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1.格陵兰冰盾

格陵兰冰盾
格陵兰冰盾

  洞窟探勘人员用绳索深入格陵兰冰盾300英尺(约合90米)处。类似这样的冰河洞穴是季节性融水或者地热喷口在冰盾内部切割出裂缝和通道形成的。由于由冰构成,冰河洞穴处于极为不稳定状态,致使勘探人员面临独一无二的挑战。

  2.美国熔岩床国家纪念碑

美国熔岩床国家纪念碑
美国熔岩床国家纪念碑

  图片展示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熔岩床国家纪念碑。类似这样的熔岩管洞穴遍布整个世界。这种独特的地下结构是长时间的熔岩流动形成的。随着熔岩在通道中流动,溢出的部分在两侧形成天然堤岸。堤岸最终连接在一起,凝固后形成一个顶篷。

  正如冬季的水流继续在其冰帽下方流动一样,熔岩也继续在顶篷下方流动。当源头的熔岩流停止脚步,余下的熔岩一路前进直至末端,形成一个中空管状结构。这种管状结构通常拥有较大空间,勘探人员可以在里面行走。

  3.石灰石洞穴

石灰石洞穴
石灰石洞穴

  智利巴塔哥尼亚的石灰石洞穴的入口,是在水的长时间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也被称之为“水和时间的艺术”。石灰石是一种可溶性岩石,在数十万年的变迁中,缓慢流动的水充当了一个凿子角色。地质学家将这种结构称之为溶洞。

  4.格陵兰岛冰河洞穴

格陵兰岛冰河洞穴
格陵兰岛冰河洞穴

  一名洞窟探勘人员站在格陵兰岛的一个冰河洞穴内,观察变化多端的色彩和形状。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勘探人员观察的结构更像是一个螺旋星系而不是洞穴的一个组成。这个大冰库内仿佛来自另一世界的轮廓是由地热温泉的热量形成的。

  5.中国芦笛岩

中国芦笛岩
中国芦笛岩

  沐浴在蓝紫色光线下的中国芦笛岩,给人的感觉是,这里好似一部科幻影片的拍摄现场。这种喀斯特地貌是由50多万年前的一条地下河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可到达性,是当地最受环境的旅游景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芦笛岩曾经被用作防空洞。

  6.美国龙舌兰洞

美国龙舌兰洞
美国龙舌兰洞

  美国新墨西哥州卡尔斯贝洞窟国家公园的龙舌兰洞,洞内的石笋被水晶般透明的水环绕。这个洞穴一度默默无名,直到1986年才享誉世界,当时洞穴勘探人员冲破一条封闭的通道并发现大量可以步行通过的地道。自此之后,勘探人员对长度超过100英里(约合160公里)的地道进行测绘。龙舌兰洞也就此成为美国第三长的洞穴和世界上第五长的洞穴。

  7.龙舌兰洞的塔状结构

龙舌兰洞的塔状结构
龙舌兰洞的塔状结构

  龙舌兰洞的塔状结构,高度在50英尺(约合15米)左右。在它的衬托下,一名洞穴勘探人员显得非常渺小。大名鼎鼎的龙舌兰洞位于新墨西哥卡尔斯贝洞窟国家公园,每年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勘探者到此探险。

  8.方解石沉积物

方解石沉积物
方解石沉积物

  罕见的方解石沉积物,外形好似小麦片,是在龙舌兰洞深处墙壁上发现的。科学家认为,这种被称之为“叶形线”的波纹结构是方解石在水位重复升降过程中沉积形成的。

  9.洞穴珍珠

洞穴珍珠
洞穴珍珠

  洞穴内的矿物沉积物能够呈现出令人吃惊的外形,例如图片中这些好似巧克力的“洞穴珍珠”。这种独特的球形结构在洞穴水池中形成,由层状方解石慢慢在一粒沙子或者泥土周围沉积而成。

  10.美国代波尔德洞

美国代波尔德洞
美国代波尔德洞

  佛罗里达州位于地下250英尺(约合76米)处的代波尔德洞,图片中的潜水员正对一个被水淹没的洞室进行探测。代波尔德洞的名字以所在地区最初主人的名字命名,位于佛罗里达州布鲁克斯维尔附近的桑德·希尔童子军营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四, 20 1月 2011 11:17

