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26日消息,日本的“信息通讯研究机构京阪名研究所”(位于京都府精华町)25日宣布,已成功研发一项技术,无需专用眼镜即可在200英寸的大屏幕上观看3D影像。据悉,这是迄今全球最大的裸眼3D屏,有望在公共大楼等场所使用。
迄今全球最大的裸眼3D屏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该研究所介绍说,在此之前,如果屏幕增大,那么图像会出现色斑和亮斑,或是画面模糊。因此,研究人员特地通过投影仪调整了亮度和配色,通过屏幕调整了光的散射及投射方向,提高了精确度。
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裸眼3D电视机通常由约10个方向拍摄的影像构成,而新技术则采用了共64台投影仪投映不同拍摄视点的影像。根据观众所站的位置,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到相同的影像。
该研究所表示:“目前只能放映电脑图像,希望今后可以播放实拍的视频。”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在内蒙古临河地区的岩石中,一种体型宛若鹦鹉的小型恐龙重见天日。昨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次发布,这种被命名为单指临河爪龙的小型恐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手指的恐龙。
本次发现是由一个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找到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均参与其中。
据悉,珍贵的化石发现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巴音满达乎国家地质公园。专家介绍,这种体型只有鹦鹉大小的恐龙属于阿尔瓦兹龙超科。该科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分支,其近亲包括体长十几米的霸王龙以及鸟类。
像大多数鸟类一样,临河爪龙个体非常小,体长只有几十厘米,体重不足500克。这种怪异的恐龙的前肢上只有一个手指,研究者推测其功能可能是用来掘开蚁穴获取食物的。
专家表示,手指退化现象的研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在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当中,许多不同脊椎动物支系都出现过手指退化现象,恐龙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原始的恐龙有5个手指,在恐龙演化历史过程中,一些兽脚类恐龙逐渐退化了其中两个手指,变成了三指动物,并最终演化成鸟类。有些恐龙甚至进一步退化手指,比如著名的霸王龙只有两个短小的手指。此次发现的临河爪龙代表一种更加极端的情况,只剩下一个手指,它的发现揭示了兽脚类恐龙手部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阿尔瓦兹龙类除了有一个和单指临河爪龙一样的非常粗长的大拇指外,还有两个非常小的手指。研究者推测阿尔瓦兹龙类的外侧小手指属于退化结构。这种高度退化的手指在演化过程中会随机保留或遗失。大多数阿尔瓦兹龙类保留了外侧两个小手指,而临河爪龙则遗失了外侧小手指。
4.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
一只在水箱中游动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这只水母在阿拉巴马州沿海被研究人员捕获。Drymonema水母主要以其他水母为食,触须的刺细胞力量很大,人类在接触时也能感觉得到。拜哈说:“它们是一群真正恶毒的刺客。缠绕你的触须越多,刺击的威力就越大。这些家伙长有数百条触须。”
5.一个大块头
墨西哥湾一只身躯巨大的“粉红色吝啬鬼”,宽度达到近3英尺(约合1米),拍摄时正在搜寻其他水母。一旦发现目标,便会展开猎杀。体型较大的Drymonema可一次诱捕多只月亮水母。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只触须上挂着34只月亮水母的Drymonema。
