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岁末年初科学界的盘点不断展开,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屡被提及。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这起中国SCI论文饥渴背景下的疯狂案例曾令国际舆论哗然。
实际上,即便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或国家部委高层次的评审中,算数量、比速度,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些还算好但并非真正突出的发现,因为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就被国内领导和部门作为突出贡献而庆祝并给予极大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近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
人类餐桌上的美食难道要遭遇灭绝厄运?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4日消息,牡蛎是很多人喜欢的海鲜美食之一,但一项研究表明,我们喜欢的这一美食,数量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减少。世界上超过85%的牡蛎都受到影响。由于遭到过度捕捞或者因海洋环境的变化,牡蛎的数量锐减。
据每日邮报报道,学家们认为,这些软体动物在他们的自然栖息地中越来越少,和人类的过度采伐有直接关系。甚至在瓦登海域,包括纳拉甘赛特海湾,罗德岛,这些地区的牡蛎礁数量还不到原来的1%。
北美的五个牡蛎栖息地的数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5%。一个由自然保护协会和美国加州大学迈克尔-贝克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以44个牡蛎生态区和144片牡蛎礁群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调研,其研究论文在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
研究结论说:“牡蛎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地区的数量普遍减少到只有之前10%的数量。这些美食并不是生态系统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正因为对牡蛎的追求,同时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珊瑚礁的数量大大减少,甚至有完全消失的趋势。”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项目并没有对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亚洲地区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建议,在这些牡蛎数量锐减的地区设立禁止捕捞区。贝克博士还补充说,目前或许已经是拯救牡蛎最后的机会了。
牡蛎作为一种美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沿海渔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生态环境中他们还可以给海水进行过滤。研究小组还呼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采用有效的奖惩措施进行可持续发展。否则,一个个小小的牡蛎可能成为改变海洋环境的“蝴蝶翅膀”!
(科学网-kexue.com 小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灰叶猴
在云南省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科研人员近日发现了曾经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数量有约50只。科研人员在连续3天的近距离监测中,拍摄了珍贵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此外,还监测到了鬣羚、麂子、野猪的足印和生活过的痕迹。
2003年,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的专家曾在这里看到过灰叶猴,数量大约有10多只,但没拍摄到图片和视频资料。
灰叶猴一般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由于身体的毛色主要为灰褐色,或银灰色略带黄色,胸腹部为灰白色,故称为“灰叶猴”。
