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4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6月6日即将上演本世纪最后一次金星凌日天象。宇航员唐·佩提特(Don Pettit)正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担任飞行工程师的职位。他计划着对6日即将发生的金星凌日天象在轨道上开展观测。他说:“我计划这件事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知道在我当班时会发生金星凌日,因此当我于2011年12月出发前往国际空间站时我专门在身上带上了太阳滤光片。”由于金星凌日是成对出现的,大约每100年左右出现两次,因此在地面上的人们极少有机会能拍摄到这一罕见天象,而在地球轨道上进行这样的拍摄就更难了。
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JSC)的马里奥·伦科(Mario Runco)以前是一名宇航员,曾经执行过三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同时他也是一位航天器舷窗光学特性方面的专家。他说:“国际空间站第31乘员组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批在轨道上观测到金星凌日的人。而佩提特先生则将成为首个在轨道上拍摄这一天象的人。”马里奥的夫人是约翰逊中心的宇航员摄影协调员,她目前正在和马里奥一起帮助轨道上的佩提特做出规划,以便拍摄出最佳的金星凌日照片。
佩提特将把他的相机对准飞船的侧边舷窗,这里是一个由欧洲空间局制造的观测舱,这里拥有大视野的舷窗,可以观察地球和太空。这里的7扇舷窗被宇航员们用来观察并操作空间站上的机械臂,协调飞船对接,并拍摄地球和太空的科学图片。这里当然也是“下班”后的宇航员们放松休闲的好地方,因为这里的风景绝对是天下无双。
伦科说:“为了拍摄这次凌日天象,唐将会去掉舷窗上光学性质不佳的内防护层,以便拍摄出最锐利,最清晰的照片。去掉这一内层窗户对于提高照片的细节分辨率将是极大的帮助。”
伦科指出:“即便我们拥有最好的拍摄设备,但是如果不去除内层窗户,拍摄的照片清晰度仍然是不够的。但是这仅仅才是我们第三次去掉这一防护层进行拍摄工作,我希望在未来这一做法将会成为常态。”
本月即将上演的金星凌日天象是属于本世纪的一对凌日天象的其中之一,两次金星凌日分别发生在2004年和2012年,而下一次同样的天象上演就要等到2117年才会发生。2004年那场凌日发生时宇航员们也正在轨道上值班,但是他们没有进行观测,因为他们当时没有太阳滤光镜。由于发生金星凌日时,金星的小小圆面只会遮挡很小的一部分日面,因此此时的太阳仍旧无比明亮,人的肉眼不可以直接观察。而佩提特在出发前在身上带上了滤光镜让这一次的凌日不会再次被错过。
当1768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率领船队离开朴茨茅斯港前往太平洋塔希提岛观测第二年的金星凌日时,这场壮举在那个年代,其意义不亚于今天的太空飞行。当时这个遥远的太平洋岛 屿仅仅才被发现了一年,因此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个偏远的岛屿对于欧洲人而言,其陌生程度恐怕并不亚于其它星球。库克船长朝向塔西提岛精确的航行,以及 他在太平洋上进行的凌日观测极大的影响着其后数百年间的探索者们。
那么假如库克船长现在还活着,他会怎么看待唐的举动呢?对于这个问题,这位宇航员表示:“我想他不会感到很嫉妒,因为毕竟他那次前往塔希提的观测之旅也是有人替他付钱的。”唐此次在轨道上拍摄的历史性照片在拍摄完成后就会被立即上传到网络上供人们观看。(晨风)
华盛顿5月25日电 (记者 任海军)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的“龙”飞船25日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由此成为有史以来首艘造访空间站的商业飞船。
美国航天局提供的信息显示,美国东部时间12时2分(北京时间26日0时2分),“龙”飞船被安全固定在空间站的“和谐”号节点舱上。
“‘龙’已经连接到国际空间站上!历史已被创造!”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对接后通过“推特”帐号表示。
按计划,“龙”飞船将与空间站对接约一周,随后将承载约600多公斤载荷返回地球,落入太平洋海域并被回收。
联盟TMA-22 载人飞船
新华网莫斯科4月27日电,搭载3名俄美宇航员的俄“联盟TMA-22”载人飞船于莫斯科时间27日15时45分(北京时间19时45分)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着陆。
“俄罗斯24”电视台直播了宇航员的返回实况。飞船降落在离既定地点不远的哈萨克斯坦阿尔卡雷克地区。3名宇航员被抬出飞船返回舱后,被固定在降落现场的躺椅上接受体检。他们的精神状态良好,但身体由于长期处于失重状态而暂时无法动弹。同时,降落时严重的体力消耗使他们大汗淋漓。为保证宇航员安全归来,俄罗斯派出了由两架安-12运输机、一架安-26运输机、14架米-8直升机和7辆搜寻车组成的保障队。
