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姓氏篇】

钮祜禄氏“狼之家族”

钮祜禄氏,满洲贵族姓氏,亦写做“钮祜鲁氏”。满族八大姓之一。钮祜禄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钮祜禄,满语为“狼”。狼是满族先世女真的图腾之一,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

入土多年的雍正估计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多年后的形象竟会如此悲催。在火遍大江南北的《甄嬛传》中躺着也中枪。《甄嬛传》“落地”后,那些严格的宫廷礼仪、神奇的香料秘籍也让网友大呼过瘾,同时也是揣测不断!记者也是惊奇不已,忍不住查找资料,核对史实!

【人物篇】

果郡王爷,死于雍正后

为了符合清史,剧中将原著里的“清河王”改成“果郡王”。名字虽是套上了,但人物故事却不相符。著名学者纪连海称,雍正让允礼掌管理藩院,处理民族事务,后封为果亲王,掌管户部。允礼死的时间是乾隆三年(1738年),在雍正死后三年多才死的。

纯元皇后,没有这个人

剧中,雍正除了蔡少芬演的皇后外,之前还有过一位“纯元皇后”。清史专家佟悦说,根据他的研究,雍正在位时仅有一位皇后,即乌喇那拉氏。她在雍正即位之前是嫡福晋,在雍正元年被封为皇后,雍正九年去世,尊号为孝敬宪皇后。雍正对她非常尊敬,经常夸赞她贤德淑惠。剧中,乌喇那拉氏宜修为庶出,她的姐姐纯元是嫡出,曾是雍正的皇后。纪连海表示,他没在满清史料中查到有“纯元皇后”,倒是朝鲜出现过一位“纯元皇后”。

甄嬛原型,并不是宠妃

按照剧中的阐释,甄嬛是雍正的妃子、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据史书记载,钮祜禄氏生下乾隆后地位未获提升,十余年间并不受宠;直到年妃、皇后相继离世,地位日渐提高。雍正八年(1730年)晋为熹贵妃,为雍正朝后期后宫统治者。

佟悦介绍:“钮祜禄氏被史学家称为‘历史上最幸福的太后’,因为乾隆对她非常孝顺,钮祜禄氏80大寿时,乾隆已年至六旬,但他还为母亲跳了一段舞蹈。乾隆曾4次到沈阳,其中两次都带着钮祜禄氏一起出巡。”

【礼仪篇】

果郡王随意入宫?

让观众最诧异的是,果郡王能随便出入后宫,在圆明园和宫里多次与甄嬛偶遇,划船、躲猫猫,直至产生情愫。

实际上,清代宫规森严,戒律很多。王爷和妃子很难见面,就算参加宴会也是男女分开。皇帝宴请王公大臣时女眷需要回避。不仅这样,就连皇帝与太后、太妃、太嫔们见面也有严格规定,除了皇帝的生身母亲外,只有当男女双方年龄都超过50岁以后才有可能见面。

雍正常住养心殿?

剧中,雍正的“老巢”是紫禁城的养心殿,只有天气热时才会带上妃嫔前往圆明园;不被看好的四阿哥则被“放在圆明园养着”。在学者看来,这刚好颠倒了——事实上,雍正及其后的几位皇帝,在圆明园被烧之前并不住在紫禁城,他们一年中差不多有10个月住在圆明园。清人入关之后,对北京的气候并不适应,而皇帝也最怕“天花”,北京的热天气很容易导致“天花”扩散。所以,一般天一热皇帝就会搬到圆明园,只有每年的冬至到来年的2月,或是其他一些重大节日,皇帝才回紫禁城。

皇帝亲自送上门?

