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新华网摩加迪沙6月10日电(报道员瓦尔萨迈)索马里新闻部发言人阿卜德勒法塔赫·阿布迪努尔10日证实,索马里过渡政府内政与国家安全部长阿卜迪-沙库尔·谢赫·哈桑·法拉赫位于索首都摩加迪沙的住所当日遭到一名自杀式袭击者爆炸袭击,法拉赫本人受重伤不治身亡,另有多人受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索马里过渡政府官员当天在接受新华社报道员采访时说,当天早些时候,一名女性袭击者突然闯入法拉赫的住所并试图靠近他。这名女性袭击者随后引爆携带的爆炸装置,造成法拉赫本人及其家人和多名保镖受重伤。伤者被送往非盟驻索特派团战地医院接受救治,但法拉赫在医院不治身亡。

  索马里主要反政府武装组织“伊斯兰青年运动”已声称该袭击事件是其所为。

  索马里自1991年政府被推翻后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成立于2004年的过渡政府无力有效控制全国。今年2月以来,政府军在非盟驻索特派团的支持下展开对反政府武装的打击行动,战事取得了进展。

  此前,索主要反政府武装组织已多次发动针对索过渡政府官员的袭击。2009年6月,索过渡政府国家安全部长奥马尔·哈希·亚丁在索中部城镇贝莱德文遭反政府武装实施的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身亡,另有20多人在爆炸中丧生。去年2月和5月,索过渡政府国防部长优素福·穆罕默德·西亚德连续两次遭遇炸弹袭击,所幸国防部长本人安然无恙。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网6月7日电 据外电最新消息,当地时间7日上午10时45分(北京时间7日下午4时45分左右)开始,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先后传出4次巨大的爆炸声,据称爆炸地点靠近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官邸。

  据报道,的黎波里一间有外国记者驻扎的酒店能感受到爆炸造成的冲击波,一名法新社通讯员说,自己目击到羽状浓烟从卡扎菲官邸附近区域升起。

  报道称,第1次爆炸约在当地时间7日上午10时45分发生,随后又传出3次爆炸。

  目前未知人员伤亡情况。

  报道指,卡扎菲官邸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北约战机的主要轰炸目标。

  此外,据称,6日,北约战机空袭了位于的黎波里的利比亚国家通讯机构办公大楼以及军情总部。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0)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是25年来最为严重的核危机。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由于遭受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袭击,核电站至关重要的冷却系统供电设备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危机发生。

  1.从太空看到的日本反应堆

从太空看到的日本反应堆(图片来源:DigitalGlobe/Getty Images)从太空看到的日本反应堆(图片来源:DigitalGlobe/Getty Images)

  16日拍摄的卫星照片,展现了日本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照片中,发生爆炸的3号反应堆(从左数第二个)正向外冒出白色羽状蒸汽。两天前,3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安全壳建筑的屋顶被掀翻。

  左侧的所有4座反应堆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右侧的两座白色矩形建筑,也就是5号和6号反应堆所在建筑保持完整。为了避免发生灾难性的熔毁事故,日本政府采用直升机喷水和军用卡车高压水炮喷水的方式冷却反应堆。救援现场的辐射水平危及到工作人员的健康,附近12英里(约合20公里)内的居民被迫疏散。美国官员建议扩大疏散区,并指出需要几周时间才能控制住此次核危机。

  2.1号、2号、3号和4号反应堆

1号、2号、3号和4号反应堆(图片来源:DigitalGlobe/Getty Images)1号、2号、3号和4号反应堆(图片来源:DigitalGlobe/Getty Images)

  16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号、2号、3号和4号反应堆(从右至左)所在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每一座建筑内,燃料棒在冷却系统失灵后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反应堆和建筑外墙之间发生爆炸。据《纽约时报》报道,4号反应堆的屋顶(最左边)虽保持完整,但其他大部分已在15日遭到严重损毁。当时燃料棒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氢气爆炸。

