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通过其网站发布消息称,该校研究人员通过同位素检测方法成功获得了两种大型恐龙的体温数据。结果发现,这些生活在1.5亿年前的古生物的体温与现代哺乳动物大体类似。该成果有望为长期以来有关恐龙生理特征的争论提供新的视角。
有关恐龙体温的问题,在科学界一直存在多种看法:有观点认为恐龙就像巨鳄一样是迟钝的冷血动物;但也有人认为某些恐龙可能是恒温动物,并具有迁徙习性。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此前研究人员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来了解恐龙的生理特征及其生存环境,例如,通过恐龙足迹的间距、骨骼的生长速度或是食肉动物与被猎食者的比率来推测恐龙的行为和生理特征,但通过这样的方法所得到的结论经常相互矛盾。
此次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测定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负责该研究的约翰·艾拉说:“虽然我们同样也是利用推理,但如果能提供给我们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化石,我们的方法将比以前的更精确、更可靠。”
研究人员发现,在生物形成骨骼和牙齿时都需要氧和碳的参与,而其比例和浓度与温度相关。他们对从坦桑尼亚、美国怀俄明州和俄克拉荷马州挖掘到的11颗恐龙牙齿化石进行了同位素碳-13和氧-18的测定,并通过这些同位素的含量和比例推算出了恐龙的体温。结果显示,腕龙的体温为38.2摄氏度,圆顶龙的体温为35.7摄氏度,误差在1—2摄氏度之间。该体温数据与现代哺乳动物相似,高于鳄鱼而低于鸟类。
研究人员称,即便如此也不能轻易得出恐龙一定是热血新陈代谢动物的结论。因为大型恐龙体形巨大,与人类这样较小的动物相比,在保存体温上它们的效率更高。即便恐龙是冷血动物,它们也可以通过环境来获取温度,并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此次研究所测得的恐龙体温比此前通过模型预测的要低一些,这意味着在恐龙的生理方面还有一些科学家所不了解的情况。艾拉推测,这可能与恐龙通过某些特殊的生理结构或行为来避免体温过高相关。恐龙或许通过较低的代谢率或者通过进化获得一些类似于气囊或气孔的身体结构来降低身体热量。另外,它们较长的脖子和尾巴应该也具有散热的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对更多的恐龙标本进行检测,并将研究延伸到其它已灭绝的脊椎动物。这项研究建立在热力学的基础上,与万有引力一样,热力学可完全不受时间以及环境的影响,因此,对灭绝动物体温的研究将使科学家对现代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进化获得更多的理解。(王小龙)
鎏金骑士贮贝器
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石寨山青铜文化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出土许多精美的贮贝器有很大关系。由于都是用来贮存贝币的,所以称为贮贝器。根据器形、图像及制作工艺的差别,大致分为束腰圆筒形、铜鼓形、铜鼓贮贝器和异形贮贝器四类。
束腰圆筒形贮贝器。器身为束腰圆筒形,均有人物或动物雕铸的器盖和三足,主要有:鎏金骑士贮贝器。高50厘米,盖径26厘米。器身上大下小,腰部微束,平底,底部有兽爪形的三只矮足。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登状,张口欲噬。器盖中央立一柱,柱上有一长方形平台,一佩剑鎏金骑马者立其上,周围环绕巨角高封牛四头。
祭祀场面贮贝器。高53厘米,盖径32厘米。器身为束腰圆筒形,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虎33出土文物作向上攀登状,张口露齿,腰部微束,平底,底上有三个兽爪形足。器盖上共雕铸各种动态的人物127个(脱落者未计在内),干栏式房屋一间,另有牛、马、猪、羊、孔雀、虎、狗等动物,场景热闹有序。
干栏式建筑主要由屋顶、平台及平台以下的大小桩柱组成。屋顶分作上、下两层,上层为人字形顶,下层四面出檐,檐下无门窗,亦无墙壁,类似近代的亭阁建筑。平台前后各设一木梯,供人上下。(昆明日报)
一只饥饿的蝙蝠冲向它的猎物
黑暗中一只蝙蝠悄无声息地俯冲而下直扑向一只蝎子,通过照片你就可以感受到这只蝙蝠的力量和技巧。照片作者是美国著名摄影师64岁的汤姆-威滕(Tom Whetten),他每晚都花费数小时蹲守在他的“野外工作室”中,抓拍这些黑夜中生活的生物。借助他在拍摄其他生物积累的多年经验,汤姆会仔细规划每一张作品。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汤姆使用自己独具特色的“隐蔽拍摄系统”,这套系统包括4台闪光灯及一台激光器,当有生物闯入监控区域是就会碰触激光束,从而触发相机和闪光灯开始工作。他用这套系统成功拍摄到蝙蝠冲向自己猎物的场景,跳进小池子或掠过水面喝水的场景。