由于很多水母的外形非常相似,研究人员一度认为水母种类很少。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道森发现了很多隐秘的水母,它们的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种群。虽然将此前认定的单一种群划分为多个种群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研究水母生态学特征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水母种群的行为存在差异。拜哈说:“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研究水母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和海洋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们视为一大害虫。”(孝文)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首次捕捉到疟原虫强行入侵人体红细胞画面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24日消息,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首次捕捉到疟原虫强行入侵人体红细胞,从内部摧毁它们的画面。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澳大利亚墨尔本沃尔特-伊莱扎霍尔医学研究院的杰克-巴姆博士表示:“超分辨率微镜技术的真正突破点,是能借助它生成高清晰细胞过程三维图。”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杂志上,它将有助于对促使细胞入侵的分子及细胞过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巴姆补充说:“事实上这是我们首次能详细观测到这一过程。”
以前科学家也对疟原虫入侵细胞的过程进行了观察,不过这项技术在清晰度和细节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使我们能更好了解细胞入侵过程。巴姆说:“我们看到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是疟原虫把环状蛋白插入细胞壁,在其上开个口子后钻进去。借助超分辨率微镜技术,能看到它爬进细胞的全过程。”
一旦疟原虫依附到红细胞上,这种微生物会马上展开入侵,它一路横冲直撞,再也不会遇到任何“阻碍”。巴姆已经从事追踪疟原虫的工作长达数年,他希望这项新技术能对寻找阻止疟原虫入侵细胞的方法有帮助。他说:“例如,要是你想测试一种特定药物或疫苗,或者研究一种人体抗体是如何对抗疟疾,这种成像方法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使我们能够观察每种试剂或抗体对抗病原体入侵采取的每一步措施。”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1月24日报道,通过对银河系内21万5千颗红矮星的观察研究,科学家首度公开承认,红矮星是一种时不时爱发脾气的天体。这种恒星的个头小于太阳,可以在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类似焰火,威力可能相当于10亿颗原子弹。天文学家们在为期一周的不间断监视观测中,一共发现了100次这样的“恒星焰火”。
红矮星爱发脾气 可能给行星带来大灾难
红矮星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天体,或许还有众多行星绕其旋转,但是它那令人难以捉摸的脾气会让任何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感到不舒服。“焰火”其实是被加热的等离子气体的爆发,红矮星的大气层中存在着强力磁场带,这些磁场带如果彼此互连,就会像橡皮圈一样突然啪地断开,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当红矮星 “发脾气”时,就会以包含着紫外线光束、X射线光曝和被称为“太阳风”的离子风暴组成的“焰火”轰炸围绕其运行的行星。这样的“焰火”通常持续15分钟左右,某些红矮星还会同时释放多个“焰火”。科学家们还发现,亮度呈周期性变化的,也就是变星,“发脾气”的可能性更高,是普通红矮星的千倍。这大体是因为变星自转很快,且属于高速运转的双星系统;变星的亮度会变是因为其表面的黑子(也就是恒星表面亮度较暗的斑块)随变星自转而周期出现或消失,而黑子则是磁场带贯穿恒星的产物,既然磁场带间的互连会导致恒星释放巨大能量(放“焰火”),那么自然是黑子众多的变星发脾气的概率更高。
