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ZOE

ZOE

网址:

科学家发表在2日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地球科学论文,对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区域的地质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阐明了该地区和其他潜在地区的地震特征。

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是过去十年中最广为人知的自然灾害之一,亦是过去50年中第二强的地震,矩震级超过9级。虽然有描述地震发生时与断层运动有关的能量突然释放的高分辨率数据,但导致断层破裂的物理或结构特征,此前并不清楚。

此次,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丹·巴塞特和他的研究团队,使用地貌和重力数据对地震区域的地质结构进行了分析。他们重点研究了俯冲带上方的地质边缘,在此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日本本州岛下面。研究团队的数据揭示,这个上冲断层中存在着一个突变边界,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这是日本中央构造线在海上的延伸。中央构造线在陆地上可以被观测到,表现为不同来源和密度的岩石并列出现。

研究人员提出,这个上冲断层的地址结构在控制地震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表示,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用于了解有着类似地质组成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地震风险。

在同期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日本东京大学杉山昌広和他的同事回顾了2011年地震后的五年,总结了在能源和政策及其他事情上所获取的教训。他们总结到,日本需要使其科研更加国际化、更加多学科交叉,因为“走向世界是关键,并且会有持续的益处”。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周五, 06 5月 2016 14:01

地球究竟能装下多少人?

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73亿人。据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地球上将拥有97亿人口;而到了210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10亿。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地球上究竟能生存多少人呢?

在2012年的一项报告中,联合国归纳出了65个不同的最大人口数量。其中支持人数最多的数字是80亿。但这些预测都建立在多种假定的基础上,很难说到底哪种最接近事实。

科学家认为人口最终极的决定因素应该是,我们究竟想选择怎样的社会运作方式。如果有些人或者所有人都选择消费大量的资源,可维持的最大人口数量就要低一些;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不影响舒适的前提下,设法少消耗一些资源,地球上就能生存更多的人口。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周五, 06 5月 2016 14:01

关于黑洞不能不说的秘密

近日,关于黑洞似乎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最新观测显示,邻近星系中的两个黑洞以超越“埃丁顿极限”的速度吞噬伴星。在这个过程中,天文学家发现庞大的黑洞以四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将物质排挤至周围空间,像打饱嗝一样释放出去。

自从现代广义相对论诞生以来,黑洞便被科学家深深痴迷,从爱因斯坦到霍金,天体物理学家一直试图揭开它的神秘外纱,即使已经有多种探测设备被应用于黑洞的探测,但人类对于这个未曾谋面的天体仍有许多未解之处。

秘密一:黑洞里有什么?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球。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密度而产生的力量,使得任何靠近黑洞边界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就连光都无法逃离。黑洞边界充满了能量,边界的量子效应产生了炽热粒子流,并向周围的宇宙空间辐射开来,这就是所谓的“霍金辐射”,这是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名字命名的。在足够长的时间内,黑洞将辐射消耗完自身的全部质量,并随之消失。

“简单来说,黑洞就是引力引起的坍缩。”青年科幻作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江波向记者解释道:“我们的物质是由电磁力支撑的,引力大到一定程度,连电磁力都抵抗不住了,物质就坍缩,极端的情况就是黑洞。”

由于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黑洞,物理学家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天体物理学家认为,黑洞中并不是空空如也,而是充满了大量的物质,不管物质的来源如何,它都会被推挤到一个密度无限大的点上。这个点便叫做“奇点”。事实上,奇点的体积无限小、密度却无限大。奇点周围有一块黑暗区域,也就是黑洞的尺寸,是由它所产生的引力大小来衡量的。离黑洞很远的时候,光可以像往常那样自由穿梭,照亮它途经的天空。而靠近黑洞后,引力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即使跑的像光那样快也无法逃离黑洞的引力。这就是为什么奇点四周有一块黑暗区域的原因。那个由于引力巨大以至光线也无法逃脱的边界,我们叫它“视界”。天体物理学家表示:“要知道黑洞里面是什么,我们需要有什么东西从视界里出来,并让我们用望远镜看到。对天文学家来说,要找到这样一个东西,最简单的就是光,不过黑洞连光都逃不出,因而我们无法获得任何信息。”

秘密二:掉进黑洞会怎样?