汤姆的野外拍摄设备
他说:“我是一个猎人,因此我会使用一些技巧,这种技巧简单来说就是理解野生动物会做什么。他在每次拍摄前都会花时间仔细研究自己的拍摄对象在做什么,以及可能要做什么,随后采取相应对策我打了25年的猎,就像孩子那样充满好奇心观察动物们的活动,慢慢我的技巧逐渐得到提升。我所做的仅仅就是将自己有关野生动物的知识转变为摄影作品。当我在青年时代拿到第一台摄像机时就决定放弃狩猎,转而成为全职动物摄影师。”
蝙蝠滑翔瞬间
汤姆生活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他在野外搭建起自己的工作设备。他补充说:“为了这些作品,我在野外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一晚上我可能会拍摄大约10张照片,但因为相机焦点都是事先预设的,因此如果蝙蝠没有以合适角度进入区域触发相机和闪光灯,那么照片就会对焦不准。我拍摄照片或许仅算是好照片而非伟大,拍出那样的照片正是我奋斗的目标。”
汤姆先生表示现在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野外迷你工作室,设计一套精致的“陷阱”和触发系统,以保证聚焦清晰的拍摄到野生动物。他说:“这种照片只能一次拍摄,几乎不能做后期处理,因此拍摄过程漫长而艰辛。但当你意识到自己拍摄了惊人的照片,那种感觉真的很棒。”
蝙蝠掠过水面喝水
汤姆现在正组织一群业余摄影师前往各处拍摄,他们的足迹从亚利桑那州一直到非洲。他说:“如果我能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他人,帮助他们拍摄出完美的作品,那种感觉和我自己拍出那样的作品感觉是一样美妙的。”
(KT)
在南非斯托克方丹山洞发现的雌性南方古猿化石,被人类学家取名“普莱斯夫人”(Mrs Ples)
从牙齿可以了解我们祖先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结构?这一点都不假。这是考古学家们最近在研究两百万年前非洲的人类祖先饮食结构时的最新发现。
从牙齿中残留的锶元素推知祖先们的活动范围
德国进化人类学马普科学促进协会人类学家柯普兰带领来自世界多所大学的研究者,对一些生活在两百万年前南非的人类祖先牙齿化石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最近,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有趣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分析了这些人类祖先的牙齿化石中残留的锶元素,发现那个时期男女居住模式的差异。牙齿内的构成可以反映牙齿的主人所生活的地方的地理环境。因为锶元素存在于泥土里,同时可被植物所吸收,当这些早期人类的祖先以植物作食时,锶元素便会进入他们的牙釉质,并且留存下来。这就能给研究者提供很多有关牙齿主人生活活动范围的信息。
青春期雌性古猿更多选择“远走高飞”
通过对这些属于南方古猿类型的早期人类牙齿化石的分析,研究者发现,一半的雌性古猿都是来自很远的地方,而雄性古猿是在本地长大。原来,青春期的雌性古猿会离开出生地去别的地方交配生子,而雄性古猿则会留居在生长地。这跟很多研究者原本的想象恰好相反。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群居动物在繁衍中为了避免近亲交配,进入青春期的雄性动物会离开族群,而雌性动物会留居。但在黑猩猩和人类狩猎采集社会阶段中存在着相反的现象。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呢?一种解释是,可能是因为有亲缘关系的雄性动物能够更好地防御外敌入侵,而这也迫使雌性动物变得更为分散。研究者表示,很高兴能从中见到从黑猩猩到南方古猿之间社会结构的相似连续性。
雌性古猿的离开助不同群体化敌为友
雌性离开“娘家”的意义在人类学家看来意义重大。早期人类从混交到建立配偶式的纽带关系,被认为是人类祖先开始为适应拥有更多的食物资源和土地而发生的改变。研究者们指出,男人们通过保护女人去保护父系的社会体制,同时可以帮助女人们养育后代,这样保证了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有了较长时间的独立成长期,这样也有利于人类大脑的发育。而南方古猿的大脑相对偏小,这说明这个过程还未开始。南方古猿的雌雄交配关系一直到180万年前直立人的出现,才开始进化至配偶关系。
