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市民于先生说文物龙首被修复后的样子实在难看。

朝天宫,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政府规划下目前已成为南京市历史博物馆,共有100000件左右的展览文物。然而,昨天有市民反映,就是在这样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朝天宫崇圣殿前一处古代石刻文物龙首遭损坏后,竟用水泥修复了鼻子和眼睛,如猪嘴龙首一样,让市民吃惊之余倍感痛惜。

市民

文物竟被修复出了水泥鼻子

朝天宫,位于南京市中心新街口西南面,莫愁路东侧,是江南地区现存古代建筑群中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目前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景区。

昨天,市民于先生来到朝天宫内,惊讶地发现修缮一新的朝天宫崇圣殿前,有一处雕刻文物——龙首遭损坏后,竟用水泥修复了鼻子和眼睛,如今龙首“长”出了猪嘴,很是难看。不仅如此,在大成殿前,也有一处雕刻的文物一角遭损坏后,同样用水泥修复,令人不可思议。“南京是六朝古都,石刻比比皆是,栖霞山千佛岩、燕子矶三台洞等地,有很多石刻都遭损坏,难道都可用水泥给它们随便涂抹一下,重新粗糙修复?朝天宫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 崇圣殿前龙首遭损坏如此修复得‘有鼻子有眼’的样子实在难看,不可理解。”于先生说。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英实验室培育人造器官 器官捐献或已成历史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系资深教授塞法利安手里拿着一个在实验室里培育的人造耳朵,他表示我们掌握着人造器官的世界领先技术

英实验室培育人造器官 器官捐献或已成历史

 

  塞法利安和他的研究小组现关注于使用患者的身体细胞来生长替换器官和身体部位

  亚历山大-塞法利安(Alexander Seifalian)教授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一个鼻子,我们准备下个月对一位患者进行移植。”他从工作台培养皿中取出一个“鼻子”,它与真实的鼻子非常接近,浸泡在红色粘液之中,在旁边的另一个培养皿中有一个正在培育中的“耳朵”。

  塞法利安微笑地说:“这是世界上首个实验室人造人体器官,此前没有人能够培育出鼻子器官。”

  他的实验室放置着几张木制工作台,上面摆放着烧杯、溶液、自来水管、医学广口瓶、管子和文件资料,这看上去像一个学校化学实验室。这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系资深教授塞法利安的实验室,他戏称这个实验室是“人体备用器官储藏室”。

  塞法利安培育的这些人造器官是采用一种创新性纳米高分子材料,它像非常纤薄的橡胶,这些高分子材料是由数十亿个纳米等级分子构成,直径仅是人类头发的4万分之一。他说:“这种纳米材料中有数千个小洞,人造器官组织在这里培育生长,最终将生长成为真实的鼻子等器官。当将这种人造鼻子计划植入患者身体时,并不是直接移植到患者的面部,而是放置在他们手臂皮肤之下的一个内置气球中,经过4个星期,皮肤和血管已生长出来,在医师的监控之下,才将人造鼻子移植到患者面部。”

  在人造器官培育与移植这一现代医学前沿领域,塞法利安和他的研究小组现关注于使用患者的身体细胞来生长替换器官和身体部位,这将缩短移植者等待人造器官的时间,并能培育出更为复杂的器官组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鼻子”从何而来,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爹娘给的。但在很久以前,古人是没有“鼻”字的。表示“鼻子”的字竟然是自己的“自”。

在象形文字中,在甲骨文、金文的考证中,古今专家公认“自”字就是一个画出来的鼻子。事实证明,“自”字原来就当“鼻”字用。

现在我们用手势说话时,在表示“我”的意思时,还常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古人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鼻子讲解的“自”字逐渐有了代词“我”的意思。所以在古代,“自”字既是“鼻子”又是“我”。

这样用起来,既不方便又有点乱,人们便在“自”字的下面加个“畀”字,表示“鼻子”。与“自我”的“自”字有了区别。《说文》中说:“自,鼻也。”又说:“自,读若鼻。”由此可见,“自”“鼻”两字,虽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有了分工,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读音仍然相同。

“鼻”,是会意字,从自,从畀。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形符,义为“基准点”。“畀”字从田从丌,“田”是间隔有序的田块,“丌”读“基”,是“基础”、“底座”的意思。古人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鼻子”就是人身上的基准点,也叫“夏至点”,是正中心的意思。

“鼻”字从出生之日起,除了“嗅觉”及“呼吸”的本意外,又还原成了“自”字,繁衍出了“自从”“自始至终”等词语,也赋予了“开始”、“创始”之意。

《说文》曰:“鼻,主臭者也。”《荀子·荣辱》亦曰:“鼻辨芬芳腥臊。”这里的“鼻”都是指“嗅觉”。《老子》说:“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还有《白虎通》中:“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这里的“鼻”当“呼吸”讲。“呼吸”也好,“嗅觉”也罢,这都是鼻子的本职和本义。

《方言十三》记载:“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汉·扬雄传》也记载:“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这两段话中,“鼻”是第一、开始、创始之意。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鼻祖”。这是“鼻”字的引申之义。正如《说文解字》中说的“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鼻”字来源于“自我”,又回归“自我”,还跳出了“鼻”字单一所指的圈子,有了引申之意。可见汉语言文字是变化多端、博大精深的。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女為悅己者容,女性為了扮靚,不惜整容改變外觀,不過整容起源之初,可追溯至十六世紀,英國日前公開拍賣一本寫於一五九七年的書籍,書中提到士兵戰鬥受傷後,以整容重塑樣貌。

        該本撰寫於一五九七年的古書,由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一個學者創作,全文以拉丁文撰寫,圖文並茂,記載整容手術過程,書中提到不少士兵在戰鬥中毀容,需要重塑外貌,唯有靠整容手術的幫助,當中提及一個整鼻手術,圖畫中看到一名病人鼻子及上手臂部份皮肉連在一起,文字解釋病人須維持有關狀態三個星期,直至手臂和鼻的皮肉可以分離,再待兩星期後,始可重塑鼻形。

        雖然古代整容與扮靚無關,但巧合的是這本書近日在英國拍賣,以一萬一千英鎊(約十三萬港元)賣出,買家竟是一名整容醫生。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