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宣布,喝酒时饮用西红柿汁能遏制体内酒精浓度急剧上升,减缓醉酒,醒酒的时间也会提前。

  日本朝日集团和可果美公司联合进行了这项试验。A组试验对象在饮用100毫升日本烧酒的过程中,分多次喝下总共480毫升西红柿汁,B组则喝水和烧酒。对比结果显示,A组人员的血液酒精浓度比B组平均减少约30%,前者的酒精代谢、排出体外的时间约为4小时10分钟,而对照组的所用时间约为5小时。

  研究小组认为,西红柿所含成分使人体内代谢酒精的酶活跃了起来:摄取西红柿之后,血液中丙酮酸的浓度上升,肝脏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随之提高,大量产生名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辅酶,而这种辅酶能使代谢酒精的乙醇脱氢酶和代谢乙醛的乙醛脱氢酶功能活跃起来,从而促进酒精代谢。

  相关阅读

  以色列培育出怪异西红柿 黑色表皮营养价值更高

  以色列培育"黑色星系"西红柿 高端定位年内上市

  "超级西红柿"英国上市 提高硒含量增强免疫系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月初,香港环保署公布了一份与广东省环保厅联合调查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011年监测结果报告》。2006年至2011年,珠三角区域整体空气质量逐步改善,6年间监控网络录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49%、13%及14%,但臭氧浓度则上升了21%,成为唯一上升的大气污染物指标。

  一个月前,在广州的中科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不愿署名的研究员曾告诉《南都周刊》记者,相比PM2.5,现在他们最担心的正是臭氧污染。

  数据也验证了专家的忧虑。根据广东省环保厅的“珠三角空气品质网络”数据,5月12日14时,珠三角17个监测站点有6个站点的AQ1空气质量指数超过标准,其中有4个点在广州,首要污染物全都是臭氧;而来自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网站的信息,5月11日北京测得的臭氧实时浓度8小时均值为121微克/立方米,也超过了国家一级标准规定的100微克/立方米。

  如果超过100微克/立方米,美国环保署的建议是,那些活跃的户外活动者和呼吸道疾病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生物体杀手

  “臭氧”加上“空气污染”,与“臭氧层空洞”和“紫外线辐射”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听说各种关于臭氧层被破坏的严重后果,为什么城市里臭氧多了反而也说污染呢?

  臭氧,跟氧气是亲兄弟,但每个分子比氧气多了一个氧原子,所以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在常温常压下无色,有特殊臭味,因此得名。

  这种气体,主要存在于两个地方:距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臭氧层,在这里,它们会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我们生活着的地表附近,在这里游荡的臭氧,则一下子翻脸成地球的危害者,对植被和人类都没有好处。

  地表附近的臭氧,跟几十千米高空外的臭氧层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它主要是人类活动和工业化的产物。

  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我们有时会觉得空气带着浅棕色,还伴随着辛辣刺激的味道,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光化学烟雾,臭氧则是里面最主要的成分之一。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烟雾中有着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跟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后,在阳光辐射和温度的催化下,便形成了臭氧。

  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对呼吸道的破坏性很强。根据加拿大职业健康与安全中心(CCOHS)的介绍,“臭氧会刺激和损害鼻粘膜和呼吸道,使呼吸道上皮细胞脂质在过氧化过程中的花生四烯酸(一种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多,进而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病变。这种刺激,轻则引发胸闷咳嗽、咽喉肿痛,重则引发哮喘,导致上呼吸道疾病恶化,还可能导致肺功能减弱、肺气肿和肺组织损伤,而且这些损伤往往是不可修复的。”因此,对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只要暴露在低浓度的臭氧中,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明显的危害。

  同样,臭氧也会刺激眼睛,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它也会破坏皮肤中的维生素E,让皮肤长皱纹、黑斑;当臭氧浓度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时,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头痛、胸痛、思维能力下降。

  此外,臭氧会阻碍血液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使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钙化。美国斯克利普斯应用科学研究所的保罗·温特沃斯教授曾经做过研究,发现臭氧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损害某些酶的活性和产生溶血反应。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接触臭氧,出生的宝宝可能会先天睑裂狭小(也叫先天性小眼症,一般是怀孕三个月时胎儿眼球发育不理想所致)。

  哪怕对植物来说,臭氧也不是什么受欢迎的好东西。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生物学家在200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臭氧会让植物的叶绿素、类红叶素和碳水化合物浓度降低,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室内比室外污染小

  既然臭氧的危害这么大,那它的高发期是什么时候呢?