灰叶猴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随着上世纪70年代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捕杀,灰叶猴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目前,全球现存的数量也是非常稀少。(王永虹 常学科 高国政)
美国圣路易斯动物园出生的黑犀牛仔。
1月26日消息,美国圣路易斯动物园近日诞生一只罕见的黑色犀牛仔,这是该动物园20年来首次降生这种品种的犀牛。
这只公牛仔重120.5磅(约54公斤),1月14日出生。黑犀牛是一个濒临灭绝的品种,数量虽非常少,但正在逐步增加。为保护这个种类,北美洲38个动物园人工养殖了总共60头黑犀牛。
圣路易斯动物园表示,这头黑犀牛仔的父母都年满6岁,2007年来到该园。
在犀牛种群中,黑犀牛的数量急剧下降。1970年,据认为在非洲有约6.5万头黑犀牛;1993年,在野外仅存2300头。根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的统计数据,2003年,非洲黑犀牛总数恢复到3610头。由于牛角有药用价值,对黑犀牛的偷猎现象非常严重。
WCS成员正在给野生老虎戴无线电项圈
我国拍到的第一张野生东北虎照片
农历庚寅虎年即将过去。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关老虎的新闻不少,特别是2010年11月21日至24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高级别保护老虎国际论坛,更引起人们对野生虎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论坛上有专家警告,如果各国不采取切实保护措施,野生虎可 能到下一个农历虎年(即2022年)踪迹全无。而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焱表示,由于人们对野生虎保 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乐观前景实现的可能性更大
虽然人们都把大熊猫称为“国宝”,然而同样作为濒危动物,老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其实远非大熊猫可比。
中国人对于老虎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这种偏爱渗透在我们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过虎年、挂虎画、穿虎鞋、戴虎帽、做虎枕,数不胜数。虎被尊为“百 兽之王”,被当作威严力量的象征,并常常和龙的形象放在一起。因此有人不无道理地说,中国文化不仅是“龙文化”,也是“虎文化”。
未能横穿阿拉伯沙漠,老虎仅存亚洲很可能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与老虎的确有着特殊的渊源。
关于现代虎的直接起源,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虎起源于我国南部地区,即现代的老虎有可能是在200万年前起源于我国南部的古中华虎。在老虎的各个亚种中,只有华南虎的头骨结构最接近原始虎。
现代虎类在1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亚洲大陆,在辐射演化的过程中,向北一支进入俄罗斯、中国东北、朝鲜和韩国演变成北亚虎(西伯利亚亚种), 向西一支进入俄罗斯中亚地区、伊朗、土耳其等演化成中亚虎(里海亚种),向南一支演化成印度虎(孟加拉亚种)和东南亚虎(印度支那亚种),最后又向苏门答 腊岛、巺他群岛扩散,演化成3个独特的亚种: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和巴厘虎。
由于未能横穿阿拉伯沙漠进入非洲,也没有越过高加索山脉到达欧洲,因而虎一直局限于亚洲,并成为亚洲特有的大型食肉类动物。
“人进虎退”冲突不断,“武松打虎”打的应当是华南虎
在中华文明史上,人与虎的故事几乎伴随始终。
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墓葬遗址中,就出土了有“中华第一龙虎”之称的龙、虎图案造型。
人对于老虎,一直有一种又尊敬又畏惧的矛盾情感。在亚洲的很多文明中,人与虎的冲突一直不断,并走过了一段“人进虎退”的过程。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的猎物中就有虎。而“泰山侧”发生的有虎连吃三人的惨事,更引出了《礼记·檀弓下》中著名的“苛政猛于虎”的感叹。
在我国20多个记录到有虎的省市和自治区中,分布最主要的还是华南虎。另外,由于中国人口稠密,华南虎和人接触较多,中国历史上描写的人虎斗争的故事说的几乎都是华南虎。《水浒传》小说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如果真有原型,那么这里虎的原型就当是华南虎。
从春秋时期的“子路杀虎”到西汉“李广射虎”、东汉“宋均除虎”等,大量打虎英雄的事迹也从侧面说明了虎患之烈。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开发规模的扩大,更是出现了经常性的由官府领导和组织的打虎活动。
