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鄙人一屌丝,呵呵复呵呵,天天敲回车。问我何所思?问我何所忆?日日想笙歌。怎奈荷包浅,唯有识字多。昨夜见屌丝,表白掏心窝。情书十二卷,卷卷对她说。屌丝告诉我,找个好老婆,她的这盘菜,下不了这口锅。高大她所思,帅富她所忆。身上薄蝉翼,唯有帅富撕。可怜我,屌丝一米七,只会玩手机。长相不入流,发型像公鸡。浑身假杰克,无钱买琼斯。出行brt(快速公交),车房遥无期……

高富帅们,屌丝我想对你说,以上描述的,悲催苦逼正是我,正像许巍唱的,“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

是的,你们高,你们富,你们帅,随便拎出你们具备的当中任何一项,基本无解。你们是宝马女的杀手,你们是穷矮丑的天敌。在这个拜富媚金崇官的聒噪社会,一干人等眼里,你们是纯爷们儿,真汉子。

中南民族大学两栋宿舍楼上赫然出现的两幅标语,印证着对你们的追逐标准。男生宿舍楼:“妹子,609爷们儿走了,力争三年高富帅!”女生宿舍楼:“爷们儿,403妹子走了,力争三年嫁个高富帅!”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315人进行的一项问卷让吾等屌丝更感辛酸与残酷:81.2%的人认为择偶时会青睐高富帅、白富美。受访者中,80后占52.3%,70后占22.1%,90后占18.7%。

高富帅、白富美,你们俨然这个时代的宠儿,享有着屌丝们难以企及的资源、地位和荣耀。但是,也请别忘记,你们被冠以的这些代名词,并不是生命的全部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什么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许巍的歌也还有后半句,“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朵圣洁的蓝莲花。人虽穷,心不穷。这应该是屌丝应有的理想状态。像“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每天炸油条坚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复炸油。为了让顾客监督,他挂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大标语,并提供“验油勺”。洪安虽本屌丝,但活得安生,心灵澄净。

相反,身家显赫,并不代表内心也足够强大和善良。成都一小伙儿全身LV、爱马仕去抢超市,只因老婆闹离婚,生意崩盘,赌博输钱,心里受不了落差又不甘放下架子从头再来。

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贫而谄,富而骄,同样都是心穷的标志。一旦心穷,外表再光鲜,人格不值钱。

北京交响乐团俄罗斯籍大提琴首席奥列格算是“高富帅”了,可把臭脚丫子跷得老高,还对乘客爆粗口,如此素质从事艺术工作,不如拿大提琴当柴火烧。女屌丝们,你们想找的“高富帅”在此,嫁人就嫁奥列格吧。

现在,冯巩、葛优、傅彪、范伟等在电视剧中饰演的小角色常常被冠以屌丝的代名词,其实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虽然平凡但并不代表平庸,内心沉静,对社会尽力,若再做点有意义的事,这辈子就没白活;整天坐着跑车,马达轰鸣扰民,飙车撞人,这样的“高富帅”,在风中追逐的到底是什么,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如把跑车换成几十辆校车捐了,更显勇气。

刚刚发生的英籍男子猥亵中国女子事件,在众人围观中挺身而出的理发店老板,他不高也不帅,但那是纯爷们;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是真天使。

四十五度角,屌丝眼里有泪划过。高富帅、白富美,屌丝想对你们说,其实,世上本无屌丝,心灵深处有温情,你我就拥有最大一笔财富。(检察日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崔永元的周播新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将于4月14日在央视开播,这是一档模仿戏剧的娱乐性真人秀节目,崔永元也变“娱乐”了。

崔永元一直反对电视节目庸俗化,遭遇他反对的多半是国内那些所谓的娱乐性很强的真人秀节目。很多网友并不认为崔永元会顺应今天的电视市场,改走娱乐路线,但对他如何避免“娱乐庸俗化”还是非常好奇。他也坦言,希望《谢天谢地你来啦》不油腔滑调、不哗众取宠。看样子,他此番打造《谢天谢地你来啦》的意义,就在于给他反对的娱乐真人秀节目树立一个标杆出来。其宗旨就是你要笑,也不要为那么无聊的事情笑,要博取有意义的笑声。

