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了一款神奇的增强型护目镜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了一款神奇的增强型护目镜,其主要的功能是可帮助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们在大雾弥漫的天气中看清机场跑道,也被称为“透视眼镜”。这款眼镜可以固定在飞行员的头部,并随着头部的运动而转动,液晶屏幕上将会显示出跑道的叠加线、塔台位置以及机场上其他飞机的活动情况,这对民航飞行员而言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工具,尤其是在降落的时候。


镜中画面

  当飞行员转动头部时,“透视眼镜”将会实时地反映出虚拟的场景,就如同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保持一种动态的虚拟变化。根据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兰利研究中心电子工程师特雷亚瑟(Trey Arthur)介绍:如果飞行员对一个机场并不熟悉,那么他们不得不拿出地图来研究。而这个“透视眼镜”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眼睛中会显示出新机场的航线,并以数字标明,还可以告诉他们去哪些地方走哪条跑道,以及如何才能在降落或者起飞的时候将机头正对在跑道中心线上。

  美国宇航局研制的这款神奇眼镜使得飞行员在大雾天气可更加安全地飞行,尽管目前在民航飞机驾驶舱内有许多液晶显示屏,上面显示了许多类似的信息,但毕竟需要飞行员分散注意力去观察液晶屏上的内容,如果将这一切通过技术手段缩小到一个小屏幕上,并佩戴在头部,可反映出真实世界的所有信息,因此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可以阻止潜在的灾难发生。

  在民航客机降落时遇到大雾天气被证明是一个真正的危险,比如在1977年发生在西班牙特内里费岛的重大空难事故,震惊了整个航空界。当时荷兰皇家航空的波音747在加速起飞过程中与泛美航空的波音747高速相撞,两架满载燃料与人员的大型波音747宽体客机燃烧的大火造成了583人死亡。电子工程师特雷亚瑟认为:如果机场上空因为大雾而看不到塔台和机场的其他部分,我们将会在“透视眼镜”中通过真实环境的虚拟而呈现出来,可增加飞行员对机场态势的感知能力。

  “透视眼镜”中还包括了全球定位导航信号、传感器、头戴式显示器(HWD)以及图像处理设备,眼镜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监控分布在驾驶舱周围的传感器,使用这些标记坐标和内置陀螺仪,就如同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中的类似功能,可使“透视眼镜”计算出飞行员的视线角度和对可视化的周围环境进行叠加,这些参数包括机外空气速度、高度以及方向,这些空速仪分布在飞机的顶部。根据最新的飞行员测试报告,这副“透视眼镜”受到的评价比目前民航客机上使用的液晶显示器要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向合作运营商提供这项技术。(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以色列科学家研发神奇眼镜 盲人将可"重见光明"

  眼镜猴堪称最喋喋不休者 以超声波发音沟通交流

  美研发3D效果隐形眼镜 走路时可观看立体图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视频显示猛犸象过河

猛犸象模拟图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幻小说迷和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时常幻想着恐龙能够重返地球,但或许这并不需要疯狂的科学家、秘密岛屿和保存在琥珀中的DNA,这是因为近日最新一段视频显示,多毛的猛犸可能漫步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目前最新视频显示,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处偏远河流,道路勘测工程师意外地拍摄到正在渡河的猛犸,图像显示猛犸的鼻子在水中,这段视频暗示着或许灭绝已久的猛犸仍幸存着。

  众所周知,猛犸是一种灭绝已久的动物,在最新拍摄的一段视频中显示一只猛犸正在涉水穿过俄罗斯楚科奇自治区的一条河流。

  在这段令人惊奇的视频中,一个红褐色皮毛大象外形的动物正在试着渡过河水,它的鼻子明显插入水中。俄罗斯一位政府工程师2011年夏天在西伯利亚偏远地区进行道路勘测时,意外地拍摄到这只猛犸。自从这段视频于2月9日公布之后他一直未发布任何评论意见。