观测研究小组负责人,巴尔的莫空间观测科学研究院的天文学家RachelOsten这样评价:“我们都知道,活跃的年轻恒星会释放“焰火”,但这次研究表明,就算是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的老恒星,放“焰火”也是其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在环绕这类红矮星的行星上存在生命的话,它们的生存环境一定非常残酷,因为离红矮星距离不够远的行星,其大气层会在‘焰火’的轰炸下受热膨胀,甚至被完全剥脱掉。”这次观测结果还显示,红矮星的“焰火”释放次数比上次观察研究少了15次左右,上次观测的是更年轻、更大一些的红矮星。
尽管红矮星比太阳小,但是其对流层更深。在对流层里,炙热的气体冒着气泡窜出表面,好像煮沸的燕麦片粥——不要忘了,磁场带就是在对流层形成的!此外,红矮星上的磁场带比太阳上的磁性更强,覆盖面积更大。在太阳上,磁场带(黑子)仅占其表面积的1%,而在红矮星上,则占了表面积的一半。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红矮星如此爱发脾气,动不动就放“焰火”。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24日消息,草原犬鼠是一种啮齿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北美洲。这是一种可能会令语言学家感到惊奇的小动物,根据科学家的说法,草原犬鼠们可以通过它们自己的“语言”来相互描述交流周围的事情。
科学家认为草原犬鼠可通过“语言”来相互交流
据国外媒体报道,北亚利桑那大学(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的斯洛博奇科夫(Slobodchikoff)教授研究草原犬鼠已经有30年的时间。他认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侦察到有危险目标接近领地时会向同伴发出警报,而它们的叫声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吱吱叫,而是一种很先进复杂的语言。斯洛博奇科夫对研究草原犬鼠的语言,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有助未来开拓其他物种交流的研究。
根据斯洛博奇科夫的介绍,草原犬鼠的叫声是一种复杂的交流方式,至少包含超过100个词汇。他说:“草原犬鼠的警报声中含有大量信息,它们能够描述目标的详细情况,比如大小、外形、颜色,方向甚至还包括速度。它们也能够辨别出来犯的动物是土狼或者是狗,还可以分辨不同类型的鸟。”
斯洛博奇科夫教授研究草原犬鼠已有30年
教授和他的学生们藏在草原犬鼠领地的周围观察这些啮齿动物在有人类、鹰,狗或者土狼在经过时的表现。研究人员通过录音来分析叫声的频率和语调,发现草原犬鼠会根据同伴的不同警告声采取不同的反应。例如遇到狼的袭击,它们的反应时跑到洞口站起来观察猎食者的动向,而如果是会挖洞的獾,草原犬鼠们就会跑进洞穴躲藏以免被发现。
为了调查到更多的信息,斯洛博奇科夫教授让四名志愿者进入草原犬鼠的领地,每一次他们都穿着同样的衣服,但是衬衫的颜色不同。而经过声音分析,这些草原犬鼠们的“描述”中,可能包含有描述这些不同颜色衬衫的信息。
此外研究还发现,有证据表明草原犬鼠随着生理年龄的逐渐成熟,会学会不同的叫声以满足许多条件,这使得它们的叫声可以被称之为语言。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科学家报告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刚刚进行了一次“深呼吸”,导致方圆数公里的地面大幅隆起,一些区域隆起了10英寸(约合25厘米)。研究人员指出,有关隆起的研究可能为了解火山地下管道提供宝贵线索,最终帮助科学家预测黄石公园的火山何时喷发。
帮助预测火山喷发
这座火山大规模喷发的强度可达到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强度的1000倍,在过去210万年时间里,大规模喷发次数共有3次。黄石公园座落于怀俄明州,其火山喷口覆盖的面积达到25英里×37英里(约合40公里×60公里)。它在上一次大爆炸后形成,距今大约64万年。自此之后,这座火山小规模喷发了大约30次,最近一次是在7万年前。喷发让喷口充满熔岩和火山灰,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较为平坦的地带。