在20世纪中期至后期,由于人类开发领域不断扩展,特别是在华南的丘陵山地区域,人虎冲突一向很多,华南虎被划归到有害动物之列,在“除害兽运动”中遭到剿杀。而此时的老虎早已不是人类制造的枪弹的对手,以至于时至今天,华南虎很可能已经野外灭绝。
而比起华南虎,种群数量原本不多的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的灭绝更为彻底,它们不但在野外灭绝,而且也在人工饲养中灭绝,这些事发生的时间分别是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
每只老虎的栖息地需要250-500只大型猎物,生物链顶端不胜寒
老虎其实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它们能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包括热带雨林、常绿森林、红树沼泽、草原、稀树草原和多岩石的山地,从寒带到热带都有它们的身影。
然而它高贵的王者身份也给它的生存带来了很多问题。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它们的体型和食性决定了需要消耗大量的猎物。以东北虎为例,平均 每只虎每周要进食一头大型猎物(野猪、马鹿等有蹄类动物)。科学家曾计算过,每只东北虎的栖息地中需要250-500只大型猎物,或更多的中小型猎物(梅 花鹿、狍子等)才能满足它的生存。
由于地形、猎物密度以及老虎性别和个体差异,不同地区的老虎需要的栖息地面积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雄性孟加拉虎的家域面积为60-100平方公里,雌性孟加拉虎的家域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猎物密度相对于南方较低,东北虎需要的家域面积更大,雌虎平均为450平方公里,雄虎往往要涵盖几 只雌虎的家域,面积可达4000平方公里。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为了保证各自的领地,雌虎的栖息地一般较少重叠。但是,一只雄虎的活动范围经常会覆盖几只雌虎的栖息地。印度做过野外 生存最小种群的研究,一个相对独立的虎种群,雌性繁殖虎最小需要15到18只,低于这个数量,就会由于近交等原因,种群逐渐衰退,无法自我维持。而一个东北虎种群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栖息地总面积将超过1万平方公里。
栖息地丧失、可供捕猎的有蹄类动物减少、人类的偷猎威胁及人虎冲突等,都给老虎的野外生存带来了巨大困难。有资料显示,老虎的数量在20世纪初期约有10万只,其中印度数量最多,有4万只。而到上世纪70年代时,这个数量已激降至4000只左右。
目前全球野生老虎不足7000只,2022年有望翻番,人虎并非不共戴天
野生老虎难道真的只有灭绝一条路可走吗?近几十年来,各国不断加大的老虎保护力度证明,野生老虎并非和人类不共戴天,只要我们努力,野生虎的数量是可以恢复增长的。
1973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下,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发布虎保护工程,资助重大的虎保护活动,建立了大量的老虎保护区,老虎 数量在80年代中期一度超过4000只。然而,由于受到栖息地丧失和盗猎的威胁,据最近的政府性调查显示,印度的虎数量又下降至约1300只。但无论如何 这都可以说明,人工的干预是可以对野生虎数量产生重要影响的。
俄罗斯的东北虎保护经验更值得借鉴。上世纪30年代,俄罗斯境内的东北虎数量只有约30多只,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东 北虎实行大范围保护,维持了比较大的原始森林,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东北虎保护网络,不断加强监测调查力度,东北虎的数量已增长到目前的400多只。
据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焱介绍,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存在野生印支虎活动,它与国外一 个种群是相通的,但数量比较少;在西藏墨脱地区曾有个独立的孟加拉虎种群,2000年的调查估计有15头,但现在看,这个种群很可能已经消亡了。在中国, 最有希望获得发展的野生虎还是东北虎。虽然经过多年保护,我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目前依然不足20只,但从2001年、2005年及2008年的分别调查来 看,发现老虎踪迹的区域有不断扩大之势,发现老虎踪迹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目前全世界野生老虎的数量大约不足7000只。在去年底召开的保护老虎国际论坛上,有关方面通过了一项联合行动计划,决心到2022年实现全球 野生虎数量翻番的目标。而解焱告诉记者,从有关各方近年来采取的措施、收获的成效及所下的决心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链接
