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廖翊、高玉叶)12日,清华大学大礼堂别样“红火”:大红舞台上,上演着一个个红色经典曲目。来自重庆的14支群众演唱队,继11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为首都各界群众成功进行红歌表演后,又将感奋人心的红歌带到了清华园。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游击队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大刀进行曲》《解放区的天》……重庆北碚区缙云之声合唱团的歌声嘹亮唱响,写照伟大历史的歌曲,抒发壮志豪情的旋律,感动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首都高校师生!
这一刻,重庆与北京在红歌中共振,在激情中相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的员工与清华大学重庆籍学生共同合唱《清华大学老校歌》,在激情中平添了一份温情。
合唱、联唱、诵读、歌舞、演奏……重庆的演唱队以各种艺术形式将经典红歌的精彩、丰富、魅力一一呈现在首都师生面前。
利落下腰,连贯空翻……少儿歌舞《红星歌》中那些可爱的“小红军”一出场,便赢得满堂喝彩。演出中,全场掌声和着“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的拍子响起。
重庆大学演出队带来的诵读掀起了全场的高潮,“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铿锵宣言振奋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学子,以手中小国旗呼应,场面蔚为壮观。
“看到孩子们演出,我感觉很亲切。”坐在礼堂最后一排80岁的蒋毅君颇有感触。这位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教师告诉记者,她自己曾经是地下党,从17岁到现在一直参加合唱团,无论是对党还是对红歌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她是被女儿推着轮椅走了近半小时来到现场的。
现场800多位观众中,有一位学生很是特殊,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三学生于海量。去年暑假,他与其他五位同学一起奔赴重庆对“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进行了为其一周的调研。
“这是我第二次观看红歌表演。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是本色的,都是发自内心的。”于海量说。
第一次走进清华园的重庆学子心情激动。四川外语学院学生赵鹏飞说:“能代表重庆75万大学生来北京汇报表演,我觉得很光荣。能以传唱红歌的形式与首都人民近距离接触,特别是与清华大学学生面对面交流,我们感到特别高兴。”
“重庆红歌表演来自于基层,扎根于群众,找到了和时代结合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使得表演更具有生命力。‘唱读讲传’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代表了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在演出结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清华大学有着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这跟重庆‘唱读讲传’活动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我们非常欢迎并感谢重庆把宝贵的精神食粮送进清华校园。”
新华网首尔6月10日电(记者 姬新龙)众多韩国大学生、反对党人士和支持者10日晚在首尔清溪广场等地举行大规模烛光集会,要求政府和执政党兑现“半价学费”承诺。
韩国最大反对党民主党的领导人孙鹤圭等政界人士、一些学生家长等支持者参加了集会。据报道,警方估算当天参加示威者为5000人左右。示威者表示,学费过高,经济负担太重,“超过9成”国民希望将学费减半,敦促李明博政府兑现“半价学费”承诺。
这已是韩国大学生等连续十多天举行集会要求降低大学学费。韩国警方当天在首尔市中心主要地段布置了5000多名警力,以免集会事态扩大和发生演变。
据韩国央行韩国银行以及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数据,2005年至2010年期间,韩国国立和公立大学学费上涨超过30%,私立大学和专科学院的学费上涨超过25%,同期韩国消费者物价上涨幅度约为16.1%。
据此间媒体报道,执政的大国家党在今年4月的选举中惨败后为重获民心,提出了“将大学学费降至一半”的口号。但这一主张未能得到党内和政府的同意。
从1898年成立京师大学堂至今,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
回首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走过的足迹,不难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曾经离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路线很近,但是最终,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另一条路,而这条路,与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渐行渐远,而且难以回头。
中国高等教育何时开始拐弯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国家政治精英的主要来源。正如台湾史学家王汎森所说,他们成了“自由浮动资源”,开始流向社会,军队、商业、金融、实业、出版和学校,从前的细枝末节,开始因知识分子的注入而膨大,另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走向了对立面,成为国家的反叛者和造反者。
但是,正如当初力主废除科举的人所期望的那样,废科举、兴学堂,造就了接下来20年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波高潮。第一次海外留学的浪潮开始,不少学子远赴日本,到1911年进入了一个高峰期。随后,赴欧美留学的人数逐渐增加,他们中包括蔡元培、陶行知、胡适、蒋梦麟、张伯苓等一批后来中国的教育家。正是他们,推动了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确立了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一直到今天,中国内陆仍大量沿用当年的学制。
借鉴美式学制而制定的“壬戌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指导思想,即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方伸缩余地。同时普通教育模仿美国六三三学制,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老学制强调个性发展,生活教育,还有胡适反复强调的弹性,而今天的高考制度和普通教育培养模式,则试图以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人,弹性、个性、生活等精神被丢得一干二净。