但从2004年起,科学家发现喷口上方的地面以每年最快2.8英寸(约合7厘米)的速度隆起。2007年至2010年,地面隆起速度大幅降低,每年隆起1厘米或者更少。从开始隆起到现在,火山喷口上方的地面最高隆起了10英寸。研究黄石公园火山活动的专家、犹他州大学的鲍勃·史密斯表示:“因为覆盖面积巨大加之幅度很高,这种隆起非常引人注目。”
科学家认为地下4到6英里(约合7到10公里)的一个不断膨胀的岩浆房导致地面隆起。史密斯说,幸运的是,这种隆起似乎并不是灾难即将发生的前兆。“最初,我们也曾担心地面隆起会导致火山喷发。但在发现岩浆位于地下10公里后,我们消除了这种担忧。如果深度在2公里或者3公里,我们将陷入极大担忧之中。”
2010年12月3日,《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刊登了有关地面隆起的研究论文,史密斯是论文的合著者。他指出,有关隆起的研究可能为了解火山地下管道提供宝贵线索,最终帮助科学家预测黄石公园的火山何时喷发。
只见隆起 不见喷发
在美国地质调查局黄石火山观测站,史密斯和同事正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等工具对喷口的隆起和下降进行测绘,雷达能够提供地面变形的测量数据。地面变形说明岩浆正在朝地面移动,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喷发。举例来说,在1980年喷发前,圣海伦斯火山曾在几个月内剧烈膨胀。然而,也有很多出现隆起但最后并未喷发的例子,其中就包括黄石的超级火山。过去几千年时间里,这座火山一直处于起起落落的状态,但并未喷发过一次。
根据当前的理论,黄石的岩浆房由来自地幔并向上喷涌的热岩补充。当流入的岩浆不断增多,岩浆房就会像肺一样膨胀,导致上方的地面隆起。电脑模型显示,在最近的隆起中,每年流入岩浆房的岩浆达到0.02立方英里(约合0.1立方公里)。根据当前理论,在岩浆流入速度趋于缓慢之后,岩浆可能水平移动并最终固化冷却,促使地表下沉。
史密斯表示,基于掌握的地质证据,过去1.5万年时间里,黄石可能处于一个膨胀和收缩的连续周期,这个周期可能继续。调查结果显示,火山喷口在1976年至1984年之间上升了大约7英寸(约合18厘米),而后又在随后的10年下沉了大约5.5英寸(约合14厘米)。他说:“火山喷口处于时上时下的状态,但偶尔一次‘打嗝’便会导致热液喷发、地震或者最终形成火山爆发。”
与间歇泉地震有关?
预测火山何时喷发难度极大,部分原因在于有关黄石地下活动的具体细节仍未确定。此外,由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才有黄石火山活动的连续记录,从地质学的角度上说,区区几十年的记录简直不值一提,因此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地质调查局位于华盛顿的喀斯开火山观测站的黄石专家丹·德祖里辛表示:“地下深处显然存在岩浆源补充黄石火山,因为黄石过去曾经喷发过,此外,我们也在较浅的深度发现了岩浆。地壳内一定存在岩浆,我们还没有掌握所有的热液活动。当前的火山正喷出大量热量,如果没有从岩浆补充热量,整个系统从7万年前也就是上一次喷发到现在早已经固化冷却。”
这个大型热液系统就位于黄石地表下方,为黄石公园制造了很多著名旅游景观。德祖里辛表示,热液系统在地面隆起过程中可能扮演角色,虽然没有人能够确定影响程度。他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一些隆起可能不仅由新岩浆流入导致,同时也与热液系统自我封闭和增压有关。在出现裂缝和压力降低时,是否又出现下沉?这些细节都很难确定。”
重要的新研究领域
这种研究并不只是简单地观测地面隆起和下沉。不同的区域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移动并且以当前未知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对火山和热液管道网络的测绘工作至今仍未完成。黄石公园每年发生大约3000次地震,可能为了解地面隆起和岩浆房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多线索。2008年12月6日至2009年1月8日,黄石湖周边地区发生了大约900次地震。
犹他州大学的史密斯表示,这种地震“频发”允许热液逃离,可能帮助释放岩浆房的压力,同时减缓隆起速度。他说:“大型地震与岩浆流入导致的隆起和变形有关。岩浆流入如何施压于邻近的断层以及断层如何将压力传递给岩浆系统是一个重要的新研究领域。”地质调查局的德祖里辛指出:“由于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研究,我们了解的黄石变形过程变得更为复杂。”(秋凌)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天文学家1月13日宣布,一个望远镜观测不到的完整星系可能潜藏在银河系附近,而且质量估计只有银河系的1%。
