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美国研究者宣布发现烟民在戒烟后容易发胖的原因。

  6月10日出版的《科学》期刊发表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扬·米纳尔的一篇论文,文章借助实验鼠发现,香烟中的尼古丁可附着在大脑中控制食欲的神经元细胞上,导致这些细胞变得兴奋,过快发出“吃饱”的信号。

  而戒烟之后,这些神经元细胞不再被尼古丁“绑架”,因此兴奋度降低,发出“吃饱”信号的时间延长。换句话说,使人感觉食欲变佳。

  在美国烟民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烟民在戒烟后体重平均增加5公斤。

  米纳尔在论文中写道,许多烟民以担心戒烟后发胖为由拒绝戒烟,这一研究有助于寻找一种治疗方法,帮助烟民在戒烟的同时,放缓“食欲变佳”的速度。

  米纳尔说,吸烟可增加癌症、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发病率,与这些可致命疾病相比,体重增加对健康所构成危害较小,因此,担心发胖不是拒绝戒烟的理由。但如果实在惧怕发胖,可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帮助戒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 昨天,国家质检总局继续更新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名单,新增加的66种涉毒产品主要集中在粉状儿童保健品和果酱等产品。质检总局已一律暂停进口问题产品。

  昨天上午,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第三次公布台湾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产品的最新名单。目前,已有924种产品受塑化剂污染。其中,饮料类产品依然受灾最严重,已从运动饮料、延伸到果汁饮料、茶饮料。据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食品三处副处长韩奕介绍,昨天新增加的产品涉及21家企业、66种产品。

  韩奕说,受影响的产品从此前的255家企业的858种产品,增加至昨天的276家企业924种产品,新增加的主要是胶囊类的产品,及果酱、果汁。

  昨天更新的名单显示,新增加的受污染产品包括,升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桂圆酱,四海食品原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芒果酱、百香果酱及菠萝酱,富美食品行生产的菠萝酱。此外,一些儿童营养保健品也受到牵连。如卡洛塔妮儿童综合营养素、金适儿宝水果米精、马来西亚商食益补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超能儿童成长钙片和超能儿童综合维他命、王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儿童成长钙片添加维他命C.D3及锰、杏利儿童综合维他命嚼锭等。部分品牌的益生菌产品也受到污染,如元玺生医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舒敏益菌乐、肠道顺畅多益菌、天赐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儿童有益菌等。

  为什么营养保健品也会受到污染?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专家杨月新分析说,不排除不法厂家为了让产品易于冲泡,冲泡后质感更强而违法添加。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周四, 26 5月 2011 21:24

罗格列酮可增加食物摄取量

罗格列酮是一种治疗II型糖尿病的药物,但最近因对心脏的副作用而在临床应用中被限制。研究人员如今发现,通过在大脑中的作用,这种药物能增加食物的摄取量并提高肝脏的新陈代谢功能。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医学》上。
Randy Seeley和同事发现,罗格列酮能激活小鼠大脑中一种名为PPAR-gamma的转录因子,增加小鼠的食物摄取和脂肪组织。
在第二个研究中,Jerrold Olefsky和同事发现,相比较于同样喂养高脂肪食物的正常小鼠,通过基因工程敲除PPAR-gamma的小鼠的食物摄取量和脂肪组织都有所下降。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即使基因剔除小鼠食用高脂肪饮食而体重增加不多,但与对比组小鼠相比,它们肝脏中的胰岛素敏感性更糟。同样,他们还发现,在服用罗格列酮病人体内出现的身体脂肪增加的现象,并没太多出现在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由此怀疑这种药物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来源:科学时报 王丹红/编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1日电 (记者关俏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日前表示,预计今年乌鲁木齐以蝗虫为主的草原害虫发生面积将达170万亩,较上年增加14万亩,为历年之最。

  据介绍,去冬今春,乌鲁木齐农牧区降雪较多,增加了荒漠地区土壤墒情,在利于春季植物生长的同时,蝗虫虫卵得以大量越冬,而开春以后阶段性高温则利于蝗虫孵化率的提高,预计今年蝗灾形势比较严峻。此外,超载过牧、滥挖滥采、非法利用草原等行为导致乌鲁木齐草原退化,也造成蝗灾进一步蔓延的主要原因。

