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甘肃省卫生厅官网挂出“甘肃省医务人员练真气 40余人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5月25日,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再次通过微博,表达支持真气运行学在甘肃全省推广的决心,称愿意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换来”甘肃中医的发展和患者受益。
任督二脉究竟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究竟“打通任督二脉”一说如何而来,对人体健康又会产生什么影响?昨天(5月26日),记者采访了我国研究督脉26年的针灸科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张建斌。
人体存在“任督二脉”吗
甘肃卫生厅的通稿称:“经过9天的培训,学员们……感受了真气在任督二脉中运行的经过,体验了中医博大精深的神奇,证明了经络学说的存在,对中医产生了信心。”
那么人体存不存在“任督二脉”?张建斌说,任脉和督脉都是古代医者对人体一定认识的表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任脉和督脉的理论就建立了。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了“任督二脉”。确切地说,最初的督脉是人们对脊柱的认识,任脉是对女性怀孕以后一些生理变化的认识,最终逐渐演绎到男性。比如为什么男性长胡子,女性不长胡子,古代医者用男女之间任脉气血的差别来阐释。这种理论所蕴含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现代临床事实,只不过表述的方法不一样,所应用的语言和术语不同。
可以说,古人对任脉和督脉的认识有着深厚的临床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化之后,任督二脉的概念逐渐抽象。督脉变成了人体背后的一条正中线,一共有29个穴位,任脉则成为人体前面的正中线,包括着24个穴位。
“任脉”最初是指“妊”
张建斌介绍,从文字方面来说,“督脉”除了正中以外还涉及到两边,比如“督查”这个词,也暗合着“督脉”的意思,就是站在正中间,往两边看的意思。古代医者把“督脉”脊柱当做最重要的组织器官,有具体的内涵。
“在很久以前,古人在认识‘督脉’的时候,还并不知道有动脉、静脉等这些西医术语,他们只是认识到了‘督脉’的功能。比如,督脉中间部分出现问题之后,脊柱会出现疼痛、不灵便,督脉的下端出了问题后会引起大小便的异常;督脉的上端异常,会引起头痛头晕。这些病候都和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功能或结构异常有关系。”张建斌说。
“任脉”最初是“妊”这个字,指的是女性怀孕之后人体前正中线会出现色素沉着,不仅是怀孕,月经周期的变化,人体正中线的色素颜色也会有变化。当时古人很仔细地观察到了这种细微的改变。在古代临床积累中,逐渐理论化,构建了“任脉”。
张建斌认为,现代人不能苛求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些“任督二脉”的解剖知识分析得很详细。其实,放在两千多年前,这套理论是非常高明的学问和智慧。
运用“任督二脉”如何治病
“任督二脉”也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几乎每个中医在看病时都要运用到。在日常的看病中,张建斌就特别关注脊柱的“走向”。几乎每一个病人的督脉,他都会详细地记录。在他的临诊记录单中,有一张特别的病历——《督脉临床应用研究病例分析简表》,每张病历上都印着人体的脊柱正、侧位图,通过传统的手摸心会方法,摸出每个病人脊柱的变化,并与现代影像学检查相比较、相印证。
“比如说这位38岁的女患者,她患有睡眠障碍已经六七年的时间了,入睡很好,但有早醒的现象,一般凌晨两三点钟她就醒了,再也睡不着,同时还伴有月经周期提前。我在给这位患者检查‘督脉’的时候,发现她很多穴位上有压痛和反应,这种压痛不止是局部疼痛,还反射到四肢。对于这个病人采取的治疗方式,选择督脉上的穴位为主,进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睡眠得到改善,月经周期也在逐渐改善。”古人的“任督二脉”理论,对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是个强大的支撑,特别是“督脉”有很大的启发。
打通是指“坐如钟站如松”
记者了解到,甘肃省卫生厅如今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也是源于“有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这种说法。在张建斌的“中医词典”中如何理解“打通”?张建斌说,在传统的中医书方面,没有见过“打通任督二脉”这个说法。只在金庸的小说中才有,只能说把中医的理论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这种处理,通俗易懂,老百姓能明白。
中医中所谓的“打通”应当怎么解释?张建斌的理解是脊柱的“中正”。“坐如钟、站如松”这不仅仅是礼仪问题,这其实是身体健康的需求。后面的督脉中正了,前面的任脉也就正了。人体的前部是软组织,就像房子一样,房子顶梁柱直了,管道就直了。
张建斌说,临床发现,现在很多人的脊柱都不够中正。尤其是现如今很多白领年纪轻轻就出现颈椎、腰椎等问题。从中医角度解释就是,“督脉”出问题了。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改变姿势,以“坐如钟、站如松”的尺度来要求自己,通俗地说,就是督脉气血通畅。在纠正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身体的感觉异常,如局部疼痛、麻木、发热、蚂蚁走的感觉等等。在临床上用针灸、拔罐、整脊这些方法治疗的时候,患者也有这样的感觉。
对话
皇帝的龙椅设计暗合“任督二脉”
现代快报:“打通任督二脉”究竟是中医的博大精深还是一种伪科学?