《甄嬛传》中很吸引眼球的戏份是皇上“翻牌子”,剧中雍正身边的太监常对各路妃子说:“你准备准备,皇上晚上上你这儿来。”

不少学者指出,清朝皇帝一般不随便到妃嫔的屋里睡觉,而是妃嫔去皇帝寝宫。从雍正帝开始,妃嫔先被传到养心殿后寝殿的东围房和西围房的侍寝值房,在那里等待皇帝点名。皇帝晚饭后,太监呈上绿头牌,上面写着侍寝妃嫔的名单,由皇帝翻绿头牌,由被翻到的妃嫔侍寝。侍寝后,妃嫔要离开龙床。虽没记载,但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避免皇帝睡熟后遭暗算。

【药物篇】

温宜公主所吃的马蹄羹被“偷梁换柱”,掺入木薯粉后使其伤胃而吐奶不止;安陵容在冷宫中吞食苦杏仁而身亡;以依兰香和蛇床子制成暖情香,能引皇帝夜夜宠幸。这些情节到底是误人子弟,还是医学普及?某专业中医网站的相关专家将剧中涉及的各种中医药知识一一进行鉴定。

争宠利器

催情杀手锏:暖情香

鉴定结果:不确定

安陵容以依兰香和蛇床子制成“暖情香”,引皇帝夜夜宠幸。专家说,依兰香是一种原产于东南亚的植物,广泛用于香水、香皂和化妆品等,可以抗压、镇静。但在中医临床上,依兰香用得比较少,蛇床子虽然有温肾助阳的功能,但是一般用作汤剂,不确定其与依兰香合用的“催情”效果。

除疤杀手锏:舒痕胶

鉴定结果:夸大了

甄嬛被猫抓伤,安陵容送来舒痕胶,说含有桃花、珍珠粉、鱼骨胶、蜂蜜、玉屑、琥珀、白獭髓。甄嬛用后,果然疤痕慢慢痊愈。据专家介绍,《本草纲目》中记载,桃花和珍珠粉令人颜色姣好,鱼骨胶和蜂蜜使皮肤光滑,玉屑和琥珀能愈合疤痕。对于舒痕胶养颜美容的效果,专家给予了肯定,但要做到“疤痕尽消”,还是有所夸张。

害人秘方

流产必杀技:麝香、红花

鉴定结果:不靠谱

宫斗剧最狗血的剧情是令对手流产——皇太后为不让华妃生下龙嗣,御赐加了麝香的室内熏香;端妃被人灌下红花导致终身不孕。

有中医解释说,麝香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的功效,但中医记载中未曾提及因闻麝香气味而导致流产的情况。虽说红花有令子宫兴奋收缩而流产等风险,但电视剧中灌一碗红花就能让人绝育,不太可能。

有问有答

影视剧是让观众最快了解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传播手段,但究竟什么是正规的宫廷礼仪?万福有多少种?三跪九叩首的正确行法是怎样的?恐怕没几人能说清。日前,《甄嬛传》的宫廷礼仪指导师张晓龙接受专访,为观众解析真实正确的后宫礼仪,也使观众在观看《甄嬛传》的同时,也上了一堂“宫廷礼仪常识”课。

问:清朝女子见面礼都是道万福吗?

答:依行礼、受礼人的身份尊卑、年龄、辈分差异而不同。

清朝女子行的福礼有讲究,但不是所有女子的福礼都是一样,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礼者尊卑不同,行的福礼也不相同。

比如《甄嬛传》中槿夕行的福礼,她是双手微微握拳下蹲,这个姿势表明了她的身份,因为她是姑姑,在宫女中年龄偏长;而浣碧、流朱她们行的福礼则是手掌展开,竖放在身体右侧下蹲行礼,这是年龄偏幼一类宫女的礼节。

问:三跪九叩首是三跪九叩吗?为什么甄嬛见皇后时,像“招财猫”似的右手上举三次?

答:古时女子叩首意为扶鬓。我们都知道的三跪九叩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要跪三次磕九个头。

这里完全要看行礼人的身份,比如宫廷女子,九叩首并不是非要磕头。妃嫔向皇帝皇后行礼时需要先跪下,然后以右手扶鬓三次,以此往复三次为三跪九叩首。因为女子头上发饰多,且古代没有发胶,只能以簪子等饰品固定头发,如果反复磕头,头发肯定会乱。“仪容不整”乃是对尊者不敬,所以以手扶鬓代替叩首。

问:古装电视剧的大臣上下朝,都是太监喊口令,对吗?