  照片中的3号反应堆正向外冒出白色蒸汽。3月14日发生的爆炸破坏了反应堆所在建筑,反应堆周围的钢结构安全壳严重受损。美国国际安全和科学研究所表示,2号反应堆虽然破坏程度相对较小,但外壳可能发生破裂,释放出蒸汽。3月15日发生的爆炸可能导致这座反应堆的主安全壳受损。在1号反应堆(最右侧),3月12日发生的爆炸摧毁了所在建筑顶部三分之一的部分。

  3.爆炸前的核电站

爆炸前的核电站(图片来源:DigitalGlobe/Getty Images)爆炸前的核电站(图片来源:DigitalGlobe/Getty Images)

  在3月12日,也就是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之后拍摄的福岛核电站卫星照片中,外部破坏还不明显。随着周围温度不断升高,2号反应堆(右数第二个)最终发生爆炸,所在建筑屋顶被掀翻。这也是福岛核危机的第一次大爆炸。

  4.地震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

地震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图片来源:Kyodo/Reuters)地震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图片来源:Kyodo/Reuters)

  2008年10月拍摄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这座核电站于上世纪70年代投入运营,随着核危机的发生,福岛核电站注定要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以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一样,背负骂名。由于辐射水平升高,日本政府设立了12.5英里(约合20公里)的疏散区,同时建议距离核电站不到19英里(约合31公里)的居民留在室内。16日,美国国务院采取了更为谨慎的做法,建议距离反应堆不到50英里(约合80公里)的所有美国居民撤离。

  5.爆炸后的核电站

爆炸后的核电站(图片来源:DigitalGlobe/Getty Images)爆炸后的核电站(图片来源:DigitalGlobe/Getty Images)

  3月14日爆炸后几分钟拍摄的照片。据美国国际安全和科学研究所推测,散布在太平洋上空的主要是爆炸产生的烟雾和尘埃,而不是反应堆冒出的蒸汽。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3月18日,虽然救援人员仍在向反应堆注水,但冷却福岛核电站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个新焦点,即铺设电力电缆通向反应堆所在建筑,可能帮助救援人员重启冷却系统。官员们表示这项工作可在几天内完成。但专家们指出恢复供电可能不足以冷却放射性燃料,因为水泵和管道系统可能在地震、海啸或者爆炸中受损,甚至有可能遭受三重打击。(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1月28日报道,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73秒钟后在空中解体,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宇航局由此停飞了所有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当时究竟遭遇了怎样的状况,一直被重重迷雾所包围。如今,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25周年之际,有关这起悲剧的五大谜团终于一一破解。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1986年1月28日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时,水汽笼罩在发射台周围。在这起悲剧中,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高中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也使得美宇航局载人航天探索项目暂时陷入停顿。

  围绕“挑战者”号失事的错误说法有许多,例如,一个被公众经常提及的说法是,“挑战者”号在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73秒以后爆炸。美国国家航空与太空博物馆航天飞机分馆馆长瓦莱莉·尼尔(Valerie Neal)说:“航天飞机本身并没有爆炸。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它看上去像爆炸,而媒体又称之为爆炸。”甚至连美宇航局官员也在悲剧发生后称这起事件为爆炸。例如,美宇航局公关部门主管史蒂夫·尼斯比特当时说,“我们收到飞行动力学官员的报告,称航天飞机已经爆炸。”

  尼尔说,事后调查发现,“挑战者”号当时发生的情况其实远比想象的复杂。航天飞机的外挂燃料箱受损,液态氢和液态氧推进剂全部释放出来,这两种化学物混在一起后开始燃烧,结果在距地面数千英尺的高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不过,“挑战者”号此时尚完好无损,仍在升空,但很快变得不稳定起来。

  尼尔说:“‘挑战者’号轨道飞行器竭力保持预定飞行路线,因为它感觉到下面发生了什么异常情况。最终,它与燃料箱脱离,速度立即升了上去,但是,没有了推进器和燃料箱,轨道飞行器无法承受空气动力的冲击。机尾和主发动机脱落,接着,两个机翼也跟着分离,乘员舱和机身前部与有效载荷舱分离,它们从天而降,坠入水中后加速分解。”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1986年1月27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七名宇航员在前往发射台时面带微笑面对镜头。