中国崛起引澳英关注

 周二在悉尼举行了澳英两国外长及防长对话上,中国经济以及军事发展,成为了双方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史密夫称虽然澳洲接受中国军事发展,但是希望中方能保持军事方面的透明度。

除了中国的问题之外,澳洲外长陆克文(Kevin Rudd)、国防部长史密夫(Stephen Smith)与英国外交大臣黑格(William Hague)、国防大臣福克斯(Liam Fox)讨论的重点还包括阿富汗事务、反恐以及昆州洪灾等。

       史密夫在会后表示,高级别的“澳英部长级对话”(AUKMIN)此前曾经于2006年在伦敦、2008年在利兹举行,这次乃是首次在澳洲举行,关注的也是地缘政治向亚太地区倾斜的现状。他称“我们知道现在是亚太世纪,外交大臣黑格与国防大臣福克斯这次来澳洲的原因之一,就是传递出了这样的讯息:经济增长、政治发展、军事发展的影响力,正在转向我们这一边的世界。”

       据《澳洲人报》称,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军费开支增加,令西方国家恐惧。史密夫向ABC广播公司表示,“在中国军事面前,我们(澳洲)完全接受,国际社会也接受,随着中国的发展,随着其经济的发展,有权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我们要对中国说的是,我们只是希望中国能对其军事战略保持透明度。”

       而外长陆克文则表示,澳英双方的对话“良好而实际”,两国之间的关系乃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利益以及判断力。

       陆克文称,双方同意今后每年举行对话,并且同意未来就周二会谈的成果,设立一个工作计划,其中将包括亚太区域的结构、澳英参与阿富汗及巴基斯坦事务、网络安全、反恐、中东和平和南苏丹的独立公投等。

       陆克文将英国视为澳洲的重要合作伙伴,英国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联合国安理会永久理事国,与澳洲同为G20成员以及英联邦的一员,所以他指出澳英之间的经济、国防、安全及情报关系对澳洲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本文转载自【澳洲房产网www.ausproperty.cn】! 原文地址:http://www.ausproperty.cn/intro/china-aus/4281.html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周二, 18 1月 2011 15:02

中國富豪抗通脹 轉戰英投資

中國經濟騰飛,造就愈來愈多億萬富豪,面對內地通脹加劇、地產市場過熱、股市大幅波動,不少億萬富豪轉戰英國投資市場,地產市場、名畫、美酒均是他們的投資目標。

        有倫敦的拍賣行透露,近日一名內地富豪以超過十三萬英鎊(約一百六十萬港元),購入一瓶一八六九年出廠的Chateau Lafite紅酒。

        內地客被視為新商機

        拍賣行酒類部門主管指,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只要遇上心頭好,便不會計較價錢。

        另外,來自內地的遊客亦被英國零售業人士視為新商機,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倫敦各家名店區均出現長長的中國遊客人龍,為招呼來自中國豪客,著名的哈洛斯(Harrods)百貨,更特意聘請懂普通話的職員服務他們。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周日, 16 1月 2011 09:23

中國駐軍北韓 防民變湧入華

「維基解密」網站早前大爆外交電文,指南韓預測北韓政局會在金正日逝世後出現劇變,有關臆測已引起中國戒心,南韓傳媒報道,中國軍隊最近進駐北韓境內,成為十七年來首次駐軍,有分析估計是防止北韓劇變時大批難民流入中國。本報記者

        南韓《朝鮮日報》引述南韓總統府一名官員指,中方近日派出軍隊,進駐位於咸鏡北道的北韓經濟特區羅先特別市,未知軍隊的規模有多大,但中方已就此事與南韓進行磋商。

        雖然該官員稱中方的舉動,純粹是保護在羅先投建的港口設施和當地的中國人,並非存在政治和軍事原因,但有分析指,之前就有人提出北韓若發生劇變,中國軍隊介入的可能性,因此中國軍隊駐守羅先非比尋常,而且羅先港口可以讓中方進入日本東海範圍,因此備受外界關注。

        南韓外交通商部國際安保大使南柱洪指,中國最擔心的是北韓政局劇變,大批難民湧入中國,導致東北三省陷入混亂,故在羅先派駐軍隊,萬一北韓出現政變,亦可派遣大量兵力,干預朝鮮半島局勢。

