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中新网2月25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夜,漫天的雪花将再次飘落京城,并将一直持续到27日,市民朋友将在飘雪的天气中度过双休日。受降雪影响,未来两天北京的气温将明显下滑。

  春节过后,迟迟不肯在北京露面的降雪开始变得积极起来,频频现身京城。今天夜间起,北京又将迎来一场明显的降雪过程,这将成为北京今年以来第三场较大范围的降雪。

  据气象专家介绍,与前两次降雪过程相比,本次降雪过程具有降雪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夜间至明天白天,北京大部地区有中雪,局地有大雪,降雪量有3~5毫米。明天夜间至后天白天有小到中雪,降雪量有1~3毫米。

  伴随着降雪天气的到来,北京的气温也将出现明显下滑。预计,26日和27日,北京将出现8℃左右的降温,白天最高气温将降至2℃左右。出行的市民一定要注意添衣保暖。

  此次降雪天气对净化空气、降低火险等级、增加土壤墒情有利。但由于降雪天气造成道路湿滑,将给北京地区交通及市民出行带来不利影响,公众出行需小心慢行,注意路况安全。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从12日晚间开始,兔年第二场降雪飘落京城。据最新降水量显示,目前全市普遍出现降雪,其中海淀降雪量最大。

  由于地表温度较低,路面将产生积雪结冰现象,北京市气象台12日23时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提醒市民注意交通安全。

  据北京市气象台最新降雪量数据显示,12日20时至13日08时,海淀站降水量5毫米,石景山站3.8毫米,其他0.1到3.3毫米,全市平均1.7毫米,城区平均3.1毫米。

  北京市气象台预计,今日白天阴有小雪转晴,北风一二转三四级,气温-1℃~-10℃。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我国冬麦区旱情仍持续

  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或将致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中的两成半产量受到影响;考虑历年农业生产规律,全年粮食生产将成“对冲关系”,全年粮食生产受影响将不足10%。

  本报记者 李海楠

  立春以来,京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北部等地陆续迎来降雪,其中华北地区于本月10日、13日连迎两场降雪,部分地区降雪等级接近中到大雪,为冬麦区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提供了“及时雨”。

  相关农业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接连降雪对于缓解冬麦区旱情十分有利,按照当前逾一亿亩耕地受旱面积估算,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将致使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中的两成半产量受到影响;考虑历年农业生产规律,全年粮食生产将成“对冲关系”,全年粮食生产受影响将不足10%。

  “拉尼娜”致旱百余日

  自2010年10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多达百余日无降水。今年2月10日北京才降下初雪,创下60年来最晚的初雪纪录。

  与此同时,南方大部呈现冻灾,“南国飘飞雪”让“无雪北国”更显尴尬。世界气象组织将中国这场“南冻北旱”的原因指向了活跃在太平洋上的“拉尼娜”现象。

  所谓拉尼娜现象是指,受信风驱动且被太阳晒热的太平洋赤道表层海水涌向该大洋西部,导致太平洋西部赤道水温升高,气压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东部赤道底层海水上涌,造成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水异常变冷。这些因素将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培群对此分析指出,一系列原因造成了今年的大气环流异常,冷气团无法与暖湿气团相聚,致北旱持续,冷暖气团在长江以南频繁交汇,致使南方频繁降水。

  据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王纯枝分析,当前北方出现的旱情还属于气象干旱的范畴,但若是在小麦返青期需水量明显增加期间仍无缓解,冬小麦生长将存在潜在风险。

  另据国家防总2月8日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12亿亩;在2月12日的抗旱会商专题会议上,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由于雨雪范围和强度有限,加之气温回升,作物返青需水量增大,受旱面积仍呈扩大态势,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两场及时雪缓旱情有限

  本月10日,京津冀、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陆续迎来降雪,尽管降雪量不大,农业专家也一致认为对旱情缓解十分有限,但对于行将进入返青期的冬小麦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更值得庆幸的是,时隔三日,京津冀、河南等华北大部及山东等地再次迎来降雪,且此次降雪量普遍达到中到大雪,冬麦区旱情获得缓解。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姜文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冬麦区小麦自南向北陆续返青,急需头茬返青灌溉水,迟迟未来的降雪显然对北方低温地区小麦越冬不利。

  “接连降雪只是缓解旱情的开始。”姜文来说,随着小麦返青需水量的上升,在依靠自然降水的基础上仍需持续加强人为科学灌溉,以尽量减少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

  据中央气象台13日预报,当日白天,北方降水范围逐渐东移,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出现降雪;随后两天,华北地区将再度与降水“绝缘”。同时,黄淮、江淮等地的降水也将趋于结束。

