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日本和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就像人类大脑分为左右脑那样,一种产于印度的热带淡水鱼斑马鱼的脑也有左右之分,两部分功能有差异。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伦敦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斑马鱼只用右眼观察它不熟悉的诱饵。研究人员猜想,这一现象可能与鱼脑构造的左右差异有关。研究小组为此开发了一项新技术,能够把脑部特定部位和通过其中的电流信号转变为图像,用于观测鱼受到视觉信号等外部刺激后间脑部位的反应。间脑位于脊柱动物的大脑和中脑之间。

  结果显示,间脑左右各有一个叫作手网核的部位,它们的构造不对称。手网核是与嗅脑的反射线路相关的细脑群。左侧手网核的神经细胞多与背部关联,而右侧手网核的神经细胞多和腹部关联。这一差异对脑部功能有何影响,人们还不清楚。但研究小组推测,其构造不同可能导致大脑机能存在左右差别。

  一般认为,人类的大脑皮层非常发达,左右脑分别拥有理论思考和直观判断的机能。左右分工的脑部构造是人脑的一大特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大地震前后各测量站位移情况
日本大地震前后各测量站位移情况

海上保安厅在日本外海5个地点设置了海底测量装置
海上保安厅在日本外海5个地点设置了海底测量装置

海啸和地震袭击日本后,汹涌而来的海水冲过防洪堤,瞬间淹没黑河入海口附近的一个海滨村庄。
海啸和地震袭击日本后,汹涌而来的海水冲过防洪堤,瞬间淹没黑河入海口附近的一个海滨村庄。

  根据设置在海床上的仪器实测数据,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板块位移超过了20米。这一实测数据几乎相当于之前专家仅仅依据理论计算得出结果的两倍。

  日本海上保安厅负责维护设置在日本近海断层附近海床上的测量仪器,这些断层带地震频发。在这次的实测数据中还发现3·11大地震引发的海床抬升超过了3米。这些数据再次提醒我们日本东北大地震及其随后出现的海啸的巨大威力。

  日本海上保安厅的佐藤麻理子博士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称:“此次测量显示的位移程度超出原先理论估算的两倍。我们的这一结果显示了在外海海床上安置实测装置的重要性。”佐藤博士的论文是将在本周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予以报道的三篇论文之一。

  这三篇论文一起,为揭示这场大地震的起因和复杂性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暴露出科学家之间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克·西蒙斯(Mark Simons)教授评价道:“我认为他们应当做的更好一些。”西蒙斯教授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了解地震发生当天地球内部究竟发生了何种地质学变化。

  海底测量站的重要性

  3·11东北大地震的震源位于日本海沟,这是一个版块交会点。在这里,密度较大的太平洋板块向上覆的亚欧板块俯冲。

  不过万幸的是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日本外海,距离最近的宫城县仙台市也有近130公里,但这次地震的震源很浅,仅有32公里,因此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设在陆地上的GPS基站测量到日本本岛在地震中向东南方向出现了位移,这些数据随后也被用来对日本外海海底的位移情况进行估算。

  但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工作人员最后成功地获取了更多的直接测量数据,他们测定了设在海底的5个测量站的位置数据。其中一个测量站几乎恰好位于震中位置。

  佐藤博士解释说:“海底测量设备就像是声波镜子。我们首先通过GPS技术测定调查船的位置,随后在测量船上向海底测量站发送声波,以便测定其位置。重复这一过程,我们便能得到地震前后海底基站的位移数据。”

  这些设备在10年前便已经安装,但是有关它们精确位置信息的数据是直到去年9月份才获取的。今年3月底4月初,海上保安厅派出调查船,以便获得震后的精确位置信息进行对比。

  对比的结果显示日本附近海床向东南方向出现了5~24米的水平位移,垂直方向的位移值约为-0.8米~3米。记录到24米的最大位移值的测量站名为MYGI,可以在附图中看到。

  佐藤博士表示:“测量结果显示在断层线附近出现了大规模的板块移动,这导致了惊人的海啸。不过光凭这些数据还不足以解释此次海啸的规模,但这些数据确实可以为我们在构建事件模型时提供很好的限制性依据。”

