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辛亥革命》版

孙淳

《建党伟业》版

周润发

马少骅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的《建党伟业》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辛亥革命》无疑是今年最重头的两部主旋律大片。两部大片的切入视角虽然不同,但在截取的历史段落上却多有重叠,这也让一批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有机会分别在两部电影中粉墨登场。同一个历史人物,不同的明星演绎,究竟谁的版本更接近事实,又是谁的表演令人更加印象深刻?

历史人物:袁世凯

明星:孙淳PK 周润发

《辛亥革命》孙淳版:世故不失野心市井不失霸气

《辛亥革命》中袁世凯的故事从他佯病蛰伏,赋闲垂钓讲起,孙淳在片中亮相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在河边钓鱼的背影,这个亮相也决定了在整部影片中孙淳所饰演的袁世凯的人物风格——世故不失野心,市井不失霸气。在《辛亥革命》的大部分篇幅里,孙淳所饰演的袁世凯都在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既想权倾天下,又怕兔死狗烹,在剪发、庆寿等几场戏中,孙淳成功演绎出了袁世凯身上的狡猾与谨慎,而在逼溥仪退位的一场戏里,袁世凯走出大殿之后扔掉装病用的拐棍,又令人物身上隐藏的霸气展露无遗。

《建党伟业》周润发版:老奸巨猾枭雄迟暮

比起《辛亥革命》中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孙淳版袁世凯来,《建党伟业》中周润发版的袁世凯已经开始走人生的下坡路,因为妄图称帝而众叛亲离。周润发版袁世凯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一代枭雄的末路演绎得颇为精准,比起走人性化路线的孙淳来,周润发还是显得更加老奸巨猾且霸气外露,表演上也更具有舞台感和仪式感,令观众看得更加过瘾。而周润发在袁世凯这一角色上的扣分点在于他的外形太过高大帅气,真实的袁世凯其实身材矮胖,《辛亥革命》中孙淳的扮相倒是与袁世凯很有几分神似。

历史人物:隆裕太后

明星:陈冲PK 范冰冰

《辛亥革命》陈冲版:末世太后酷似慈禧

隆裕皇太后实际是清朝最后的掌权者,也是亲口宣布清王朝灭亡的人。在《辛亥革命》中,陈冲所饰演的隆裕太后身上既有腐朽贵气又有末日悲凉,这样的角色也恰是她的专长所在。稍嫌遗憾的这一版隆裕太后被演绎得与慈禧太过相似,不熟悉历史的观众甚至很有可能将之混淆为一人。事实上历史上的隆裕太后一直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中,远没有陈冲演绎的那版凌厉气盛咄咄逼人,尽管是演绎,但陈冲版隆裕宣布退位的一场戏依旧十分震撼。

《建党伟业》范冰冰版:美丽符号惊鸿一瞥

从形象上来说,五官太过妖艳的范冰冰的确不如端庄大气的陈冲更像一个皇后。事实上,历史上的隆裕太后姿色平平,也因此从未得到光绪帝的宠爱,如此说来,不管是范冰冰还是陈冲都还是太过漂亮了。《建党伟业》中范冰冰饰演的隆裕太后只有一场戏,就是在太和殿接受袁世凯的朝拜,同时提醒身旁的溥仪注意仪态。这一场戏中范冰冰版隆裕太后忍辱负重心事重重的样子,倒是与真正隆裕太后的心境颇为贴合,可惜这场戏太过短暂,令范冰冰沦为一个美丽的符号。

历史人物:黄兴

明星:成龙PK 洪剑涛

《辛亥革命》成龙版:草莽有余青春不再

成龙既是《辛亥革命》的总导演,又是影片中最大牌的明星,他所饰演的黄兴几乎成为了《辛亥革命》中戏份最重的一个主演,人物的丰满程度也远胜于其他角色,几乎抢去了真正的男主角孙中山的风头。《辛亥革命》中着重塑造了黄兴作为革命军军事领袖的英勇形象,成龙饰演起这样的武将不在话下,唯一遗憾的就是成龙身上的草莽气还显太重,缺乏领袖之风;另外历史上黄花岗起义时黄兴只有三十几岁,由成龙出演风华正茂的黄克强也显得太过成熟了一些。

《建党伟业》洪剑涛版:卡通英雄一闪而过

《建党伟业》中洪剑涛饰演的黄兴在影片开始处宋教仁遇刺的时候有过一次亮相,炊事班的胖洪一亮相就赢得了一片笑声,洪剑涛太过卡通可爱的形象似与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不符,事实上历史上的黄兴也是一个圆头圆脑的魁梧形象,洪剑涛无论从形象年龄还有气质其实都颇接近原型。可惜洪剑涛版的黄兴只在宋教仁遇刺一场戏中有所表现,不及《辛亥革命》中成龙版的黄兴那样全面立体英雄神武。