这次返回地球的是俄罗斯宇航员安东·什卡普列罗夫、阿纳托利·伊瓦尼申和美国宇航员丹尼尔·伯班克。他们于2011年12月23日抵达国际空间站,原计划工作至今年3月16日,但由于搭载新宇航员的“联盟TMA-04M”载人飞船推迟发射,他们直到4月27日才返回地球。在国际空间站的近4个月里,他们进行了近40项科学实验,迎接了一艘载人飞船和3艘货运飞船。什卡普列罗夫还在今年2月完成了一次太空行走。
5月15日,俄罗斯宇航员根纳季·帕达尔卡、谢尔盖·列温和美国宇航员约瑟夫·阿卡巴将搭乘“联盟TMA-04M”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接替这次返回的宇航员。目前,空间站上还有3名宇航员在值守。
相关阅读
新华网莫斯科3月30日电(记者贺颖骏)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这样的重大项目上也精打细算。俄联邦航天署署长弗拉基米尔·波波夫金30日表示,航天署正在与外国伙伴讨论2020年后继续使用国际空间站的问题,并打算改变国际空间站的运作方式,以此优化载人航天项目的资金使用。
波波夫金说,俄航天署考虑将国际空间站的使用期延长到2028年,但空间站上的一些设备必须通过检测。即使作出了延长使用期的决定,国际空间站的作用也将改变,它将成为进行技术试验和训练载人登月的平台。
此外,俄航天署还打算把国际空间站成员的工作期限从6个月延长到9个月甚至1年。这样一来,俄航天署就可以减少发射载人和货运飞船的次数,减轻载人航天的经济负担。目前,载人航天项目花费了航天署40%以上的预算拨款。
波波夫金认为,俄航天员已有过在国际空间站连续工作1年的经验,身体状况也允许他们这么做。他还表示,如果决定在2020年停止使用国际空间站,那么在2015年后发射两个新的能源舱就“不划算”了。
这是俄方首次提出2020年后继续使用空间站的设想。国际空间站于1998年开始建设,主要由美、俄牵头,日本、加拿大、欧洲航天局共同参与,其初始设计寿命到2015年。此前,美、俄等参与国已同意延长其使用寿命到2020年为止。
尽管在航天项目上精打细算,但俄航天署却不打算在使用人才上省钱。波波夫金表示,航天专业人才的平均工资今年将从每月3万卢布(约合6500元人民币)提高到4万卢布(约合8700元人民币)。他说,其他行业拥有同等知识水平的设计师或工程师月薪接近10万卢布(约21750元人民币),这不是合理的,必须将这个差距缩小。
火星游未来将实现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埃伦·穆斯克(Elon Musk)近日宣称,10年内就可实现火星商业旅行,往返票价为 50万美元(约合315万元人民币)。
2010年,SpaceX 公司成为史上第一家成功把太空舱送入地球轨道并顺利收回的私营商业公司,他们还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计划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穆斯克说:“往返火星50万美元,我认为可以做到。我们未来的地球火星火箭运输系统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而且可以在火星补充燃料,因此在飞往火星的时候不必携带返程燃料。”
由于这个伟大的火星探险计划所需的技术尚未获得专利保护,所以穆斯克对具体细节守口如瓶。不过他表示,可能在年底公布更为详细的总体战略。目前,SpaceX公司正准备把公司一个叫“龙”的太空舱送到国际空间站进行测试飞行。
SpaceX 公司的“龙”太空舱能被送到距离国际空间站约 3.2公里内的区域,经过全面系统检测后,它会接近空间站,让空间站的机器手臂接收。最终,这个太空舱会被释放,落入太平洋。SpaceX公司还表示将于2014年前执行载人航空任务。
相关阅读
据美联社8月29日报道,上周,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俄罗斯“进步”号飞船发射失败后,国际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可能将空前地暂时撤离那里。
目前,国际空间站上的物资还可维持6名宇航员5个月的生活,在官方给出俄罗斯运载火箭故障的确切原因之前,将不会再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其他宇航员,目前在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将在11月中旬撤离。假如未来几个月内,国际空间站得不到补给,航天员将被迫节衣缩食,甚至不排除全部撤回地面的可能性。
上个月,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完成了航天飞机项目第135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并于7月21日返回地球,为美国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划上句号,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国际空间站又遇到如此困局。
美国宇航局空间站项目主管迈克·苏弗里迪尼(Mike Suffredini)称:“我们有很多选择余地,会首先考虑宇航员的安全,正如我们以前做的那样。”