  现有模型的缺陷

  这场地震的规模和位置都让很多科学家们吃惊不已。在此之前,学界普遍认为,宫城县附近的断层不会发生大地震,因为这里常年发生7级左右的地震,释放了大量的地质应力。但西蒙斯教授的团队根据大量数据构建的模型显示,先前的看法可能是非常有问题的。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搞不清楚为什么宫城县附近的这一断层带竟然会累积这么强大的应力。有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在向亚欧板块下方俯冲时,被一些海底火山卡住了,这样就导致了应力的急剧增加。

  西蒙斯解释说:“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两块相互移动的木板之间的一颗钉子。尽管木板之间可能还是可以发生微小的移动,但最终还是被这个钉子卡住了。”

  他继续表示:“这样的缓慢蠕动可能会引发一些规模相对小一些的地震,如之前发生的一连串7级左右的地震,但最后,钉子终于承受不住强大的应力而崩溃,于是巨大的位移瞬间发生,引发超强地震。而如果这样的应力累积持续1000年,一次地震出现的位移量甚至可以达到50~100米。”

  对于未来的担忧

  现在专家们普遍担心的是,接下来,在断层带的南侧在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这里靠近东京,全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此。

  这里的茨城县断层地带一直以来都呈现和此次发生强震的宫城县断层带相似的活动现象。

  西蒙斯教授强调说:“我想说,我们绝非在预测一次未来的地震,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再次提醒人们我们对地震现象是多么无知。以此激励我们投入更大的努力去研究地震的预报技术。”

  根据最新的警方统计数据,在此次日本大地震中确认遇难的人数已经上升到1.5万人,另有1.1万人依然失踪。(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放射性污水储存设施“钢制浮体”。

  日本东电公司5月21日称,一个用于存储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放射性污水的巨大“钢制浮体”已于当天到达该核电站专用码头。

  东电公司透露,这一浮体将用于存储在核电站内遭到核污染的9万吨放射性水。浮体由钢铁制成,全长约136米、宽46米、高3米,内部共可承载10万吨水。

  据悉,这一浮体曾在日本静冈市被用作“漂浮公园”,以供垂钓者使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和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就像人类大脑分为左右脑那样,一种产于印度的热带淡水鱼斑马鱼的脑也有左右之分,两部分功能有差异。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伦敦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斑马鱼只用右眼观察它不熟悉的诱饵。研究人员猜想,这一现象可能与鱼脑构造的左右差异有关。研究小组为此开发了一项新技术,能够把脑部特定部位和通过其中的电流信号转变为图像,用于观测鱼受到视觉信号等外部刺激后间脑部位的反应。间脑位于脊柱动物的大脑和中脑之间。

  结果显示,间脑左右各有一个叫作手网核的部位,它们的构造不对称。手网核是与嗅脑的反射线路相关的细脑群。左侧手网核的神经细胞多与背部关联,而右侧手网核的神经细胞多和腹部关联。这一差异对脑部功能有何影响,人们还不清楚。但研究小组推测,其构造不同可能导致大脑机能存在左右差别。

  一般认为,人类的大脑皮层非常发达,左右脑分别拥有理论思考和直观判断的机能。左右分工的脑部构造是人脑的一大特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名抢修人员14日上午突感不适,不治身亡。这是这座核电站发生辐射物质泄漏以来首名抢修人员死亡。按照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的说法,男子年过六旬,并非死于过量辐射,死亡原因有待调查。

  医生称或死于心脏病

  东电没有介绍猝死男子的具体身份,只是说他并非东电职员,而是“合作企业”即次级承包商的一名雇员。

  这名男子当天早晨6时开始与另一名作业人员在储存辐射污水的集中废弃物处理设施内搬运电锯等器材。大约50分钟后,他报告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随后晕倒。7时过后,他被抬入核电站医务室,已经失去意识。8时35分左右,他在附近福岛县磐城市急救中心接受抢救。9时33分,医生确认他死亡。