  超自然作家迈克尔-科恩(Michael Cohen)称,西伯利亚是一个偏远广阔的地区,或许在这里存在着许多未被发现的神秘生物。西伯利亚是否包含着多毛猛犸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今年41岁的科恩说:“非常有可能是某些被科学家认为已灭绝物种幸存在西伯利亚境内。”他还指出,如果发现西伯利亚境内存活着灭绝动物对于俄罗斯政府而言可能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这将与俄罗斯政府计划开发西伯利亚自然资源产生冲突。

  考古研究显示,猛犸生活在15万年前的北美洲和欧洲境内,在西伯利亚曾发现保存完整的猛犸尸体。然而,在1万年前更新世末期,猛犸神秘地消失,直到公元前1700年一支独立猛犸群体仍幸存于西伯利亚弗半格尔岛。(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科学家用骨髓复活猛犸 侏罗纪公园奇迹真能上演

  专家发现史前驯犬新证据 猛犸象骨头伴葬显地位

  弗罗里达发现冰河世纪画像 描绘万年前猛犸雄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热成像图显示了英国城市的能量损耗情况,图中的爱丁堡有很大一部分呈现黄色,这表明它的能耗很大  
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热成像图显示了英国城市的能量损耗情况,图中的爱丁堡有很大一部分呈现黄色,这表明它的能耗很大
曼彻斯特市中心的这张图片说明企业的能源浪费很严重,嫩黄色显示能源消费水平很高,而紫色和蓝色显示能源消费水平较低  
曼彻斯特市中心的这张图片说明企业的能源浪费很严重,嫩黄色显示能源消费水平很高,而紫色和蓝色显示能源消费水平较低
该研究表示,利物浦等城市的中小型公司通过改变一些日常做法,每年可以节省多达1000英镑(1582.78美元)  
该研究表示,利物浦等城市的中小型公司通过改变一些日常做法,每年可以节省多达1000英镑(1582.78美元)
这张图显示的是伦敦大部分地区的能源效率,但是其他区域显示出释放了大量放射物,这可能是由空荡荡的停车场上的灯和购物中心一直亮着的展示灯造成的  
这张图显示的是伦敦大部分地区的能源效率,但是其他区域显示出释放了大量放射物,这可能是由空荡荡的停车场上的灯和购物中心一直亮着的展示灯造成的
英国天然气公司的这项研究显示,伯明翰等城市的企业的半数能耗是在员工离开办公室后产生的
英国天然气公司的这项研究显示,伯明翰等城市的企业的半数能耗是在员工离开办公室后产生的

  如果你总是不关电脑就离开办公室,现在可能是时候重新思考一下你的这种做法了。据这一系列热成像图显示,很显然,如果你是在英国爱丁堡工作,你公司浪费的能源可能会比大部分地方的公司都多。

  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显然是浪费能源的更大罪魁祸首,因为在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热成像图片中,它的很多空中轮廓线呈现黄色,这些图片是旨在通过小型和中型公司,削减能源消耗量的一项英国天然气公司的倡议的组成部分。图中的黄色和橙色显示的是最多能量以热的形式从建筑物里释放出来,而黑色和藏青色表明有少量或者没有能量损失。红色处于中间等级。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的空中轮廓线被当作企业能源观察方案的组成部分公布,该方案借助它的能源法案帮助各个公司。与爱丁堡相差不大的是曼彻斯特。

  空中轮廓线的很多部分显然释放出很高水平的放射物,在热成像图片上呈现黄色,但很明显,一些城市的高楼大厦显然比另外一些浪费的能源更少。曼彻斯特的近邻利物浦拥有不同能源效率的建筑物,在热成像图上显示出不同颜色。在这里的5张图里,伯明翰显然最节能,图片里只有少数建筑物呈现黄色,而伦敦的空中轮廓线主要是绿色和翠蓝色。英国天然气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企业多达半数的电费花在白天员工下班后没有关闭的电器上后,公布了这些图片。