  据中科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臭氧的时间性和季节性都很明显。臭氧浓度在清晨是非常低的,8点之后,随着形成臭氧的废气越来越多,日照时间越来越长,臭氧浓度也逐渐升高,于14点到16点之间达到峰值,之后再缓慢降低,到晚上8点后,臭氧浓度又恢复了最低状态。

  根据广东省环保厅公布的2011年数据,一整年中,臭氧浓度的最高峰集中在4月、5月、9月和10月。这段期间,对臭氧的形成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日照强、云量少、风力弱。这就是看似风和日丽的五一假期,人们游玩时却会出现喉咙眼鼻不适的原因。

  在地区分布上,城市郊区、风景区的臭氧浓度往往比市中心高,特别是当郊区处于城区下风向的时候。对此,广东省环保厅做出了解释:由于臭氧特别活泼,形成后会继续与其他污染物发生反应,因此市中心不断加剧的污染排放,会暂时把臭氧“吃掉”,把它变成其他污染物后,又随风飘向郊区,重新变回臭氧。也就是说,就算市区测出的臭氧浓度值比郊区理想,也没什么好骄傲的,这多半说明市区的其他污染物太多,暂时把臭氧变异了而已。

  市区也污染,郊区风景区也躲不开,那还能待在哪儿?世卫组织(WHO)的建议是:“尽量别在臭氧高发期待在室外。”

  根据美国环保署(EPA)的测试,室内的臭氧浓度一般都比室外低50%,如果房间密封良好,采用了空调系统的话,臭氧浓度就会更低。不过,电机运转中放出的火花、静电复印及电视机的工作过程,都会使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转变为臭氧。所以机电房、静电复印机房、计算机机房等都是臭氧高发地,反而要注意通风。

  还有一种“室内”也是臭氧集中地—飞机座舱。机舱里的臭氧主要来自大气环境,臭氧层主要分布在高空10千米至50千米的大气层中,而民航飞机的飞行高度一般是7千米至12千米。

  现代的大型客机都配备了除臭氧系统,但还是无法把它们赶尽杀绝。加拿大方面曾经测试过,波音飞机在飞行高度为11895米时,外界臭氧浓度为3.57mg/m3,飞机座舱臭氧浓度为0.29mg/m3。而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资助的一项调查,波音747、727、737、DC10、DC9的座舱臭氧含量都比较高,远程飞机又比短途飞机的座舱臭氧含量高。这项调查的带头人是加州大学的环境工程学家威廉·纳扎罗夫。他认为,解决座舱臭氧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给飞机加装臭氧转化器。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飞机有这个意识,尤其是旧式和小型的飞机,它们更关心的是飞行的安全问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月12日,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首次公布了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研究性数据,两者与北京的PM2.5研究性数据都来自车公庄站,至此,北京已经公开了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所有六项大气污染物。

  新增指标昨天都达标

  12日,市环保监测中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网站中,在新增的PM2.5浓度之外,还悄悄地增加了两项新内容:“一氧化碳试运行监测”和“臭氧试运行监测”。

  一氧化碳数据显示,11日21时至12日20时,一氧化碳24小时均值为2.2毫克/立方米,小时浓度最高为3.3毫克/立方米,按照新国标,一氧化碳日均值在4.0毫克/立方米,小时浓度在10毫克/立方米以下达标。昨日均属达标状态。

  臭氧和PM2.5关系密切

  臭氧实时浓度截止到晚上8点的8小时均值为121微克/立方米。因为臭氧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在8小时内就可以呈现,因此,臭氧均值的标准是以8小时为单位的,而非如PM2.5的24小时。根据国家新标准,臭氧日最大8小时浓度限值为160微克/立方米,昨日的臭氧浓度未超过这一标准。

  和颗粒物不同,臭氧还有一项限值,为每小时的浓度限值,按照我国标准,臭氧日1小时浓度限值为200微克/立方米,昨日臭氧小时浓度也没有超标。

  新增两项污染物中,臭氧和PM2.5的关系密切,臭氧高的地方,易出现灰霾天,PM2.5浓度也高。

  监测数据仅来自车公庄

  根据北京2010年环境公报,全年空气中臭氧存在局地超标现象,各监测点臭氧小时浓度值分别超标50小时-318小时,共分布在70天中。2010年我市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值为1.5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标准。