在2011年的“十一”期间,《谢天谢地你来啦》已经试水开播过四期。节目中,每位明星嘉宾要参演一出情景剧,但他们无法提前知道角色和剧情。嘉宾将通过一扇门进入特定的主题场景,场景中会有人对你说,“谢天谢地,你终于来啦”,这就是这个节目的特色。由此开始,嘉宾将遭遇各种荒诞离奇的剧情设定,但他们无权拒绝,只能是见招拆招,不到喊停,还得必须演下去。

说到底,和真人秀有不一样的地方,崔永元的团队需要为《谢天谢地你来啦》做好剧本,只不过这个剧本是不给扮演者(请来的明星)看的。在常规影视剧中,明星都会追求最佳的表演状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用评委李立群的话说,“表演要落地,不落地是不给人看的”。但在这个节目中,它的表演是即兴的,很容易把表演者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崔永元和他的制作团队将会使尽一切办法,让那些明星嘉宾们“露怯”。

比如在平时的电视节目中,看到潘长江总是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但在《谢天谢地你来啦》里面,也被整得乱了方寸。他被设定的角色是考古专家,而当他看到他的考古工具是“双截棍”时立刻傻了眼,好半天没词,后来他挥舞着双截棍绕着桌子转了一圈,当双截棍收起时,他说了句“我还是觉得这双截棍和考古没扯上关系”,这说明他刚才的表演白费工夫,心里非常泄气。每位明星出场后笑料一箩筐,但这笑声是否真像崔永元所说的那样有意义,从试播的节目中还没看出来。

其实这档节目并非崔永元的原创,版权公司——澳大利亚工作犬影视制作公司,原版节目名叫《你是主的恩赐》,是该公司的王牌节目。此前,这个节目版权卖给美国和英国,但收视不佳,但在中国,从前几期试水情况来看,《谢天谢地你来啦》已经露出会火的苗头。

这个节目在国外也被说成是“高智商”节目。接下来我们要看的就是,经过了将近半年的蛰伏,我们的明星是否真的“高智商”,会不会因为崔永元的一句“谢天谢地,你来啦”而整夜不眠,深度忧郁。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在《半生为人》之中,那些陋室补丁粗茶淡饭、一扫琐碎凡俗宿昔晦气走向别样生活的人们,一个一个各不相同,又都审美地统一在一个意义的追寻之中。带着朝露的清气,带着不可捉摸的旭日的光彩。

近读《半生为人》,感慨万端。这是一个当年的幸存者,讲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们“从不怀疑中产生了怀疑”的初航。不是重新结集的号角,只是历史潮流的涨落之中,沉淀下来的一些个体经验。只是一个瘦小,纤弱,坐过牢的女人,在一个接一个地给亲人和朋友们送葬以后,带着一个孩子,在绝境中挣扎过来的苦难历程。

 有了《半生为人》,徐晓已经无愧于生活所给她的苦难。 (张立宪/图

 没有凄厉的绝叫,没有剧烈的抗议,没有深长的悲叹。万千心事,凝成了这么一本,如此忧伤又如此美丽的意义之书。如同天问,如同长歌当哭。

我用“忧伤”一词,作者未必认同。我所谓的忧伤,是指人对于失去了的幸福的憧憬。在那荒诞残酷的年代,还有可以失去的幸福吗?有的,那就是叛逆——意义的追寻。荒诞残酷中的意义,就是对荒诞残酷的抗争。那些不能安于无意义状态的意义的追寻者们,原本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由于共同的追寻,得以在人海中偶然相逢、相知、相加持,相濡以沫。这种人际关系,在商业时代已经不可想象。

这所谓憧憬,可以说是一种思念的情感。直接地是对那些初航时分曾与并肩的水手们的思念;间接地是对一种被理想主义照亮了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思念。这个,实际上也就是,对于一种更高人生价值的思念。由于那种照亮生活的理想主义,以及与之相应的人际关系现在已经杳不可寻,所以这个思念,或者说憧憬,就成了我所谓的忧伤。

以忧伤为基调,也就是以情感为主导,只听从心灵的呼声。这样的书写,只能是个体书写。不服务于任何共同主题,也不受制于外来指令或需要。因此个体书写,才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差异和多样性,各有特点。

徐晓此书,就不同于,例如“孤岛张爱玲”那种。张爱玲面对的是无数细小蚤子(“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徐晓面对的是一头巨大怪物——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不仅面对,她还要抗争。以致她的个体书写,只能是一种群体意识笼罩下的个体书写。意识领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历史性碰撞,使全书整体上形成了一个矛盾冲突的张力结构。情感主导的张力结构,作为符号,更像是诗,而不是戏剧。这是本书的特点。