  另一个说法则是,“挑战者”号的七名宇航员在航天飞机“爆炸”后当场死亡。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被炸死的,也不是在航天飞机分解时当场死亡。虽然机组人员死亡的准确原因并不清楚,但许多专家如今认为,七名宇航员最初还活着,直到乘员舱以每小时超过200英里(约合每小时321公里)的速度坠入大西洋以后才丧命。

  尼尔说:“在遗体被发现时,他们仍绑在座位上。”宇航员们在生命最后时刻是否神志还清醒,目前还是一个谜。美宇航局的一份医学调查报告称,“由于乘员舱压力在飞行中丧失,宇航员可能失去了知觉,但我们对此不敢肯定。”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尼尔说,在灾难发生数小时乃至数天以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画面在全美各大电视网“不间断地反复播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那么多人“记得”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挑战者”号毁灭过程,而事实上,他们看到的可能只是重播。尼尔说:“大多数通过电视直播看到悲剧发生是一种误解。”

  首先,当时美国大多数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台并没有直播“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其次,“挑战者”号是在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发射的,当时全美大部分人还在工作中。而通过电视直播目睹那场悲剧的少数观众,是通过卫星天线在美宇航局电视频道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观看了这一幕,而当时,卫星天线的用户相对较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超级黑洞(图片提供:NASA/CXC/CfA/R.Kraft et al., MPIfR/ESO/APEX/A.Weiss et al. and ESO/WFI)
超级黑洞(图片提供:NASA/CXC/CfA/R.Kraft et al., MPIfR/ESO/APEX/A.Weiss et al. and ESO/WFI)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物理学家表示,我们的宇宙就像是俄罗斯套娃的一部分,可能栖身于一个黑洞内,而这个黑洞本身又是一个更大宇宙的一部分。反过来,迄今在宇宙中发现的所有黑洞——从微小黑洞到超大质量黑洞——可能都是通向其他世界的通道。

  黑洞是宇宙间的通道

  根据一个离奇古怪的新理论,黑洞其实是宇宙间的通道——一种虫洞。从理论上讲,虫洞是连结白洞和黑洞的多维空间隧道,无处不在,但转瞬即逝。这种理论认为,黑洞吸收的物质没有如预测的那般被破坏成一个点,而是在黑洞的另一端喷涌出一个“白洞”。所谓白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与黑洞相反的特殊天体。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物理学家尼克蒂姆-波普拉维斯基(Nikodem Poplawski)日前在《物理快报B辑》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用以描述坠入黑洞物质的螺旋运动。按照波普拉维斯基得出的方程式,这种虫洞是“时空奇点”的切实可行的替代物,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预测“时空奇点”存在于黑洞的中心。

  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式,奇点形成于特定区域内物质过于稠密的时候,所以,这种事情可能会发生于黑洞的超密度中心。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奇点不占用任何空间,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这一概念得到了大量间接证据的支持,可由于听上去离奇古怪,使得许多科学家难以接受。

  如果波普拉维斯基的理论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科学家可能会改变他们的立场。根据新的数学模型,黑洞吸收并看似破坏的物质实际上被驱逐出去,成为另一世界中星系、恒星和行星的基础物质。波普拉维斯基表示,黑洞为虫洞的概念或能解释现代宇宙学的某些谜团。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以奇点为起点开始演变的。

  诸多谜团或迎刃而解

  不过,这种奇点是如何在大爆炸后的第一时间形成的,科学家对此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波普拉维斯基指出,如果我们的宇宙诞生于“白洞”而非奇点,“将会解决黑洞奇点这道难题,而大爆炸奇点也将迎刃而解。”另外,虫洞或许还能解释伽玛射线爆发的成因。伽玛射线爆发是宇宙中强度第二大的爆炸,仅次于宇宙大爆炸。

