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根据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获取的数据,水星极地地区的永久阴暗区陨坑深处可能存在水冰。水星是太阳系内的最内侧行星,地表温度超过400摄氏度。科学家一直怀疑在雷达扫描中发现的明亮沉积物可能就是水冰,“信使”号传回的数据进一步提高了这一观点的可信度。
负责“信使”号成像系统的科学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的南希-查伯特表示:“在此之前,我们从未获取过这些明亮沉积物所在区域的图像。水星双重成像设备(MDIS)拍摄的图像显示,水星南极附近的所有明亮沉积物都位于永久阴暗区,北极附近的明亮沉积物也处在阴暗区,为水冰假设提供了佐证。”
但查伯特同时也指出这一发现并不是决定性证据,证明这些沉积物就是水冰。发现这些明亮沉积物的陨坑温度较高,需要存在一个隔热层,才允许水冰存在。目前,科学家正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信使”号于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一天绕水星运转两周,目前已拍摄了近10万幅照片,同时对水星表面进行了400多万次测量。“信使”号共用了6年时间,飞行6000万英里(约合9656万公里),才进入水星轨道。
与1975年的“水手10”号相比,“信使”号对水星表面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观测,“水手10”号只拍摄了地表部分区域的图像。“信使”号获取的新测量数据显示,这颗已经沉寂了几十亿年的行星过去的火山活动也非常活跃。由于地表下方的活动,水星上的陨坑出现倾斜。宇航局科学家认为水星地核周围的地壳和地幔可能就像一层桔皮,处在一个巨大的铁核顶端。根据引力数据判断,水星可能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内部结构,铁核巨大,外面包裹着一层硫化铁,外面的地幔和地壳很薄,由硅酸盐构成。水星表面的很多陨坑随时间推移发生倾斜,说明内部活动导致陨坑形成后的地貌发生扭曲。
在《科学》杂志刊登的两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详述了他们的发现。研究论文合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地球地理学教授玛丽亚-祖博尔表示:“在‘信使’号进行全面观测前,很多科学家认为水星与月球非常相似,在太阳系历史非常早的时期便平静下来。在其演化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一颗‘死星’。现在,我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水星内部存在与众不同的动力学现象,说明水星曾在很长时间内处于活跃状态。”
根据“信使”号的引力测量数据,研究小组推测水星可能拥有一个巨大的铁核,占到水星半径的近85%,地幔和地壳只占15%,就像一层桔子皮。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大卫-史密斯表示:“我们此前就提出一种有关水星内部结构的想法,但最初的观测数据并不支持我们的理论,致使我们怀疑观测结果。随后,我们又进行了更多研究,证实了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而后重新研究有关水星内部结构的理论,与观测结果相符的理论。”
利用水星表面的激光测量数据,研究人员对水星北半球的多个地貌特征进行了测绘,结果发现海拔变化幅度小于火星或者月球。此外,他们还在水星卡诺里斯盆地发现了水星最大的陨坑,这大大出乎他们意料。这个陨坑的底部部分区域高出边缘,说明来自水星内部的力量在陨坑形成后将其推高。祖博尔和同事还发现了一个由低地构成的区域,几乎就以水星北极为中心。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这个低地区在水星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迁移到这一地区。(孝文)
癌症难题不久或攻破
找到克服癌症的方法,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带给人们最大的希望之一。理论上,只要找到出错的基因,就能研发出针对它的特定药物。事实上,这些期望正在被逐步实现。就在上个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了一种名为Xalkori(通用名:克里唑蒂尼)的新药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一种肺癌)。Xalkori能够抑制由编码信号分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的突变体所导致的癌细胞的增长。3-5%的肺癌患者体内存在这种突变。临床试验中,大约一半受试者在服过此药后体内癌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但问题是Xalkori对病情的缓解作用持续时间不长。一般来说,持续服药一年后患者将产生抗药性,体内癌细胞恢复增长导致病情恶化。这是一代代利用基因组学开发出的药物共同的治疗效果变化模式,最终都只能短暂地缓解病情。其机制可能是,癌细胞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突变体,最终其中的某个突变体编码产生了使药物作用失效的蛋白分子。研究人员正致力于找出对付这种机制的办法。
来自荷兰癌症研究所的勒内.伯纳兹博士便是其中一位。9月18日,他在旧金山一个由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组织的研讨会上宣布,发现了使癌细胞恢复对Xalkori敏感性的方法。然而比这更具意义的是,此种方法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打破其他多种由于产生抗药性而导致其疗效减退的抗癌药物所遭遇的瓶颈。
攻克癌症的困难之一,是致癌突变通常都隐藏在其他众多非致癌突变之中,而正规的DNA测序不能检测区别出两者的不同。不过现在,伯纳兹博士称,利用一种叫做短发夹RNA的分子,他找到了区别二者的方法。