历史人物:孙中山

明星:赵文瑄PK 马少骅

《辛亥革命》赵文瑄版:外形神似自成一派

《辛亥革命》已是赵文瑄第五次饰演孙中山,儒雅的气质、神似的外形以及流利的英语都让赵文瑄饰演孙中山时颇有手到擒来之感,赵文瑄的演出显得太过轻车熟路中规中矩,虽然自成一派却也没有惊喜,全片中孙中山有大量演讲、辩论的戏份,但除了第一场向华侨募捐的演讲颇为令人动容之外,其他几处不见精巧的表演设计。

《建党伟业》马少骅版:中规中矩难留印象

和赵文瑄一样,马少骅也是演员中饰演孙中山的专业户,只不过在群星闪耀的《建党伟业》中,原本名气不大的马少骅未受到太多关注,实际在《建党伟业》中有关孙中山的戏份也并不算太少,或许也从一个层面证明了马少骅在片中也没有什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表演。   

王易

发表在栏目: 文化

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中山市举办纪念孙中山逝世86周年暨“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展览,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签约书首次在中山家乡展出,引起观众关注。

展览由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联合推出,展览通过百余件实物与图片资料,回顾了孙中山与梅屋庄吉的友谊,以及梅屋庄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1895年,27岁的梅屋庄吉与孙中山在香港初识,互引为知己。当时,梅屋庄吉向孙中山承诺:“若君举兵,我以财政相助。”此后,梅屋庄吉为协助孙中山实现革命理想,竭尽所能,甚至不惜出售公司股票。梅屋庄吉还与夫人一起促成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事。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伉俪、梅屋庄吉曾外孙女小坂文乃出席了纪念活动。小坂文乃女士还将一件由孙中山题字的“贤母”和服复制件捐赠给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她说,孙中山作为世界伟人,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图为孙中山

图为孙中山

中新社伦敦3月11日电(记者 魏群)中国驻英使馆11日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86周年活动,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致辞中说,在中山先生当年蒙难的地方举行缅怀仪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晓明说,1896年秋末,在当年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也就是在目前中国驻英使馆所在的这栋建筑内,中山先生被诱拐劫持,面临生命危险。在公使馆英籍雇员的帮助和英国友人康德黎先生等人的积极营救下,中山先生被囚禁12天后终获自由。伦敦蒙难是中山先生在海外颠簸中的一次惊险遭遇,不仅在他个人生涯中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使他反帝反封建的意志更加坚定。中山先生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中山先生在英国停留了八个多月时间,深入开展政治研究和社会考察,每日如一到大英博物馆苦思研读,融会贯通各种思想和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更趋完整深化,这为他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革命家和中国民主革命公认的领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晓明表示,中山先生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奋斗毕生。当前,两岸关系正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两岸同胞应该携起手来,抓住机遇,加强合作,积累互信,共创双赢,努力完成中山先生的遗愿和未竟事业。

英国侨团代表、台胞代表、留学生代表等约220人参加了当天的纪念活动。伦敦华埠商会主席邓柱廷先生代表英国华侨华人致辞,他说,英国的华侨华人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有着极深的渊源,“今天旅英华侨在这里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激励。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历史赋予我们海外侨胞的责任,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在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平统一的进程中扮演更重要、更杰出的角色。”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新社广州3月11日电 (程景伟 曾舒慧)3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86周年纪念日。11日,由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和港澳台中华文化艺术协会主办的《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书画展》开幕。展览通过50多幅港澳台著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深切表达海内外华人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展览开幕礼当天下午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举行,广东省民革秘书长潘莎莎、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章太年、港澳台文化艺术协会会长李汝匡等出席开幕礼。广州市文广新局党委副书记刘宛子致辞表示,随着经济交流加深,两岸三地在文化艺术、文物展览方面的交流亦逐渐深入,今次展览将成为献给辛亥革命百周年的一份大礼,同时也是献给所有炎黄子孙的一份大礼。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书画作品全部由港澳台中华文化艺术协会提供,作品内容涉及书法、绘画等。该协会会员大多生于大陆,成长于港澳台,或修学于海外;其中亦不乏家学渊源者,自小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书体自成一派、画风工写兼具、技法古今通融,艺术造诣颇高,极具欣赏价值。该展览将持续至22日。

据悉,展出的作品中,有41幅已送赠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收藏,其中包括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之子高励节先生的大篆草书《孙中山先生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立轴,国画大师赵少昂的得意门生李汝匡教授的多幅草书,如《孙文学说序》等,以及国画一幅《七十二烈士之墓》,堪比精品,弥足珍贵。