  “他受到0.17毫希辐射,”东电发言人森吉典(音译)说,“但他身穿防护装备,体内没有发现辐射物质。我们还没有确认他的死因。”磐城市急救中心一名医生说,“死因极可能是心脏病发作”,不大可能是辐射。

  男子所受外部辐射远低于日本政府规定的紧急作业辐射量安全上限、即累计承受250毫希。东电介绍,其他作业人员没有抱怨健康问题。

  抢修人员多次中暑

  从东电介绍的情况看,这名男性工人可能属于“过劳死”。

  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以来,抢修人员需要穿着密封性强、较为沉重的防护服,戴防护面罩,携带辐射量测定器,不易补充水分,上厕所更不容易。尽管作业时间每天不超过3小时,时间一般定在较为凉快的6时至9时,但身着全套防护服装备,如同身处蒸笼,每次作业会出一身大汗。日本《每日新闻》14日报道,抢修人员已报告多起中暑病例。

  抢修人员同时面临心理恐慌之类“看不见的敌人”。从以往记录看,东电是否向非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足够安全培训或心理咨询,存在疑问。

  抗震楼内无医生

  东电本月4日说,打算改善抢修人员作业环境,措施包括在核电站内常驻医护人员,为工人提供健康诊断,每天早餐提供面包,午餐和晚餐提供盒饭,搭建预制板房作为临时宿舍,提供双层床和淋浴设施。

  然而,东电14日晚些时候承认,猝死男子晕倒时,普通工人、工程师等抢修人员临时居住的抗震楼内没有医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5月13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中部电力公司于13日凌晨开始,对位于静冈县御前崎市的浜冈核电站第4号核反应堆实施停止作业。这是根据日本政府提出的“关闭浜冈核电站”要求而采取的第一步行动。

  据报道,日本中部电力公司13日上午发表的消息说,从当地时间凌晨3时半开始,发电机的发电数值开始下降,到上午10时许,整个反应堆的发电会处于停止状态。接下来,需要在原子炉内插入防止核分裂继续进行的“制御棒”,预定在下午3时,原子炉会完全停止。

  浜冈核电站所在位置正好位于预测中的东海大地震的震源之上,日本政府担心,一旦东海大地震发生的话,核电站将会遭受毁灭性打击,导致新的核泄漏事故发生。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李珍 孙秀萍 本报特约记者 詹德斌 王轶峰 本报记者 王渠 据5月13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原定本月21日至22日在东京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谈日前传出“改址风波”。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首相菅直人个人提议将会谈开幕式设在刚遭受地震和核灾难的日本福岛县举行,目前正在就这一方案征求中韩两国意见。日媒认为,菅直人此举是希望提振灾民士气,并改善因核事故受损的日本农产品形象。然而,这种改址方式是否合适,各界看法不一。有韩国网民认为,日本是“居心叵测”,“试图利用他国首脑来宣传本国救灾工作”。日本国内也有不少媒体认为,菅直人此举“实现上有很大困难,可能被搁浅”。

  据日本《每日新闻》12日报道,日本政府计划让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韩国总统李明博经由仙台机场到达福岛市,然后在福岛县县厅出席开幕式,之后返回东京举行首脑会谈。据称这纯粹是菅直人个人的提议,目的是“缓和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日本产品被评价过低的损害”。日本政府人士称:“已就此事向中韩两国进行了事务级别的磋商,但两国都没有回应。”

  日本共同社称,菅直人曾指示外务省和警察厅等为21日下午在福岛召开三国首脑会谈开幕式做好准备。“但由于如果三国首脑同时到达福岛将需要大量警备,日本政府内部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这一计划相当困难”。《每日新闻》还报道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三国首脑会谈期间可能会访问日本宫城县女川町,与在地震中拯救了中国研修生、至今下落不明的日本人佐藤充的家属会面。李明博总统也将访问仙台。

  然而,改址的说法遭到日本外务省否认。外务省官房国际报道官室的报道官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政府已经在4月15日正式对外公布,日中韩三国首脑会谈将在东京举行。“虽然我们也知道有报道称日本想要在福岛举行开幕式,但日本政府没有正式讨论过这一情况”。