        北韓傳媒則引述內部消息人士指,北韓保衛部現時幾乎不監控中國人,雖然北韓不希望中國軍隊進駐,但北韓和中國去年底簽署一項投資協議,中國會在羅先港增建三座碼頭,並在吉林省與羅先特別市之間建高速公路和鐵路,令北韓無法拒絕中方駐軍的做法。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周日, 16 1月 2011 09:20

希拉莉:中美「同舟共濟」

美國白宮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美國前夕,釋出善意,美國國務卿希拉莉表明中美關係現正處重要關頭,強調美國不會將中國的崛起視為威脅,希望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而日前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美國財長蓋特納,突改口稱人民幣對美元已實質升值,未有進一步施壓。

        不把華崛起視作威脅

        希拉莉昨日在美國國務院出席為霍爾布魯克舉行的悼念活動發表演說,表明中美建交三十年間,中國發展快速,美國亦可從中受惠,並駁斥外界散佈的「中國威脅論」與「中美零和論」,強調那些視中國崛起為威脅的人士,將導致冷戰時引發的衝突或美國衰落,強調美國不接受這類觀點。她又再引用中國成語「同舟共濟」形容中美關係,表示目前中美在同一條船上。

        另外,美國財長蓋特納昨指,去年六月至今,人民幣已升值百分之三,預計一年可升百分之六至八,相信人民幣升值令美國在華企業的競爭力有所提升。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退休华裔物理学荣誉教授林良多(Duo-Liang Lin)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首英文诗《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当我们是东亚病夫时,我们被说成是黄祸;当我们被预言将成为超级大国时,又被称为主要威胁。当我们闭关自守时,你们走私鸦片强开门户;当我们拥抱自由贸易时,却被责骂抢走了你们的饭碗。、、、、、、”随后在互联网上热传并引起中西方网友热议。这首诗表达了许多美籍华人长期以来内心的压抑和愤慨,因此被评论为是多年来受到双重标准困扰的海外华人向西方偏见“射出的一记利箭”。

  林良多教授的英文诗之所以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鸣,就在于这些都是有目共睹,亲耳所闻,不论中国怎么做,做得再好,在西方一些人眼里,都是这不是那不是,要想从他们嘴里得到公正的认可,难上加难。

  每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传统文化不同,经济发展不一,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有些差距,存在的不足进行善意的指正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但是一些人似乎看不到中国的发展,看不到中国的进步,好的,甚至比他们国家更成熟、更先进的东西,也说成是差的;世人共认为对的,也横加指责。而对于一些丑陋的、影响到国家安全和领土问题的人与事,却说成是对的,中国拥护,推崇的,他们却是反对,扼杀。此种唱反调,说到底是一种故意。

  这些年中国发展很快,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日常增强,与发达国家的距逐渐缩小,因而西方一些人不高兴了,认为动摇了其的霸主地位,总是从经济上、技术上进行刁难,并且从言论上进行抵毁,这也说不行,那也看不惯,其用有色眼镜看中国,就是不希望中国发展,害怕中国强大,企图象过去的时代一样,听从他们的使唤,按照他们的指挥棒转。

  如今的中国不是过去的中国,不是他人指手画脚就能左右,不用看他人的脸色,有着自己的模式,有着自己设定的道路,他人说什么,对我们已经无关紧要,对我国发展有利的我们就接受,无利于发展的我们就当作耳边风,有损于我国形象的,我们就坚决驳斥,走自己的路,不管他人说什么。

  西方一些人士要说什么,是他自己的事,谁也堵不住其的嘴,但是我们干什么是我的事,只要是真理就坚持,只要是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事我们就大胆的去做,胸怀坦荡,无拘无束,说三道四者只能象是“几只苍蝇嗡嗡叫”而已,成不了什么气候。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其实是给国人提个醒,对于西方一些人的说三道四,傲慢偏见,无须去理论,去理睬。只有用事实去回击。那就是:中国必须强大,脚踏实地,从国情出发,把本国的事办好,用科技兴国,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破解不怀好意者的两重标准,才能摘下其的有色眼镜,《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无疑也是一种激励。

 