黑洞自身所带有的许多神秘色彩令人猜测,如果人掉入黑洞,究竟是会被立即撕成碎片,还是会安然无恙毫发无损?

没人知道答案。不过,江波认为,也许掉入黑洞并不一定意味着死亡,你的命运或许会变得比你想象中的更加神奇、怪异,因为在一个场景里你已化为灰烬,而在另一个场景里,你还好好地活着。

为什么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理论物理学发展到现在的一个无法解释的悖论。江波假设了一个例子,你有一个名字叫小萍的同伴。当你在掉入黑洞时,她正处于安全的范围,而且亲眼目睹你掉入黑洞的恐怖的一幕。

当你向黑洞的边界不断加速掉落时,因为引力的梯度变化太大,小萍会看到你首先被潮汐力拉长成一根意大利面,然后变成一团虚无。此外,当你距离黑洞边界点越近,你前进的速度看起来就会变得越来越慢,在小萍眼中,你就像凝固住了一样,静止在那里,没有任何动作,身体沿着边界不断拉伸,并被炽热的火焰所吞噬。

然而,换成你自身的角度来回顾整个过程,上述神奇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当你向黑洞不断加速前进时,你没有任何碰撞或不安的感觉,当然没有拉伸、变慢的变化和可怕的烈火炙烤。那是因为你正处于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你没有感受到任何重力。

从小萍的角度来看,因为量子物理学的核心宗旨是信息永远不能丢失。任何一点点能够描述你存在

的信息必须要留在黑洞边界之外,否则物理学定律将会失效。而从置身黑洞之中的你来说,没有遇到炽热粒子流或任何非正常事物也是事实。否则,你将违背了爱因斯坦论证的广义相对论。

因此,物理学定律让我们得到一个似乎非常荒谬的结论。物理学家将这种矛盾的结论称为“黑洞信息悖论”,即人掉入黑洞必须同时具备两种状态,即黑洞外的一堆灰烬和黑洞内的活生生的人。

幸运的是,美国物理学家李奥纳特·苏士侃于1990年找到了解决这一悖论的方法。他认为,这一悖论并不存在,因为没有任何人看到过自己的克隆版本。小萍只看到了那个化为灰烬的你,你也只看到了存活的自己,你和小萍永远无法将这两个“你”进行对比,也没有第三者同时看到黑洞内外的你。因此,没有任何物理学定律会被打破。除非你要求必须弄清楚哪个故事是真实的,你究竟是活着还是死的。

江波表示,黑洞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秘密,那就是没有所谓的“真实”。“真实”取决于你在问谁,既有小萍认为的“真实”,也有你认为的“真实”。

秘密三:黑洞能通往另一个世界吗?

黑洞能够扭曲空间,从而使原本相距很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就像如果你在纸上画一条线,线就会跟着纸张的形状走,当你弯折这张纸时,线的长度是保持不变的。但如果你把这张纸戳通,线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就会缩小很多。

在科幻小说中,黑洞往往被描写成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它可以将人们带到宇宙中遥远的角落,或带人前往一个全新的宇宙。1994年,史蒂芬·巴克斯特所著科幻小说《环》中有过这样描写,因为空间中的任何物体都有旋转的倾向,如果奇点的旋转速度够快的话,它就不是一个点,而会形成一个环状,环状奇点就成为通往其他宇宙的大门。因此,黑洞可能就是虫洞,是一个连接不同时空的大门。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物理学副教授罗伯特·麦克尼斯说,环状奇点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一概念要想下定论还为时过早。因为,没人知道环状奇点是如何出现的。而且,只要当人们试图解决黑洞——虫洞中的数学运算时,就总会遇到难以使这道“大门”保持稳定的问题。“和现实中的建筑相比,它们实在太不稳定了”。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黑洞真的是通往其他宇宙的门户的话,我们应当能观察到从黑洞中凭空出现的物体,但目前还没有人观察到过这一现象。毕竟,就算只是意外事件,也总会有东西从其他宇宙中穿过来的。

江波所赞同的看法是,哪怕宇宙有起点,宇宙之外仍旧有物理现实,只是我们局限于自己的时空属性不可探究。所以,对于科学而言,黑洞是否能带我们通往另一个世界超越了验证的东西,只能当作假设来看待。

相关链接

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形成?