RNA是一种类似于DNA的分子,但是其分子量比DNA小得多。它的职能之一是充当信使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运送至制造蛋白质的机器——核糖体。每一个信使RNA都是由双螺旋DNA的一个单链编码转录而成。双链RNA只存在于病毒体内。哺乳动物细胞只能正常识别单链RNA,如果发现双链RNA就会迅速将其销毁,以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感染。
机体对双链RNA的排斥性意味着可以利用短发卡RNA破坏信使RNA,从而阻断相应基因的信号传递。问题的关键是设计出合适的发卡结构,其遗传序列必须与其替代的DNA序列一致,才能迅速准确地结合其编码的RNA成为双链RNA分子。利用DNA合成技术很容易完成这项任务。因此,伯纳兹博士对2000个基因的信使RNA进行一一实验,以确认与产生Xalkori抗药性有关的基因是否存在其中、是具体的哪一个。
实际上,伯纳兹博士最后确认了三个。一个是Mediator-12(MED 12),即控制基因转录成信使RNA的中介体复合物亚基12基因,其他两个是帮助维护持染色体结构的基因。可以推断,针对Xalkori的抗药性是由于这三个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发生了突变导致的结果。
这个发现十分有趣,但是对治疗患者没有直接帮助。伯纳兹博士与同事们接下来所做的工作正符合这个目的。他们尝试寻找能够拦截MED12基因的信使RNA从而恢复细胞对Xalkori敏感性的发夹结构,并取得了成功。TGF beta-R2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受体,只要破坏编码这种受体DNA的信使RNA,就能消除细胞对Xalkori的抗药性。此外,设计药物针对同样的抗药细胞,使其表面的TGF beta受体被药物屏蔽,也会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即使这种药物本身并没有阻止癌细胞增长的疗效。
伯纳兹博士认为,通过MED12基因他找出了一个对于细胞产生抗药性十分关键的路径。伯纳兹博士的研究组同事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干扰MED12基因的信使RNA会导致产生对多种药物的抗药性,包括用于治疗肺癌的药物易瑞沙(Iressa)和特罗凯(Tarceva)、黑色素瘤药物左博拉(Zelboraf)以及肾癌和肝癌药物多吉美(Nexavar)。如果这项实验结果在人体内也得到证实,TGF beta受体抑制剂将被用来延长多种药物的使用寿命。
伯纳兹博士的研究工作只是这个领域的先头部队,同期至少还有其他三组人也在利用短发卡RNA朝相同方向进行肿瘤研究。其中,由威廉姆.哈恩带领的波斯顿法波癌症研究院研究小组,已经发现可能对卵巢癌发生过程十分重要的分子链。将实验室发现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治疗中是一个冗长而乏味的过程,其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而伯纳兹博士的研究工作的决定性意义是,短发卡RNA正像人类基因组计划承诺的那样,找到了问题的突破点。(《经济学人》中文网)
相关阅读
信使号探测器在水星轨道工作的示意图
格林尼治时间3月18日00:45(北京时间8:45),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探测器开始实施一系列水星轨道制动动作,并于美国东部时间3月17日21:00(北京时间3月18日10:00)左右顺利进入水星轨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首次成功将一颗探测器送入水星轨道。信使号(MESSENGER),是“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的缩写,意为:“水星地表,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和全向遥测”。
美国宇航局局长查尔斯·博尔顿(Charles Bolden)说:“这项任务将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继续带给我们有关水星的最新数据。”他正在位于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信使号”飞船控制中心内。此时,工程师们正忙着接收探测器发回的测控数据,以便确认探测器确实已经正确入轨。他说:“美国宇航局的探测计划正在不断改写着我们的教科书。而信使号计划正是我们不断努力扩展人类知识边疆的最好例证。”
美国东部时间21:10(北京时间18日10:10),控制中心的工程师们在紧张等待后终于收到了期盼已久的测控信号,这个信号表明飞船已经按照既定程序关闭了反冲发动机,探测器已经顺利进入环绕水星的轨道,但工程师们仍然需要等待探测器发回更多的精确数据。10:45,信使号的高增益天线指向地球并开始传送数据。经过分析之后,地面控制工程师们正式宣布,信使号探测器已经成功完成轨道制动,并顺利进入了水星轨道,没有发现异常。
在制动过程中,信使号的主发动机点火约15分钟,将飞船减速,从而被水星引力捕获,进入轨道。这一动作发生在距离地球约9600万英里(约合1.54亿公里)外的深空。
“自从差不多6年半之前信使号发射升空以来,这次是最大的一个里程碑,”彼得·巴德尼(Peter Bedini)说。他来自应用物理实验室,是信使号的项目经理。他说:“这一成就是各位项目组成员辛勤努力的结果,导航控制、飞行引导和其他各小组的成员都非常了不起,正是他们确保了探测器能长途跋涉49亿英里(78.86亿公里)并安全抵达水星。”
在接下来的数周内,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工程师们将努力确保飞船各系统在水星附近的严酷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3月23日,飞船上的各种仪器将开机接受检查,随后到4月4日,信使号探测器将正式展开科学探测工作。
“尽管距离地球并不是很远,但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水星探测一直是一片空白,“西恩·所罗门(SeanSolomon)说,他来自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是信使号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我们将一座天文台设置在了太阳系最内侧一颗大行星的轨道上。我们将努力揭示水星的秘密,有关它的最新数据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类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机理。”