  治蝗灭鼠指挥部的预测数据显示,今年草原虫害将在乌鲁木齐县、米东区、水磨沟区、达坂城区、天山区等地偏重发生。

  为防止蝗虫大面积暴发,目前乌鲁木齐各级治蝗部门在加强监测预警的同时,将根据各区县蝗灾特点,分别采用喷洒生物制剂及综合生物防治手段治理蝗虫。

  乌鲁木齐有草原1480.7万亩,近年来每年都爆发大面积的草原生物灾害。

(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时下人们每天没有很多的时间动用锅盆碗灶做饭,平时吃快餐越来越多。快餐确实快捷、实惠,但人们说起快餐还是和垃圾食品、肥胖等联系在一起。这几年美国的快餐店纷纷推出低脂低热量食品,还有人宣称通过吃这些快餐减肥成功!

  纽约时报一篇报道提到Dougherty小姐,她每周大多数的午饭和晚饭都吃快餐店的低脂肪食物(只含9克的脂肪,而通常一份快餐食物的脂肪含量是30克),在两年内她减了将近50斤。

  那么快餐食物中的脂肪减少,总热量减少,就可以成功减肥吗?这种减肥方式是不是健康呢?

  我们首先说说快餐,为了快,食物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食物在工厂批量生产然后冷冻,餐馆接受和储藏冷冻食物,卖的时候只重新加热而不用从头开始制作。加热方式主要是炸和烤,就给食物增加了很多的脂肪。为了保证吃起来好吃,食物中添加了很多的盐、脂肪和糖等调料。和家里一般的饭菜比起来,传统快餐含有更多的脂肪和更多的热量、糖分和盐。吃一顿快餐,您得到的几乎是您一天所需要的热量、盐,和比一天所需还多的脂肪,而一些重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却不足。新推出的低脂低热量食物可以减少脂肪和热量,但不能完全保证糖分和盐不过量,也不能保证提供足够的维生素等营养。所以长期食用低脂快餐不能确保营养均衡健康。

  再想想当你走进快餐店的实际情况。可口的食物会强烈刺激味觉,使您多吃。很难长期坚持吃低脂食物。

  即使长期吃低脂快餐,真的减轻了体重,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快餐的其他问题。长期吃快餐比较常见的危害之一是食用的盐分过多。食盐过多是导致北方人高血压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吃得过咸,过多的钠离子会在体内潴留。钠盐能吸收水分(1克食盐可吸收水分200至300毫升)。吃盐越多,身体里保存的水分就越多。血液总量会增加,使血压增加,心脏的负担增加。过量的钠还与血压共同作用,加快血管壁受损、硬化,还会导致心脏和肾损害,诱发胃癌和矿物质代谢紊乱(比如使得钙在尿中流失增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今年1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报告建议人们尽量减少食盐的食用量。试验证明食盐量减少可以减少心脏疾病的发病率以及减轻体重,降低胆固醇和帮助戒烟。

  人们在匆忙的工作生活中可以偶尔吃快餐。新推出的低热量低脂快餐注意了我们的健康需求,但长期食用的减肥效果还不确定,长期食用对身体健康仍有危害。要保持健康和体形,最好还是自己多花点时间,选择多样的、简单加工和营养全面均衡的食物。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大家都知道吃盐太多会增加高血压风险,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喝太多含糖饮料也会增加高血压风险,同时具有这两种习惯的人患高血压风险更大。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和国际同行在美国新一期《高血压》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调查了英国和美国多个地方约2700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数据。结果显示,喝太多含糖饮料者的血压明显偏高。进一步分析显示,每天多喝一罐含糖可乐的人,其收缩压平均增加1.6毫米汞柱,舒张压增加0.8毫米汞柱。
研究人员分析说,含糖饮料会增加尿酸的含量,而尿酸会降低一氧化氮的含量,一氧化氮又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喝含糖饮料最终会引起血压上升。
参与研究的帝国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埃利奥特指出,本次研究还显示,那些既吃很多盐,又常喝含糖饮料的人,高血压风险尤其突出。(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高血压》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国网北京3月1日讯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报告显示,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报告称,“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36.0%增加到2009年末的39.9%。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