张建斌:这既不属于中医,也无法证明是伪科学。只能说“打通任督二脉”中医上没有这个说法,如果说用科普的语言来推广知识那是可以的,但用科普的语言来追求科学的数据是不对的。但这种科普的语言,是很难进行明确的学术界定的。
现代快报:“任督二脉”出现问题,用通俗的语言怎么解释?
张建斌:只要打个比方老百姓就能明白了。假如一个人第4、5节腰椎间盘突出了,是整个脊柱的问题,还是脊柱的某一段、某一节的问题?假如仅仅将目光盯在第4、5节腰椎间盘的突出上,可能会忽略许多相关的临床征候。如腰椎间盘突出后三四个月,患者会引起偏头痛。如何解释?我们会检查发现“督脉”上腰阳关等穴位出现问题了。因为“督脉”的整体性,会导致脊柱的上下都产生影响,用传统语言来说,影响了督脉上的气血运行。用现代生物学分析,就是脊柱的生物力学发生了改变,影响到脊柱的整体,出现颈部的肌肉发生继发性紧张,患者会引起偏头痛。两者都对同一临床现象进行了解释,所用语言、术语、方式等不同,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快报:为何中医、武术、气功锻炼中都有“任督二脉”这个说法?
张建斌:很多时候,武术和气功锻炼也借用中医的语言和术语,来阐述一些现象。太极拳、八卦掌等与道家有关的武术,都离不开这个理论。就连古代皇帝的龙椅、太师椅的设计都是和“督脉”的生理曲度是暗合的。可以说“督脉”在中医理论中更加重要。
延伸
气功与“任督二脉”
在甘肃省卫生厅的网站上也特别提到了“真气运行法”,也就是所谓的气功。张建斌告诉记者,在中国传统气功锻炼方法中,还讲究意念,一种心理和意识方面。这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可以说,中医和气功有渊源,同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功和中医都在传承,不过传承的人群和方式有差别。从传统的中医养生来说,形体和心理都讲究。
中医和气功有交叉的部分。在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取自于两部分的素材,一部分是临床医疗实践,另一部分就是气功养身锻炼的体验。
在气功中也借鉴着中医的语言和术语,以“任督二脉”为例,气功锻炼和中医都用到了这个术语,气功也要求人的形体上保持脊柱中正。
即便气功中有“任督二脉”这个概念。但张建斌还认为,中医中的“任督二脉”更加具体,两者有着明显的分界点。在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时候,医生更容易把“任督二脉”具体化,具体到每个患者的症候中。张建斌举例说,比如患者任脉上的“中脘”穴出了问题,可以追踪到胃是否有问题,这是很具体的,可以说出来,患者也能够体会到。
而气功锻炼,面对的是健康和亚健康的人群,很难把这些具体的现象客观表现出来,只能说是锻炼者自身的感觉。这就不容易被旁人所理解和接受。这种感觉有时候显得太抽象、概念化了,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经络学与“任督二脉”
这几天,很多网友也从讨论“打通任督二脉”的问题转移到对中医传统理论——经络。也有网友质疑,人体是由肌肉、骨骼、血管、神经等组成的,在迄今为止的解剖学研究中,没有找到任何被称之为经络的东西。古人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那会不会是因为目前技术手段还不够发达,发现不了实际上存在的经络呢?
