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美国海军三月十三日及十四日拍摄的照片,显示日本强震引发的海啸将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垃圾岛”,正漂向美国西岸。

  中新网4月11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11日报道,日本海啸冲走的房屋、汽车与人体等残骸正形成大片的垃圾岛,长约111公里,目前正在往美国西岸漂流,可能伤害海面船只,引发太平洋航线混乱。

美国海军上月13日拍摄的空照图,显示被日本海啸卷入大平洋的各种残骸漂流在海上。

  3月11日东日本9级强震引发海啸后,灾区附近的太平洋海面常会见到被海啸卷到海中的车辆、牵引机和船只,及木材、塑料等各种残骸,偶尔还有整栋房屋。

  美国第七舰队表示,这座大规模的“残骸岛”长达111公里,涵盖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尺,该舰队正在严密监控这堆漂浮垃圾的动向。

  第七舰队公共事务副主管法沃表示:“它非常庞大,足以危害到海运。它所能造成的伤害包括刺穿船身,在船身留下撞击凹陷或卷进船只的推进系统。”专家估计,这堆漂浮的海啸残骸2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美国海军目前正在与日本的建设公司合作,设法清除这批在洋面上漂流的残骸与垃圾。

  西雅图海洋学家埃贝斯迈尔认为,海啸残骸会在3年内冲上美国西岸:“我预期,房屋碎片、整艘船只以及还穿着鞋子的罹难者断足会冲上岸。”

  埃贝斯迈尔追踪海上漂流物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他表示,日本惨遭海啸蹂躏后,多达数千具罹难者的遗体冲到海中,大部分的肢体会在水中解体,穿着鞋子的脚会持续漂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4月10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警察厅10日发表的最新统计数据说,到上午10时,因大地震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12985人。由亲属和友人报案登记在册的失踪者为14809人。两者合计为27794人。

  由于许多灾区的地方政府办公楼也遭海啸摧毁,所有的城市资料丢失,因此真实的失踪人数直到现在还无法掌握。

  目前,在全国18个地区共设置了2377个避难所,有15万3932人在避难所里生活。

  警察厅说,因地震和海啸遭到全部损坏的房屋为48608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海啸留下巨大垃圾堆,正在太平洋漂流

  日本3月11日大地震引发的巨型海啸将逾20万幢建筑物卷入太平洋后,大片垃圾正漂往美国西海岸。这批巨大的垃圾面积据估计相当于3个德克萨斯州。有报告称,汽车、拖车、船只和整间房屋正在太平洋公海上漂浮;有美国海洋学家甚至预测,仍然穿着鞋子的人体断肢,将于1至3年内漂至美国。

  人体断肢或将漂到美国

  据报道,西雅图海洋学家埃贝斯迈尔表示,数千具海啸遇难者的遗体被卷出海,大部分遗体四肢会分开并在海水中分解,穿着鞋子的脚则会继续漂浮。渔船和浮在海面的漂流物会受风向影响,可能约1年内漂到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北太平洋环流会再把垃圾带到夏威夷,最终返回亚洲。木制品或家具可能要2至3年,才能“完成”这个“随波逐流”的过程。

  埃贝斯迈尔指出,不少海啸留下的残骸都是塑料,不会彻底分解,可能会造成海洋污染,危害海洋生物。他担心在日本出生、随着环流游往加州的数十万只小海龟,生命会受到威胁。

  美军警告航道将受威胁

  据报道,美军第7舰队成员丹尼斯表示,从未见过如此大片的漂浮残骸,他警告这些垃圾可能会对航道构成威胁。他说:“使用螺旋桨推动的船只要驶过这片漂浮垃圾,可谓非常困难;一些随波漂浮的渔网对船只的威胁尤其严重。”

  美国放射医学学会医学物理委员会主席夏威希更指出,一些抵达美国西海岸的垃圾可能带有辐射物,但他同时强调,垃圾漂到美国后,“届时辐射量和危险性极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文部科学省7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对日本历史上大地震的研究,日本东海、东南海、南海和宫崎县近海有可能发生连锁地震,一旦发生连锁地震最大震级有可能达到里氏9级,并将形成长达700公里的断层。