这个星系被命名为“X星系”(Galaxy X)。据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家苏坎亚·查克拉巴尔蒂(Sukanya Chakrabarti)介绍,“X星系”之所以看不见,或许不是因为其作为矮星系的地位,而是因为它诡秘的位置及其压倒性的暗物质数量。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科学家认为80%的宇宙质量由暗物质构成。查克拉巴尔蒂发明了一套测算系统,类似于160年前用于预测海王星存在的系统,即因其引力在天王星轨道引起的摇摆,导致海王星行踪败露。
根据对银河系边缘气体的引力变化,查克拉巴尔蒂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距银河系大约26万光年远的地方,有一个之前从未知道的星系。据查克拉巴尔蒂预测,“X星系”的质量估计只有银河系的1%,但仍旧是银河系中第三大卫星星系。查克拉巴尔蒂指出,如果X星系确实存在,它不可能完全由暗物质构成,还应该有少量的暗淡恒星。
她说:“这些恒星或许提供了足够多的光,令天文学家可以看到,如今,他们知道从哪里展开观测。”查克拉巴尔蒂还称,X星系迄今之所以没有被发现,是因为它与银河系圆盘处于同一个平面。银河系和X星系之间的气体和尘埃云令望远镜观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查克拉巴尔蒂表示,如果X星系的存在得到确认,这将在证实我们对宇宙形成于大爆炸后原始物质和能量的理解方面至关重要。她说,当前理论正确预测了遥远星系的分布,同时还预测银河系周围存在数百个矮星系,但迄今仅仅发现了数十个。查克拉巴尔蒂说:“这个卫星缺失的问题代表了宇宙学的基本问题。”
据查克拉巴尔蒂介绍,X星系或许不久会令科学家发现诸如“Y星系”和“Z星系”这样的神秘星系。她说:“这基本上是让暗物质星系‘现形’的新办法”,这项技术应该可以探测到质量仅相当于银河系千分之一的黑暗矮星系。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私营公司“科学尤里卡”(Eureka Scientific)天文学家戴维·普雷(David Pooley)说,最新发现将对旨在绘制宇宙边缘暗物质分布图的科学项目做出重大贡献。科学尤里卡公司旨在帮助科学家获取科研经费。普雷没有参与查克拉巴尔蒂团队的研究。他说:“所有此类暗物质研究确实开始绘制暗物质分布图。我们获取的任何信息都极为重要。”
查克拉巴尔蒂指出,如果天文学家清楚从哪儿去寻找X星系,按理说他们就可以找到,尤其是他们利用可穿透尘埃云的红外光仪器寻找的话。她说:“举例说,你正在浓雾中找寻一辆前灯非常昏暗的汽车,要是知道这辆车的大体位置,找到的几率无疑会更大。”查克拉巴尔蒂希望在未来几个月内亲自从事这项工作,将寻求通过大口径红外望远镜以赢得时间。
查克拉巴尔蒂说,即便X星系没有得到证实,她的研究仍将让科学家对可疑物体有新的认识。果真如此,这将意味着有其他奇特的物体令天文学家的计算出现了偏差——或许是银河系周围暗物质光环的分布不同于天文学家之前的预料。查克拉巴尔蒂说:“我们仍在坚持了解非常基本的东西。”最新研究结果将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距今2.3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它们属于一种名为Eodromaeus的新恐龙,这种恐龙外形与始盗龙相似,身长只有4英尺(约合1.3米),颈骨还有气囊,这给兽脚类恐龙最终进化为鸟类增添了更多证据。
1.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
最新一项研究称,大约2.3亿年前,恐龙Eodromaeus曾经生活在阿根廷,这种恐龙体型如狗般大小,会给对手致命一击。新恐龙种类的发现让科学家对恐龙取代其他爬行动物统治地球以前的时代有了新的认识。
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雷诺(Paul Sereno)说:“这是我们迄今对掠食性恐龙家族最完整的认识——它看上去像是这个家族最初的模样。Eodromaeus恐龙体型较小,行动迅速,十分危险。”作为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Eodromaeus身长只有4英尺(约合1.3米),站高刚到成年人的膝盖处。
最新研究显示,这种小恐龙却是兽脚类恐龙家族的祖先,这个家族包括霸王龙和恐爪龙这样的恐龙。与这些可怕的后代一样,Eodromaeus也有一条长而僵硬的尾巴,独特的骨盆外形,颈骨内还有气囊——或许与呼吸存在联系,为兽脚类恐龙最终进化为当今鸟类增添了更多证据。