配偶之间纽带关系的进化带来另一个影响深远的结果是,人类个体开始意识到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的存在,而黑猩猩没能做到这一点。当女人们分散到别的群体中时,留守在出生地的男人们可以分辨出自己的女儿或姐妹,还有他们的姻亲,也关心他们孩子的利益。这样便转变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敌对关系,而变为盟友关系,从而促进人类原始部落的形成。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2日消息,小猫头鹰们站成一排拍下了这张“全家福”,被圣tiggywinkles野生动物医院(St Tiggywinkles wildlife hospital)仔细的收藏起来。它们都是过去的几个星期从世界各地来到白金汉郡(Buckinghamshire)中心的。其中有些是因为父母已经被猎杀成为了孤儿,有些是从巢上 掉下来而被救助,都没有血缘关系,最终这十只黄褐色猫头鹰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庭。
获救的小猫头鹰“全家福”
目前,它们生活在圣tiggywinkles野生动物医院(St Tiggywinkles wildlife hospital)的鸟舍里,等到它们长大后将被放归野外。圣tiggywinkles野生动物医院(St Tiggywinkles wildlife hospital)创始人莱斯施特克尔(Les Stocker)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收养一些孤儿,因为这个时期是它们的孵化季,不过今年似乎黄褐色的幼崽多一些。通常黄褐色猫头鹰产仔都是一对一对的,而我们救助的大都是一家的兄弟姐妹们。但这次它们都来自不同区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不过现在它们已经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很幸福。”
获救的它们有些是从巢上掉下来的,有些是父母被杀害而成为了孤儿。
野生动物中心的成立得益于名叫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s )的刺猬和Tiggy-Winkle太太的故事。每年救助超过一万多种动物。它是一个免费的救助团体,在这里动物都会被照顾的很好,直到它们能独立生存的时候,就重新放归野外。这个中心是依托会员的捐赠和赞助生存的,它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资金或保育团体的财政支持。
黄褐色猫头鹰普遍生活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生长到大约一只鸽子大小,乌黑的眼睛外围绕着一圈黑色的羽毛。它们的生存领域一旦确定并且安顿下来,就绝不会离开。年轻的鸟类繁殖季节在秋季。
猫头鹰在医院的鸟舍,长大后会被放归野外。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由于澳大利亚骆驼“过盛”,该国政府正考虑屠杀其野外全部120万峰骆驼,以减轻环境负担。
澳大利亚一些国会议员认为,骆驼对环境造成重大负担,因为它们跟其它动物抢夺食物和饮水,而且每峰骆驼每年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骆驼啃食地面的草和草根,对土壤、植被造成破坏,因此这些议员提出“杀骆驼,救地球”的口号,声称此举既能解决环保问题,也能把骆驼肉制成饲料供其他动物食用。
不过,这些议员的想法遭到动物保护者的强烈反对,他们称“杀骆驼”的想法简直愚蠢荒谬之极。
据悉,澳大利亚目前每年都会人为地杀死一些骆驼,并把骆驼肉制作成动物饲料。此外,每年还出口2.5万峰骆驼到中东。但澳大利亚议员摩尔认为,这些措施还不够,应该捕杀更多的骆驼。摩尔甚至还称,屠杀骆驼这一计划还将为澳大利亚带来大量的新增岗位,以缓解目前的就业形势。
澳大利亚最早从阿富汗引进骆驼,将它们当作运输工具,但后来有了汽车,就逐渐把骆驼放归野外,现在澳大利亚大约有120万峰野生骆驼,而且它们的数量每9年就增加一倍。
海蒂--著名的“斗鸡眼”负鼠
海蒂出笼时,成为记者长枪短炮的焦点
据外媒报道,以“斗鸡眼”出名的负鼠海蒂凭借其有趣的长相,一举成为网络明星,不仅有“个人”网站及电影宣传片,更在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上拥有32.6万名粉丝。
现在,海蒂终于有机会和公众见面。海蒂的东家——德国莱比锡动物园决定将其安置到动物园热带主题展馆“冈瓦纳大陆”的新家中。该展馆将于7月1日正式开馆。
年初,德国一家报纸拍摄的海蒂照片贴到网上后,这只两岁的负鼠立刻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但是参观莱比锡动物园的游客没法亲眼看到这位动物明星,因为海蒂一直住在动物园兽医室接受体重治疗。
饲养员称:“对海蒂来说,关注起到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她变得更健康了,迫不及待想和公众见面!”