发表在栏目: 生活菜园
周五, 14 1月 2011 10:46

日揆親購書本 學與中國相處

內地漁船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艦隻相撞後,令兩國關係陷入低谷,日本首相菅直人日前特意到書局購買屬「知華派」的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的著作,學習與中國相處之道。

        菅直人周一傍晚在官邸會見參院議長西岡武夫後,前往東京市八重洲一家書店購物,他在書店逗留約二十分鐘,其間多次面露和譪笑容與多名買書的小童合照。

        他又在書店內購買多本書籍,包括阿塔利著的《國家債務危機》、築紫哲也著的《考慮國家》、《挑戰癌症的生死之謎》等;由於本月出版的《文藝春秋》,登載西岡武夫對其本人批評的專訪,菅直人亦購買該雜誌。

        眾多書籍中,最特別一本日本前駐中國大使宮本雄二所著的《今後如何與中國相處》,相信他是希望借鑑宮本雄二的經驗,學習與中國相處之道。

        宮本雄二是日本外交界「知華派」人物之一,作風被認為是幹練、溫和,他於九七年任日本駐華全權公使,○六年四月十日就任日本駐華大使。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李德慧在做实验

  转眼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德慧到新加坡快一年了。

  走出国门看世界

  与其他海外留学生有所不同,李德慧并非一入大学便计划要出国。“由于学校与巴黎高师有合作关系,在大三的时候,我被推荐到法国参加选拔考试。”在考试中,李德慧发现国外的教学模式与国内有很大不同。“虽然最终没被录取,但那次海外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体验到不同的思考问题方式。”李德慧第一次萌生出国的念头。

  大四时,李德慧选择了保研,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攻读硕士学位。随着对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李德慧更坚定了出国学习的念头。“当时家里也不太支持我出国,幸好我坚持过来了。”为了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李德慧每天从早上到深夜都在查找学校信息、填报申请资料。“那时候铁了心要出去,虽然很痛苦,但痛并快乐着。”李德慧说。2009年9月,他收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递出的橄榄枝。

  为理想而坚持

  “下飞机时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但天气太热了,不得不在机场换成短袖。”李德慧至今对初到新加坡的印象还十分深刻。

  学校开学后,李德慧开始跟随导师进行物理实验、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他在尽快适应英语授课的同时,还要抽时间找参考资料辅助学习,过得很忙碌。“最难熬的还是一个人独处,时常有一种孤独感袭来。周末想出去玩,但没有可以一块出去的朋友,只能呆在宿舍里,听着从天花板风扇上传来的嗡嗡声。”

  “当然,你在承受痛苦的同时,也会有同等的收获。”乐观的李德慧说。

  李德慧告诉笔者,目前新加坡中国留学生的社交还是以本国间学生的交往为主。他解释道,国内留学生在一起比较容易产生共同话题。“学校的国际留学生很多,如果自己对别国留学生的文化不熟悉,很难找到话题。在交流过程中,不清楚哪些做法是合适的,哪些做法是人家的禁忌。”

  拓展思维空间

  留学生活让李德慧在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两方面进步很多。老师自身对物理学科理解透彻,讲述问题时思路很清晰。“我的导师在美国待了9年,把美国的治学习惯也带到实验中,不论是实验设计还是问题处理,他都会按照美国习惯来要求我们。比如,导师会要求我们在实验前做充分的文献调查,然后论证实验是否值得去做、如何去做,并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这对我们的未来发展很有帮助,能够培养我们将事情做得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从实验组的讨论中,李德慧也受益良多。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留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家在一起相互配合,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相比之下,中国人较谦虚、含蓄。表现在科研中,国外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参与讨论,提出的问题也很直接,喜欢追溯问题的根源。而国内学生多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缺乏深入思考,学到的知识比较平面化,等到真正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存在很多疑问,需要一一去查书确认。”

  “博士毕业之后,想换个国家做博士后。”李德慧仍准备漫步于留学旅途中。

发表在栏目: 留学移民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0年,中国选手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顶级国际艺术比赛的赛场上,不断刷新着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的纪录。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选手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54个奖项,其中歌舞乐器一类比赛12项,歌舞乐器二类比赛24项,杂技获奖11项,其他奖项7项。