(本文来源:中国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达到51322亿元;2008年超过6万亿,达到61330亿元;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06-2010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9%、81.9%、91.0%、138.9%和92.1%。2009年,在外需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的条件下,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9%。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快速推进。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0%,比2005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2010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41.7%,比2005年下降9.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0%,分别比2005年提高4.4、2.3和2.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十一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其中,铁路运输业累计投资22688亿元,年均增长46.0%;城市公共交通业累计投资7543亿元,年均增长3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6.9万亿元,年均增长28.7%。农业和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农林牧渔业累计投资12151亿元,年均增长37.7%;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累计投资12490亿元,年均增长26.7%。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十一五”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2006-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为49804万吨、50160万吨、52871万吨、53082万吨、54641万吨,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2010年,油料产量3239万吨,比2005年增长5.2%;肉类产量7925万吨,比2005年增长14.2%;水产品产量5366万吨,比2005年增长21.4%。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05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2005年的7.5万公里增加至2010年的9.1万公里,年均增加0.31万公里;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335万公里增加至2010年的398万公里,年均增加1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4.1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7.4万公里,年均增加0.66万公里,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旅客周转量由2005年的17467亿人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27779亿人公里,年均增长9.7%;货物周转量由2005年的80258亿吨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3732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1.3%;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5年的29.3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54.3亿吨,年均增长13.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6.9%,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2.0%。全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005年的48242万户增加到2010年的150518万户,年均增长25.6%;光缆线路长度由2005年的407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95万公里,年均增长19.6%。2010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四、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15.7%;进口总额1394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16.1%。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9334和4924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和1.3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2%和31.2%,比2005年分别提高3.2个和2.6个百分点。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达到6603和4127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0.9倍和1.1倍;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进口量分别为61863万吨、23931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倍和0.9倍。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2010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时期的1.6倍。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连续18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达到1865亿美元。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36.0%增加到2009年末的39.9%。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05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一是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35.7%和41.1%,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1.0和4.4个百分点。二是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1984元,比2005年增长99.0%,年均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461元,比2005年增长88.2%,年均增长13.5%。三是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群迅速增长。201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818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3206万人,增加294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3376万人,增加272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6173万人,增加769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2306万人,增加6898万人。2010年,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六、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212.4、631.8和241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75.4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157.3、670.0和268.6万人。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9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比2005年提高0.43个百分点。2010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122.2万件,受理境内外发明专利申请39.1万件,授予专利权81.5万件,授予发明专利权13.5万件,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74.6、21.8、60.1和8.2万件。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906亿元,比2005年增长1.52倍。“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公共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93.9万个,比2005年底增加5.7万个。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万人,比2005年底增加了12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7万张,增加100万张。2009年4月,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比2005年底增加98个;文化馆3258个,增加479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增加5858和8401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提高2.3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提高1.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得到空前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5.9%,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4.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1%,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2.0%,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5%。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意见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尽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本文来源:中国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本报讯 (记者林文龙)2月北方干旱区的两次降水天气过程中,气象部门积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平均增雨(雪)效果约16%到17%,其中2月9-10日降水过程中,人影作业增加雨(雪)量37811.3万吨。

  昨日,中国气象局公布2011年2月人工增雨(雪)效果初步评估,据悉,这也是气象部门首次明确人工增雨(雪)作业的效果。

  “如何评估人工增雨、增雪效果,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作业时不能准确区分,哪块雪是人工增的,哪一块是自然降的。”中国气象局一位负责人介绍,专家目前也只能通过判断效果、雷达监测等手段估测。但根据国内外大量人工增雨(雪)外场科学试验长期统计结果表明,正确地运用人工催化技术,可增加的降水量一般为自然降雨量的6%-25%以上。

  据气象部门初步评估,2月9-10日降水过程中,北京等7个省(市)人工增雨(雪)作业区降水总量达222340万吨,其中人影作业增加雨(雪)量达37811.3万吨,平均增雨(雪)效果约17%。北方冬麦旱区大部气象干旱有所缓和,重旱范围减小,土壤表层缺墒现象得到改善。

  2月12日至13日,山西、山东、河南等省份气象部门再次组织实施了人工增雨(雪)作业。北京降水总量逾3000万吨,人影作业增加降水量达500万吨,平均增雨(雪)效果约16%。

  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工增雨(雪)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SourcePh">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周五, 18 2月 2011 18:51