  一名日本资深政治评论家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菅直人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三国首脑会谈在福岛召开,既可以在国际上突出福岛的安全形象,也可以为日本出口产品受阻解围。对于国内,还可以抚平菅直人不擅长外交的印象,有利于巩固他的执政基盘。但这名学者认为,虽然三国首脑会谈在福岛召开是个“好主意”,但因核事故没有完全控制,确实存在风险,因此如果中韩拒绝前往福岛参会也可以理解。

  对于开幕式改址的报道,韩国政府表态谨慎。韩国《朝鲜日报》12日援引韩国外交通商部负责人的话称:“韩中日三国正就多个方案进行协商,尚未做出任何决定。”韩联社也援引外交消息人士的话称,以访问日本为契机,自然而然地访问核事故现场,这是应该的。但目前韩日仍在交换意见,尚未作出任何决定。此外,青瓦台核心负责人表示:“尽管日本尚未做出正式通报,但有消息说,日本内部正在讨论将仙台作为韩中日首脑峰会举办地,尚未作出结论。”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韩国舆论对待此事的反应要激烈得多。韩国《东亚日报》认为,菅直人因在核事故过程中表现出领导能力不足而陷入政治困境,日本的核技术和食品安全也让全世界感到不安,所以这次的举动是恢复信任的一箭双雕之举。《东亚日报》称,韩国政府内部也存在两种声音。赞成者认为,只要会谈场所没有安全问题,就应爽快答应。反对者认为,要求别国首脑前往危险地区,这种做法不符外交惯例。

  韩国《朝鲜日报》援引一名叫林在元的网民的话称,“居然想利用其他国家首脑上演这种闹剧帮助解决国内政治问题”,“全世界只有日本能想出这种厚颜无耻的馊主意,真不能和这种国家共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福岛开幕式”一事表示,关于会议的具体安排,三方还在协商之中。“我们关心日本灾区重建工作,希望灾区人民克服困难、重建家园。我们也愿意根据日方需要,与日方就此保持沟通、开展合作”。

  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吕超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将开幕式改到福岛举行的做法不是很合适,也没有什么道理。如果说东京因缺水、缺电不适合举行,可以改到关西举行,日方选择福岛这个地方开会,至少不是东方人的好客之道,也不符合外交惯例。首脑会谈轻易改变召开地点,需要有令人信服的道理,日本给出的解释明显带有自私的成分。

  吕超认为,中韩非常重视这次三国首脑会谈。去年在韩国举行的会谈上,三国成立了一体化的办事性机构———中日韩事务局。中国对三国合作抱有很大期望,希望三国能担负起引领亚洲经济和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日本在这次会议的议程上没有给人特别深的印象,在会议地点的选择上倒是令人吃惊和费解。”

  目前,福岛核电站依然灾难不断。东京电力公司12日称,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全长4米的400支核燃料棒已全露出水面,并预计熔化了55%。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当天下午宣布,政府将下令屠宰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警戒区域内的所有家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网站12日报道称,俄国防部近日决定,将完善南千岛群岛的两个岛屿上的军备部署。

  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尼古拉·马卡罗夫11日表示:“国防部的计划已经得到批准。”此外,马卡罗夫称,俄罗斯将在南千岛群岛上建设两个军事据点。

  军事据点的建设工作将于2012年完成。俄将为这两个军事据点配备新式的通信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和雷达站。

  “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隐身性能好,飞行速度达3060公里每小时。

  “堡垒”反导系统,有效攻击距离为300公里,可用于防卫长度超过600公里的海岸线。

  俄制米-28武装直升机,北约为其命名“浩劫”(Havoc),结构布局和作战特点与美国阿帕奇系列直升机类似。由此,西方国家戏称米-28武装直升机为“阿帕奇斯基”。

  这些被俄罗斯军方视作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将在今后三年至四年部署在俄日争议岛屿的国后岛和择捉岛上。

  俄罗斯称俄日争议岛屿为南千岛群岛,包括齿舞岛、色丹岛、国后岛和择捉岛;日本称其为北方四岛。

  “让日本人冷静下来”