怎样调查野生虎?
解焱介绍说,对于野生虎的调查,目前主要采取红外线触发相机拍摄、脚印数量调查、无线电跟踪项圈及粪便DNA测定等几种方式。
所谓红外线触发相机拍摄,就是在相机上面加设一个特殊的红外线装置,安置在野外老虎活动频繁的地方。由于动物身上都有体温,所以当动物靠近时, 红外线装置测到有热度,就会触发相机自动开机拍摄。由于老虎身上的花纹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有特异性,因此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鉴定到老虎个体。在泰国,就大量使 用了红外线触发相机捕捉老虎的活动。
在我国珲春地区,由于老虎数量还比较少,我们没有广泛在野外安置红外线相机,而主要采取在老虎吃牛的现场架设相机等待的办法。因为老虎杀死一头 牛后,一般一次吃不完,还会再回来继续吃。通过这种方式,我国已经5次拍到了东北虎的照片。最早的一次是在2003年,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拍到野生老虎的照 片。而最近的一次是在2009年8月份拍到的。
对野生老虎数量的调查主要是看脚印。解焱介绍说,如何通过脚印来判断野生虎的数量,这里有一套特别的转换计算方法。中国近十年的时间里,也做了 比较多的老虎脚印调查。但同样因为老虎数量较少,我们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采取主动式的系统调查方法,而是采用了发现汇报制的方法,就是说,我们要求不管什么 人发现了老虎踪迹或老虎吃牛的情况,都要马上向有关部门报告,然后有关部门会前往出事地点进行调查和确认。
自1992年开始到现在,WCS俄罗斯项目已给60多只老虎成功戴上了无线电项圈。通过无线电追踪,基本摸清了老虎的社会结构、栖息地利用形 式、食物喜好、繁殖成功率、死亡原因以及老虎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对加大老虎的保护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由于信号接收的范围有限,原来需 要开车跟着戴项圈的老虎进行跟踪调查,而现在可以通过卫星GPS系统,跟踪项圈老虎的踪迹。
8.白鲸数量减少
根据IUCN的报告,北极海冰流失严重影响白鲸的生存,原因就在于这种流失让人类更容易进入这种动物一度原始的栖息地。更多船只航行于北极海域导致更多撞船事故,同时带来噪音和化学污染,致使白鲸数量减少。报告指出,白鲸数量减少可能影响当地本土猎人的生存,他们依靠具有可持续性的捕杀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生存。
9.考拉生存构成威胁
根据IUCN的报告,不断上升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导致澳大利亚桉树树叶蛋白质营养成分减少,同时提高味道极差的丹宁酸含量。这意味着只以桉树叶为食的考拉不得不吃掉更多树叶,才能避免被饿死的命运。除此之外,由于澳大利亚的高温和干旱变得更为普遍,由此引发的数量更多的野火也会对这种标志性有袋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0.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
在IUCN公布的新名单中,最易受攻击的动物可能就是鹿角珊瑚。由于白化,它们变得更加脆弱,同时还受到酸性不断提高的海水侵蚀危险。温度更高的海水导致珊瑚失去共生藻类进而产生白化现象,白化中的鹿角珊瑚只能慢慢走向死亡。与此同时,酸性海水不断侵蚀珊瑚的骨骼。
虽然专家们指出物种似乎可以适应一个温度更高的世界,但这取决于气候变化将以多快的速度出现。14日,哥本哈根草案谈判允许地球二氧化碳水平在2100年提高到650 ppm,也就是说,届时地球温度较现在相比提高5.4华氏度(3摄氏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非盈利性组织——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凯瑟·西格表示,这种升温幅度意味着文中提到的所有物种以及其它数千种物种将迎来灭绝厄运。(秋凌)
4.科克布姆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
照片摄于南非,展示了科克布姆树(也被称之为“箭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这种沙漠植物高度最高可达到32英尺(约合10米),名字来源于纳马跨兰的本土San猎人,他们将树枝砍下来制成箭,箭头上还要涂上毒药。
根据IUCN 2009年12月公布的报告,南非和纳米比亚箭树所在地区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过去10年来与干旱有关的问题导致赤道附近的箭树大面积死亡。专家们警告说,所在地区边缘的箭树虽然茁壮成长,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不断降低。