“再高我也够得着”
这只猫名叫“斯嘉丽魔法”,今年两岁,属于萨凡猫,是一种热带草原猫,它拥有浅褐色皮毛,上面带有引人注目的赤褐色和黑色斑点。它站立起来,从肩部到足尖高达46厘米,是已被驯化的最高的猫,这一纪录已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猫主人吉姆·德雷伯是当地一家草原猫科动物店的店主,她说:“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兴奋。草原猫科动物是最聪明、最可爱、最漂亮的动物。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9日消息,澳大利亚芒乐桃动物园(Monarto Zoo)中这只出生刚4周的非洲小狮子深得动物园游客们的喜爱,饲养员们要等到下个月才能知道它的性别,而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小狮子起个名字。
小狮子妈妈Kiamba在一起,刚出生的这段时间它每天只是吃饭,睡觉和玩耍。
芒乐桃动物园的老板克莱尔(Claire Geister)表示,食肉动物的单胎幼崽是相当罕见的,饲养员们很关注狮子妈妈Kiamba,它是自然分娩诞下小狮子的。幼崽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发展良好,已经敢于到外面的环境来冒险。工作人员在为小狮子的健康检查做准备,也将届时确认它的性别。
Claire Geister说:“到时我们将给Kiamba注射镇静剂,以确保为其宝宝做检查并确定性别。有些动物园游客已经幸运的看到了小狮子,但是目前它还不能放到外面被参观,预计这种情况要到7月份学生们放假的时间。
南澳大利亚动物园的CEO教授克里斯西说:“非洲狮子由于栖息地的丧失、人类冲突和野生动物疾病数量已经明显下降,现在其数量只有不到两万只,而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25万左右。
这只无名的小狮子将在下个月确定其性别。
小幼崽的妈妈Kiamba今年7岁,来自阿德莱德动物园,而父亲Leroy今年已经10岁了,在之前曾与四只雌狮一起生活过。
为了庆祝小狮子的到来 ,芒乐桃动物园(Monarto Zoo)决定让公众来给小狮子命名。并举行一场拍卖会,从今天开始到下周截止,6月14日出价最高的人将获得选择三个名字的权利,最后由动物园来决定名字。所筹得的款项将用于动物园的保护方案。
小狮子与妈妈Kiamba相互依偎。
(科学网-kexue.com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雌雄嵌体虎纹凤蝶
雌雄嵌体虎纹凤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美国道尔顿州立学院生物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佐治亚州北部的鸽子山中发现了一种怪异的虎纹凤蝶。这种蝴蝶的一侧翅膀几乎是黑色的,下翅上长有蓝色和橙色斑纹,而在另一侧翅膀上,而布满了金黄色斑纹。作为一名蝴蝶研究专家,亚当斯近日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这种虎纹凤蝶竟然罕见的雌雄嵌体动物,即两性体动物。
所谓的雌雄嵌体,是指身体的一部分属于雄性,另一部分则属于雌性。在大型动物中,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两半雌雄嵌体,其中每一性别部分都会拥有昆虫的一半,包括翅膀、生殖器以及其他与性别相关的特征。
亚当斯是在佐治亚州北部的鸽子山中发现这种罕见蝴蝶的,但他没有透露具体的发现位置。亚当斯表示,“你想要专门去寻找这种罕见的基因异常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偶然碰到。”
亚当斯最初在当地一个加油站的墙壁上发现了这种蝴蝶的毛毛虫。由于这些毛毛虫很小,许多雌雄嵌体的特征此前从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其身体的中下部,有一条标志性的分界线,将较轻的、长着绒毛的雄性部分与较长的雌性部分分割开来。这种长度的差异导致了腹部呈扭曲状。
生物学家们在某些种类的蜜蜂、龙虾、蜘蛛和螃蟹等动物身上也曾发现过雌雄嵌体现象。但是,在大多数雌雄嵌体动物身上,雄性和雌性部分看起来非常像,因此在视觉上它们很少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导致人们很难估计它们真正的出现几率。
雌雄嵌体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许多昆虫和人类一样,性别是由一对染色体决定的。比如,两个人类X染色体意味着女性,而X和Y染色体则表示男性。对于昆虫来说,如果受精卵在最初的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未能完全分裂,就有可能最终形成雌雄嵌体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细胞及其分裂出来的细胞,拥有某种性染色体过多,而另一侧则过少。根据遗传代码,这些染色体结合失谐的动物,它们身体的一部分会呈雄性,而另一部分则呈雌性。
此外,雌雄嵌体昆虫的卵正常拥有一种性染色体,而如果在异常情况下卵拥有两种性染色体,则有可能与两个精子结合,最终也有可能会形成雌雄嵌体。还有一种雌雄嵌体现象形成的情况,即昆虫体内共生细菌感染。《陆地节肢动物评论》期刊于2010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某些黄蜂会因为共生细菌感染而形成雌雄嵌体现象。
生物学家认为,雌雄嵌体现象对于人类和哺乳动物来说一般不太可能发生,但在某些鸟类身上曾经发现过这种现象。关于雌雄嵌体现象,许多都来自二十世纪著名俄裔美国作家瓦尔迪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他收集了大量蝴蝶和蛾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