我读《半生为人》,像是读一首长诗。幸福或者意义,都只能在追求它的过程中得之。人在无过程状态中对于过程(幸福或意义)的憧憬,具有逃避现实的成分。对于已经逝去的“意义”的思念,首先是一种对当前强权横行无忌人们惟利是图的现实的逃避。真要回到从前,那份残酷惨烈,没人愿再次忍受。哪怕它可以有把握地换得,那种不幸中的幸福(或者说意义)也罢。

所以我说,这是一首忧伤的长诗。说来矛盾,正因为如此,我读此书的感觉,一方面是切肤之痛历久长存,一方面又得到一种审美的快乐,一种慰藉,甚至鼓舞。为那些不能安于无意义状态的意义的追寻者们,即使在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想象的残酷惨烈之中,也能创造出如此美丽、如此有意义的人生。难免要想一想,他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

这本书,比之于龙应台的《大江大海》,没有那么波澜壮阔。比之于齐邦媛的《巨流河》,没有那么源远流长。但书中的人们,各有其心灵的而不是履历的自我,独一无二,不可重复。他们在共同的宏观背景下展现出来的微观心理,另有其多维的广阔和纵深,标志着“个体”的存在。特别是在那个,智力在暴力面前、群体在惟一个体面前双重失能的时代,要透过无数被工具化、数据化、符号化了的公共面貌,发现个体的存在更难。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争宠用香、害人小产用香、迷惑皇上也用香……随着清宫剧《甄嬛传》在安徽卫视的热播,剧中各角色使用的各色香料令观众津津乐道,但也有观众对剧中动辄闻香就流产的桥段很害怕。前天,早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原著作者流潋紫以及安徽卫视的有关负责人,流潋紫表示,剧中的这些用香用药皆有科学依据,但有夸张成分。安徽卫视则将在跟剧节目《石破天惊说甄嬛》中,对相关植物和香文化做科普详解。

原作者:

剧中药方经过核实

古代医学不发达,想要悄无声息地达到目的,香料成了宫廷女子唯一的武器。《甄嬛传》热播不到三分之一,就有3位小主相继小产,还有妃子迟迟未能有孕:甄嬛从自己寝宫的树下挖出名贵麝香,从而知晓前任妃子小产的原因;皇帝为防止华妃的年氏家族独大,长年特制的“欢宜香”导致华妃以及与华妃住得近的敬妃始终不孕;甄嬛被猫抓伤,安陵容送来含有极少量麝香的舒痕胶,加之其早先在华妃宫中熏到的“欢宜香”,导致其小产;之后,自保的甄嬛发起反击,借安陵容宫中侍女之手,将“暖情香”涂在百合花蕊上,而含有狐尾兰花粉的“暖情香”竟是催情之物,令其宠幸过激而导致小产……

这些桥段让期待产子的准妈妈胆战心惊,担心有些可致人流产的东西在现代也一样使用,比如麝香。不过也有人质疑,仅凭一点香和一点花粉之类的药物,是否真能让人流产?

“我先生是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所以麝香、红花会导致孕妇流产是有医学根据的。不仅是麝香、红花,包括《甄嬛传》中涉及的其他药方,也都是他去查了很多资料,我才写进书里的。”流潋紫告诉早报记者,并非是要宣扬这些,“后宫女人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但这不是《甄嬛传》想要表达的,我想说的是在那个封建制度下,女人不能自主的悲哀命运,希望观众能看到甄嬛正面向上的人格力量。”

学者:

电视剧有想象成分

不过上述说法,未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同。

著名清史学家马勇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称,后宫为了争夺,下毒流行,这是现代人的想象。据其介绍,皇帝之所以要那么多妃子就是要多生孩子保证继承,而皇权体制下,继承就是对大位的争夺,而历朝历代确定了长子继承和顺位继承制,这让毒害别人孩子的事情变得没有意义。而对于皇后来说,不管是哪个妃子生的孩子,都必须叫她母亲,其他妃子只是生母,只有皇后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母亲,毒害妃子不让其生子对皇后来说更加没有意义。

马勇还认为,后宫安保严格,毒药不能轻易取得,且为了保护皇帝安全,不可能很容易弄到毒药,下毒也不容易。

卫视:

制作特辑普及知识

在安徽卫视的网站上,不少网友留言想向“小主”学习用香之法,也有人怀疑编剧本人是否特别精于香道。对此,流潋紫称,自己对香料研究不多,也没有条件试验,“小说和剧本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是借鉴前人的智慧加上自己的想象。”

除了香文化,《甄嬛传》中还有对于各种植物、花粉药性的“神奇”运用,比如木薯粉能令幼儿肠胃不好,夹竹桃的汁液能令孕妇小产,含有桃花、珍珠粉、鱼骨胶、蜂蜜、玉屑、琥珀、白獭髓的舒痕胶能令伤疤消除。

针对观众对香料使用产生的担忧,安徽卫视表示,因为戏剧效果,电视剧可能会夸大,为了普及正确的科普知识,安徽卫视特别安排节目《石破天惊说甄嬛》,普及历史知识和诸如香料等专业知识,目前正在考虑制作涉及香与植物内容的特辑。由于《石破天惊说甄嬛》收视率连续数日位列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二,安徽卫视希望今后播剧时延续这种做法。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近日,河北正定举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春季祭孔活动,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代表和孔氏宗亲300余人参礼。这次祭孔典礼,全名是“壬辰年春祭至圣先师释奠礼”,按照中国明代礼仪程序,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等十部分组成。

书声清朗,钟鼓铿锵。在这样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纪念至圣先师孔子,足见组织者的苦心与匠心。然而,如此大费周章生造出来的古意盎然,正如翻新的古董一般,不免透出些“做旧”的痕迹。而那些叩首作揖的程序,用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打量起来,似乎也大异其趣。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数千年绵延至今,在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公共道德水平难孚众望的时候,用孔学所倡导的美德儆恶扬善具有现实意义。但正如孔子所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宣扬大道,必须符合时代的精神需要,并尊重公众的认知习惯,不宜生搬硬套。这种为了宣扬孔子精神而大搞祭祀仪式的做法,正是“为道而远人”的一种表现。

纪念孔子固然不错,但将其高供在神龛之上叩首作揖,将其当做神祇来崇拜,无疑与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今天,我们宣扬人人平等的观念,那些下跪磕头的礼仪在官方活动中看上去是那样的刺眼,又如何让在场的儿童相信人与人是平等的。而且,那些繁文缛节看似是为了遵循古制,但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而言,显得过于陈旧而迂腐。这不仅不能塑造孔子平易近人的形象,反而拉远了孔子与普通人的距离,让他变得神秘莫测。再者,如此声势浩大的活动,必然要花费不菲的费用,这笔费用从哪里来,有没有滥用公款的嫌疑,相信大家心头都会有个问号。孔子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如果组织方无法将花费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那么就没有做到“敬事而信”;如果当真滥用了民力,浪费了纳税人的汗水,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用而爱人”。

纪念孔子的最好方式,一是做好普及教育,让其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同时,也要学习孔子的践行精神,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在有实际意义的惠民举动之中。不如是,那些高呼的“尊孔”口号,永远只是纸面上堂皇的字眼,祭孔仪式无论怎样完美,也始终只是一种仪式而已。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十五次参加高考,不是嗜痛成瘾的自虐,无需担心什么价值观引导的意义,因为多数人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今天,“专职”考生、“兼职”生意人,44岁的成都市民梁实又要上考场了,这是他第十五次参加高考。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铁脑壳”、“高考最牛钉子户”。(6月6日《华西都市报》)

如果按某些参与过高考的年轻人的说法:“一次高考,相当于脱一层皮”。那么,十五次高考,就意味着脱了十五次皮,其中的酸甜苦辣,不用多说,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许多人,在回忆起自己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说得最多的,恐怕就是高考的那些日子。

但梁实不这么认为,用他回答记者的话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高考梦就好像烙印一样打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显然,他是把这件事情,当成了一个心结,一个梦。其实,高考在许多人心中,就是那个“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对象。只是多数人,在体会了它的厉害之后,不敢再做无谓的尝试。