答:错。应为鸣梢三声。

清宫戏中,皇帝上下朝的程序几乎已成定式,太监站在龙座前,高声宣布“上朝”、“退朝”。但《甄嬛传》开篇雍正上朝的仪式却是由太监在大殿门外抽响三次鞭子,这叫 “鸣梢三声”,上朝前“啪啪啪”三声鞭子响,意思是安静了皇帝上朝了;退朝的时候又是三声,意味着安静了皇帝退朝了。

问:为什么《甄嬛传》中的大臣在上朝时站在殿外?

答:宫廷正规的早朝采用的是“御门听政”,从康熙开始,每天凌晨,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乾清门两侧,在皇帝就座后,太监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然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做出决策。

问:很多电视剧中太医给妃嫔看病都直接诊脉,正确吗?

答:错!历史记载应为“悬丝诊脉”。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看病时的做法。但这样表现太玄,所以《甄嬛传》采取了折中的做法,用一块布盖在手腕上。诊脉时,太医跪下、低头,不去看妃子们的脸。

问:《甄嬛传》中的太医在房外守着妃嫔生产,为什么?

答:太医是不可以进产房的,必须有屏风挡着。妃嫔生产时,有老嬷嬷为待产的妃嫔身上拉一幅很大的布,颜色鲜明,上面缀以鲜花,这是给产妇宁神静气的感觉,不会让她们太痛苦。

问:有人叫“皇上”,有人又叫“皇帝”,到底应该怎样称呼他呢?

答:皇太后称呼皇帝,群臣妃嫔称呼皇上。皇帝和皇上不是随便叫的,皇太后就叫自己的儿子是皇帝,别人称他是皇上,应该是这样。很多戏里面,皇太后直接说皇上怎么怎么样,是错的。”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华网安曼4月26日电(记者蒋少清 程春香)约旦宫廷26日发表声明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当日任命法耶兹·塔拉瓦奈为约旦新首相,接替前首相奥恩·哈苏奈,并授权其组建新一届政府。 塔拉瓦奈现年63岁,1971年获约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4年获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1999年曾担任过首相职务。在此之前,他在外交、贸易和工业部,参议院、宫廷等部门担任过要职。