2月17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人类活动影响极端降水量的证据
人类活动的一个显著效应已经在所观测到的气温和平均降水量趋势中被检测到。但迄今为止,尚没有研究工作正式识别出关于极端降水量的人类影响“指纹”,而且评估人类对特定天气事件的影响已被证明是困难的。现在,两个小组提供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显著增加了降雨量及局部洪灾风险的概率。Min等人对北美、欧洲和北亚1951年和1999年间降水量的观测结果和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了温室气体增加对北半球陆地上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率的一个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的效应。Pall等人利用公开发布的气候模拟结果发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在2000年秋季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范围洪灾期间使洪灾风险有实质性增加。
 
人类祖先的界线划分
近年来的几个化石发现被称为是早期类人猿(包括人类和人类祖先在内的“进化枝”的成员),其中包括来自埃塞俄比亚Middle Awash地区的Ardipithecus、来自肯尼亚Tugen Hills的Orrorin和来自乍得Djurab沙漠的Sahelanthropus。Bernard Wood和Terry Harrison表示对此要谨慎。现代人类与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等非类人猿之间的差别是相当大的。但在距今800万年和距今400万年前之间、当人类这个分支被认为已经出现时,人科动物之间的差别整体上是比较小的。在这篇Review文章中,Wood和Harrison对Ardipithecus、Orrorin和Sahelanthropus等在生命树上的位置应该在什么地方提出了另外的解释——它们接近类人猿这个分支,但也许并不在这个分支上。
衰老的端粒/线粒体轴线
最近对端粒(染色体端部的保护性末端)和线粒体之间的一个功能联系的揭示,提出这样一个可能性:二者都可能涉及与衰老相关的过程。现在,对来自小鼠心脏和肝脏组织的造血干细胞的转录组(全部RNA内容)所作的一项分析,表明存在一个“端粒-p53-PGC”轴线,这个轴线将端粒功能丧失与器官功能降低联系了起来,而且也可能与跟年龄相关的病变联系了起来。在端粒丧失功能的小鼠中,p53-调控的细胞生长停滞被激活,接着它又抑制PGC-1α和PGC-1β(代谢过程和线粒体过程的主要调控因子)。这会导致线粒体质量减少、线粒体功能丧失和ATP生成量减少、糖生成受损、心肌功能受损和活性氧增加。
渔场管理的可持续模式
使渔场更具可持续性的一种做法是共管理,即渔民和管理者共同负责监管。关于这种做法能够奏效的证据大都是道听途说的,所以,Nicolás Gutiérrez及其同事系统分析了130个共管理的渔场,以找出共管理的哪些属性是成功所必需的。排在最前面的属性包括“领导力”、“社会凝聚力”、“明确的激励”和“保护措施”。
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比以前估计的小很多
“活动星系核”(AGN)是宇宙中最亮的天体。它们是由质量在1000万个太阳质量和100亿个太阳质量之间的超大质量黑洞提供能量的,其周围是一个“宽发射线”区域,这个区域很可能与一个吸积盘相关。人们对中央“宽发射线”区域的动态和结构很不了解,尽管在这个方面已经进行了超过30年的深入研究。现在,WolframKollatschny和Matthias Zetzl发现,在AGN光谱中所观测到的发射线宽度和发射线形状之间有一个根本性的关系,据此他们推测,内区域的几何对于快速转动的“宽线”天体来说是最平的,而慢速转动的“窄线”AGN有一个更接近球形的结构。知道转动速度之后,就有可能推导出对中央黑洞质量的更准确的估计值——结果表明,这些黑洞的质量比以前所估计的小两到十倍。
 
具有前所未有高折射率的“超材料”
“超材料”(具有在自然界中无法获得的电磁性能的人工设计的复合材料)正在为基础研究以及有用的应用提供新的机会。迄今为止,寻找具有负折射率的材料一直是一个优先目标,但要扩大新颖的“转换光学”应用的范围,具有异常高的折射率的材料也将同样是有用的。现在,Bumki Min及其同事研制出一种宽带的、柔性的太赫(兆兆赫)“超材料”,它的折射率为38.6,这样高的折射率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新的“超材料”基于I-形的、薄的金构造单元的分层阵列,它为小尺寸隐形设备、广角镜头和慢光设备的研发工作提供了一个起点。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科学时报》 (2011-2-18 A4 国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 页,共 3 页