早在1783年,当时的天文学家就开始探讨黑洞存在的可能性,到1916年,科学家们利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测了黑洞的存在。

天文学家们提出了两种黑洞的模型:一种是“中等质量黑洞”,这种黑洞的质量大约只是太阳的若干倍;另一种是“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可达到太阳质量的数十亿倍,相当于整个银河系里所有恒星质量的总和。

人们已经知道,中等质量黑洞是由死去的恒星塌陷而形成,而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原因,却仍然是一个谜。目前最流行的一个理论指出,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与宇宙中第一代恒星有关,然而,最近的对早期宇宙模拟实验表明,就算是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其质量也仅仅相当于太阳的数倍,这对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有另外的相关理论提出这样的假设:超大质量黑洞形成于质量高达太阳100万倍的恒星,这些恒星的形成过程不到200万年。也有另一种模型指出,超大质量黑洞诞生于银河系中心密集的恒星簇,这些恒星质量为太阳的数千倍,它们相互融合,并最终塌陷形成了黑洞。

令科学家感到奇怪的是,近来的研究表明,早在宇宙形成不到10亿年的时间里,超大质量黑洞就已经存在了。对于这些黑洞为何会在宇宙历史中的这么早的时期就形成,科学家们难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四川将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曾洁)央视热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捧红了文物修复师傅,也让修钟表等非遗技艺走进观众视野。如今,四川本土的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将有纪录片了。5月5日,记者从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获悉,四川省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首批入选的10人均年逾七旬,其中成都糖画唯一国家级传承人樊德然已于去年离世,拍摄者将采访他的家人、徒弟,还原糖画技艺。

拍谁?七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截至2015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已有235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50%以上。四川省优先将10名年满70周岁以上或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纳入拍摄目标,抢救性记录四川扬琴、蜀锦、糖塑、羌绣、清音等10个项目,包括徐述、叶永洲、樊德然、王治升、汪国芳、王安大、张永贵、格玛次仁、格桑尼玛、肖顺瑜等1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并将在年内启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保护抢救试点工作。

90岁高龄的樊德然是拍摄对象之一,他的辞世带走了一门绝技:用糖画为戏曲人物画像。他能以糖为墨,画出《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中的戏曲人物。华西都市报曾多次报道樊德然,他曾在花会上为周总理表演糖画手艺,也曾赴法国访问表演,让糖画第一次走出国门。可惜纪录片尚未开拍,樊德然已骤然病逝,项目组成员将采访他的家人、徒弟,还原糖画制作工艺,同时加紧拍摄进度,力争保留更多非遗项目的影像资料。

咋拍?不要张艺谋式的纪录片

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抢救性记录工作,四川省非遗中心请来国家非遗中心抢救性记录工作专家组成员田苗、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祥林等专家,为省内外40余位拍摄者上课,介绍抢救性记录工作技术要求、操作规范、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田苗提醒大家“要拍摄纪录片,而非专题片或宣传片,尤其是张艺谋式的大片”,采取影像记录的方式进行关于非遗传承人的影音、口述和相关文献建设,在抢救性的前提下,兼顾研究与传播需要。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5月5日,华辰2016春拍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据华辰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拍卖将推出中国书画、瓷器玉器工艺品、现当代艺术及影像四个门类,共计1000余件标的。