撤离国际空间站,即使只是暂时撤离,也只是最后走投无路时的无奈之举,由六个国际太空机构合作联合推进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已经运行了数十年时间。自从2000年以来,国际空间站内一直有宇航员居住生活,现在的目标是,将这样的做法延续到2020年。
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俄罗斯“进步”号飞船发射失败后,美华航太协会理事、曾专门从事国际空间站系统管理工作的美国航天专家陈西书对人民网记者说,尽管美国航天局有意淡化此次事故对国际空间站运作的影响,但其潜在影响还是较为严重的。
陈西书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美国航天飞机项目终结后,无论向空间站运人、运货都依赖俄罗斯航天器,运人靠“联盟”号飞船,每半年远送一次,运货靠“进步”号飞船,每3个月运送一次,二者都使用“联盟”型火箭进入轨道。目前,国际空间站上的物资还可维持6名宇航员5个月的生活,而“进步”号的下次发射时间预定在3个月以后,从表面上看不会影响宇航员生活,但目前要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因此“进步”号下次能否准时发射还不确定。假如未来几个月内,国际空间站得不到补给,航天员将被迫节衣缩食,甚至不排除全部撤回地面的可能性。(记者陈一鸣)
美国宇航局宣称,国际空间站于2020年废弃坠入太平洋的计划过于提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称,尽管近期有一些关于国际空间站的报道,但国际空间站很可能持续服役超过2020年。本月初,俄罗斯宇航局副局长维塔利-达维多夫(Vitaly Davydov)发表电视讲话,宣称2020年将于2020年坠入太平洋。但是美国宇航局官方表示,关于2020年国际空间站废弃坠毁的消息尚为时过早。
国际空间站是由15个国家共同建设的太空项目,总投资达1500亿美元。美国宇航局发言人乔休尔-布克称,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现已同意将国际空间站服役期持续至少2020年,但这仅是“故事的一半”。这些国际合作伙伴现已讨论延长国际空间站超过2028年。
某个时候国际空间站将最终坠向地球,它不仅仅是离开太空轨道,可能以雨点状残骸散落在地球上,并可能危及人们的安全。因此,很难精确地预测国际空间站废弃坠落后将发生什么。
控制国际空间站坠落
美国政府能够在低地球轨道(高于地球表面数百公里)成功跟踪8000个篮球大小或者更大的物体,其中多数是废弃火箭和人造卫星,但也跟踪了500多个航天器残骸。
为了使国际空间站维持在太空轨道,它必须在地球上空以恒定的速度运行。国际空间站距离地球表面322公里,运行时速大约28163公里。然而,低地球轨道并不是一个完美真空环境,低地球轨道大气中存在着稀薄的分子雾可减缓运行速度。
航空宇宙公司航空工程师、大气层进入专家威廉-艾罗尔称,我们并不能完全放弃国际空间站,当前仍需要它来提升太空勘测能力。
国际空间站重约417305公斤,伸展面积相当于足球场大小。为了抵消它的轨道阻力,任务控制员必须使用附加在航天器上的推进燃料周期性提高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如果没有推进燃料,空间站将最终从太空轨道坠落下来。
国际空间站并不会当燃料殆尽时“自生自灭”,它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不会完全被摧毁,没有人知道空间站残骸何时、何地抵达地球。
下一个“航天器墓地”
为了保证地面居民的安全,使用强推进燃料使空间站脱离轨道,并在正确的时间缓慢其运行速度。此前俄罗斯航天局就是这样操作米尔空间站的,米尔空间站是国际空间站之前最大的人造航天器。
2001年3月,145吨重的俄罗斯米尔空间站计划坠落在地球上,当时俄罗斯航天局减缓米尔空间站运行速度,最终残骸体坠入南太平洋,坠毁地点被称为“航天器墓地”,远离居民生活区。(卡麦拉)
俄罗斯航天署一名高级官员说,俄罗斯已经与合作伙伴商定,让国际空间站在退役后脱离轨道,坠入大海,以免成为“太空垃圾”。
不留“垃圾”
在27日发布的评论中,俄罗斯航天署副署长维塔利达维多夫说:“我们已经与合作伙伴取得一致,国际空间站将使用至接近2020年。”
“它的使用寿命到期后,我们将不得不把国际空间站沉入大海,”达维多夫说,“不能把它留在轨道上。它过于复杂,质量过大,可能留下许多垃圾。”
达维多夫的表态意味着国际空间站将成为另一个退役后坠入大海的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前任”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2001年坠入太平洋。
人类以往太空活动留下大量太空垃圾,包括运载火箭发射后散落在太空的零部件,小到螺丝钉,大到箭体外壳。这些太空垃圾大多个头不大。不过,在高速飞行产生的惯性作用下,即便一片小碎片,也可能摧毁一颗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卫星。
上月底,一块太空垃圾近距离掠过国际空间站,空间站内宇航员不得不进入与空间站对接的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避难”。
“继任”未定