  日本研究人员此前预测,本州岛中部至四国岛的太平洋一侧的东海、东南海和南海可能连锁发生大地震,造成巨大灾害。然而,从2008年开始,研究人员在对1707年日本历史上最严重地震之一的“宝永地震”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后发现,当时东海、东南海和南海海域发生连锁地震时,宫崎县近海的日向滩一带也很可能发生了地震,这说明当时可能发生了四大海域的连锁地震。

  模拟显示,如果今后四大地震连锁发生,四国岛西部沿岸和九州太平洋沿岸的晃动程度将达到原先预测的1.5倍,海啸高度将达到5至10米,是设想的1.5至2倍,西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将受到海啸袭击。

  这项新研究意味着情况可能比预想的更为严重,日本政府制定的针对三大地震连锁发生的对策也将被重新研究。(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仙台民众在街头蹲下躲避。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总务省消防厅8日称,7日深夜宫城县发生的里氏7.4级强烈余震中,该县石卷市和邻近的山形县尾花泽市分别有1人死亡。

  此前日本警察厅称,在这次强烈余震中,东北6县共有132人不同程度受伤。

  日本宫城县7日晚发生7.4级地震,当局于日本东北地区海岸发出海啸警报,要求当地居民疏散,前往高处暂避,东北地区大面积停电,宫城县海岸初步有50厘米海啸,核电站工人也被下令疏散。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称,此次7.4级地震仍为3月11日大地震余震。

  日本首相菅直人发出指示,要求全力确认受灾情况。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地震——海啸——核危机,最近发生在日本的一切让我们领教了一场重大自然灾害所能带来的“多米诺效应”,也提醒人类必须重新检视沿海建筑工程的设防。严格审查和评估在用、在建及将建核电站的安全性的同时,是否也应对临海而建的其他建筑工程展开海啸风险评估?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海岸经济带的继续开发,一份用于风险评估、建筑设防和应急预案的中国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不可或缺。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相关研究已获得进展。

  海啸预警日本领先

  引发大海啸的9.0级强震之后,日本本州岛以东海域一直没有消停过,4.5级以上余震数以百计,也曾再次发出海啸预警信号,所幸结果有惊无险。海啸会不会再次袭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桦教授的回答是: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一般而言,震级6.5级以上、震源深度50公里以内的倾滑性地震(即断层上下错动的地震),有可能产生海啸。一旦监测到这样的地震发生,日本海啸预警系统可在3分钟内发出海啸预警。

  刘桦介绍,如此反应迅速的海啸预警系统,是日本在经受1993年北海道地震后逐步改进的结果。目前,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此外,日本和美国一样,均拥有详细的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划出不同程度的海啸可能影响的范围,评估海啸可能产生的灾害,制定逃生路线和应急预案。

  中国不能高枕无忧

  刘桦透露,2004年底印度洋强震海啸后,很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提高了对海啸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前认为,印度洋不会发生足以触发海啸的强烈地震,所以环印度洋国家对海啸的防范能力明显不足。

  在我国,海啸防范意识并不普及,科学界此前对海啸的研究也不充分,因为历史记录让大家形成了基本共识:和台风、风暴潮相比,海啸离我们较远。亚洲东部有一系列岛弧: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它们成为我国大陆大部分海岸线免受太平洋越洋海啸波及的天然屏障。

  不过,在海啸风险方面,我国也不是全然高枕无忧。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太平洋周边断裂带地震风险评估地图,马尼拉海沟和琉球海沟分别为高风险断裂带和中等风险断裂带。刘桦表示,经海啸数值模型计算分析,如果南海的马尼拉海沟和东海的琉球海沟发生强震,继而引发海啸,可能影响我国。若马尼拉海沟北部断层发生9.0级地震,海啸波约0.5小时到达台湾南部,2.5小时之内到达海南东南部,3小时之内到达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南部垦丁海域波高达2米,高雄附近最大波高达0.7米;当海啸波传到东南沿海时,汕尾附近最大波高达0.6米。若东海大陆架外琉球海沟内发生9.0级地震,激发的海啸波在地震后1小时之内到达台湾北部,3小时后到达浙江沿海,大约7小时到达长江口。

  沿海建筑评估风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下,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已建立起一套“地震海啸生成、传播与爬高”的数值模拟系统,争取能最终完成一张针对南海和东海海域的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有了这张海啸淹没图,对各类沿海建筑工程的海啸风险做出评估,确保学校、医院等重要设施不得建在可能受海啸影响的范围内。目前,我国只有核电站需在建设前进行海啸风险评估。而在日本和美国,海啸淹没图不仅为相关海域海岸带规划与开发论证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还可供保险公司确定保费时参考。