在中国书画部分共呈现400件拍品,其中,张大千的《观世音菩萨像》引藏家关注。此画中观音采用写意法,先以水墨淡彩勾出轮廓,然后以稍浓的墨再勾勒一下,线条柔而有弹性。这件作品创作于1940年,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前一年所作,估价480万元至580万元人民币。此外,同一专场中,刘海粟、黄胄、谢稚柳等近现代名家均有代表作上拍。据悉,华辰2016春拍将于5月11日在北京伯豪瑞庭酒店举行,为期三天。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记者从圆明园管理处获悉,本周末,圆明园遗址公园标志性景观“大水法”等西洋楼遗址区即将完成栈道铺设,率先实现对遗址及石构建的保护。

圆明园管理处近日启动对86处地上可见遗存的普查整修,通过绿化清理、抢险保护等方式让这些文物“醒过来”。

部分文物遗存埋没于杂草丛中

圆明园现管辖面积5280亩,相当于故宫和颐和园的总和,已实现对社会开放。圆明园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有些文物遗存埋没于杂草丛中。

因此圆明园管理处于近日启动了对地上可见遗存的普查整修工作,对公园地上86处可见遗存完成了统计造册。其中包括大水法、万方安和、杏花春馆、上下天光等建筑遗址56处;文渊阁、紫碧山房、廓然大公、桃花洞、狮子林等叠石遗址21处;舍卫城城墙、海晏堂等夯土遗址9处。同时,对1860年未被烧毁的正觉寺内的古树进行树龄检测,证实有27棵古树见证了当年的浩劫。

该负责人介绍,现在计划通过绿化清理、抢险保护、立项修复等方式,将这些可见遗存清理出来,并配以更为详尽的牌示、沙盘等,让沉睡上百年的文物“醒过来”。

请文物专家“把关”绿化清理

圆明园遗址上自然生长了很多杂树杂草,园方将对部分地上遗存展开绿化清理,去掉多余的杂草和树木。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涉及文物,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也会遇到难题,如遗址上的树木到底该不该清、如何清。公园特别邀请文物专家来“把关”绿化清理。

据介绍,“大水法”栈道竣工之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公园将对万方安和、紫碧山房、廓然大公等遗址进行保护性清理修整。

此外,按照《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计划》,公园现已摸清了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这“圆明三园”内所有山形水系的布局,为全面恢复山形水系提供了基础依据。下一步,圆明园还计划成立档案馆,为其山形水系设置档案。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原始档案很少,计划派人员到故宫、国博等处,收集所有关于圆明园的记载,便于今后研究使用。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在泰戈尔诞辰155周年之际,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泰戈尔作品全集》首发式”昨日举行。《泰戈尔作品全集》历时七年完成,是国内首次完整收录泰戈尔的全部孟加拉语作品以及作者亲自翻译的八部英文诗集和在国外发表的演讲汇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集。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得诺奖的第一个亚洲人。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曾三次访华,他热爱中国文化,在印度国际大学创建了中国学院,使之成为印度第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中心。他对文明和文明互动的论述,成为促进中印关系升华的主要理论基础。

泰戈尔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66部诗集、96篇短篇小说、15部中长篇小说、80多个剧本、大量的散文。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立项,将《泰戈尔作品全集》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全集共18卷33册,每册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部分,约1600多万字,历时七年,是国内首次完整收录泰戈尔的全部孟加拉语作品以及作者亲自翻译的八部英文诗集和在国外发表的演讲汇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集。

除却泰戈尔亲自改写的八部英文诗集,《泰戈尔作品全集》的译文全部从孟加拉原文直译,由国内近15名一流孟加拉语专家翻译,不收录转译自印地语、英语的译文,并且选用的是公认的权威版本——泰戈尔国际大学编辑的《泰戈尔作品集》普及版本进行翻译。主编董友忱是国内著名的泰戈尔专家、资深翻译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语部承担了全集诗歌、散文、戏剧部分的翻译审校工作,纠正了许多以往译者对泰戈尔作品的误译。 《泰戈尔作品全集》的出版标志着泰戈尔的孟加拉语作品全部从原文译成汉语,这必将在国内掀起从比较文学、比较翻译学、文化交流学、比较诗人学、阅读学、泰戈尔研究史等不同学科出发的泰戈尔作品研究热潮。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工黨領袖肖頓今天將在國會對政府2016聯邦預算發表演講,闡述工黨竭力為工薪家庭謀利益的一貫政策