  至此,北京公布了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所有六项大气污染物。其中,传统的“老三项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依循老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而在全市范围内展开的既有规范监测,全市27个子站的数据汇总,代表全市平均水平。

  新增的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来自监测中心综合观测实验室,仅代表车公庄一带,环境监测中心称之为“试运行监测”。

  名词解释

  一氧化碳(CO)

  【身份】是碳或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来源】主要来源是内燃机排气,其次是锅炉中化石燃料的燃烧。

  【影响】无色、无臭、无刺激性、有毒,几乎不溶于水,在空气中不易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可对动物和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危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造成可逆的短期神经损伤与严重的神经危害。

  臭氧(O3)

  【身份】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活性气体,常温、常压下无色,有特臭的气味,具有强氧化作用。

  【来源】对流层臭氧大部分是自然界(植物排放)和人类活动而产生的。

  【影响】当其存在于平流层时,有助于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当其在地球表面附近时,是城市光化学烟雾的一种成分,对植被和人类有伤害作用,对气管反应和肺功能产生影响。

  背景

  新增三项污染物指标

  今年3月,环保部出台了新版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三项污染物指标:一氧化碳、臭氧8小时浓度和细颗粒物(PM2.5)。

  臭氧小时浓度各地此前也有监测,但未列入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因此未公开。

  根据环保部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今年要开始实施新版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除了建成完善的监测网络之外,污染物的实时浓度数据也要对公众公布。

  北京市已启动了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计划年底前全部完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汽车被尘土覆盖  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汽车被尘土覆盖 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昨晚11时许,五棵松附近,一名车主在擦拭车上的沙尘。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 韩萌 王嘉宁 摄 昨晚11时许,五棵松附近,一名车主在擦拭车上的沙尘。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 韩萌 王嘉宁 摄

  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记者 张淼淼)30日夜里22点左右,在京城呼啸了整整两日的大风停了下来,被大风从四面八方卷起的沙尘像是“踩了刹车”,在京城上空下起了“土雨”。

  根据北京市气象部门的预报,30日夜间到31日凌晨北京市将持续浮尘天气,气象部门专家表示,此次浮尘天气主要受外来沙尘影响,本地扬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0日晚间23点左右,刚下夜班的崔先生愕然发现自己的车上蒙着一层黄土,用手指一划,沙土哗哗往下掉,而地上也明显浮着一层黄土。

  记者在外面站了不一会,袖子上肩膀上落了一层细细的黄土粒。记者看到,停放在道路两旁的车辆上都蒙着一层土,人们在地上走过竟踩出了许多清晰的土脚印。

  如此大范围的浮尘天气,对北京市空气质量造成了明显的短时影响,尤其是颗粒物污染浓度急速飙升。

  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监测站点的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都在30日夜间22点左右急速升高达到峰值,其中,东四站点甚至达到每立方米925微克。

  环保专家表示,PM10里包含着PM2.5,浮尘,扬沙天气对空气中的较粗粒子影响明显,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快速,而空气中的细粒子PM2.5的浓度却反而会下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根据车公庄站的PM2.5监测显示,30日22日PM2.5的浓度为每立方米25微克,30日零点到30日23时,24小时均值为每立方米11微克。

  根据气象部门的预计,31日的北京将会是一个有微风的晴天,经过一夜的“下土”浮尘天气也会彻底结束,不过,4月2日北京又将迎来一次冷空气影响,届时还将出现5级左右的北风。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4)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大雾中的北京

今晨突降春雪

  一场持续的大雾,昨天全天笼罩京城,严重影响了交通和航运。截至晚6时40分,首都机场延误航班为51架次,取消107架次。随着冷空气的到来,今天北风会吹走水汽,雾气彻底驱散,天空转晴。

  三个月以来首发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我们没考虑到雾会这么浓,没预计它会进入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根据前日傍晚的预报,市气象台预计昨天早上会出现轻雾,最高气温能达到14℃。孙继松表示,这是因为从前天天气会商判断,昨天的雾不会这么厚,还是能有一点阳光照进地面,形成升温的。不过,随着天空形势的变化,一场笼罩华北平原的大雾同样也在渗透京城。