  遍及英国的数千个智能仪表读数显示,公司多达46%的电能用在传统工作日上午8时到下午6时以外的时间。浪费电能的主要设备有空荡荡的停车场上的灯、购物中心的一直亮着的展示灯和整夜及周末一直开着的自动贩卖机。英国天然气公司表示,中小型企业通过检查灯和机器在不必要的时候是否关闭,每年可以节省多达1000英镑(1582.78美元)。该公司的麦克-英格兰德说:“中小企业是英国的支柱。它们的事例告诉我们,降低成本是在竞争激烈的经济体系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然而,很多公司并不清楚它们的电费问题,以及如何节省电费。”(孝文)

  相关阅读

  西班牙搭建巨型太阳伞广场 被质疑资源浪费(图)

  电视之父不愿看电视 评其是一种"浪费生活"方式

  欧美约会网站推"基因配对" 专家:浪费时间金钱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格雷格-达恩利用画笔和不同浓度的墨水绘制成这张水墨画。该图显示的是视网膜里的细胞格雷格-达恩利用画笔和不同浓度的墨水绘制成这张水墨画。该图显示的是视网膜里的细胞
这张手绘图显示的是人类海马状突起里的细胞,海马状突起是负责记忆和导航的重要大脑区域这张手绘图显示的是人类海马状突起里的细胞,海马状突起是负责记忆和导航的重要大脑区域
这张绘画显示的是靠近大脑皮层的地方,大脑皮层是一层组织,它被认为在人类感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张绘画显示的是靠近大脑皮层的地方,大脑皮层是一层组织,它被认为在人类感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时间9月27日消息,格雷格-达恩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神经系统学博士学位,但是他利用工作中遇到的材料创作了世界上最与众不同的一些艺术作品。格雷格还绘制了一些树,但是这些“树”并非真正的植物,而是神经元,即组成人类大脑的细胞。

  格雷格承认:“我对亚洲艺术非常着迷”,爱画日本水墨画,这是一种日本绘画技法,利用不同浓度的墨水创作“冲刷”效果。格雷格在他的国家加拿大展出了这些作品,他在他的网站上说:“我特别喜欢日本江户时代极简单的滚轴和屏风画。我还是一名神经系统学的忠实粉丝。因此,当我的两大爱好能够结合在一起,神经元通过亚洲水墨画的优雅形式表现出来时,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他说:“神经元可能非常小,但是它们拥有像树、花和动物等传统形式一样的美丽。我钦佩日本、中国和韩国艺术大师,因为他们的艺术简单而高雅,美丽而不俗。我在努力仿效他们的这种艺术风格。”(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城市噪音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汽车喇叭声和机器轰鸣声,让鸟儿“夫妻”在交谈时提高了嗓门。可如果雄鸟长期将本该在“耳鬓厮磨”时的低声呢喃换成高声叫喊,雌鸟不仅会拒绝生育,甚至还可能“红杏出墙”。

  荷兰莱顿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报告说,他们以荷兰的大山雀为对象,对其在求偶期和交配期的叫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产生的噪音迫使大山雀改换声调,以更高的频率“歌唱”。

  研究发现,高频歌声不但会降低雄鸟对异性的吸引力,也不利于雄鸟维持配偶对自己的忠诚度。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分析噪音污染对鸟类繁殖密度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和动物习性的影响等。

  研究显示,生活在嘈杂都市的大山雀比生活在较安静地区的同类叫声更尖厉。雄鸟为吸引更多异性注意,以便繁殖后代,更要拔高“嗓门”,让雌鸟更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呼唤。但大嗓门对雄鸟来说不但不能彰显“个人魅力”,还会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研究人员在不同环境噪音中向雌鸟播放了录制的不同频率的雄鸟叫声,结果显示,雄性大山雀的高频歌声不仅对异性的诱惑力较低,还可能会让雌鸟“另寻新欢”。

  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噪音污染,在雌性大山雀生殖能力处于峰值时期,雄鸟更喜欢用低沉的声音唱歌,因为“温柔”的歌声更有助于诱惑和鼓励雌鸟进行交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本报榆林讯 (记者 杨永存) 本是事业单位,却行使着企业的功能。本来只收手续费,却连代理费也收了,甚至不代理,费用也得照常交。更奇怪的是,收费没标准,收多少由所长拍板。日前,榆林市房管所因乱收房屋买卖代理费,三年敛财超600万元而遭到举报。 