  刘桦呼吁尽快建立我国南海海域海啸预警系统,在相关海域设置海啸监测浮标和专用的海底地震监测台站,并加强海啸成灾机理与减灾措施研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社快讯:日本警察厅宣布,截至当地时间19日15时,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7320人死亡,11370人失踪。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广核集团昨天宣布,已成立6个检查组,对集团所属在建、在运核电站全面展开核电安全工作大检查,而且对于核电站新厂址,会组织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核电新厂址进行安全评估,重新筛选厂址。

地震和海啸引发日本核电站事故后,中广核集团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对在建和在运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评估的重点是在运核电站的专设安全设施、应急电源、重要厂用水源等应急设施的有效性。

中广核成立6个检查组,对集团所属在建、在运核电站全面展开核电安全工作大检查。

其中,对于在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这次检查的内容主要是电站受超级台风、地震、风暴潮(海啸)等极端气候综合影响时的安全情况、机组安全系统情况、应急体系及演习情况、消防系统情况、辐射防护体系情况和设备老化管理情况等。

对于在建核电站,检查内容主要有机组抗震设计标准、厂址安全状况、厂址附近发生极端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以及新建项目应急体系的有效性评估等。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核电站新厂址,将组织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核电新厂址进行安全评估,重新筛选厂址。

中广核总经理张善明称,对各核电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坚决全面停工整改,以确保工程建设安全。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http://www.jinghua.cn 作者:张艳)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英国研究人员认为,日本强震所触发海啸浪高至10米、侵入内陆数公里,就规模而言可能是“千年一遇”。

  英国广播公司15日援引英国地质勘查研究所地震灾害部门负责人罗杰·米松的话报道,日本东北部强震所触发海啸与公元869年仙台市附近一次海啸有不少相似处。

  大约10年前,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蓑浦厚治(音译)所率团队研究仙台和相马附近沿海平原沉积物,发现不少869年海啸的痕迹。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那次海啸由8.3级海底地震触发,侵入内陆超过4公里。他们还推断,这一地区过去3000年间共发生3次同等规模的海啸。

  这次地震里氏9级,触发海啸浪高至10米,淹没陆地范围尚无准确统计。媒体报道显示,海水侵入内陆至少数公里,有媒体称达10公里。

  米松认为,时隔千年的两次海啸规模类似,“难以想象这一地区遭遇更大规模的地震”。

  谈及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地球物理学研究员莉萨·麦克尼尔说:“我们从20世纪开始用测震仪记录地震数据。要了解在那以前的(地震及海啸)事件,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手法,一种是利用历史记载,另一种是经由地质记录。”

  “我们可以寻找海啸证据,或寻找陆地板块上下剧烈移动的证据,”她说,“一些情况下,海底沉积物的流动可能由地震引发,可能为我们提供数据。”

  麦克尼尔说,由于地质数据和历史记载有限,估算古代地震震级不是容易事。一般而言,地震震级与海啸规模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线性”,即震级高不一定会导致海啸严重,震级低未必致使海啸可以忽略。震源深浅、海岸线形状、海底地貌等因素会影响海啸规模。

  研究人员提醒,尽管这次海啸就规模而言可能是“千年一遇”,但人们不应认为地震能量已经释放、今后一段时期会相对平静。(杨舒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渔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3月12日发布的照片显示,海鸟幼雏被冲上中途岛动物保护区附近海岸


日本强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中途岛,数千只海鸟死亡
 

  据报道,美国夏威夷野生动物保育官员表示,距离“夏威夷”西北2000公里的“中途岛”是一座珊瑚环礁,岛上至少1000只信天翁与数千只其它鸟类遭到海啸大浪席卷,不幸死亡。
 

  当时海啸浪高1.5米,海浪深入中途岛的“东部岛”内地猛烈袭击,大约60%的陆地都遭海水覆盖。较大的“沙岛”则有20%的陆地遭海水淹没。
 

  报道指出,中途岛因地处偏远,人烟稀少,每年有10多万只候鸟在当地避寒,因此被规划为野生动物保护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4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