人类上一次探测水星,也是唯一的一次探测器考察行动是在1974年,当时美国的“水手10号”探测器近距离飞越了水星上空,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无法进入轨道。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设计并制造了信使号飞船。受美国宇航局科学任务董事会的委托,该实验室也负责飞船的运行和管理。(晨风)
“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2009年10月,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在道·琼斯公司北京新办公室开启仪式上致辞时说。
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新闻传媒日益瞩目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明舞台上大放异彩,文化外交的活力空前迸发。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同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欢乐春节、亚洲艺术节、非洲聚焦、相约北京联欢活动、阿拉伯艺术节等一批中国文化品牌项目正在实施;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项目逐年增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渠道逐步拓展,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积极融合,媒体、图书、影视、展览等共同传播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
以心为媒,可以存知己;以文为媒,可以求和平。
以文化为信使,中国正向全世界努力传达着一个响亮的声音——和平。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不同国家之间、政府之间、民族之间,中国文化正以其无可替代的力量发挥着沟通心灵、增进了解,传递友谊、减少猜疑,争取支持、共同进步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那些关注中国的声音中,并不都是赞誉与期待,其中还有不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因传播障碍造成的误读,因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不同导致的偏见。在世界文化的整体格局中,这些隔阂、误读、偏见带来了中西话语权的失衡,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仍然主导着国际舆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依然很大,西方文化的影响仍然不小……而这些,显然与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不相称,与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
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使中国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10年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中国的份额和投票权将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各种国际组织中,中国不断地增加席位、收获尊重,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还亟待增强。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作为软实力,不仅可以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甚至能发挥比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更大的作用,正所谓“纤笔一支胜似毛瑟三千”。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世界更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满足这种渴望靠什么?关键靠文化,靠文化的传播,靠文化水滴石穿的坚韧。但在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话语权。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在新的一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面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艰巨任务,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拓展传播渠道,不断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更加积极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明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更加积极地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着力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开拓着未来。我们相信,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仅能够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奇迹,而且也一定能够通过不断提高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无限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