张建斌对于网友的看法进行了解释,经络其实是一种中医理论,是对人的生理、病理现象的概括的表述方式。经络的具体内涵是存在的。比如“督脉”中包含脊柱,这就是经络的一种展现方式。可以说经络从一开始就不是解剖的概念,是从疾病的表现,人体各个部位病症的相关性,从很多具体的病症表现中提炼出来的。古代临床医生都比较关注“经脉病候”,就是身体不同部位病症和症候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这也是中医整体观的实践基础;倒是当代的“科学”研究,试图去找“经络线”,按着这种思维和思路,估计一万年以后,还是没有答案的。古人描绘的经络图,其实是概念图、示意图而已。
相关阅读:
全新概念的反重力跑步机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源自太空领域的最新科学技术正在帮助健身爱好者逐渐喜爱上这种新型“反重力”健身跑步机。
“反重力级”跑步机通过减轻健身者的体重来避免他们过度使用骨骼关节,从而使过度肥胖者在健身过程中不会出现受伤。
美国连锁高级健身中心Equinox驻曼哈顿分公司的健身主管史蒂芬-索拉克(Stephen Csolak)使用一种反重力跑步机——“重力改变(Alter-G)”,已对多位客户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马拉松运动员、以及病态肥胖者。
索拉克对新型反重力跑步机描述称:“当你置身于泡沫之中,你将漂浮在顶部。”它源自美国宇航局的最新航空技术,使用气压平缓地举起健身者。如果我们通过改变重力效应有效地减少某人的一定体重比率,我们将在不同群体获得许多不同的受益。
因此,马拉松运动员可以用反重力跑步机来训练奔跑速度,以及在减少受伤危险的前提下锻炼持久忍耐力。年龄较大的成年人可进行减少骨关节压力的体能锻炼,肥胖者可以不受过多体重的负担阻碍而进行锻炼。
索拉克说:“使用反重力跑步机,可使体形肥胖客户感受到他们的减肥目标,将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体重好像减少了20-40磅。”他指出,反重力跑步机的第一课是监督使用,由于它使用时非常有趣,客户很容易就能着迷。
索拉克说:“我并不相信有那样的事物,除了游泳。游泳也是对心血管重力最小化效应的体能锻炼。”美国体能锻炼委员会发言人杰西卡-马修斯(Jessica Matthews)称,未来我将看到更多反重力健身器材的出现,我认为反重力健身器材将像神秘力量,可以将人的身体悬空。据悉,马修斯是加利福尼亚州一位运动生理学家。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反重力的体能锻炼,例如瑜珈,练习者可以使用吊床将身体悬挂起来,在瑜珈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类似太阳马戏团的特技表演。在瑜珈练习场地,会有30-40人在一起练习,将身体半悬在房间中,这种练习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美国密苏里州健身专家塞布丽娜-梅里尔(Sabrina Merrill)现已研制出一种健身计划,使用丝绸将身体悬挂在天花板。她还表示自己的目标是弥合特技表演和健身领域之间的空隙。(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2日消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并且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对患者及家属造成的痛苦,和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无法比拟的。而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天一些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成为有效治疗抑郁症的上好“药剂”。
适量体育锻炼可以有助缓解抑郁症
据国外媒体报道,从一项葡萄牙研究者进行的项目结果表明,在参与调查的150名抑郁症患者中,参与适度的运动使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良好的缓解。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们在研究期间,仍旧按照原有的方法进行药物治疗,但其中有一半的志愿者增加有氧运动锻炼,每天30~45分钟的散步,一周5天,连续12周。结果表明,在运动组中,约有26%的患者抑郁症状得到了缓解,而其他患者大都仍维持原有水平。
在巴西进行的另外一项涉及400人的研究中发现,体育活动能使男性减少68%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而女性也能降低约24%的抑郁风险。此外,在纽约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进行的研究中,超过1000名志愿者配备有测量其运动状态的监测器,研究人员发现越活跃的个体,其抑郁症状的水平相对更低。
据估计,在英国大约有1/10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经历抑郁的感觉,而人们并不清楚体育锻炼为何会对其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有一种理论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人体一些身体组织的炎症水平较高,有研究表明当抑郁症治愈后,这些炎症水平会下降。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伦敦格雷山姆学院(Gresham College)的格伦-威尔森(Glenn Wilson)博士称:“体育锻炼可以使你与众不同”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件:定期带父母去做体检
第2件: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第3件:帮父母完成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
第4件:陪父母重游故地
第5件:与父母一起拜访他们的朋友
第6件:经常给父母拍照
第7件:跟父亲做交心的沟通
第8件:带父母去旅行
第9件:认真回复父母的短信
第10件:经常带着爱人回家
第11件: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第12件:亲自给父母做饭
第13件:解开父母的心结
第14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第15件: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第16件:要知道父母真正喜欢吃什么
第17件:仔细倾听父母的往事
第18件: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活动
第19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第20件:给单身父母找个伴
第21件:请父母去吃大餐
第22件:让父母对你有信心
第23件:带父母参观你的学校或公司
第24件:不要对父母指手画脚
第25件:带母亲去做美容
第26件: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第27件:不要让父母看你的脸色
第28件: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第29件:让母亲穿得舒适
第30件:让父亲穿得体面
第31件:和父母一起去唱卡拉OK
第32件:送父母一个宠物
第33件:教你的父母学会上网
第34件:鼓励父母设计家居环境
第35件:和父母一起做家庭大事件
第36件:带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第37件:让父母经常见到孙子
第38件:无条件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第39件: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第40件:赞美父母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