  哈苏奈于2011年10月24日担任首相,执政近6个月于2012年4月26日向国王递交了辞呈。当天阿卜杜拉国王接受其辞呈,并任命塔拉瓦奈为新首相。

  约旦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有权批准和解散议会、任命首相。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廖育群
中国古代医家,就其身份与活动场所而言,可概分为“官医”与民间的“草泽医”两类。二者间虽有进退出入——即草泽之医或因德艺超群而独受帝王、有司之赏识青睐,或于扩员补缺之际应征仕进,从此变为官身;官医之辈中亦有因业绩欠佳、治疗失误,或碰上减省裁员,或因厌倦名利浮华与束缚而复归草泽者。但从总体上讲,两者间毕竟存在着种种差别。
首先,两者的职责不同。作为医生,虽然都要为人治病,但构成“宫廷医学”的机构与人员,除为宫中之人提供医疗服务外,实际上还是国家卫生事业的管理与践行者。这一点从历代“太医”机构皆“掌医之政令”,便可知道其本质乃是主管全国医疗的国家机器。因而在建立医疗保健体制,以政府行为方式兴办医学教育,规范考选制度与行医资格,编纂、整理与印刷医学文献等方面,“官医”往往发挥着“草泽之人”所难以起到的重要作用。
性善论者认为:仁爱之心,人皆有之——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仁存乎于内,谓之仁心;但作为政治家,仅有仁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外化成实践中的仁政。所以秉承孔子“为政以德”理念的孟子,在听说齐宣王因心存怜悯而放掉了准备砍头取血、以祭新铸之钟的牛时,便对他说:你对动物尚且能够如此爱护,那么就更应该将这种仁爱之心施于百姓。春秋时期的齐国,在位居“上卿”并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之管仲的治理下,取得了“五霸之首”的地位。这固然与该国之赋税之制、钱币管理、鱼盐之法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具有最为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忽视其高度重视民众教化、人文关怀所起到的作用。管子论说其要,谓之“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
毋庸详引其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仅从字面上便可看出其中相当一部分政策的落实,都不免与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有所关联。因而后世儒臣论政,往往会将施医给药、预防疫病、救治贫病之人,乃至培养医生、普及医药知识等等视为“仁政之一端”。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审视“医学”的整体象时,都会发现它并非仅仅是一门实用技艺、系统的知识——不仅是科学(对于生命活动、疾病原因与过程、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等)与技术(各种检查、诊断、治疗方法等)的混合体,还总是和政治密不可分。
然而这些“仁政”的实施,需要两方面的要素作为支撑与保障条件:一是推进实施社会化卫生事业与制度构建的权力,二是人类智慧所创造的医疗技艺。如果仅仅只有第一个要件,便只能停留在管子所言:设立专司各方面事务的职官、规定其所应尽的职责,以及在钱财、设施等方面为老幼病残提供特殊的照顾;能够通过“合独”的方式使鳏寡者组成家庭并繁衍后代,却无法解决因不能生育而孤独者的生理疾患。反之,若是仅有第二个要件,那么作为个人或医家群体,便至多只能是通过他们的智慧,不断丰富“医学”的知识与技艺体系;除此之外,最多也就是能在具体的医疗救治行为中,通过良好的医德来体现“医者仁术”的理念而已。因而“权力”与“智慧”、“仁政”与“仁术”间的关系乃是“互动”的,这不仅体现在科学认知与技术进步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促进的关系,而且还体现在与人类群体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社会、经济、伦理问题上。例如在科学技术尚未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漫长岁月中,如何有效地鼓励生育、促进人口繁衍并减少死亡、促进健康,便是关系到生产力与国防力量的重要问题,故汉代学者将与医药健康相关的知识称为“此皆生生之具”。在法律方面因要确定至人轻重不等损伤后的“保辜”(责任期限)问题,所以先需对各种伤残进行研究、制定等级;在伦理方面牵涉堕胎是否属于谋杀,以及孕期中“流产”与“谋杀”间的时限界定问题。伴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又逐渐出现了人口控制、公费医疗与医疗保险制度、过度医疗、高额检查费用与药价、器官移植、代孕、死亡定义及“安乐死”等不断涌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所有这些新老问题,通常并不由医学职业群体的成员提出,更不必负责解决,而是需要由社会的管理者来面对与处理。
其二,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不仅是直接参与政治的文武之臣,宫廷医生乃至所有侍奉权贵者莫不“伴君如伴虎”,由此决定了官医的行为必然是顾虑重重、禁忌颇多。即便曾是疗效超群的神医,一旦进入宫廷,其手脚也就不再那么灵活了。然草泽之辈则不同,虽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却思想活跃、无拘无束,在面对疑难绝症时,当医患双方达成“死马权当活马医”的契约后,自可放手一搏。故数千年中名医多出此辈;就医学理论之创新、实际治疗技艺之贡献而言,实居官医之右。但又必须看到:作为这种差别的另一面,便是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成之作,往往出自掌握着大量文献资源、能够组织集体力量展开工作,且有政府颁行之力作为保障的官医或其所在机构,从而具有某种权威性并产生广泛影响。由此不仅在学术与学风方面具有导向作用,而且起到了重组知识——通过取舍扬弃,构建“正统体系”的重要作用。因为事实上,个人创立的“新说”,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可能融入、跻身于医学知识的“主流”与“体系”之中,进而为众人所知、获得认同;从而成为“共识”,乃至继续发展创新的基础。当我们从这样的视角观察与思考问题时,那么究竟是“众说纷纭、各是其说”的状况属于“百花齐放”,还是种种不同之见经过所谓“重组”的过程,所构建成的统一但却不乏创新的知识体系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呢?就“因”而言,显然是前者与前期;就“果”而论,则万万不可看失了后者与后期的重要性。换言之,恰恰是因为有了“草泽医人无拘无束”与“官医之辈中规中矩”两种截然不同,但却相辅相成的行为方式,才真正达成了学术上的“百花齐放”,并由此推动着医学理论与技艺的不断进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可以被后人称之为“里程碑”的节点,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阶段。
此外还必须注意:虽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向以农业文明著称,但实际上作为文明产物的“城市”才是文明成长与发展的中心;一国之中,大大小小的城市固然皆程度不等地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性质与作用,但这些中心中的中心无疑是最高权力机构所在的“首府”、“首都”;而都城的中心,则是“墙内之墙”环抱的“城中之城”——宫廷禁地。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宫廷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禁地”,由此决定其必须具有完备的自身管理机构,以及能够满足各种生活之需、正常运转的服务体系。在这个上至皇帝后妃、相傅百官,下至匠作侍从的“小社会”里,医疗服务自然不可或缺,而且需要是最好的。所以“宫廷医学”便具有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人才会聚、药材与器具精良——能够利用全国甚至是域外资源等种种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宫廷医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中国医学的最高水平。然而从另一方面讲,由于统治者往往会利用官医职务,绕过正常渠道,安置一些独受青睐、可为“咨政”的特殊人物;或是一些需要施恩封赏,但又没有适当岗位的人物,所以拥有官医身份之人,未必一定精通医学。特别是“掌管医之政令”的高级官员,更是如此——对此倒也无可厚非,因为当代的卫生官员往往也是同样如此。另外,一旦身为“官医”,即便是真正的医家,有时也不得不放弃一贯秉承的“治病救人”医德准则,参与政治斗争。这时,医药技艺便成为“杀人不见血”的理想工具——“毒杀”之事并不鲜见。凡此种种,使得从“宫廷医学”的视角观察中国古代医学的“仁术”与“仁政”——知识体系的成长,权力与体系、制度的构建等等,便会很有意思。或者说是全面了解与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整体之象,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2-01-16 B3 观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傀儡人


