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林野厅19日宣布,将利用东日本大地震灾区的大量倒塌木制建筑进行生物质发电。目前正准备为此在2011年度的第一次补充预算中列出3亿日元左右的额度。
根据日本政府的推测,在地震灾区,单是倒塌的住宅产生的瓦砾就有2500万吨,而其中的80%左右是木材。利用木材进行生物质发电,需要切割成长度5厘米以下的木屑,如果市町村政府和企业为利用灾区的木质瓦砾而购买相关设备,林野厅将给予补贴。
目前,日本全国约有100家生物质发电站,全部由民间企业运营。利用10万吨木屑每年就能发电1万千瓦。通过生物质发电,还有利于弥补今夏因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而出现的供电缺口。
除发电外,林野厅认为如果用黏合剂把碎木片制造成复合板材,也能有效利用这些木质瓦砾。
目前,已有6家生物质发电企业和生产复合板材的企业申请利用这些木质瓦砾。林野厅希望至少能有效利用地震灾区全部木质瓦砾的10%至20%。
科学家已经公布日本地震发出的可怕噪音的录音材料
美国科学家已经公布日本大地震发出的可怕声音的录音材料,3月11日发生的大地震引发海啸,使日本陷入一片混乱。
强震引发的海啸瞬间冲上街道,把城镇和社区的房屋冲走。美国西雅图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科学家已经公布了他们录下的这场里氏9.0级地震在穿越太平洋,引发海啸前发出的声音的录音材料,现在我们通过它可以重新体验自然的巨大力量。这些声音是利用位于距离震源900英里(1448.41公里)的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里的一个水下扩音器——水听器捕捉到的,这次地震发出的隆隆声和轰鸣声跟火箭发射的声音非常类似。
这个水下扩音器被投放到太平洋里捕捉到地震发出的巨大声响
这段录音在You Tube上可以找到,它的速度被人为加快了16倍,在后半时,地震发出的声音几乎被位于数百英里深的海下地壳运动发出的噪音所湮没。最初发出爆炸声的是纵波P波(P-wave),它代表的是远震测量中的“首”波。噪音音量位居第二的是T波,又称三次波(tertiary waves)。海下发生地震时就会产生三次波。它们是三种波中最短的一种,当地震能量向上冲击时,就会形成这种波。在这个过程中,地震能量会转变成声能。
这个水下扩音器位于距离震源900英里的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里
美国科学家公布这段录音材料时,日本人正在努力让自己的国家走上正轨。自从14米高的海啸摧毁福岛核电站的冷却塔和应急系统以来,它已经向外喷发放射性物质长达一个多月。数千家庭被迫撤离这一地区,现在他们将从东京电力公司获得赔偿。每个家庭将获得大约7300英镑(1.19万美元)首批补偿金,个人撤离者将获得大约5500英镑(8967.88美元)。核泄漏事故导致这一地区的庄稼被污染,渔民无法下海捕鱼,这对一个严重依靠渔业和农业的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打击。
3天前拍摄的这张照片显示,受创的福岛核电站发生大火
日本大灾难导致大批人失去家园,目前仍有近1.4万人住在避难所里
目前有近1.4万人仍生活在避难所里,其中一些人的住宅在地震和海啸中被毁,另有一些人是从核泄漏地区撤离的。这周早些时候,日本明仁天皇(Akihito)和美智子皇后走访朝日村,该村位于东京东部大约55英里(88.51公里)处,在这次大灾难中,该地有13人丧生,3000座住宅被毁。
在日本北部气仙沼市(Kesennuma),一名女子正在自家废墟前找寻
现在警员已经能在福岛核电站附近寻找遇难者遗体
目前福岛的辐射水平已经降低,穿着白色防护服、佩戴护目镜和蓝色手套的警员已经开始在福岛核电站周围6英里(9.66公里)范围的泥泞废墟里寻找遇难者遗体。据估计,他们有望在废墟里找到1000具遗体。这次灾难导致超过2.6万人丧生,不过最终可能只能找到大约1.35万具遗体,因为大部分都被冲到海里去了。(秋凌)
全球迎来了巨震时代?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地震学会(SSA)的于14日举办年度会议,当中有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表示,自1900年后,我们正经历第二次的“巨震时代”,此说在学界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2004年,苏门答腊发生规模9.1的巨震,隔年紧接发生一个规模8.6的地震,智利则在2010年发生规模8.8的地震,日本则在今年3月11日发生9.0的强震,也就是说,在过去的7年间,已出现4个超过规模8.6的大地震,而距离上次出现如此频繁的大地震已有将近50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布菲以及柏金斯表示,苏门答腊,智利以及日本接连出现的大地震绝非寻常,事实上早在2005年,他们就曾在论文中提及1952年至1964年间所密集出现的巨震 - 从俄罗斯规模9.0的地震开始,最后由阿拉斯加规模9.2的地震结束,中间还有个史上最大的9.5智利地震。
科学家自1900年开始记录全球的地震活动,而1952年发生在俄罗斯的9.0地震是有纪录以来,规模首度破9的地震,布菲与柏金斯认为,当年那场地震开启了接下来几年的“巨震时代”,而2004年苏门答腊的9.1地震,则开启了第二次的“巨震时代”。
布菲认为,这两次的巨震时代“纯属巧合”的机率不到2%,而他推断,在这次的巨震时代,接下来的6年间出现规模9的地震机率为63%,比起“非巨震时代”的24%,他认为世界各地的人们要多加防范另一个巨震的来临。