  伽玛射线爆发发生于已知宇宙的边缘,似乎与遥远星系中的超新星(即恒星爆炸)存在联系,但准确来源还是一个谜。波普拉维斯基认为,伽玛射线爆发可能是另外一个宇宙在释放物质,这些物质也许通过那些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逃到我们的宇宙,虽然尚不清楚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波普拉维斯基说:“这个概念有点儿疯狂,但结果谁又知道呢?”目前至少有一种办法可以验证波普拉维斯基理论是否正确:宇宙中的一些黑洞旋转,如果我们的宇宙诞生于一个同样旋转的黑洞,那么宇宙应该“继承”了这个“母宇宙”的旋转特性。据波普拉维斯基介绍,如果未来的实验证明宇宙以其偏爱的方向旋转,这将是支持他的虫洞理论的间接证据。

  物理学家表示,虫洞理论或许还有助于解释宇宙某些特征源于理论预测的原因。根据标准物理学模型,在大爆炸以后,宇宙的弯曲度应该随时间增加,所以在137亿年过后,我们应该处于一个封闭、球形宇宙的表面。然而,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宇宙四面八方都是扁平的。此外,来自早期宇宙的光线数据表明,在大爆炸刚发生后,宇宙中一切物质的温度都大体相同。

  这意味着,我们在宇宙相反水平线看到的最遥远天体曾经距离我们的宇宙非常近,以致相互作用,达到均衡,就如同封闭密室中的气体分子一样。观测结果之所以再度与科学家的预测不相符,是因为在已知宇宙中,距离最远的天体相隔如此遥远,以致以光速在两者之间旅行所花的时间超过了宇宙的年龄。为说明这种差异,天文学家提出了膨胀概念。膨胀理论认为,在宇宙形成后不久,它经历了一个快速成长期,在此期间,太空本身以快于光速的速度膨胀。

  “外来物质”诱发宇宙膨胀

  膨胀在瞬间将宇宙从不到一个原子大,迅速拉伸至是原来大小的天文数字比例。宇宙因此显得扁平,因为从我们的角度看,我们所处的球体无比庞大——正如对于站在一望无际田野上的人来说,球状地球看上去扁平的。膨胀理论还能解释如今相距遥远的两个天体,在过去距离非常之近,足以相互作用的原因。

  但是,假设膨胀理论是正确的,天文学家总难以解释清楚引起宇宙膨胀的原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虫洞理论诞生了。据波普拉维斯基介绍,一些膨胀理论之所以宣称宇宙膨胀是由“外来物质”引起的——这种科学家假设的物质不同于正常物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外来物质”被排斥而非被引力所吸引。

  基于他的方程式,波普拉维斯基认为这种外来物质可能形成于第一批超大质量恒星崩溃变成虫洞的时候。他说:“形成虫洞的外来物质和引发宇宙膨胀的外来物质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实际上,波普拉维斯基并不是科学界提出其他宇宙存在于黑洞内的第一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达蒙-伊森(Damien Easson)在以前的研究中也做出了这种猜测。

  他没有参与波普拉维斯基的最新研究。伊森在谈到波普拉维斯基的方程式时说:“这一理论新鲜之处在于提出广义相对论中的虫洞解决方案,即虫洞充当了外部黑洞通向内部新宇宙的通道。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只是提出这种方案可能会存在,但波普拉维斯基发现了真正的解决方案。”

  新理论未解决根本问题

  尽管如此,伊森在一封电子邮件中称,虫洞理论依旧存在诸多疑问:“这一构想可能吗?可能。这种假设可能吗?这我不清楚。但它肯定是令人感兴趣的理论。”伊森指出,量子引力(研究亚原子水平下的引力)的未来发展或能精进这些方程式,支持或反驳波普拉维斯基的理论。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物理学家安德烈斯-阿尔布雷希特(Andreas Albrecht)表示,总体而言,虫洞理论令人很感兴趣,但在解释宇宙起源问题上难称突破。阿尔布雷希特也没有参与波普拉维斯基的研究。他认为,虫洞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形成于“母宇宙”喷射的物质,这只是将该创世事件过渡到另一个世界。换句话说,该理论未能说明“母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为何具有那些特性——即我们宇宙继承的特性。