  昨天凌晨2时55分,市气象台发布了三个月以来的首个大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昨天凌晨到中午,北京将出现大雾天气。11时和下午5时,市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随着夜间全市性降雨出现,能见度明显好转。至晚9时,预警信号解除,“黄色预警”持续了18小时。

  孙继松表示,昨天北京地区能见度最差的是10时之前,不少地方能见度在500米以下,中午到傍晚,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在1公里上下。

  预报称最高气温14℃,实际仅5℃

  此次笼罩京城的大雾,属于平流雾,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范围大。而另一种雾“辐射雾”,往往在太阳升起后水蒸气就蒸发了,很快消散。大雾与湿度关系密切,昨天京城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形成大雾,在北京周边地区,有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形成浓雾。

  随着上下层大气湿度不断增加,昨天下午后也开始逐渐落雨,多处为毛 毛雨,东北部地区雨量稍大。至夜间,全市性的降雨出现,雨量不大。至晚8时,全市平均降雨量为0.8毫米。昨天白天受雾气影响,太阳辐射到地面的升温作用受阻,所以昨天天气也很冷,最高只有5℃。

  北京城区深夜降下小雪

  从昨晚11时起,北京城区已由小雨转为小雪(点击观看小雪影视作品《C+侦探》)。首都机场的降雪将会持续至今日凌晨3时左右,能见度1公里至2公里。天气情况会给今日首都机场早高峰运行带来很大影响。

  空气质量

  PM2.5超标近一倍

  24小时均值达到131微克/立方米

  今天偏北风明显,预计白天空气质量可恢复“优”或“良”

  本报讯 伴随着超高的湿度,京城再次出现雾霾天。根据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市环保监测中心车公庄站的PM2.5日均值昨日超过标准近一倍。

  昨天单站PM2.5污染为“红色”级别

  根据市环保监测中心车公庄站公布的PM2.5浓度,昨天至晚6时,24小时均值达到了131微克/立方米。

  根据本月环保部新出台但尚未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根据要求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将在今年开始实施新标准),PM2.5的24小时浓度在75微克/立方米以下时才达标。也就是说,在这个浓度限值以下,空气污染才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根据同期新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PM2.5的24小时浓度在115到150微克/立方米之间时,空气质量指数介于150到200,属于四级“中度污染”,新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用“红色”来描述这一程度的污染,介于“绿”、“黄”、“橙”和“紫”、“褐红”色之间。根据新的评价体系,红色级别的“中度污染”会“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一般人群也应适量减少户外运动。

  不过目前北京只公布了一个单站的PM2.5浓度,判断全市范围的PM2.5污染程度,还需等到各PM2.5监测点建立并发布之后。

  从现行的环境质量标准来看,昨天的空气质量同样超标,但描述程度没有这么重。前天12时至昨天12时,空气污染指数为144,主要污染物是PM10,属于“轻微污染”。

  市环保监测中心前天下午发出预报,预计昨天北京整体污染物扩散条件不利,空气质量持续转差,建议易感人群尽量停留在室内。

  PM10浓度曲线变化较为“波折”

  从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平台看,昨天PM2.5浓度变化曲线较PM10更为稳定,大多介于100微克/立方米和200微克/立方米之间,浓度最高时间出现在昨天凌晨2时至3时,午后浓度缓慢下降。

  相比之下,各区县PM10的浓度曲线变化就较为“波折”,以朝阳区农展馆为例,PM10浓度昨天在100微克/立方米到300微克/立方米之间变化,高峰值出现在昨天凌晨4时和晚6时。房山区的PM10小时浓度基本都超过了200微克/立方米,最高峰值是昨天8时,达到了400微克/立方米。

  目前,北京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PM2.5一般占PM10的50%到60%,当出现雾霾天时,该比例会增大。市环保监测中心预报,今天偏北风明显,污染扩散条件转好,预计白天空气质量可恢复到“优”或“良”。

  相关阅读

  美阿卡卫星拍摄画面 北京上空覆盖阴霾污染严重

  北京将首次滚动发布 空气质量单站监测实时数据

  组图-回顾2011真实的自然 北京上空出现地震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推测北极首个臭氧洞形成科学家推测北极首个臭氧洞形成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冬天的罕见低温天气产生的“美丽”云团,剥去了北极大气层里具有保护作用的大部分臭氧层,可能北极第一个臭氧洞已经形成。

