 

  相关资料:
 

  松鼠(学名:Sciuridae),是哺乳纲啮齿目一个科,包括松鼠亚科和非洲地松鼠亚科,特征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与其他亲缘关系接近的动 物又被合称为松鼠形亚目。松鼠一般体形细小,以草食性为主,食物主要是种子和果仁,部分物种会以昆虫和蔬菜为食,其中一些热带物种更会为捕食昆虫而进行迁 徙。

  (大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本报讯(记者李红艳)2月12日,钢琴家孙颖迪将与指挥家谭利华执棒的北京交响乐团携手,在国家大剧院奏响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壮美乐章。

作为世界顶级钢琴赛事——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的首位华人冠军,孙颖迪25岁便正式跻身于世界一流青年钢琴家的行列。出色的炫技与纯熟的琴艺,使他被媒体称为继李云迪、郎朗之后,中国新一代的钢琴王子。获奖后的短短一年中,他就应邀在世界各地举办了60多场钢琴独奏演奏会。同时,对李斯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完美解读,还为他博得了“原色李斯特”的美誉。音乐之乡德国的音乐会组织者邀请他用李斯特留下的“爱琴”演奏,荷兰媒体更称他是“惟一一个能够完美无瑕地完成李斯特可怕的八度跳跃,并保持张力直到结束的钢琴家。”

2011年恰逢李斯特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向孙颖迪发出邀请也是颇有深意。音乐会上,这位中国出品的“李斯特”将带给观众耳熟能详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这不仅是孙颖迪最擅长的钢琴作品,更是他最有体悟的曲目之一。2009年,孙颖迪曾跋涉13081公里,转战黄河流经的9个省份,每到一处皆在黄河岸边奏响钢琴协奏曲《黄河》。“从上游到中游、下游,黄河截然不同的面貌带给我不同的体悟。用三角钢琴的音量去模仿咆哮了五千年的大河滔滔,是大胆而不羁的。但那神韵,都已蕴含在《黄河》的旋律、节奏中了。”孙颖迪说。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本报讯(记者侯艳)2月2日,十三月唱片透露,旗下品牌“民谣在路上”巡演将于2月14日情人节当天亮相青岛实验剧场。

去年,“榕树下民谣在路上”全国巡演青岛站的演出,在可以容纳600人的青岛实验剧场表现完美,座无虚席。演出一结束,青岛的合作方就跟十三月唱片CEO卢中强称,将在2011年的情人节再演一场。此次演出汇集了十三月唱片旗下的川子、马条和钟立风。这也是马条发布《你找错了地方》新专辑后,在青岛的第一场演出。而作为中国新民谣音乐代表之一的钟立风,此次“民谣在路上”青岛站是其加入十三月唱片之后在青岛的首演。青岛站演出结束后,“民谣在路上”巡演将马不停蹄地前往杭州、西安、南京等地继续演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本报讯(记者侯艳)2月2日,十三月唱片透露,旗下品牌“民谣在路上”巡演将于2月14日情人节当天亮相青岛实验剧场。

去年,“榕树下民谣在路上”全国巡演青岛站的演出,在可以容纳600人的青岛实验剧场表现完美,座无虚席。演出一结束,青岛的合作方就跟十三月唱片CEO卢中强称,将在2011年的情人节再演一场。此次演出汇集了十三月唱片旗下的川子、马条和钟立风。这也是马条发布《你找错了地方》新专辑后,在青岛的第一场演出。而作为中国新民谣音乐代表之一的钟立风,此次“民谣在路上”青岛站是其加入十三月唱片之后在青岛的首演。青岛站演出结束后,“民谣在路上”巡演将马不停蹄地前往杭州、西安、南京等地继续演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来自中国的29岁新郎江川(音译)与28岁新娘唐薇(音译)10日在悉尼Chippendale婚姻注册处成婚。

滴答网讯 据澳洲《星岛日报》报道,2010年10月10日,悉尼、巴拉玛打和纽卡素三地共106对新人在这个被喻为“十全十美”的好日子,在婚姻注册处共结连理。该数目刷新2008年8月8日纽省婚姻注册处所纪录的96对结婚,而10日在悉尼Chippendale婚姻注册处见证这一时刻的纽省律政厅长哈蔡斯特高称,在2010年10月10日这一特别日子结婚是百年一次。

哈蔡斯特高表示,10日是自纽省婚姻注册处于1856年成立以来最繁忙的一天,一年前已经有将要结婚的夫妇开始预订这一天。尽管10日进行注册结婚的夫妇为106对,但相信各种形式的结婚有上千个。他说,“有些夫妇选择10时差10分、10时和10时10分的特别时刻结婚,还有一位新娘更是幸运地在这一特别日子同时又是她的生日结婚。另外,还有不少来自海外的夫妇选择这一天在悉尼注册结婚。”

据婚姻注册处发言人Alana Sheil透露,106对在婚姻注册处结婚的夫妇当中,65对在悉尼市的Chippendale,35对在巴拉玛打,还有6对在纽卡素。由于Chippendale婚姻注册处的场地有限,19对夫妇在此场地登记注册,还有46对则在注册处于Madina酒店租借的场地举行婚礼。

记者10日在Chippendale婚姻注册处见到不少华裔夫妇。28岁唐薇(音译,Wei Tang)和29岁江川(音译,Quan Jiang)是10日注册结婚的第二对华人夫妇。他们接受采访表示,10在中国象征着完美,而今天是2001年10月10日,不仅日子很完美,而且天气也是-早上还下雨,但现在却已天晴。

来自中国河南洛阳的28岁丁艳与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新郎Frank Rusdiyono,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共结连理。7年前来澳留学的丁艳两年前与Frank在零售行业相遇,两人现均在银行工作。丁艳表示,这是激动难忘的一天,选择10月10日的原因是这一天代表着“十全十美”,而且没有赶上9月9日。她还称会与丈夫拍很多照片,尽情享受这个特别日子。

为纪念这一特别的日子,10日登记注册的每一对新婚夫妇还会得到一个镀银相框做纪念。有数据显示,注册结婚从2002年起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结婚方式,受欢迎程度几乎是传统教堂婚礼的两倍。去年,纽省共有25718对夫妇注册结婚,14966对夫妇采用宗教结婚仪式,注册结婚占到全省总结婚数的63%,比1999年增长15%。

发表在栏目: 澳洲新闻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