  他说:“我们正尝试解决一些确实紧迫的问题,目前尚不清楚这些问题是否能提供一个解决之策。”阿尔布雷希特并未觉得虫洞理论比黑洞奇点理论离奇,他警告人们不对新理论展开深究,因为它听上去还有些道理。阿尔布雷希特说:“在这个领域,人们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十分离奇。你不能说不离奇的概念会赢得胜利,因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业余摄影师拍到荷兰上空流星爆炸壮观景象
业余摄影师拍到荷兰上空流星爆炸壮观景象(图片提供:Robert Mikaelyan)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业余摄影师罗伯特·米基利恩前往荷兰一家老制糖厂进行拍摄。令米基利恩欣喜异常的是,他幸运地捕捉到一个大火球(流星)在夜空中爆炸的壮观瞬间。

  10月13日当地时间晚上7点,一颗流星划过黄昏的夜空。荷兰和德国的数百人报告称目睹这一瞬间。当时,流星划过荷兰北部城市格罗宁根低空而后爆炸分解成碎片,米基利恩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拍摄了几张令人惊讶的照片。这位业余摄影师在电子邮件中表示:“当时,我突然看到一道光在空中快速移动,随即拿起照相机拍摄。”

  在发现大火球几秒钟之后,目击者听到低沉的隆隆声,窗户被震得嘎嘎作响,而后便是音爆,说明高空发生了爆炸。专家们表示,流星通常是一块“流浪”的太空岩石,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不久分解。据他们估计,这颗流星的碎片可能坠入北海。

  格罗宁根大学卡普坦天文研究所的西奥·朱廉斯表示:“这应该是一颗体积巨大的流星。”一直以来,地球便遭受太阳系内的彗星、小行星甚至于其它多岩行星碎片轰击。据朱廉斯估计,类似划过荷兰夜空这样体积巨大的流星每20至25年出现一次,世界上所有地区的人都可以目睹夜空被它们点亮的场面。米基利恩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物体,所发出的光以及飞行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发现”号航天飞机

“发现”号航天飞
“发现”号航天飞

  美国宇航局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可以重复使用的飞船,它发射时像枚火箭,在轨道运行像飞船,降落时像飞机。目前尚在使用的航天飞机有3架,它们分别是“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

  2.波音747背航天飞机回家

航天飞机母机
波音747背航天飞机回家

  如果天气情况允许,返航的航天飞机会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然而佛罗里达州的风暴经常迫使航天飞机转往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空军基地降落。然后航天飞机再搭乘一架经过改造的波音747客机返回佛罗里达。这种飞机的正式名称是航天飞机母机(shuttle carrier aircraft),上面装支架、稳定器和电子监控器。

  3.“亚特兰蒂斯”号

“亚特兰蒂斯”号
“亚特兰蒂斯”号

  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升空,把国际空间站的一个桁架送上该站,人们正在周围观看这一重大时刻。在当前运行的所有火箭中,航天飞机拥有最可靠的发射纪录。自1981年以来,它已经把超过300万磅(约合136万公斤)的货物送入轨道。

  4.“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升空

“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升空
“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升空

  1988年12月2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只需要8.5分钟,它的时速便达到17000英里(27000公里)以上。航天飞机只有达到这一速度,才能克服地球重力, 保持在发射窗口内。所谓发射窗口,指的是在某个确定的日子适合航天飞机发射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发射可以实现任务目标,确保安全。

  5.“挑战者”号发生爆炸

“挑战者”号发生爆炸
“挑战者”号发生爆炸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大约76秒发生爆炸,从这张图片的背景可以看到火光、浓烟和“蒸发”的推进剂。左侧的固态燃料推进器仍在飞行。后来的调查发现,O型密封圈存在缺陷,导致事故发生。事故中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航天史上首次发生此类悲剧。

  6.“亚特兰蒂斯”号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

“亚特兰蒂斯”号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
“亚特兰蒂斯”号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

  1995年6月29日,“亚特兰蒂斯”号成为第一架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的航天飞机。这是俄罗斯执行“和平19”任务的一名宇航员搭乘“联盟”号飞船进行短暂的科学旅行后拍摄的照片。STS-71任务创造了多个历史性的第一:这是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实施的第一百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它包括有史以来在轨道里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太空行走任务,而且这是第一次在轨替换航天飞机机组成员。