  另外,未来三天,江南、华南、西南地区大部及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将先后出现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天气。

  “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正当时

  根据当前旱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此前百余日旱情,让冬麦区小麦至今依旧“缺水”,几场降雪还无法终结旱情,但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解作用。

  崔晓黎介绍,按照往年的经验,华北地区在正月十五前后均会有较大范围降雪,这也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如降雪次数增多,占全年粮食生产四分之一的夏粮产区此次旱情影响的产量约为夏粮自身的四分之一,全年受到“南北产量互补对冲”的影响,粮食生产受影响应该不足10%。

  据了解,全国农业生产存在南北互补的规律,民间更有“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说法。

  说到农业生产与水的关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设施建设,看似正契合当前农业生产形势,崔晓黎介绍,“一号文件”选题“水利”实为“补课”,即针对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失修的问题,以及对田间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进行完善。

  “去年的西南大旱着实让中央认识到了水利问题的严峻性。”崔晓黎说,我国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灌溉的,北方尤甚;由于水利设施不足,一直以来农业灌溉难以改变“打井取水、大水漫灌”的局面。

  据了解,有生态专家指出,长期开 采地下水 ,致使华北地区形成全国最大的“漏斗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在引发干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也浮出水面。

  这种“以生态透支换取粮食生产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亟须改变,“一号文件”剑指“水利”正当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长三角地区普降“太阳雪” 长三角地区普降“太阳雪”

长三角地区普降“太阳雪” 作 者:孙翔鸣 长三角地区普降“太阳雪” 作 者:孙翔鸣

  中新网南京2月14日电(记者 朱晓颖)14日,长三角地区普降“太阳雪”,阳光普照、漫天飞雪奇观令人惊叹。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尹东屏告诉记者:“‘太阳雪’实际上是阵性降雪,属正常现象,云层厚就降雪,云层薄雪就停一停,在去年也发生过,与极端天气气候扯不上”。

  记者在南京主城区看到,大雪降落过程可谓“瞬时”,上午9时,天色昏黄阴霾,大片雪片从天空簌簌而下,10分钟后,雪停天晴,阳光普照。下午13时,大雪卷土重来,天色渐亮,40多分钟后雪停。

  大雪造成部分高速公路限速,航空交通亦受到影响。截至下午13时,从南京飞往澳门、福州、广州、济南、深圳的5架航班受延误,从大连、南宁、福州、厦门入港的4架航班受延误。

  好在雪情“解围”旱情。近期中国华东地区大旱,淮北、江淮北部旱情严重。据江苏省农林厅统计,全省受旱面积580万亩,严重受旱面积270万亩。但农业专家认为,此次雨雪量总体偏少,尚不能缓解淮北地区的旱情,该区干旱仍在持续之中。

  情人节的突然降雪,给节日平添浪漫气氛。不少情侣在微博上拼杀“围脖情书”,互相“@雪片+玫瑰+兔子”作为礼物,相约晚间不见不散。(完)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周二, 28 12月 2010 09:11

积雪压顶 戴高乐机场紧急疏散

这个圣诞节或许是欧洲人喜欢的白色圣诞节,但是连日来的大雪和降温却让很多国家的交通瘫痪。由于担心航站楼顶垮塌,法国戴高乐机场24日紧急疏散了大约2000名候机者。 

 上百清洁工楼顶除雪

 巴黎戴高乐机场是欧洲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不过最近数日的降雪让航站楼顶不堪重负。为了防止发生垮塌,机场当局出动大量人员,紧急疏散了2000名候机的乘客。上百名清洁工人奋力将楼顶厚达2英尺的积雪清除。2004年戴高乐机场发生过一次垮塌事故,造成4死6伤。

 此外,由于戴高乐机场的跑道冰冻,机场临时取消了一半在24日圣诞前夜进出港的航班。

 警察建议不要轻易出门

 在欧洲其他国家,降雪和严寒天气带来的影响也非常大。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积雪厚度达到近70厘米。赫尔辛基机场的大型跑道扫雪机、扬雪机实施联合作业,希望能及时将跑道上的积雪清除干净,保证飞机在跑道上正常起降。

 比利时,当地警方向民众发出建议,希望他们不要轻易开车出门,因为道路结冰清除工作还没有结束,容易造成拥堵,乃至酿成事故。

 德国交通部门24日称,当天连接首都柏林和汉诺威的铁路,一度被冰冻所“阻隔”。恢复运营需要数小时之久。此外,圣诞前夜,德国公路发生上百起事故。

 北欧国家丹麦的情况也很严峻。大雪导致3人失踪外,有数百名旅游者本来计划在圣诞节前赶回家,也被困在一个军营中临时居住。(张乐)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