“我们改错了,原来的更先进。”储朝晖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叶企孙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期间,坚持亲自面试所有报考学生。学生入学后,他每个月挨个找学生谈话,了解学习情况,根据各自的进度推荐需要学习的书籍,所谓“因材施教”,不外如此。1999年,中国评选“两弹一星”元勋,获奖的23人中有9人是叶企孙的弟子,2位是他学生的学生,还有两位的事业同他直接相关。
叶企孙代表的是那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精神。
然而,1952年仿照苏联模式进行的院系调整,彻底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
“我们从此从世界教育的主流中切割出来了。”储朝晖评论说。
以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目的已经不是培养一个人,而是一个建设者,一颗社会机床上的螺丝钉。
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赵启光曾在同科技部部长万钢的电视对话中指出,前苏联败给美国,败在教育不合理。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前苏联一直沉浸于重视工科教育创造的神话中不可自拔。
1965年,美国《生活》杂志对比了苏联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成绩,得出结论,苏联大学生素质全面压倒美国,而此前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似乎佐证着这个结论。但仅仅过了4年,美国宇航员成功登月,告诉苏联人,看似懒散的美国大学毕业生们,能完成举全国之力的苏联仍完不成的目标。
大学成了“打工仔”
中国教育本来有机会重回世界主流,但1977年恢复的高考制度,考试形式实际就是把原来科举取士的制度照搬过来。这是一种和人的成长直接冲突的考试制度,它的理念就是可以用一把通用的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
“此后,我们的高考制度,严格来说没有重大变革,只有小修小补。”储朝晖说,不论是委培制度、加分、保送、自费、公费自费并轨,整体来说虽有借鉴国外的因素,但影响很小。“中国跟国外学的主要是形而下的东西,请几个外教,学习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没有形而上的,就是没有理念上的学习。”
于是,很多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1992年,中国政府放开留学政策,当年出国留学总人数1700人,随后逐年增长,而且加速增长。根据教育部数据,2010年共有28.47万人选择出国留学,而且绝大多数是自费。
海外留学成本是国内读大学的数倍,但中国学生仍然趋之若鹜,是否可以解读为默认海外教育水平比中国国内高校高出数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的高招制度及高等教育同世界主流渐行渐远的呢?
一个是大学管理体制。储朝晖认为:“中国现在大学的管理体制,不是现代的体制。”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但是,中国大学的招生指标是教育部定,给学生的学位证是教育部颁发的,从入到出都是教育部来管,学校成了专门负责教课的“打工仔”,不需要为学生负责,只需要为教育部负责,以人为本就无从谈起。
现代大学应该是“多边界”的,而中国的大学只有一个边界,只需考虑教育部,而社会、学生、家长都可以不管。旅美学者黄全愈几年前出版的一本畅销书——《高考在美国》说,美国的大学很大一部分经费来自校友的募捐,学校成为一个社交圈子的核心,众多资源都围绕着学校流转。学校是一个多边界的社会实体,学生既是它的原材料,又是它的产品,一切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既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原材料,又要生产最好的产品。
反观中国的大学,原材料不是自己选的,当然无法对产品负责。
大学生“被就业”本身就是为了应付考核,现在再用考核去治理,自然是扬汤止沸、缘木求鱼。
近日,多家网络论坛频现高校毕业生“被就业”的曝光帖。网民多称,自己所在的高校为“刷高”就业率,不管是否找到工作,都要求学生找公司签“三方就业协议”,不签协议就不予毕业。这甚至催生出“签约代理公司”的灰色产业链。(6月8日新华网)
虽然教育部禁止将就业协议与毕业证、学位证发放挂钩,但正所谓“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薪”就是大学严重的行政化,教育部门对大学的评比、考核,和就业率挂钩,这又便是“火上浇油”。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曾表态:如果高校在就业率上有造假行为,教育部在审核评估高校工作时将实行一票否决,绝不姑息。但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就业率是事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核心数据,同时也是考量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标。”(2009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被就业”本身就是为了应付考核,现在再用考核去治理,自然是扬汤止沸、缘木求鱼。所以,在教育部门提出要一票否决“被就业”两年后,“被就业”还在各大学上演。“被就业”是表,大学的行政化才是真问题所在。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被就业”的问题就不可能有解。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赵超)近日发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我国将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根据纲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并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学生,鼓励和扶持特教学校开设高中部(班),支持特教高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同时,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加快残疾人技能型人才培养,帮助农村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