  据专家说,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他们发出警告说,皮肤癌风险或将提升。同温层里的臭氧层像一条巨大的毯子,笼罩在距离地面大约12英里(20公里)的上空,阻止太阳释放的大部分高频紫外线到达地面,大大降低晒斑和皮肤癌风险。但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德国不来梅港阿尔弗雷德极地和海洋研究所物理学家马库斯·雷克斯表示,北极高空持续结冰的天气,可能已经使臭氧浓度比标准浓度降低了近一半,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雷克斯表示,北极30个臭氧监测站获得的初始数据显示,今年冬季臭氧浓度下降的情况比以往更严重。他说,在春天来临之前,“第一个北极臭氧洞也许已经形成,这种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可能将被载入史册。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不过请静候我们的进一步消息”。对此,并未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大气化学家西蒙恩·迪尔梅斯也表示同意。迪尔梅斯说:“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北极的臭氧洞会增长多大,因为现在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

  不过要确认这些猜测是否属实,还需进行电脑模拟和卫星测量,研究负责人雷克斯表示,这些结果将为“今年的臭氧浓度降低提供独立见解”。臭氧洞是臭氧层里季节性出现的空洞区域,例如著名的南极臭氧洞。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意识到氯氟烃(CFCs)和其他化学物质对大气臭氧层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这些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发胶和制冷剂等物品里。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全球逐步淘汰氯氟烃,并用不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取而代之。然而,氯氟烃一旦进入大气,会在那里停留几十年,南极臭氧洞现在仍然存在,不过未来几十年有望变小一些。

  雷克斯表示,氯氟烃进入上层大气后会分解成氯原子,它被阳光激活后,会破坏臭氧分子。低温天气可通过极地同温层里的“美丽”云团加速这一过程, 一旦同温层的气温下降到至少零下108华氏度(零下78摄氏度)时,这种“美丽”但是至今不为人知的云状结构就会出现。这些云团为不活跃的氯的副产品提供了“蓄水库”。这些副产品在云团表面彼此发生反应,释放出“有攻击性”的氯原子,破坏臭氧分子。迪尔梅斯说,一旦气温回升,这一过程就会停止,这些所谓的北极涡旋也会随之散去。

  北极涡旋的面积大约是600万平方英里(1500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40个德国的面积,它是冬季在北极上空盘旋的一个冷气团。研究负责人雷克斯表示,寒流的出现并非巧合。他说:“北极冬季变得更加寒冷,这是一种持续的长期趋势。”全球变暖可能会加剧这一趋势。因为温室气体把热量禁锢在大气较低处,较高处的温度就会变得更低。当然,这一“过程比我们的简单解释要复杂的多”,温室气体影响较高海拔大气的方式可能有很多种。

  雷克斯表示,紫外辐射增加会影响北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例如,更多阳光照射会导致特定海洋藻类的生长速度变慢,使较大生物体的食物来源匮乏,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雷克斯表示,更令人不安的是,消耗臭氧的空气借助北极涡旋,会向南部人口密集区扩散。臭氧浓度低的空气经常被自然大气扰动向南带到北纬40°到45°的地方。臭氧浓度低的气团向南甚至延伸到欧洲城市意大利北部地区,或者美国纽约和旧金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迪尔梅斯表示,迅速移动的涡旋可能会持续到4月,此时天气已经转暖,人们在室外呆的时间会更长。

  迪尔梅斯说:“不过对人们来说,及早知道今年春天的臭氧浓度可能会更低也算是件好事。这样你就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皮肤,外出时涂抹防晒霜。”雷克斯表示,由于涡旋在不断移动,因此,一些地区出现的臭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团仅会持续数天。雷克斯还表示,今年冬天臭氧浓度下降并不意味着《蒙特利尔议定书》没有未起作用。他说:“有人可能会误解,会问我们已经禁止使用氯氟烃了,为什么这项举措似乎并没见成效。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是我们需要一些时间,因为氯氟烃会在大气里停留很长时间。”(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东京4月30日电 (记者 蓝建中)日本厚生劳动省30日宣布,从福岛、茨城等地的7名女性乳汁中检测出少量放射性碘,其中一名女性的乳汁中还含有少量放射性铯,但“浓度对婴儿健康没有影响”。