  7. 大型运输车

大型运输车
大型运输车

  载着“发现”号美国宇航局的大型运输车,每小时前进1英里(约合1.6公里)。从该航天飞机的装配大楼到发射台大约需要行驶5个小时。这个庞然大物行驶1英里(约合1.6公里)大约消耗150加仑(约合570升)柴油。

  8.“发现”号降落

“发现”号降落
“发现”号降落

  航天飞机“发现”号在佛罗里达州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专用降落跑道降落。这条跑道全长15000英尺(约合4600米),宽300英尺(约合90米),大约是商用飞机跑道的两倍。该跑道是用16英寸(约合41厘米)厚的高摩擦系数混凝土制成,上面有排水槽,这进一步增加了它的摩擦系数。不过刚开始时,摩擦系数有些偏高,在执行了几次复杂的降落任务后,跑道又被磨平了一些。

  9.“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这是1993年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场景,它在发生灾难性事故前,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2月1日,该机执行完一项微重力研究任务,准备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时发生故障,在德克萨斯州东部上空发生爆炸。“哥伦比亚”号是航天飞机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是第一架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航天飞机。它也是最重的航天飞机,重量高达178,000磅(约合80,800公斤)。

  10.“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2008年3月11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照片中的它被滚滚烟雾包围。在超过2周的旅行期间,宇航员执行了太空行走,并开始安装一个实验舱。STS-123是美国宇航局的第122次航天飞机任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伊斯兰堡6月5日电(记者晏忠华 张琪)巴基斯坦警方5日说,该国西北部城市瑙谢拉当晚发生一起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至少18人死亡,30多人受伤。

  警方说,这起袭击发生在瑙谢拉一军事区域内的一家面包店,袭击发生时店内有数十名顾客,自杀式袭击导致天然气罐爆炸并引发大火。警方说,这是一起针对军人家属的袭击,一名高级军官的妻子和两名子女在袭击中身亡。

  这是当天巴基斯坦境内发生的第二起恐怖袭击事件。当天上午,瑙谢拉附近城市白沙瓦也发生一起爆炸袭击,造成6人死亡,包括一名妇女和一名儿童,另有10人受伤。

  目前还没有组织宣称这两起恐怖袭击是其所为。

  继“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5月初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后,美国悬赏捉拿的“伊斯兰圣战运动”组织领导人伊利亚斯·卡什米里也被证实在巴境内被打死,巴媒体认为5日的多起袭击是基地武装的报复行动。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喀布尔5月30日电(记者 闫亮 章建华)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当地时间30日上午发生两起爆炸袭击事件。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武装人员发生交火,目前伤亡情况不详。

  新华社报道员贾维德了解到,两起爆炸已造成数人伤亡,但尚不清楚具体伤亡人数。第一起爆炸发生后,北约驻阿富汗部队和武装人员交火,阿富汗警察和国民军迅速前往支援。随后发生第二起爆炸。武装人员还占领了一座建筑。

  有报道说,两起爆炸袭击发生在北约部队基地附近。

  当地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说,很明显,这是一起针对北约部队的自杀式袭击。

  赫拉特省位于阿富汗西部,安全局势相对稳定,塔利班在这一省份的势力相对薄弱。阿富汗塔利班4月30日发表声明称,从5月1日起,塔利班将在阿富汗全境发动代号为“巴达尔”的春季攻势,袭击目标是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阿政府高级官员等。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未来到火星探测可能得防核辐射

  距今1.8亿年前,火星上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冲向天空,前所未有的核爆炸发生了。冲击波、热浪和核辐射席卷整个星球,摧毁了火星表面的所有生物。烟消云散之后,曾经生机勃勃的火星表面变成了一片巨大的荒漠。上述情节并非是科幻影片中的场景,而是俄罗斯太空轨道技术公司的研究人员约翰-布兰登伯格提出的火星核爆炸假说中的场景。