  房管所领导

  我们有收费标准

  据当地媒体报道,作为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的榆林市房管所,本来是一家事业单位,但大肆收取房产交易代理费,从2008年以来收取了数百万元,且没有营业执照,没有收费标准。

  当地一位不久前买过房子的市民告诉记者,他经朋友介绍买了一套房子,并未经过房管所代理,结果在过户时被该所收取了3270元的“代理费”。更让他郁闷的是,除了被收取代理费外,房管所还要求他交了750元手续费。他觉得手续费当属正常收费,代理费这个钱则出的很冤,没个说理处。

  记者在榆林市房管所交易大厅看到,该所把房屋买卖代理费的收费标准上墙公示,标准为房屋成交价的0.5~2.5%。而对于这个收费标准,该所两个正副所长说法不一。常姓副所长称,实际上他们在操作中按成交价的1%收取费用,而所长思亮说按成交价的0.5%收取。据其介绍,榆林房管所收取房屋买卖代理费从2008年7月开始,当时是一次收取300元,去年9月以后,收取标准按成交价的0.5%收取。但记者从有关渠道获得的该所的收费明细上发现,事实并非该所负责人所说的按成交价的0.5%收取代理费,而是从2009年底开始,这个收费标准即按成交价的1%收取。

  明细单上还显示,刚开始这项收费名称为信息费、合同费,后来改为代理费,但收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时甚至可以不收。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的几起案例,完全佐证了榆林房管所收费乱用标准甚至没有标准的行为。

  2011年3月份,榆林市民马先生向买主吴女士出让了一套房屋,成交价为35.3万元,房屋买卖代理费为500元。而同一天,市民车先生向买主霍先生出让的一套单元房,成交价为36.6万元,却被收取了房屋买卖代理费3660元。还有,2010年12月份,榆林烟草公司向王先生等176户出售房屋,成交总价3126万元,而房管所收取的房屋买卖代理费却为40700元,收取标准约为0.1%。同一天,成交价为52.5万元的王先生,显示没有收取任何“房屋买卖代理费”。更奇怪的是,某房地产公司成交价为6722.8万元的房屋交易中,收费一栏中显示为“预收”,没有具体金额。面对上述事实,房管所所长思亮一会儿坚称收费是按统一标准执行的,一会儿又说是免不了人情世故,总之觉得收代理费有理。

  住建局表示

  房管所不能收中介费

  近日,榆林市房管所办公室向媒体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三年来该所收取代理费为229万元。而知情人提供的数据却显示,仅2009年至2011年4月份,该所收取的代理费就高达630多万元。

  昨日,榆林市住建局有关人员向媒体表示,该市共有34家中介机构,市房管所并不在其列,房管所虽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但没有中介服务的机构资质,只能收取交易手续费,不能收中介费。榆林市物价局纪检书记、新闻发言人贺枫表示,他们已经约谈了榆林市房管所负责人,并让其展开自查,对没有履行中介服务却收取代理费的,立即全部退还,下一步还将研讨,是否收回其收费许可证。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科学网(kexue.com)讯 水,人类的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目前人类的头等大事。目前在一颗遥远的类行星上,发现了水源,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节约用水依旧是目前人类的重中之重。

  最近两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对同一颗类星体下功夫,在这颗遥远的类星体上,他们发现了一座超极大的水库。类星体是宇宙中最亮和活动最为猛烈的天体,而这座水库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发现最大、最遥远的水源。

  研究人员所发现的这批大量水汽,质量至少有全世界海洋总量的140兆倍,等于10万颗太阳质量,如果能取回一部分这些水的话,不知道地球上还需担心缺水问题?只不过,这些水比天边还远,在300亿兆英里以外。