不过这个说法引起学界相当大的争议,同样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麦可表示,“巨震时代”的计算原理只着重于大地震,若是加入其他大大小小的地震,就会发现地震的出现并无规律性,纯属偶然。
麦可做出另一项研究,调查在巨震之后,出现其他地震的频率是否会增加,他发现,若将时间拉长以及规模放大计算,并无所谓的巨震时代。另一位地质学家奥斯特同意此说,表示布菲所使用的数据过于狭隘,因为从1900年起,超过规模七的地震有1700个,超过规模8的则有70个,不过超过规模9的只有5个。
不过奥斯特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0年间,规模超过7.5的地震的确有增加的趋势,不过他们认为,这样的趋势只是自然的波动,不宜与所谓的“巨震时代”做联想。
(科学网-kexue.com 米蓝色 )
日本地震给人类带来强烈震撼
3月11日,9级大地震袭击日本,震撼世界。日本抗震技术世界第一,但在自然的咆哮面前,先进的技术,依然没能挽救至少1.3万国民的生命。在大多数人看来,地震并非人力所能影响或控制,但是,最近的报告却显示,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行为,也可能加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这对因利益之争而进展艰难的联合国气候谈判,能否敲响警钟?
气候谈判的新“黑色注解”
如果说地震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可能很多人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最近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板块运动,进而增大产生地震的可能性。
这一研究报告13日经媒体披露,三国科学家称,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地球板块运动,从而刺激地震的发生。媒体称,这是科学研究第一次将气候变化与地壳运动相联系。之前科学界公认的模式是,地震引发的地壳运动会对气候变化带来影响。
三国科学家认为,地壳活动和气候变化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人类长期持续的气候活动也可能诱发地壳变动,带来能给人类以重创的大地震。
三国科学家主要是以印度洋季风对印度洋板块的影响为例,来解释地震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根据他们制作电脑模型分析的结果,印度洋季风在1000多万年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地壳印度洋板块的活动。季风使得该板块活动加速大约20%,每年多移动约1厘米左右的距离。
但科学家们也强调,虽然板块运动可能会导致地震出现,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非突发性的事件。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否会导致更大规模地震的发生,还没有得到相关证据的证实。
尽管如此,这一研究报告依然引发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它也给目前进展并不乐观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增添了又一个“黑色的注解”。
成果寥寥的“曼谷长谈”
就在澳法德三国科学家有关“气候变化与地震关系”研究报告出台的同月,4月3日至4月8日,联合国也再次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气候变化会议,但结果并不令人乐观。
“失败的曼谷会议”
这是4年来在曼谷举行的第三次有关气候变化的会议,这次会议需要将去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细化,同时为今年年底在南非德班举行的新一届气候变化大会提供议题。
坎昆气候大会通过两份决议,敦促发达国家提高减排决心,要求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决议还决定成立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但此次大会只是就这些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磋商。这也是作为气候大会“附属会议”的曼谷气候会议的主要目标。
曼谷气候变化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二:一是有关气候变化的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的议程重置;二是对《京都议定书》是否延长问题进行讨论。但是,马拉松般开了6天的会议后,与会各国代表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具有实质性的合作协议。
“与其说这次会议失败,倒不如说看好这次会议的人从一开始就不多。”英国《每日电讯报》说。
联合国方面也承认,此次会议“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讨论《京都议定书》之后的各国减排目标,但会议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有效安排。”