  俄罗斯媒体12日援引该国国防部的计划称,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俄罗斯将开始着手在国后岛和择捉岛部署现代化武器装备,包括“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堡垒”反导系统“道尔M2”防空导弹以及米-28武装直升机等“撒手锏”。

  俄军还计划在该地区部署从法国购买的“西北风”级登陆舰。军备部署工作预计三年至四年内完成。

  有分析人士称,俄罗斯在这些岛屿部署的武器已严重过时。其实,自苏联解体以来,南千岛群岛的防卫力量一直相当薄弱。

  俄军事杂志《国防》主编克罗特琴科指出:“我们有必要增强军备,以便让日本人的脑袋冷静下来。”

  俄发展争议岛屿经济

  除了在俄日争议岛屿上完善军事部署,俄罗斯政府更希望在岛上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日本媒体11日援引几名俄远东萨哈林州官员的话报道称,俄罗斯副总理伊万诺夫定于15日视察国后岛和择捉岛。次日,伊万诺夫将在萨哈林州首府南萨哈林斯克召开会议,商讨南千岛群岛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今年3月,俄罗斯政府公布了2011年南千岛群岛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包括在择捉岛修建新机场、修缮国后岛门捷列沃机场、修复色丹岛上公路、在南库里尔斯克镇建码头、在国后岛建渔业加工厂等。

  此外,俄罗斯政府规划还考虑改造、维修择捉岛燃料供应系统及南库里尔斯克镇供水和下水道等排水系统。

  为推动一系列经济发展规划的开展,俄罗斯政府计划拨款11.4亿卢布(约合4119万美元)。

  俄日“热战”近一年

  自去年7月以来,俄罗斯与日本围绕争议岛屿展开了一系列博弈。

  2010年7月,俄罗斯在择捉岛实施了苏联解体后最大规模的军演。

  11月1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视察国后岛。这是俄国家元首首次视察俄日争议岛屿。

  12月4日,时任日外相前原诚司乘坐海上保安厅飞机从空中视察北方四岛,以此宣示日本对这些岛屿的主权所有。

  围绕争议岛屿,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一系列宣示主权所有的活动。

  资料显示,1855年签署的《俄日友好条约》认定南千岛群岛归日本所有,但根据1945年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达成的默契,苏联出兵攻打日本胜利后将取得南千岛群岛主权。按照1956年苏日联合宣言,在签署苏日和平条约后苏联可归还日本两个较小的齿舞岛和色丹岛(占领土争议的6%)。但在冷战期间未能解决这一问题。苏联解体后的初期,俄国力大减,叶利钦政府考虑通过解决俄日领土争端来发展俄日关系,以便从日本引进资金、技术发展俄罗斯。

  此时,日本欲乘俄虚弱之机要求归还全部四岛,但叶利钦在国内强大压力下,不敢归还,被迫取消原定的1992年冬对日本的访问行程。自此,日本一直要求归还全部四岛,否则不签署俄日和平条约。

  普京2000年出任俄总统后,也于2004年表示可归还齿舞岛和色丹岛,条件是签订和平条约,但被日本拒绝。

  60多年来,日本各党派在竞选时在领土问题上都奉行强硬立场,以图争取选票。

  地震曾令紧张关系缓解

  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俄日因岛屿纷争而紧张的外交关系有所缓解。

  地震后,俄罗斯向日本派出了紧急救援人员,帮助日本进行震后搜救。有分析人士乐观地认为,日本大地震可能成为俄日紧张关系缓解的契机。

  然而,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马卡罗夫5月11日的表态将令这种期望再度落空。俄罗斯《莫斯科时报》认为,他的表态可能再度引起日本的强烈回应。

  近一年俄日岛屿争议

  2010年7月

  俄罗斯在择捉岛实施了苏联解体后最大规模的军演。

  11月1日

  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视察国后岛。这是俄国家元首首次视察俄日争议岛屿。

  11月3日

  日驻俄大使河野雅治暂时被召回,向时任日外相前原诚司汇报俄总统视察争议岛屿的情况。

  12月4日

  时任日外相前原诚司乘坐海上保安厅飞机从空中视察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以此宣示日本对这些岛屿的主权所有。