日前,財長莫理森發表了譚保政府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案,也是譚保政府大選前的政策大亮相。不出所料,這份預算案不遺余力為大公司謀利益,而置廣大工薪家庭的疾苦於不顧。

顯而易見,2016 譚保政府聯邦預算案是一份毫不遮掩地反映自由黨執政理念的預算案,其核心內容是:

**   為銀行和大公司減稅

**  為年薪過百萬的高薪收入者提供高達16,750 澳元的稅務減免

**  削減教育經費撥款

**  削減對全民醫療保健體系 ( Medicare )的投入

**  增加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負擔

請問譚保先生,今年的聯邦財政預算為年薪超過百萬的高薪收入者提供高達16,750澳元的稅務減免,而卻令有兩個學齡小孩,年收入在87,000 澳元的單身家庭每年減少4,463 澳元的收入 – 這樣的政策公平嗎  ?

隨著今年聯邦財政預算案的公布,2016 聯邦大選即將拉開序幕  -  工黨將一如既往,為工薪家庭謀利益,使各項公共政策更合理,更公平。

聯邦參議員鄧森政策顧問韓以文

二零一六年五月五日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据澳洲网报道,澳大利亚新州一名消防员近日刚刚成为“2017年新州消防员慈善日历”(2017 NSW Firefighters Calendar)的候选模特,但是摄影师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身材健美的消防帅哥在8年前参加竟然参加过瘦身大赛,那时他的体重重达154公斤。

今年28岁的鲁昂(Sam Rouen)在 2008年参加了“瘦身王”(The Biggest Loser)电视节目,当时他的体重是154公斤,在经过艰苦的训练后,鲁昂成功地减掉了一半的体重,现在他的体重只有71公斤。

虽然外形已经完全改变,但鲁昂心里的不自信依旧存在,他仍然是一个爱害羞的大男孩。不过,这次在照相机面前全裸上身的经历帮助他找回该有的自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帮助那些遭受火灾影响的孩子们。

消防员慈善日历组表示,他们想把鲁昂的照片作为12月的封面人物,希望他瘦身成功的故事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坚持瘦身,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

为了成为日历模特,鲁昂加强了日常健身训练,在6周内又成功减去9.3公斤的体重。

“我改变了训练方法,但是更主要的是严格控制饮食,”鲁昂说, “我开始在训练中加入一些新元素,在这6周至7周的训练里,我除了减少体重外还重塑了我的体型。我并没有说一定要减去多少体重,我只是希望通过严格的营养 摄入和密集的训练能让我看起看很健壮,并且成为日历模特。”

每年慈善日历拍摄组都会从新州选出30名消防员给他们拍照,但最终只会选出12名胜出者作为日历模特,在这之前有很多人甚至连被拍摄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可以说竞争十分激烈。罗杰斯称,最终的结果将会在5月12日公布。今年“消防员慈善日历”预计要为儿童医院筹得80万澳元的善款,用于治疗 Westmead儿童医院的烧伤患儿和给儿童医院基金会(Children’s Hospital Foundation)烧伤机构捐款。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据澳洲网报道,澳大利亚财政部长莫里森(Scott Morrison)于当地时间5日在议会上宣布,自2016年9月18日起,澳央行副行长劳依(Philip Lowe)将接替史蒂文斯(Glenn Stevens),成为澳央行新一任行长。

​据报道,莫里森表示,劳依会用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当好行长。他称,“无论是在央行、金融市场还是澳商界,劳依一直受到大家的尊敬,并有助加强现有机构的信心。”

同时,莫里森也对史蒂文斯为澳大利亚央行所做的贡献表示敬意。他表示,在史蒂文斯的带领下,澳央行度过了全球金融危机并“走过一次又一代的贸易繁荣”。

此外,莫里森还宣布,爱德华兹(John Edwards)将不再连任澳央行董事一职,取而代之的是德勤经济研究所的合伙人哈珀(Ian Harper)。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