  因为类星体极为遥远,它发出的光,也要120亿年才能抵达地球。因此,这些观测所显示的也就是宇宙大约在16亿岁时的数据。这颗类星体最特别之处在于,它周围是被质量非常大的水环绕着。研究人员说,我们的观测显示出,整个宇宙中,水无处不在,即便是非常早期的宇宙也不例外。和这颗类星体相关的发现,将发表于2011年8月号的天文物理通迅(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类星体的能量,是由一个巨大黑洞所供给,黑洞持续消耗掉周围气体和尘埃盘,负责吃进气体和尘埃,类星体则会把大量的能量喷出来。这颗两组天文学家都在研究的类星体,名字叫做APM 08279 5255,里面内藏着一颗大黑洞,质量等于200亿个太阳,产出的能量更高达1000兆个太阳。

  天文学家本来就预计在早期宇宙中应该有水汽存在,所以这回发现水,并不算让他们太意外。我们的银河系里也有水汽,虽然总质量只有这颗类星体的1/4000,这是因为银河系的水大多结成了冰,以冰的形式存在。

  这颗类星体气温偏暖,摄氏零下53度

  水汽是一种微量气体,也是让我们了解这颗类星体性质如何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这个特殊的类星体里,水汽以气体状态分布在黑洞周围,经计算,整个区域约宽达几百光年(1光年大约是6兆英里)。此外,这些水汽还告诉我们另一件事情:如果以天文学的标淮来看,算起来,在那颗类星体那边的气体温度偏暖,并且密度偏高。虽然那一团气体已达摄氏零下53度,相当冷,而且和地球大气层相比,密度还只有300兆分之一,不过拿它来和银河系的平均温度和密度相比,还是比较暖活了5倍,且密度高了大约10至100倍。(银河系在宇宙中算是相当典型的一个星系。)

  水汽又仅是该颗类星体四周的各种气体其中之一而已,它的存在表示这颗类星体还持续以X射线和红外线辐射为气体进行轰炸式泡澡服务,从辐射和水汽之间的彼此作用,可以显示出气体的属性,也能看出类星体对它有何影响。例如,分析水汽便能显示辐射如何加热其他气体成分。此外,测量水汽和其他譬如一氧化碳之类的分子,还显示出那里的气体似乎足够喂养黑洞继续成长,直到成为现今6倍大。当然,后续是否果真会如此发展,并非绝对那么明确,因为,天文学家说,有些气体最终可能会凝结,成为恒星,也有可能被类星体弹出来消散掉。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依偎在鸣沙山怀抱中的月牙泉

  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5年间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至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上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至60米,被称为“沙漠奇观”的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考古学家们日前在墨西哥南部的帕伦克玛雅遗址的一座古墓中放入一台小型远程遥控摄像机,以便在不破坏古墓的情况下了解其内部情况。

  这台摄像机拍下的画面显示,古墓内部完好无损,内有贡品和以血红色为背景色的壁画。壁画色彩鲜明,上有9个黑色图案。此外,墓室的地面上还有花瓶和玉器等装饰品。据悉,这座古墓已有1500年的历史。

  事实上,考古学家们早在1999年就发现了这个墓室,但由于古墓上方的金字塔已经不牢固,因此出于保护古墓的考虑,一直未对它进行深入挖掘。(信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碳纳米管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自行车和球拍等产品生产中。是英国研究人员提醒说,生产碳纳米管和利用该材料制造其他产品的工人,需防范因吸入碳纳米管而致癌的风险。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病理学期刊》上报告说,碳纳米管的粗细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动物实验显示,如果它进入实验鼠的肺部,可能引起间皮瘤等癌症。此前该校研究人员曾报告说,碳纳米管可在实验鼠的腹腔中引发癌症。这些研究均显示,必须警惕碳纳米管给生产者带来的健康风险。
研究人员说,碳纳米管引发癌症的机理与石棉纤维类似。石棉已被确认为致癌物质,其细小纤维被吸入后会诱发胸膜间皮瘤。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容易引发癌症的是那些较长的碳纳米管,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更容易卡在肺部或腹部细胞间的空腔中。实验显示,长度较短的碳纳米管引发癌症的风险相对较小。这也许意味着可以在碳纳米管生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设计出既能满足生产需求,致癌风险又低的碳纳米管。
领导这一研究的肯·唐纳森教授说,上述研究结果提醒生产商,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设法防范生产线上的工人因接触碳纳米管而患癌。(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