  12月13日

  俄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视察了择捉岛和国后岛,考察一些社会项目的建设进程。当晚,日首相菅直人表示,舒瓦洛夫视察国后岛和择捉岛非常令人遗憾。

  2011年1月

  俄国防部副部长布尔加科夫视察国后岛和择捉岛,承诺将会改善当地士兵的生活条件及增加燃料供给。

  2月4日

  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视察择捉岛、国后岛和色丹岛。此次访问旨在视察驻扎在当地的机枪炮兵师。

  2月19日

  日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乘坐海上保安厅飞机从空中视察北方四岛。枝野表示,北方四岛与北海道的距离比想像的近,如果日本人知道距离如此近,就会对北方四岛问题更加关注。

  3月11日

  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严重核泄漏事故。日俄之间的岛屿争议暂息。

  5月11日

  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马卡罗夫表示,俄方今年下半年将着手加强俄日争议岛屿军备部署,包括装备反舰巡航导弹。

  □本报记者 颜颖颛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主管林业发展的日本林野厅日前决定,在日本大地震后的重建中,通过种植海岸防护林来减轻日后海啸造成的损失。

  海岸防护林原本是为了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扬沙而种植的,但此次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后,专家发现海岸防护林只要有足够纵深,就可以阻止随海啸而来的船只和瓦砾对住宅的破坏,并减缓海水奔涌的速度。林野厅准备在6月前就海岸防护林与海啸灾害的关系汇总调查结果,并考虑未来在很可能发生海底地震的静冈县等地利用海岸防护林遏制海啸。

  目前已提出的方案包括:在相关海岸构筑10米至20米高的土丘,在土丘上种植树木;在沿海地区种植海岸防护林并开辟农用地,作为海啸缓冲地带,然后在内陆筑起土丘,用于保护住宅区。林野厅希望其中的若干方案能在政府重建计划中得到体现。(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经济产业省计划让各地区的城市燃气网相互联接起来

  日本经济产业省计划让各地区的城市燃气网相互联接起来。这样,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易于燃气供给的调度,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在锅炉与空调等方面采用燃气从而降低对电力的依赖度。日本经济产业省将通过放松管制与财政补贴的方式,建设12条总长600公里的燃气管道,另由企业建设33条。

  由于日本的燃气管网大多建于需求密集的城市地区,而东京、名古屋、大阪等主要城市间的燃气管道并没有互联。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为了进行资源的灵活调度,必须使这些地区之间的燃气管道能够互联。

  其中,在预计投资可以带来较好回报的建设区间,主要以企业为主建设33条(约2600公里)线路,预计管道投资规模为5800亿日元。日本经济产业省将通过放松管制等政策,支持广域式的建设。

  此外,预计投资回报较难的区间将通过政府财政补贴进行建设。日本经济产业省计划建设12条线路,投资规模为1500亿日元。其中包括神奈川县箱根市―静冈县御殿场市、爱知县丰桥市―浜松市的燃气管之间的互联。那么由企业建设的东北地区至广岛东部的燃气管道就都可以实现联接了。

  日本大地震中,设备遭受严重毁坏的仙台国营燃气企业接受燃气管互联的新潟地区供给后得以重新启动。最初被认为需要一个月的重新启动期缩短到10天。因此,日本经济产业省认为燃气管网互联在应对自然灾害上具有较高重要性。

  燃气管网的建设大约需要10~20年的推进过程。日本经济产业省所研究的扶持政策中的放松管制政策将首先研究对农村地区的燃气管铺设手续的简化等,用以支持建设计划顺利落实、减少投资负担。

  同时,也将扩大财政与税收方面的扶持。研究将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优惠也适用于燃气企业在供给区域外的燃气管铺设。并从防灾角度,在公共性较高的区间提供补贴。

  如果广域式建设燃气管网,将产生扩大使用燃气的区域效果。工厂中如果导入效率较高的热电联产系统,也将作为能源,产生降低对电力过度依赖的效果。(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王喜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8 页,共 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