争论的依旧是责任
作为国际社会最重要减排协议的《京都议定书》即将在2012年底失效。围绕该议定书是否该继续的问题,也成了曼谷气候会议的焦点。实际上,这也是此前所有气候会议的焦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此问题的分歧和争论,占据了曼谷会议的大部分议程。
发达国家认为,《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减排规定严格,而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却没有那么严格,所以需要对《京都议定书》进行修改,反对原封不动地延长《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条款。不少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京都议定书》经过全球讨论,且被实践证明有效,因此应该继续在2013年之后延长。
对于目前的僵局,联合国方面忧心忡忡,“如果《京都议定书》失效,又没有达成新的全球协议,那国际减排领域有可能出现真空。”
现实利益与未来危机,孰重
人类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将引发人类自身的危机。这在数十年前,便已成为共识。为此,各种国际会议在最近几年也十分频繁。
“协商多,协议少”
从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至今,国际社会召开了两次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全会”,今年年底在南非德班则将举行第三次气候变化大会。
在三次气候大会期间,通常都会有3-4次小规模的附属会议,曼谷会议正是如此。因为涉及具体的减排内容谈判,这些小会议,实际上比“全会“更为激烈,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代表的“舌战场”。
对于气候变化,不能说各国政府不予重视,数年来前前后后进行了十多轮会谈。但关注多,分歧也多,大大小小的会议,真正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大部分的会谈都以“共识”、“声明”等形式结束。结束之后又开始下一轮讨论,主题几乎相似,长期的马拉松式讨论令国际媒体也疲惫不堪。
英国媒体认为,国际气候谈判之所以陷入“协商多,协议少”的困境,最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两者核心的争议之一,是《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认为,与制定《京都议定书》的1997年相比,国际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已经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强劲力量,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在减排方面,就不能按照15年前的模式。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上负有“历史责任”,因此应该更多履行减排任务,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
谈减排,更是谈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无论强调“现实”还是强调“历史”,核心就在于减排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气候谈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次利益的谈判。此外,对“看得见的发展利益”与“看不见的未来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疑“颇费思量”。
面对气候谈判背后的利益诉求冲突,有观察人士预言,国际气候谈判今后的路会越来越难走。上月震撼世界的日本大地震,以及科学界“地震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能否给“执着”于现实利益的各国真正敲响警钟,从而推动德班气候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对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张乐 综合报道
(日本大地震)菅直人要求6月底前提出灾后重建蓝图
新华网东京4月14日电(记者 吴谷丰)日本首相菅直人14日下午出席“复兴构想会议”首次会议,他要求该机构在6月底前提出实现地震灾后重建的蓝图。
菅直人在会上说,前不久的日本大地震是日本战后65年遭遇的最大危机,期望提出具有创造性而非只是恢复原状的重建方案,然后以此为基础实施具体重建措施。
“复兴构想会议”主席五百旗头真在会上表示,该机构将汇集各方睿智,提出灾后重建方案。他说,虽然基本上是实现灾区的重建,但全国人民的支援和贡献不可缺少。
日本政府11日决定设立“复兴构想会议”,以制订实现地震灾后重建的蓝图。该机构由地震重灾区宫城、岩手和福岛三县知事及社会各界著名人士等15人组成,日本防卫大学校长五百旗头真担任主席。
