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对现在一些学校和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提出了疑义,认为“读背《三字经》严重点说是在毒害青少年心灵”。这一观点随后引发热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11.8%的人认为 《三字经》“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毫无用处”;51.2%的人认为“背《三字经》有益青少年身心发展”;还有37%的人认为“没用处倒也无害”。
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三字经》?
■历经数百年,《三字经》依然有着生命力
邓昌发
近年来,社会上有不少学校、家长流行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这些都是“国学热”的表现之一。很大程度上讲,“国学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是不矛盾的。重视青少年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作为经典读物,《三字经》并无原罪。它自南宋诞生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今天《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它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在世界范围内加以推广。这说明《三字经》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不可否认,《三字经》中有一些思想与现代文明有出入,但应该承认,它的主体文化是良好的,值得传承和发扬。我们不能奢望一本几百年前的著作到现在一点“瑕疵”也没有,也不必因为其中的一些“不适”而否定一切。重要的是,我们在传承国学过程中,能否做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在经济、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的复兴、传统的振兴、和谐的追求,都要求我们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我们的目光紧盯着未来的同时,也不应该忘却先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不妨和孩子们一起,重温古人的情怀,读一读《三字经》。
■虽有不合时宜之处,但精华值得后人汲取
李北陵
“毒害”之说,我认为言过其实。我让孩子从小读《三字经》,现在已经看到了好处,却还没发现“毒害”的利空。
记得儿子读小学时,每学期放假,我总让他在假期作业之外做两件事:第一,学炒菜做饭;第二,背诵《古文观止》和《三字经》。学炒菜做饭,培养了他生活自理能力;背诵经典,则让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儿子成年以后,思想活跃,文笔生动,而且知书达理,善于沟通,在单位表现出色,很快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功底,铺就了今天他在事业上的成绩。
诚然,与任何读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一样,《三字经》中的一些内容确实显得过时,譬如忠君、光宗耀祖等思想观念,但绝大部分内容是在传播文化、知识、礼仪,弘扬勤勉、谦逊、孝顺等美德,所以不要过分夸大《三字经》的负面作用。
近年来,上至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下至大众流行文化,都常常借用传统经典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譬如,温总理这些年都会在每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巧妙地引用古文、诗词,不但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刻;还比如说,台湾的一些音乐人,像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的一些作品中的歌词也明显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这都说明了传统经典的魅力越来越为后人所重视,值得我们不断汲取精华。
以我看,小孩子读《三字经》其实都是有口无心的,虽然还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行文中的节奏和韵律,诵读时的朗朗上口,可以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以国学的启蒙,让青少年产生心理上对传统文化的悦纳,这不正有利于弥补现在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短板吗?
■读经成 “折磨”,不是经典的错,而是教育方法的错
宁波
《三字经》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字句工整、内涵丰富,不到两千字的篇幅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概述了华夏大地的沧桑变化以及著名人文典故,堪称一篇经典范文,值得读,甚至值得反复读。
其开篇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使人不由然想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再比如“亲师友,习礼仪”正是当下我们热切呼吁的“尊师重教,知书达理”的风气和礼仪;再比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直到“革命兴,废帝制”,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飞速变化的当今社会,《三字经》所推崇的一些优良美德,依旧焕发着隽永的光辉。
大凡有些文学功底的人,小时候都有过背诵诗词佳句的经历。小时候并不知其义,长大后却发现个中奥妙——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诗词佳句的文采和意义内化为了自我的感受和表达的凝练。让小孩子读背《三字经》,就好像春雨“润物细无声”,经典中的文化常识、美德教养渐渐会使其心灵受益。