2.仅几磅重的小恐龙
保罗·塞雷诺双手捧着Eodromaeus恐龙头骨全尺寸复制品,它的牙齿看上去像针一样锋利。塞雷诺还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驻站探险家。据他介绍,Eodromaeus恐龙同与其极为相似的恐龙始盗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如果回到2.3亿年前,其中一种恐龙从你的头顶轻轻掠过,你一定想知道那究竟是Eodromaeus恐龙还是始盗龙。”
塞雷诺和他的研究团队曾经以为始盗龙是食肉恐龙的祖先。不过,基于对始盗龙化石的最新分析以及Eodromaeus的发现,他如今认为始盗龙其实是蜥脚类恐龙的祖先。蜥脚类恐龙是一种体型庞大的长颈食草恐龙。塞雷诺说:“这是恐龙起源的妙处。谁能预测这些10磅到15磅(约合4.5公斤到7公斤)的恐龙——两者外形相似,但吃的东西不同——最终进化成像梁龙和暴龙一样截然不同的生物?”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恐龙专家汉斯-迪特·苏斯(Hans-Dieter Sues)也认为,对始盗龙重新分类意义重大。苏斯还是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编辑,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当始盗龙最早被发现时,每个人都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对于兽脚类恐龙来说,后牙看上去十分奇特。始盗龙长有叶状小牙齿,而这些牙齿是在兽脚类恐龙身上找不到的。”
3.新恐龙骨骼复原模型
研究人员对Eodromaeus恐龙几乎所有的骨骼都做了说明,鉴于Eodromaeus只是一种小动物,这种做法极不寻常。根据它的化石,科学家认为Eodromaeus恐龙就像是其兽脚类恐龙后代一样,双腿站立奔跑,具有锋利的牙齿和善于抓握的爪子——Eodromaeus恐龙用它来捕捉其他爬行动物幼仔。
美国马里兰大学古生物学家托马斯·霍尔茨(Thomas Holtz)也认为,Eodromaeus恐龙或许是早期兽脚类恐龙的祖先。霍尔茨也没有参与塞雷诺的研究。他说:“我认为他们获得了一项重大发现。在特征方面,Eodromaeus似乎在兽脚类恐龙族谱中非常靠下。”
霍尔茨补充说,Eodromaeus与始盗龙外形相似并不令人奇怪,双方在大约1000万年拥有共同的祖先,从进化角度讲,1000万年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他说:“我们对它们的共同祖先了解越深入,它们分道扬镳的时间越短,所以,它们彼此之间看上去更相像。如果你回到那个年代,最终发现它们其实是同一种生物。”
4.发现新恐龙化石之地
这里便是发现Eodromaeus与始盗龙化石的阿根廷西北部荒凉的“月亮谷”(Valley of the Moon)。据塞雷诺介绍,在距今2.3亿年前,月亮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环境非常美。”Eodromaeus和始盗龙与其他许多爬行动物种类分享了这片三叠纪天堂,包括嘴像鹦鹉的爬行动物(曾经是恐龙的远亲)及许多像鳄鱼一样的体型较大的动物。
马里兰大学古生物学家霍尔茨表示,研究Eodromaeus与始盗龙的共同特点或许有助于科学家全面认识所有恐龙最后的共同祖先。霍尔茨说,Eodromaeus恐龙“可能是两足动物,手或许已经适于抓握,其食物或许并没有严格限定于肉类或植物,而相比之下,第一种恐龙可能是杂食动物。”在本周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将对Eodromaeus恐龙新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4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组照片展现的是7座“超绿色”的美国政府建筑,包括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研究支持设施、建有纽约最大楼顶花园的摩根邮件处理设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总部以及海军第33号大楼在内的建筑纷纷榜上有名。
1.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研究支持设施