  今年,文化部全面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出台了《2010年至2011年参加国际艺术比赛管理规定的通知》和《2010—2011年文化部鼓励参加的国际艺术比赛项目》,加强了对中国选手参加国际艺术比赛的科学统筹和宏观指导,进一步完善了参加国际艺术比赛的管理模式。

  国际艺术赛场捷报频传

  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处长王汉杰用“百花齐放”一词,来形容中国选手今年在国际艺术赛场上的表现。据他介绍,今年所获奖项分布更加均衡,在一些艺术门类比赛中实现了突破。但同时他也表示,参赛不是目的,评奖结果也不是最终诉求。文化部根据各艺术门类的特点制定鼓励措施,其落脚点是激发选手们参赛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艺术本身的追求和热爱。

  芭蕾舞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选手表现出较强的实力。6月12日至27日,在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比赛中,中国选手曹舒慈和张熙脱颖而出。曹舒慈获得女子成年组金奖和特别大奖,张熙获得男子成年组铜奖(金奖空缺),二人合作还获得了成年组最佳双人舞奖——中国选手成为了本次比赛中最耀眼的明星。7月19日至29日,第二十四届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在保加利亚举行。中国选手马晓东和张思园在3轮比赛中发挥出色,分别获得成年男子组和成年女子组的银奖。

  小提琴不仅在国内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向也是中国选手扬名海外的优势项目。4月6日至25日,第十四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来自中国内蒙古的21岁选手于翔摘得青年组第一名、观众奖和巴赫奖3个奖项,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亲自为其颁奖。除了6万挪威克朗(约合1万美元)的奖金外,于翔还获得了在2010年贝尔根国际艺术节上举办小提琴独奏会的机会。

  今年,中国选手在手风琴项目上实现了突破。5月7日至13日,在第四十七届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中,中国选手姜伯龙凭借出色的音乐领悟力和稳定的临场发挥赢得演奏家组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赢得演奏家组第一名,成为迄今为止在这项比赛中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选手。指导老师曹晓青表示:“今年,中国选手在克林根塔尔的表现如此出色,在国际手风琴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90后”人才初露尖尖角

  在今年的国际艺术比赛赛场上,中国青少年给世界各国评委及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月22日至27日,在美国吉他基金会国际古典吉他比赛中,14岁的中国男孩穆怀聪荣获少年组第一名,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该项比赛少年组第一名。此外,17岁的张腾跃也获得了本次古典吉他比赛青年组的第一名。

  在最重要的国际手风琴比赛之一、第四十七届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中,陈丁华、张骞予两名中国小选手分别获得少儿组(12周岁以下)和少年组(15周岁以下)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4月12日至26日,美国G.K.国际作曲比赛举行,中国青年作曲家李博禅荣获高年级组第一名。获奖的钢琴作品《凌寒梅》于今年7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世界青年作曲家大会中由其本人首演,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专业人士的一致赞扬。今年,18岁的李博禅还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联合委约创作了系列作品《禅》,并进行了世界巡演。

  10月28日至11月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厦门举行。中国选手表现突出,陈思亮、黄若愚、孙钧分获第四、五、六名。3名选手都是第一次参加成人国际性钢琴比赛,与本次大赛中见惯了大场面的外国老手比起来,他们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是中国文化部主办的重大国际性艺术赛事之一,历届比赛均邀请世界一流的音乐家担任评委,以确保该赛事的规格和影响力。

  这些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的中国“90后”的优异表现,不但令世界各地的评委和观众为之折服,也让国内的艺术教育者和比赛组织者感到欣慰。穆怀聪的指导老师、天津音乐学院古典吉他专业负责人何青在赛后总结时表示,获得一个国际奖项对这些小选手来说固然是个收获,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孩子们更大的收获是在赛前进行的刻苦练习,这些准备工作使他们获得了专业上的提高,同时也逐步培养了自觉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如何看待中国小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何青也比较冷静,他认为这不是特别令人惊讶的事情,今后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我们的小选手通过参加比赛而更加热爱音乐。