5.成年鲑鱼数量减少
根据IUCN的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提前融化将提高冬季淡水河流的流动速度,快速流动的水冲刷脆弱的鲑鱼卵和幼仔所在的河床。夏季流动速度降低则可能导致淡水栖息地的成年鲑鱼数量减少。
6.北极狐传统领地遭入侵
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是一只北极狐。IUCN指出,北部苔原的融雪对北极狐来说可能是一个坏消息。气候变暖意味着赤狐在更北的地区也能找到家的感觉,而当前的捕食者则大举入侵北极狐的传统领地。
与此同时,北极狐的猎物——旅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也正失去冬季的家园,即永久冻结带和厚雪区之间的地带。报告指出,更短更温暖的冬季意味着积雪区厚度更低,更潮湿同时更有可能土崩瓦解,可能导致啮齿类动物数量减少。
7.革龟性别数量平衡打破
与其它一些爬行动物一样,革龟的性别也受温度影响。在卵发育过程中,更高的平均温度提高了发育成雌性的可能性。IUCN的报告指出,这也就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潜在地打破革龟的性别数量平衡。在一个温度更高的世界,这种已经被打上极度濒危物种烙印的海龟还必须在严重受极端风暴侵蚀的海滩筑巢。风暴与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温度有关。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逆戟鲸有时为了让自己的叫声盖过附近船只的噪音,不得不提高嗓音,在逆戟鲸寻找数量正日渐减少的鲑鱼时,这种做法可能令它们更加的疲惫。
声音交流极为重要
这项研究称,普吉特海湾的逆戟鲸在捕食期间会比长途跋涉时发出更多的叫声,这表明在捕食季节对逆戟鲸进行保护对它们的数量恢复至关重要。从专门欣赏鲸鱼的小船到大型游轮,各种各样的船只游弋在美国华盛顿州及邻近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岸附近水域。领导实施最新研究的西雅图西北渔业科学中心的马勒·霍尔特(Marla Holt)说:“逆戟鲸的声音交流极为重要,过往船只的噪音却有可能盖过这些叫声。”
西雅图西北渔业科学中心隶属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霍尔特和同事之前一项研究表明,部分逆戟鲸会发出更大的叫声,以便在嘈杂的船只噪音中让同伴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像我们在鸡尾酒会上说话时必须提高嗓音一样。现在,霍尔特的研究小组认为,船只噪音可能使得普吉特海湾的逆戟鲸在捕食期间耗费更多体力,再加上它们最喜欢的猎物——王鲑(亦称大鳞大麻哈鱼)数量又在减少,这对逆戟鲸来说不啻于雪上加霜。
在普吉特海湾,一小群被称为“南方居民”的逆戟鲸特别善于捕食只有鲸鱼牙齿大小的鲸鱼。它们不以海豹和其他哺乳动物为食。调查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南方居民”的数量谜一般地减少了近20%——从97只减至88只。今天,它们的数量只有85只。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将逆戟鲸列为濒危物种,受到《美国濒危物种法案》的保护。
加速鲸鱼新陈代谢
没人确切了解“南方居民”数量减少的确切原因,但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国家海洋渔业署西北区办公室的林恩·巴莱(Lynne Barre)介绍,这可能与鲑鱼数量减少、暴露于有毒污染物、过往船只噪音有关。巴莱所在的机构2008年初发布了一项恢复日渐减少的哺乳动物数量的计划,目标是在28年内让该地区哺乳动物数量以每年大约2%的速度递增。根据该计划,研究人员还将对过往船只对逆戟鲸的影响进行监控。
据巴莱介绍,逆戟鲸是一种群居动物,通常以20至40只为一群在一起生活,它们以一种称为“族群标志”(group badge)的叫声相互交流,而这种叫声在每个逆戟鲸群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自2007年以来,霍尔特及其同事利用安设在圣胡安群岛附近的水听器对过往船只的噪音进行了记录。研究小组录下了距其3280英尺(约合1000米)以外的一群鲸鱼的声音,每隔10分钟对这群鲸鱼的捕食、休息、交往等行为进行记录。
霍尔特说,他们的研究表明逆戟鲸在捕食期间的交流尤为重要。霍尔特将于今年10月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海洋哺乳动物生物学双年会上公布这项研究的初步结果。此外,据霍尔特介绍,之前有关鸟类的研究表明,动物在提高嗓音以盖过环境噪音时消耗更多氧气,令其代谢率激增,消耗储存的能量。逆戟鲸可能存在同样的现象,尽管得出这种结论还为时尚早。
鲑鱼减少是症结所在?