美国政府清洁能源研究小组正在坐落于落基山山麓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研究支持设施内开展研究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展现更理想建筑的未来发展前景。由于科罗拉多州夜晚的空气和强烈的阳光帮助冷却、加热和照亮800多名工作人员所处的办公空间,耗资6400万美元的实验室研究支持设施的能耗只有典型办公大楼的一半。实验室负责人丹·阿维祖表示:“据我们所知,这是世界上能效最高的建筑。”
这座H形大楼座落于科罗拉多州的戈尔登,是美国联邦政府——美国最大的单一能源消费者——一项努力的前锋,旨在证明消耗极少量电量也能进行复杂多变的工作。除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研究支持设施外,其他一系列政府建筑也在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不小成就,它们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克服了令人头疼的障碍。
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研究支持设施于6月投入使用,这里的工作人员负责分析美国有关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数据,以及在建筑物能耗研究方面取得的进步。此外,他们担负着将让相关技术实现商业化的这项艰巨任务。
H形研究支持大楼的长边面朝北方和南方,允许所能受到的光照实现最大化。玻璃窗内的凹面装置将阳光折向白色高反射天花板,光线在天花板发生的漫反射能够为所有办公空间提供照明。天花板上装有42英里(约合68公里)长的塑料管,夏季时负责冷却水循环,冬季则负责将水加热。辐射冷却和加热从室外环境获得巨大帮助,窗户打开可让夜晚的冷空气进入,起到冷却作用,风扇利用排气式太阳能集热墙在白天吸收的空气又可起到加热作用。
太阳能集热墙是一项由再生能源实验室的科学家研发的革新技术。在日照情况下,暗色穿孔金属板捕获的太阳能足以将空气加热9摄氏度。厚重的混凝土墙和富有创造性的一层下方的地下“热量迷宫”或者说低矮的管道夹层可帮助调节室内温度。
研究支持大楼在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LEED(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的英文缩写)认证体系中获得最高分,有望在2010年末获得白金评级。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奥托·范·格特表示,这座建筑应该被视为成熟技术使用的一次“进化”,而不是一座独一无二的革命性设施。他说:“所采用的所有策略都具有极高的可复制性,其中很多技术适用于所有建筑和所有地址位置。”
2.一座长有会呼吸皮肤的办公大楼
一座建筑的外壳通常被称之为“建筑物围层”,但这座“苗条”的18层联邦办公大楼(座落于旧金山市区的梅森大街和第七大街)的设计者并没有采用这种传统方式,而是用一层暴露于室外环境的“活皮肤”包围这一空间。湾区常年温度在9摄氏度至18摄氏度之间,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理想之所。从建筑西北侧窗户吹过来的穿堂风和东南侧的玻璃幕墙能够冷却大约70%的空间,为1700名联邦雇员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自2007年以来,他们便在这座办公大楼工作。
这座会呼吸的建筑由美国联邦政府总务管理局负责管理,其公共建筑部门专员鲍勃·派克现在仍记得在克林顿政府执政末期最初提出这一设计想法时的情形。他说:“建筑师说他们设计了一座建筑,绝大多楼楼层都无需安装空调,听到这些话,我们所有人都呆住了。过了几秒钟,我们心里便想‘他们为什么要在旧金山装空调?我们到底在想什么?’。”
美国能源部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负责对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进行建模,其建筑技术专家菲利普·哈维斯表示,旧金山的这座建筑采取的夜间对建筑结构进行预冷却的方式也适用于其他气候条件。虽然自然通风本身无法满足夜间温度并不是很低的潮湿地区的需要,但我们还是有必要提高这种被动式冷却方式所占的比重。他说:“在设计房屋和办公大楼之初,我们应该做到谨慎并且深谋远虑。在美国的很多气候条件下,我们可以降低传统空调的能耗甚至消除空调的使用。”自然通风可将这个耗资1.44亿美元的建筑项目的冷却成本降低86%,估计每年可节省50万美元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