  招牌杂技的风光和挑战

  今年,中国杂技演员的身影活跃于西班牙、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顶级杂技赛事,并一次次将大奖收入囊中。1月,黑龙江省杂技团的《冰魂·倒立技巧》夺得俄罗斯远东地区国际杂技比赛金奖。在第三十一届法国巴黎明日世界杂技节中,由深圳市福永杂技艺术团自主编排的《蹬人空竹》获金奖。2月,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选派遵义杂技团参加西班牙国际马戏节,《高椅》和《跳板蹬人》分获银奖和铜奖。3月,吴桥杂技团的《绳技》和《独轮车》在俄罗斯国际马戏节分获第一银奖和特别奖。10月,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与江西省杂技团联合参赛的《抖杠——腾龙》获得第十二届拉蒂纳国际杂技比赛金奖,中国杂技团的《肩上芭蕾》获银奖及意大利总统奖。不出一个月,《抖杠——腾龙》再下一城,荣获第九届中国武汉光谷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金奖。

  勇于研创并不断推陈出新是中国杂技艺术的不懈追求。《冰魂·倒立技巧》用象征冰雕的定点式造型塑造出各种人物形象,并在有机玻璃制成的旋转舞台中嵌入各色彩灯,造成如梦似幻的冰灯效果,最终从参赛的近百个杂技节目中脱颖而出;《蹬人空竹》把高难度的蹬人技术和娴熟的抖空竹技术结合,赢得了世界各国权威专家的广泛赞誉。一位福永杂技艺术团的训练教师说,在一次集体开会讨论中,有教练提出把蹬人和抖空竹结合起来。“蹬人是我们杂技团的强项,而抖空竹则属于家常节目,基本上每个杂技团都有。两者单独练都比较容易,但合二为一就不一样了。因为抖空竹讲究的是抛接技术,表演者一旦离开了地面,动作就要受到限制,花样也不会很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演员们开始训练,没想到效果越来越好,并最终走上了国际大赛的领奖台;《抖杠——腾龙》赖以成名的则是“1440度杠上旋转”“杠上双人站肩翻腾”等高难技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杂技是最早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艺术样式,也是最先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演出项目。在面向世界、面向市场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杂技正在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中国杂技在国际上取得的奖项和口碑值得肯定,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依旧面临一些挑战。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宁根福表示,无论是剧目演出还是晚会演出,只要能通过多元发展吸引观众,采取什么形式其实并不重要。中国杂技通常只是狭义上的杂技,在国际杂技界,杂技可以分成驯兽、滑稽、魔术和杂技四大板块,其中驯兽和滑稽属于老少咸宜的节目,但偏偏又都是中国杂技界的弱项。中国杂技演员基本功扎实,节目以新、奇、美取胜,但表演通常只有掌声没有笑声。如果各门类能够齐头并进,那么中国杂技在未来将会走得更远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2009年10月,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在道·琼斯公司北京新办公室开启仪式上致辞时说。

  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新闻传媒日益瞩目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明舞台上大放异彩,文化外交的活力空前迸发。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同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欢乐春节、亚洲艺术节、非洲聚焦、相约北京联欢活动、阿拉伯艺术节等一批中国文化品牌项目正在实施;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项目逐年增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渠道逐步拓展,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积极融合,媒体、图书、影视、展览等共同传播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

  以心为媒,可以存知己;以文为媒,可以求和平。

  以文化为信使,中国正向全世界努力传达着一个响亮的声音——和平。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不同国家之间、政府之间、民族之间,中国文化正以其无可替代的力量发挥着沟通心灵、增进了解,传递友谊、减少猜疑,争取支持、共同进步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那些关注中国的声音中,并不都是赞誉与期待,其中还有不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因传播障碍造成的误读,因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不同导致的偏见。在世界文化的整体格局中,这些隔阂、误读、偏见带来了中西话语权的失衡,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仍然主导着国际舆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依然很大,西方文化的影响仍然不小……而这些,显然与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不相称,与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

  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使中国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10年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中国的份额和投票权将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各种国际组织中,中国不断地增加席位、收获尊重,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还亟待增强。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作为软实力,不仅可以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甚至能发挥比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更大的作用,正所谓“纤笔一支胜似毛瑟三千”。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世界更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满足这种渴望靠什么?关键靠文化,靠文化的传播,靠文化水滴石穿的坚韧。但在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话语权。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在新的一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面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艰巨任务,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拓展传播渠道,不断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更加积极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明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更加积极地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着力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开拓着未来。我们相信,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仅能够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奇迹,而且也一定能够通过不断提高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无限广阔的空间。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83 页,共 8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