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全球地震可能会加速陆地“分裂”。13日在南京大学举办的“第四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张进江告诉记者:“未来地球陆地面积只有增大(的可能),也就是所谓大陆‘增生’,变小的可能性很小,环太平洋岛屿可能越来越多”。
张进江认为,地球陆地面积可能“扩容”直接的证据之一是,18亿年前,地球陆地面积比现在小很多。“地震肯定会使陆地变形,而平移也是变形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本身就是断层错动和位移的结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国灿说。他解释道,每次地震的成因都不同:日本强震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入欧亚板块;而对于四川汶川地震,北段成因是青藏板块俯冲入四川平原,南段是逆冲和平移共存作用的结果。
此前,曾有科研机构测算,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强震改变了地球质量分布,整个日本平移2.4米,同时,地球一天的时间“缩水”1.8微秒。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张国伟亦认为,近几年全球地震确实进入比较活跃的时期。
至于未来百万年、千万年后地球陆地、海洋的分布摸样,中国学者表示难以预测。(朱晓颖)
中新网4月12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台湾高雄及宜兰今天清晨发生3起地震,里氏规模从3.2到4.2,震度1级到3级。
根据台湾局地震测报中心地震报告,清晨1时06分,高雄外海发生里氏规模4.2地震,震央在高雄市府南方52.9公里,深度23公里,只有高雄市出现1级震度。
接着在清晨5时18分,宜兰发生里氏规模3.4地震,震央在宜兰县府南方35.1公里,深度9公里,宜兰南澳及花莲和平分别出现3级与2级震度。
清晨6时18分,宜兰又发生里氏规模3.2地震,震央在宜兰县府南方35.3公里,深度10.3公里,南澳及和平分别有2级与1级震度。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11日下午发生在日本茨城县附近地区的密集型较强地震,正在引起日本地震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日本气象厅发布的资料显示,在过去一个月中,至少发生了80次以上的4级地震,而地震的震源,呈现出不断南移的倾向。
当地时间11日下午17时16分,茨城县附近地区发生了里氏7.1级的地震,随后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在同一地区接连发生了2次5级地震。日本气象厅称,这3次地震均为3月11日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的余震。
但是,静冈大学的地震专家认为,本月7日深夜发生的7.4级地震,不应该属于3月11日强震的余震,而是一个单独的地震。
在过去一个月中,日本发生的80余次4级以上地震,其震源呈现出南移的倾向。3月11日的9级地震位于岩手县外海。而4月7日深夜11时32分发生的7.4级地震,则发生在岩手县以南的福岛县近海。而11日发生的3次密集地震,震源接近于福岛县以南的茨城县。静冈大学的一个地震研究小组担心,如果这一种南移的趋势得不到阻止的话,有可能会引发里氏9级的东海大地震。预测中的东海大地震震源将位于东京以南的静冈县近海,如果这一场地震发生的话,将会给东京和日本首都圈以重大打击。
当晚6时,日本气象厅发表消息说,不排除在今后几天的时间里,继续发生7级地震。
中新网4月11日电 据外电报道,当地时间11日17点16分,日本福岛县境内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当局已经发布海啸预警。
东电公司人员称,正在因遭受“3-11”大地震和海啸而严重受创的福岛核电站内工作的技术人员被命令迅速撤离。
东电公司发言人称:“公司命令工人迅速撤离,进入抗震建筑躲避。我们不知道现场有多少工人。”
中新网4月10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4月10日17点02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北纬31.3°,东经100.9°) 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7.0公里。当地官员称,地震时震感强烈,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炉霍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邓民在与中央电视台连线时表示,地震时当地震感“非常强烈,桌椅上下抖动,”地震大约“持续了四五十秒”。部分房屋瓦片有掉落,但没有出现房屋倒塌,只是有一些老旧房屋出现裂缝。
邓民透漏,当地的供水和供电没有受到地震的明显影响,虽然通讯曾短暂中断几分钟,目前已经恢复。
据称,有关的伤亡和经济损失具体情况仍在统计中。当地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派出工作组到村镇查明灾情,到震中核实灾情、了解情况。目前没有收到人员伤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