有人将梁实这种执著,当成一种自虐;有人则将它当成一种磨炼意志的修行;有人将这种行为,归纳为被高考折磨之后培养出的“斯德歌尔摩综合征”;有人则将此作为一种作秀;有人则更是担心他这样的行为,会不会倡导一种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相悖的“惟高考论成败”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事业成功的商人,梁实其实在某些方面,已证实了自己的价值。他完全有理由,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与他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知道和他同龄的多数人在做着什么,在很多人沉迷于麻将、商场征战、酒场争斗和泡下N代的小妹时,这个中年人却选择了一种近乎于天真的回归,在干着一件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不是嗜痛成瘾的自虐,也更无需担心他有什么价值观引导的意义,因为多数人,不会有这样的选择。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清华百年,比拼的不该是出了多少名人,更应该盘点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作出了多少学术贡献。此时此刻,争论胡适究竟是否清华毕业生,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或者说有些不合时宜。

时值清华大学百年纪念,坊间出了本书《毕业生:百年清华的中国年轮》,以清华人物为纲,缅怀清华历史,追述清华精神。这本书与阐发北大精神的《北大传统与自由主义》一样,对当下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

不过这本书也引起了一点争议。该书在腰封上引用胡适那句著名的“争自由”语录,并介绍称“他是胡适,他是清华毕业生。”由此引发了一些“胡适是不是清华毕业生”的争议。书评人柳已青认为,严格意义上说,胡适不是清华毕业生。他称,胡适于1910年考取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资格,而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创立于1911年。

胡适到底算不算清华人呢?我也认为,胡适确实算不得清华人,但应补充一点,胡适和清华却也并非一点渊源都没有。

说胡适不是清华人,理由如下:第一,正如上述,胡适考取庚款留美生之时还没有这个学校,何来清华毕业生之说?第二,今年正值学校百年校庆,就是说清华大学自己也把创校时间定于1911年。第三,胡适生前似乎未提及自己是清华人。

但胡适和清华确实也有一定渊源。清华学堂与游美学务处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游美学务处附设的“肄业馆”即为清华学堂的前身。庚款项目启动后,胡适属于第二批留美学生,第三批留学生则直接从清华学堂学生中录取。可见,胡适和清华具有不可否认、难以割裂的内在关系。

尽管如此,把胡适说成清华人或清华毕业生仍然不合适。百年来,清华名流辈出,无论是对清华大学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是在清华执教过的,抑或从清华毕业的,胡适都不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胡适勉强可以说是从“清华的前身”出来的名人,试问,这样又将置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梅贻琦等人于何地?

《毕业生》这本书的本意或许是想借胡适来阐发清华大学的精神。就此而言,本书其实已经提供了不少具有重要意义的文本和案例。例如,梁启超在清华演讲时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经被定为清华校训;陈寅恪的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至今留存于清华园内;至于老校长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早已传播海内外。这些精神遗产不仅是清华的宝贵财富,也已被许多学人奉为圭臬。

清华百年,比拼的不该是出了多少名人,更应该盘点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作出了多少学术贡献。这正如《毕业生》书中所写的:“清华大学百年之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就是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造就了新清华,也亲历了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禁想起,抗战期间国内大学艰难度日,但仍有大批学者专注于学术,作出不朽贡献。今日的教育和学术环境并不差,可钱学森却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此时此刻,争论胡适究竟是否清华毕业生,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或者说有些不合时宜。

相关报道见昨天A35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魏英杰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经历一百多年来欧风美雨的冲刷,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很大侵蚀,元宵节也不例外。在当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节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汤圆了。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为在相对悠闲的小城市和乡村,元宵节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元宵张灯最初是出于客观需要,晚上活动必须照明。后来张灯又是为了游玩欣赏。可是,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祈求生育。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汤圆以求得子的习俗。清代湖北安陆一带百姓互相赠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鹅蛋的元宵,妇女观察煮这种元宵的火候来占卜生育。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这种解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在古人的不断创造中发展而来,也必将在现代人的再创造中发展下去。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二, 28 12月 2010 10:12

俄杜马暂通过核裁军条约

 24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初步审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美俄新核裁军条约。

 据报道,俄国家杜马以350票赞成,58票反对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总统梅德韦杰夫今年4月与奥巴马签署的美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但俄议员表示,在该条约正式批准生效前,还需在明年经过另外两次审议投票。

 美国国会参议院22日举行投票,以71票赞成、26票反对批准历经数月讨价还价所达成的核裁军条约。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4日在“总统年度总结”电视直播节目中说,俄美签署新核裁军条约是2010年俄罗斯年度大事之一,俄美两国未来数年的安全将以该文件为基础。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