大元帅府纪念馆方面表示,此次举办的“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书画展”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乏精品力作,不仅有利于两岸三地同胞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并且有利于团结两岸三地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振兴,推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和平发展。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村民拆掉老房子计划建中山纪念堂

黄礼琪 陈焕章 陈仰天 摄影报道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到来之际,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一小山村欲自筹资金自建中山纪念堂。原来,此事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地为孙中山祖地,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独子孙科曾计划在该村建设乡村式中山纪念堂,与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同时计划建设,后来由于变故,此计划未能实现。如今,该村村民正在拆掉老房子,准备自筹资金完成这个历史遗留的夙愿。

中山祖地应在严村孙屋

近日,林寨镇严村孙屋的村民正为自建中山广场和中山纪念堂忙碌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蹲在废墟边上,搬动着瓦片;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挑着泥土垃圾往外倒;男人则抡着锄头拆老房子……

孙屋的村民小组长孙廷潮说,孙中山先生的祖籍地有紫金县的孙排屋、中山市等,其实,很少人知道,该村也是孙中山先生的祖籍地。孙廷潮说,孙屋后山的孙氏祖坟保护完好无损,该坟占地面积约8平方米。碑文显示,是孙氏四世俊翁老人之墓,在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其子孙寰、其孙孙伯晋以及曾孙孙济、孙溱、孙洧他们重修。2010年5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谭伟伦和韶关学院中文系教授、《传统客家社会丛书》主编曾汉祥,根据其碑文和孙氏族谱等文献考证,一致认为,从学术上可确定孙中山的祖地也在严村孙屋。

据严村孙氏族谱记载,孙寰生三个儿子:孙伯瑫、孙伯玮、孙伯晋;孙伯玮生两个儿子:孙友义和孙友松;孙友松迁往当时的永安县(即现在的紫金县),孙友义没有外迁。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的《孙中山家族世系表》记载,孙屋排的始祖为孙友松,孙中山是孙友松的第18代子孙。

村民曾汉祥说:“依据俊翁老人之墓的碑文、严村孙氏族谱、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的《孙中山家族世系表》、《紫金县志》等文献资料考证,林寨镇严村孙姓族谱所指的孙友松外迁永安应是紫金县,孙中山的祖地也在林寨镇严村孙屋。谭伟伦也说,根据严村《孙氏族谱》和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的《孙中山家族世系表》可知,孙中山先生早前祖籍是在和平县林寨镇严村孙屋。在孙屋,每年都在祠堂里开展纪念中山先生的活动仪式。

全村动员填补当年缺憾

在孙屋,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严村88岁高龄的孙文政说:“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后,其儿子孙科曾倡议在家乡建设孙中山纪念设施。1929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山县训政文施委员会委员二届二次会议上,孙科主动肩挑重任,创建中山模范县,他还曾来信征询林寨镇严村孙屋宗亲的意见,意在祖地严村孙屋建一幢乡村式的中山纪念堂。”孙文政说,接到该信后,严村孙氏宗人欢欣雀跃,将来信广为宣传,时任国民政府县长李肇统、乡绅陈襄廷等表示大力支持,族中人议定将严村孙氏宗祠改建中山纪念堂,由乡中知名建筑设计师陈锦钧负责设计。1930年林寨因地质灾害,建堂之事延时。直至中山县纪念中学、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相继建成,而严村的纪念堂尚未动工。抗日战争爆发后,严村建纪念堂成为泡影。孙科先生的信件毁于1964年5月的灭顶水灾,成为严村孙屋人永久的遗憾。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到来之际,村民决定填补这个缺憾,筹建中山纪念堂。

孙廷潮说,去年世客会结束后不久,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博士就把孙中山的雕像运送到了孙屋。近日,孙穗芳博士要到该村为孙中山雕像揭幕。他说,孙屋只有700多人,但是能自觉捐款达到3万多元;刚过元宵节,村民开始为这些事忙碌起来了。外出乡贤自发组织捐款。村民希望能早日筹到资金把中山纪念堂建好。(发自河源)

黄礼琪、陈焕章、陈仰天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孙穗芳博士(右三)亲自为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 孙穗芳博士(右三)亲自为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

  为筹款卖掉海外别墅和股票 第30座铜像昨在河源中山中学揭幕

  本报紫金讯 (记者叶仕欣、曾焕阳 通讯员刘俊锋、叶战祥摄影报道)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在故乡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中山中学校园捐赠的孙中山铜像,昨日隆重举行落成揭幕仪式。