霍尔特的研究成果对现有证据是一种有力补充,那些证据已促使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提出了新的逆戟鲸保护议案,该议案提议途径华盛顿州的所有船只必须保持同逆戟鲸至少600英尺(约合180米)的距离。现行法律允许船只距离逆戟鲸300英尺(约合90米),有研究表明这对逆戟鲸的行为构成了影响。霍尔特说:“很多人不禁会问,为何非要将枪口对准这些船只?这是能对逆戟鲸保护立竿见影的一件事。”
不过,位于华盛顿州星期五港的鲸鱼研究中心主任肯·巴尔科姆(Ken Balcomb)称,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提出的这项法案“只是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巴尔科姆也在对圣胡安群岛的鲸鱼进行研究,他说,“根据我过去35年来的观测,鲸鱼确实不受任何事情的影响,包括过往船只。”
巴尔科姆指出,科学家主要担心是王鲑的数量减少,尤其是加拿大弗雷泽河的王鲑。近年来,王鲑急剧减少,西北太平洋沿岸大坝以及建在幼年鲑鱼藏身之地的河口的房地产都在威胁曾经数量繁多的鲑鱼的生存。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鲑鱼数量减少的年份(即游到普吉特海湾下游的鲑鱼很少)通常也是鲸鱼数量减少的年份。巴尔科姆说:“如果它们连食物都找不到,对别的方面的担忧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巴莱指出,美国联邦政府恢复鲸鱼数量的保护计划还支持恢复普吉特海湾周围水域鲑鱼数量的努力。例如,普吉特海湾的动物保护主义者正在拆除沿岸大坝以提升鲑鱼数量,这一方法已在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鲑身上取得成效。如果数量得不到恢复,“南方居民”最终可能会离开普吉特海湾,这对于巴尔科姆来说是个悲伤的结局。他说:“我们希望在普吉特海湾看到它们的身影。逆戟鲸是我们健康的生态系统的象征。”(孝文)
概况
在动物王国,斑马的毛皮应该是最与众不同的,其它任何动物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与指纹一样,每一种斑马身上的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两种斑纹都不会完全相同。斑马家族成员种类共有3种,每一种都拥有它们独特的斑纹。
对于斑马为什么要长出斑纹这个问题,科学家尚未找到准确答案。很多围绕斑纹功能展开的理论认为,这应该是一种伪装。由于斑纹的存在,捕食者很难在拂晓和黄昏时从一群奔跑的斑马中辨别出个体。对于只能识别大面积单色毛皮的昆虫来说,斑纹可能阻止它们侵扰斑马。此外,斑纹也可以充当一种天然的防晒霜。由于这种独特性,斑纹可能帮助斑马辨认同伴。
斑马是一种群居动物,在群体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它们会一起觅食,甚至彼此充当对方的马夫。伯切尔草原斑马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斑马。草原斑马群成员数量较少,由一匹公马、几匹母马以及它们的幼仔组成。它们可能与其它马群结合在一起,形成令人敬畏的斑马群,成员数量可达到数千匹。虽然数量惊人,但群体成员依旧保持密切联系。斑马必须时刻警惕狮子和土狼的威胁。马群中很多成员负责执行警戒任务。如果一名成员遭到攻击,它的家人将立即进入防御状态,站在受伤的斑马周围同时驱赶捕食者。
基本信息
类型:哺乳动物
饮食结构:食草动物
野外平均寿命:25年
身高:肩高3.5至5英尺(约合1.1至1.5米)
体重:440至990磅(约合200至450公斤)
群名:Herd
与一名身高6英尺(约合2米)的男子体型对比图
概况
外表美丽的灰色雪豹生活在中亚山脉地区。厚厚的毛发成为它们的“保温外衣”,被毛皮覆盖的大脚则充当了天然雪鞋。雪豹腿部力量强大,是天生的跳跃能手,跳跃距离最远可达到50英尺(约合15米)。长长的尾巴帮助它们保持平衡,同时又像毛毯一样为敏感的身体保温,以对抗山中可怕的低温。
雪豹主要以西藏地区的岩羊为食,在所生活的绝大多数地区,野生山羊也沦为它们的盘中餐。雪豹能够捕杀体重是自己3倍的猎物,旱獭、野兔以及猎禽等小型动物更是难逃它们毒手。有报道说,一只生活在国家公园的印度雪豹(接受保护和观察)一年之内捕杀了5只岩羊、9只西藏野兔、25只旱獭、5只家养山羊、1只家养绵羊以及15只鸟。
正如这些数字所暗示的那样,雪豹有时也会捕食家养动物,致使很多牧人为保护牲畜猎杀了雪豹。由于这种以保护牲畜为由的捕杀以及偷猎行为,雪豹数量锐减,成为一种濒危动物。偷猎分子猎杀雪豹所得的豹皮以及可用作中药的器官被非法贩卖以谋取暴利。此外,栖息地消失以及大型哺乳动物这种猎物的减少也是造成雪豹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基本信息
类型:哺乳动物
饮食结构:食肉动物
身长:4至5英尺(约合1.2至1.5米),尾长36英寸(约合91厘米)
体重:60至120磅(约合27至54公斤)
保护现状: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