  日本民间团体“母乳调查和母子支援网络”日前宣布从母乳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厚生劳动省就此进行了相关调查。

  厚生劳动省通过妇产科医院等获得了福岛、茨城和千叶等地23名哺乳期女性合作,在24日至28日采集了母乳样本,然后在国立保健科学院进行检测。据宣布,此次母乳中检测出的放射性碘浓度在每千克2.2至8贝克勒尔,放射性铯-137的浓度为每千克2.4贝克勒尔。乳汁被检测出放射性铯的妇女曾于福岛核电站事故初期在核电站半径30公里范围内生活过。

  虽然厚生劳动省目前未就母乳的放射性制定安全标准,但由于奶粉的暂定安全标准值是放射性碘浓度为每千克100贝克勒尔,放射性铯为每千克200贝克勒尔,所以厚生劳动省指出,“由于量非常小,所以对婴儿的健康没有影响。”

(编辑:SN01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东京电力公司和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近日透露,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的取水口附近向海中排放的污水中部分高浓度放射性物质除残留在取水口附近,而已排放入海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扩散至近海。

  据东电称,26日在取水口附近采集的海水样本中检测到碘-131和铯-137的活度分别为法定上限的3300倍和280倍。4月上旬排放污水时最高曾测得碘超标750万倍,与此相比辐射量现已下降,但仍不断能检测到高浓度放射性物质。

  东电于6日停止排放污水,到本月中旬为止取水口附近一直由窗帘状的“围栏”包围着,东电认为该围栏在防止污水外流上效果显著。

  26日在取水口以北的5、6号机组的放水口附近采集的海水样本中测得碘活度超标2.2倍,3公里海域内超标1.4倍,15公里海域内为0.7倍。取水口附近被包围以前流出的污水已向外扩散,东电认为“虽然幅度不大,但浓度正全面下降”,日本保安院方面表示“(污水扩散)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我们将加强监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4月28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东京电力公司和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近日透露,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的取水口附近向海中排放的污水中部分高浓度放射性物质除残留在取水口附近,而已排放入海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扩散至近海。

  据东电称,26日在取水口附近采集的海水样本中检测到碘-131和铯-137的活度分别为法定上限的3300倍和280倍。4月上旬排放污水时最高曾测得碘超标750万倍,与此相比辐射量现已下降,但仍不断能检测到高浓度放射性物质。

  东电于6日停止排放污水,到本月中旬为止取水口附近一直由窗帘状的“围栏”包围着,东电认为该围栏在防止污水外流上效果显著。

  26日在取水口以北的5、6号机组的放水口附近采集的海水样本中测得碘活度超标2.2倍,3公里海域内超标1.4倍,15公里海域内为0.7倍。取水口附近被包围以前流出的污水已向外扩散,东电认为“虽然幅度不大,但浓度正全面下降”,日本保安院方面表示“(污水扩散)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我们将加强监视”。

(编辑:SN025)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日本研究人员19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能有效捕捉溶解在水中的放射性碘、铯、锶等并使之沉淀的粉末。
 

  日本金泽大学教授太田富久与一家专业污染处理公司合作取得了上述成果。这种粉末是将天然沸石等数种矿物和一些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制成的。研究人员用没有放射性的铯进行了实验。他们向100毫升浓度为1至10ppm(ppm指百万分之几)溶有铯的水中加入1.5克粉末,搅拌10分钟后,铯几乎被完全除去。用溶有碘和锶的水进行实验,也取得了同样的结果。
 

  太田富久指出,无论是否有放射性,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是相同的,因此这种粉末也能用于处理放射性碘、铯和锶。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高放射性污水所含放射性物质的浓度据估计在10ppm左右。另外,放射性碘的浓度即使达到100ppm,用这种粉末也能清除。
 

  沸石中有大量与铯离子大小几乎相同的孔,这种孔能捕捉溶解在水中的铯离子并让其沉淀。不过,单靠沸石还不够,所以还混合了其他物质。这些物质能与铯离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化合物并沉淀,从而提高捕捉放射性铯的效率。如果要清除碘和锶,只要在粉末中添加能分别让它们沉淀的物质即可。(记者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