  年届76岁高龄的孙穗芳博士,专程从香港驱车近300公里,风尘仆仆回到祖父孙中山先生祖籍地中坝镇参加铜像揭幕仪式并亲手为铜像揭幕。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高为1.8米双手捧着书本的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长袍唐装,屹立在2米高八角形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显得端庄而又慈祥。

  坐落在中坝镇卧龙岗下的中山中学,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45年创办,校名为孙穗芳博士父亲孙科所题写。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山中学一直以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致力、知行、和平、奋斗”校训为办学理念,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2003年10月8日,孙穗芳博士首次回到故乡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祭祖,提出恢复“中山乡”的名字并希望重修“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并于2006年致信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修缮、重建“孙中山祖籍纪念馆”的想法。广东省以及河源市领导对孙穗芳博士的提议十分重视,于2007年3月正式启动了重修“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工作。

  孙穗芳博士表示,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她决定在世界各地捐赠100座孙中山先生铜像,以弘扬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

  为此,孙穗芳博士卖掉了自己在海外的别墅和股票,筹集了120万元美金,从去年3月在泰国中华会馆捐赠的第一座孙中山铜像落成至今,已有30座孙中山铜像落成。今后两年她将在国内外奔走致力于这项工作,直至完成为止。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2月19日,《精诚笃爱——孙中山与宋庆龄文物特展》日在台北开幕,首日吸引数千台湾民众入场观看。图为一位年轻女性(中)被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多幅老照片所吸引。
    图为北京宋庆龄故居提供的苏绣“吉庆有余”百子图被面,此为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后宋母补送的嫁妆之一,被面上绣有100个神态各异的男孩,还绣有“吉庆有余”、“多福多寿多男”等吉祥话。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摄

  中新社台北2月19日电(记者 董会峰 符永康)《精诚笃爱——孙中山与宋庆龄文物特展》19日在此间开幕,首日吸引数千台湾民众入场观看。

  参与主办的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台湾民众对宋庆龄知之甚少,在一段时间里甚至忌讳谈论宋庆龄。如今,宋庆龄珍贵文物顺利来台,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与孙中山先生的文物一起展出,具有里程碑意义。

  他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宋庆龄病逝30周年。从两岸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这个展览的议题很特别,是“宁静的一大步”。

  该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90余件,展品以北京宋庆龄故居馆藏为主,辅以台北“国父纪念馆”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部分文物资料。展览分为“求索奋斗”、“求学立志”、“世纪情缘”、“十年相伴”、“巨星陨落”、“清菊雅石”六部分,生动再现孙中山和宋庆龄携手相伴、甘苦共尝的真挚情谊,反映了两位伟人振兴中华、风雨同舟的世纪风采。

  其中,北京宋庆龄故居馆藏的56件文物系首次在台展出。孙中山穿过的西服、用过的手杖、怀表、筷子、礼帽,签署遗嘱所用的钢笔,以及宋庆龄的名片、手绢、旗袍等都是难得一见的文物。而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礼物毛瑟手枪、宋母补送的嫁妆苏绣“吉庆有余”百子图被面等,弥足珍贵。

  当日下午,中新社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前来观看的民众和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无分男女老幼,看得津津有味。一位长者贴着玻璃板仔细观看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久久不愿离去。一个7岁男孩被百子图被面所吸引,他对记者说以前不知道宋庆龄是谁。和朋友一起观展的周小姐也说,她以前不了解宋庆龄其人,看了大开眼界。

  主办单位告诉记者,截至下午4时,电子统计已有2600人次入场。因为有台北灯会在纪念馆外举行的原因,到晚7时闭馆时,观看展览的人次有望突破4000人次。

  同日上午,举行了开幕仪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张文康、前国民党秘书长许水德、前“陆委会”主委张京育等人为之剪彩。

  该展览将持续至3月30日。(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一, 03 1月 2011 12:16

孙中山孙女伤情好转

    院方称已有意识反应,能点头摇头回应医生,但胸腹受创严重,尚未脱离危险期;马英九到医院探视

  ■“孙中山孙女台北遇车祸重伤”追踪

  据新华社电 前日,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芬在台北遭遇车祸,一度危及生命。昨日下午,记者从负责抢救的台北新光医院了解到,手术后转往加护病房的孙穗芬目前伤情有所好转,但仍不稳定,尚未脱离危险期。

  院方介绍说,送到新光医院后,经历了近8个小时的手术抢救转入加护病房。目前,孙穗芬的眼睛对光已有反应,意识状态较之前有所进步,对医生能够通过点头、摇头来回应,见到前来探望的家人也有情绪反应,是好现象。但是,除颅骨裂伤外,孙穗芬的胸腹受创严重,因为大量输血后的凝血问题,出现肾功能下降,昨日开始洗肾。其整体病情仍属危急,需要密切观察。

  前晚,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到医院探视。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