读《三字经》之所以被一些人看成是对孩子的一种“毒害”,其实关键不是该不该读,而是该怎么读。我们今天一些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传授时功底不够,在教学中既不能到位地解释经典的内涵,又没有结合时代现状去批判地阅读。再者,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不符合儿童接受心理的做法,逼着孩子“死读”、“硬读”,毫无乐趣可言,当然就成了一种“折磨”。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三字经》有诸多优点,也存在不足。但文化是要在阅读中加以辨别的,只有读了才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该继承什么该抛弃。如果说读《三字经》毒害了青少年心灵,那不是《三字经》的错,而是教育方法上出了错。
核心提示:山西太原文庙内日前上演一场人体彩绘秀,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拍照。太原文庙即孔子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主办方称,此次创作活动是对低俗文化的挑战;而一些过往游客则认为,此举是在圣人前挑战传统文化。
图为人体彩绘模特
主办方将一场人体彩绘秀放在文庙举办,实是煞费苦心。尽管从游客和大量网民的评价来看,大多数指斥此举是亵渎和挑战传统文化,但从吸引眼球和获取经济利益的结果来看,当地相关部门让半裸模特现身文庙前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
举办方真的是挑战低俗文化吗?这纯属扯淡了。我国传统文化里面是趋向于“保守”的,讲究妇道和妇德,有其糟粕成分,但在文化的骨子里是摒弃“裸”和“露”的,如淑女的“行不带风”、“笑不露齿”等,断然与“半裸体的彩绘”不沾边。举办方所谓的挑战低俗,恰恰是违背传统文化的近乎于宣扬“低俗”。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图为人体彩绘模特
然而,文庙的管理方明知这个道理,却偏与“传统”对着干,不外乎就是达到一种“炒作”旅游资源、吸引人气的目的。这不,如此多网民的抨击,无论是“香也罢、臭也好”最终山西太原文庙即孔子庙不也“一夜成名”了吗?无论臭名还是美名,名气的背后就是金钱滚滚而来。
图为人体彩绘模特
这种以追求金钱和利益为目标的“炒作”,丢掉的是文化之根,歪曲的是社会风气。山西文庙前举办半裸体模特彩绘,其实就和近几年被热议的“某地挖掘西门庆故里”、“复建狮子楼”、“复活青楼菜”是一个道理。在个别管理方赤裸裸的物欲之下,再丑恶的东西也是美丽的,即使是一堆“垃圾”和“臭狗屎”,在个别人眼里也有经济价值。所以说,文庙前的半裸模特背后一定藏着“金蛋”——是能给当地带来旅游经济发展和提升GDP总量的“金蛋”。但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粹呢?却在这样一场喧嚣的金钱物欲炒作之下被消磨殆尽。这真是令人痛心!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退休华裔物理学荣誉教授林良多(Duo-Liang Lin)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首英文诗《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当我们是东亚病夫时,我们被说成是黄祸;当我们被预言将成为超级大国时,又被称为主要威胁。当我们闭关自守时,你们走私鸦片强开门户;当我们拥抱自由贸易时,却被责骂抢走了你们的饭碗。、、、、、、”随后在互联网上热传并引起中西方网友热议。这首诗表达了许多美籍华人长期以来内心的压抑和愤慨,因此被评论为是多年来受到双重标准困扰的海外华人向西方偏见“射出的一记利箭”。
林良多教授的英文诗之所以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鸣,就在于这些都是有目共睹,亲耳所闻,不论中国怎么做,做得再好,在西方一些人眼里,都是这不是那不是,要想从他们嘴里得到公正的认可,难上加难。
每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传统文化不同,经济发展不一,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有些差距,存在的不足进行善意的指正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但是一些人似乎看不到中国的发展,看不到中国的进步,好的,甚至比他们国家更成熟、更先进的东西,也说成是差的;世人共认为对的,也横加指责。而对于一些丑陋的、影响到国家安全和领土问题的人与事,却说成是对的,中国拥护,推崇的,他们却是反对,扼杀。此种唱反调,说到底是一种故意。
这些年中国发展很快,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日常增强,与发达国家的距逐渐缩小,因而西方一些人不高兴了,认为动摇了其的霸主地位,总是从经济上、技术上进行刁难,并且从言论上进行抵毁,这也说不行,那也看不惯,其用有色眼镜看中国,就是不希望中国发展,害怕中国强大,企图象过去的时代一样,听从他们的使唤,按照他们的指挥棒转。
如今的中国不是过去的中国,不是他人指手画脚就能左右,不用看他人的脸色,有着自己的模式,有着自己设定的道路,他人说什么,对我们已经无关紧要,对我国发展有利的我们就接受,无利于发展的我们就当作耳边风,有损于我国形象的,我们就坚决驳斥,走自己的路,不管他人说什么。
西方一些人士要说什么,是他自己的事,谁也堵不住其的嘴,但是我们干什么是我的事,只要是真理就坚持,只要是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事我们就大胆的去做,胸怀坦荡,无拘无束,说三道四者只能象是“几只苍蝇嗡嗡叫”而已,成不了什么气候。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其实是给国人提个醒,对于西方一些人的说三道四,傲慢偏见,无须去理论,去理睬。只有用事实去回击。那就是:中国必须强大,脚踏实地,从国情出发,把本国的事办好,用科技兴国,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破解不怀好意者的两重标准,才能摘下其的有色眼镜,《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无疑也是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