1998年1月,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美国航天机构和欧洲航天局签署协议,共建国际空间站。同年11月,国际空间站第一个太空舱发射升空。
国际空间站的最初使用寿命为15年,但美国、俄罗斯等国达成协议,延长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美国航天飞机和其他国家航天器陆续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多个组件,用于科学实验等用途。
现阶段,国际空间站在距离地面35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
谈及是否会建设新的空间站,达维多夫说:“存在多种可能。”在他看来,新的空间站可以作为人类更深入探索太空的“中转站”。
“我无法排除(建设)新的空间站用于组装和创建航天器,以探索月球和火星,”达维多夫说。
与美竞争
达维多夫介绍,俄罗斯正研发新的航天器以代替“联盟”系列载人飞船,预计2015年后开始测试。
他说,新航天器的“可重复使用元素”将远多于“联盟”系列飞船。
随着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本月21日结束最后一次太空之旅返回地面,美国航天飞机机群全部退役。今后一段时间,俄罗斯“联盟”系列载人飞船将成为宇航员往返地面和国际空间站的唯一“交通工具”。
航天飞机退役后,俄罗斯方面说,载人航天进入“‘联盟’号时代”。
后航天飞机时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与私营航天企业研发新航天器。达维多夫说,在研发新一代航天器方面,俄罗斯将与美国竞争。
“自动转移飞行器—约翰内斯-开普勒”号太空货运飞船
欧洲航天局“自动转移飞行器-约翰内斯-开普勒”号太空货运飞船完成与国际空间站相关的任务,结束4个月运行,21日在南太平洋上空“自我毁灭”。
“自毁”
欧航局21日20时43分(北京时间22日4时43分)发布声明说,“自动转移飞行器-约翰内斯-开普勒号飞船结束使命,(自我)损毁过程预计已经开始。它去了……”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穿越大气层过程中,大部分船体以及搭载的物品会汽化,只有一小部分硬件可能落到南太平洋无人居住区,预计位于新西兰以东大约3000公里。
“开普勒”号今年2月16日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2月24日抵达国际空间站。21日“自毁”标志它为期4个月的任务圆满结束。
贡献
“开普勒”号先后完成多项任务。
飞赴国际空间站过程中,它搭载6.6吨食品、水、氧气、实验设备和其他必需品。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并卸下货物后,“开普勒”号“摇身”变为国际空间站的“补充活动空间”。随后,它借助自身携带的燃料帮助空间站提升运行轨道。
离开国际空间站时,“开普勒”号带走空间站内的垃圾、宇航员排泄物和一些用不着的硬件。
即将踏上“自毁”之旅时,它给地面控制中心“打了最后一通电话”,帮助航天人员完善飞船“自毁”操作程序。
一个用于搜集飞船解体时位置、温度、压力、纬度数据的记录器随即弹射出“垂死”飞船,下降过程中经由铱星移动通信系统把数据传送至地面控制中心。
后继
“开普勒”号以德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命名,在欧航局研发的自动转移飞行器系列飞船中“排行老二”。
第一艘自动转移飞行器以19世纪科幻小说家朱尔-韦尔纳命名,2008年飞赴国际空间站。
继“韦尔纳”号和“开普勒”号之后,第三艘货运飞船以意大利核物理学家爱德华多-阿马尔迪命名,定于明年2月底升空,第四艘飞船以杰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命名,而最后一艘尚未命名。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最后两艘飞船定于2013年至2014年发射。
难题
待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完成最后一次太空之旅、美国航天飞机机群全部退役,运送宇航员前往空间站的任务将全部由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承担。
欧洲的自动转移飞行器与日本的空间站转运飞行器和俄罗斯“进步”号飞船一样,都是“单程”货运飞船,无法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在法国巴黎参加航展的欧航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20日告诉媒体记者,欧洲方面没有开发载人航天飞行器的计划,但欧航局正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讨论是否改进自动转移飞行器,使它更符合美方需求。
他认为,向国际空间站输送人员和物资需要“国际协调”,暗示参与国际空间站任务的几方“讨论议题不够充分”。
“每一方都作出单边决定”,多尔丹解释,“美国航天局自行决定让航天飞机机群退役,欧航局自行决定研发自动转移飞行器,日本自行决定研发空间站转运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