长方嵌石镀金鸟音笼


“刘海戏蟾”泥人

  “到了清晚期,宫廷里的玩具一度数量剧增,这是因为荣登宝座的同治帝只有6岁、光绪帝才4岁、紧接着的溥仪又以‘承继同治帝载淳,兼祧光绪’为由,年仅3岁就登基,他们虽贵为天子,但其实还是个小孩儿,为了让小皇帝开心,用各种玩具哄逗他们就成为后妃、太监、宫女们的锦囊妙计。”5月31日,故宫官网在微博上发布了专门为小朋友们和保持着童心的大朋友们制作的虚拟文化专辑“皇宫里的玩具展”,展示了宫廷里的玩具,网友笑称:故宫此举乃是“卖萌,很可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法国首都巴黎著名的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将举办北京故宫文物展,法国知名企业将为这次展览助阵。

  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卢瓦雷特与法国施耐德电气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8日在此间签署协议,施耐德集团将成为是次故宫文物展的主要赞助商。

  据介绍,在今年11月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法期间,故宫与卢浮宫在中法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了2011至2015年合作协议,明年举办故宫文物展就是具体成果之一。

  作为2008年故宫午门《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的交换展,北京故宫的《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定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卢浮宫举办。

  该展览将分4部分内容展出:政务篇,展示清代宫廷盛大典礼场面的宫廷画卷,反映宫廷政务、礼仪制度;艺术篇,展示明清两代帝后和宫廷画家的书画作品,以及历代皇家的收藏品;晏居篇,通过各类生活场景和器具,展示非正式场合下的宫廷生活情景;建筑篇,以紫禁城全景沙盘展现明清皇宫整体建筑布局,配以建筑构件文物展示建筑艺术。

  展览预计展出文物180余件。

  出席卢浮宫博物馆和施耐德集团合作签字仪式的中国驻法大使孔泉表示,在卢浮宫举办故宫文物展是中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项目,将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巩固两国友好合作的基础。他说,故宫和卢浮宫每年接待大量海外游客,双方合作办展也将扩大中法两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发表在栏目: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