  核爆炸改变火星地貌

  布兰登伯格表示,火星上可能发生过的核爆炸完全改变了火星的地貌。火星现在是一个干旱的星球,这是因为在巨大核爆炸发生时,所有的水域在瞬间被蒸发,蒸汽被冲击波带出火星大气层,逸散在太空中。火星的大气层也为此变得稀薄。核爆炸的数万年之后,火星慢慢冰冷下来,一些尚未逸散的少量水汽则聚集在高纬度地球,并慢慢在火星的极地冷凝成为冰盖。


火星上可能发生过惊天核爆炸

  火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显示,在火星的荒凉沙漠表面,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传统的理论认为,这些石块是风蚀的结果。布兰登伯格表示,这些石块的分布十分密集,而且大小不一,形状很不规则,不像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很像是爆炸的产物。在火星天然核爆炸发生时,一些巨大的岩石和山体也被冲击波撞成碎块,四处分散,造成了如今砾石遍布的火星景观。

  核爆炸还改变了火星的颜色。火星原本不是一个红色的星球,而也像地球一样是一个多彩的星球。而核爆炸将这些色彩都摧毁了,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分散到火星各地,至今还没有衰减完毕,依然有不少高强度射线发出。正是这些高强度的辐射,令从地球上观测到的火星呈现红色的面貌。而在传统的理论中,科学家认为火星的红色源自于火星土壤中高浓度的铁元素。

  火星核爆炸是天然发生的


火星上遍布的砾石可能是爆炸的产物

  布兰登伯格说,自己的火星核爆炸假说可能是错的,但是并非无稽之谈,因为已经有不少科学探测的证据可以支持他的假说。火星的伽马射线地图显示,火星上有几处巨大的红点,显示出那里可能有异乎寻常的辐射。那不可能是一种普通的辐射源,可能是1.8亿年前核爆炸残骸的聚集地。根据探测结果,这些残骸不是普通的放射性物质,而是铀、钍、钚等高辐射性核物质。

  我们知道,在地球上要发生核爆炸,需要提炼出高浓度的铀、钚等核物质。火星上那场巨大的核爆炸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难道火星上也曾进化出可以制造核武器的智慧生物?布兰登伯格认为,火星上的那场核爆炸可能不是由武器引起的,而是自然发生的核爆炸。火星地壳深处可能埋藏着一些高浓度的铀、钍、钚等核物质,它们因地震、火山爆发等原因而相互撞击发生爆炸。


火星上的冰盖可能是核爆炸之后水汽冷凝而成

  根据布兰登伯格的假说,这起自然发生的摧毁火星表面所有生物的核爆炸威力惊人,相当于100万枚百万吨级氢弹。这次核爆炸发生的地点是火星北部的阿西达里亚海,至今那里还能探测到高强度的核辐射。布兰登伯格认为核爆炸可能不是一次,而是一次核爆炸发生后,产生了大量的中子穿透地壳,引发了火星地壳中的其他核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多次核爆炸。不过,若是那时有人在火星上空观测,就像是发生了一次核爆炸似的。火星上有许多直径几十公里的大坑(也就是环形山),传统的理论认为它们是陨石撞击形成的,而布兰登伯格认为部分大坑可能也是核爆炸的发生地。

  地球也可能发生天然核爆炸

  布兰登伯格的更加惊人之语是,所有星球都可能发生天然核爆炸,地球可能在今后某个时期也可能发生。在地球深处的某个角落,可能存在着高浓度的核物质,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们就会被引爆,引发巨大的全球性灾难。随着地质科学和核科学的发展,若是科学家能够找到这些高浓度的天然核物质,不但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而且可以变害为宝,利用这些核物质为人类发电。


火星上的一些大坑可能是核爆炸的发生地

  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计划的科学督导大卫-比迪表示,布兰登伯格的理论十分新颖有趣而且大胆,不过并非异想天开的谬论,因为毕竟他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若是要验证这个假说,就得规划探测器前往火星阿西达里亚海探索的任务。在以后的载人火星探测完成之后,这个假说是否正确就很好判断了。不过,这也为载人火星探测提了个醒,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下,上火星一定要做好防核辐射的准备。(腾月)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